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旺季到来,经常逛便利店的市民发现,无糖茶饮料已然成了流行风向标,霸占了便利店的饮料冰柜。超市方面也是如此。数据显示,无糖茶饮料在2022年保持7.9%的增速,至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稳超100亿元。
5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调查后发现,“传统选手”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再发力,果子熟了、茶小开等新选手也纷纷布局,欲搅动风云。
无糖茶“称霸”饮料市场
与其他商品相比,线下市场依旧是即时饮料的主战场。正值初夏,气温陡升,商超、便利店等饮料柜中,无糖茶饮料成了“主角”。5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太原市一家知名超市看到,东方树叶等传统无糖茶饮料仍然被陈列在醒目位置。除此之外,一些市场新面孔,也做了展柜销售。
便利店里,无糖茶饮料品类繁多,特点明显。果子熟了、茶小开等专注茶饮的新品牌推出的产品都已上架。在一家自营便利店,店主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目前店内茶饮料中,东方树叶和三得利的无糖茶比较畅销,但他也留意到,现在类似品牌太多,会根据市场情况考虑上架新产品。
事实上,即饮茶饮料已悄然成为饮料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类,其中,无糖茶体量实现翻倍的增长。《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内容显示,中国无糖茶饮增速远超其他茶饮赛道,2017年-2022年,含糖茶饮已经进入低速增长,而无糖茶饮在2022年保持7.9%的增速,预计2022-2027年无糖茶饮市场CAGR达10.2%,未来5年,中国茶饮市场将进入无糖茶饮高速增长期。
以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为例,根据公司日前发布的2023年年度财报信息可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营收为426.67亿元,同比增长28.4%。分产品来看,茶饮料产品实现总营收126.59亿元,同比猛增83.3%,这是公司茶饮料板块首次营收突破百亿,占公司总营收规模的3成左右。
竞争激烈的无糖茶赛道
东方树叶是比较早对无糖茶赛道进行布局的品牌之一。如今,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销售纪录。今年4月1日,东方树叶上新了2024年的第一批龙井新茶产品,17小时内便售罄了全部的5万箱。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可以品尝到明前龙井的鲜爽回甘,品牌于4月5日再次上新了第二批5万箱产品,更是在1小时内销售一空。三得利是另一无糖茶饮料巨头。其2023财年年报显示,全年总营收1.59万亿日元,同比增长9.74%,盈利827.43亿日元。另外,2023年上半年业绩显示,无糖茶饮占该公司近八成销售额。
今年以来,娃哈哈推出茉莉花茶、正山小种、大红袍和青柑普洱四款茶饮料,可以称得上是其在无糖茶市场的重要布局。东鹏饮料深挖“上茶”系列产品,再推“普洱上茶”和“茉莉上茶”两种新口味。康师傅也是连续上新。不只是这些强势老将,甚至是燃茶、果子熟了、让茶这些新势力品牌,都把旗下无糖茶业务的发展视作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曲线。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间无糖茶市场的火热并非偶然,而是整个饮料市场发展至今的必然走向。且已有调研数据表明,无糖茶饮的主力消费群体正在走向“年轻化”。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无糖茶饮的主力消费人群分别是26-30岁(43.1%)、18-25岁(27.7%),整体来看,95后是无糖茶主要的受众群体。一面是竞争日渐白热化的无糖茶市场,另一面则是挑剔的年轻消费者,品牌不得不用更多更新的故事来捕获其芳心。
多元素支撑“持久战”
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之下,对“糖”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而对于食品包装来说,“糖”的定义应参考《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如此“糖”的范围更宽泛,对“无糖”的标准也更为严格。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包装声称“无糖或不含糖”的要求是,糖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低糖”要求含量≤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
线下零售监测网络马上赢的报告内容显示,2022年至2023年,无糖即饮茶前6名较为稳定,分别为农夫山泉、三得利、元气森林、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而据东兴证券发布的《食品饮料行业“无糖”饮料系列报告》显示,中国无糖茶市场分为:市场培育期、企业试错期、市场细分期和爆发时期。如今,热度飙升,无糖茶饮料给饮料巨头们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新人入局,竞争加剧,未来市场拼什么?
