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 王春玲
当时间的指针,毫不留情指向2022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忆过去的这一年?
这一年,餐饮人,你过得还好吗?
这一年,餐饮人,你的心愿是否达成?
是关店、歇业、转行后的痛楚;还是扩张、融资、增长后的喜悦……
无论是喜是悲,都是回不去的昨天。在挥手告别2021之季,我们对6位餐饮人进行了一场关于《餐饮人,2021年你过的还好吗?》的采访。
他们中有快餐行业效率第一名南城香创始人;
有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酱样儿三文鱼拌饭创始人;
也有今年才开始创业的餐饮人
……
一起看看,属于我们餐饮人的2021年众生相!
“入行20年,因高房租无奈关店,如今转行卖宽带……”
12月的某一天,一条信息映入我眼帘,大概信息内容概括起来为:“亲,我不做餐饮了,现在转行卖宽带了,身边朋友有需要的关照一下……”。
说这话的是我朋友圈里的一位叫做弘明的餐饮人,他是一位餐饮老兵,入行已经有20年了,在20年从业生涯里他做过酒店管理,也开过东北菜金手勺,得莫利炖鱼专门店,川婆婆烤鱼店,中餐为主。
因门店体量大,受疫情影响不能大规模做集体用餐接待,客源又主要是大学生,这也让门店生意直接腰斩,现在他的2家门店都关门大吉了。
他说:“生意不好是一方面,真正压死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租金,房东是个二房东,面对疫情租金一点不给予减免不说,还以合同不到期为由,不给我们退押金。
关店的过程也是费尽周折,并不是你想退出就能退出的,这其中的心酸劲儿就甭提了,2021年算是我从事餐饮这么多年,最难熬的一年,不过生活还得继续,现在我已经转行卖宽带了,等过几年餐饮回归理性我再进入吧,希望2022年能对我好一些。”
“五次疫情反扑,我们夫妻因抱头痛哭而上热搜……”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前几天,一条“哈尔滨餐饮夫妻俩抱头痛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视频下面涌入了上千条餐饮人的评论,纷纷觉得有打动到自己。
视频中的主人公尹鹏彦,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上热搜,让大家认识。
今年哈尔滨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被“疫情”笼罩着。
第一波疫情源头望奎,1月20日至3月12日,持续51天。
第二波疫情源头南京,8月2日至8月21日,持续19天。
第三波疫情源头巴彦,9月21日至10月15日,持续25天。
第四波疫情源头黑河,10月30日至11月18日,持续19天。
第五波疫情源头满洲里,12月2日至今,预计持续20天-30天。
哈尔滨五次疫情反扑,让本就“咬牙”过生活的乐天派的餐饮人尹鹏彦也绷不住了,他说:“餐饮创业6年,正准备大干一场,刚刚装完修,疫情就来了,十一黄金周这样的热闹日子,进店的人十个手指也数的过来,那天和老婆看着空荡荡的店,心好酸,两个人都绷不住哭了起来……也许这也是对这一年情绪的释放吧。”
“在大连卖三文鱼,门店‘腰斩’,我是被疫情精准打击的人……”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今年最惨的家庭:“老公房地产中介失业、老婆教培行业失业,买了恒大的房子,抄底了中概互联,还意外有了三胎……”
如果置换到餐饮行业,那可能就是“我在大连,我是卖三文鱼拌饭的……”
酱样儿三文鱼拌饭创始人姜毅,可以说就是被疫情精准打击餐饮的第一人,酱样儿曾经因为高性价比三文鱼拌饭而一战成名,高峰时期开出117家门店。
受疫情影响,武汉封城以后生意一直在下降,后又因“北京三文鱼”事件,让品类走到生死边缘,酱样儿的门店关掉一半。
而大连作为中国冷链进出口之都,也从70%的进出口冷冻份额锐减到40%,反复的疫情让这座城市也伤痕累累。
身为这座城市的餐饮人,姜毅提到最多的词汇是“坐过山车”,“这两年我们都是非常煎熬的,刚有疫情的时候,我们还能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断地给团队打气,给自己打气,给加盟商打气,给门店打气,可是经历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现在我身边很多餐饮人都已经没有这个心气了,尤其对于东北餐饮人来说,转行的转行,做直播的直播,更多的是无奈,连呐喊的力气都没有了。”
现在,姜毅又发展了自己第二个餐饮品牌“耿直男”纯肉烤肠,定位景区、夜市消费场景,目前已在大连、天津、成都等地开出30多家门店。
“为了新店装修,被迫隔离成都30天,见不到孩子很崩溃……”
