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喝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如今重庆的茶馆已遍地生花,这些地方不仅可以喝茶小憩,而且也是拍照的好地方。随手一拍都是一组大片。
这周周末下雨,不知道去哪儿玩?那不妨约上三五知己,咱们边喝茶边聊聊诗和远方。
Part1:经久不衰的老茶馆
重庆的老茶馆,充满了市井气和江湖气。
在街坊角落里,架一口老虎灶,撑个棚子,摆上木方桌、长条凳,就算茶馆了。
长亭茶园
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
“长亭茶园” 茶园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也是重庆历史最悠久的老茶馆之一。当年曾是斯文风雅者常去的场所,老舍、曹禺等名人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如今茶园中仍留存了颇多文化气息,周边有很多优美的园林建筑。
营业时间:08:00—21:00
地址:渝中区解放碑新华路人民公园内
交通:轨道1号线小什字站下车5A口出步行350米到人民公园
翰林茶园
隐于磁器口的老茶馆
翰林茶园隐于繁华的磁器口古镇,在历史的建筑里闹中取静。
老板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依旧分外热情,为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准备最地道的盖碗茶,讲起茶馆的岁月时光。
营业时间:09:00—20:00
地址: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磁器口站下步行即到
神仙茶馆
感受最市井的山城生活
神仙茶馆位于厚慈街,这里曾是水陆交通要地。在不大的店面里,汇聚了最地道的味道。
来这里坐一坐,十八梯的老街坊就能把最市井的重庆生活摆给你听。
营业时间:09:00—17:00
地址:渝中区厚池街83号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一号线或二号线较场口站下,步行到厚慈街即到达
Part2:最有格调的茶文化体验馆
在重庆,茶文化是一种浸润,也是一种精神渗透。 思绪与缘分,总能在茶里浸润,散漫开来。
别具匠心的茶室布局,浅啜细尝的品茶之道,历经沧桑的的茶室主人......岁月流芳,因茶而真挚永恒。
白鹭原茶艺馆
融大气和精致于一体
白鹭原内雕梁画栋、大气精致。一跨进茶馆的木制门栏,便恍如踏入世外桃源。
白鹭原的主人崇尚“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茶室内茶香满室、古乐悠扬,你可以在这品茶赏艺悟道,回归清净自然的和谐恬静。
营业时间:09:00—17:00
地址:南岸区南坪西路66号金阳重庆映像步行街内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南坪站下,步行到厚慈街即到达
嶺上壹号茶社
俯瞰重庆江景的好去处
嶺上壹号茶社,单听名字就充满着幽雅别致。这家茶社位于鹅岭公园文创公园的至高点,可以俯瞰嘉陵江的美丽风景。茶社依坡而设各式茶座、茶室,别有洞天。这里还设有国学馆,适合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营业时间:10:00—22:00
地址:渝中区鹅岭正街二厂文创公园内
交通:乘坐公交829路在二厂文创公园附近下车
茶掌柜
独具特色的复古式建筑
茶掌柜位于鎏嘉码头商业街区,店内仿古装修,古朴而不呆板,精致而不纤细,大气而不浮华。
这里的茶艺师素质都很高,培训很到位,言谈举止体现出一名茶艺师应有的专业性和服务性。
营业时间:9:30—23:30
地址:江北区鎏嘉码头B区内
交通:乘坐公交641路、861路在鎏嘉码头附近下车
Part3:交通便利的人气茶饮店
如今有很多人讲求效率、方便,不愿冲泡茶叶、倾倒茶渣,快餐式茶饮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它们一般开在交通较便利的地方,适合工作、购物时小憩引用。
奈雪の茶
面包配茶饮的首选
这是一家网红茶饮店,就开万象城。店内布局自然温馨,都营造一种慢生活的气氛。
