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退役军人李晓静:今天起,请给我摘下“英雄”的前缀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标题:今天起,请给我摘下“英雄”的前缀从小汤山转战金银潭,退役军人李晓静的抗疫故事“早安!今天起,请给我摘下‘英雄’的前

标题:今天起,请给我摘下“英雄”的前缀

从小汤山转战金银潭,退役军人李晓静的抗疫故事

“早安!今天起,请给我摘下‘英雄’的前缀,我是那位先生的爱人,是两个可爱孩子的妈妈,是你们身边那个平凡的同事……我是上海的2400万分之一。收起过去,平凡的我,汇入万家灯火,回归平淡的生活”

出征那天,李晓静面向车窗外,向送别的人们敬了一个军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去抢救在病魔爪下挣扎的病患。”

当新冠肺炎疫情警报拉响,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退役军人李晓静第一时间向原单位——上海长征医院党委写下了请战书。

写了请战书的她,甚至都没来得及等到部队的回复,没来得及和家里老人道别,就在大年初三的晚上,带着上海医疗护理队驰援武汉,用一场逆行践行了退役时许下的铮铮誓言:“若有战,召必回!”

从1月27日驰援武汉到3月31日圆满完成任务回沪再到完成14天隔离,李晓静终于“出关”。

回忆这2个多月的日日夜夜,李晓静感慨地说:“当年SARS疫情去支援小汤山时,是带着年轻人的一份激情与热血,是作为军人的义不容辞;17年后再上一线战场,我觉得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从容和坚定、带着一份坚信我们能成功的信念。”

再上战场更从容

17年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不算短,李晓静自己也没想到,17年后还会再次“白衣执甲”,走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李晓静是1991年高中毕业参军入伍的,在服役期间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成为一名军人护士。2003年,作为第二军医大学抗击非典医疗队的一员,她和战友们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

17年后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再次上一线时,李晓静觉得自己坚定而从容,“那是我应该做的事,我应该去担负的责任”。

“2003年的时候,我是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当部队一声令下,所有人前赴后继,不会考虑自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要战胜‘非典’这个可怕的敌人。那个时候心里有一团火,青春激昂,热血沸腾,完全没有恐惧,心里充满了军人上战场的荣光。”李晓静说。

2008年汶川地震后,医院组建医疗队支援前线,李晓静主动打电话给护理部主任,“我是神经外科监护室出身,有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经验;我去过小汤山,有传染病护理经验,可以应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情”。

在地震灾区,一名由于压伤导致脊髓损伤的病人因手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便秘,李晓静用手一点一点帮病人抠出大便。“四川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已经退役的李晓静第三度请战。“这次报名请战的时候,我内心挺平静的,虽然我已经脱下了军装,但我还是应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作为一名党员,跟大家奋斗在一起。这是我的专业,是我应该做的,在这个特殊时期,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身份,大家都在共同携手战斗,战胜病魔。”

在李晓静看来,作为军人的她是好强的;而退役之后的她,随着年龄增长,心态更平和了,“对于从军队退役的人来讲,更关键是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正是她的这份从容与平和,孕育出更多温暖与力量。

在1月27日夜晚向武汉进发的列车上,李晓静发了一条朋友圈,“17年前,作为军人,我义不容辞奔赴小汤山,17年后,脱下军装,我义无反顾再次出征,只为那份初心:我是医务人员。”

在“骆驼”与“水牛”间切换

抵达武汉后,50名上海护理队员经过培训,除了15人增援到第一批医疗队值守的病区外,其余35人迅速充实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各个科室。

金银潭医院救治的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人,因为防护服短缺,医疗队员不能做到4小时一班轮换,经常要6、7个小时一班,甚至要超过10个小时。大家顾不上吃饭、休息,都在与时间和病魔赛跑。

“当时由于人手少,任务重,我们每个班从一开始规划的4小时延长到6、7个小时左右。加之出于节省装备、节省时间的考虑,我们就在‘骆驼’和‘水牛’之间切换——开工前当‘骆驼’,尽量少喝水,避免上厕所;等下班了当‘水牛’,咕嘟咕嘟能灌下一大瓶水,把自己直接喝饱了。”李晓静笑着回忆说,“大家开玩笑说,穿脱防护服要半个小时,上个厕所才半分钟,实在太划不来了,坚决少喝水,多憋着。”

