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hang
引言
追求极致单品的烘焙、新青年文化快餐、以“肉”为魂的日韩料理…这些热门赛道都有哪些强拓品牌?。
< classname="pgc-img">>来源 | 赢商云智库(ID:sydcxy2014)
作者 | 胡倩聪
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19年21城5万㎡以上购物中心的餐饮关店品牌数量高出开店品牌数量12.4%,来势汹汹的洗牌潮,加上疫情寒冬,新一轮品牌搏击如箭在弦。在这场“拓展段位赛”中,哪些品类及新锐品牌能脱颖而出?这些热门品牌代表了当下哪些新消费趋势?商场招商如何顺势而为?
01
休闲餐饮烘焙单品走热,互联网咖啡“杀停”;茶饮新势力加速集结长沙、武汉
< classname="pgc-img">>数据统计范围:赢商大数据重点监测、商业发展水平领先的21城860家购物中心(商业面积≥5万m2),3040个连锁品牌,下同。连锁品牌界定:跨省、本省跨市开店的品牌。品类/品牌拓展势能界定:开店比例越大,关店比例越小,品牌拓展势能越强(如下图所示)。
< classname="pgc-img">>烘焙甜品、休闲小食拓展力较强的品牌占比更大,显示该业态发展空间较为广阔。追求“极致单品”的烘培品类在细分领域冒现不少网红品牌,如【芙蕾小姐】将以江浙沪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快闪店和概念店。同时茶饮异业亦纷纷插足,如【奈雪梦工厂】把烘焙作为重头戏,【LELECHA】开拓了BOBOCAKE现烤舒芙蕾专制店、软欧包制造所等子品牌。
< classname="pgc-img">>处于“关店进行时”的咖啡品牌占比较大,曾经凭借补贴模式打开局面的互联网咖啡,近年遂现捉襟见肘之态,【连咖啡】仅在2019年就关闭了30%~40%的店;而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瑞幸咖啡】被揭露业绩造假,亏损持续扩大,激进的门店扩张将告一段落。
< classname="pgc-img">>阿甘锅盔
< classname="pgc-img">>6年,191城,1000家店从单品爆款到“国民小吃”
作为2019年典型城市购物中心小食品类拓店速度最快品牌,阿甘锅盔已是行业连锁化、品牌化的标杆范例。品牌主打非遗锅盔小吃,由手工炭烤制作,采用“锅盔+轻食+饮品”的产品组合,通过标准化、创新营销为传统食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成立于2014年,2017年获得天使轮投资,2018年建立加盟体系,在资本加持下,2019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阿甘锅盔已经覆盖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西安、苏州、郑州等全国190余个城市,开出超过1000家连锁店,实现单店盈利率90%以上。
< classname="pgc-img">>拓店势头较强品牌的拓展布局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线头部城市长沙、武汉近年也吸引越来越多优质品牌进入,并主要表现在茶饮市场。长沙近年培育出不少“地方势力”,如【茶颜悦色】、【MAMACHA】、【果呀呀】,同时,全国连锁品牌如【奈雪の茶】、【KOI】、【COCO都可】等也已进驻,2019年【喜茶LAB】首入长沙。
武汉也迎来不少“过江龙”,如2018年底的【喜茶】地区首店、2019年的【奈雪的礼物】、【LELECHA】、【R&B巡茶】地区首店;今年,【茶颜悦色】亦表示将要走出长沙,首站计划落子武汉。
02 火锅港澳基因火锅拓展力强小火锅集中度不断提高
