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化“老法绿豆汤“在主料之外还要用到陈皮、山楂、冬瓜糖和海棠果等辅料。
“天太热了,喝杯冰镇酸梅汤,再来碗绿豆汤。”昨天中午,白领顾女士说,中午和小姐妹一起吃饭,这两款苏州人夏季“老味道”,是必点的“清凉美食”。
高温天催热苏州“老味道”。据统计,苏州不少传统夏令食品销售同比增50%以上。最让商家欣喜的是:除了“老苏州”外,以80后、90后、00后等为主体的年轻消费群,成为“老味道”新客群。“老味道”正在集群进入新消费领域,这是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
同时,面对高温天带来的新需求,传统“老味道”经营分散、规格口味不一等“软肋”成为痛点。历史悠久的传统“老味道”,用啥撬动新市场?
启动即饮式“革命”
一杯苏式酸梅汤“叩门”大众饮品市场
苏州人夏季祖辈传承的酸梅汤,今夏“爆”出信息:启动即饮式“革命”。
酸梅汁加6到7倍的水,自己调制成酸梅汤,是苏州人的传统饮用方式。南宋《武林旧事》中就有“卤梅水”记载,自制酸梅汤成为“老苏州”的清凉回忆。据今年82岁的蒋好婆介绍,酸梅汤和青蒿茶,是苏州人必备的夏季饮品,讲究点的还会把酸梅汤放到井水中冰着,高温天喝一杯,酸酸甜甜生津止渴。
对老字号制作师傅们来说,苏式酸梅汁近年来走过的历程,充满戏剧色彩。
据采芝斋非遗传承人朱红星介绍,苏式酸梅汁以水、白砂糖、乌梅、梅子酱、生姜、桂花为原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各种时尚饮料冲击下,苏式酸梅汁曾经停产好几年,退出江湖。
近几年,健康、天然等理念引领消费新潮,没有化学合成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天然饮料”苏式酸梅汁,再度走红,采芝斋去年就售出酸梅汁10万瓶。今夏持续高温下,酸梅汁“井喷”,目前已售出近10万瓶。“预计今年酸梅汁销售量,起码比去年增长50%以上。”采芝斋有关人士介绍。
市场需求“倒逼”传统“老味道”。苏式酸梅汁近年不断寻找既能保持天然特色,又能延长保质期、提高产量的“两全之路”。
据朱红星介绍,传统酸梅汁熬制后放入大缸,缸口盖上纱布冷却2天,由于不添加防腐剂,保质期短、质量不稳定成为“短腿”,产量无法与现代大生产方式饮料抗衡。
“酸梅汁是采芝斋140多年历史、300多个苏式传统产品中,首个实现全自动流水线生产的。”通过引进现代生产线改进工艺,从烧料、冷却到灭菌、装瓶,原来3天的生产过程,现在只需2到3个小时就能完成,在保证品质、口味的基础上,保质期从原来的3个月提高到一年。
然而,面对新兴消费市场,苏式酸梅汁再次碰到“天花板”。
“喝苏式酸梅汤要自己调制,太麻烦了。”90后白领林先生介绍,夏天他习惯“搬”几箱饮料,放在家中、车上,喝起来方便。据介绍,“老苏州”世代沿袭的“自助调制法”,在日渐扩展的新市场中暴露出局限,苏式酸梅汁“困”在苏州周边,以家庭饮用为主。
“1886年创立的可口可乐,目前全球大约每秒钟就售出19400瓶。”据采芝斋有关人士介绍,为适应即饮式、便携式消费,适应年轻消费群消费,从今夏起苏式酸梅汤启动即饮式罐装“革命”。从浓缩汁到直接饮用罐装酸梅汤,需要制定新标准。目前苏式酸梅汤已进入制定标准阶段,厂内成立专门班子“攻关”,收集、积累今夏每批次酸梅汁的生产数据,计划明年投产。
“试水”标准化制作一碗“老法绿豆汤”瞄准连锁之路
无独有偶。一碗苏式“老法绿豆汤”,今夏“试水”标准化现代制作。
“苏式绿豆汤体现了吴门医派的养生理念。”市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沙佩智介绍,苏式绿豆汤通过原料、辅料精细搭配,清热解毒、补脾健胃。小时候苏州老字号店里先制作好,有顾客来加入冰水。家里也经常按配方制作,做好后放在瓶中,再“吊”入井中,清凉爽口。
今夏苏州“老味道”,在持续高温下蓄势发力,以绿豆汤等为代表的“苏式甜品”,出现全新消费空间。然而,一碗绿豆汤,市区饮食店、小吃店,口味标准“各做各的”,规模小、难成气候。
“苏州传统‘老口味’,有得天独厚的市场竞争力。”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休闲餐饮市场年销售额2008年为45亿元,预计到2018年可达到372亿元,作为休闲餐饮市场的一支劲旅,以港粤、台湾等为代表的时尚甜品,近年来大量进入本地市场。在此背景下,“老法绿豆汤”今夏原汁原味复原。
“复原苏式绿豆汤,尝试最佳原料配比花了3个多星期。”今年23岁的“乾苏”第四代掌门人钱涛介绍,今夏店内打破以往“大路货”绿豆汤制作模式,在原料、口味、制作工序复原的同时,在业内探索“老法绿豆汤”标准化制作。
一碗标准化“老法绿豆汤”,成本比原来增加一倍。制作时按照标准化流程,对原料配比一一分解“过秤”。昨天,钱涛为记者演示苏式“老法绿豆汤”的标准化制作:每碗绿豆汤,主料冰糖薄荷水200克,绿豆20克,糯米26克;辅料陈皮1克8小片,山楂2克4小块,冬瓜糖、海棠果各3克,金丝蜜枣5克,糖渍青梅丝2克等。