业内人士认为,无糖茶饮料对中国饮料的产业结构提升有着引领作用。但目前尚处于导入期,因此大品牌更能享受到市场红利,小品牌在低线市场也有一定的存活空间。《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指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无糖茶的偏好度越来越高,未来茶饮料的原料品质、配料表干净程度都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比如相比用茶粉勾兑或用普通茶开发的无糖茶饮,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用高品质、名种茶、原叶萃取的无糖茶饮。相较于用添加剂堆砌的、工业味浓重的产品,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无防腐剂或茶多酚含量高的产品。业内人士认为,随着2024年无糖茶饮料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会更突出。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有足够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以及一定的市场覆盖率、人员服务能力、渠道优势,才能支撑打持久战。
链接
“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
从精致诱人的蛋糕甜点到香甜可口的冰淇淋,从被称为“肥宅快乐水”的可乐到现代人钟爱的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各种“添加糖”正通过商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成功入侵人们的生活。
糖融化在饮料、食物中消失于无形,往往使人产生“我没有摄入太多糖”的错觉。即使不吃甜食,我们平时吃的猪肉脯、牛肉干、薯片等零食中,也几乎都含有添加糖。吃不出甜味,是因为甜味被更重要的盐和其他添加剂所掩盖。
饮食中的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摄入过多的添加糖会影响口腔菌群,引发龋齿、牙菌斑等口腔疾病。摄入过多的添加糖会造成膳食不均衡,增加超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风险。
在健康意识的影响下,“无糖”似乎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无糖饮料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增多。“无糖”浪潮推动食品饮料企业加强“无糖”食品饮料研发,推出各种“0糖、0卡”饮料,这让一部分人觉得终于可以开怀畅饮了,但“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喝这种饮料是不是真的可以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保障健康了呢?
添加糖是什么?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日常生活中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
食品配料表中代表添加糖的关键词主要有:白砂糖、红糖、蔗糖、玉米糖浆、食用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
各类人群均应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要科学控制糖的摄入量,管理好该吃多少糖,小心“隐性糖”,减掉“添加糖”,避免“高糖”危害。当然,“添加糖”并不等同于“糖”,我们在饮食中摄入的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并不属于“添加糖”。
添加糖摄入标准是什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倡控制添加糖摄入量,建议健康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多数含糖饮料含糖量在8%-11%左右,由于添加糖的良好口感,使饮用者在享受畅快喝饮料的同时,不知不觉会摄入超过每日最高限量的添加糖,导致超重肥胖、龋齿等。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建议不喝或少喝。在喝含糖饮料的时候要注意看一下营养成分表的含糖量,计算一瓶含糖饮料的含糖量,控制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无糖饮料真无糖吗?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要求,无糖食品的标准是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于0.5g,可声称该产品无或不含糖。所以不见得所有号称无糖的饮料都完全不含糖。只要含糖量低于国标,商家就可以在包装上自称“无糖饮料”。
市面上火爆的无糖“零热量气泡水”等产品,声称“无糖”“零卡”“零热量”,味道却又是甜味的,那是因为不含葡萄糖、蔗糖等添加糖,但添加了甜味剂作为“代糖”。
甜味剂是指以赋予食品甜味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主要包括糖醇类甜味剂和非糖类天然甜味剂。
糖醇类甜味剂是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天然甜味剂之一,是由相应的糖加氢还原制成的。主要包括:赤藓糖醇、甘露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非糖类天然甜味剂是从一些植物的果实、叶、根等组织中提取的物质,也是当前食品科学研究中正在积极研发的甜味剂。主要包括:甜菊糖苷(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索马甜(非洲竹芋果实提取物)等。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指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人工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等。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甜味剂,例如甜菊糖苷、三氯蔗糖等代糖产生的甜度是普通蔗糖的几百倍,因此只需要添加极少量的代糖,就可以使饮料达到理想的甜度,又可以大大降低糖类所带来的热量。
0蔗糖≠无糖
现在很多商家喜欢宣称饮品“零蔗糖”或者“零白砂糖”,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因为0蔗糖≠无糖。如果我们仔细看看配料表就会发现,在饮品宣传上标着“0蔗糖”的部分产品,在配料表中却写着“麦芽糖浆或果葡糖浆”,虽然不是蔗糖,但同样也是添加糖。以后看到“零蔗糖”或者“零白砂糖”,我们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查看是否有其他添加糖,别掉进商家的“文字游戏”陷阱。
无糖=健康?
