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一部《红楼梦》, 满纸茶叶香。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于我们爱茶之人,自然会看到其中浓郁的茶文化。
《红楼梦》总共120回,其中有112回讲到茶,今天就和小懂一起回到大观园,品一品红楼梦中茶。
< class="pgc-img">>1枫露茶
“谨以群花之蕊, 冰鲛之彀,
沁芳之泉,枫露之茗”
——第七十八回
在第七十八回中,宝玉撰文祭奠晴雯,文中有“谨以群花之蕊, 冰鲛之彀(gòu),沁芳之泉,枫露之茗”之句。
并且在之前的第八回中,宝玉说枫露茶是要泡三、四次才出色的,从这种特征来看,众人都猜测是一种白茶,并不是枫露点茶的简称。
这款茶也很珍贵,因为当宝玉知道,只泡了一次的枫露茶被李奶奶吃了之后,气的把杯子都摔了,可见宝玉对这茶的喜欢程度,还有枫露茶的珍贵性!
这枫露茶在史料中并无记载,应是曹雪芹先生为了烘托宝玉超凡脱俗的性格,特意写的一款茶。
< class="pgc-img">>2凤髓茶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甲戌本第八回
诗中的“凤髓”是一种名贵的茶, 产于建安。《宋茶名录》中列有一种绿饼茶,就名为“青凤髓”。
苏轼在《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中也有提到:“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在宋朝,凤髓茶和龙团茶经常被一起提到, 可见二者在宋茶中的地位。
3六安茶
第四十一回中,众人吃完饭后,贾母要喝茶,妙玉亲自捧茶给贾母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这里提到的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 因而得此名,是一种著名的绿茶,清朝时为朝廷贡品。
关于贾母为什么不吃六安茶的原因,众说纷纭,比较多的是这两种说法:一是贾母因自己年事已高,为了养生不喝绿茶;二是因为曹雪芹先生自己的经历,对六安茶不喜。
4老君眉
贾母在说完“我不吃六安茶”后,妙玉笑着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接了过来。
< class="pgc-img">>关于“老君眉”为何茶的说法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其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另一种解释认为其是福建武夷山的名枞。
现在更多资料倾向于福建武夷山名枞的观点:
一、史料记载:“老君眉”茶名最早见于清代郭柏苍的 《闽产录异·货属·茶》,“老君眉 ( 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 ,叶长味郁”;
清道光版《重纂光泽县志》有“茶以老君眉名,乌君山前后皆有”的说法;
民国《崇安县新志》也把“老君眉”列为《武夷历代名丛奇种名称一览表》中 的名茶之一。
二、地理位置:乌君山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北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产岩茶;与福建白茶产地福鼎和政和相隔较远。
三、茶性: 绿茶、白茶、黄茶都偏寒凉,相反岩茶茶性温和。贾母年事已高,妙玉自然不会拿寒凉、伤脾胃的茶给贾母喝;在知道贾母吃了酒肉之后,选用武夷名枞来消食解腻更说得通。
四、饮茶方式: 妙玉为贾母准备的茶并非冲泡而是熬煮,说明所选用的茶叶并不是不发酵或是微发酵茶。
5杏仁茶
在第五十四回,元宵佳节余兴之后吃宵夜,贾母说她不吃油腻的,凤姐忙道:“还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
这里提到的杏仁茶,名为茶,实际上是一种饮料,也叫杏酪。
< class="pgc-img">>清初朱彝尊《食宪鸿秘》中写道:“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调煮熟,如白糖霜热啖或量加个乳亦可。”
这个看着还是很简单滴,感兴趣的童靴们可以试着做一做!
6女儿茶
在第六十三回中,林之孝的一行人来怡红院查上夜,正当宝玉怕积食还没睡,林之孝家的便向袭人等笑说:“该泡些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道:“泡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
这里的女儿茶是清代的贡茶,属于普洱茶的一种,此处是为了消食吃的。
7龙井茶
在第八十二回,宝玉读书回来,急急忙忙去潇湘馆见林黛玉。黛玉微微一笑,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里头”。
原来黛玉妹妹平常喝的茶是龙井茶吖,很符合她雅致如兰的气质!
