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牛肉汤锅满寨香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肉汤锅满寨香文/秦智芬“唱歌要唱高台声吔,山前山后有人听嘞。罗英秀才打马过吔,我老汉铧田飚高音嘞……”“山二叔,又飙高音

肉汤锅满寨香

文/秦智芬

“唱歌要唱高台声吔,山前山后有人听嘞。罗英秀才打马过吔,我老汉铧田飚高音嘞……”

“山二叔,又飙高音了!又不是打田季,啷个唱起了‘打田歌’?莫非今天赶朱家场,嗨了碗牛肉汤锅,还喝了几缸苞谷烧,整高兴了!”

“‘背时’娃儿,卖汤锅你。老子哪的是高兴哟,是哽得慌,得吼两嗓子散闷气。”

“山二叔,是赶场路上遇到大马蜂被锥了?啷个说起话来凶巴巴的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包谷归屋,稻子归仓,凤冈县蜂岩石屯坝一带的村民们,开始悠闲起来。几里开外的朱家场正逢赶集,挑担的、摆摊的、提篮的、猪牛鸡鸭卖买的,还有赶耍耍场的,都往朱家场街上赶,把那条不长不宽的小街挤得水泄不通。

街口的玉家茶馆,不仅卖茶水还卖牛肉汤锅,一开场就忙碌起来。茶馆内清茶香绕绕,当街面汤锅滚滚热,辛劳了大半年的庄稼汉,赶场天就爱来此泡茶馆。先吃碗牛肉汤锅,就钻进了茶馆,就着缸清茶闲吹扯谈,一泡就是大半天。石屯坝的“牛偏二”山二,本是玉家茶馆的常客。可今天他没泡茶馆,吃了碗牛肉汤锅,又到酒摊子灌下两瓷缸苞谷酒,就打转身往家回。他飙着山歌,一路偏偏倒倒地往回走,刚到石屯坝,就被村里的年轻人撞见了,便有了本文开头的对话。

本来趁着酒劲,山二叔的山歌来还想飙几首。哪知被几个小伙一打岔,心情反倒沉下来。

“我家那头大黄牯哟,天生九颗门牙,长得膘肥体壮的是头做牛种的料。铧田犁地跑得快,打架串种是好手。天晓得,它昨天啷个犯了神经发了狂,在黄茅坡居然和头大水牯干上了架,追着大水牯从山顶就往半坡马桑林跑,哪知踩虚了脚,滚进消坑落在半壁上的石头上担起,上不粘天下不着地,挞得哞哞得直叫唤。等我家放牛娃跑回家喊人去救时,那黄牯已断了气。寨中棒劳力帮了半天忙,才用绳索套住把它拖上来。天!挞得硬是惨啰,脚杆断了,颈子歪了,肚皮还砸了几个洞洞,浑身上下都是血哟!”

“我心想嘛,你龟儿子铧田没有累死,打架没有斗死,偏偏踩滑虚滚进消坑挞死,臊我这个牛偏二的皮哟。”

“本想一锅把它炖了,请全寨人来吃牛肉汤锅。偏我家又贫,五六个崽要养,卖给做牛肉汤锅生意的,多少捡回几个本钱。今天赶场去吃一碗汤锅,就是给那个臊皮鬼提个醒,这辈子不争气,早早就丧了命。下辈子要投个好胎,做个牛上牛的牛王爷哟……”

“山二叔,莫难过!你各人(各人,本地方言,与本人、自己意相同)就是牛偏二,直接寻头牛王来喂起噻!”

“娃儿,晓得不,相牛相牙口。十牙牛王,九牙牛种,八牙耕犁,七牙鬼路,六牙马口,老子做牛偏二十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找到头九颗门牙的黄牯,到手就没舍得转手。九牙牛种都难找,十牙牛王哪易寻哟?”

