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银针采摘
文丨李云才
“茶陵”以茶冠县名,有神农尝茶开启千年国饮的传说;安化等地所产的“渠江薄片”远销江陵、襄阳一带,亦有隋文帝靠煮饮“长沙府辖梅山渠江一带山中”茗草治愈头痛的故事……茶产业在湖南发展了上千年,有无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对于研究湘茶数十年的我来说,对其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
湘茶进军千亿产业
9年前,我参加了一场由省政协组织的春茶调研,考察了长沙的几个茶厂。
湘茶的出路在何方?此次考察为我提供了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当时全省茶产业值在500亿元左右,我提出了千亿茶产业开发的想法,得到考察组相关同志的赞成。
后来,经多方努力,我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湘政发〔2013〕26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300万亩优质茶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80%以上,产量45万吨,年出口8万吨以上;力争实现100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全省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
自此,湖南拉开了向千亿茶产业进军的号角。
茶产业的多功能性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先后十多次去武陵山区、罗霄山脉等产茶重点区考察调研,这些地方也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湘西州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其中,茶产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茶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也将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千两茶制作技艺之“採制”。
“五彩湘茶”成品牌
“湖南有什么茶?”
“湖南茶品牌是什么?”
这是市场的疑问、产业的疑问。
湖南地理环境形态多样,是茶叶生产多样化、地理标志化、特质化的天然优势,但又是标准化、规模化的区域差异性障碍。
如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关键在于认清茶的“真面目”、摸透自然的“脾气”、找准消费需求,把茶叶的功能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作出判断,并由此剖析湘茶的问题与潜力。
产业发展的思路打开后,一批茶叶品牌也打开了市场。
千年传承的湖南黑茶横空出世。具有“去油去脂”功能的安化黑茶销量增长迅速,市场稳定性和持续性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黑茶以“金花”(冠突散囊菌)为重要标志,很受消费者欢迎。
武陵山区黄金茶为代表的潇湘绿茶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一倍,且口感良好。
随后,湖南红茶成为新的增长点。湖南红茶曾与茅台同获巴拿马金奖,有“花蜜香,甘鲜味”的特点,销量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绿、黑、红三种茶,形成湘茶三足鼎立之势。
后来,岳阳黄茶在厚重的底蕴中稳步前行,桑植白茶异军突起,“五彩湘茶”成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持“五彩湘茶”成为公共品牌,省供销合作总社买下已被注册的“五彩茶”品牌,使“五彩湘茶”顺利成为省域公共品牌。
湖南以差异化优势打造湘茶特色,突破产业、市场、品牌、科技等瓶颈,彰显湘茶特质。2021年底,湘茶综合产值达1012亿元。
茯茶砖。曾丽霞 摄
茶产业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跳出湘茶看我国茶产业发展,要谨防风险。
多年前我曾撰文提出:“茶产业是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是偏远山区精准脫贫和重点产茶区致富的重要抓手。各大茶区种产茶热情空前高涨,风险也随之而来。”
防什么风险?产能过剩风险、高成本风险、氟含量高风险、农残风险、重金属超标风险、自设“藩篱”风险六大风险。
近年来,茶产业开发了许多新赛道,如奶茶、果茶、各种功能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效益呢?