店内茶饮丰富,橙汁、草莓、百香果……那果肉与茶饮碎冰的结合感,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店铺的主营不仅仅是茶饮,大量新鲜烘培的面包也相当火爆。如果你喜欢面包配茶饮,选它就对了。
营业时间:10:00—22:00
地址:九龙坡区华润中心万象城内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谢家湾站下,步行到万象城即到达
素匠·泰茶
主打新鲜健康的新式茶饮
素匠·泰茶位于时代天街。它虽是一家泰式茶饮店,却根据中国人饮食习惯进行了稍加改良,不用担心泰式奶茶甜得发腻的问题。
这家店主张健康,所有饮品都不加炼奶。而茶叶、水果等原料,大都源于泰国,性价比极高。
营业时间:10:00---22:00
地址:渝中区时代天街D馆内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石油路站下,步行到时代天街即到达
KOI Thé
既好喝又好吃的奶茶
如果你在北城天街逛街时看到很多人手里拿了一杯奶茶,他们十有八九是在这家奶茶店买的。
这家店奶茶味正宗,既不浓得发腻,也不会让人觉得寡淡,口感十足,回味无穷。
半开放式的门店,装修也十分清爽,观音桥玩耍不容错过。
营业时间:10:00—22:00
地址:江北区北城天街X馆内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桥站下,步行到北城天街即到达
看了这么多喝茶的好地方
你是不是已经被汇客君种草了
这个周末趁着时光刚好、微风不燥
挑一家中意的店出发吧
【汇客廰文旅】一个“任性、好玩、有态度!”的文旅社群新媒体。
><>茶馆茶庄茶楼茶园茶坊茶室茶座茶社茶会茶歇,区别是嘛?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白居易的一首饮茶诗,乐哉悠哉,写出了饮茶的妙明神韵,也引出我们今天和茶文化有关的上面的话题。
这是十个与茶相关的场所,各有各与众不同的功用。待在下慢慢与君道来。
< class="pgc-img">>一说茶馆,我们很容易想起老舍先生的话剧名作《茶馆》。里面写尽了北京茶馆的种种状貌风情和百态人生。茶馆是以提供饮茶服务为主的商业场所的统称。中国的茶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许多的茶馆。茶馆按风格分,可分为川、闽、粤、京、江浙、日式、台式等几种。从群众基础来说,川式茶馆最雄厚。过去,仅成都一市,茶馆就不胜枚数。近年来,新的茶馆多集中在城市商业区,它为人们谈公务、生意、私事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环境。随着近年兴起的茶艺,又衍生出了茶道馆、茶艺馆。茶馆里又成了宣传、表演、展示茶艺文化的场所,将文化融入商业。
茶庄,说白了即茶叶店,如今在市场上已遍地开花。茶庄不是喝茶的地方,是卖茶的地方。经营茶庄的以安徽、浙江、福建人居多。可能是因这些地方多出好茶有关。全国驰名的如北京的张一元、森泰、吴裕泰茶庄;上海的汪怡记、程裕新茶庄;天津的正兴德茶庄;保定的西德记茶庄等。最密集的当属杭州的茶庄。尤其是西湖周围和龙井地区,净是茶叶店,那阵势堪称一绝。
< class="pgc-img">>茶楼是茶馆的近义词,也是喝茶的地儿,但有区别。它主要体现在一"楼"字上。这不单纯体现在楼层上,而主要是品饮环境上。喝茶的地多以临街为主。如果不是临街,原则上是高比低好。我去过一个开在地下室的茶艺轩,安静是安静了,但空气显得凝滞了。相较而言,开在地下室,酒吧比较适宜。这恐怕和去这两个地方人的行为、心态和目的有关了。国内的传统茶楼以南方为多,一般两层,木结构。到南方的老茶楼,你就明白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况味了。依窗而坐,啜饮芳茗,闲话古今,悠然自得。望楼下红尘滚滚,亦有心远地自偏之感。茶楼为繁华的商业区开辟出一方宁静的土地。您看进茶楼和进饭馆人走路的速度就知道了。茶楼较有名的有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茶楼和春风得意楼等。
茶园是将品茶和餐饮与文娱欣赏相结合的所在。从唐宋时起,酒肆茶坊就是歌舞乐伎表演的天然舞台。旧时茶园里能说书唱戏演节目,和里面的布局和消费方式有关。茶园里多是椅子长凳,客人得需既有钱又有闲。民国时的茶园,基本上都是一身而二任。较有名的是北京的老舍茶馆。江苏上海一带则是评弹的天下,酒饭饮茶之际,欣赏段连说带唱的民间文艺,真是悠闲。其实,传统的文艺曲艺倒适合这种小的场所,真是到那种千人大剧场里演出的效果未必比这小茶园里好。
