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职业餐饮网 王春玲
450家门店、7000名员工、15年时间足迹从东北外延到华北各地;
只售卖5款水饺,却能做到款款日销售万盘;
它出现前,饺子行业有品类无品牌;它出现后,不仅有了品牌,品类也得到了繁荣。
……
它就是喜家德,饺子界的“鼎泰丰”。
近日,职业餐饮网记者远赴大连,对喜家德创始人高德福进行了专访。
(喜家德创始人高徳福)
3000元起家,把准备结婚的钱拿来创业
1990年,在黑龙江鹤岗市,高德福拿着母亲为自己准备娶媳妇攒下来的3000块钱,开始了餐饮创业。
此后,高德福接连又开了火锅店、海鲜店,凡是新出来的业态他都要试水一下,几年的时间在鹤岗一个地方,开了20多家门店。
高德福总结那段经历:“凡是我擅长的餐饮业态都赚钱了,喜欢的都不赚钱,所以做餐饮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去做,而不是喜欢的。”
毫无疑问做饺子是高德福最擅长的,于是他暗下决心,余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饺子”。
他要做饺子界的“鼎泰丰”
鼎泰丰一直是台湾餐饮业的传奇,把一笼小小的包子,做成了世界品牌。
而在东北,喜家德也是一家最具鼎泰丰相的餐饮企业,15年来默默无闻用匠心做出一盘最受老百姓喜欢的水饺,并屡屡创造它自己的饺子神话。
15年来,喜家德是如何做的呢?
1
首创一字型水饺
在东北,老人都会对出门在外的孩子特意的嘱咐上一句“出门别吃带馅的东西”,言外之意就是外面带馅的东西不安全、不卫生。
为了能够让顾客打消这一担忧,高德福在做喜家德后就推出了一字型水饺,但在当时生的漂亮,寓意又好的元宝饺子才是主流,所以一字型水饺推出后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喜欢,甚至还有顾客嘲笑这就是个“傻饺子”那么大,那么长。
可是慢慢的顾客发现,虽然这饺子看起来不好看,但是比起元宝形饺子来说容易夹起来,最关键的是因为一口吃不完,能够清清楚楚的看见里面的食材,所以也比较放心,此后的十几年时间一字型水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喜家德首创一字型水饺)
2
现包现煮,中央厨房日定日配
在高德福做喜家德的时候,市面上也有很多做饺子的餐饮企业,为了追求效率都在用了速冻水饺或是中央厨房隔夜配送,但是高德福却一直坚持一定要现包现煮,因为只有这样出来的饺子才好吃,尽管现在喜家德也有中央厨房,但都是日定、日配,30个小时之内必须全消耗掉,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喜家德饺子的最佳食用期。
3
只售五种水饺,减少顾客选择焦虑
聚焦、单品策略这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在十几年前做这件事情是十分冒险的,那时候随便去一家中等体量的餐厅,菜单上最少也要上百道菜,有些餐厅的菜单自身就有两斤重,但就是在那时候高德福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只售卖5种水饺。
不仅是顾客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么少,多数人拍完桌子后选择拂袖而去,员工也不理解,经常听到员工抱怨:“我们饺子太少了,顾客说不够。”
后来高德福干脆在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句话“谁再说饺子品种少,就把谁开掉!”