< classname="pgc-img">>粤式火锅、特色火锅拓展力较强的品牌占比更大;粤式火锅中,系出港澳风味的品牌火爆程度飙高,如澳门品牌【澳门星记猪骨】2019年迅速在全国26个城市落户,最高纪录排队1347桌;【那都不是锅港式打边炉】以66家门店,成为港式海鲜火锅子品类门店规模第一位。
特色火锅对于食材质量要求比其它火锅品类高,随着行业的标准程度提高,“屠宰场+供应链+中央厨房+门店”的模式逐渐成熟,优质的特色火锅品牌凭借“专营食材”,得以在红海中杀出重围,如精选一头牛20%肉量的【花样美腩】、主打走地老母鸡和六头鲍鱼的【如一鸡鲍鱼】。
< classname="pgc-img">>小火锅强势拓展和关店趋势明显的品牌占比均大;一方面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如头牌呷哺呷哺2019年拓店189家,较2018年多出21家,更开出年轻化子品牌“in xiabuxiabu”,针对性地拓宽客源,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弱势品牌发展承压,如【温鼎精致火锅】、【转转乐】等品牌关闭了部分门店。
< classname="pgc-img">>除一线城市外,拓店势头较强的火锅品牌在杭州、青岛、重庆等二线城市的布局比例较高,成长于杭州的本地品牌【一席地】年销售超50万只招牌本地鸡,18家直营店均在杭州范围内拓展。全国性品牌亦看好杭州市场,【湊湊】2019年开业杭州第5店;在杭州大众点评火锅口味榜、涮羊肉人气榜排行前三的【羊老三羊蝎子火锅龙虾馆】已在当地开设19家门店。
此外,头部火锅品牌亦关注青岛市场,【谭鸭血】2018年底登陆,2020年【呷哺呷哺】的青岛第8店以3.0黑科技餐厅亮相。
< classname="pgc-img">>◎呷哺呷哺
03
中式正餐湘菜、江浙菜“冰火两重天”“粤派”川菜成新兴势力
< classname="pgc-img">>闽菜、云贵菜、海/河鲜开店比例50%以上的品牌占比较大,发展空间可期;东北菜、台湾菜、西北菜关店比例71%以上的品牌占大多数。
闽菜在“走出去”政策的扶持下,龙头餐企、食材基地得到较好发展,如老字号【友德·赏味】2019年在福建地区拓展5家门店,其中“九间厢船宴”为主题餐厅。此外,官方联动的宣传提高了闽菜在“省际级”的关注度,【荣先森】门店从厦门、泉州拓展到上海、杭州,2019在杭州拓店4家,并登上厦门、杭州、上海福建菜热门榜TOP1。
< classname="pgc-img">>特色菜系如云南菜,以本土情怀取胜,吸引龙头企业入局,如海底捞投资的【彩泥·云南三锅】目前拥有9家门店,除了80%原料由云南空运,更融合民族舞为食客带来“养生蹦迪”。
湘菜、江浙菜品牌开关店趋势呈现“冰火两重天”,强势拓展和关店趋势明显的品牌占比均大;湘菜单品固然火热,但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一方面【费大厨】、【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等扩张迅速,另一方面如【宁记小稻田】辣椒炒肉却出现关店走势;成熟品牌【望湘园】2019年出现较大的关店量。
江浙菜品类中,门店数量第3的【南京大牌档】以及新兴品牌【苏小柳点心】开店量较大。另一方面,国际天食集团2019上半年亏损2800万,旗下【上海小南国】门店大幅缩水至52家,副牌【南小馆】亦出现关店趋势。
< classname="pgc-img">>中式正餐在上海、广州布局比例较高。江浙菜【苏小柳点心】、徽菜【小菜园】、川菜【太二老坛子酸菜鱼】等品牌对上海市场有较强的拓展意欲。
另一方面,随着广州消费者对川菜的热爱程度上升,一些以华南地区为主要拓展地的“改良派”川菜品牌,获得发展空间,如【花椒俏.老坛酸菜活鱼】三年连开14家分店;【江渔儿】挤进“广州必吃榜”,门店覆盖20多个城市,并登上“中国酸菜鱼十大品牌榜”,成为具有南方基因的川菜代表。
< classname="pgc-img">>◎花椒俏.老坛酸菜活鱼
< classname="pgc-img">>◎江渔儿
04
简快餐“新文化”中式快餐成拓展“排头兵”开业5年以上茶餐厅加速洗牌