< class="pgc-img">>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8暹罗茶
第二十五回说到,王熙凤曾打发丫头送茶叶给黛玉、宝玉和宝钗等,一日碰面,凤姐问起:“尝了可还好不好?”
宝玉嫌这茶不大甚好。宝钗说:“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说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
< class="pgc-img">>这里的暹罗茶是泰国进贡而来茶。元、明、清三朝,中国和暹罗往来密切,特别是在康熙年间,每年从全国各 大港口开往暹罗的船只更是多达五六十艘。贾府贵为皇亲国戚,自然能享有。
暹罗土著有将茶树青叶煎沸做药用的记载。近代暹罗茶是模仿中国的制茶方法所做,将三四叶之嫩芽连茶梗摘下,一手握满茶叶后用竹丝捆紧,名为“一干”。每干鲜叶蒸二小时,冷却后放到篮中或竹桶中压紧,放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能保藏一年不坏。
从制作方法上看,暹罗茶的做法非常接近我国唐朝时期的绿茶制法,属于蒸青(用蒸汽杀青)方法。
9千红一窟
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用“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的茶款待他,告诉他此茶名为"千红一窟"。
在脂批本中,旁边批注“隐哭字”,即表示“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可见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初就为整部书的悲剧结果作了铺垫。
< class="pgc-img">>除了上述的这些茶品外,曹雪芹先生在书中也描绘了许多茶的效用、茶俗茶礼、茶道、茶禅、茶诗文、茶联等等,这里小懂就不一一赘述了,等有机会再和大家聊。
所以有兴趣的同学,不妨用茶的角度读一次,也许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红楼梦。
真可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参考资料:
1、《红楼梦》,曹雪芹 无名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2、《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探究》,王春华,《茶叶通讯》2005年32期;
3、《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评述》,王姗姗 蔡碧凡 苏祝成,《农业考古》2014年第2期。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
>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1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客户端发表题为《贵州“茶奶奶”:背篓撑起村里的茶产业》的报道。
对于梨子园村的“茶奶奶”来说,过去一年,是靠茶挣钱的第一年,帮子女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枫香乡梨子园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的山区,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高度配合武陵山区的土壤与气候,适宜茶树生长。
村里在2009年前后栽了不少茶树,但茶产业一直没做起来,不少茶园就此荒废了,草长得比人都高。
这几年,村里依靠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项目、新华社帮扶力量协调来的捐赠资金,办起了茶叶加工厂,让村民对茶有了盼头。
全村500多名村民,200多名青壮年在外务工,现阶段村里茶产业想发展,就得指望着六七十岁的“茶奶奶”们。
2023年的夏季,首次有茶青收购商来村里收购夏茶,虽然价格只有三四块钱一斤,但对老人们来说,一天能采出个百八十块,也是笔可观的收入。
夏茶采收首日,临近收购点打烊,78岁的徐显芝才送茶青过来。身子有些佝偻的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背篓,里面装着30多斤茶青。结了125元现金后,她背起空背篓笑着离开,不忘喊上一句:“明天我还来!”