人们知道他是真的认真了,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决策,至此关于饺子品种是否少的争议就此结束。
尽管现在,喜家德的馅料和技术能达到做200种饺子还不重复的地步,但还是只售卖五种水饺,因为在高德福看来少才能专注,才能做好,才不会因为选择太多而感到焦虑。
4
饺子论盘卖,更时尚更易标准化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至此才推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高德福也做过一件这样的事情,在当时中国各个地方的水饺都是按两卖,几两多少钱,可是在高德福看来标准不统一,很是麻烦,再说如果老外来了,怎么说和他们说的清楚是几斤几两呢。
于是,喜家德开始实行饺子按盘卖,此后越来越多的饺子馆开始加入了论盘卖的大军中。
5
多给供应商10%的钱款
了解喜家德的人都知道,2004年~2009年是喜家德最灰色的五年,因为喜家德进入到了水饺重镇——哈尔滨。
高德福的想法很简单,哈尔滨是中国最会做饺子的地区,如果开到哈尔滨能成,那么开遍全国都没问题。
但,对于高德福来说那段时间足以令他一生铭记,第一年去了就遭遇了关店,然后又去,又赔,再去再赔,就这样一直赔了五年。
这时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成了喜家德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那时候,有一段时间哈尔滨人去卖肉的专柜买前槽肉都买不到了,一次没有了,两次也没有,三次还没有,顾客就会感到奇怪到底这块肉是被谁买走了。
打听专柜的人,专柜的人会说:“被喜家德买走了,你要是想吃可以去喜家德去吃,他们那肉好,用的都是我们这的。”
本来哈尔滨城市也不是很大,一传十十传百喜家德用的都是好食材的消息就马上传开了,于是只用了半年的时间,高德福就把之前五年亏损的钱全部赚了回来。
现在,喜家德对食材的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就拿土豆来说吧,十颗土豆最后只能挑选出两颗土豆来,小于2两的不要,带疤痕带痂的不要,不是椭圆形的也不要,一头猪身上只有16斤肉能用……
但高德福做生意也从来不亏别人,苛刻虽苛刻,但也会比同行多支付10%的食材给到供应商,时间久了,供应商都主动帮喜家德做宣传。
6
每盘15个饺子,只允许2克以内误差
熟悉鼎泰丰的人都知道,鼎泰丰在标准化方面可谓尽善尽美,以主打产品小笼包为例,必须坚持5克的皮,16克馅,18个褶,总重量要达21公克,入蒸笼4分钟后才可上桌的标准。
喜家德在标准化上也是一样,一盘饺子规定是360克,15个饺子,只允许2克以内的偏差,其中招牌产品虾三鲜水饺,虾仁需要手工挑选三次,韭菜要经过9道工序,鸡蛋要经过245秒的低温精炒,才能做成这一盘饺子。
在高德福看来:“一个连锁企业离不开标准,没有标准那就是小吃部。”
(喜家德虾三鲜水饺)
7
培养创新型人才,擀皮效率提升2倍
随着一个企业迈进成熟阶段,最先解决的应该是效率问题。
现包包子,现包饺子是最需要提高效率的业态,当年,鼎泰丰是用自动研发的蒸包机器,解决了效率和稳定的问题。
这些年来喜家德也不断在效率上做文章,普通饺子馆擀皮要擀11杖半才能擀出一张皮,喜家德的面案大师把擀面皮优化到了6杖,在去年更是由喜家德特级面案大师刘春丽,把6杖飞皮优化到了4杖飞皮,至此提高了喜家德整个企业的包饺子速度。
(喜家德特级面案大师刘春丽)
8
高管每天试吃6000只水饺
成熟型企业,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一劳永逸。
喜家德员工说这个世界上吃水饺最多的人就是他们创始人了。
那么,高德福吃水饺吃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一周七天他有五天时间都要吃水饺,工作吃出差吃,吃完还要仔细体会自己的消化过程,他不光自己吃,还让喜家德的每位店长每天都必须要吃5只水饺,整个喜家德人每天需要试吃6000只水饺。
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高德福给出的答案是:“做饺子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一种饺子有70、80种可能性,电压不稳可能出来的饺子都不好吃,水和温度哪里控制的不好的饺子也可能不会好吃,所以需要日日监督,日日精进。”
小结:
从喜家德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好和更好表面看只差一步,其实差很多,改变表相的最好的方法,是内在的改革。
一字型水饺、现包现卖、只售5种水饺、水饺论盘卖,在十几年前喜家德就用顾客满意的思维做产品;无论是标准化,还是四杖飞皮技术提升了效率,都是喜家德做大的基因。
无论是鼎泰丰还是喜家德,它们对行业最大的贡献是把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美食,提高了一个档次,也告诉我们所有餐饮人一个道理“品类繁荣,才有品牌正事”,只有抱团取暖才能熠熠生辉。
(本文作者王春玲,微信号canyinwang168,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讨请加作者微信号)
更多餐饮行业原创干货、创新菜品、经营管理经验相关文章,请关注职业餐饮网微信公众号(zycy168)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zycy168)
作者 | 程三月
“
荣誉不属于批评者,不属于那些指责强者踉跄、行者蹒跚的人。
荣誉属于真正站在竞技场上,脸庞沾满灰尘、汗水和鲜血的人;属于即便不幸失败亦不输胆量的人!