如今当成段子来说的细节,更多透露出的是医护人员们工作时的艰辛。在那个特殊时期,重病患者的生活护理、病房卫生的打扫,全都由护士负责,而且是在穿戴全套防护服的情况下完成。“我们经常是开工半小时不到,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贴身的衣物每天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再湿。”

医治身体的疾病不易,医治心灵的创伤更难。在金银潭医院,李晓静不仅要护理患者的病体,更要带着他们走出痛苦,找回希望。

在李晓静他们护理团队负责的北四楼病区,一名女患者的父母双双感染新冠肺炎过世,她自己也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感染了。“她双眼里的迷茫、痛苦和绝望,直击我内心。那个瞬间,我想起过世的母亲,我懂得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李晓静回忆见到患者的第一印象,“每天陪着她,聊丈夫和孩子,鼓励她把内心情绪说出来;一起在走廊里散步、做操,有时只是静静地握着她的手。”

渐渐地,笑容重新出现在患者脸上,那是对生活重新焕发的希望,是对战胜病魔重新燃起的信念。

坚强温暖的“大后方”

“我特别想感谢我先生老许,是他的支持和付出,让我能一次次将孩子和家庭扔给他一个人。”李晓静说,“他是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情结所在。”

爱人老许说:“当晓静跟我说她想去驰援武汉时,我很快就答应了。我知道她内心已经有了决定,我要做的就是支持她。她父亲是军人,她也曾经是军人,骨子里有磨灭不掉的军人情结。越是危难时刻,她越是会挺身而出。”

不舍你走,不忍你留,爱就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

2019年11月,李晓静的母亲过世,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人去世百日要举行悼念仪式。李晓静在春节前就早早请好了假,全家也订好了机票。随着李晓静提出申请,他们退掉了机票,老许和两个孩子留守上海,老许还帮着李晓静做家里老人的思想工作。

母亲百日那天,李晓静在武汉含泪发了一条朋友圈,悼念慈母。爱人老许则在上海发了一条朋友圈:“乡俗忆百日,奈何楚天疫。此去家国事,更是两依依。”寥寥数语,满是对妻子的疼爱和宽慰。

李晓静想要感谢的人还有她的“战友们”。

出征后不久,李晓静将微信头像换了一张照片,她面向车窗外,向送别的人们敬了一个军礼。战友们得知李晓静驰援武汉后,自动成为了她的坚强后盾,一个个“爱心微信群”就这样组建起来。

由于长时间工作,护理人员脸上会留下防护设备深深的勒痕,不少人脸上出现了压疮和伤痕。李晓静发出求助微信:我的团队需要水胶体敷料。战友们“闻风而动”,在不到7个小时内为晓静团队捐了2000片医用敷料。

得知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无暇去买牛奶,爱心微信群又沸腾了。短短一个小时,这个群的退役军人就募集资金1万元,并联系到武汉一家牛奶专卖店,200箱带着退役军人战友深情关怀的牛奶当晚就送到了晓静团队手上。

大家对李晓静说:你在前线“战疫”,我们在后方为你送去最需要的物资,分工不同,但我们都身在“战场”!

李晓静在《致我亲爱的战友们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武汉奋斗的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关于你们,有太多的记忆让我不能忘怀,各种各样的物资满载着你们的关爱到我们身边,它们都是带着你们的关心而来,也转化成了我们战斗的力量。在病房里,我们加倍对患者呵护和关爱,不仅仅是代表医疗队,也是代表着你们,代表着我们退役军人的力量!我们做到了,满墙的感谢信记录着我们的努力和艰辛,这也是你们的功勋。

带着不凡的记忆,回归平凡

在抢救病人的一线,挫折感和成就感总是交替出现,李晓静对此印象深刻,“医学不是万能的,面对这场疫情,我们虽经万苦千辛,却也有没从死神手里抢回的人,这时候我们心里那份挫折和无力很深刻。我们也看到,一点点从危重状态好转、直至康复出院的病人,那时喜不自胜,感到世界都是我们的。”

“脱下白衣,我们是女儿,是母亲,是大家身边再平凡不过的朋友。穿上白衣,我们就要面对病魔,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特殊情况下,我们被称为英雄,其实,平时我们每天都在这么做”——李晓静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护士的工作是平凡的,在疫情中,又变得那么不平凡。”李晓静说:“随着疫情结束,我们会带着这段不凡的记忆,回归平凡。”