“老法绿豆汤”讲究汤清不浊,要经过蒸、煮等多道工序。一碗标准化“老法绿豆汤”,将传统制作工序量化成三大“标准步骤”:定量矿泉水加新薄荷叶、老冰糖,熬制半小时,凉透后放冰箱冷藏4小时;糯米浸3小时,木桶蒸20分钟;绿豆煮15分钟,再用木桶蒸半小时。重量、原料配比、口感、品质,经过标准化“改造”后实现一致。
标准化“老法绿豆汤”今夏推出后,不少老苏州称“吃到小时候味道”。年轻顾客占比上升到四成以上,在微信上的点赞量,冲入店内品种排行榜前三。“有苏州企业家上门要求发展连锁。”据钱涛介绍,他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化,把“老法绿豆汤”送入连锁轨道。
探索时尚创意“集群效应”能否成功需市场检验
苏州大部分“老味道”,面临一杯酸梅汤、一碗绿豆汤的市场抉择。
业内人士认为,具有独特地方文化底蕴,经过历代“工匠”千锤百炼,不少苏州“老味道”,形成极具发展潜力的“生命基因”。然而,面对新消费理念、新消费模式、新消费群体,“老味道”如何走出“新套路”,是门新功课。
苏州老字号“老味道”时尚创意探索,正在形成“集群效应”,走在全国前列。
老字号“老味道”苏州有群体优势。据市老字号协会会长储敏慧介绍,协会“年龄”80岁以上的老字号会员单位,从刚成立时的32家发展到75家,涵盖餐饮、食品等多个行业。在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我市首批有10家入选,第二批20家入选,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目前老字号协会会员中,成功申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制作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的,在全国协会中领先。
中国商联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等近年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时尚创意大赛,我市老字号组成的“创意军团”已连续参加三届。在保持老字号产品核心功能、传统文化,并融入时尚元素等“硬杠杠”评比中,我市老字号连续多次“斩获”时尚创意奖等,获奖作品数量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名列全国各大城市前茅。
持续高温,催发苏州一杯酸梅汤、一碗绿豆汤的创意实践,从赛场加速走向市场,为老字号提供了“实战思路”。业内人士认为,“老味道”面向新市场传承创新,是大势所趋。精益求精、传承做好“老味道”的同时,不断调整创新传统产品,探索适应市场的营销模式,是“老味道”打开新市场的关键。
苏州一杯酸梅汤、一碗绿豆汤的市场创新探索,今夏刚刚起步,能否走得通走得远?尚需经过市场检验。(尤薇 摄)
者:翟奎凤(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中国哲学内在于中国思想文化与中国汉字之中,一定意义上,我们从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引出、说出一套中国的哲学。而这其中,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又特别蕴含、体现着中国哲学的韵味。
“一”在中国哲学,可以说即是本体,也是工夫。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一”就是存在的本体,也是宇宙的本根。“一”是道,是太极,是事物的整体性所在。人与整个存在浑融不分、主客完全合一的状态,是“大一”、大太极;每个个体的整体统一性,是“小一”,是“小太极”。宋儒朱熹所说“统体一太极”,就是“大一”;“物物一太极”就是“小一”。由此也可以引出“一多”关系问题。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认为自己并非仅仅是靠着多学和博闻强记,而是有“一”之本体为主线来贯通这些经验知识。孔子又说自己“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此“上达”即通达天道,是德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也可以说即是“一贯”,“下学”即经验知识的积累。