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业务中,门店是业务运作的核心。了解门店开业所需的证件、经营主体类型以及加盟与直营模式的区别,对于零售供应链产品经理来说至关重要。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和输出产品解决方案。
在新零售业务中,零售的门店是核心中的核心。作为零售供应链产品经理,日常的主要工作事项大多数都是和商品、库存、采购、销售等供应链业务挂钩,但是我们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也要了解一些其他上下游的信息,只有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决策、输出一些产品解决方案。
所以本节内容,重点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新零售业务中,那些看似和供应链环节不相关,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关系的业务知识。
一、门店开业所需要的证件
当我们要开一家或者多家连锁经营的零售门店,那么首先就要先把相关的证件办理下来,这些证件是开店的前提,一般需要这些证件:
- 营业执照:这是开店的基础证件,表明店铺是合法经营的主体。无论个体工商户还是公司制企业,都需要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工商局)申请办理。
- 税务登记证:在取得营业执照后,需到当地税务局进行税务登记,获取税务登记证。目前很多地方实行“多证合一”,税务登记可能在办理营业执照时一并完成。
- 食品经营许可证:如果您的店铺涉及到食品销售或餐饮服务,必须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
- 健康证:特别是对于餐饮业,所有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需办理个人健康证。
- 环保审批:根据经营项目,可能需要获得环保部门的审批或许可,尤其是对于可能产生污染的行业。
- 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开店前需通过消防安全检查,并获得合格证明。
- 特种行业许可证:若店铺属于特殊行业,如药店、旅馆、娱乐场所等,还需向相关部门申请特种行业许可证。
- 其他可能的证件:根据业务性质,还可能需要其他特定的许可证或资质,例如烟草零售许可证、酒类销售许可证等。
不同的门店类型、所在地区以及经营项目的不同,所需要的证件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只做一个大概的介绍而已,如果对这一块的内容感兴趣,可以自行查阅其他资料。
在上述提到的证件中,有一个比较关键的证件“营业执照”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因为这里会涉及到店铺经营主体的归属,而这个会影响到后续零售商总部和各个门店之间的财务结算,属于“业财一体化”的内容。
二、门店经营主体类型
一般情况下,门店经营主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 企业,“企业”在营业执照上的主体类型一般为: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
- 个体户,“个体户”在营业执照上的主体类型一般为:个体户、个体工商户、个体经营。
- “政府及事业单位”一般为:国内各类政府、事业单位,如公安、市政、党团等。
- “其他组织”一般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等。
其中最为常见应该是企业和个体户,考虑到后续的业务发展和财税合规等综合因素,一般会采用“企业”作为门店的主体的情况较多,即在营业执照上体现的主体类型一般是“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等。
企业和公司是不一样的,企业的范围比公司大,企业包括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但是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上面提到,一般零售的门店主体类型是“企业”居多,在“企业”这个类型下有可以细分,细分之后对应的是“公司”居多,但是公司和公司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一般常见的几种公司类型如下:
在实际的业务运作过程中,“分公司”在管理和财务核算、报税等方面都相对子公司更简单,所以更受到诸多零售集团/零售公司/零售品牌公司的青睐,选择用“分公司”作为门店的经营主体的方式更为普遍。
最后总结一下:
- 零售公司需要在全国开设门店,那么需要先完成各个门店的经营证件的办理;
- 不同门店所需要的经营证件不一样,其中比较核心关键的是“营业执照”;
- 大多数零售公司会采用“分公司”作为门店的经营主体,来申请“营业执照”;
三、门店的加盟与直营
随着零售公司业务的发展,其品牌下的门店会越开越多,这些门店出自于同一个品牌,受零售公司总部的统一管控,商店内外装潢、商品种类以及服务方式也基本相同,这些门店可以称之为“连锁店”。
连锁店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加盟连锁和直营连锁两种。以下是这两种模式的定义、特点、优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定义
- 加盟连锁:也称为特许连锁,是指主导企业通过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店在规定区域内的经销权或营业权。加盟店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但需要遵循总部的统一经营模式和品牌标准。
- 直营连锁:是指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即由公司总部直接经营、投资、管理各个零售点的经营形态。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统一于总部,各门店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营。
2. 特点
- 加盟连锁:加盟店与总部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加盟店的人事和财务关系相互独立,但需要遵循总部的经营策略和品牌标准。
- 直营连锁: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统一于总部,各门店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营,实行统一核算制度。
3. 主要区别
- 产权关系:加盟连锁的加盟店与总部之间是独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资本相互独立;而直营连锁的连锁店都属于同一资本所有,由总部所有并直接运营、集中管理。
- 法律关系:加盟连锁中特许人(总部)和被特许人(加盟店)之间的关系是合同关系;直营连锁中总部与分店之间的关系则由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 管理模式:加盟连锁的核心是特许经营权的转让,加盟店的人事和财务关系相互独立;直营连锁中总部对各分店拥有所有权,对分店经营中的各项具体事务均有决定权。
- 经营领域:直营连锁的范围一般限于商业和服务业,而加盟连锁的范围则宽广得多,除商业、零售业、服务业、餐饮业、制造业、高科技信息产业等领域外,在制造业也被广泛应用。
在“有赞”的零售业务中,如果要创建一个门店,那么必须要先选择对应的经营模式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因为这两者在财务结算上有明细的差异,所以在定义门店的时候就要先确认好类型,对应后续的供应链操作都会有所不一样。
加盟店和直营店的业务单据差异说明
总部和门店之间的业务单据有非常之多,不同的组织架构,不同的业务模式都会导致业务单据的差异,这里我们以最常见的“门店要货场景”为例,来拆解加盟店和直营店的业务单据差异。
门店要货是零售业务中门店根据库存和销售情况向总部或供应商发起补货需求的过程,以确保商品供应顺畅,满足顾客需求。
当门店的库存不足之后,会向总部发起要货申请,请求总部发货到门店中补充库存;或者说总部根据搭建好的库存监控报表,及时触发自动配货的计划,将库存配货给门店。
门店先发起要货申请
总部直接配货到店
总部配货给门店,从“实物流”的角度看一般有4种方式:
- 仓配(统配):用于连锁门店要货时,该配送类型商品在仓库有存储库存,由仓库进行发货配送。适用于饮料、零食等长保质期商品,可以大批量采购后在仓库中进行存储。总部汇总门店的要货需求,然后派发作业单据给仓库,由仓库进行发货到门店。
- 直送:用于连锁门店要货时,该配送类型商品不适合在仓库有存储,如生鲜商品,而且对应的供应商有配送能力,可以直接送货到门店。适用于蔬菜类、鲜奶类等短保质期的商品,不能在总部仓库中进行存储。需要每次由总部汇总门店要货需求,发给供应商,由供应商送货到各个门店。
- 直通:用于连锁门店要货时,该配送类型商品不适合在仓库有存储,但是对应的供应商也没有能力直接配送到门店。所以需要先让供应商送货到总部仓库,然后总部仓库进行简单的加工、分发,再配送到门店。这种模式仓库端的实际作业时一般是采用“越库Cross-Docking”的方式处理。
