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光明日报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恰逢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与经验,引领新型全球化时代浪潮。5年来,参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各方始终秉持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不懈努力,并肩谋求发展。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化倡议为行动,化愿景为现实,并结出累累硕果。
南亚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中最具发展动能和成长潜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期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3—2017年中国与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稳步增长,2017年中国对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271.8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4.1%。其中,中国对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078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1.5%;中国自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193.8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30.6%。
在南亚国家中,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传统友好邻邦以及全天候战略伙伴,享有特殊地位。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友好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之中先行先试的典范性项目,对区域合作、经济融合实现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龙头项目瓜达尔港——在中巴两国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一颗璀璨明珠。
图为2017年12月17日拍摄的建设中的瓜达尔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瓜达尔港旧貌换新颜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沿岸,东距卡拉奇约460公里,西距巴基斯坦─伊朗边境约120公里,南临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它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斯湾的咽喉附近,紧扼从非洲、欧洲经红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数条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
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对于开发瓜达尔港的设想早已有之。早从1964年起,巴政府就有此设想并在上世纪90年代曾与美国签订瓜港投资协议,但各种因素导致美开发瓜港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新加坡也曾获得该港的经营权,但十年闲置未动工。直到2001年中国应巴基斯坦政府邀请,决定援建瓜达尔港,瓜港的开发才得以真正实施。2005年结束了第一期项目工程,建成了一个拥有三个2万吨级泊位的多用途码头。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中巴双方同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经济合作布局。2016年11月,瓜达尔港正式开航,中巴两国共同见证了首批中国商船从瓜达尔港出海。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又提及瓜达尔港,并强调要“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如今,瓜达尔港已脱胎换骨,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成为地区转运枢纽和区域经济中心。
图为2018年1月29日拍摄的瓜达尔港。新华社发
巴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教授利兹万向记者表示:“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愿继续同中国携手,共同促进瓜达尔港未来的发展。由于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双边经济项目,在进入中长期发展阶段后,瓜港的建设也需要更加详细的规划和科学的实施。”瓜达尔港建设目前包括修建瓜达尔港东部连接港口和海岸线的高速公路、瓜达尔港防波堤建设、锚地疏浚工程、自贸区基建建设、新瓜达尔国际机场等9个早期收获项目。
