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养鱼老道 原创
我们这里有一个小型的热带鱼场,是夫妻二人经营的,品种不是太多,主要还是以卵胎生的观赏鱼为主。
鱼场里大约能有30来个鱼池子,一千多个鱼缸,池子里面都是自家繁殖的孔雀鱼、黑玛丽、皮球、普通红箭、米奇之类的小型观赏鱼,一般的都会把精心挑选的种鱼放到网箱里或者水族箱里饲养,小鱼苗就会放到池子里。
< class="pgc-img">>每到开春的时候,丈夫天天早都要早起,骑着摩托车到五十里以外的河里去捞取鱼虫,一捞就是好几个小时,也不是个什么好活,回家之后还得每个池子、鱼缸里的鱼儿都打理到,一般的半上午和半下午各投喂一次,其他时间就是不断地换水、发鱼。
< class="pgc-img">>他们的观赏鱼都是以极便宜的价格批发给了附近的鱼店,因为鱼店要货量大,夫妻俩就会经常性的一蹲半天的在那里数数,现在想想真的很有意思,我记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哪里,一次性要了三万只孔雀苗,夫妻俩人整整数了半上午,因为是我后去的,害得我等了半天,也不敢和他们说话,因为一说话就可能忘了或者数错了,又得重头再来,哈哈。
< class="pgc-img">>他们以前也繁殖过地图、燕鱼、红尾皇冠、蓝曼龙之类的卵生鱼,后来估计可能是利润不大就停手了,然后就专门繁殖孔雀鱼之类的,也会去到广州、天津、潍坊等地进货,少加点利润批发给我们附近的鱼店,省的我们去跑腿了,大家也都知道各个地方的价格,都不去计较,因为他们本身一批鱼也赚不多少。
< class="pgc-img">>因为我们这里本身就是贫鱼区,好货色根本就卖不动,所以他们经营的就是像什么小三湖、虎皮、彩裙、小燕子、清洁工之类的小型鱼,这些就是不用自己繁殖的,直接批发还能比较省事,其他的小鱼都是他们自家繁殖。
< class="pgc-img">>我们不用说他们自家繁殖的观赏鱼,就是批发来的小型鱼,发生经常成批死亡的现象就很常见,所以我们去选鱼就看鱼缸里的死鱼多少大体就知道这缸鱼的好坏了,这么说吧几乎就没有一次鱼缸里没有死鱼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有时候一批鱼进到家最终还得搭上以前缸里剩下的鱼,全部都报销了。
< class="pgc-img">>每到季节交替的时候,自家繁殖的小鱼也会大批量的犯病,他们都是用粗盐、黄粉、高锰酸钾之类的浸泡,活下来的就很幸运,半死不活的就直接丢弃了。
因为他们这个鱼场已经很多年了,想转型很难,就只能这样子做下去了,每年的水电费、冬天的煤钱、取暖设备,加上各种各样观赏鱼的死亡率还有房租,可以说剩下来的利润真的是寥寥无几了,当然了比起一般的工薪族还是要强一点的。
< class="pgc-img">>其实他们家的很多孔雀鱼品种很好,如果能够像高档孔雀鱼工作室那种精养方式,也能养出好鱼也能卖个好价钱,但是他们已经选择了这条路,有了很多的回头客,也只能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了,他们背后所遇到的很多心酸事也不是我们所能够了解的,在这里祝愿他们的生意能够越来越好。
?
><>文/养鱼老道 原创
2005年单位效益不好,一个月发三百块钱的工资然后放长假,说是剩下的年底一块开,结果到现在本人也没看见钱在哪,于是乎养鱼老道就开始了摆地摊卖观赏鱼的生涯。
虽然自以为自己的养鱼水平还可以,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那时候就已经很多年没到地摊上买过观赏鱼了,因为知道地摊鱼的质量不是太好,但是突然间自己要去卖,心里还是有些打怵。
< class="pgc-img">>不过进鱼的渠道自己倒是早就知道,毕竟和鱼店老板们一起出去批发过观赏鱼,家里的鱼缸也够用都是自己做的,关键问题是也不知道啥时候上班啊,就给了一句话,在家等通知吧,至少得半年。
< class="pgc-img">>我们这是贫鱼区,整个城市摆地摊卖观赏鱼的那时候只有五家,现在只剩下一家了,哈哈。市场上卖观赏鱼的是不在遮阳棚内的,都是在露天地。
到渔场选冷水鱼人家是不管的,你自己脱了鞋袜下池子捞去吧,捞完了再放到一个小筐子里,在水面上把自己看不好的鱼儿挑出来扔回池子里,有时候蹲在那里一挑选就是大半天,至少我们选的鱼也得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外伤才行吧,特别是像我这样懂行的,那就挑的更仔细,有时候也得看看品相的,哈哈!