“一多”关系后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理一分殊”,一在多中、多中有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共相寓于殊相之中,一般即在特殊之中,这些说法都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和人生智慧。在政治上,中国人始终有着“大一统”的追求,“大一统”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精神。哲学本体之“一”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要弘扬主旋律、要集中统一领导,而“大一统”包含着丰富的多样性和创造创新活力,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建立在广泛民主基础之上,就是说“一”中有“多”。
“一”也是工夫。作为工夫的“一”,起源甚早,《尚书·大禹谟》中就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惟一”就是修身的工夫。《尚书·咸有一德》说“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这里“一德”就是说德性很纯粹、专一,相反就是二三其德、反复无常。“一”就是内心精诚的状态,后来,宋儒程颐在论主敬修养时就强调“主一无适”。“一”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是内心纯白的状态,这样的“一心”,才能合于本体之“一”、道。一心,也就是“直心”和心安的状态,内心没有弯曲,没有忐忑不安,没有患得患失,坦坦荡荡、豁达开朗,中国佛教禅宗由此也强调“直心是道场”。
“二”是阴阳层面,俗话说“一分为二”。老子说“一生二”,《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是整体不分,二就是要有分别性,有高低上下、阴阳雌雄。一是统一,二是对立。辩证法讲对立统一规律,一定意义上就是说一与二(两)的辩证关系。对此,中国哲学有深刻揭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宋张载所说“一故神,两故化”,他讲“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辩证法讲矛盾(两)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张载更多强调“一”“神”是事物变化的动力。实际上,“一”“两”不能割裂开来,一与两也是一种体用关系,体在用中,用必有其体。宋儒邵雍先天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照朱熹的理解,就是按照一分为二的方法不断切下去生成的,先天卦序也符合二进制的原则。一是奇书,二是偶数;一是天,二是地。“一”是整体不分,“二”是分析精神。人的理性一定意义上是建立在分析、分辨的基础上。分析是凿破混沌,对事物进行条分缕析。如果说科学更多重视“二”、分析,那么,宗教更重视“一”。“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生烦恼的根源,所以佛教就讲“大千世界,不二法门”。就儒家来说,礼乐教化,礼是建立在等级、分的基础上,而乐则强调合同、和谐统一,礼与乐、理性与情感需要互补。
“三”怎么讲呢?老子说“三生万物”,《易传》由两仪直接过渡到四象,不讲“三”。实际上,“三”在中国哲学也非常特殊、别有深意。老子的“三”,历代众说纷纭,有种说法认为是指阴阳与冲气(和气)加在一起。其实,张载“一故神,两故化”之说,神化、体用合在一起也就是“三”。本体是一,现象是二,合起来是“三”。明末方以智大谈圆三点,应该说这也可以结合张载神化之说来理解。当代学者庞朴先生讲“一分为三”,善恶是非之间不是机械地非此即彼,而是存在混杂的中间状态,这是社会人生的常态。这些说法都突显了“三”的思想意义。中国文化也常讲“天地人”三才之道。我们这里想特别指出“三”在中国哲学里的另一种深意。在古典世界的表述中,一般说是天地阴阳和合产生万物,实际上在先秦还有一种“三生万物”的生物观。《榖梁传·庄公三年》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这里明确提出一种“三生”生物观,即“阴”“阳”“天”,阴阳这里其实也就是指阴阳父母。《楚辞·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当是本此而言。显然,这里“天”非简单的阴阳之“和”,而是一种独立甚至超越阴阳之上更为神圣的存在。“三合”生物观也见于《文子》《淮南子》等文献,如《文子·精诚篇》说“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类似的,《淮南子·泰族训》也说“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显然,“神明接,阴阳和”也是一种“三合而生”的生物模式,与《榖梁传》是一致的,“神明”相当于“天”。当然,就思想的丰富性而言,“神明接,阴阳和”比《榖梁传》所言要更为精细。“阴阳和”有老子“冲气以为和”的意思,“神明”直接揭示了一种灵魂性、神性存在。近代康有为就非常重视《榖梁传》这种“三合而后生”的说法,他由此来阐发孔子儒学的优越性,儒家既重视“天”、人的灵魂、精神向度,也重视身体、父母的向度。