- 自采:门店不通过配送中心,直接从供货商买东西。自采在单店中是很常见的采购模式,甚至是唯一的采购模式。但对于连锁企业来说,自采越多,表示标准化程度越低,总部在物流管控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越低。所以如果要做连锁品牌,要做大规划的标准化拓张,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减少门店的自采,增加总部的统一配送,以保证货品来源的可靠性与管理的标准化,以便让开店模式复制的风险降到最低。
第1种和第3种,对应的处理方式有点类似,都是要经过仓库,从仓库配货到门店中。第2种则是供应商直接送货到门店,一般是不经过仓库的。第4种对于连锁门店来说一般比较少见,因为要做连锁品牌那么由总部来统一配送是更稳妥和规模化的做法。
上述提到的分类方式,是从“实物流”的角度来看考虑的,如果是从“资金流”,从总部和门店的财务结算角度来划分,我们又可以将总部配货给门店按照分成2类:
- 直营模式,这种情况下门店是归属于总部的,门店和总部之间往往是采用“代销模式”,即门店帮总部销售产品,然后根据销售的情况去做分润。总部配货给到门店的时候,没有发生货权转移,货主还是总部,只不过是货物存储的位置从总部仓库转移到了门店仓中,类似于调拨单的形式。
- 加盟模式,这种情况下门店不归属于总部,门店和总部之间会采用“购销模式”,也可以称为“经销模式”,即总部先销售商品给到门店,然后门店再销售给零售客户。总部配货到门店的时候,发生了货权转移,货主从总部转移到了门店,这里会涉及到总部销售价(即门店的采购价)取值逻辑。一般可以基于总部采购价去加价,基于成本价去加价,基于门店零售价去倒算。而且“购销模式”下,还可以支持“先货后款”和“先款后货”,不同的模式会影响后续的财务结算。
在“有赞”的零售业务中,总部从仓库发货给到门店。如果门店是直营店,那么是采用“库存调拨单”的方式来承载,此时货主没有发生转移,还是属于总部,只不过是货物的存放地址从仓库变成了门店。
如果门店是加盟店,那么采用“加盟配销单”的方式来承载,货主从总部转移到了门店,同时货物的存放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经过上述的“配货场景”的拆解介绍,我们知道加盟店和直营店中商品的库存所对应的货主并不一样,所以基于“库存的归属”不同,就会衍生成诸多的不一样的场景。
例如说,门店和门店之间的调拨,如果是加盟店和直营店进行调拨,由于两者商品库存所属的货主不一样,所以会触发交易关系,即A卖给B,B向A采购。而如果是直营店和直营店的调拨,两者商品库存所属的货主是一样的,就直接按正常的调拨业务走即可,不会触发交易关系。
例如说,门店退货给总部,如果是加盟店退货给总部,那么也需要触发交易关系,即门店采购退货,总部销售退货;但如果是直营店退货给总部,那么触发的就是一个逆向的调拨单据,并不产生交易。
诸如上述的场景还有很多,鉴于篇幅的考量,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演示和讲解了。
对于新零售供应链的产品经理来说,第一步是先搞清楚实际的业务关系,要从财务结算的角度出发,理清楚不同的主体之间发生的业务是否会触发结算。
其次就是要做到,业务实物流和财务信息流解耦划分,因为无论是配货给加盟店还是配货给直营店,从实物流的角度,应该都是一样的操作,所以相关的业务单据和流程要尽量做到一样;针对财务结算的信息,则需要单独拉一条线来考虑结算关系怎么处理,这些业务单据是否要用“虚拟单据”来承载。
参考资料
https://help.youzan.com/displaylist/detail_5_5-2-30173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M1MzI0OA==&mid=2653851059&idx=3&sn=52d305184297e37859640269e10922e7&chksm=8a3438b75601d99dc695565086a4c63aea9ad75fab08063021665ceb336d9712cc32a6d0ab4f#rd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PM维他命】,微信公众号:【PM维他命】,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class="pgc-img">>综合了加盟连锁和传统直营连锁的优势,同时又避开了两种模式的劣势,马路边边提出类直营模式,为行业带来新解。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里希;编辑:景雪。
2024年,连锁餐饮加盟扩张的浪潮正愈演愈烈。
太二酸菜鱼、海底捞等此前全直营的品牌,相继官宣开放加盟;已经开放加盟的品牌也纷纷调整政策,加大加盟开店方面的投入力度。瑞幸咖啡新开放定向点位加盟,夸父炸串宣布投入1亿元补贴合作商,奈雪的茶则降低了投资门槛,对投资金额和加盟商的要求都有所降低……
但就在最近,红餐网注意到,在串串火锅这个赛道,头部品牌马路边边发布的2024年发展规划中提到,今年品牌将重点发力类直营模式。
何谓“类直营”?重点押注“类直营”模式,马路边边背后有何考量?
