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里的星辰大海。
文 | 华商韬略 王寒
随着锅圈肴肴领鲜在全国的不断落子,“社区央厨新锅圈”的梦想,也在更大范围投进现实。
【1】
作为锅圈未来的重要战略项目,锅圈肴肴领鲜首家门店,就坐落于郑州管城区金城街菜市场内。
明亮的灯光、整齐的陈列、醒目的招牌,都使其因与环境的极大反差而显得格外显眼,吸引着来往人们的注意。
刘阿姨是这家店的常客,今年3月开张以来,只要到菜场买菜,她都会先来这里看看。
在她面前,两个冻柜一字排开,一个陈列着已经完成腌制的虾仁、牛排、鸡排等食材,另一个码放着塑封过的牛羊肉品,靠墙的位置则是炸物区,摆放着小孩子喜欢的虾饼、洋葱圈……
几个身着统一工服、头戴卫生网帽的员工各自忙碌着,看见刘阿姨来了,都跟她打招呼——与所有菜市场一样,多买几次菜,买卖双方自然成了熟人。
可与过去不同的是,店内销售的肉类食材,已经完成了洗、切、腌制等处理工序,还配有相应的调料包。涉及蔬菜与肉类混做的菜式,也由店员就近采购,完成了清洗、切剁的处理。
青椒肉丝、什锦虾仁、宫保鸡丁、酸汤肥牛、秘制烤鱼……墙上贴着的菜单,罗列着28个选项。而对刘阿姨来说,自己只需想好要吃什么菜,即可一站式备齐所有原料,回家简单烹饪就能快速出锅,既不用操心切切洗洗的太麻烦,更不用担心多余的食材放久了会坏。
“平时给家人做菜,问要吃什么都说随便,辛辛苦苦做好了,又嫌不好吃不爱吃。”刘阿姨说起自己的难处,她表示,现在好了,“食材是看得见的,做起来是方便的,味道是好吃的,价钱是不贵的。”
经刘阿姨计算,因为肴肴领鲜将各种处理和搭配前置,成本比分别采购食材要低,“中午孩子们上班,孙子也在上学,我和老伴10-20元就能解决一顿饭,还能吃得挺好。”
肴肴领鲜的出现,无疑为刘阿姨这样的“菜场主力军”,提供了健康、便利、美味的餐桌方案。事实上,该店复购率高达90%。换言之,短短5个月内,周边居民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一新物种的存在,并充分享受着其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而在郑州首店开出之后,肴肴领鲜又相继落子南京、杭州、西安、深圳、合肥、天津等十多个省会城市,持续进行覆盖全国的运营摸底和数据调试。和郑州店一样,它们全都位于大型农贸市场内,辐射周边多个社区,1公里内的常住人口密度都在5万人以上。
数据显示,全国农贸市场在册存量约为3万个,可以预见,1个万店品牌的雏形正在孕育之中。
锅圈,正在再造一个“新锅圈”。
【2】
预先完成食材多道处理,在最终的烹饪环节之前销售给客户,并非锅圈首创。事实上,南方多地很早就有售卖类似速烹菜的传统。
锅圈要实现的真正突破,是将其在全国复制。与其最先赖以发家的火锅食材不同,这一次,锅圈面临的情形显然更为复杂。
首先,对于多数地区,速烹菜依然是新事物,接受起来仍有难度。其中的关键在于,对于消费者来说,预处理环节并不发生在自家厨房,如何才能消除食材品质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疑虑?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夫妻店,这个问题只能靠经营者的诚信来担保,真实情况不得而知。然而,当主体是一个已经拥有万店经验的品牌,答案就清晰多了。
因为锅圈不仅有强大的品牌作为后盾和证明,其从长期性的全国经营沉淀而来的标准化能力和管控体系,更是品质与安全有力的现实支撑。
据了解,肴肴领鲜店内销售的所有食材,均由中央厨房全程冷链配送,实现了从源头到仓库层层把关;而当食材抵达门店后,店员的所有操作,都必须符合全国统一的流程标准。
为了强化经销商的标准意识,除了开店选址、装修设计、物流配送、促销宣传等整店输出服务外,锅圈还实现了门店经营情况的全程跟踪,以及定期定向培训、一对一指导。
在锅圈的设计中,正是万千参与者对制度的严格执行,在每一个环节遵守操作规范,钩织出品牌声誉,凝结了用户的信任。
当然,这只是打消了消费者疑虑,迈出尝试第一步的基础。健康、方便的基础上,只有真的好吃,才能让消费者爱吃、想吃,才能推动消费者持续复购。
要做到这一点,在幅员辽阔、口味迥异的我国实属不易。
为让肴肴领鲜成为千家万户的共同选择,锅圈决定以区域为单位,进行差异化产品研发,打出一套“家常小菜+地方大菜”的组合拳。