属于上海第二批医疗队的战“疫”于3月31日顺利结束。李晓静回忆说,“往日热闹的走廊,那天突然归于平静。来到武汉,似乎感情变得更加脆弱了,更容易被感动。相处了一个多月的病患,我亲自把他们送到其他楼层,临走时回头看见病患们排成一队不舍地向我招手,那一刻竟忍不住地快走起来,我怕他们看见我脸上的泪水。那个被我们护理团队付诸了太多心血的北四楼(病区),如今病房已空无一人,但墙上的感谢信还在,记录着我们(见证康复)的欢笑和努力。”

4月14日,完成14天隔离的李晓静清晨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

“早安!今天起,请给我摘下‘英雄’的前缀,我是那位先生的爱人,是两个可爱孩子的妈妈,是你们身边那个平凡的同事……我是上海的2400万分之一。今晚,我就会和你们一样,陪家人一起吃饭,陪孩子做作业、玩耍,弥补79天缺失的陪伴。收起过去,平凡的我,汇入万家灯火,回归平淡的生活”。(记者朱翃)

华社乌鲁木齐11月10日电 题:沙漠边缘的生存与梦想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何军、周晔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抵昆仑山,北邻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曾几何时,策勒人家四壁无窗,只敢在屋顶开天窗,以防斜向刮来的沙子破窗而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策勒人向沙漠发起顽强抗争,用30年时间实现人进沙退。在那片沙土地上,策勒人没有停下脚步,又种下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梦想。

“沙漠肆虐很疯狂”

84岁的老人图荪尼亚孜·图尔迪,家住策勒县城以西紧邻沙漠的托帕村。

从1956年到1984年的近30年间,他家从托帕村以西25公里处不停东迁,前后搬了4次,“刚开始还用苇子扎成篱笆遮挡风沙,后来就彻底放弃了……”

图荪尼亚孜·图尔迪说,打他记事起,家里就没了耕地,靠着三四只羊、一头毛驴和十几只鸡在巴扎上换粮食为生。

耕地稀少的情况非常普遍。沙漠和戈壁将策勒县境内的绿洲切成了72块碎片,而这些零碎绿洲的总面积还不到全县面积的3%。

上世纪70年代,图荪尼亚孜·图尔迪扛起坎土曼(一种农具),和村里的其他壮劳力自发到沙漠边种树。因新栽的树苗没有灌溉水,眼瞅着树苗一棵棵死去,倔强的图荪尼亚孜·图尔迪在村里用木桶、葫芦灌满井水,再步行10多公里到沙漠边浇树。这么做仍无济于事,沙漠还在一点点推进。

老人愠怒地说:“沙漠肆虐很疯狂,一年四季什么都不给你,还会把你所有的东西都收走。”

“策勒模式”起了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沙漠与策勒县城间最近处仅1.5公里。政府先后在策勒设立3座治沙站,研究科学防沙治沙。

1988年,刚从新疆大学生物系毕业的乃比江·麦提图尔荪到策勒县治沙研究实验站报到。为了治理沙漠,专业并不对口的他拒绝了多个工作机会。

“我恨透了沙漠。”乃比江·麦提图尔荪说,他刚上大一那年,11岁的堂妹在一场大风沙中迷路,坠入水渠不幸遇难。

沙临城下,集结策勒的科研人员正尝试搭建“多带式”防护体系抵御风沙。

所谓“多带式”,指以骆驼刺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带;以红柳为代表的灌木林带;以白杨为代表的乔木林带。

人们通过自然恢复、人工种植相结合的手段,在沙漠与绿洲争夺地盘的前沿,自里向外搭起“乔灌草”3层生态屏障。

有了科学规划,全民种树的热情更加高涨,乃比江·麦提图尔荪更是冲在前面。“我们4个小伙儿在戈壁滩住了一个半月,白天挖坑栽苗,晚上机井浇水,一口气种下3000多棵树苗。”

20多年过去,他亲手种植的杨树、沙枣树已亭亭如盖。与此同时,策勒西北方向17公里长的风沙线上,沙漠向后退了3.5公里,西北风呼啸时,县城上空的尘土减少了80%。

中科院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说,策勒人进沙退的局面基本形成,人们把发挥重要作用的“多带式”防护体系称为“策勒模式”,推广到内蒙古、宁夏等沙漠化严重地区。

“让沙漠边的农民富起来”