< class="pgc-img">>进军新加坡市场,
过去一年连开5家类直营店
事实上,马路边边并非今年才提出重押类直营模式。
回溯马路边边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到,该品牌自2017年诞生后,曾创下日翻台13次的纪录。过去几年,凭借着对外开放加盟,马路边边实现了高速发展,门店曾一举突破1000家。但到了2023年,该品牌就已经提出,将重点发展类直营模式。
红餐网从马路边边相关人士处获悉,马路边边的类直营模式,类似于华莱士的员工合伙制。即由公司总部充当创业平台,并在内部员工以及外部合作者当中挑选合伙对象。
据了解,过去一年里,马路边边开出了5家类直营门店。具体来看,这5家新增的类直营门店当中,4家分布于四川的成都市,剩余1家则位于新加坡。新加坡的这家类直营店,也是其海外首家类直营店。
而其新加坡店一经开业,就点燃了当地市场。有身处新加坡当地的中国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表示,该店工作日的晚餐等位时长通常在1小时左右。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截图自小红书
从网友们分享的打卡图片来看,该店复刻了马路边边1.0版本。从门店的装修到产品,都将成都老味道诠释得淋漓尽致。比如产品方面,涵盖了串串、冒菜、小吃和甜品等众多品类。包括签签牛肉等常见的串串,以及猪天堂在内的一些相对小众、极具成都地方特色的串串产品,也都从国内复制了过来。
新加坡门店虽然是马路边边类直营模式在海外市场首次试水,但取得的成效已不容小觑。据悉,该店开业仅55天总营收就超过了240万元,单日最高营收更是达到了10万元以上。
< class="pgc-img">>押注类直营模式,意欲为何?
从理论上来讲,马路边边的类直营模式是将西方的股权期权激励制度以及中国本土的员工管理方法融合在一起,并进行了优化迭代,统一了基层员工的责权利关系,从产权和战略层面对门店进行了顶层设计。
但完全开放给加盟商,只用收取加盟相关费用,岂不更省事?而这也是绝大部分连锁品牌规模扩张时首选的经营模式。
对此,我们与墨比优创(马路边边背后的运营主体公司)的CEO沈沙总聊了聊。
如其所说,当各个赛道上的头部品牌都开始注重跑量,将更多精力盯向加盟扩张时,市场上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更本质的问题,这个时候头部的品牌愈加要重视餐饮经营中的一些重要环节,比如人才、产品、战略等。
而马路边边之所以选择类直营模式,主要考虑到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投资上的合伙,同时又具备了管理上的直营。克服了资金短缺,降低投融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管理上的直营,实现了管人管钱管物,品质可控,提升了品牌,提高了市场份额。
相较传统的加盟模式,马路边边的“类直营”模式着明显的三大优势:
1、产品的“实验田”,有助于及时调整产品口味、定价
在串串火锅领域,如何避免产品同质化是如今每个品牌都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许多品牌都有专门设立产品研发和品控的部门,在产品环节投入不小。
< class="pgc-img">>但显然,“众口难调”,并不是每一款创新性的产品都能被消费者喜爱,获得市场认可。而只有通过重重测试的产品才有资格进入供应链,向全国的门店输出。
沙总表示,类直营店恰恰是产品创新的“实验田”。类直营店的消费反馈能够第一时间传导到公司相关部门,从而让产品负责人能及时对产品口味进行调整、改进;另外,及时了解新产品在类直营店的消费情况,也能有助于公司层面更好地制定产品的价格策略。
“定期研发的产品,都要先在类直营店进行推广,验证成功后才能再推向其它加盟店。通过先验证再推广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全国门店经营的稳定性。不过,这里面也有个前提,直营店或类直营店也要达到一定的量,且要分布广,否则搜集回来的信息太少,比较片面,就不具备参考价值。”沙总说道。
2、人才的“试炼场”,帮助培养团队,向加盟店输送人才
如何选人、用人、留人?一直是餐饮业的难题。不管是大型餐饮,还是街边小店,本质上都是先有人才,才有业绩。
餐饮行业在人才管理方面究竟有多不给力?有公开数据显示,餐饮业的店长选对率不超过30%,管理层不超过20%。如何实现人才的快速成长?很多连锁品牌,包括一些加盟商老板,往往只能通过不断花大钱去学习培训,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外招回来,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后期和你的经营理念融合的成本也非常大。
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听,最好就是让他们边学边练。而类直营店既能为员工提供边学边练的场所,同时又因为是员工合伙制,所以,此类门店该解决了人才的引用预留问题。