< class="pgc-img">>叫茶坊的多是经营台湾泡沫红茶类的。名称大多叫红茶坊或者泡沫红茶坊。红茶坊是时尚味道十足的行业,瞄准顾客目标群多是崇拜港台文化,紧跟港台消费潮流的青年人。红茶坊里的饮茶方式与传统的饮茶不大相同。无论茶品、茶具、陈设、环境全与茶艺茶道无关,纯是时尚休闲饮品。它借鉴西方奶茶制法,在红茶基础上又配加了许多东西。歌星陈慧娴曾唱:"红茶坊,情侣早挤满",其效力不亚于给红茶坊做代言。仅上海一地,2000年前后,红茶坊就多达三五百家。红茶坊除了在饮品上用了茶叶以外,别的地方都是舶来品。尤其在经营理念和风格上,它其实是美式快餐店与酒吧、咖啡馆的混血儿。
茶室,即专门用来喝茶的房间。杭州的茶馆喜欢把名字叫成茶室。日本的茶道,也是必须在专门的茶室进行的。喝茶的房间,陈设和器具当然以茶为主。一张茶几或茶桌,两个座位,茶具、水壶、水盂、壁上的字画、架上的清供,有了这些,就可以在茶室中悠闲享受茶的乐趣了,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鲁迅语)的意思了。以往茶馆是不设雅间的。但现在的行情是很多客人非得在雅间喝茶,大厅散座倒不大受欢迎了。许多饮茶人都愿意进入一个相对封闭的茶室饮茶,免受外界打扰。
< class="pgc-img">茶社
>茶座是一些公共场所或商业机构供客人短暂或临时休息用的座位。所供之茶不必太好,坐而有茶,客人就觉得比干坐着有意味。高档宾馆、图书馆、机场、火车站、高档写字楼等很多地方都设立了茶座。形式上很像咖啡吧或酒吧。公园里的茶庄大都是露天的。过去我去过杭州的虎跑公园,茶座多,茶室也多。游人走累了,坐下来喝碗龙井,那滋味委实不赖。茶座的主要用途是让人小憩,喝茶不是重点。所以茶座的茶在品级上往往无须太高。过去报刊上有自由言论的专栏,编辑喜欢取名为"茶座"。所发稿件有似大家坐在一起随便喝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颇有茶座闲谈的意味。
茶社与茶园性质相近,它是茶馆的一种,但含有可供公众活动的意思。或者是戏曲演出,或文人雅集。总之,是文化氛围较重的地方。不同的饮茶地方,从所选字眼,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定位。如台式泡沫红茶,就偏好"坊"字,杭州则到处是"室",明慧茶院开在京郊大觉寺,确乎是个"院"。多闻茶社是由文化学术书店办的,本意就想搞成以茶会友的文化沙龙,所以"社"字再合适不过。某种意义上说茶社在茶馆中有点像酒馆中的酒吧,特色鲜明的主题与氛围决定了它是哪些人群适合去的地方。知名度最高的茶社当属扬州的富春茶社了。乾隆年间创办,以宅院为基础,前为茶馆后为花园。在《扬州画舫录》里推为天下第一。它接待过乾隆皇帝,获御笔题词"天下一品"。
< class="pgc-img">会议茶歇
>茶的某种特性非常适合充当人们相互交流的媒介。这点和酒非常相似。西方人很重视茶会,特别是英国人,把饮茶变成独具特色的社交形式。中上层人家经常组织茶会招待亲友。请来三五客人,品品茶,吃点主妇做的糕点,聊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堪称对身心都有益的雅集。日本人的茶道也是以茶会的形式出现的,但比西方更显郑重,更像是一种宗教活动,精神交流。但茶性与酒性有所不同的却是,若非知己,茶是没法喝到一起去的。喝酒一般人越多越热闹,而以茶会友,则讲究少而精。酒会越盛大显得气氛越浓烈,而茶则不然,好茶好具都是精益求精,同时围上几十几百人共同举杯喝茶,那效果似乎不是最佳。所以参加茶会的人选,是不能将就草率的。如欧阳修诗句"坐中拣择客亦佳",苏东坡的"坐客皆可人"就是这意思。
会议与活动的中场休息,时尚的叫法叫"茶歇",即英文的"Tea Break"。下午茶的习惯是英国人对茶文化的一大贡献。两顿饭中间的小饮,一般还有点心等,是有闲阶层才享受得到的。这种做法后来就演变成茶歇。不一定非得是下午了。在活动或会议中间,休息放松一会儿,大家一起喝喝茶或咖啡,聊聊天。茶歇的目的在于休息,更在于交流,让参加者更轻松,更愉快,气氛更活跃。茶歇最大的好处,是让参加者在议题以外能有些个人间的沟通。本质上不是以茶为主,而是以交际为主。
< class="pgc-img">>茶道源远,茶能会友,文亦能会友。以上小文希望能给您的饮茶生活提供些背景知识的参考。
>文 | 界面四川 邓江
图 | 界面四川 邓江 杨琳