为把现有生态屏障变得更牢固,人们开始种植既挡风沙、又能增收的经济林。适宜在沙土地生长的红枣、核桃等开始成为策勒人创富的源泉。

今年27岁的红枣商人帕尔哈提·艾斯凯尔,2年前还是乌鲁木齐一名IT男。

2015年,从公司辞职的他返回家乡创业。“当时就认准两点:一、策勒产最好的红枣;二、移动电子商务兴起,网购门槛大大降低。”

起初,帕尔哈提·艾斯凯尔从农民那收购红枣,再通过电商平台出售。虽然效益不错,但他很快发现问题,“初级产品利润极薄,在市场上没有议价权,红枣价值远未释放。”

去年,帕尔哈提·艾斯凯尔用县里的优惠政策贷款70万元,请专家、建厂房、买设备,对红枣进行精深加工。

一年时间,他和团队开发出红枣粉、红枣酱、枣夹核桃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今年底,策勒地产红枣将第一次贴上厂里的自有品牌——“托帕”走向市场。

“就是那沙漠边的村庄,我的枣全是托帕村民种的。”帕尔哈提·艾斯凯尔说,朋友都嫌名字土,他却不以为然,还给“托帕”赋予了新含义——“农民的红枣就托给帕尔哈提吧!”

作为“90后”,帕尔哈提·艾斯凯尔与沙漠间没有太多故事,但他听过不少人与沙漠抗争的往事。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红枣卖出更好的价钱,让沙漠边的农民富起来。”帕尔哈提·艾斯凯尔说,这是他的梦想。

华社乌鲁木齐4月6日电 题:千年回响,唐朝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

新华社记者丁建刚、周晔、潘莹

高高的土堆上,身披牛皮铠甲的士兵远远看见,大漠深处,一缕孤烟直起;半掩地下的兵营中,戍边多年的老兵一句“娘子不须忧愁”,千里传信,深情难以尽诉……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地处荒漠(2021年10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在刚刚揭晓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赫然在列。随着大量珍贵文物遗存的发掘,这座深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荒漠无人区的唐代烽燧,拂去沙尘,重现丝绸之路风采,一个个威武勇猛的唐朝将士迎面走来,向我们讲述历经千年犹“鲜活”的家国情怀……

酷!“黄沙百战穿金甲”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以下称沙堆烽)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荒漠无人区,200多公里的东南方向,就是著名的楼兰故城。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考古发掘,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俯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貌(2021年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沙堆烽遗址地处孔雀河北岸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3年间,考古工作者累计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木栅栏、水塘等遗址12处,出土文书等各类文物1400多件。

考古工作队成员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开展挖沙、筛沙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一件件令人惊喜的出土文物,不仅揭示了唐代烽燧基本格局、还原了戍边将士当时衣食住行等方面诸多细节,也明确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在唐代时的名字——沙堆烽。

俯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发掘现场(2021年12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沙堆烽修筑于沙堆顶部东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木垒砌而成。在其西侧黄土中,采用“减地法”掏挖修筑有三间房屋,内有凉炕、灶、柱洞等遗迹,专家初步断定,这是当时的营房。

沙堆烽南侧有土埂、踏步、木栅栏、水塘等遗迹。“水塘中部深,边缘浅且规整,这种水塘,后人称作涝坝水,在西北地区广为沿用。”沙堆烽考古项目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认为,水塘的发现,解开了唐代戍边将士、牲畜饮水水源的谜题。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内发掘的水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在遗址旁一处背风向阳的斜坡上,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被沙土掩盖千余年的物品堆,里面埋藏了大量的纸、木、纺织品等遗物,专家惊呼发现了“一座小型档案馆”。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左一)与队员整理出土文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刘玉生 摄)

从中还出土了麦、粟、黍、枣核、桃核、杏核等大量农作物标本。“可以发现,这些是戍边将士的主要食物类型,不过,当大量鱼骨、渔网及保存完整的木兽夹被发现后,我们猜测当时食物可能有短缺的情况,需要通过捕鱼猎兽来进行补给。”胡兴军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兽夹(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同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马、牛、驴、骆驼等可作为坐骑的大型动物残骨。有趣的是,狗的骨头也被发现,表明机警忠诚的狗是唐代戍边将士的好伙伴。

红色和棕黄色皮绳、麻绳连缀而成的牛皮铠甲片,历千年仍厚重坚韧,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唐朝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风采。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铠甲残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迷!沙堆烽下“掩埋”怎样的史实