“长田打闹牛郎的哥,哥呀咿呀。牛郎的哥,哥呀咿哟,哥呀咿哟……我家的牛郎哥,你死可惜了哟……”

山二叔是位中年汉子,生活在蜂岩朱场石屯坝的小村庄,因小名山二,寨里寨外的年轻人都喜欢叫他山二叔。小村庄依山傍水,寨后山是一坡坡的台土,寨当门是一条叮咚欢流的小河,小河两岸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农忙时,寨中汉子挥鞭赶牛,犁地铧田,山歌飘扬;农闲时,寨中娃儿结伴放牛,嬉戏追逐,欢声荡漾。

每逢山二叔铧田犁土,山歌便会和着泥土的气息在石屯坝的上空婉转。山二叔是石屯坝一带小有名气的牛偏二,养牛相牛是好手,玩灯唱调也在行,还有一手做牛肉汤锅的好厨艺。附近村民们买牛买牛都爱向他请教,也喜欢围着听他吹“相牛术”。

“远看一张皮,近看四只蹄,前看胸膛鼓,后看屁股齐。”

“黄牛生得水牛形,黄金万两用秤称;黄牛生得水牛脚,就愁主家少田作。”

“牛若五子全,养家全不难。嘴如印子,眼如瞳子,角如锥子,耳如扇子,尾如辫子……”

“背上一根杠,铧起田来跑趟趟;脊上一条白,你想歇来它不歇。”

……

“山二,又在瞎吹了?”

“没得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小时候就跟我公学相牛,常听他讲‘相牛经’,还看过《牛经切要》《元享疗马牛驼经》这些相牛古书,你们怕是从没听说过哟!做牛偏二,得把这些看家本领经常挂在嘴边,练在手间,才能在牛市不看走眼。”

山二叔的相牛术,的确不是吹的。十几岁就开始做牛偏二,除了朱家场,他还去过县内外好多地方,在多年买卖牛的路上,积累下丰富的相牛养牛经验。而他引以为傲的收获,便是从外地买回来那头九牙大黄牯。在他的精心喂养下,那黄牯没两年就长成体格健壮的种公牛,给十里八村的母牛配种,不仅给山二叔挣足了面子,也给他赚来了票子。

九牙大黄牯没了,山二叔的心气也没了。本来,石屯坝有个风俗,如哪家牛摔死、累死、老死……都要留些牛骨、牛肉、牛杂碎,熬大锅牛肉汤锅请邻里乡亲们吃一顿。偏山二叔家大黄牯摔死后,阴悄悄地卖给朱家场做牛肉汤锅生意的。个中原由,非他口中称道的家贫,只因那头九牙大黄牯是种公牛,是他牛偏二职业生涯的骄傲。而今大黄牯死了,他的骄傲也丢了。他怕全寨人聚在一起吃牛肉汤锅时,向他问这问那的,不仅会伤到他的“心子”,还会掉了他的面子。

九牙大黄牯死后,山二叔依然做着他的牛偏二,依然喜欢唱山歌,只是很少走出石屯坝,走出朱家场。

春种秋藏,岁岁年年;买进卖出,兜兜转转。日子匆匆流逝,如村妇打翻的米汤,再也舀不回来。人间烟火,依然炊熟着乡里人家的一日三餐,温暖着山村琐碎又平凡的日子。当岁月辗转进入二十一世纪,梯田还在,小河还在,石屯坝一带的村庄,却添了好多新房换了新颜。八十多岁的山二叔依然坚守在家乡,守着他的二儿子,还有一个家庭养牛场。

摆起(方言,与说起、说到意相近)二儿子,山二叔是眉飞色舞、满脸骄傲,如同当年讲起他家那头大黄牯一般,话匣子一打开就合不拢来。子承父业,山二叔的二儿子也是个养牛能手,还是一名牛业经纪人。绥阳金桥梁大牲畜交易市场,是黔东北最大的牛市,也是他最爱光顾的地方。那里每场都有上千头的牛交易,不仅可以做牛买卖,还能与南来北往的牛商和牛经纪人交流,淘到不少相牛养牛的好经验。

山二叔家养了四五头母牛,十多头肉牛,全是土黄牛或土杂牛。这些年来,土黄牛越来越受福建、江浙客商们的喜欢,价格稳得起,他家牛场就把重心放到本地土黄牛上。牛源,全靠自繁自养。饲料,全靠自种牧草。年迈的山二叔,也有了发挥余热的舞台,一有空就往牛场跑,或查看长势,或添把草料,父子间还经常为牛理论一番。

“蹄色黄白,行不满百。娃儿,你昨天选那头牛怕跑不得哟!”

“老汉,你那套相牛术过时了,以前相耕牛,看的是劳力。现在相肉牛,要的是肉质。肩宽背平屁股圆,农户养它五六年。雪花牛肉几大团,出手多卖两三千。我总结的这套相牛口决,你看行不?”

“娃儿,看得准是水平,养得好是能力。那我问你,‘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养牛古训晓得不?”