相比于每100ml平均含10克添加糖的含糖饮料,无糖饮料中的代糖热量低,一些糖醇类甜味剂对口腔健康有益处,可以防止牙菌斑和龋齿产生。
虽然代糖热量低,但经常摄入代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目前还有争议。有研究显示,经常食用代糖食品,易扰乱肠道菌群平衡;代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食欲,增加饮食量,导致间接肥胖;大部分无糖饮料也都含有添加剂和食用香精,例如无糖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磷酸,会增加人体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因此,喝无糖饮料要节制,要适量。最好少吃甜食,少喝甜饮料,用白开水代替饮料。喝水,绝对0糖、0卡、又健康!
记者 郭卫艳
实习生 要芮芸
来源: 山西晚报
华社上海6月28日电 题:垃圾分类迎来“史上最严”,这些焦点你应当知道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杜康 杨有宗 周颖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社会公众称为迎来垃圾分类“史上最严”。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如何分?如果自己的分类不妥,很可能会被罚款。要求“定时定点”投放,如果错过时间,又该怎么办?围绕公众的这些关切,上海会怎么实施条例?新华社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你到底是什么垃圾?
垃圾分类推广初期,为了指导和督促群众分类,上海会在投放点设志愿者。
“你是什么垃圾?”面对志愿者这一直击灵魂的“拷问”,很多网友反映,不少垃圾真的是“傻傻分不清楚”。
上海此次对垃圾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种。四种垃圾之间的界限,好像也不是特别明晰。
易腐烂的食材废料,一般被当作湿垃圾。但是近日一张“小龙虾分类图”在网上火了,“整只小龙虾是湿垃圾,去黄龙虾头是干垃圾?龙虾肉是湿垃圾,龙虾壳又是干垃圾?”也有网友发出疑问,“如果大棒骨是干垃圾,鸡骨头为什么是湿垃圾?”
另外,什么样的塑料可回收?如果矿泉水瓶能回收,奶茶杯子能不能回收?塑料袋、吃外卖的塑料饭盒能回收吗?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介绍,垃圾的分类跟末端处置工艺有关。干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而湿垃圾经过粉碎后则进行无氧或有氧发酵。“大棒骨太硬,如果作为湿垃圾处理,粉碎时容易造成机器磨损,所以被分成干垃圾。”而塑料袋、食品包装袋、塑料薄膜的回收价值很低,建议也作为干垃圾处理。
“不少居民被‘干垃圾’的名字误导,以为只有干的才是‘干垃圾’。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干垃圾也被称为‘其他垃圾’,也就是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垃圾都是干垃圾。”徐志平说。
专家建议,分类初期居民不必太过纠结,大致做好分类就行,宜粗不宜细;如果实在分不清,就作为干垃圾处理。
扔垃圾要是错过时点,怎么办?
所谓“定时定点”,即居民需要在固定时间段,到特定的地方扔垃圾。每300至500户设置一个投放点,上海诸小区纷纷撤掉楼层和楼下的垃圾桶;时间方面,根据网民晒出的通知,“早上6点半到8点半,晚上6点到8点”被很多小区选为垃圾投放点的开放时间。
垃圾过去随手扔,现在需要跟上班一样定时打卡,很多居民一时接受不了。网民反映,“每天上班需要穿越大半个城市,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九点到家,完美地错过了扔垃圾的时间。”“楼层撤桶,腿脚不方便的孤寡老人怎么办?”“错过了投放时间,又要出差,存的垃圾怎么办,放在家里发酵吗?”
投放点选择也不容易。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有862户居民,撤桶后小区将原本的垃圾箱房作为投放点,但居民反映扔垃圾太远。设置新的投放点不容易,居民担心影响附近环境,“如果垃圾满了没及时处理,或者非投放时间业主乱丢怎么办?”