”
最近,海底捞和文和友被“骂惨”了。
被骂的起因是他们的“失败”:海底捞开的快餐品牌乔乔的粉不到10个月倒闭了,深圳文和友才开了半年就更换招牌……
有些人对他们受挫加以冷嘲热讽,从一个策略的失利上升到对企业的唱衰攻讦,颇有些“千夫所指”的味道。
随着餐饮红利消失,进入存量搏杀时代,每个企业都在摸索和试错中,失败成了常态。
而它们的“失败”更说明市场是公平的,没有哪家企业能每次都成功。宽容和理解失败,或许是我们餐饮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10元”快餐店倒闭,海底捞遭群嘲:
“单一品牌试水失败,不必上升到攻讦企业”
不久前,海底捞在郑州开的土豆粉店“乔乔的粉”倒闭了,只开了不到10个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纷纷评论海底捞的10元快餐低价策略是失败的,甚至直接批判海底捞是黔驴技穷。
加上海底捞股价大跌、菜品短斤少两等负面背景下,大小媒体纷纷撰文不看好海底捞,舆论弥漫着一股海底捞不行了的论调。
然而,其实乔乔的粉关门大吉,只是海底捞一次创新创业机制下的试水失败而已。
它此次做快餐有点类似腾讯“内部赛马机制”,总部拿出一些钱,让高管分成不同的创业小组去干,开出来的品牌,甚至连张勇都不知道。
这种广撒网式创业,费的精力和成本都比较少,张勇不久前就针对副牌表示过:“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
这么大的企业,用极低的成本就验证了失败,这是一件好事。而且倘若其中一个模型被验证成功,就能实现快速复制,也就成功开辟了第二曲线。
因此,一个对总部影响不大的单一品牌试水失败,我们可以对它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度解读,可以从它的失败中获取经验、吸取教训,可以洞悉到行业趋势,但没必要扩大到对一个企业的攻击和唱衰。
退一步说,一叶知秋,敏锐的人也许从表面嗅到了该企业的深层次问题。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员工的企业,他的所有问题都是系统性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远远不是外部视角所扫描到的冰山一角,即使剖析得再深入也只是盲人摸象。
企业的每一项决策,背后都是风险,不是像我们这样纸上谈兵这么简单。
深圳文和友半年就换了招牌被唱衰:
“新物种新模式的验证,谁能保证每次都成功?”
今年4月,超级文和友从长沙复制到了深圳,开业当天一度吸引了超过5万人排号。
但半年以后,这家超级文和友就彻底大变身,从主打小龙虾,变成了以生蚝为主题的“老街蚝市场”。
文和友的这次转型,让很多人给他打上了失败的标签,甚至直言不讳地抨击它是“炒作”“噱头”“活不了多长时间”“走出长沙必死”。
然而,每一个新事物都会经历挫折和适应的过程,文和友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餐饮消费、市井文化、场景IP的商业边界,打造了餐饮+文创的新模式,这种创新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它能不能从长沙跑出来?这么一个庞大的商业模式,能不能移植到其他城市,谁也不能保证。
而它愿意走出湖南,走出长沙,敢于突破原来的框架,打造新的地域IP,错了就调整,这本身就是很勇敢的尝试。何况,现在就断言它失败,有些言之过早了。
那些走在行业前端,摸索出新模式新物种的企业,其实就像走入了“无人区”,航行在没有航标的河海上,他们要准备好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失败。
点评一个企业不难,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没有对错,标签可以随便贴,但做好一个企业很不容易,创新更是艰难,我们同为行业人,应该给予他们多一些理解、包容、鼓励和支持。
毕竟,我们简单几句话的否定的背后,是一群有理想的奋斗者们,费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点灯熬油的策划,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真金白银的付出。
西贝五战快餐赛道铩羽而归:
“头部餐企们的试错,为行业创新和突破做贡献”
餐饮业说起失败,可能绕不过爱折腾的贾国龙。
西贝探索快餐5年多、投入1亿多的经费,从西贝燕麦面、麦香村、超级肉夹馍到西贝EXPRESS、现炒快餐弓长张,模式从大店到小店,产品做过燕麦面、油泼面、肉夹馍、各类点心,西贝把能想到的模式和产品试了个遍,但基本都是铩羽而归。
(西贝麦香村)
很多人都把西贝做快餐的失败归结于基因问题,说西贝没有做快餐的基因,海底捞也没有。
但是这种基因论本来就是不正确的,颠覆性的创新有哪几个是本行业做出来的?这些突破基本都是外部力量推动的,就像诺基亚也没曾想到打败它的来自PC届苹果。
西贝做“小贵”快餐,其实就是想试水品质快餐这块市场;卖燕麦面等一些小众的品类,看看能不能大众化。它想做的是别人没做过的。
创新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可惜,西贝失败了。
而外部的评判都是单一视角思维,只要一家企业失败了,每个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失败原因,做设计说设计做得的不好,做定位说定位做得不好,也就只能任由说之。
随着餐饮红利的渠道红利、传播红利、外卖红利的消失,几乎每一个头部企业都在摸索新的增长点,都在一步步试错,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