< classname="pgc-img">>中式快餐拓展力较强的品牌占比最大;近年开店速度较快的新晋品牌都表现出“年轻化”的特质,围绕“新文化”打造产品、空间、品牌,如新派杭州面【陈八两】年销售量达100000+,入选杭州大众点评必吃榜,并继而在江浙地区拓展;【犟骨头排骨饭】塑造“犟”文化IP漫画形象,形成系统性品牌传播;【虾小士】创造出“小龙虾+轻餐”的快餐新玩法。
< classname="pgc-img">>此外,轻餐开店比例50%-69%的品牌占比最大,拓展相对谨慎。茶餐厅、美食广场关店比例71%以上的品牌占大多数;虽然2019年茶餐厅新兴品牌热度较高,但2015年前开店的部分品牌正在经历关店潮,如【表哥茶餐厅】、【大咀港式茶餐厅】、【九龙冰室】。
< classname="pgc-img">>继上海、北京之后,天津、杭州成为简快餐布局比例较高的地区。天津年轻群体占比超90%,“懒食文化”助推快餐赛道壮大,2019年天津快餐类营业额增长6.1%。目前,本土快餐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以外来中式快餐品牌为主,如【剪花娘子陕西面馆】、【小恒水饺】、【鱼你在一起】。
对于杭州的快餐品牌来说,本土江浙口味仍然发挥着支柱价值,拓店势头较强的品牌有地道杭州粉面【陈八两】、【小满手工粉】,以及江南卤味【酱小馆】、【卤派三叔】。
05
异国正餐日韩烤肉深得宠爱东南亚菜、日韩料理在新一线城市表现抢眼
< classname="pgc-img">>东南亚菜、日韩料理开店比例70%以上的品牌占比较大,国内亚洲风味正餐品牌发展向好,统计数据显示其门店年增长率超过了50%。
东南亚菜方面,新兴长沙人气餐厅【嘟嘟泰国菜馆】,2019年拓展至九江,并计划进军武汉、深圳。【西贡妈妈】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人气商场积极拓店,2019年开业4家门店。【星洲小馆】连续两年评上大众点评必吃榜,共有门店10家,其中3家在上海。
< classname="pgc-img">>日韩料理方面,以“肉”为魂似乎更能撩拨消费者的神经,烧烤类、火锅类品牌的门店增长态势尤为瞩目,如主打“烧烤+定食”的【大碗丼】除了在北京开店,2019年往二线城市快速拓展;日式和牛涮涮锅【温野菜】2019年在深圳连开两店,并进入天津;全国近300门店的【韩宫宴】为烤肉店引入3D全息光影秀;来自韩国的【姜虎东白丁烤肉】2019年在南宁、厦门等地继续拓店。
< classname="pgc-img">>国际化的上海仍是异国正餐最热衷拓店的城市,除此之外,拓店势头较强品牌在杭州、天津、武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布局比例较大;从美团日均访问量的年增长率看,新一线城市消费者则对亚洲餐厅的消费意愿越来越强,其中武汉更以75%的增长率位列第二。
东南亚菜在杭州餐饮市场中增长最快,官方数据显示,其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21%,此外,西餐、日韩料理等菜系,同比增幅均超200%。
< classname="pgc-img">>餐饮关店潮、疫情对消费的抑制,为行业带来了太多的负面认知,但2019年4万亿的餐饮消费市场以及超过10%的增长速度,证明市场的“蛋糕”仍然很大。2019年,我们仍看到不少品牌扛起品类大旗,如追求极致单品的烘焙甜品、“不走寻常路”的特色火锅、拥抱新青年文化的快餐,以“肉”为魂的日韩料理等等。未来,杭州、长沙、重庆、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将成为餐饮品牌拓展抢滩的新高地。
本文经授权转载,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投稿、爆料、洽谈合作
? 没空调却超级火,这个仅3000㎡的社区mall绝了!
? “怪胎”百货:乱如“垃圾场”,年净赚117亿元
? 2019,谁家mall是最强“包租公”?