从2015年开始,瓜达尔港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港控有限公司对港口所有重要的组件进行翻新,升级电力系统。今年,港口的第一期扩展项目已经完成,后续建设正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维修港区道路、堆场,新增码头装卸设备,升级供油、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系统,安装港区监控系统等。中国港控公司运营瓜达尔港之后,港口新增了5台集装箱桥吊,新建了10万平方米堆场,增添了最先进的集装箱扫描设备,原来日产10万加仑的海水淡化厂扩容到了22万加仑,增加了两套污水处理系统,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新建石油液化气接收站一座。目前,瓜达尔港口可处理散货、集装箱、滚装货物、石油液化气等各种业务,已经具备全作业能力。
3月27日,中国首支援助巴基斯坦医疗队队员在瓜达尔为一名当地男子看病。中国首支援助巴基斯坦医疗队由中国原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同派出,共12人组成,于2017年9月抵达瓜达尔。新华社发
巴资深媒体人拉希德认为,瓜达尔港不仅为这片地区带来了发展和繁荣,也带来了和平与稳定。未来,借助中巴经济走廊的助推作用,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在本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货轮自瓜港扬帆起航
化肥进口曾是瓜达尔港口唯一的货源,港口经营相对单一。来自中国的管理者们通过采取免收滞港费、免收3个月货物存储费、降低港杂费用、提供陆路运输服务等多项优惠措施,吸引更多货船停靠瓜达尔港,积极培育瓜达尔海运市场。
2016年11月,瓜达尔港正式运营。能源大动脉将以瓜港为起点,待到未来中巴经济走廊全线畅通后,石油等能源从沙特阿拉伯到达中国上海的时间将从25至30天缩短至12天,到达新疆喀什的时间更是缩短至5天。2018年3月7日,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开辟了巴基斯坦瓜达尔中东快航,正式挂靠瓜达尔港。每周三都会有集装箱船停靠瓜达尔港。这条固定集装箱航线,从根本上解决了瓜港此前“有船无货,有货无船”的局面。中国货轮运来的多是工程机械、建筑预制件、重型卡车和建筑材料,这些来自中国的物资不仅保障瓜港建设急需,而且还满足中巴经济走廊其他项目的需要。目前,卡拉奇港口运营近满负荷,瓜达尔集装箱航线的开通让广大货主多了一项选择。
经过多年努力,瓜达尔港终于实现了和世界主要港口连接的目标,并将提高瓜达尔港口在整个南亚地区的航运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瓜港建设完成后十几年都未能形成商业运营的问题。除此之外,瓜达尔港也是阿富汗、中亚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理想出海口,大批输往阿富汗及中亚地区的转运货物可以通过瓜达尔港出入,这些都有益于巴基斯坦乃至整个南亚、中亚地区的经济繁荣。中国港控的负责人表示,瓜达尔港的建设不仅为中国商品的进出口节约了时间,更使得巴基斯坦和周边国家因贸易繁荣而受益。
民生发展 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瓜达尔港的建设发展红利不仅滋润着当地的经济进步,更切实惠及巴基斯坦的普通百姓。
曾经这个人口不足10万、时常缺水断电、基础设施较为欠缺的渔业小镇,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教育卫生条件亦亟待改善。瓜港建设开工后,中国公司安装的日处理能力达550万加仑的海水淡化设施,不仅能满足港口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解决瓜达尔当地百姓吃水难问题,目前中国港控公司正在与巴基斯坦政府合作,计划向当地百姓每天提供100万加仑淡水。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公司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资助学,扶危救困、改善医疗条件等,收获了肯定,收获了赞誉,更收获了民心。
瓜达尔教育发展较为落后,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这里受教育程度仅有不到25%,其中有些人仅限于会写自己名字。2016年9月1日,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瓜达尔捐建的中巴法曲尔小学落成,迎来第一批学生。整个校园干净整洁,配备有儿童游乐设施和崭新的发电机。中国驻巴使馆、中资企业以及当地华人都定期捐献校服、书籍、文具文体用品。中国港控公司向瓜达尔小学捐献了三辆崭新的校车,解决了当地小学生长途奔波求学的困难,还定期把学校学生接到港口和自由区参观访问。目前,法曲尔小学已经成为当地的模范学校。