具体来说,各地门店除了标配奥尔良烤翅、黑椒牛排、免浆黑鱼片、炸小酥肉等基本款外,还会因地制宜研发地方特色菜式,比如,在河南地区的菜单中加入黄河大鲤鱼、在广东地区的菜单中销售牛杂煲等。
事实上,透过肴肴领鲜将首批门店落子到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就可以看出,其正是要深入到每个地区内部,既让流程管理的标准化最大限度地落地生根,又要发掘地方特色,让菜品研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地人的口味喜好。
简言之,就是将“同”与“异”做到最好,找到最佳平衡点。
【3】
肴肴领鲜的持续推进,是“社区央厨新锅圈”全新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该战略4月份首次对外官宣,锅圈董事长杨明超此前也曾在一场活动中谈到,“锅圈希望通过上游工厂将复杂的食材进行标准化处理,免除掉家庭厨房中最麻烦的洗切配等流程,成为中央配菜间;再由社区门店进行食材搭配组合,提供消费者一日三餐的饮食方案,最终成为社区中的中央厨房。”
如今,随着肴肴领鲜的加快落地,人们才更加体会到“社区央厨”的真正含义。
显然,锅圈的野心远不止是在火锅、烧烤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而是早已将目光投向更高频的消费场景——人们的一日三餐,健康、方便又美味的速烹菜正是其祭出以精准撬动菜市场主流客群的利器。
甚至这还不够。就在全国人民的餐桌都在因为肴肴领鲜发生变化的同时,十万辆锅圈小吃车也在驶进中国的大街小巷,为加盟者、经销商的营收添柴加火,也为消费者的生活增添着无穷滋味。
你会发现,不论是菜市场档主,还是流动摊贩,传统市场中的个体经营者,正在锅圈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锅圈之所以能够不断发现消费者痛点,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链接买卖双方,快速裂变出千城万店的新兴模式,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市场洞察能力,背后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更是其勇敢尝试的底气所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锅圈共拥有3家自有食材工厂、投资参股一家工厂、合作的食材供应商超过260家,同时在全国拥有15家仓储服务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锅圈更是接连出手,宣布战略投资、产业赋能小板凳街坊火锅、围辣小火锅、郑喜旺烧烤、伍学长现烤串夹饼四家餐饮零售品牌,此后仅仅一周,又全资收购河南华鼎冷链仓配科技有限公司。
对C端生态和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夯实,让锅圈创造了一个三赢局面——企业收获不断扩大的商业生态,商家收获经营赋能和品牌背书,消费者收获美食健康与便利。
这样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对整个社会而言,不仅代表着更多就业在被解决,更多家庭的生计得到保证,也意味着,更多幸福正因锅圈的“社区央厨”梦想而产生。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必不少消费者都有过在家吃火锅的经历。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日(10月6日)一家靠卖火锅食材成功“出圈”的企业——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在港上市。
锅圈成立于2017年,依靠近年来“宅经济”的盛行,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9978家。
可以说锅圈的出现和成长,是中国大消费及食品产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不过“火锅烧烤一站式门店”这一商业模式在市场上也引发一定争议,比如消费者在家吃火锅的习惯是否已经养成?锅圈的核心优势又是什么?