“嘿!老汉,这个考不倒我哟。食有三刍,刍有三等,牛饥时给下刍,次时给中刍,饱时给上刍;饮有三时,指给牛饮水有讲究,晨给少饮,晚给足饮,午则适可即佳。”

每每争论一起,往往要好几个回合,无论谁败谁胜,最终都是父喜子欢,喜乐收场。

常言道:七十活月,八十活天。岁月催逼,老伙伴们一个个地离世,平素喜笑颜开的山二叔,也偶感孤寂。耄耋之年,幸得自家那群牛儿可作伴。可压在心底的一个结,总在夜深人寂之时,冒出心底叫醒他的瞌睡。当年那头大黄牯摔死后,没能请乡亲们吃顿牛肉汤锅,一直让他心存愧疚。欠全寨人一顿牛肉汤锅,成了他的心头结。他想,此结不解,哪天去地下见老伙伴们时,怕也不敢直起身板来面对哟。

知父莫如子。山二叔的这个心愿很快就实现了。今年三月,山二叔家孙子结婚。请帮忙客那天,他二儿子杀了头大肥牛,说是用来办酒席。成块点的好牛肉,用来做粉蒸牛肉鲊和红烧牛肉;牛骨、牛杂和零碎的牛肉,用来熬一锅牛肉汤锅请全寨老少吃。

那天,我正好回石屯坝老家有事。只见山二叔家的小院,贴着大红对子,挂着彩带和红灯笼,一派喜气洋洋。

“牛肉汤锅香不香,全靠牛骨熬原汤。牛肉汤锅正不正,调料搭配要保证。熬牛骨原汤一定要把牛大骨敲破了熬。生姜、花椒、干海椒、橙子叶、香叶、桂皮等交待的调料一定要备齐哈。”

走进山二叔家小院时,只见他戴着围腰,如大厨一般,指挥着村寨里老少爷们和那群婆姨婶娘,正在为那锅牛肉汤锅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转身见我,大声喊道:“姑娘,你不要走哟!当年在朱家场吃牛肉汤锅,经常是你爸爸请我吃。他老人家先走了,没得口福来尝我煮的牛肉汤锅,你要留下多吃点哈,山二叔心头才高兴。”

……

柴火烧得正旺,火苗狂舞着伸出灶门,煎得牛肉汤锅热气腾腾地翻滚。肉香升腾,汤香缭绕,和着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弥漫着整个村寨。晓风吹来,肉香、汤香杂带着三月的山村气息,飘过石屯坝一带的堆子洞、院子、花院等小村庄,也带着我故乡的牛人牛事,从岁月深处飘来,又飘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 秦智芬系贵州省作协会员

来源 遵义市文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谢国欢

二审 李洋

三审 唐正平

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凝聚着千千万万名扶贫工作者的努力。或默默坚守,或不忘初心,他们在大凉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像牛一样默默奉献着。

8年脱贫攻坚战,有很多“牛人牛事”。有的是“孺子牛”,从一名大学老师变成每天“走山“6公里的挂职副书记;有的是“老黄牛”,想着“来都来了,就干到底”;有的是“拓荒牛”,在自己的音乐追梦路上遭遇挫折后,回到大凉山投身音乐教育,让彝族孩子把大凉山的歌唱到北京。

脱贫攻坚8年,四川全省选派5700多名综合帮扶干部驰援凉山,凉山州1.02万家帮扶单位、8.2万名干部全面下沉攻坚一线,正是由于每一个个体在脱贫攻坚路上付出的百分百努力,凉山,才在短短8年内,凝心聚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往事不远,历历在目。前路未知,心怀感恩”。2021年3月初,部分扶贫干部或第一书记“任满”回到原单位,封面新闻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孺子牛”林华伟:

大学老师变成大凉山“早安”书记

2021年3月1日,林华伟终于回到了成都,为自己3年多挂职干部生涯划上了句号。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他,在那天发的3条朋友圈中写到:三月第一天奔向成都、奔向新的生活。回到了成都,但是回看美姑的脱贫攻坚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林华伟

林华伟是一名大学老师,2017年12月22日,他从成都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挂职合姑洛乡脱贫攻坚专职党委副书记。近3年时间里,林华伟“走山”的路从碎石烂泥路变成了柏油、水泥路,他也见证了乡里8个村的变化。