瓜达尔中巴法曲尔小学的落成离不开中巴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支持。当地一位名叫穆哈迈德的老人把自家752.44平方米的土地无偿捐给政府建设法曲尔小学,已成为新时代中巴友谊的一段佳话。据相关媒体报道,老人捐地后曾激动地表示:“当听说中国要援建一所学校时,我非常高兴,这是一次机会,我想把这块土地留给孩子们。我知道教育对当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将土地献给俾路支的未来,永远不会后悔。如果我还有其他的土地,我还会捐出来。我们感谢中国,是你们使我们这个地区变得如此重要。”如今,400多名学生坐在明亮整洁的教室,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针对瓜达尔百姓就医难的情况,2017年5月,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急救中心——瓜达尔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在瓜达尔顺利落成。目前,急救中心所需医疗设备及急救车辆已运抵瓜达尔港,并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同时,中国红十字援外志愿医疗队12名队员已入驻瓜达尔港,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服务。中国港控也是首个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项公益基金“丝路博爱基金”的捐赠企业之一,为中巴急救走廊建设提供用地支持。
为了更和谐地融入当地社会,中国港控公司为所有中国员工普及巴基斯坦传统社会习俗,主动协助中巴有关慈善机构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开展扶危救困工作。通过当地政府挑选了14个贫困家庭,进行一对一的扶贫工作。通过特殊招聘、定向购买服务等方式对这些家庭提供帮助。中国港控瓜港自由区副总经理胡耀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重要的是帮助当地贫困家庭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找到改变命运的方向。(记者 张任重)
<>行餐饮24年,他从厨房学徒做到了火锅店老板;
他曾经连续3次创业,把小小的夫妻店发展成拥有200个员工的连锁店;
他经历过年净收数百万的辉煌,也有过瞬间狂损数百万的挫败;
而在去年,几乎一夜之间,他又决定将现有几家都在盈利的门店全部关闭,重新改头换面,靠四招在一年内开出3家新店,单店月销百万。
他就是我还年轻毛肚火锅的创始人唐烨。
我还年轻毛肚火锅的创始人唐烨
第一次做平价火锅,一年净收入60万
唐烨出生在一个厨师世家,他也理所当然走上了厨师这条路。
1993年,年仅17岁的唐烨只身一人从重庆来到北京,到一家川菜馆当起了学徒,三年时间就坐上了厨师长的位置。
但是,唐烨没有安于现状,他想在北京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重庆火锅店,于是,他辞掉厨师长的职务,回到重庆重新学艺。
“奇火锅、小天鹅、德庄等这些知名的火锅品牌,我都去当过学徒工,一学就是9年。”
2005年,唐烨重回北京,在六里桥开了第一家火锅店——巴乡渔村,定位为人均20元的平价火锅。
当时,六里桥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圈,同一条街上,几乎看不到餐厅,而也正因为位置偏,租金相对较低,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原本就不是很富裕的唐烨。
“我还记得,签订房屋合同的那天晚上,我兴奋的抱着被子去空荡荡的店面里睡觉,终于有一个地方,让我能够实现在北京创业的梦想了。”
在踏上餐饮行业24年之后,唐烨第一次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也因此格外珍视。
“当时,周边有一些娱乐场所,通常经营得比较晚,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我们店通常都是经营到凌晨5点,第二天上午11点又接着干,几乎是没日没夜。”
虽然很辛苦,但是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巴乡渔村,吸引了一批夜猫子前来光顾。到2006年,巴乡渔村一年净收入就做到了60万。
第二次做精品火锅,一年赔了350万
巴乡渔村的成功,让唐烨挣得了第一桶金。
在2009年前后,港式火锅开始在北京流行起来,占据高端火锅市场。这个时候,唐烨开始思考,重庆火锅一直比较低端,通常是50元左右的价位,那么,既然港式火锅能做高端,川式火锅是不是也可以呢?
于是,唐烨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出了高端川式火锅品牌——渝舍精品,主打商务人群,客单价定在150元,2009年的150元,相当于现在200元左右。
结果,在一年之后,渝舍精品就倒闭了。
“渝舍精品从开业第一天就一直在赔钱,每月都要赔十几万,扛了一年,最终赔了350万收场。”
之所以失败,唐烨总结当时犯了这些错误:
1
切入市场的时机不对
“当时,川式火锅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类似于现在中低端麻辣烫,中低端都还没有做好,强行拔高品类,市场没那么快接受。”
2
定位失误,川式火锅走商务
当时决定做高端川式火锅,但是装修风格参考的是市面上流行的港式火锅,川式火锅元素很少,整体风格上不匹配。
其次,渝舍精品主打高端商务市场,所以在细节上非常考究,比如用农夫山泉制作锅底、每张桌子上要垫上洁净桌布、搭配红酒等。但是,却忽略了川式火锅本身颇具江湖气的基因,与商务不匹配。
3
选址失误,周边人群根本消费不起