-37128283
inshang
引言
追求极致单品的烘焙、新青年文化快餐、以“肉”为魂的日韩料理…这些热门赛道都有哪些强拓品牌?。
来源 |赢商云智库(ID:sydcxy2014)
作者 | 胡倩聪
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19年21城5万㎡以上购物中心的餐饮关店品牌数量高出开店品牌数量12.4%,来势汹汹的洗牌潮,加上疫情寒冬,新一轮品牌搏击如箭在弦。在这场“拓展段位赛”中,哪些品类及新锐品牌能脱颖而出?这些热门品牌代表了当下哪些新消费趋势?商场招商如何顺势而为?
01
休闲餐饮
烘焙单品走热,互联网咖啡“杀停”;
茶饮新势力加速集结长沙、武汉
数据统计范围:赢商大数据重点监测、商业发展水平领先的21城860家购物中心(商业面积≥5万m2),3040个连锁品牌,下同。
连锁品牌界定:跨省、本省跨市开店的品牌。
品类/品牌拓展势能界定:开店比例越大,关店比例越小,品牌拓展势能越强(如下图所示)。
烘焙甜品、休闲小食拓展力较强的品牌占比更大,显示该业态发展空间较为广阔。追求“极致单品”的烘培品类在细分领域冒现不少网红品牌,如【芙蕾小姐】将以江浙沪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快闪店和概念店。同时茶饮异业亦纷纷插足,如【奈雪梦工厂】把烘焙作为重头戏,【LELECHA】开拓了BOBOCAKE现烤舒芙蕾专制店、软欧包制造所等子品牌。
处于“关店进行时”的咖啡品牌占比较大,曾经凭借补贴模式打开局面的互联网咖啡,近年遂现捉襟见肘之态,【连咖啡】仅在2019年就关闭了30%~40%的店;而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瑞幸咖啡】被揭露业绩造假,亏损持续扩大,激进的门店扩张将告一段落。
阿甘锅盔
6年,191城,1000家店
从单品爆款到“国民小吃”
作为2019年典型城市购物中心小食品类拓店速度最快品牌,阿甘锅盔已是行业连锁化、品牌化的标杆范例。品牌主打非遗锅盔小吃,由手工炭烤制作,采用“锅盔+轻食+饮品”的产品组合,通过标准化、创新营销为传统食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成立于2014年,2017年获得天使轮投资,2018年建立加盟体系,在资本加持下,2019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阿甘锅盔已经覆盖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西安、苏州、郑州等全国190余个城市,开出超过1000家连锁店,实现单店盈利率90%以上。
拓店势头较强品牌的拓展布局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线头部城市长沙、武汉近年也吸引越来越多优质品牌进入,并主要表现在茶饮市场。长沙近年培育出不少“地方势力”,如【茶颜悦色】、【MAMACHA】、【果呀呀】,同时,全国连锁品牌如【奈雪の茶】、【KOI】、【COCO都可】等也已进驻,2019年【喜茶LAB】首入长沙。
武汉也迎来不少“过江龙”,如2018年底的【喜茶】地区首店、2019年的【奈雪的礼物】、【LELECHA】、【R&B巡茶】地区首店;今年,【茶颜悦色】亦表示将要走出长沙,首站计划落子武汉。
02
火锅
港澳基因火锅拓展力强
小火锅集中度不断提高
粤式火锅、特色火锅拓展力较强的品牌占比更大;粤式火锅中,系出港澳风味的品牌火爆程度飙高,如澳门品牌【澳门星记猪骨】2019年迅速在全国26个城市落户,最高纪录排队1347桌;【那都不是锅港式打边炉】以66家门店,成为港式海鲜火锅子品类门店规模第一位。
特色火锅对于食材质量要求比其它火锅品类高,随着行业的标准程度提高,“屠宰场+供应链+中央厨房+门店”的模式逐渐成熟,优质的特色火锅品牌凭借“专营食材”,得以在红海中杀出重围,如精选一头牛20%肉量的【花样美腩】、主打走地老母鸡和六头鲍鱼的【如一鸡鲍鱼】。
小火锅强势拓展和关店趋势明显的品牌占比均大;一方面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如头牌呷哺呷哺2019年拓店189家,较2018年多出21家,更开出年轻化子品牌“in xiabuxiabu”,针对性地拓宽客源,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弱势品牌发展承压,如【温鼎精致火锅】、【转转乐】等品牌关闭了部分门店。
