年来,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如“蓝精灵”“开心水”“网红减肥药”“奶茶”“神仙水”“跳跳糖”······当这些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号称有减肥、消除烦恼等功能的“食品”“小药丸”摆到你面前时,当“朋友们”请你尝一下时,你会怎么办?很多青少年出于好奇等原因,尝试了一下,从此便跌入深渊——因为它们都是新型毒品。
今年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为进一步普及禁毒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法官带你识破新型毒品的伪装,共筑健康无毒青春。
01/什么是新型毒品?
▼
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新型毒品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管制、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会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因其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
02/新型毒品有哪些诱导手段?
▼
“吸着玩玩不要钱”
几乎所有吸毒者初次吸食合成毒品,都是接受了毒贩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合成毒品诱饵,使吸食人员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对合成毒品产生了依赖性。此后毒贩们再以高价出售毒品给上瘾者,这时候上瘾者已经根本没有拒绝的力量。
所以告诫广大朋友,尤其是青少年,在利益和面子面前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要贪图小恩小惠,始终要谨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对这类毒招坚决说“不”。
“吸食合成毒品不会上瘾”
长期以来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海洛因、鸦片是毒品,摇头丸之类的并不是毒品,而是一种“娱乐性”食物,吃了以后没有多大的危害,身体不会产生依赖,不会成瘾。有的人认为即使成瘾也不过像吸烟一样,想嗨就得吸,嗨够了就不吸了。
这种错误认识是非常危险的。合成毒品哪怕只吸食了一口也会成瘾,只是成瘾的时间长短存在个体差异罢了。所以,告诫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不要以终生幸福为代价,千万莫尝第一口。
“减肥效果特别明显”
毒贩经常向青少年吹嘘苯丙胺类合成毒品的“好处”,利用女青年爱美之心,向女青年编造“可以减肥”的谎言,引诱青少年吸毒。其实,吸毒人员体态消瘦是一种病态,因为吸毒成瘾后,人体的各种器官功能都受到损害,各种疾病缠身,所以会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甚至衰竭而亡。
因此,吸毒不是减肥,而是减命。劝诫天下爱美人士,千万不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减肥,否则你会悔恨终生。
03/新型毒品有什么危害?
▼
新型毒品的共同特点是化学合成,既具有影响人体脏器功能等生理作用,还可以产生兴奋、致幻、麻醉等精神效果。相较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这些化学合成毒品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不可逆的损害,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吸毒者更容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病症状,从而行为失控,造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同种类新型毒品滥用危害程度不同,个别品种过量吸食可能导致休克、窒息甚至猝死,还易诱发肇事肇祸问题。
吸毒一旦成瘾会使人的社会功能全部丧失,若青少年没有资金支持其购买毒品,很容易发展成“以贩养吸”——由吸毒成为贩毒,或去偷去抢。
04/如何防范新型毒品?
▼
首先,要认真学习禁毒知识,懂得什么是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认清毒品危害,学会防范和拒绝毒品。
其次,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给的食物、饮品、香烟等,长期离开视线的饮品、食物最好不要再食用。即使是认识的人也要保持几分警惕,要记住,熟人也有很大的作案几率。
最后,娱乐、狂欢、宣泄要有节制,尤其是近期高考结束,青少年释放压力要合法适度,不要因一时兴起而追悔莫及。千万不可以身试毒,不要盲目追求刺激、与他人攀比,不要把吸毒与享受画等号。
转自:京法网事
来源: 山东高法
总书记,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
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洋溢着温暖的气息。藏族代表扎西多杰一开口,总书记就热情回应了他。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请点击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视频
↑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 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扎西多杰就玉树灾后重建新变化发言。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扎西多杰来自玉树州。2010年,他的家乡发生强烈地震,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当时,习近平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在玉树州机关,我给机关干部说了一段鼓劲的话。我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谈及往事,总书记饱含深情。
“现在玉树街道更整洁了,房屋更坚固了,奶茶更香甜了,我们真心希望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一看,到时我们再唱一支山歌给党听、给总书记听。”扎西多杰的话语代表了玉树人民的心声。
“我很牵挂玉树,今天听了你的介绍,很高兴。我相信,玉树还会发展得更好。”总书记说。
发生在人民大会堂的这一暖心互动,同样令远在玉树的藏族汉子尕玛松保激动不已。尕玛松保是玉树市上拉秀乡加桥村党支部书记,他至今记得在抗震救灾一线,习近平向他询问灾情的情景。
↑ 尕玛松保家的醒目位置悬挂着习近平与他的合影。
玉树地震后,尕玛松保第一时间带领村民救灾,并长期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如今,尕玛松保和乡亲们已搬入灾后重建安置点的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 3月10日,尕玛松保(左三)和家人在家中吃早饭。
↑ 3月10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拍摄的尕玛松保和乡亲们目前所居住的灾后重建安置点。
2021年初,村两委换届,尕玛松保再次当选加桥村支部书记。
尕玛松保动情地说:“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们玉树人民非常希望习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请点击观看尕玛松保的心声
尕玛松保和加桥村的故事只是玉树州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灾之后,玉树人从废墟中站起,迅速重建家园,脱贫奔小康。
↓ 图为2010年4月玉树地震后的玉树扎西大同村。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扎西大同村。
↓ 图为2010年4月16日,救援队员在结古镇民族宾馆废墟上进行搜救。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康巴艺术中心(玉树地震前的结古镇民族宾馆)
↓ 图为2010年4月16日,救援人员在结古寺宾馆进行救援。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市一处商业区(地震前为结古寺宾馆)。
↓图为2010年4月玉树地震后的扎西科临时安置点。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市一角(地震时为扎西科临时安置点)。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西杭街道扎西大同村(2020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孤儿学校,学生们在进行课间活动(2020年4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 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二年级一班学生求永藏嘎在上课(2020年4月9日摄)。
目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6市县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现在的7000元以上,社会主义新玉树巍然屹立在雪域高原,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
监制:兰红光
策划:费茂华
图片:张宏祥
视频:韩方方
编辑:尹栋逊、郝建伟
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昌4月26日电 题:中小学旁藏“手机网吧” 未成年人坐满过道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程迪
“文具店里租用手机1块钱1小时”“买杯奶茶就能畅玩手机游戏”……乍一听还以为是某种新兴业态,但如果这些店铺都在中小学旁边,这种服务只面向未成年人呢?