渝舍精品的客单高达150元,但选址在北京海淀的双安,周围多是中低工薪阶层,消费能力不够,和品牌定位根本不相符。
4
没有成熟管理体系
对高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装修和产品,却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管理体系。
唐烨坦言,在做渝舍精品的那段时间,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天一亮就想:又亏了多少。但好在巴乡渔村的经营状况还不错,陆陆续续也开出了几家分店。
然而,到了去年10月份,不安分的唐烨又开始“折腾”,将现有正在盈利的巴乡渔村几家门店全部关闭,一夜之间将原有品牌改头换面,重新面世时,已然变成了“我还年轻——毛肚火锅”。
关闭十年老品牌,改头换面后业绩提升20%
按理说,巴乡渔村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也积累了一批固定老客户,那么,唐烨放弃巴乡渔村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我已经看不到巴乡渔村的未来,即使现状是赚钱的。”唐烨又强调,“不怕顾客不知道,就怕顾客知道的是错的。”
于是,想明白之后的唐烨,几乎没有犹豫就将巴乡渔村关闭了,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唐烨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有了前面两次的经验,这一次的唐烨思路更加清晰。
1
学巴奴,聚焦毛肚火锅,增加记忆点
“以前,顾客来巴乡渔村只知道是吃火锅,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记忆点了。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巴奴,既然巴奴能够在河南将毛肚火锅做好,而且,现在北京市场,毛肚火锅还是一个市场空白,那么,我想学巴奴,提炼出毛肚火锅,也一定能成功。”
2
取个贴近年轻人的名字
“以前的巴乡渔村,老顾客知道我们是做火锅的,但是,其他不知道的顾客一听名字,还以为是做烤鱼的,这也是我决定要改头换面的原因。”
在重新取名的时候,唐烨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了“我还年轻”这个品牌名。
“我还年轻这个名字,很有记忆点,因为不管哪个年龄层的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年轻,同时,火锅是年轻人吃的,名字很贴切,另外,也包含了我自己的一点情怀,虽然创业十几年,但依然要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年轻心态。”
3
砍产品,从120道删减到90道
“以前做巴乡渔村的时候,产品线比较混乱,比如,光主食炒饭就有五款,饮品更是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后来为了解决火锅淡季,甚至增加了完全不搭的烤鱼等。”
混乱的菜单,造成的影响就是门店效率低下,于是,在重新设计菜单的时候,唐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原有120款产品删减到90道。
4
增加30%成本,就为提高客户体验
1
针对北京市场,研发无渣锅底
唐烨在北京开了十几年的火锅店,他发现北京和重庆有一个差异:重庆人吃火锅,喜欢汤底越浓越好,而北京的顾客则喜欢干干净净的锅底,不喜欢在吃火锅时吃到一口花椒。
于是,为了提高顾客吃火锅的体验,唐烨带领团队从工艺上做出了创新,研发无渣火锅。
“既要做到无渣,又不能太影响口味,只能在工艺上通过反复炒制,在成本上至少要高出30%,所以我们的锅底都是亏本的。”
2
锅边的小设计,解决衣服上的火锅味
在吃火锅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不好的体验,那就是火锅店里浓浓的味道,总会留在衣服、头发上,所以,有很多顾客在选择吃火锅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顾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烨对门店使用的锅进行了改良,在锅边专门设计了一套排气系统,能够在烟气刚产生的时候就会被吸走,这样能够极大的缓解这个小尴尬,提高了顾客体验。
无论是在无渣锅底的研发,还是锅边排气系统的小设计,在成本上都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在火锅毛利普遍能做到70%左右的情况下,我还年轻的毛利只能做到50%多。
正是因为不惜高成本,也要做好顾客体验,所以我还年轻作为一个新品牌,还是很快占领了年轻人的心智。
在改头换面之后,目前我还年轻的总体业绩对比以前有了明显上升,至少增加了20%。尤其在去年10月份,第一家店开业25天,就创造出161万的业绩。
小结:
从2005年开始,唐烨就一头扎进了重庆火锅这个领域,12年间连续3次创业都和火锅有关。经历了第一次创业误打误撞的成功,第二次盲目创业的失败之后,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唐烨,依然没有停下步伐。
在采访的最后,唐烨说:“这几年做餐饮、创业实在太苦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我的家人朋友都劝我不要再折腾了,开个小店能够维持生存就可以了,但我想,做餐饮不进则退,我入行24年了,开火锅店的梦想一直都没变过,既然如此,那就拼一把吧!”