除一线城市外,拓店势头较强的火锅品牌在杭州、青岛、重庆等二线城市的布局比例较高,成长于杭州的本地品牌【一席地】年销售超50万只招牌本地鸡,18家直营店均在杭州范围内拓展。全国性品牌亦看好杭州市场,【湊湊】2019年开业杭州第5店;在杭州大众点评火锅口味榜、涮羊肉人气榜排行前三的【羊老三羊蝎子火锅龙虾馆】已在当地开设19家门店。
此外,头部火锅品牌亦关注青岛市场,【谭鸭血】2018年底登陆,2020年【呷哺呷哺】的青岛第8店以3.0黑科技餐厅亮相。
◎呷哺呷哺
03
中式正餐
湘菜、江浙菜“冰火两重天”
“粤派”川菜成新兴势力
闽菜、云贵菜、海/河鲜开店比例50%以上的品牌占比较大,发展空间可期;东北菜、台湾菜、西北菜关店比例71%以上的品牌占大多数。
闽菜在“走出去”政策的扶持下,龙头餐企、食材基地得到较好发展,如老字号【友德·赏味】2019年在福建地区拓展5家门店,其中“九间厢船宴”为主题餐厅。此外,官方联动的宣传提高了闽菜在“省际级”的关注度,【荣先森】门店从厦门、泉州拓展到上海、杭州,2019在杭州拓店4家,并登上厦门、杭州、上海福建菜热门榜TOP1。
特色菜系如云南菜,以本土情怀取胜,吸引龙头企业入局,如海底捞投资的【彩泥·云南三锅】目前拥有9家门店,除了80%原料由云南空运,更融合民族舞为食客带来“养生蹦迪”。
湘菜、江浙菜品牌开关店趋势呈现“冰火两重天”,强势拓展和关店趋势明显的品牌占比均大;湘菜单品固然火热,但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一方面【费大厨】、【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等扩张迅速,另一方面如【宁记小稻田】辣椒炒肉却出现关店走势;成熟品牌【望湘园】2019年出现较大的关店量。
江浙菜品类中,门店数量第3的【南京大牌档】以及新兴品牌【苏小柳点心】开店量较大。另一方面,国际天食集团2019上半年亏损2800万,旗下【上海小南国】门店大幅缩水至52家,副牌【南小馆】亦出现关店趋势。
中式正餐在上海、广州布局比例较高。江浙菜【苏小柳点心】、徽菜【小菜园】、川菜【太二老坛子酸菜鱼】等品牌对上海市场有较强的拓展意欲。
另一方面,随着广州消费者对川菜的热爱程度上升,一些以华南地区为主要拓展地的“改良派”川菜品牌,获得发展空间,如【花椒俏.老坛酸菜活鱼】三年连开14家分店;【江渔儿】挤进“广州必吃榜”,门店覆盖20多个城市,并登上“中国酸菜鱼十大品牌榜”,成为具有南方基因的川菜代表。
◎花椒俏.老坛酸菜活鱼
◎江渔儿
04
简快餐
“新文化”中式快餐成拓展“排头兵”
开业5年以上茶餐厅加速洗牌
中式快餐拓展力较强的品牌占比最大;近年开店速度较快的新晋品牌都表现出“年轻化”的特质,围绕“新文化”打造产品、空间、品牌,如新派杭州面【陈八两】年销售量达100000+,入选杭州大众点评必吃榜,并继而在江浙地区拓展;【犟骨头排骨饭】塑造“犟”文化IP漫画形象,形成系统性品牌传播;【虾小士】创造出“小龙虾+轻餐”的快餐新玩法。
此外,轻餐开店比例50%-69%的品牌占比最大,拓展相对谨慎。茶餐厅、美食广场关店比例71%以上的品牌占大多数;虽然2019年茶餐厅新兴品牌热度较高,但2015年前开店的部分品牌正在经历关店潮,如【表哥茶餐厅】、【大咀港式茶餐厅】、【九龙冰室】。
继上海、北京之后,天津、杭州成为简快餐布局比例较高的地区。天津年轻群体占比超90%,“懒食文化”助推快餐赛道壮大,2019年天津快餐类营业额增长6.1%。目前,本土快餐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以外来中式快餐品牌为主,如【剪花娘子陕西面馆】、【小恒水饺】、【鱼你在一起】。
对于杭州的快餐品牌来说,本土江浙口味仍然发挥着支柱价值,拓店势头较强的品牌有地道杭州粉面【陈八两】、【小满手工粉】,以及江南卤味【酱小馆】、【卤派三叔】。
05
异国正餐
日韩烤肉深得宠爱
东南亚菜、日韩料理在新一线城市表现抢眼
东南亚菜、日韩料理开店比例70%以上的品牌占比较大,国内亚洲风味正餐品牌发展向好,统计数据显示其门店年增长率超过了50%。
东南亚菜方面,新兴长沙人气餐厅【嘟嘟泰国菜馆】,2019年拓展至九江,并计划进军武汉、深圳。【西贡妈妈】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人气商场积极拓店,2019年开业4家门店。【星洲小馆】连续两年评上大众点评必吃榜,共有门店10家,其中3家在上海。
日韩料理方面,以“肉”为魂似乎更能撩拨消费者的神经,烧烤类、火锅类品牌的门店增长态势尤为瞩目,如主打“烧烤+定食”的【大碗丼】除了在北京开店,2019年往二线城市快速拓展;日式和牛涮涮锅【温野菜】2019年在深圳连开两店,并进入天津;全国近300门店的【韩宫宴】为烤肉店引入3D全息光影秀;来自韩国的【姜虎东白丁烤肉】2019年在南宁、厦门等地继续拓店。
