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味道有极高要求的吃货们,经常会去到一些不起眼的苍蝇小馆中,一饱口腹之欲,因为一般的苍蝇小馆,都是一些开了较长时间的餐馆,虽然这些餐馆不一定有良好的就餐环境,但是它们的价格和味道是被很多的食客们所认可的,所以也就收获了大部分吃货的热情。
< class="pgc-img">>在扬州的高邮就有一家街边小馆,每天都人气爆棚,号称高邮最便宜的饭店。这家小馆跟常见的餐馆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部分的餐馆,厨房都是设在店铺靠里面的位置,但是这家店的厨房却放在了店门口,顾客们进店就餐时,需要通过厨房中间狭窄的过道,才能到就餐区,除此之外,这家面积较小的餐馆,还设有隐私性较高的包房,可以说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 class="pgc-img">>13元一份的炒猪肝和30元一份的爆炒腰花,是店里面的特色菜品,新鲜的猪肝和腰花处理好后,老板会先过一道水,再划一遍油,然后才会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油、蒜、豆瓣酱等爆香,并倒入猪肝或腰花,不停地进行翻炒,炒好的猪肝和腰花,虽然没有四川等地生炝的那么嫩滑,但是入味均匀,吃起来非常的醇香,很符合本地人的口味。
< class="pgc-img">>铁板肥肠的滋味也非常的不错,他家的肥肠,是老板每天到旁边的猪肉店里面购买的,非常的新鲜,新鲜的肥肠经过几遍的清洗和煮制后,切成小块,与少量的洋葱、青红辣椒等,放入锅中,用大火进行快炒,炒制的时候,锅中燃烧的火焰,会迅速的使其熟透入味,所以其吃起来不仅Q弹鲜美,还非常的有嚼劲,且越嚼越香,令人欲罢不能。
< class="pgc-img">>口味比较清淡的食客,可以选择店里面的一道高邮名菜—汪豆腐,汪豆腐,顾名思义就是用汤制作而成的,提前熬好的骨头高汤煮沸后,倒入用筷子或刀捣碎的豆腐和少量的猪血,再加入榨菜、生姜、虾米、盐等,大火煮熟,起锅时,再用适量的淀粉进行勾芡,并撒上葱花即可,白绿相间的汪豆腐,虽然看起来清汤寡水,毫无滋味,但是豆腐的清香却异常的浓厚,且咸淡适口,与白米饭一起进行食用,味道非常的不错。
< class="pgc-img">>老板做生意很豁达,所以店里面的菜品价格都非常的实惠,特别是13元一大份的炒猪肝,据老板说,他家的炒猪肝和其它的菜品,价格始终如一,就算前几年,在猪肉价格飞涨的时期,也没有改变过。有一行五人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店里点了3个肉菜1个素菜一个汤,花了100元,结账时简直不敢相信,不知道你觉得这个价格贵吗?
源:中国新闻网
老人们在食堂档口排队取餐。 高龙安 摄
中新网白山11月22日电(高龙安)胡勋廷将鲜肉焖煮1小时,脱脂去油后再入锅烹饪,这种颇费工时的做法能让肉质软嫩不腻,便于老人咀嚼和消化。
11月初,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白县”)第一家老年餐厅——惠民食堂正式开业。每天午饭时间,这里欢声笑语,气氛温馨热闹。
年过八旬的胡树德几乎每天都要带上老伴姜秀花一起来食堂就餐。“这个食堂离家近,吃着又顺口又放心,我俩最喜欢吃这里的红烧肉和虾酱豆腐。”“大爷您就坐着,餐盘我给您端。”“95后”志愿者于颖在大厅里跑前跑后。
83岁的潘菊芳也是食堂的常客。“自己做饭不方便,现在有了食堂,自己省事了,子女也省心,还能遇见老姐妹,和她们聊聊天。”
老人们在惠民食堂就餐。 高龙安 摄
长白县民政局局长南明淑介绍,县城区有5.8万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占26.8%。去年,县里为解决当地60岁以上老人就餐问题,投资170余万元,打造了725平方米的惠民食堂,聘请专业餐饮团队经营,每天安排4名机关干部和志愿者为就餐老人提供扫码、取餐、指引等服务。
原来,长白县组织人员赴浙江湖州、山东青岛、吉林长春和梅河口等地“取经”归来后,对当地1000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确定惠民食堂采用不限量的自助餐形式,每人每餐收费10元——这在当地相当于一碗普通面条的价格。
实际上,很多老年人的用餐花销远低于这个数字。按照规定,60周岁至69周岁老年人每餐7元,政府补贴3元;70周岁至89周岁以上老年人、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每餐5元,政府补贴5元;9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就餐。政府要确保这些群体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质的服务。
食堂负责人胡勋廷是高级营养师和高级厨师,每天要准备10道热菜、4道朝鲜族风味咸菜,主食要加入一定比例粗粮。他说:“老年人的食谱一要健康营养,二要味道好,少油、少盐、少糖很关键。”
志愿者在帮助老人取餐。 高龙安 摄
惠民食堂甫一开业,就餐人数就远超预期,原本预想每天能来二三百人,实际就餐人数达到四五百人,最多的一天来了674人。
南明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惠民食堂得到了老年群体的认可。至于眼下的问题,他们有办法解决。“我们统计过,一位老人从进门到用完餐,平均用时20分钟到25分钟。我们一方面延长营业时间,加强引导;另一方面,呼吁各社区老人分时段就餐。”
长白县民政局迅速增派志愿者参与服务,胡树廷也赶忙调集人手,将原本7人的餐饮团队扩充至近20人,同时完善食材供应链。
“老人生活好,子女才能放心。”南明淑说,惠民食堂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全新的经验。“我们正在计划利用食堂楼上的空间,开设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大学,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024年的3月30日,对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先锋社区的刘长尧一家来说是个悲伤的日子,他的岳父与世长辞了。
一切从简,除了至亲,其余人的礼金一律不收,刘长尧在社区的“包公家宴”小食堂定了10桌席。
“每桌920元,该有的菜全都有,如果换成镇上或是县城的饭店,起码得要一两千块钱。”刘长尧说。
2017年,为树立文明乡风,肥东县将包公文化与移风易俗相结合推出“包公家宴”品牌,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
如今,在肥东吃“包公家宴”已经是一种时尚。据肥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包公家宴”里的每道菜都有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名字,还有大、小食堂这样专门的举办场地和指定的食材基地,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出了“包公家宴”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农户申报—理事会备案—理事会成员上门指导—执行包公家宴—志愿者上门服务”一整套红白喜事流程。有些地方,社区工作人员甚至会现场送上祝福,让群众既有里子也有面子。
历经7年的发展,“包公家宴”不仅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歪风邪气,还实实在在为群众减轻了经济负担,累计为群众节省了6000余万元的酒宴钱。品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1.0版基础上,推出“包公家宴”2.0版。
去年8月份,家住撮镇镇大费社区居民汪为一家就和县里的1500多户准大学生家庭一起,用2.0版的“包公家宴”为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办了一场难忘的“集体升学礼”。
往届集体升学礼现场。彭红玲供图
而像这样有意义的2.0版“包公家宴”,肥东县已成功举办了4届,依托覆盖全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采用政府搭台、准大学生唱主角、往届大学生“传经”、社区才艺达人和中小学生助兴、爱心企业参与、群众观摩的方式开展,让“集体升学礼”更有仪式感,已有数以万计的准大学生和家庭从中受益。
下一步,肥东县将持续做优做强“包公家宴”品牌,不断丰富其应用场景和载体,惠及更多群众,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