每天清晨6点半,天刚亮,林华伟就起床了,此时黄茅埂山里的鸟叫得格外响亮。

喝过速食粥,林华伟穿上从成都带来,但已常蒙着一层灰的跑鞋,开始每天的“走山”。从合姑洛乡政府走到山顶的马红村,这6公里山路,林华伟走了快三年。

“早安,合姑洛”,每次“走山”遇到美景,林华伟都忍不住在朋友圈发这句话,问候这片大山的同时,也是一天工作的开始。

将近1个小时,林华伟爬到了接近山顶位置。蓝天衬着白云发亮,山脉从脚下延伸到远方,一丛索玛花正在路边盛开。

林华伟把这一幕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开满大小索玛花的清晨引起极大舒适,早安,合姑洛。从林华伟站的位置,可以望见两旁大山的马红村、合姑洛村和洛觉村,其余村子,还在更远的山外山。

林华伟的朋友圈

合姑洛乡幅员面积151.96平方公里,8个村庄分散在大山不同的角落,“扶贫工作必须走到每家每户,眼前的这些大山和更远的山我们都走过。”林华伟手在眼前一划,把几座山包进去,说完,便继续向山上贫困户家中走去。

合姑洛乡3年里,林华伟在朋友圈里说了136次“早安,合姑洛”,照片里的合姑洛变化着四季模样,有春花、夏泉、秋叶和冬雪。

照片里的合姑洛,变化着不同的美,照片里的林华伟,却慢慢变成山上黑土一样的颜色,这也曾让林华伟遭遇一件囧事。有次在村口,他看见一个川A的车,见车主在问路,他走过去想帮忙,“结果他们见我开口就说:‘老乡你好!’。“我说我的确是你老乡,只不过是成都老乡。”每想到这个事,林华伟都忍不住笑起来。

林华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乡村小学旁一间小房子。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堆半人高的扶贫材料,加上林华伟囤积的方便食品,就已把空间占得满满当当。“这张小桌子,还是我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的。”林华伟边说边打开桌上电脑,半个手肘悬空在外面。

房间角落里,还摆放着林华伟学生从成都寄的护肤品,“涂了这么多护肤品,还是免不了晒黑。”林华伟苦笑道。

三年前的林华伟,还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当老师,从在学校读书到在学校教书,一直延续着校园生活的单纯。读书,工作,在学校操场跑步,晚上和朋友聚餐,过着标准的都市生活。

从成都来到合姑洛乡后,林华伟日常的工作和大多数扶贫工作者无异,走访贫困户、统筹帮扶力量,调研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完成各种表格资料。用林华伟自己的话说是:白天加黑夜,能开会,能座谈,上得了山,入得了户,电脑玩得溜,彝语还得学。

就这样,一个城市大学老师在乡村呆了3年多时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林华伟在朋友圈写道:“有我三年的心血和汗水,有我三年的成长和情感。往事不远,历历在目。前路未知,心怀感恩”。

“老黄牛”李志敏:

在康复村工作5年,“来都来了,就干到底”

40多岁的李志敏,是凉山州昭觉县水利局的水土保持工程师。2015年,他报名下乡,任昭觉县康复村驻村第一书记。

当年8月,他走马上任。康复村一共有5个社,分别坐落在峡谷的两边。初到康复村,现实与想象的落差,还是把他吓了一跳。

李志敏

村里没有公路,一条狭小的土路夹在群山和悬崖之间,一路蜿蜒,消失在郁郁葱葱的山林,路的尽头,就是狮子山原始森林。他脚力不如当地人,从山下徒步到村上,走了4个多小时。

村里,村长和文书都不会说普通话,大家住在土坯房内,刀耕火种。村民分散住在各个山头,想要走访一趟,需要翻山越岭。村里109户人,就有62户是贫困户。

来的第一晚,他本应在村里住下,但碍于村里的卫生条件和环境,他走了两个小时,去了邻村说注村村长家。第二天一早,他又从说注村赶到康复村,熟悉了解村里的情况。

“进山之后,就像失联了一样。”

山上没信号,打个电话都需要下山。那时,李志敏有些后悔。但想了一晚,最终还是放下了所有包袱。“来都来了,先干两年再说。”

两年的时间,李志敏觉得自己没给村里带来太大变化。

最能拿得出手的,仅仅是他教会了村长、文书说普通话和基本电脑操作。以前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们,现在能处理基本的文档、表格,能用打印机打印文件资料。