成都人爱喝茶全国皆知,当茶成为成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遣后,成都的茶馆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据了解,中国最早的茶馆就起源于四川,清末成都街巷有500多条,而茶馆就有400多家。傅崇矩的巨著《成都通览》记载说,清末成都茶馆有454家,产茶区则有彭县、什邡、灌县、汶川等60厅州县,而茶的品种则有红白茶、茶砖、香片、苦丁茶、苦田茶、毛茶及老鸦茶等数十种。到了30年代,成都共有茶馆近600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
旧时开满成都大街小巷茶铺茶馆,标配是竹子做的大圈椅、小方桌、老虎灶、紫铜壶、还有清一色的盖碗茶。在茶馆不仅仅可以喝茶,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比如小商小贩挑着担子卖东西,擦皮鞋补鞋的,掏耳朵的,按摩的,算命的等等。大一点的茶馆还有曲艺表演,或川剧清音、或评书扬琴金钱板。同时,茶馆也是一个大型公共空间,三教九流汇聚于此,交流各种信息。老舍曾说过:“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天地玄黄,共存俱在。”来此的人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却有雅俗共赏之意。
1950年代开始的公私合营后,成都的茶馆数量明显减少,但成都人泡茶馆的习惯并没有多少改变。
黄裳,作家。喜欢在成都坐茶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都光顾过,如人民公园里临河的茶座,春熙路的茶楼,在旧花园基础上改造的三桂茶园等都去过。他说,1950年代的成都茶馆有很多优点,“只要在这样的茶馆里一坐,是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成都的风格和生活基调”。那个时候的茶馆里,都还有民间艺人唱各种小调,打着木板,讲着故事。还有卖香烟的妇女,拿着四五尺长的竹烟管,可以出租给茶客,由于烟管太长,自己无法点火,所以还得替租用者点火。也有不少卖瓜子、卖花生者,他们穿行于茶座之间。修鞋匠也在那里谋生活,出租连环图画的摊子生意也不错,“这里是那么热闹,那么拥挤,那么嘈杂,可是没有一个人不是悠然的”(黄裳:《闲》,见曾智中、尤德彦编:《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323页)。可见,尽管经过了改朝换代,但茶馆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还在继续。
张先德对1949年后的成都茶馆和茶馆生活,有更具体生动的描写。虽然茶馆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格局基本上沿袭了民国时期,但数量略有减少,气氛也有变异”。据张的观察,1950年代的茶馆还是同过去一样,大量坐落在街边、河边、桥头,还有相当部分在公园内,少数在市中心者布置较高雅。但最能代表成都茶馆者,还是那些大众化的街头茶馆,所以当时成都人爱说:“到口子上去谈(啖)三花!”张先德无不夸张地说,“如果要评选成都人最经常使用、最能代表成都人的一句话,恐怕这句话当之无愧”。三级茉莉花茶因其价钱适中,味道过得去,是成都茶馆里最为流行者,以至“谈(啖)三花”成为茶馆喝茶的代名词。茶博士们仍然继承了先辈的敬业精神,他们多为青壮男子,技术高、服务好、头脑活、反应快,加之又善社交,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机行事。(张先德:《成都——近五十年代私人记忆》,第54、57页。)
邓穆卿先生,成都老报人。在《成都旧闻》中,收录了《成都茶馆》一文,堪称是一幅春熙路“茶馆指南”。文中提到旧时成都茶馆的招牌都很讲究,不像现在有些茶馆扯块蓝布作旗子,在旗子上贴上一个白色大“茶”字就算事。在春熙路地段,就提到了十几家茶馆,比如北段的“颐和园”、“漱泉茶楼”、“三益公”,孙中山铜像背后的“春熙大茶楼”及对面的“来鹤楼”,南段的“饮涛”和“益智”,以及紧邻的东大街的“华华茶厅”与“留芳”,总府街的“正娱花园”和“濯江”等。如今这些茶楼都已经消失,只剩这段历史让人追忆。
