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 鹤九频道 推荐 | 阿荣
这个春节,曾被价格战、地盘战、咖位战轮番折磨的餐饮人,满血复活!
长沙文和友取号10000+,喜茶有门店营业额增长突破800%;胖东来“不卖隔夜黄金”,开封清明上河园“被1亿人占领”……当社交平台被各类花样“爆单”刷屏,当全国人民的消费热情被全面点燃,这一刻,餐饮人被打满鸡血!
< class="pgc-img">>然而,另一组数据,却和春节爆单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23年,餐饮行业全年新关店数达到354万家。高达51%的高闭店率,将餐饮人一秒拉回现实。这才是真实的餐饮人生存记——跌跌撞撞,起起伏伏。
01、全年闭店354万家,餐饮“收尸人”成最火行当
< class="pgc-img">>此时,餐饮业刚刚举行完“开门红”主题的狂欢派对。狂欢的余韵未消,餐饮界(canyinj.com)却要狠下心下对餐饮人泼出这盆冷水。
1、闭店数>开店数,闭店率触目惊心。
根据久谦中台的数据,2023年全年全国新开餐饮门店数量为298万家,开店率为43%;而2023年全国新关闭餐饮门店数量则达到了354万家,闭店率则达到了触目惊心的51%。闭店数远大于开店数,餐饮行业直接上演“消失的60万家门店”,如此表现,足以让餐饮人瞬间清醒。
2、几乎所有赛道都在上演“大逃杀”,知名品牌也难逃一劫。
受淄博烧烤超级流量的带动,餐宝典数据显示,2023年的烧烤企业成立数量高达11.3家,是所有品类最多的。但随着淄博烧烤流量的褪去,烧烤的注吊销量同样惊人,达到4.5万家。
< class="pgc-img">>▲图源:大众点评
另一热门赛道火锅,其内卷程度亦是有目共睹。就在2023年,我们看取了既看到了各大品牌猛攻下沉市场,推动下沉市场火锅团购订单复合增长率超过13%,明显快于一线城市(数据来源:美团团购《2023火锅品类发展报告》);也看到了多个知名品牌的“团灭”,包括上上谦、谢谢锅、贤合庄、谭鸭血等品牌在内,均出现大规模闭店现象。
闭店潮袭来,烧烤、火锅、茶饮、小吃等赛道均被不同程度的波及,究根结底,是整个行业内卷的加剧,加速了内部洗牌,洗掉了部分小微个体户,亦洗掉了品牌效应带来的“免死金牌”。
3、餐饮“收尸人”成最火行当。
2023年餐饮行业带火了一个新热词——行业“收尸人”,他们直观地感受着餐饮行业冰与火的交融。
< class="pgc-img">>▲图源:小红书截图
整个2023年,一篇篇关于“餐饮二手设备回收爆仓”的报道掀开了餐饮行业残忍又隐秘的一角。小红书上,有餐饮二手设备回收老板晒出自己65万+的月营业额;有曾经餐饮创业失败的老板,靠二手回收翻盘……在大批创业笔记中,餐饮二手回收被赫然列入“冷门却很赚钱的行业”清单。
但不得不说,餐饮“收尸人”赚钱忙的背后,是餐饮人永不休止的创业梦,这里见证梦碎,亦见证梦想的重新启航;二手设备的高速流转,从侧面印证餐饮行业的“尸横遍野”和竞争下行业自身的韧性增长。
02、消失的60万家门店,有谁被“团灭”?
298万家的新开店数量和354万家的新闭店数量,两大数据对比之下,2023年全年,有近60万家餐饮门店“消失”了!
60万家门店,是谁被“团灭”,又有哪个板块成为闭店的重灾区?为什么?