如果问:“这一年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恐怕对于大河宴椒麻鱼创始人周颖来说,是“隔离”。
大河宴椒麻鱼总部位于新疆,目前有门店120家,主营鱼火锅,占新疆鱼火锅市场60%以上的份额,员工近400人。
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对于大河宴创始人周颖来说是度日如年的,因为成都新店装修,她从新疆出差到成都,谁也没想到碰巧遇到了成都疫情,按照新疆的防疫指示只要到过疫情中高风险区域的必须严格执行14+14的隔离政策,考虑再三为了事业有序进行周颖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守在成都。
作为一个女老板,周颖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作为一个母亲,这一个月却时常感受到内心的煎熬。
一个人漂泊在异乡,远离家人,远离团队,只能通过视频倾诉思念都能忍受,当自己小儿子生日都不在身边的时候,周颖却绷不住了,这可能是作为一个母亲最为无助的时刻……
(截图来自周颖的朋友圈)
今年,也有值得周颖欣慰的事情,虽然疫情让门店受到过短暂波及,但因为是区域知名品牌,在疫情恢复正常后,大河宴的门店也随之恢复正常,即便在疫情下,大河宴椒麻鱼还在甘肃,新疆等地一年逆势开出26家门店。
“从服务员到西贝高管,今年我终于自己当上了老板娘……”
除了撕裂、悲伤、无奈,对于一些人的2021年却是甜蜜的,比如说我的朋友孟君子。
孟君子是她的真名,初中毕业后她就来到大城市做起了服务员,做过酒店餐饮,在黑鸡小馆做过5年运营管理,鸽园做过4年大客户销售管理,后又在西贝任职,到现在已经入行14年了。
今年,对于她来说是喜悦的一年,她和自己厨师出身的老公,在西贝一做就是20年,参与了三代店的开疆扩土的创始合伙人狄总,三人一起在北京双井开了一家蜀汆一盆水煮牛肉店,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大众点评川菜榜北京区域排名第一;大众点评川菜好评榜北京区域第一,大众点评川菜口味榜北京区域第一。
谈及创业,孟君子说:“老公有想法,老婆必须全力以赴支持。但我们也深知创业的难,之前职位再高,那是依靠平台开展工作,于是我们本着空杯的心态去学习,我负责外联、我老公负责产品、狄总负责运营,就这样三个人把钱打到一个账户里,说干就干。
虽然我们缺少资金、没有创品牌的经验、没有平台的支持,但我们有创业的热情,我们曾无数次想象第一家店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有热气腾腾的牛肉锅,精致好吃的小吃和凉菜;有精精神神,好态度的服务员;有干干净净的明档,舒适的用餐环境,眼见着这一切一点点变成现实的感觉太好了,现在我们正酝酿着我们的第二家店,第三家店,也希望把这份好运传给你们。”
“PK麦肯,逆势扩张,2年新开60家直营店……”
“夏天里的树都是绿的,寒冬中才知道谁是长青树”。
说这话的,正是快餐行业的”隐形“冠军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
从菜市场卖白条鸡、做美式炸鸡、熟食制品,烤羊肉串,到经营饭馆(23年),汪国玉已经入行28年。
对于汪国玉和他的南城香来说,疫情也是机遇,从2019到2021年,南城香两年新开店铺60家,紧挨着麦肯的店铺10余家,现南城香共开出直营店130家,近两年无论是销售额、开店速度都保持30%增长!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南城香主要做了以下动作:
1、在组织架构上做创新(营运部、新事业部、供应部。店面分级,店长分级,持牌合伙人制度。)
2、引入华为的管理方法,高层团队集体学习华为课程,历时18个月,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方法。
3、品牌升级(小马宋合作),重新设计logo,店招,定位,文案……
4、产品线管理,采购部的新功能,保证品质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负责。分三条线,所有售卖产品都有专人负责,负责产品采购,研发,生产,操作,呈现。
汪国玉说:“创业这28年时间里,我经历过非典,北京市场的大拆迁,拆违,开墙打洞的整治;取消夜市,产业迁移……还有各种数不尽的踩过无数的坑。
苦难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危机会常在,要习惯它的存在;在危机中求生存,而不是等待它的消失,在暴风雨中是龙总会腾飞。”
这一年,口罩36.5℃,遇见,获得,失去,成长,释怀,完结。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
疫情反扑、关店、客流减少、隔离、高房租、逆势开店……,6位餐饮创始人的故事,何尝不是你我他的故事。
餐饮人,这一年你还好吗?