“通过类直营体系,培养、磨练了自己的团队,积累下来的人才还可以输送向其它的加盟店,解决加盟店的用人难题,也能帮助加盟店更好地经营。”沙总强调道。
3、深入一线市场,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品牌活动和发展规划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搭建直营体系或发展类直营店,还将有助于品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规划。
< class="pgc-img">>据沙总介绍,过去,马路边边凭借加盟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虽然这个过程中,品牌方与加盟商都实现了双赢,但是整个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餐饮经营的一些逻辑、打法也在不断变化,而加盟商往往都只在乎单店的盈利,关于品牌的规划、品牌形象,以及品牌的长远发展,并不在意。
如何得到一手的市场信息和数据,真切感受到消费者的反馈。在沙总分看来,类直营店的设立非常有必要。“通过直营管理、经营,公司层面能深入一线了解市场,并运用不断累积的市场经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品牌发展规划,进而又能反哺到加盟门店,为加盟经营保驾护航。”
< class="pgc-img">>串串火锅进入深耕期,
不能有了规模,失了内核
毋庸置疑,拥抱加盟,品牌可以走得更轻更快。2024年,中国的餐饮市场,也早已掀起一场争夺加盟商的血雨腥风。
报复性加盟出现,部分品牌甚至采用“规模至上”的策略,试图以规模的优势来碾压别人。因为,一般来讲,门店规模往往和品牌知名度成正比,随着连锁规模的扩张,能让品牌保持更好的发展态势,也能在成本管控、利润提升上更有发展空间。
但更深层来看,连锁品牌规模扩大的同时,单店盈利能力的提升仍然是不能丢失的重要一环。只有盈利,不成规模,谈不上品牌;而只有规模,盈利能力较弱,企业的发展就会根基不稳。
如果聚焦向串串火锅这个赛道,也可以看到,如今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品牌间的竞争早已是红海。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全国串串火锅门店数约有6.3万家,同比增长4.7%,在全国火锅大盘中的占比已达12.5%。而近五年来,全国串串火锅相关企业存量也一直保持正向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串串火锅相关企业存量近3.8万家,同比增长6.8%。
< class="pgc-img">>竞争加剧,在消费端很难讲出新故事的2024年,难道串串火锅的尽头就真的只能是直营或者加盟?马路边边的类直营模式无疑提出了另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既综合了加盟连锁和传统直营连锁的优势,同时又避开了两种模式的劣势。
比如,在常见的连锁加盟模式里,会有一系列长期考验企业的问题,包括品牌是否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去平衡自己、加盟商、消费者几方错综复杂的关系?怎么让加盟商珍惜品牌……而马路边边的类直营模式里,员工本身就是加盟商,从而可以避免这一系列相关问题。
更深层地,利用类直营模式,可以让品牌不断将基本盘做稳做扎实,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于外部力量,故而能让品牌走得更稳、更远。
对马路边边自身而言,过去几年凭借加盟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吃到了市场的红利。但如今,串串火锅整个品类已进入深耕调整期,包括整个餐饮消费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个时候其静下心来,练好内功,打磨好门店模型,无疑也是更为长远、睿智的考量。
沙总也强调,2024年,马路边边会进一步扩大类直营门店规模,预计全年新增10家类直营店。“将重心放在类直营经营上,但这并不等同于,我们就忽略了加盟。本质上,无论是直营、加盟还是类直营,都是相辅相成的,类直营门店打牢了,未来自然也会带动加盟店的发展。”
据其表示,在马路边边的下一阶段,还将放大类直营门店的优势,深度经营供应链、注重品牌营销,构筑起更深的品牌壁垒,同时,也愿意和海内外有投资意愿、运营经验和店铺资源的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注:封面图及文章配图由墨比优创提供,红餐网经授权使用。
<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旖旎
今年,一批曾坚持“纯直营”模式的餐企,开放“加盟”!