资料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一)
一个“在家吃火锅”的故事
锅圈的创始人为杨明超,在创立锅圈之前,他已经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
2013年,杨明超创立了“小板凳”火锅品牌。靠着门店的80、90怀旧复古风,“小板凳”在郑州地区快速走红。公开资料显示,巅峰时期“小板凳”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
2015年,杨明超成立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给B端火锅店提供食材。
随后杨明超敏锐地察觉到,火锅食材或许还有面向C端的市场。比如消费者想要自己在家做火锅时,或许会感到没有头绪,常常会出现“买不到”“买漏了”等情况,因此市场或许需要能够提供从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锅超市。
于是,2017年1月,郑州开出第一家锅圈线下门店,从火锅赛道切入,卖底料、肥牛、火锅器具等产品。
2018年1月,在开店一年后,锅圈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00家。此后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无疑成为了锅圈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锅圈新加盟门店数目分别为2883家、2762家、2631家。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9978家。
来源:招股书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锅圈平均每年新增2758.7家门店,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增7.6家门店,这个扩张速度可谓迅速。
从门店的城市分布来看,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3年10月8日,锅圈的线下门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与三线城市地区;分别占总门店数的22.07%、23.12%、26.32%。
来源:窄门餐眼
收入层面,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锅圈的营收分别为29.65亿元、39.58亿元和71.74亿元;截至2023年4月30日止,锅圈实现营业收入为20.78亿元。
从食材类别来看,收入主要来自火锅产品、烧烤产品和其他产品,其中火锅产品营收占比达七成以上。
来源:招股书
净利润层面,招股书显示,锅圈在2020年、2021年分别亏损4329.2万元、4.61亿元,2022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41亿元;2023年前四个月,锅圈的净利润为1.20亿元。
此外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锅圈的股东阵营也十分强大,包含IDG资本、三全食品、物美投资、招银国际、嘉御资本、启承资本、TPG、天图投资、分众传媒、光源资本、瑞橡资本、茅台基金等。
(二)
加盟商的喜与忧
锅圈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扩张,绕不开加盟这一轻资产模式。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的门店数量达到9978家,不过其中直营门店只有5家,加盟商的门店占比高达99.9%。
而锅圈的收入,也主要来自加盟商。
招股书显示,2020年,加盟商为锅圈贡献了高达98.2%的收入,2021年和2022年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94.2%和90.3%。
来源:招股书
加盟商之所以愿意加入锅圈,或许是因为企业的加盟条件足够具有吸引力。
据了解,在加盟模式上,锅圈承诺不收取加盟费。不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0元”加盟背后,想开一家门店投入也不小。
比如加盟商前期还需支付包括保证金、货物运费、培训费、店面设计装修费、设备等各种开支,这些费用由加盟商出资,锅圈则负责“包办”。
正式开店后,加盟商只能独家经营锅圈的产品,同时允许从本地自行采购特定范围的生鲜产品。
那么,加盟商们的真实经营状况究竟如何?
招股书显示,锅圈加盟商的关店量正在逐年走高。2020年至2022年,关闭的加盟门店数目分别为28、194及279家,关店率分别为年终时加盟门店数目的0.7%、2.8%及3.0%。
此外,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家附近的锅圈生意不佳,门店并没有太多客户光顾。
此外,招股书表示,接下来锅圈将计划通过加盟的模式继续扩张网络。而持续的扩张开店,或许也会让加盟商越来越难。
根据九派财经等多家媒体此间报道,有锅圈加盟商表示,近年周围新开了多家锅圈,导致其所在店铺的销量明显下滑。
加盟商表示,此前与企业有签订协议,锅圈对加盟商承诺,门店周围的1.5公里不会开设其他门店,如今企业存在违规开店的行为。因此也有不少加盟商指责锅圈,“只管门店数量,从不考虑加盟商的利益”。
(三)
市场竞争加剧,消费习惯难养成
回到锅圈的商业模式,招股书中企业把自己定义为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领导品牌,本质是“在家吃饭行业”。
但这个“在家吃饭行业”,实际也面临较大的行业不确定性与市场挑战。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消费者真的能够养成“在家吃火锅烤肉”的消费习惯吗?