面对居民的种种不便,一些小区提供了多样的解决方式。徐汇区虹梅街道设置了延时投放点,供具有特殊情况的居民用,但也跟居民约定“要分类”,否则就严格按照定时来投放。一些小区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居民提供上门收垃圾服务。
新泾八村党总支书记李鹃介绍,他们在居民分布集中的5幢高层楼幢中间设了一个临时投放点,由两名志愿者和一名保洁人员共同管理。开放时间内,垃圾满了及时调换新桶过来;投放时间结束,则要彻底清理干净,不留任何垃圾。
“‘定时定点’投放不是简单的撤桶,制定实施方案要跟居民充分讨论。居民、物业、居委会之间充分沟通,讨论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徐志平说。“千户以上的小区、楼层设桶的小区、无垃圾厢房无物业的小区等等,小区类型多样,实施方案也不同,不能‘一刀切’。”
尚无针对个人的处罚计划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未施行,就已经有网民担忧自己垃圾分不好被罚款。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未按照规范分类,将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将被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有网民担忧自己被罚款,也有网民觉得,如果“法不责众”造成落实难,会损害法律威严。
从执法情况来看,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出的罚单基本都是针对单位的不规范分类。但广州2018年针对个人也开出了罚单。2018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8月20日上午,市民李某亮将废弃的菜谱、淘汰的旧桌布丢弃在中山大道路旁,被执法人员巡查时发现。执法人员当场对其发出了整改通知,并罚款200元。
“罚款不是目的,作为震慑手段,最终还是要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目前尚未有针对个人的处罚案例和处罚计划。
居民不用过于忧虑自己分不好类被罚款。今年5月份,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对执法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拒绝、阻挠城管执法部门现场调查取证拒不签收《责任改正通知书》;当场拒绝改正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定的行为;城管责令改正后,30日内被发现垃圾混投3次以上等行为属于“拒不改正”。
取证是城管队执法的关键,但垃圾分类作为一次性的快速行为,取证较难。上海市城管执法局介绍,除了巡查发现,“监控探头、居民和和志愿者拍下的照片或视频”经审查后也可作为证据使用。
“大部分居民养成了分类意识和习惯,执法条件成熟,针对个人的处罚才会逐步实施。”徐志平说。
国传统的茶叶,按照发酵程度与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六大门类,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它们各具特色,背后也都藏着丰富的故事。时至今日,饮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小小的茶叶对于我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这些故事可能并不一定为人所熟知。比如,现在特别火的“抹茶”是怎么来的?从一次意外中诞生的红茶,又为何最终遍布世界各地?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将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带你了解红茶与绿茶这两种茶叶背后缤纷的文化。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1日专题《吃茶千面》的B04-B07。
「主题」B01丨吃茶千面
「主题」B02-B03丨新茶旧话
「主题」B04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主题」B05丨红茶:从意外走向世界的茶叶
「主题」B06丨白茶与黑茶:温和的现代饮品
「主题」B07丨黄茶与乌龙茶:命运迥异的“弃儿”与“宠儿”
「文学」B08丨《策兰传》:隔着“栅栏”与策兰相遇
绿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茶叶
绿茶是茶叶中最庞大的分类,占据了茶叶生产总量的70%。如今,正逢清明时节,第一批“明前茶”应该已经采制完成,这是每到春季都会被茶商炒起来的概念,然而,明前茶真的就意味着高档茶叶吗?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绿茶,到了隔海的日本,又衍生出了什么变化呢?