李志敏所在康复村新居

村里的那条小路,还是像李志敏才来时那样,每到雨季,落石很多,三四十厘米宽的路面,没给村民留多少躲闪的空间,不少人因此受伤。

这时,他帮扶期满,轮换的通知下来了。他这样评价自己这两年的工作: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

“昭觉县很小,没做出点成绩,赶集遇到村民时,脸会红。”他说,“来都来了,就再干两年吧”。

此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康复村的建设被重新规划。

村里的新路、新房开工动土,村民们也种上了核桃树等经济作物,他还筹措了一笔钱,买了40多只羊搞起了集体经济。

到2019年,村里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

两个最典型的变化就是,村里的彝家新寨修好,原来的茅草房成为历史。而曾经让村民们感到害怕的“下山买东西”,现在变得十分方便——原来下山买一趟盐,要花4个小时,回来要花4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变成了10公里的水泥通村公路,小轿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赶集只花半小时。

2018年底,村里的人还买了摩托车。“没有具体统计过,至少有15辆左右吧”。李志敏说。

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村里成功脱贫,村里搞起了核桃、土豆等大面积种植,曾经的40多只羊也变成了100多只,村里还修了集体羊圈……

2019年底,李志敏第二次轮换又到了。

4年多时间,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加之现在轮换,新的第一书记来了后又要重新熟悉工作,李志敏再次申请,继续坚守下去。

“这一次,就干到底吧。”他说。

“拓荒牛”吉布李宏:

重返大凉山 为彝族孩子们谱儿歌

身后大屏幕亮起,8束射灯从顶棚照下,前奏低沉的鼓点响起,彝族少年唱起离北京千里之外的远方家乡:玛薇啊玛薇,玛薇好美丽;玛薇啊玛薇,玛薇是小学……

吉布李宏教孩子们唱歌

合唱队老师、《玛薇》曲作者吉布李宏,站在舞台对面的控制室。看着学生们的表演,他想起16年前曾为音乐梦到成都打拼的自己,有些感慨。“孩子们实现了我没有完成的梦想。”

2016年12月19日,玛薇少儿艺术团在北京民族剧院举办了“玛薇花开:凉山彝族乡村儿童音乐会”,包括曲比乌力在内的40名合唱团成员,把“中国最牛校歌”《玛薇》从凉山唱到了北京。

这个乡村小学合唱队成立时,没人想到,他们可以把歌唱到北京。这一切改变,要从吉布李宏放弃音乐梦,从成都回乡,成为一名乡村音乐老师说起。

合唱队孩子们前往北京

2008年7月,吉布李宏买了回西昌的火车票,拒绝了搭档的挽留,决定结束这趟长达5年的音乐追梦之旅。这时,他26岁。

小学4年级时,吉布李宏有了第一个偶像:山鹰组合。这是彝族第一个走出大凉山的音乐组合,也算是吉布李宏音乐上的启蒙。 对吉布李宏来说,当时对外面的世界并没什么概念,直到上初中,他才接触到更多流行音乐,这也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

但在那时,和“放牛放羊“这些同龄人主要在做的事情相比,吉布李宏追求音乐梦想被看成完全“不务正业”。

因为喜欢唱摇滚,中学时吉布李宏买了把廉价吉他,远处一个扫弦,各个音混在一起,沉闷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巫师敲的鼓,“我父亲就经常在人家面前说,那个巫师又来了。” 吉布李宏说。

当时,吉布李宏为了这些事情一直和父亲吵架。父亲一心想让他去找份工作,娶个老婆,早点成家立业,不要一直玩音乐不务正业。

2004年7月,吉布李宏带着他的音乐梦,决定来成都闯一闯。“但老板只是让我们每天唱歌,从晚上六点唱到凌晨两三点,嗓子慢慢都唱哑了。” 吉布李宏说。当他开始连音都唱不准时,他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了,决定回到凉山。

合唱队在北京

回到家乡的吉布李宏,选择去当了音乐老师。对吉布李宏来说,自己曾经的音乐梦想,他仍想在这些孩子身上去实现。教学中吉布李宏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书本上简单老套的儿歌,反而受一些流行歌曲影响很大,他决定创作一些“流行”的儿歌,最终写出来13首儿歌,《玛薇》就是其中之一。

在美姑县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吉布李宏带着合唱队参加了比赛,当他们合唱队唱着《玛薇》出场时,大家都觉得很惊艳,有人把节目拍成视频传到网上,《玛薇》和合唱队就此走红,之后一次节目中,有评委称此为“中国最牛校歌”,这个名头也逐渐传开来。