品牌:活不过老字号,打不过新势力,“中年危机”在餐饮业真实上演。
2023年,多个品牌因为规模性闭店成为热门话题。
有上述提到的上上谦和谢谢锅,有“团灭”万家门店的正新鸡排,有港式甜品启蒙品牌许留山,有知名上海本帮面馆家有好面……纵观这些出现大规模闭店甚至走向破产清算的品牌,会发现一个共性:虽称不上“百年老店”,却也在餐饮业摸爬滚打多年。
< class="pgc-img">>▲大众点评上上谦火锅
在上海仅剩1家门店在竞争愈发激烈的行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中年危机”,其中不乏拥有超级规模的大型连锁品牌和品类代表。活不过老字号,打不过新势力,曾经优秀的它们,因为跟不上竞争的节奏,成为时代发展的“炮灰”。
品类:网红品类去泡沫化带走一群“陪跑”,新烘焙和新茶饮成一对难兄难弟。
2023年,细分赛道上的闭店潮同样汹涌,除了前面提到的烧烤、火锅等品类外,新中式烘焙、新茶饮等网红品类的闭店现象同样明显。
新中式烘焙板块,继虎头局在2023年开年走进大败局后,墨茉点心局陆续撤出武汉、杭州、北京等关键市场……曾经红极一时,吸引资本关注的新中式点心,走进闭店迷局,被业内评论“过把瘾就死”。
< class="pgc-img">>▲图源:大众点评截图
尝过流量的甜头,在2023年走向没落的还有一批新茶饮初生代网红。就在日前奈雪的茶发布的第四季度情况公告中,显示公司正在逐步关停子品牌台盖。这个曾经代表奶盖茶高光时刻的品牌,背靠奈雪的茶依然没能挽回颓势。
比台盖更早创立的快乐柠檬、CoCo都可、贡茶,甚至是更早期的避风塘、黑虎堂等品牌,门店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对比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贵的狂飙,这些品牌的发展明显滞后。
而无论是新中式烘焙还是新茶饮初生代网红,通过出色的营销为品牌盖上“网红”标签的它们,在“新中式”流量褪去,在赛道高速迭代时,或因为产品架构的不成熟,或因为创新的滞后,又被流量抛弃,引发闭店潮。
行业:明目张胆的穷鬼套餐和悄无声息的集体涨价,盈利和需求的博弈加剧竞争。
近日,肯德基因为开收打包费登上了热搜,瑞幸因为减少9.9元可选产品引发热议……各大品牌开始“变相”涨价。
与2023年层出不穷的穷鬼套餐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相比,这种变相涨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被“隐藏”的还有多个品牌的小幅涨价。
价格战的源头库迪,不仅把产品划线价上调1-2元,还将8.8元的促销政策逐步调整至9.9元;西少爷的9.9元酸辣粉和此前的“穷鬼套餐”全部下架……是价格战告一段落了吗?并不是,这场品牌盈利和用户需求的长期博弈会一直进行下去,降价或涨价,穷鬼套餐或ABC套餐,均是品牌试探市场反应的举措。
< class="pgc-img">>以海底捞为例,日前,海底捞因为有门店将此前价格为80元/整份和40元/半份的捞派脆脆毛肚调整到58元/份冲上微博热搜,当事门店回应称“因为顾客点半份比较多,所以门店首发实验,现在一份约等于之前的半份”。随后海底捞官方也给出回应:“半份菜并没有取消,考虑到消费者对小份菜的偏好,海底捞在个别门店试点,将原本半份菜的份量和价格来统一菜品供应规格。”
03、2024餐饮路,一边打鸡血,一边泼冷水
< class="pgc-img">>正如开头提到的春节爆单,闭店潮的另一面,却是依然一片蓬勃的消费表现,是行业总营收的大幅增长。
在日前国家统计局公示的数据中, 2023年,餐饮全年总收入达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2024龙年“开门红”后,更有业内人士开始期待2024年餐饮总收入破6亿元。
< class="pgc-img">>一边是行业总营收的强劲增长以及消费节点的亮眼表现,一边是肉眼可见的闭店潮以及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两边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餐饮业的挣扎,也磨炼出在挣扎中奋进前进的餐饮人。餐饮的“魔幻”就在于此,上一秒哀嚎着干不下去了,下一秒又自我治愈对未来充满期待。这就是当代餐饮人的韧性:一边发起激烈的优胜劣汰,一边在高承压状态下保持增长,他们一同“卷”起了餐饮业的明天。
所以,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一句,2024年的餐饮业,“玻璃心”者慎入。较之2023年,2024年的餐饮业或将更内卷,更刺激。
参某说
2023年的收尾,交给了“消失的60万家门店”和“突破5万亿的增长”;2024年的开年,交给了“激烈的竞争”和“全员开门红”……不知不觉间,曾经被创业者认定为“低门槛”的餐饮行业,进入高门槛时代。但不得不说,高门槛的餐饮业,“苦”了餐饮人,却“带飞”了餐饮业。
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同比增速,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餐饮业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上半年,餐饮业何以能延续增长态势?随着一系列促消费举措接续出台,餐饮业将如何把握机遇求新求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消费动能强劲
上半年,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日带动下,假日餐饮消费规模增长较快,特别是在假期首日达到峰值,餐饮业的“假期效应”与“假期首日效应”进一步凸显。
连日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的肥肥虾庄门口人声鼎沸,坐满了排队等位的顾客。肥肥虾庄相关负责人张阳介绍,“每逢假期,店里都很忙,等位的顾客一直没间断,能从上午11点排队到凌晨,‘五一’期间的日均客流量较去年提升约15%”。
从美团发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假日餐饮消费热气腾腾。以“五一”假期为例,假期前3天,全国本地生活服务消费同比增长25%,餐饮堂食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3%。
“餐饮消费稳定增长与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密不可分。”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分析说,今年3月,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等方面提出22项具体措施;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要发展餐饮消费细分领域,同时支持餐饮消费智能升级。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文旅、餐饮深度融合的优质活动层出不穷,“味蕾游”“摆夜市”等新玩法丰富了游客的假日体验,也显著促进了各级市场的餐饮消费。比如,甘肃举办天水麻辣烫“吃货节”,让游客品美食、看美景;浙江推出“百县千碗”非遗美食游;广东、山东两省则联手打造“美食+文旅”的20条线路……
业内专家表示,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觉的需求,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各地以城市、乡村等为美食空间点,向游客展示多元饮食文化,持续丰富美食旅游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大大激发了消费新动能。