“四”在中国哲学中也非常重要。《周易·乾》卦辞“元亨利贞”,后世据此发挥很多,以元亨利贞与春夏秋冬、仁礼义智、喜乐怒哀、木火金水对应,以此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汉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春秋繁露·阴阳义》)宋儒朱熹有《元亨利贞说》,认为“元亨利贞,性也;生长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长,以利收,以贞藏者,心也。仁义礼智,性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者,心也。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生长收藏”就是春夏秋冬,这是天之四情,对应人之四情“恻隐、辞让、羞恶、是非”。元亨利贞是天之性,与人之性仁礼义智对应,天之心对应人之心。朱熹这里着重表达了心统性情的思想,在天在人皆是如此。就纯粹数字“四”而言,北宋邵雍以四为体数、三为用数,在他的思想中,日月星辰、水火土石、春夏秋冬、皇帝王伯,乃至《易》《书》《诗》《春秋》等均以“四”为结构作了对应。
“五”就是五行。“五行”之说渊源甚早,《尚书·洪范》讲箕子向武王陈述九畴之说,其中有四畴都与“五”有关,第一畴五行是水火木金土;第二畴讲“五事”:“貌、言、视、听、思”;第四畴“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第九畴讲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中国古人喜欢以“五”来对事物进行概况,如说五声、五色、五味、五常、五典、五教、五帝、五霸等等。老子讲“三生万物”,不讲五行;《易传》由太极、阴阳、四象到八卦,是二分的模式,也不讲五行。《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大谈阴阳五行,中医论“五行”内容非常丰富。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由太极、阴阳,接着就讲五行,“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除阴阳五行、“二”“五”并论外,“三”与“五”也常关联在一起,《诗经》中说“嘒彼小星,三五在东”,《易传》说“参(三)伍(五)以变,错综其数”,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常说“三皇五帝”“三纲五常”等。
万物有理、有气、有“数”,明儒来知德说“主宰者理,流行者气,对待者数”,“数”在中国哲学有着特殊意义。中国更有一套独特而神秘的术数学,本文只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一二三四五”作一浅谈。当然,“六七八九”我们也可以去谈一些哲理,特别是“八”和“九”,《周易》八卦以八为基数,八八六十四,而《洪范》以九为基数,九九八十一,古人对此也多有讨论。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7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胡(北柴胡),生长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南等地,在我国地域的乾、坎、艮、震位,在时空运气象上经历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
柴胡的生长特性和唯象功效
《本草疏整》载柴胡“于仲冬根生白蒻”,蒻指嫩的香蒲,就是指柴胡在冬季阳气收藏时便要冒芽了。冬至为坎位阴中一阳生,在阳气生动时,柴胡的生机也动了,升发之性显露,它能从阴中引透阳气外散,清代医学家邹润安说它“即举阴之包阳而藏者,悉皆托出矣。”
柴胡早春二月出苗,到夏季茂盛,喜温暖阳光,也能在山坡的阴面潮湿地生长。叶细长似竹叶,辛香可食,叶脉弧线舒展而长,具透达布散之象,叶从根生,如生胡须,将阳气从根部布散于四周。