“遇见”沙堆烽,“对话”唐朝将士,不仅让今人得以了解唐朝戍边将士的衣食住行、三餐四季,详尽再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的场景,还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印证了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根据碳十四测定等诸多证据,专家推断,沙堆烽的使用年代在公元692年至公元790年之间约100年间。出土文书也显示,沙堆烽遗址为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辖,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

胡兴军说,烽和铺都是唐朝最基层的军事建制,游弈所是烽和铺的上级管理机构。唐朝戍守烽燧的士兵被称为“烽子”,他们的首领为“烽帅”,主要工作内容是放烽、巡防。

史料和考古发现表明,烽燧是我国自周代开始建立的边防预警系统之一,唐朝继承并予以完善,主要用以迅速传递边境军情。沙堆烽地处在丝绸之路北(中)道,位置非常重要。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从沙土中捡拾的文书、木简,还出现了众多鲜少见诸史籍的内容。榆林镇、通海镇、麻泽镇、掩耳守捉、焉耆守捉、马铺烽、横岭烽、猪泉谷铺等军事设施机构名称,以及楼兰路、麻泽贼路、焉耆路等防御线路名称,“刷新”了今人认知,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记载的空白。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更重要的是,沙堆烽遗址出土的文书绝大多数为汉文书写,也有部分用焉耆文书写,有的文书中还提到“于阗兵”。胡兴军说,这些发现印证了1000多年前汉字一直是当地官方通用语言文字,西域先民与来自中原的将士一道守卫着边疆,共同守护家园安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这批出土文书多属于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完整的烽燧遗址被揭露,大量唐代文书及历史文物的出土,说明当时唐王朝的影响力已延伸至葱岭之外,唐代对西域的经营或已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天发掘工作结束后,站在土堆上“蹭网”的考古工作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胡兴军 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认为,沙堆烽有力证明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稳固控制,以及对丝绸之路的路政建置的持续维护。

情!历经千年犹“鲜活”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主体(2019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晔 摄

沙堆寂无声,烽火映山河。沙堆烽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一份份手抄勋告,是戍边将士万里赴戎机的勇武;一封封信笺墨迹,是边塞官兵“家书抵万金”的牵挂。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家书残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沙洲、河州、雍州、岐州、豳州……出土信札中反复出现的这些地名,大约是现在的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表明唐朝戍边将士不少来自中原等地区。自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立后,他们前赴后继,怀着忠勇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远离故土,戍边守疆,保障了古代西域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专家分析,过去交通不便,一路步行加骑马、骑驴等,将士们从家乡赶到西域,需要数月之久。在吃饭喝水都极为艰苦的荒漠里,他们一守就是多年。出土文书记载,一些战功显赫的戍边将士,不仅得到中央王朝授勋嘉奖,解甲归田后还可以享受特殊优待政策,但他们之中也有人终老都难以返回家乡。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对为国戍边的将士来说,爹娘妻儿必定是永远的牵挂。在沙堆烽所有出土的文物中,最让人动容动心的,莫过于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

“韶春尚寒”“仲夏极热”“秋气渐冷”“冬景既终”……很难相信,如此典雅温润的字句,竟然出自千年之前勇武汉子的笔下。“出土的家书中,很多都会以时令节气开头,饱含着中华文化的含蓄之美,对家人的殷切思念,都托物言表于天气状况。”胡兴军说。

“娘子不须忧愁,收拾麦羊,勿使堕落……”这封家书残片,让参与解读的考古工作者无不深受感动,遥想当年,不知哪位离家在外的将士,以此惦念鼓励家中的妻子维持好生计。“短短几行字,仿佛这个铁骨柔情的汉子就站在了我们面前。”胡兴军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残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艰苦戍边之余,唐朝将士还颇为流行看“小说”。在胡兴军看来,沙堆烽遗址考古成果最大亮点在于出土纸文书、木简883件,是近年国内烽燧遗址出土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其中,《韩朋赋》《游仙窟》等手抄本残片,是唐代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孝经》《千字文》等中原传统典籍手抄本。如获至宝的胡兴军说:“把这些文书残片拼凑起来一点点释读,仿佛穿越了时空,与1200多年前的戍边将士对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由此可见。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木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认为,新疆境内的烽燧遗址是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记忆的重要代表。沙堆烽遗址考古成果是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物教材,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新疆段)项目正式启动,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的修复与保护工程也将开工。胡兴军满怀热望,“期待这座历经千年的唐代烽燧遗址成为讲述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参与记者:杨皓、邵艺博)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