今年以来,随着消费复苏,线下餐饮行业强势回归。根据《2023上半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餐饮收入达到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大众接受度较高的火锅、烤肉赛道表现强劲。
换句话说,随着线下餐饮的繁荣,消费者可选择的门店众多,各种团购促销活动也极具吸引力,用户可能还是会“嫌麻烦”,从而放弃自己在家吃火锅。
其实单就“在家吃饭解决方案”这条赛道而言,市场规模也并不大。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为8.9万亿元,同年,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的市场总收入为2903亿元,仅仅占了3.26%。
或许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选择在家吃火锅烧烤,要么是心血来潮要么是不得已而为之,很难建立起长期的用户需求
其次,从市场竞争角度,这个赛道也十分内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2年零售额计,中国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产品市场五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合计占市场份额约11.1%,锅圈占总市场份额的3.0%。
也就是说,虽然锅圈目前位居同行业第一,但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因此锅圈的市场话语权也并不强。
从市场竞争角度,近年来,以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朴朴超市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重新崛起,成为锅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此外盒马、美团、叮咚买菜这些平台也开始聚焦火锅食材,上线火锅食材专区;而今年4月中旬,京东超市也宣布将把预制菜作为重点趋势品类,推出倾斜冷链等资源扶持、独家菜品定制和成立独立运营团队三大举措。
来源:盒马APP
各大巨头纷纷入局,比的是“资源、生产、品牌、流量”,与它们“拼手腕”锅圈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困境之下锅圈也曾尝试进行多元化转型,例如,锅圈曾先后推出自热产品和方便速食品牌“憨憨”、卤味品牌“卤拉拉”,以及野餐露营场景下的预制菜产品。
但从营收结构看,这些尝试都在招股书中被归于“其他”,而三年的营收占比都维持在12%左右,增长并不明显。
由此可见,锅圈依旧没能摆脱“火锅预制菜”的标签。
小结
靠着“在家吃火锅”这一消费场景,锅圈成功进入市场并迅速跑马圈地。
但长期来看,“在家吃火锅”这个故事或许也很难打动资本,一方面这个故事过于单一,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也过于激烈。无论如何,或许锅圈仍需讲一些新的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 刘谧
编辑 杨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 杨亚飞
编辑 | 董洁
图片来源 | lC photo
粮仓河南不只跑出了食品加工厂和蜜雪冰城,还有新晋大鳄“锅圈”。
4月3日晚,火锅食材超市「锅圈食品」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2022年其整体收入达到71.7亿元,超过了早期投资方之一的三全食品,后者2021年收入69.4亿元,成立已有32年。达成同样的体量,蜜雪冰城也用了近13年,而锅圈成立才不到6年。
锅圈2020-2022年财务表现,增速肉眼可见,且在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图据招股书
毫无疑问,锅圈是过去三年预制菜领域跑出来的最大黑马。截至2022年,旗下锅圈食汇全国签约门店数突破1万家,创始人杨明超更是在日前立下flag,会用三年时间,将数字翻倍至2万,做成“中国最大的社区中央厨房连锁”。
“快”,是很多人对锅圈食汇的印象。相比于绝味、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锅圈是最快解锁万店规模的连锁品牌。2019年至2022年的三年多时间,锅圈总计完成了7轮融资,引入十余家各路投资机构。
与蜜雪一样,锅圈长于郑州,在他们之前,这个拥有逾一亿人口的中原大省,并不像其他地区一样盛产全国性的连锁品牌,较出名的巴奴毛肚火锅,只能在区域市场跟海底捞掰腕子。