这里面不仅有1000多家门店的中式快餐头部老乡鸡、新式茶饮“大哥”喜茶、烘焙网红品牌虎头局等头部品牌。
也有一批曾经爆火的网红直营连锁品牌,亦或是被资本看好,拿到千万融资的资本“宠儿”。
加盟模式从曾经“被鄙视”的食物链最底端,到现如今已经成为很多纯直营连锁餐企的“香饽饽”。
直营or加盟,到底哪个模式才能给餐企未来?
而如今头部纷纷开启加盟,鱼龙混杂之中,到底是破局之道?还是新一波血淋淋的“割韭菜”?
< class="pgc-img">>有人想“破局”规模化,有人想“续命”割韭菜
一批纯直营餐企纷纷“放加盟”
在餐饮业,曾经直营餐企多半都看不起做加盟的,一提“做加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肯定活不久,来割一波韭菜就跑路。
但随着疫情这几年来对餐饮的重创,我们发现,很多已经拥有成功模式的,甚至开出千家、百家门店的头部连锁餐企,拿到融资的网红流量品牌,也都开始尝试开放加盟,寻求新的突破。
如今,虽然放加盟者众多,但各自背后的目的和目标并不相同。
职餐通过对目前大多数餐企的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第一种:“扩张”
做“下沉”市场,调整商业模式以达到规模化
今年,很多直营连锁品牌都开始放加盟,比如1000家门店的老乡鸡,800家门店的喜茶。
重资产的直营模式太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疫情的冲击下,承受的风险更大,损失更为惨重,连海底捞都选择了关店300家来“断臂求生”。
纯直营模式在如今“不确定”的餐饮现状下,想要扩张寻求增长非常困难。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曾向媒体坦言“疫情亏损金额达5个亿,16328名员工的薪资达8000多万元”。
而为了更好地发展下去,很多纯直营品牌选择改变商业模式,比如喜茶不仅今年开启了降价,还关掉了副牌,想要突围“下沉市场”抢食。
直营模式就不再适合喜茶去下沉开疆拓土,团队、管理、资金各方压力之下,加盟招募事业合伙人,似乎是更好地突破方法,老乡鸡亦是如此。
对于这些已经拥有成功盈利模式的连锁品牌,加盟能够帮助其打破增长困局,实现规模化,实现下一步地“攻城略地”。
< class="pgc-img">>2、第二种:“突破”
突破“瓶颈”,或在其他区域,或用副牌做加盟破局
而还有一类型,则是为了突破,可能很多餐饮连锁品牌,已经自身开了50家、上百家门店,但是遇到了瓶颈,无法突破。
卡在那个发展阶段,不上不下,不继续扩张开店,可能品牌的未来也就截止到这里了,但想要继续下去,仅凭自己的能力又很难做到。
所以这类型的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自己品牌直营门店所扎根区域以外的地区开放加盟,另一种则是开设新的副牌,用副牌去探索加盟模式寻求突围。
这样做的目的是“稳妥”地探索新的可能,在“不砸”自己直营主品牌的前提下,尝试突破。
3、第三种:“续命”
自己模式走不通,为了活着割韭菜
而最后职餐要说的这种类型,可能大多数餐饮老板都对此有感触。
对于部分直营餐企来说,放加盟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为了续命不惜拿别的创业者的血汗钱做赌注。
这类“续命”类型开放加盟的餐企,一般都是自己的模式走不通了,像是过了品类红利期,品牌的高峰期,整体盈利模式出现了问题,但是自我转型之后都没能成功,为了活下去,就想通过加盟方式圈一波钱。
加盟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再加上后期加盟店运营、供应链源源不断的钱,来让品牌“起死回生”。
像是2012年红极一时的黄太吉,通过“开奔驰送煎饼外卖”、“外星人讲座”、“美女老板娘”等互联网营销,迅速成为“现象级”餐饮IP。
曾经的它排斥加盟扩张,但是后期红利退却,网红热度不再,三次转型失败后,它突然开放加盟,加盟方式分为单店、城市区域代理、城市总代理。其中单店加盟费,以北上广最为昂贵,三年共计26.5万元,包括加盟费25万元、品牌管理费0.5万元、保证金1万元。