吉布李宏带的爱心班孩子,基本是离异或单亲家庭,还有一部分孤儿,“这让这些孩子可能是有点自卑,通过音乐教育之后,这些小孩精神气质都不一样了。”吉布李宏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北高原的春天,春俏人忙。一夜喜雨后乡村彻底醒了,梨花、桃花、李花开满山山岭岭。几行如约飞来的白鹭翩翩落地,还没来得及抖落雨露,就引颈长鸣,亲切歌唱高原的春天。

这群白色的精灵飞回来后,胡光明就开始忙了。他虽然七十二岁了,还挺精神,声音洪亮,一边与我唠着话,一边将木梯子靠放在一棵梨树前,熟练地爬上去,整理被风吹乱的鸟窝,不时从腰间竹篓里取出柔软的松毛放在窝里,嘴里不停念叨:“白鹭都飞回来了,我得赶紧把这些旧窝整理整理,不然池鹭、苍鹭、牛背鹭就要争窝了。”

老人在树上着实让人担心,我在下面扶着梯子大声嘱他要注意安全。老胡不以为意地说:“我家护这群鸟三代人了,不会摔的。”树冠上的白鹭也熟悉老胡了,有节奏地伸缩着脖子,“咯咯咯”地与老胡打着招呼。更远处的一行白鹭在林子上空一圈接一圈地飞着,像一个个追逐春风的风筝慢慢升高。

每年开春后我都要去拜访胡光明,与他分享这群白色精灵带来的快乐。他家屋后有十多亩林子,竹木相依,郁郁葱葱,地面上枝蔓交错,草叶叠加,十一棵高大的梨树是鹭鸟家族筑巢的营地。老胡尤其喜欢白鹭,谈起白鹭,他的话就像门前石梁河的水汩汩动听。其实白鹭的故事他已重复讲了多遍,但是每次都讲得很认真。他说祖上曾藏有一幅“双鹭图”,家族以白鹭为吉兆。传说其先祖几经辗转来到黔北的凤冈县琊川镇朝阳村,但见田土平坦,有山有水,此时一对白鹭从空而降,引颈而鸣,祖上便心领神会,定居于此。到今天,那些久远无考的传说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但这个家族几代人却是实实在在守护着白鹭。

世代繁衍,人鸟共兴。人视白鹭为福鸟,从不追赶和捕捉,白鹭也不去附近的林子,每年春暖花开时就从南方如约飞来,雷打不动地住在老胡家后面的林子里。

这是一场跨越祖孙三代的约定。胡光明的父亲胡森尧生前是出了名的“鸟痴”。为了留住白鹭,他经常挖蚯蚓钓鱼虾投喂,每年带儿孙植树,不准儿孙乱砍树木,训导儿孙做人做事要像白鹭一样干净清洁。他爱鸟入迷,自己常穿白衫白鞋,习摹白鹭的形态,久而久之走路时亦如白鹭踱步般优雅。

春天来时,屋前房后的梨树纷纷开花,可是白鹭不晓人间“疾苦”,争相站在梨树枝上,把雪白的梨花抖落一地。花被抖落就无法结出梨子,而这梨子又是家中粮仓的重要“替补”。那时,胡光明已结婚,夫妇俩心疼梨子,又不敢当着父亲面赶白鹭。一天趁父亲去赶集,夫妇俩挥舞竹竿,偷偷驱赶梨树上成群的白鹭。父亲回家得知,火冒三丈,把胡光明夫妇一顿严斥厉训,还叫他们写下“保证书”才罢。1978年,父亲胡森尧临终时,叮嘱胡光明夫妇要多植树,禁砍伐,保护白鹭。

胡光明爱鸟一生,对朝夕相处的鹭鸟有些研究,他带上我踩着酥软的地面,慢慢走向密林深处的鹭鸟世界。阳光穿过叶层,林子里一片斑驳,鹭鸟家族在枝头争吵不休,也有些在林子上空盘旋。老胡仰着头,苍皱的脸上满是叶层间漏下来的阳光,他屏气低声介绍:“脖子长长的脚长长的,周身雪白的就是白鹭。个头小颈部褐色的是池鹭。个头大周身灰色的是苍鹭。颈部黄色的是牛背鹭。头部后面有一绺羽毛的叫蓑羽鹤。这些灵物每年开春后才陆续飞回,立秋后就飞走了。”老胡像说自家孩子一样满脸喜悦。