绿茶历史悠久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在发酵程度上属于不发酵茶(发酵程度在5%以下),比较接近茶叶本真的味道,而且由于古代制茶技术尚不完善,从神农尝百草直到春秋战国,食用方式基本都是之前提过的“吃茶”。随着冲茶技术的发展,绿茶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饮品,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很多名茶,都来自于绿茶家族,例如西湖龙井和碧螺春。当然,这两种茶叶能够跻身中国名茶的前两位,还是沾了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光,比如碧螺春,本来的名字叫做“吓煞人香”,传说因为采摘时过于娇嫩,茶农担心会在筐子里被碰烂,于是专门交由少女装在怀里带回,冲茶的时候所谓的茶香清香体香交织一体,又名“女儿香”,估计是连庸俗的乾隆都听不下去了,知道这个名字后觉得不雅,下令改名为碧螺春。
绿茶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几乎中国的每个地方都能找出具有特色的绿茶。在宁静的室内,人们沏上一杯茶叶,品鉴其中的茶色、浮叶与香气。为了一杯口感上乘的绿茶,人们对每个细节精雕细琢,包括沏茶使用的水,工具,以及茶叶采摘的时间。说到这一点,就得提一下绿茶中负有盛名的“明前茶”和“雨前茶”。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茶叶,而“雨前茶”指的则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采制的茶叶,二者都属于春茶,因为据说经过整个冬天的沉淀,此时的茶叶养分充足,又比较鲜嫩,深受爱茶人士的喜爱。这其中,明前茶要更为珍贵,大多数茶树在清明节前并不能生长出符合采摘标准的茶叶来,所以数量比较稀少。那么,明前茶的质量真的名副其实吗?
其实,季节只是判断茶叶质量的标准之一。清明之前采摘的茶叶的确更加鲜嫩,但具体质量如何,还要考虑茶叶自身的品质,当地的气候等等,比如一些高山茶树,生长缓慢,清明节前采摘就明显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另外,每一年的气候都会有所差异,如果清明节前的光照与气温状况并不理想,那么,也还不如让茶叶在树上多呆几个月,让它们成长得更为饱满一些。即使采摘到了优质的茶叶,茶厂的加工手法也会影响茶叶的品质。所以,只看采摘季节,就断言明前茶是上等茶叶的观点,毫无疑问是片面的。
纪录片《茶叶中国》截图。
在加工方面,绿茶一共有四大分类,分别是炒青、烘青、晒青以及蒸青。炒青指的是在茶叶杀青后,利用手工锅炒、滚筒炒干机等方式加工而成的茶叶;烘青则使用炭火或烘干机进行烘焙;晒青使用的是传统日晒方法,不过这种加工方式较为粗糙,因此晒青的绿茶基本只用作毛茶,用于茶饼、沱茶的加工原料。最后一类是蒸青,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来破坏茶叶中的酶,从而完成茶的发酵。蒸青技术在中国有很古老的历史,不过后来,蒸青技术出产的茶叶渐渐稀少,反而由日本发扬起来,如今日本的主流绿茶,基本都是蒸青茶。
日本在12世纪之前便已经从中国引进茶叶,可惜日本民众并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直到13世纪初期,在荣西禅师的推广下,饮茶之风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盛行。当时荣西禅师在《喝茶养生记》中推广茶叶的原因是“在中国,人皆好茶,是故心脏病痛少有,而人皆得长寿。但观我国人多菜色,瘦骨嶙峋。究其缘由,盖不喝茶也”。荣西禅师在日本选了个地方培育他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籽,这个地方的土质非常理想,光照条件也很难得,由此出产的茶叶至今都是日本茶叶中的上品。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宇治。
在灾难频发的日本,喝茶除了荣西禅师所说的强身健体之用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慰藉。借助泡一盏茶的工夫,享受一下静谧的时光。类似的心理治愈在现代历史中也经常看到,例如二战时期丘吉尔要求保证英国居民即使在被轰炸期间也能够喝到一杯热茶,以此来增强人们的信心,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德国的芬达,美国士兵的可口可乐,虽然饮品不同,但原理也是一样的。因为需要用喝茶来起到抚慰内心世界的作用,所以,日本人并不介意在喝茶的过程中投入大量时间,并为此增添了大量的仪式感。从沏茶的方式,再到使用的茶具,茶道由此在日本盛行。