国际化的上海仍是异国正餐最热衷拓店的城市,除此之外,拓店势头较强品牌在杭州、天津、武汉、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布局比例较大;从美团日均访问量的年增长率看,新一线城市消费者则对亚洲餐厅的消费意愿越来越强,其中武汉更以75%的增长率位列第二。
东南亚菜在杭州餐饮市场中增长最快,官方数据显示,其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21%,此外,西餐、日韩料理等菜系,同比增幅均超200%。
餐饮关店潮、疫情对消费的抑制,为行业带来了太多的负面认知,但2019年4万亿的餐饮消费市场以及超过10%的增长速度,证明市场的“蛋糕”仍然很大。2019年,我们仍看到不少品牌扛起品类大旗,如追求极致单品的烘焙甜品、“不走寻常路”的特色火锅、拥抱新青年文化的快餐,以“肉”为魂的日韩料理等等。未来,杭州、长沙、重庆、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将成为餐饮品牌拓展抢滩的新高地。
下,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在人才吸引、运营管理和政策落地等方面均面临挑战——
“办养老院难,却能收获更多幸福”
11月30日,北京市丰台区幸福里养老中心组织的海南琼海冬季养老之旅已开始十多天。今年80岁的刘秀芬和老伴是第二次参加这家养老院组织的异地候鸟式养老项目。这位退休十多年的原北京西城区某小学校长对《工人日报》记者说,“这两年冬天都选择去南方养老,主要看上的是这里服务还不错。”
刁凤菊是这家成立近4年的民营养老院院长。从做企业转型的她对《工人日报》记者坦言:“办养老院比做企业难得多,对管理者和服务者有更高的要求,却能收获更多的幸福。”这一说法代表了不少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心声。
“不是儿女胜似儿女”
“我已经出了两本画集,在这里我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会感到寂寞。”今年90岁的刘瑞兰老奶奶精神矍铄,口齿清晰,被誉为这家养老院的形象代言人。
像很多家庭一样,刘奶奶退休后跟老伴一起帮孩子把两个孙女都照顾大。之后她和老伴打算开始自己的生活。3年多前,他们看到这家养老院成立的消息,于是就商量着住了进来。不曾想老伴住进来一个多月,突发急性心衰去世了。这一度给刘奶奶不小的打击。不过这里服务人员的照顾让她感受到另一种温暖。养老院给老人们设立的各种兴趣爱好班,也吸引了她的目光。喜欢绘画的她报了一个兴趣班,每周学得很开心。刘奶奶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现在她除了耳朵有点背,别的没什么大毛病,血压和血糖都很稳定,“在这里不只找到家的感觉,还能发挥我的特长,所以越活越开心健康”。
“一睁开眼,就要为上百位老人的吃喝拉撒等一切操心负责。”刁凤菊坦言,以前做企业不觉得有这么大的责任,做了养老院,感觉每天责任重大,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她和爱人现在工作重心全都转做养老院,手头还做的企业也主要为了维持养老院运营。
80岁的闫荣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绿色家园社区,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到社区老友所乐养老驿站转转。他说这里活动很丰富,不仅能享受专业的医疗体检,还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学会了操作智能手机。
“这个行业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我们服务人员就像是老人们的孩子。虽不是子女却要做到胜似子女。” 作为北京西城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院,广外老年公寓院长康延玲对他们与老人的关系深有体会。她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只有以这样的同理心和爱心去做养老院的服务,才可能让老人们不仅生活有质量,更能感到温暖和有尊严。