蓝字关注,不迷路~
科技部今天有个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怎么看ChatGPT?科技部的领导说,ChatGPT表现出很高的人机交互水平,而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作用,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智能计算、脑与认知相关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领域加速发展,在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科技部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增长引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其实翻翻文件就知道,过去几年,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人工智能的政策,从产业政策到资本市场。但非要把长期支持变成短线爆炒相关概念股,很难不亏钱。
贵州茅台的任何动静都引人关注。今年1月,贵州茅台和网易联合开发的一款元宇宙APP巽风。2月,茅台推出二十四节气酒立春酒,只在巽风APP里限量发售,玩家需要完成任务获得积分,排名靠前的才能拿到原价购买立春酒的资格。按理说利用新技术做营销推广也是好事情。有巽风用户吐槽说,要拿到购酒资格并不容易,要完成如茅台知识问答题等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积分。但不花钱,就想排名靠前基本不可能。而且就算抢到购酒资格,转卖也赚不到什么钱。
火锅店最近新闻真多。先是有消费者说在巴奴火锅18元点一份土豆,端上来时整份菜只有5片土豆,然后巴奴火锅就发表致歉声明。接着,海底捞又因为禁止自带菜引发热议,说是出于食材和用餐安全考虑,谢绝自带食材,又被很多人骂上热搜。我发现啊,餐饮消费者比股民难对付多了。吃火锅不满意都会投诉一下,或者发个抖音发个微博。不过炒股票亏钱,基本都是认怂走人。海底捞的股东应该深有体会。
证监会在一份对全国人大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将从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持续加强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监管执法和自律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风水学说预测股市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而证券业协会将在有关自律规则修订中进一步强调,禁止发布利用玄学预测股市类研究报告。举双手支持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的决定。都什么年代了,还搞风水炒股,比用ChatGPT炒股还离谱。
责编:叶舒筠
校对:陶谦
证券时报“消费企业赋能计划”启动!这份调查问卷很重要,就等你来!
为进一步摸底消费行业最新动态,证券时报发起《2023年国内消费行业企业调查问卷》。相关消费企业负责人可以直接点击问卷进行回复,也可以通过证券时报官网,或者通过点击下方图片进行回复。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说餐饮人不容易,特别是基层餐饮人,在职场中面临困境时,他们不知如何击穿职业壁垒,寻求更好的发展。这里介绍三位“通关”达人,且看他们如何“打怪升级”。
< class="pgc-img">>8月8日,红餐(微信号:hongcan18)推出的文章《工资低、晋升难……基层餐饮人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不少人纷纷给红餐留言,诉说自己对现状的困惑。
为了解决基层餐饮人的困惑,红餐请来了3位如今已然成功的餐饮人,分享他们的“通关秘籍”。他们都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甚至可以说“出身低微”;但是有句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他们的逆袭故事,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1 从服务员做起,成餐饮品牌创始人
< class="pgc-img">>出生在安徽一个小乡村的张长全,从小就有一个大城市梦。2001年,年仅22岁的他来到深圳打拼,干过印刷厂编排工,做过销售。几度折腾下来,生活却愈发窘迫,为了维持生计,他一边做着销售,一边到去肯德基兼职当服务员。
2003年,工作勤快的张长全被肯德基管理层看中,被推荐去做店长助理。“应该是看中我勤快、踏实的工作态度吧。”张长全揣测道。不管原因如何,进入肯德基,领上800元/月的薪资,张长全生活出现了好转,他也由此结缘餐饮。
三年后,恰逢女友父亲计划在广州番禺开一家湘菜馆。自认已学有所成、经验丰富的张长全,离开肯德基,奔赴广州协同准岳父创业。然而,这一次的试水却是一败涂地,“开了一年多,亏了20万”。他苦笑着说,当时自己太轻狂太无知了。
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张长全关掉湘菜馆,决定“回炉重造”。于是,2007年,他进入当时的中国火锅第一品牌小肥羊工作,一待便是六年。六年时间,他从普通的小督导员发展成香港区经理。“我们管理香港区的三年,香港区的业绩年同比增长20%。”
彼时,张长全已不甘于只当个打工仔,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参与投资成为股东。抱着这样的信念,2013年张长全在一片惊愕声中出走小肥羊,加入了南宁的一个新创小火锅品牌。“我当时就和老板谈了条件,工资不是最重要的,但必须要参与新店投资。”张长全把小火锅当成了“弯道创业”的开始,那段时期,他起早摸黑,时常深夜三四点钟还在琢磨经营方案,想方设法要把小火锅经营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火锅从开业伊始,就呈现出迅上升的态势。三年多时间门店从2家增加到5家,经营状况也由当初“一赚一亏”变成“五家全赚”。但后来,由于和投资人意见不合,张长全在2016年底与小火锅分道扬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两次创业的经历,给了张长全更多的历练与积累。去年3月,张长全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名为“椰妹”的餐饮品牌。