记者近日从江西南昌、九江等地了解到,一些中小学附近的不良商家为了牟利,按小时或按套餐消费的方式,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沉迷手机游戏,让家长和校方非常担忧。
文具店变身“手机网吧” 部分青少年“无法自拔”
近日,网曝南昌、九江等多地出现所谓的“手机网吧”。一些中小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奶茶店负责人把手机计时租给未成年人,或者将手机作为诱饵,让孩子在店内消费。一些学生一放学就冲进店内玩手机游戏。
南昌市一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读初一,最近总是比平时晚回家,怎么问也不说。他去学校附近找,正好逮到孩子在学校旁边的文具店里玩手机,一问才知道手机是向店家租的。玩手机的孩子当时把店铺的过道都坐满了。“平时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特意不给他手机,没想到防不胜防!”
记者实地查看发现,这家文具店距离南昌市濠上街小学不到30米,不远处就是南昌二十四中。店铺外窄内宽,里面被一整排货架挡住。一些学生透露,进到店铺,店家会从一个箱子里拿出手机,租金每小时1元钱,平板电脑更贵,流行的游戏都下载好了,但只能在店里玩,不能带出去。店里还有零食,买了边吃边玩。
九江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店铺。江西省重点中学九江一中旁,一家兼营奶茶和卡通礼品的店铺为学生提供此类“服务”。家长反映,许多即将高考的孩子也沉迷其中。学生透露,店家给每台手机编了号,后面写着“店内使用,不得带出。”商家称“算是套餐消费,只要花十块钱买杯奶茶,就可以边吹空调边玩手机。”
说起校门外这家所谓的“手机网吧”,南昌濠上街小学校长王红很是头疼。她说,学校去年11月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时学校有5个六年级学生去了店里,还有别的学校的中学生。大的孩子玩,小的孩子看。”
店家打政策“擦边球” 执法部门监管难
记者了解到,针对个别校园外存在的“手机网吧”现象,南昌、九江等地市场监管、公安、文化、教育等多部门已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排查整治。
南昌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个私企业监督管理处处长欧阳健说,经查,濠上街小学附近的喻涛文具店超出营业执照注明的经营范围,且无证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者承认,该店为学生提供手机,每部手机收取每小时1元服务费。
欧阳健说,已对商家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停止从事提供手机给学生上网的行为。南昌市西湖区文广新局和当地派出所也依据相关规定,对商家进行了警告,并让其写了承诺书。九江市多部门也对九江一中旁的这类店进行了教育和警告,严禁其再从事该行为。
一些家长和学校老师认为,国家明文禁止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并规定中小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院内不得设网吧,违者严惩。而随着时代进步,在人们生活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传统计算机。对于这类诱导未成年人玩手机并提供场所的行为,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收缴设备并查封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才能形成震慑。
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目前只能从行政管理层面着手,严禁商家这类行为。“个别商家钻法律空子。所谓‘手机网吧’,既不符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关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界定,也不符合关于计算机装置的界定。实施处罚缺乏法律依据。”
据南昌、九江多地有关部门排查结果显示,两地其他区域暂未发现校园周边经营店出现类似情况。但有关部门负责人坦言,这类行为暗藏学校周边非常隐蔽。九江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此前接到市民举报后,曾多次暗访这类店铺,但店家手机只租给穿校服的学生,一看到成年人靠近就很警觉,学生也不配合,取证很困难。
“作为校方我们能力有限,非常担忧没有彻底取缔,还会卷土重来。”王红说,学校发现后第一时间要求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每天放学后组织老师在附近巡逻,并通过家校平台告知所有家长,共同关注孩子放学后的去向。
专家呼吁:共净青少年成长环境需社会各界努力
记者网络搜索“手机网吧”,发现众多类似“手机网吧靠谱吗?”“租手机给学生玩游戏也能赚钱?”的网帖,内容涵盖了如何购买二手手机、借助学校旁的店铺运营、与店家分成、在学校营销推广等方面。一些人甚至将其包装成创业方案推广宣传,甚至指导如何应对社会舆论压力,规避社会道德风险。
一些家长担忧,这类“手机网吧”,如打击不到位,不排除其转移到别的学校周边运营的可能,更担心该做法被其他地方效仿,影响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虹认为,该行为实质是“黑网吧”的变种,只是工具和手段不同,但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同样严重。建议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类现象的排查和整治。
南昌市、九江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巡查整治力度,完善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加大追究问责力度,确保校园周边问题整治成效更加明显。
邓虹建议,社会各界应携手共净学生健康成长环境,进一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对“手机网吧”等校园周边问题的监督。家长也要引导孩子不能沉迷游戏,树立绿色上网观念及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