锅圈的神奇增速,源于杨明超本人,虽然在其他地方名不见经传,但创立锅圈之前,郑大文学系毕业的他,已是当地餐饮界较为扎眼的存在,“他很长时间被河南餐饮视作异类,”一位锅圈前员工告诉36氪。
好食记曾记录了十年前杨明超参加一场行业大会的一幕,在嘉宾们做完常规的峰会发言后,作为新生代餐饮人的他,开口就是一句“去TMD的百年老店,我们不过就是个卖饭的,把饭卖好就中了。”
伴随迈出上市一步,火锅食材这门生意,如今确实被他卖明白了。
神奇锅圈的诞生
神奇锅圈是怎么诞生的,比他们如何能做大,更值得关注。
创立锅圈之前,杨明超是一位餐饮老炮儿,倒腾过十多年的餐饮生意,做过啤酒代理,卖过烤鱼,开过烧烤店和火锅店,但结果都是高起高落。
2005年前后,杨明超在郑州开出最大的露天夜市“黑老婆”,招牌菜是一道螺丝大虾。一位郑州本地餐饮创业者告诉36氪,黑老婆曾一度风靡全城,“据说一年最高做到三亿规模”,但后面因为当地整治露天烧烤,便逐渐缩减门店到最后消失。
这之后,杨明超转战火锅赛道,开出了小板凳火锅,那时候巴奴刚开始转型。巅峰时期,小板凳火锅最多开到1000多家,几乎一夜之间,整个郑州全是小板凳。但由于商标问题,山寨品牌在各地迅速冒出来,杨明超和他的小板凳再次败北。
锅圈食汇宣告杨明超开始从餐饮向零售连锁赛道切换。但锅圈食汇的真正起点不是终端门店,而是背后看不到的锅圈供应链。在2015年1月,杨明超成立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由此切入餐饮B2B生意。
“锅圈食汇这个模式没想过会成功,”一位锅圈食汇前员工告诉36氪,杨明超最初还是想做餐饮生意,只是想学海底捞,把餐饮供应链搭建起来。
在模式上,锅圈食汇与蜜雪相似,都定位“性价比”,并选择从人口多且高密度的河南市场切入,但如何把产品做得既好吃又不贵,杨明超给出的答案是:规模化、高效率以及稳定供应链。
锅圈发展早期,其供应链资源更多是“东拼西凑”,量、价都不稳定。在疫情催生C端预制菜需求之前,这个行业长期是To B生意,且市场十分松散。
锅圈自己也发现,光靠To B餐饮起不来量,杨明超就把后端的资源打包,在郑州最大的冻品和调味品批发市场——信基批发市场开店,做冻品食材批发生意。
终端渠道的发展带来了转机。2017年,锅圈开始搭建自己的终端渠道网络,同年1月在郑州开出第一家锅圈食汇店,这之后,门店数逐步更新,但前两年增长并不突出,根据官方此前披露,对应时期门店数分别为100+、500+。
对于冻品产品来说,冷链成本是一笔省不掉的开支,与前置仓模式类似,一定区域内的点位密度,直接决定着物流费用高低。以郑州为例,这座省会二线城市,周边300公里内分布约有667个县城,100多个地级市,4.6亿人口,对应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农村包围城市”是锅圈的发展路径,其加盟门店占比达到99.9%,县级市、乡镇一级的加盟门店,在2020年合计贡献超过四成的收入,其中县级市加盟门店收入在2020年处于整体贡献最高的地区,达到31.9%。
通过前期的供应链体系搭建,锅圈逐步搭建起冷链能力,把产品卖到县级、乡镇。
同样是2019年,锅圈开启了资本化之路,连续获得两轮外部资金加持,其中A+轮引入了重要的产业投资方三全食品,后者是国内速冻巨头,主营水饺、馄饨、汤圆等速冻和冷藏米面制品,并在之后成为锅圈食汇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火锅品牌忙救火,锅圈在狂奔
门店规模破万的锅圈食汇,切的是家庭火锅场景,对应“懒人宅家”的经济机会。
火锅是最大的预制菜品类,预制菜的两个前提,一是料理包的工业化,二是菜品的工业化,这是任何想从中分羹的企业都需要跨越的大山,但是火锅天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疫情之前,这个赛道并不像其他赛道那么性感。在家吃火锅需求很窄,火锅爱好者多数是围坐在餐厅,带有明显的社交和家庭就餐属性。
疫情直观增加了人们在家就餐的需求,锅圈食汇的崛起很大程度受益于此,但另一部分原因在于,火锅连锁品牌同一时间都在忙着自救。
在外卖渠道成为餐饮标配、低用户教育成本的今天,火锅外卖的业务场景仍十分有限。即便是品牌力突出、零售化助力的海底捞,整个外卖业务比例也仅占5%左右。
不同于过去零售商的火锅食材冷冻冰柜场景,锅圈将其整合成一种垂直于火锅食材的超市连锁业态,以河南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市场辐射。根据招股书,锅圈2020年、2021年、2022年门店数分别为4300家、6868家、9221家。
截至2022年锅圈食汇全国门店密度情况,图据招股书
随着终端渠道的扩大,锅圈的SKU数逐渐更新,并从采购型贸易转为更高集约度的产业型贸易。根据招股书,截至2022年,锅圈已经跟279家食材供应商合作,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体系。