1980年代是成都茶馆的恢复期,大批传统老茶馆重新开门迎客,很快成都的茶馆数量就恢复到600余家,这时的成都茶馆仍旧延续了早期茶馆的当街铺、巷中寺、河畔棚、树间地的老传统。那时,茶馆中基本清一色的都是泡三花茶。到了90年代中期,成都出现了现代的商务型茶馆,不过,在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麻将开始席卷几乎所有成都茶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成都闹市区的茶馆大都已改建翻新或者歇业。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老茶馆,正在慢慢淡去,装修精致豪华喝功夫茶的高档场所倒越来越多。虽然喝茶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老成都人喝茶的传统和茶馆文化,也跟着淡薄了。
成都现在还有两家老茶馆全国闻名,可以称得上“网红”了,一是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社,一是双流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
鹤鸣茶社是成都最老的传统茶馆之一,迄今已近百岁。鹤鸣茶社是一位姓龚的大邑人建于1920代初,以前是两层中式古典建筑,也是民国时期少城公园内六大茶馆——鹤鸣、枕流、绿荫阁、永聚、射德会及文化茶园——之首,名气非常大。作为2012年成都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对象之一,鹤鸣茶社的川西风格建筑每一处都让人感受着传统老成都的味道。不过对成都来说,鹤鸣茶社对茶文化的保存与延续,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其茶文化含义,鹤鸣茶社才更具魅力。
鹤鸣茶社内有一对黑漆柱子,上面刻有这么一对烫金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此话何解?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茶客之意当然也不在茶,来鹤鸣茶社,很多人不仅仅是奔着那一茶一水,闲聊谈心、你来我往才是个中精髓。
坐落在双流西北3公里处的彭镇观音阁茶馆,已经被没有多少人还在意观音阁三个字。彭镇老茶馆,已经足够说明他的身份。与鹤鸣相比,彭镇老茶馆的年龄稍微年轻了些。但这不妨碍它从内到外都弥漫着一股市井生活气。
说老,他是真的老,又红又专的标语,毛主席的画像,残破的墙垣,坑洼的泥地,都在向大家诉说他近百年的历史。而与之相对的,本地人饮茶只需1元,慕名而来的茶客也不过10元的茶资,让这里成为了摄影爱好者们的聚集地。这是整个成都最像老茶馆的茶馆。清早4点开烧的老虎灶,漆黑的白铁壶,成堆的蜂窝煤,踩得坑坑洼洼的千脚泥,操着乡音的老大爷,在一方天地里其乐融融。这是成都乡村茶馆最原始的模样。
观音阁的茶客多为老人。每天都来的老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哪天位置突然空了,大家也会心不安。对老人的儿女来说,老人在茶馆里是最放心的。因为每当有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时,茶友都会及时给他们的儿女打电话。而有老人过世时,老人的孩子都会来茶馆里和老板打声招呼,说:“明天我父亲从茶馆门口经过”。每到这时,茶馆老板就会抬出去一张桌子,放一杯好茶,点上一支好烟,送老茶客最后一程。
如今在朋友圈和网上,人们也开始疯狂打卡上面说到的这两家老茶馆。的确,他们真的是经历了时代变迁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人们疯狂打卡的原因在于现在像这样的茶馆真的不多了。我很不愿意用“消失”二字,但事实就是如此,开在街头巷尾传统的茶铺茶馆已经越来越少了。
成都的茶馆文化,与巴黎的咖啡馆文化、日本的居酒屋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悠闲散座于此,聊风月、谈人生、说世事……这座城市的底蕴都融入了这方寸之间,老茶馆承载了整个城市的生活情趣以及文化精髓。
一个城市的辉煌和生命绝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老街、老巷、老茶馆和一切老事物,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如果某一天,我们失去这些承前启后的灵魂,即使有再多的高楼大厦、霓虹彩灯,我们也不再有骄傲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