在16世纪,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的千利休更是运用自己在幕府中的地位,将茶道进一步规范化。他认为不同的季节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喝茶,所有茶具(茶碗、茶筅、水勺、茶勺)都必须轻拿轻放。之前日本普通人偏爱的茶具是中国的釉碗,而千利休本人更偏爱日本岛内烧制的乐烧茶碗。此后,日本人对茶具风格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读者不太清楚乐烧茶碗是什么样子的话,那么另外一件事情是,千利休发起的这个改变,在日本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侘寂风,就能大概明白不加修饰的乐烧碗是什么样子了。
但在此时,日本茶道以抹茶道为主。也就是借鉴宋朝的点茶法,将茶叶变成茶粉,然后冲饮。而在18世纪中期,另一个盛行的茶道流派煎茶道正式出现。煎茶道的关注点和抹茶道恰好相反,抹茶道崇尚喝茶的仪式感与过程,对场景、器具、动作的要求都很高,而煎茶道崇尚茶叶本真自然的味道。相传煎茶道的祖师是名为“卖茶翁”的柴山元昭,他在京都卖茶的时候,就是烧一碗开水,等水煮沸,然后直接抓一把茶叶投入。这个简单质朴的喝茶方式立刻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
《茶的真实历史》,作者: (美)梅维恒 / (瑞典)郝也麟,译者: 高文海,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6月。
当然,抹茶道在后来也有更新。它所使用的末茶,很成功地将中国自宋朝后就失传的冲制方法继承了下来,而且,如今的甜点制品中,抹茶也是非常契合年轻人的口味。其实,真正使用抹茶道冲制出来的纯茶,口感要比煎茶法苦涩许多,很多人第一次尝试的话未必能够适应。另外,如果是自己想要制作茶点,购买抹茶粉的话,一定要注意,只有使用蒸青技术制造出的末茶,才能被称为抹茶粉,其他发酵手段制造的绿茶末茶,只能被称为绿茶粉。随着化学技术的更新,想要从外观上区别二者已经有些困难,但只要记住一点,抹茶粉和绿茶粉虽然只是发酵方式不同,价格却是天壤之别,抹茶粉的价格应该是绿茶粉的上百倍。
红茶:从意外走向世界的茶叶
如果说,绿茶是东亚饮品的形象大使,那么,红茶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中国到东南亚、北美、非洲,都能经常看到红茶的身影。这个在意外中诞生的茶叶,随着茶叶知识的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饮品。
明末清初时期,一支军队路过福建武夷桐木村,占据了当地的茶厂。士兵们没有地方睡觉,就露天睡在茶厂堆积满地的茶叶上,第二天等士兵们走后,茶农们发现士兵们躺了一夜的茶叶已经变红,为了避免损失,茶农们勉强将这些“劣等茶”烘干冲泡,低价出售。冲出来的茶叶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松香味。
当地人都知道这是制作失败的绿茶,没有人愿意买来喝。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没过几年,这种失败的茶叶将风靡全球,并且成为清朝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之一。它的名字就是红茶。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欧洲茶叶,都是以红茶为基底,但其实,作为最早大规模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英国人接受红茶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当茶叶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传入欧洲的时候,英国人在东南亚还没有统治权,所以只能从荷兰人那里转手购买茶叶。这个来自东方的神秘树叶在欧洲旅行者的描述中,变成了极为珍贵的奢侈品,它可以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同时又象征着文明、休闲与教化。再加上对于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技术,被中国历代王朝视为高等国家机密,欧洲人除了能从商人那里拿到现成的茶叶外,对茶叶的原料,种植地,种类等等知识都一无所知。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极为有限,16~17世纪,葡萄牙人选择从日本进口茶叶,然而,随着丰臣秀吉的灭教运动,大量欧洲基督徒在日本被屠杀,茶叶贸易也近乎中断。
1650年,英国1磅茶叶的价格在6~10英镑左右,换算成今天的价格,就等于500~850英镑,也就是说,当时在英国最便宜的茶叶,大概也卖到了相当于今天4000元/斤的价格。这还是随着贸易量增加,茶叶价格回落的结果。等到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与清政府接触,从官方渠道批量进口茶叶,英国茶叶的价格才跌到了1英镑以下。然而,对于从中国进口的茶叶,英国人一直搞不太懂品质问题,总觉得中国茶叶的质量不是特别稳定。
《茶叶帝国》,作者: (英)马克曼·埃利斯 / 理查德·库尔顿 / 马修·莫格,译者: 高领亚 / 徐波,版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5月。