< class="pgc-img">>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渔场里就是一双破水鞋,谁都可以穿,后来那鞋就有些漏水了,大冬天也只能将就着穿了,这是挑选冷水鱼,大多都是些草金、土炮锦鲤和论斤称的金鱼,别看论斤称,细算起来一点也不便宜,因为越大众化的鱼儿越没有利润,挑好之后把鱼儿倒进桶里过称,然后论斤交钱就是了,再就是装水、打氧打包了。
一条批发价五元的金鱼在地摊上顶多卖十元一只,一讲价就是十五两只,根本就没意思,因为死鱼的费用、地摊费、水电费都还没算呢,所以大多数地摊都不爱卖金鱼。
< class="pgc-img">>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利润还是能高上一点,不过一个是进价也高,另一个是冬天太遭罪。
基本上鱼儿都是在冰碴里待着,其实这样的鱼反而不犯病,因为天冷都冬眠了,每隔几分钟都要用鱼网把水面上结的冰碴子捞出来,如果碰到天气太冷,带的水就有可能不够用了,就得找人借水,地摊卖鱼最遭罪的地方就是来来回回要带很多的水。
但是很多老百姓都爱买这样的鱼,因为比鱼店里便宜很多,过完年之后死了也就死吧,很正常。
四月中旬就得卖热带鱼了,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时候金鱼病多,我就得到热带渔场去选鱼了。
< class="pgc-img">>最起码我们也是要看一下整缸的状态,有些鱼儿是轻易不敢拿的,比如燕鱼、红绿灯等,拿回来折腾一天基本就玩完,刚开始的时候只能拿些孔雀、月光之类的,看好哪缸鱼,大约一网捞出,然后渔场主就一只一只的在那里数数了,虽然一次进的不多,那也够他们数上半天了。
热带鱼都是论条批发的,利润比金鱼要高,但是在地摊上死亡率极大。金鱼夏天可以不卖,冬天基本不死,热带鱼不行,每天咣咣当当的拉到市场上在咣当回来,基本上已经是只剩下半口气了,没办法只能分批调养,今天卖这个缸里的,明天再卖别的缸里的,但是依然也避免不了大量死亡的现象。
< class="pgc-img">>有时候一天的温差从早上到晚上也有个十度八度的差别,什么鱼也受不了,因为是在露天地里,即使是遮阳伞也管不了大用。等到气温在25度以上,象红绿灯、斗鱼、蓝曼龙、虎皮等都可以卖了,那时候温差也不那么大了。
可是很快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温天气,大家都懂得,一不小心就会大批量的死鱼,我曾经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结果阳光绕过了遮阳伞晒到了斗鱼身上,就那种小袋子装的,也就是十来分钟,二十条斗鱼全部阵亡,小袋子都烫手了,一天的纯利润就这样子赔进去了,这是太正常的现象了。
< class="pgc-img">>所以说,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地摊卖鱼就是胡扯淡,根本就见不到什么利润,即使你卖点器材也就是些小圆缸、鱼食、鱼网啥的,根本不赚钱,八块钱批发的的小氧气泵卖十五,还得搭上氧气管和沙头,回家过个两天半坏了,还得再退钱,哈哈。
偶尔也会卖点其他的小宠物,道理也是一样,活的没有死的多。所以到现在,我去市场上看看,只剩一家摆摊的了,那还是一家鱼店的亲戚在摆摊,为了往鱼店里揽客。
< class="pgc-img">>所以说,大家如果以后碰到地摊卖鱼的,有质量稍好的鱼儿想要去买就别再讲价了,他们真的不容易。
就这样养鱼老道我还坚持了半年又回单位上班了,后来单位意料之中的黄了,然后我就直接就开起了鱼店,再后来......未完待续!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标题:德媒:吕先生闯非洲
德国《明镜》周刊11月24日文章,原题:吕先生闯非洲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正在非洲寻找运气:开设商店或饭店,比如来自成都的吕庆超(音)。大约10年前,吕先生从中国一家航空公司辞去厨师工作,从成都来到亚的斯亚贝巴。起初他并没有待在埃塞俄比亚的打算,但他在参观当地中国人开的市场时,看到了一个机会。2011年,他在市场附近开设了一家出售中国蔬菜的商店。
后来,他与(当地人)妻子开了一家中餐馆。但俩人一年前离婚了,餐馆也关闭了。吕先生之后又开了一家鱼店。现在他每月的净利润可以达到3000欧元,远高于在成都所赚的。
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发财致富并不难。这个国家虽然还不富裕,但华人社区网络发达,这对中国人发展业务有所帮助。比如,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的熟人为他联系了生意,从那以后,他每天向该酒店供应价值数百欧元的肉和鱼。
至于未来,吕先生想再开一家新餐厅。他还想以女儿的名义给她买一块土地,在上面盖房子。他说,这仍需要几年时间。
现在大约有150万中国人生活在非洲。他们有的是作为中国私营公司和国有公司的员工而来的,这些公司在那里建造了新的摩天大楼、道路、火车线路、体育场或水坝。其他中国人则独自经营中国超市、饭店、酒店和其他企业。
包括《明镜》周刊在内的许多媒体经常报道中国地缘政治层面的海外活动,但很少报道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活。鱼商吕先生的故事表明,中国正在稳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作者海克·克罗维特,青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