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进入7月,亲子游、毕业游等旅游市场红火,餐饮业也迎来消费旺季。海底捞相关负责人介绍,夏季的夜宵时段,全国各地的海底捞火锅普遍迎来客流增长,啤酒、特色饮品销售火爆。截至7月底,雷山酸汤锅、三重柚香冰饮等5款夏季新品销量已超500万份。
新颖的用餐场景更是圈粉无数。在海底捞露营火锅日照森林公园店,一顶顶露营帐篷林立草坪之中,还设置有天幕、泡泡屋等。新颖的吃法、玩法,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吃火锅形式的认知,也让该店开业即火爆。
日益丰富的餐饮消费形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口味需求,更催生出无数新机遇和发展新空间。目前,避暑游、研学游等跨城出行人数大幅回升,将明显带动各地餐饮消费增长。中国烹饪协会建议,面对暑期消费旺季,餐饮企业既要积极了解政策动态,用足用好国家惠企政策,也要不断创新,适时推出夏季特色菜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伴随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和消费数字化也快速发展。比如,百胜中国在多个场景实现了人工智能落地,通过个性化的APP和小程序来提升用户体验;北京华天积极发展私域平台,将经营重点向线上转移,先后推出华天线上会员商城和自营外卖小程序。
此外,消费者就餐选择更加务实理性,更加追求“质价比”。这几年,头部餐饮企业营收恢复但客单价走低,各类餐饮套餐直播、团购兴起,餐饮行业的“质价比”被更多关注。面对消费趋势的改变,九毛九旗下“太二”品牌、西少爷、南城香等连锁餐饮企业纷纷开启“降价不降质”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餐饮市场依然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杨柳表示,随着消费者对餐饮服务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餐饮企业应注重开发和推广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菜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方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数字+餐饮”,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运营效率。
机遇与挑战并存
餐饮业在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上半年全国餐饮市场呈现增长态势,但很多餐饮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假期前后人流量差异较大”“流量跟风”“昙花一现”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少餐饮企业出现了收入增长利润却不增长的现象。
杨柳认为,一方面,成本压力不断加剧。近年来,餐饮企业租金大幅上涨,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餐饮的“三高”问题在疫情后尤其突出。同时,商铺的租金上涨抬高了企业及加盟商的运营成本,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这对餐饮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亟待破局。随着餐饮市场洗牌加剧,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快速进入市场,选择模仿行业内的成功模式,而不是投入资源进行创新和研发,导致市场上产品和服务逐渐趋同。还有部分餐饮企业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洞察,无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门店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为了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一系列新举措接续出台,餐饮企业也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服务、菜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营销活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吸引更多顾客。与此同时,外卖平台也通过优化供给方式,进一步激活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供需两端规模效应,推动餐饮消费加速向暖。
据了解,今年以来,美团外卖与海底捞、老乡鸡、呷哺呷哺等多家餐饮品牌达成合作,通过智能选址选品、限时返佣、专业化运营指导等多项服务,开出专营外卖的卫星店。这些小型外卖店凭借较低的综合成本,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营开支,还提升了外卖服务的效率和产能。截至目前,已有120个餐饮品牌累计开出超800家卫星店。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项重点任务,支持餐饮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王东堂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据悉,商务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办好“中华美食荟”系列促消费活动以及“中华美食文化季”有关活动,推动提升餐饮业数字化水平,推进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激发消费活力。此外,还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持续监测餐饮业发展动态,共同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吉蕾蕾)
来源: 经济日报
日,广州酒家举办2023年度线上业绩说明会。会上有投资者提到,“2023年薪酬总额同比有所下降,该下降幅度是否因为广州酒家总店翻新歇业导致?因为观察到在职员工数量变化中餐饮人数下降百余人,贡献人数下降超过100%。”
对此,广州酒家财务总监卢加表示,2023年,餐饮业务中服务外包的占比提升。
还有投资者就公司毛利率下滑;公司固定资产持续在增加,最近又收购了授权餐饮门店,资产越来越重;现金流不错还从银行贷款的考虑等方面进行提问。
对此,广州酒家方面表示,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与去年相比略有增长。固定资产增加主要是因为新开餐饮门店、部分老店装修升级、食品制造基地建设等,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后续将根据公司的业务拓展相应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公司的借款主要是购买物业大楼的借款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产生的,借款利率均较低,风险可控。
(上证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