当时业内很多人质疑黄太吉在品牌低谷期开放加盟,存在圈钱嫌疑。
签约的220家加盟店,大多都没活下来,还被曝拖欠供应商货款83万,被列为失信人名单成”老赖“。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把加盟当“救命稻草”,最后只有“穷途末路”
从职餐目前报道的原创案例中,纯直营模式选择在今年放加盟的餐企就不在少数。
像是中式快餐老大老乡鸡,新式拉面品牌张拉拉,新式茶饮喜茶,烘焙领域的虎头局,还有曾红极一时的西少爷……
而且不只这些头部品牌,很多拥网红流量品牌、区域王者、品类王者、资本看好的连锁品牌,也都在今年放弃纯直营在放加盟。
而这个现象火热的背后,也让很多餐饮老板犹豫自己是否要开放加盟?自己又是否适合加盟?新入局餐饮的是否要成为别人的加盟商?
究竟其底层逻辑是新的增长破局?还是割韭菜的“深坑”?混乱的局面,一时间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1、原有商业模式不盈利,通过加盟“续命"依旧走不通
如果是第三种类型,原有模式跑不通,门店已经是不盈利的状态,只是想靠着加盟费来都日,那只能是穷途末路。
餐企非常依赖现金流,门店不盈利,意味着没有现金流可以支撑下去,通过加盟费,很多品牌可以暂时“补血”,很多网红品牌或者已经拥有知名度的连锁企业,加盟费定的非常高,几十万、上百万。
职餐曾经采访过一位加盟商,2年亏掉500万。当时觉得是可信赖的网红大品牌,有很好的知名度和流量,单店加盟费就要200万,开店前的支持,后期的管理运营,供应链等收费数额都不小,但开业没到2年就关门了,总部根本不管加盟店的死活。
很多直营餐企只是把“加盟”当做救命稻草,为了回血,为了再试试、再坚持一下,用加盟赚来的钱赌明天。
但原有的商业模式已经出了问题,已经在之前的直营门店就跑不通了,只是单纯依靠加盟店来输血和扩张,流血的速度快于输血,自然走不远,反倒害了一批不懂得其中暗藏的危机的创业者。
< class="pgc-img">>2、发展好的加盟模式,基本都是内部孵化为主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型连锁企业选择开放加盟?
疫情下,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仍在加快。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2022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2019年至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3%提高到18%,两年增长5个百分点。
近三年来,由于经营困难,加盟连锁店的闭店率仅为3.4%左右,与行业整体闭店率的差距越来越大。
像是蜜雪冰城、绝味、正新鸡排等一批千店、万店品牌,在疫情期间让餐饮人看到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而相对于纯直营连锁餐企,负重之下让他们很难迈开步子,一旦找不到新的增长方式,很容易掉队。
所以在拥有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型模式之后,再开启加盟,直营和加盟两条路前行,多一种保障也多更多可能。
而且根据职餐记者观察,大多数发展好的加盟模式,都是以内部孵化为主,通过内部员工的合伙人计划,既保证了新门店运营,又能保障品牌不受损害。
职业餐饮网总结:
因为疫情黑天鹅的不断反扑,导致企业为了增强抵抗性、分担风险、保住资金流、寻求新的增长和破局,选择放弃纯直营开放加盟。
转型做加盟,只是如今企业为了生存的一个尝试。
但我们也发现曾经没落的网红品牌,把开放加盟当做了“救命稻草”,而这也造成餐饮行业的一个加盟乱象。
开放加盟成了一把“双刃剑”,不同人持剑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你如何看待一批餐企“开放加盟”?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