老胡爱鸟护鸟的事越传越远,每年都有人来访,摄影爱好者更是一拨接一拨。客人远道而来,老胡不忍拒绝,但又担心打扰了心爱的白鹭,于是在离林子二十米的一棵大树上,搭了一个“观鸟台”供摄影者拍照和录像,再立下“铁规”:请到此止步。为了这群鸟,老胡也有揪心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总有不少鸟窝被吹坏,一些雏鸟就会掉到地面或伤或死,特别是四年前的一次大风,吹折了林中的两株梨树,死了五十多只雏鸟,老胡伤心了好几天,今天说起,依旧伤戚难掩。

为了护鸟,老胡也干过不少“牛事”。前年村里准备将水田放干后种植中药。盘活田土本是好事,可是没了水田白鹭吃啥?老胡去镇里找书记,声泪俱下,说水田就是湿地,有了水田才有鱼虾,白鹭才会留下。一块地方有鸟才有灵气才能证明生态好,硬生生为一千多只鹭鸟留住了“粮仓”。胡光明的话有理,第二天政府派人到老胡家实地查看后,就在他家林子周围制作了几块“爱鸟就是爱家园”的木牌,劝导大家爱护环境保护鸟,还在村里召开了村民会议,动员大家多蓄水田不施农药。为了这事,派出所还家家发放“禁止毒网电鱼”的通知,告诉大家保护好水源,才能为鹭鸟留住家园。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里的春天没有黄鹂的戏,整个胡家屯已被鹭鸟包场。老胡每天都要到林子里去看看。他最喜欢沿着石梁河去坝子上走走。坝子上的水田一块接一块,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与田里劳作的人们融融相处。不远处的大青山脚下,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三五只牛背鹭站在牛背上,等着牛把草丛中的蚱蜢和飞蛾惊起后,便争着扑向昆虫。蓑羽鹤则一动不动地站在石梁河岸边,等着河里鱼虾的出现。傍晚时分,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此起彼伏的叫声如一支乐曲在林中响起。这时老胡就躺在院边的竹椅上,静享这音乐盛宴。

已进入孵卵时季了,是老胡最忙的时候。风雨、鹭鸟之间的争斗都会伤及鸟蛋。为了这群鸟,老胡的三儿子胡中元也从县城搬回来了,还买来一大卷编织得很密的网,铺在林间空处的“腰”部。这样,即便鸟蛋和雏鸟掉下来,也不会摔坏。谷雨刚过,我又去了一趟胡家屯。没人在家,我猜胡光明准在林子里。一看,果然是,胡光明正与儿子、孙子在林子里忙着铺设“安全网”。树冠上站着优雅的鹭鸟,林中是忙碌的祖孙三代,阳光浅浅,林木幽幽,画面温暖感人。发现我在林边,老胡用手招呼我。经老胡“批准”,我走进林子。老胡用衣袖抹抹额上的汗水,说:“春来了,雨水多,风又大,每晚都有鸟蛋掉下来,安装上网就解决了这个难事。”他儿子接过话茬说:“把网铺好后,我打算沿着林子,用竹子扎一道篱笆,不让那些野猫野狗窜进林子,免得惊吓了孵卵期间的鹭鸟。”

老胡带上我,往林子深处去,指着枝丫间的一个鸟窝,小声说:“那窝白鹭是今年最早孵化出来的,已有两天了。”两只孵出不久的雏鸟,正争着将黄黄的小喙伸进一只雌鹭的嘴里索食,一对肉翅不停地拍打着。雌鹭站在窝沿,伸缩着脖子努力将食物吐哺给小鸟,洁白宽大的双翅上下舞动。胡光明挺幽默的,侧过脸来问我:“你知道鹭妈妈在干啥?”“在喂食噻。”“不是,在告诉小鹭放心地吃吧,这里挺安全,长大后就留在这林子里。”我正欲打趣老胡几句,他孙子“噗”一下子笑了出来:“爷爷在编童话故事。”老胡转过身来说:“不要只顾笑,你也要像小鸟一样听大人的话,得要守住这片林子。”

年轻人的脑子好使,前不久胡中元还与一位投资商达成协议,准备在老家建一个集餐饮、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山庄,名字就叫“白鹭山庄”,让每年来摄鸟看鸟的客人,在这里好好与白鹭分享山村的静谧和惬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29日 20 版)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