一位前员工告诉36氪,在产业布局上,锅圈路子走的很野,“杨认为行业的增长来自于对细分赛道的准确判断”,当发现一个潜力赛道,锅圈就会重资产投入,风险大,但投的多,失败一两个也不怕。
自建工厂并不是性价比的绝对因素。首先,菜品转化成工业化生产,有较高的研发门槛;其次,中餐定义宽泛,涉及味觉、食材区别巨大,鲜有像水饺、小酥肉、小龙虾如此大且的大单品,规模化有限,为小单品自建工厂得不偿失;再者,C端预制菜冷链成本较固定,且终端营销费用较高,整体留给品牌菜品创新的毛利空间有限。
锅圈自建渠道的好处在这里显现,尽管通过加盟商服务消费者,但他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现金流和信息流直接攥在自己手里,包括投入资金用于自有APP、存货管理系统、门店运营系统、会员系统以及相关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2021年是锅圈在数字化大手笔投入的一年。从招股书来看,锅圈2021年IT维护及支持费用、研发费用较于2020年均有10倍以上的提升,但同期整体行政开支费用约提升一倍左右。
锅圈相关费用开支,图据招股书
对于一家零售公司来说,门店端的数字化投入,实际效果提升空间需要认真评估,刚刚过去的新零售浪潮是最好的参照,不乏“踩坑”的前车之鉴。
据36氪了解,锅圈在门店数字化的投入也一度引起投资人担心。尽管门店规模在2022年大幅提升,但锅圈2022年的数字化费用增速已有明显下降。
截至2022年,锅圈食汇拥有三个食材加工厂,包括牛肉产品工厂和一肉业、肉丸工厂丸来丸去,火锅底料工厂“澄明食品”,此外还投资虾滑供应商逮虾记。除此之外,目前锅圈有超过750个SKU,超过95%是自有品牌产品。
从工厂到深入乡镇一级的终端门店,物流供应链是重要桥梁。锅圈在2019年孵化了华鼎供应链。目前,锅圈食汇所属的火锅食材,占华鼎客户比重约34%,但贡献的收入并不低。日前华鼎供应链总经理陈海涛在公开场合透露,火锅的门店数虽没有快餐、饮品那么多,但是餐饮品类中单店营业额最高的品类,其中食材占比约35%。
根据招股书披露,基于与第三方合作的14座仓库,目前锅圈已可以做到绝大部分门店的次日达。“锅圈的终极目标不是开店,而是做供应链。门店也是个生意,但不是个大生意。供应链才是大生意。
围绕火锅食材,锅圈完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搭建。
锅圈很大,但红利期没了
过去三年锅圈食汇的疯狂增长,需求是最大的推动力,但这已经有明显的天花板。
从2022年以来,锅圈在尝试开拓火锅食材之外的新场景,包括推出小龙虾、肉串、掌中宝等系列烧烤品类,以补充火锅在夏季淡季的需求降低。
截至2022年底,锅圈烧烤产品共有163个SKU,占到期内总SKU超过两成。但从收入贡献比例来看,烧烤增长整体并不明显,2022年收入贡献约10%。
不同品类收入贡献情况,图据招股书
在这之外,锅圈还尝试向家庭烹饪的预制菜品、饮品、一人食、生鲜食品、西餐等全品类开拓,希望解决家庭餐桌的所有产品需求,其定位也从早期的火锅食材超市,变成了一站式火锅烧烤食材预制菜超市。
伴随火锅店生意的复苏,锅圈的家庭火锅食材需求爆发增长很难再看到,且部分需求预计会回流到线下火锅店。
但锅圈的策略调整尝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据36氪了解,此前2021年锅圈曾尝试推出过社区生鲜连锁店“一路小跑”,对标钱大妈,同样主打不卖隔夜肉,在郑州一度开过20家门店,但该业态整体推进并不顺利。
一位锅圈前员工告诉36氪,一路小跑一直没有跑出盈利模型,且整体投入比较重,人效低。这跟锅圈食汇门店基本1-2人标配形成鲜明落差。此外,锅圈还曾在2021年底尝试推出年夜饭,做了一百多道菜,但经销商同样反响平平。
对于做预制菜,锅圈的投入决心并不小。根据此次募集资金用途规划来看,除原有单品工厂及仓储升级投入外,预制菜生产和研发相关投资建设明确在列,且会根据地域需求做不同的一顿饭产品。
在过去的3月份,锅圈已经在广东地区尝试通过野餐露营场景打开预制菜市场,推出包括椰子鸡火锅、芝士虾滑饼、肥牛金针菇卷、凉拌毛肚、孜然羊肉等各类预制菜菜品。
此外,尽管锅圈核心的自有生产加工厂面积以及整体设计产能均不小,但主要工厂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产能闲置明显。截止2022年,和一肉业、丸来丸去、澄明食品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6.5%、63.9%、72.6%。显然需要锅圈今年在终端做更多的渠道和增收方式探索。
锅圈自有加工厂产能情况,图据招股书
锅圈食汇的神奇出圈,足以为餐饮人做零售化生意提供启发。但翻看杨明超过去近二十年的创业史,还有一件事更值得注意:从开烧烤夜市,到经营火锅店,再到之后的锅圈食汇,折腾的方向一直在变,但火锅食材的产品主线始终没变。
在从火锅食材进入预制菜领域,要不要坚持火锅食材主线,锅圈食汇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