柴胡茎直上,茎质坚韧而细小、柔软。茎枝直长,象气直升。茎上端旁开小枝,如之字形,象如足少阳胆经,疏散少阳胆经的气滞不通。枝轻叶细有风木飘摇之象,象疏风散邪。柴胡小量舒顺肝气,大量疏通肝气。
柴胡开小伞形花序,花枝分散,于夏五月至入秋开黄花,星星点点,气质清雅,无炫目烦乱之感。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载柴胡“香从地出,直上云霄”,是言其气清香透达之力大,故又名“地薰”。南柴胡也是《药典》中柴胡的药用品种,但南柴胡有败油味,根质软,容易折断,不显纤维木性,从气味和性状上看和北柴胡不同。个人认为南柴胡、北柴胡在临床应用上应分开。
柴胡夏季极茂,入秋阴气至则枝叶枯如干柴。可知其植物阴质少,不耐金克,燥金之气来则枯,也反映出柴胡升散力大,阴液也被劫伤,阳升之力也不持久熊烈。柴胡开黄花为脾土色,象疏散土中的阳气。五、六月为少阴君火之气,火气外散,这个表象和柴胡能退热的药效相关。
柴胡根头膨大,根如圆柱形或锥形,根有分枝,上粗下细,直伸入土,有直下通达之象。柴胡鲜根色黄质肉,象筋,柔韧,有脾土和肝木之象。嚼之微苦有辛辣感,干燥后,气微香,透散象。根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有水火象。质硬坚挺,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皮部浅棕色,木部黄色,具火土象。根质坚韧如筋,与肝木之气相合,根上通下达,可通达上下部经脉。
综上可见,柴胡茎从地面上升,根从土层下达,疏泄之力上达于巅顶,下通于涌泉。达上通下,走表走里,又能从中焦枢旋,畅达气机。故《伤寒论》载小柴胡汤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此与柴胡的通达疏泄有关。
柴胡味辛、苦,可用于阴凝不散,阻遏阳气生发,相火郁结不散或阳与阴结不散者。柴胡升阳,但不类黄芪补气而升;柴胡散邪,又不同羌活、独活、藁本、白芷辛温燥烈以散寒,故于热郁、寒郁均可用。
《神农本草经》中柴胡功效分析
《神农本草经》言:“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生川谷。”
柴胡,春生早,秉阳气而生,能达阴中之阳,于下极(坎位、乾位、艮位、震位)处而生,通达大宇,如春风施化,万象改观。《神农本草经》说其“推陈致新”,真实确切。
柴胡能推陈,能“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能于土之郁滞中推荡升达,使胃肠淤积排出,使积聚消散。
柴胡能致新,其能应风木生发,风主化,使气机调畅而化生万物。柴胡的推陈致新之力,是通过调动人体气机的升发之力来推陈致新;大黄的推陈致新则是推动瘀滞的祛瘀生新。柴胡以化生为主,主升;大黄以推荡为主,主降。
柴胡的透达之力可祛寒、热邪气。张仲景有小柴胡汤治发热,四逆散治少阴病四逆,鳖甲煎丸治痰湿瘀结聚。故风寒、风热、气滞、热郁均可用之。
久服柴胡,气血通畅,故曰“轻身”;肝开窍于目,肝气条达,则“明目”。
《神农本草经》言柴胡有“益精”之功。《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精为生命的先天,柴胡推陈致新有生化新生命的化生之力,故曰“益精”。柴胡在子月(阴历十一月)冬至时根生白蒻,其升阳气于子时(阳气藏于水中的收藏之时),子时本应阳气闭藏,如果闭而不升,收藏太过也可导致疾病。柴胡的“益精”应指的是精气在蓄养阶段的生长状态,其作用类似生麦芽的生发,而柴胡生发之力更延及后天,力量较麦芽大。如临床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出现卵泡不能正常生长的表现,笔者在治疗时即配伍柴胡。
子时为阴阳交替的时候,子时(或坎位)因气血凝滞,出现阳气郁而不能生发的证候时可以用柴胡,但阳气不足时要配伍附子。张仲景在少阴病四逆散的加减中提到“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加炮附子温助阳气,也防止柴胡劫伤阳气。笔者认为附子配柴胡有可能解决少阴肾、厥阴肝深层的瘀滞性疾病,为治疗癌症提供思路。
柴胡与少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说明三阴三阳之分与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多少有关。文中还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以卯酉为中线,寅位为阴位阳气初升而未盛的开始,申位为君火由盛而收,手少阳三焦相火收降的开始。
要理解柴胡与少阳相关,可从象的角度看。少阳是阳气刚要初升与阳气由盛而收的状态,柴胡从子位仲冬生发,是从少阴子位生发阳气,过太阴丑位,继而阳气于寅位时,此时阳气为少阳,用柴胡升达。申位的少阳相火则不能用柴胡,相火显旺于在农历七月份,此少阳相火是对应少阴君火而言的,在“离”位后的“坤”位,得太阴坤土之气,土可伏火,使相火降、收,阳气要下归于土。此时需要收养阳气,不可再过于疏散,因此认为此少阳相火之气,不宜用柴胡升散,要用芍药来收,用半夏来降。