毕竟,每个企业家都是人,不是神。每家企业,每个创始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是常有的事儿,成功往往是少数的。
比成功更值得致敬的也正是失败,正因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金钱、精力不断创新、试错,后来者才知道,这条路走得通亦或是走不通。
这些先行者们,有的也许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钥匙,有的也许就在挫折中就此落幕。
曾经知名投资人沈南鹏曾说:“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不一样,但是成功的企业家后面都是满怀热情,做好充分准备,又是坚韧不拔的创业者。
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或将遭受失败、轻慢甚至贫困,但不管你是酝酿者、实践者、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们都要向每一个心底跳跃着开拓欲望的创业者致敬!”
职业餐饮网小结:
“改名”的文和友、“关店”的海底捞背后,说明了一点,市场对谁都是公平的,不是有资源就能战略性压倒,也不是靠资本就能通吃。
就算是海底捞、文和友、西贝这种头部品牌,它们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才有人才,但在开创一个新品牌、新项目时也都是新手,失败也是正常的事情。
谁也不能保证每次创新都能百分之百成功,这种未知也正是商业的魅力。
我们没必要神话这些头部品牌,也没必要苛求它们每次都要成功。因为,相对于简单的论对错,攻讦和唱衰它们,更应该做的是从它们的失败中学到经验,洞悉趋势。
餐饮创业不易、创新更不易,每个餐饮品牌都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打磨出来的。对于失败,我们更应该予以宽容和敬意。
<>丨职业餐饮网 王依
前几天,小编收到了一个朋友开的寿司店倒闭的消息。
当初,因为喜爱寿司,没有任何开店经验的他毅然决定开一家寿司店,可是,才不过半年的时间,他就遇到了选址、房租、人工、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最后,钱折腾光了,也就关店了。
他说:“餐饮行业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现在的心灰意冷,朋友的这一遭遇也是令小编好一阵唏嘘……
但,实际上,在餐饮行业经常会上演这样的剧情。尤其是近两年,跨界餐饮的人前仆后继,而新手开餐厅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今天,职业餐饮网邀请到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来讲述新手开餐厅应该规避哪些问题,以及开业前的准备工作应该如何做。
1
入行前先看清餐饮的“真面目”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跨界进餐饮行业,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之外,大多数人都被餐饮行业的假象所骗。
大多数外行人都认为开一家餐厅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门槛低,投入小,风险低,来钱快,有充足的现金流等等,看起来做餐饮真的是一门好的不能再好的生意了。
但是,蒋毅说,实际上餐饮行业是一个高竞争、高淘汰、高失败的行业。
所以,作为一个新手,首先应该清楚的知道,即将涉足的这个行业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先来看一组数据,现实中的餐饮行业,业绩亏损、持平和盈利的门店数占比是8:1:1,也就是,市面上八成的餐饮店的经营状况是亏损的,而盈利的餐饮店仅占一成。
所以,大多数人在进入餐饮行业前,眼里看到的都是一些做得好的、赚钱的餐饮店,实际上在背后有一大批餐饮店都是做的亏本买卖。
2
搞清楚经营导向,避免盲目开店
想要进入餐饮行业的新手,在看清楚餐饮行业的真面目之后,还决定要投身餐饮行业,那么,接下来你需要搞清楚你的店具体的经营导向。
因为大多数新手在步入餐饮行业的时候,都是盲目的,而且餐饮行业琐碎、繁复的事情都比较多,往往让新手一头雾水。
蒋毅认为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素:菜品及味道,运营及管理,营销及宣传。新手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三要素来明确自己门店的经营导向。
1
菜品为导向
如果你对自己的菜品非常有信心,拥有一个好的味道,那么就去寻找喜欢这个味道的目标消费人群,并且持续为他们供应。
2
营销为导向
如果你本身掌握一个固定的用户群,那么就去打造能够满足这个群体的美食和环境。
比如,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一系列凭借名人效应而火爆的餐厅,他们手里掌握的庞大的粉丝群就是基础。
3
运营为导向
如果你拥有强大的运营方面的能力,那么你需要做的是将自己的独特味道与目标用户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3
开店的准备工作具体怎么做?