1717年,托马斯·川宁(就是今天TWININGS品牌的创始人)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茶室。他的商业法宝是推出了不同种类的调配茶,至于创制调配茶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同茶叶之间的口感差异极大。川宁的孙子曾经解释过祖父的这一做法,“如果拿出二十箱茶来细细品茶,他会发现每箱味道各有不同:有的浓而涩,有的淡而浅……通过将不同箱里的茶叶混合搭配,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比任何一箱茶叶都可口的混配茶。另外,这一做法还是确保茶叶质量稳定的唯一途径”。同时代英国船员也在自己的见闻录中记载,与中国商人打交道时要提高警惕,有些茶叶颜色发黑,一看就知道不会是什么好茶。但其实这种茶,极大可能就是中国生产的红茶。
直到后来,英国人才知道红茶与绿茶不同,从而引起了喝红茶的兴致。英国牧师约翰·奥文顿从中国旅行回国后,向英国人介绍中国有三种茶叶:武夷茶、松萝茶和饼茶,其中武夷茶被中国人推崇为第一”。由此,英国人开始了喝上等武夷红茶的风潮。
不过,由于清政府对茶叶知识的绝对保密,大部分英国人并不知道不同种类的茶叶是加工导致的区别,还误以为有单独的绿茶树、红茶树等等。
红茶制作工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萎凋和发酵。萎凋的目的是散发掉茶叶中含有的水分,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现代红茶生产多以最后一种方式为主。发酵过程是要催逼出茶叶内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这也是红茶会呈现暗红色的原因。按照制作工艺和茶叶用料,人们习惯将红茶分为三种,分别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要额外一提的是,很多人会将工夫红茶写为“功夫红茶”,其实二者含义并不一致,而且闽南方言中“工夫”和“功夫”的发音也不一样,正确的写法应当是“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是常见的出口商品,后者多用于袋泡茶。作为出口的大宗茶叶,红茶在19世纪影响到的国家并不仅有英国。从雍正五年与沙俄签订条约起,中国开始与俄国通商,红茶也就此传入俄国。对于身处寒带的俄国人而言,红茶是理想的保暖饮料,与英国人不同,俄国人嗜喝浓茶,还会在大剂量红茶中加入果酱、柠檬片、白兰地或者朗姆酒,再搭配面包、烤饼等点心,几乎可以作为一顿正餐。
法国人饮用红茶的模式和英国相似,注重闲适感,会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或者鸡蛋,在家中举行茶会,并配置烘焙甜点。印度人则几乎在饭后必须要喝一杯由红茶制作的奶茶,其制作方法也很独特,将红茶、牛奶、丁香、小豆蔻一起放入锅中煮,再将配料倒掉,制作出这种名为“马萨拉茶”的饮品。
红茶与各种原料间理想的匹配度让它风靡世界。19世纪,英国人为了能够保证红茶的供应量,积极鼓励殖民地种植茶叶,并且随着淘金潮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饮茶文化。19世纪末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在种植地方面,除了鼓励印度与锡兰的红茶种植互相竞争之外,英国人还在非洲国家开辟了茶叶种植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就是肯尼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今天的肯尼亚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红茶生产国,不过受限于土壤及气候条件,肯尼亚红茶的质量并不理想,虽然产量极大,但大部分只能用于茶包原料。
在红茶种植兴起的浪潮下,如何打响自己的品牌成为红茶商家需要苦思冥想的事。在这方面,当年的优胜者毫无疑问是立顿。据说立顿是个每天24小时都要构思红茶宣传的狂热者,有一次立顿所在的货船出现了故障,船长告诉乘客们要向海中抛弃掉一些货物,立顿马上表示愿意将自己的红茶全部扔掉。在扔掉装红茶的箱子之前,他在每个箱子上写上立顿公司的名字。这些被扔到海中的箱子顺着洋流漂浮到了阿拉伯半岛,在海滩拣到它们的阿拉伯人冲饮后立刻迷上了这个饮品,立顿用几乎零投资的方式打入了阿拉伯市场。鉴于立顿本人除了是个广告大师外也是个吹牛大师,所以他口中这个故事的真伪有待证明。不过,红茶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与争奇斗艳的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有茶气:谬误与传说中的中国茶》,作者: 曾园版本: 湖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作者|宫子
编辑|张进,刘亚光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