投身餐饮行业15年,从“服务员”华丽转身,变成餐饮品牌创始人——张长全认为,要想成为成功的餐饮人,必须要有一颗进取的心。“餐饮人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但最可怕的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对自己也没有目标,依赖于自己多年前的小经验在职场跳来换去。”
2 年少丧母、乞讨求学,终成“中国大厨”
< class="pgc-img">>“选择一次,热爱一生。”42岁的陈加春用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从厨27年,如今的他已是厨艺界响当当的人物,曾获中国青年名厨全国烹饪大赛上海赛区金奖,还以中国烹饪大师、淮扬名厨的身份登上“中国大厨”杂志封面。回忆起自己的从厨经历,陈加春感慨说:“我是从乞儿逆袭过来的。”
陈加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那年,不幸丧母。“母亲去世后,我讨了整整5年饭,可以说学费都是我讨回来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陈家春放弃了读中学,年仅15岁的他远离家乡,前往扬州当打荷——他坚信“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然而,学厨之路比陈加春想象中要艰难。
“你怎么那么蠢?到底会不会做菜啊?”初学厨艺的陈加春时常遭到师父训斥。那是他第一次学吊汤,由于性格内向害羞,陈加春在学习的时候,不敢向师父请教,只能自己私下偷偷观察完大厨吊汤后,拿着黄鳝的骨头和厨房剩下的鱼头、鱼尾、鱼骨去练习,但是吊出来的汤就跟清水一样,脾气火爆的师父见他如此“不开窍”,开口就骂。
挨骂后,陈加春感到很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滚,却不敢掉出来。经过反思,他卸下了心理包袱,认真跟师父请教。好在师父刀子嘴豆腐心,最后还是仔仔细细地把要领告诉了他。
这件事后,陈家春寻找到了后厨的乐趣,他决定投入所有精力去学习厨艺,于是做了3年打荷后,基本功扎实的他被分到了切配工作,2年后又去学习了上什(蒸锅),后来就到了炉灶炒菜,经过6年的努力,他从打荷变成了餐厅主厨,后来又一路扶摇直上,成了淮扬名厨。
“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在求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要学会冷静思考、敏而好学、永不放弃、放下面子,因为学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资本。”
谈及当从厨的感想,陈加春说,厨师做的是手艺活,出品的每一道菜肴都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的艺术。“能把菜品做到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境界,刚开始不能太急功近利,要扎实练好内功,只有基础好了,后面坚持下去,做出的菜品才是有灵魂和生命力的。好味道就是好产品,好产品即艺术呈现。”
他补充说,后期从厨工步入厨师阶段,更要注意谦虚与人脉关系的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做到了大厨永远不能忘初心,知道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担当,提升自己的素养,专注出品的每一道环节,把控好菜品的核心。”
3 外行人开餐厅,如今拥有4家店、近200名员工
< class="pgc-img">>2004年大学毕业后,有着开餐厅梦的许文彬没能如愿以偿进入餐饮行业,而是到了一家国企上班;但国企的氛围让他感觉很压抑,一沉不变的生活维持了一年半,他毅然选择了离开。之后,他到了一家快消品店当销售,做了几年,工作依旧毫无起色。一波三折后,开餐厅这个积在心头多年的火焰重新被燃起,于是他辞掉工作,全心投入餐饮行业。
为了开餐厅,他买了一大堆餐厅管理相关的书籍自学。他知道,只是掌握理论远远不足够,必须到餐饮店实地走访。他先后去过川菜馆、茶点店、火锅店、酒楼等不同的餐饮店考察,得知许文彬拜访的目的后,很多餐饮店的老板都拒绝见他,担心他日后抢走自己客源。
很多人吃了闭门羹就不会跑第二次,碰了一鼻子灰就选择撒手。但许文彬却厚着脸皮一次又一次地上门与那些老板沟通、交流。很快,那些老板意识到同行共同营造餐饮市场氛围的重要性,也就愿意敞开心扉跟许文彬分享开餐厅的经历,并告诉他做餐饮的注意事项。“很多人认为同行是冤家,我不这么认为,创业之初,那些老板们坦诚的建议,让我在后来开店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积累了经验后,2011年许文彬的餐厅“一品轩”正式开张了,经过资源对接,他的餐厅主要供应政府用餐。眼看着餐厅慢慢有了效益,不料好景不过两年,2014年政府开始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失去消费主力后,许文彬决定重新调整产品结构,店内的餐饮品趋向大众化。
“可能是老天眷顾,餐厅转型后,很快就产生了效益。”一品轩也因此在当地打响了名声,许文彬趁热打铁,贷款先后开了3家面积过百平米的分店,4家店分别主营酸菜鱼、茶点、火锅和宴席。
如今,许文彬拥有近200名员工,算是实现了当初自己的梦想。在他看来,做餐饮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创新。“很多餐饮人都想当老板,但光有梦想是不行的,得认真做事,遇到问题要用发散性的思维去解决。”
结语:
投身餐饮业的人逐年增多,但只有极少数人的职业发展道路能一帆风顺。以上3位餐饮人的故事各不相同,每个人却又有着若干相同的特质,比如目标坚定、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等。
你身边是否也有餐饮人逆袭的案例?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