搞清楚了大方向之后,就要做好开家餐厅的准备工作,具体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合作伙伴、采购、宣传、菜品、员工等等,新手往往是搞不清楚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蒋毅认为,根据上文提到的餐饮三要素来聚焦,抓住每一个要素中的核心关键点即可。
1
菜品:需做不低于50家的对比
蒋毅认为,好味道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众口难调,而且现实中味道好的,生意不好的餐厅很多。那么好味道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应该是以目标消费群的标准为标准。
紧接着就需要做产品测试,需要明白你的味道到底好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因为盲目的自以为是是大多数新手都会犯的错误。
除了最基本的试吃活动之外,还需要在市场上寻找同类产品来进行对比,从味道、价格、呈现形式、性价比等方面来明确自己的优劣势。
那么做多少次的对比合适?蒋毅则认为至少不能低于50家,一旦少于这个数,新手很容易会盲目自信。
2
运营:掌握盈亏平衡点计算
在运营方面,蒋毅认为,新手开餐厅要会算账,其中的关键是掌握盈亏平衡点计算,有三个关键因素。
1)成本构成
在成本一项中,根据属性可以分为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
可变成本是指,与生意好坏直接相关的成本,比如菜品采购成本,水电气成本,税负成本等;
不变成本是指,与门店生意无关的固定成本,比如房租成本,物业管理,人工工资成本等。
2)经营利润
经营毛利:营业额减去菜品采购成本。
纯利:毛利减去固定成本,水电气和税负成本。
3)根据具体化数据来反向指导
在清楚成本和利润数据之后,新手要做的就是将数据具体化,比如日营业额数据、日接待额数据等,这样才能了解盈亏平衡点。
然后利用营业数据来反向指导选址、装修、定价和招募员工等,所以,盈亏平衡点是新手在开店中非常关键的数据,会避免出现决策性的失误。
3
营销:累积客户数量
1)客户提前找
很多人认为开店之后,才去做营销,但蒋毅认为顾客要提前找。
那么具体怎么去找呢?
除了前期的宣传造势之外,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产品测试和调研。表面上看是在做产品味道的测试,实际上是在寻找和积累第一批回头客。
2)培养1000个忠实顾客
在经营豪虾传的过程中,蒋毅总结出了一个“客户千人论”,他认为,一个餐厅如果能够找到1000名忠实的回头客,那么这个餐厅就能活得很好。
因为当时豪虾传为了在小龙虾市场上取得优势,蒋毅将传统的做法结合四川特色的卤煮方式,开创了新的龙虾味型——卤煮小龙虾。
当然刚开始很辛苦,时常营业额为零,但是豪虾传慢慢积累了一群很忠实的顾客群。此时,发现只要有1000个忠实客户,是真正喜欢你产品的,他们也许不一定每天来,每个月能只要每个人能来消费两次,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后来事实也证明,一般能做到这一点的餐厅生意都非常好。
作为新手,初入餐饮行业,必然会走弯路,就如蒋毅说的一样,“餐饮上弯路一定会走,宜早不宜晚。”
(本文作者王依,微信WYbeijing13,如对文章有探讨,请加微信。)
更多餐饮行业原创干货、创新菜品、经营管理经验相关文章,请关注职业餐饮网微信公众号(zycy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