专业养老人才缺乏
除了同理心和爱心,养老院的运营管理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多家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运营养老院比运营企业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内需要懂得食品卫生、医保、住宿、护理、心理、社工、人力资源、物业保障、工程维修等多学科知识,对外需要及时了解把握政策,能与民政、工商、医院、公安、消防以及所在社区和街道保持良好的沟通。
北京弘昆养老产业负责人邱筠尧对《工人日报》记者直言,除了耐心、爱心和专业技能之外,养老行业的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其他行业要高,比如:既要懂老人,又要懂政策,既要懂管理,又要懂营销,既要懂风险控制,又要懂得成本控制。
“养老院的管理者必须是个全科多面手。”刁凤菊说,“比管理一个企业要复杂的多,因为我们服务的是高龄人群,身上责任更大。”她告诉记者,他们也曾去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养老机构参观,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拥有先进养老管理经验并能本土化操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护理人才”。
专业人才的缺乏可谓行业普遍现象。康延玲表示,当前养老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专科毕业人才太少,很难满足需求。目前最缺的仍是专业护理员。这家养老院目前入住老人170余人,其中护理员35人。按国际1:3照护比例,专业护工缺口至少20人。
记者调查显示,目前社工行业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端社工人才。以北京为例,医院护士有丰富的临床学习机会,职称可挂靠在医院体系。收入一般编制外为五千左右,编制内则为七八千以上,工作时间正常8小时偶尔加班。而机构的护理员待遇一般工资在三四千元包吃住,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即使休假也难真正在家休息。因此,多数来自下岗工人及农民工。
除了薪酬待遇之外,缺乏完善的职称晋升渠道,职业发展和上升通道受阻,也是专业护理员不足和流失的重要原因。
邱筠尧称,在她接触到的护理员中,不少人有初级护理员证7年了,都得不到晋升,也不知如何晋升。
供需失衡背后的行业尴尬
此外,民营养老机构在政策落地和运营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
采访中,不少民营养老院负责人坦言,从申请办理到初试运营,再到逐渐摸出门道,期间走了不少弯路。比如在与养老办事机构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发现基层专业工作人员很紧缺,对于来申请建立和已运营的不同类型民营养老机构,很难抽出人手进行政策介绍和辅导。对于很多相关政策的了解学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一窍不通的养老“门外汉”到熟悉各种相关养老机构及养老的政策,养老机构运营者主要靠自己钻研学习领会才可能逐渐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他们希望能有一些协会或者政府认可的机构专门负责给他们讲解政策并帮他们更好地与主管机构对接,这样他们可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养老服务本身。
对于初入行业的民营养老机构而言,不仅对政策的了解和应用有需求,而且对于如何运营管理,如何与老人们相处,如何更好地服务等具体操作层面也是刚需。
一些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如果能有专业的培训指导机构来帮助他们,将会使其运营服务更快进入正轨。“目前养老机构和养老组织也有一些行业协会,但是真正能服务于行业本身,服务于民营养老机构的还较少。我们希望成立一些更接地气的行业协会和机构。”刁凤菊说。(本报记者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