去年4月的一篇报道反映了一些情况:“开奶茶店真的很难赚钱,当前全国48万家奶茶店,80%日入不到150元,仅10万家能赚钱。”其实,能赚钱的店铺往往是头部企业,在进货、租店等成本支出上谈价能力强,品牌外溢效应强,控本增益者方可盈利。
去年7月,我请专家们“喝”奶茶,既闻奶茶香,更品奶茶“苦”,建议对湘奶茶发展的定位要清晰、有特色、竞优。
茶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我几乎每年都要与周重旺、黎明星、吴浩人等一批知名专家多次调研讨论茶产业的热点问题。
我认为,茶产业的新出路在于消费市场创新和科技创新带来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在市场方面,不仅要关注小众化、个性化、区域化的开发需求,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品质以应对持续稳定成长中的大市场的消费需求。
第二,就是科技创新。茶的品质、功能的提升,消费的多样化选择、个性化需求,以及其大健康功能的彰显,都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茶产业战略研究专家、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本文图片均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一审:龙文泱
二审:盛伟山
三审:杨又华
琦
每逢立秋时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会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空间,今年也不例外。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立秋当天,部分品牌奶茶订单量环比增长近10倍。饮品消费健康化趋势明显,三分糖、不另加糖类产品销量占比显著增长。各大品牌为争夺消费者,开始“卷”向健康。
从市场角度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已经成为茶饮品牌竞相角逐的营销热点。各大品牌纷纷推出新品、优惠活动,甚至玩起了跨界合作,力求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种竞争态势,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活跃度,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实惠。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倾向于选择低糖、无糖或添加健康成分的茶饮。三分糖、不另加糖等健康选项的增多,正是品牌对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回应。同时,一些品牌还推出了桂花风味等秋季限定产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茶饮相结合,既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又增加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对品质、健康和情感的追求。奶茶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工具,其背后所承载的,正是年轻人对时尚、潮流和个性的独特理解。面对市场的新变化,茶饮品牌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在保持茶饮基本品质的同时,加入更多健康元素,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或许是未来茶饮市场的发展方向。
奶茶不仅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乐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卷起一股健康潮流。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疾控中心)
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11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何水清 陈思雨)进入冬季后,奶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暖手必备”。近日,一款号称“0糖、0卡、0脂”的奶茶名声大噪,成为减肥爱好者的心头爱。这样的奶茶真的不含糖、不长脂肪?国家注册营养师、湖南省胸科医院营养科主任张胜康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奶茶通常由牛奶、茶、小料等几部分组成,所谓的“无糖奶茶”其实是指不额外添加糖,抛开可选择的甜度来说,糖就藏在奶茶底和小料里。
无糖饮品≠无糖、无热量
参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标称“无或不含糖”,要求其含糖量不高于0.5克/100克。
“无糖奶茶”中既然没有额外添加糖,那么检测出来的糖分来自哪里呢?事实上,奶茶制作原材料中本身就含有糖,且绝大部分源自于奶茶茶底(即奶精,也称为植脂末,主要成分有葡萄糖浆、乳粉、植物油、二氧化硅和食用香精等),这些小料就是“无糖奶茶”隐形热量的主要来源。
红豆、燕麦粒等这类小料通常本身不含糖,但为了更为软糯,通常会经过糖腌渍。而芋圆、仙草、西米等这类小料虽然不是浸在糖里,但其本身是由精制淀粉制作而成,其中常用的仙草和芋圆不额外添加糖的能量大约有250~350千卡/100克。因此,一杯500毫升的“无糖珍珠奶茶”下肚,就相当于摄入了一碗半米饭的热量。
奶茶中的脂肪含量也相当高,检测40款奶茶的平均脂肪含量为19.57克,有的“无糖奶茶”脂肪含量甚至超过30克,已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1/2。
由此可见,无糖饮品只是饮料中含糖量少而已,并不意味着等同于无糖、无热量。
“0糖、0卡、0脂”真的更健康?
对于需要控制总能量的人群而言,“0糖、0卡、0脂”的饮品与含糖、含热量、含脂肪的饮品相比,确实更有利于对能量摄入的控制,尤其是对于特定人群的作用利大于弊。
张胜康介绍,“0糖、0卡、0脂”饮品采用替代蔗糖的甜味剂,除了具有甜度高、热量低等优点外,此类甜味剂多为非糖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不受胰岛素控制,还可作为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甜味替代品。虽然“0糖、0卡、0脂”饮品具有能量低的特点,但过多甜味剂在体内的代谢,可导致体内其他代谢障碍或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而有损健康。他认为,白开水作为冬天的第一杯热饮会是更好的选择。
张胜康提醒,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饮食均衡,糖或代糖的过量摄入都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脏疾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等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一审:李传新;二审:胡宇芬;三审:杨又华)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