《伤寒论》的少阳病主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表现的是少阳相火不能正常收降,郁阻在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之位。原因是外感邪气扰于脾胃,中气虚损,少阴脾土之气不能纳收阳气,阳气(相火)炎斥于外,故用小柴胡汤治疗。柴胡可疏达气机郁滞,又助在下之阳气出太阴而升,从而推动太阴之气的升降旋转,使上焦得通,但张仲景配伍了黄芩、半夏使相火降下,有升有降,推动气机运行,而解决了少阳相火不降的问题。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少阳之右为阳明,张仲景大柴胡汤有大黄、枳实以降阳明;少阳之左为太阴,用人参、甘草以升太阴。
《伤寒论》少阴病篇有四逆散证,治疗“少阴病四逆”,是阳气不能升达郁阻于少阴。少阴为子位,用柴胡可以疏达之;枳实以理气,利阳明;芍药收相火,防止生发太过;炙甘草以助太阴。
对于厥阴病,《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载:“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张仲景没有用柴胡,而是用乌梅。梅在冬季开花,也是生发阳气在子时位,乌梅为果实,秉木火之气,以酸收为主,因此厥阴病也不能用柴胡疏散阳气。
柴胡应用举案
张某某,男,62岁,2019年9月19日就诊。诊两手脉均沉滞不起,且弦细紧,左寸沉小滑,左关肝虚,左尺脉沉小紧力稍弱,舌苔黄厚腻(患者自述刚食两橘子),大便不成形,小便时有中断。尿常规:潜血(+++)蛋白(+)。行超声检查发现:左输尿管中有结石较多(尿道中上部),伴左肾积水。右肾尿道结石(最大1cm)。胆有结石。诊断为湿(石)邪阻闭气机,肝肾经脉瘀滞。予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5克,炒王不留行20克,苏子10克,小茴香20克,乌药15克,郁金12克,元胡15克,水红花子20克,琥珀粉10克。2剂,研细末,每服5克,每日2次。
服药10天后,患者电话告知排出数个结石,有绿豆大者,有黄豆大者。10月底来复诊时,脉已无沉紧滞之象,变得流畅。舌苔白,小便通畅。尿常规中潜血(+),其他正常。
此病案意在提示柴胡的疏通作用。如少阳之气郁阻于下者,柴胡用量要大。
柴胡劫阳非劫阴
清代温病学派有柴胡“劫阴”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来看,这正是阳气生发,气机调畅,而成春风化雨之象,何来劫阴?对于寒热郁闭的发热,近人章次公曾用大剂量(30~60克)柴胡治热病,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姜春华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热,大量长期使用未发现柴胡劫伤肝阴的副反应;笔者曾用小柴胡汤治疗一学生高热39摄氏度,方用柴胡18克,一剂热退身凉,也未见劫阴之象。
彭子益先生在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对温病有深刻的见解,认为“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泻,而失封藏之能。”其所述温病发热的病机显然与柴胡的疏散升阳功能截然相反,故肯定不可用柴胡,并非因为柴胡“劫阴”。所以,治疗发热时一定要辨明病机,不可盲目用柴胡剂退热。
柴胡非“劫阴”,却有“劫阳”之虑。《易经》言:“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人身似之,故阴常上朝,阳常下潜而藏,才是养生之本。从柴胡的象效分析可知,柴胡升散、升提阳气,不利于阳气下潜,对于阳虚者更是不宜,恐有致虚阳散脱之虑,因此要格外小心。邹润安在《本经疏证》言“假使阳乘阴位,阴逼阳浮而用之,则祸患之来捷于桴鼓。”治疗发热病人和阳虚阴盛的潮热盗汗者,如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不可滥用柴胡剂。扶阳派卢门用药很少用柴胡,也是认识到此理,为保阳气而不用。
笔者在临床用柴胡时,常将脉象左尺脉沉弦有力或左尺脉滑、厚实有力作为使用依据。如果左尺脉虚而无力,则不用,或佐以收敛补肾药物。阴虚者,阳气容易升,也不能用柴胡。如果用之,也要配合滋阴药物,如可以师从滋水清肝饮的配伍。(冯瑞雪 河北中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