徐显芝是村里有名的“采茶快手”,不少五六十岁的茶农都要向她讨教“双手同时采茶”的绝活。
春夏两季,她和老伴在自家不到4亩的茶园里,采出1万多元,冠绝全村。年底,徐显芝算了一下花销,2023年挣的茶青钱,六七成支付了自己和老伴的药费。
“幸亏有这笔茶青钱,不然药费还得是儿子和儿媳出。”徐显芝说,剩下的4000元,她和老伴准备过年给孙子、孙女各包一个红包。
茶园冬管时,村里从贵州湄潭请来了技术人员做培训。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78岁的徐兴明奶奶。她目前独居,茶园虽然不大,但好在管护精细,不到两亩的茶园,也采出4000多元。
徐兴明患有慢性脑梗塞,2023年在县医院住院两次,医保报销后花了2000多元,再加上平常治疗高血压的用药,种茶采茶赚的钱基本够用。
“今年我想办一个慢性疾病证,这样药费还能再节省一笔。”徐兴明原先在家里还养猪,年纪一大,干不动了,也就管管茶,种几分地玉米,再喂几只鸡。
与两位徐老太相比,今年80岁的谭文香管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自己和老伴邵宪臣管十亩茶园,春夏两季只采出5300元左右。加上卖玉米的1700元,养老金3400多元,2023年老两口的收入加起来刚刚超过一万元。
冬管时,老两口五六点钟就起床,喂好猪,做好要带到茶山的饭菜后就出门了。在山上一干就是一天,快日落再回家吃饭。
“我们五月买了一头猪,160多斤,花了2080元,十月份又买了两头小猪,一共花了1600元。”谭文香和记者算了算去年的花销。
“每个月电费要四五十块,两个人的手机话费要百八十块,买了几个晒玉米的席子700块,今年买米花了1000块,我俩人每个月的药钱加起来还要200多块……”邵宪臣在旁边又补充了一大串日常花费。
“两个儿子都很孝顺,每年分肉都要给我钱,我不要钱,他们就不要肉。”谭文香家的年猪眼见着要长到360斤,她计划给两个儿子各分一扇100多斤的猪肉。
“虽然我今年80岁了,但是还能背60多斤的背篓,身体还可以,我觉得自己能干到90岁。孩子们东奔西跑打工不容易,能帮他们减轻些压力就好。”谭文香说。
“听说湄潭那边有斜挎在身上的采茶竹筐,既透气,还能装10斤茶青,能不能让村里帮忙联系去买一个,省不少事儿,看着像那么回事儿。”新的一年,这是三位“茶奶奶”的共同愿望。
山西头条##山西资讯#
多年来,所见不同茶人,自带标识不同!
在胡萍萍董事长身上,我看到实在了的#传承#,背后是几代晋商的茶路接力。春意轮转,万象呈欣,就在前两日的茶会,我才知山西寿阳胡氏不仅与祁寯藻家联姻,胡总的奶奶还是祁县渠家人......
祁寯藻何许人?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师,官至军机大臣,各部尚书。他本人就是寿阳人,一生忠清亮直,上受皇帝礼敬,下得百姓仁心。不难想象,能和祁家世代联姻,寿阳胡氏又是何等名门儒商!
那渠家又是怎样的家族?比起电视上的“乔家大院”有过之,无不及。刻着“长裕川茶庄”的砖茶,就是渠家的金字招牌,始创于清乾隆,循万里茶道,远播诸国。时人言:祁家鼎盛时,祁县顶半城。
山西寿阳胡氏原始资料
>或许有人说:山西不产茶。但伟大晋商是中国茶贸易的推动者,硬是盘活了南北大道。
胡氏族人顺势而起,早在清道光二十八年,便远迈湖南、湖北、福建、云南租地种茶,所开商号更是在中国大地星罗棋布。
“胡氏荣茶”品牌始于1848年
>因此,【胡氏荣茶】不单是晋茶老字号,更是百年中国史的亲见者。胡萍萍董事长,作为胡氏荣茶的第八代传承人,从不限于“茶商”位格,她做茶品牌是在挖掘背后的历史内涵,重新唤醒晋商的精魂!
至今犹记初访时,我惊叹胡总展间的旧物,每一页都是厚重的家族、晋商史料!再来时,我惊叹迎新茶会鸿儒云集,每一互动环节都能调动众人六根,让观者在静中感受生命初绽的美好。第三次来,我看到胡总洒脱的一面,座中几人,也能诗意唱和,指点千秋!这就是“晋商后人”的风采,胡总不愧为女中豪杰,能将硕果仅存的茶商老字号重现世间!在传承古法工艺的同时,胡总在云南景谷恢复重建胡氏茶山基地,所制普洱温顺醇厚,正味馥郁。经过胡总几番心血的付出,胡氏荣茶公司被人社局定为茶艺师等级认定企业,而她本人也被省里评为年度山西创新驱动新锐人物。#山西身边事#
回望那些只会拉大旗、扯嗓子之人,胡总是新晋商中首屈一指的实干家。【胡氏荣茶】之所以成为山西品牌,正是因为胡总发扬了先祖精神,于每一处的变局中,一刀一枪拼杀而出。且看,胡总赠我新书的题词——“风云独享三百年,信义生得晋商人”,她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新时代晋商”!
胡萍萍董事长亲赠晋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