运营学习感兴趣加CCZG669
><>丨职业餐饮网 王依
入行餐饮24年,他从厨房学徒做到了火锅店老板;
他曾经连续3次创业,把小小的夫妻店发展成拥有200个员工的连锁店;
他经历过年净收数百万的辉煌,也有过瞬间狂损数百万的挫败;
而在去年,几乎一夜之间,他又决定将现有几家都在盈利的门店全部关闭,重新改头换面,靠四招在一年内开出3家新店,单店月销百万。
他就是我还年轻毛肚火锅的创始人唐烨。
我还年轻毛肚火锅的创始人唐烨
第一次做平价火锅,一年净收入60万
唐烨出生在一个厨师世家,他也理所当然走上了厨师这条路。
1993年,年仅17岁的唐烨只身一人从重庆来到北京,到一家川菜馆当起了学徒,三年时间就坐上了厨师长的位置。
但是,唐烨没有安于现状,他想在北京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重庆火锅店,于是,他辞掉厨师长的职务,回到重庆重新学艺。
“奇火锅、小天鹅、德庄等这些知名的火锅品牌,我都去当过学徒工,一学就是9年。”
2005年,唐烨重回北京,在六里桥开了第一家火锅店——巴乡渔村,定位为人均20元的平价火锅。
当时,六里桥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圈,同一条街上,几乎看不到餐厅,而也正因为位置偏,租金相对较低,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原本就不是很富裕的唐烨。
“我还记得,签订房屋合同的那天晚上,我兴奋的抱着被子去空荡荡的店面里睡觉,终于有一个地方,让我能够实现在北京创业的梦想了。”
在踏上餐饮行业24年之后,唐烨第一次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也因此格外珍视。
“当时,周边有一些娱乐场所,通常经营得比较晚,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我们店通常都是经营到凌晨5点,第二天上午11点又接着干,几乎是没日没夜。”
虽然很辛苦,但是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巴乡渔村,吸引了一批夜猫子前来光顾。到2006年,巴乡渔村一年净收入就做到了60万。
第二次做精品火锅,一年赔了350万
巴乡渔村的成功,让唐烨挣得了第一桶金。
在2009年前后,港式火锅开始在北京流行起来,占据高端火锅市场。这个时候,唐烨开始思考,重庆火锅一直比较低端,通常是50元左右的价位,那么,既然港式火锅能做高端,川式火锅是不是也可以呢?
于是,唐烨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出了高端川式火锅品牌——渝舍精品,主打商务人群,客单价定在150元,2009年的150元,相当于现在200元左右。
结果,在一年之后,渝舍精品就倒闭了。
“渝舍精品从开业第一天就一直在赔钱,每月都要赔十几万,扛了一年,最终赔了350万收场。”
之所以失败,唐烨总结当时犯了这些错误:
1
切入市场的时机不对
“当时,川式火锅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类似于现在中低端麻辣烫,中低端都还没有做好,强行拔高品类,市场没那么快接受。”
2
定位失误,川式火锅走商务
当时决定做高端川式火锅,但是装修风格参考的是市面上流行的港式火锅,川式火锅元素很少,整体风格上不匹配。
其次,渝舍精品主打高端商务市场,所以在细节上非常考究,比如用农夫山泉制作锅底、每张桌子上要垫上洁净桌布、搭配红酒等。但是,却忽略了川式火锅本身颇具江湖气的基因,与商务不匹配。
3
选址失误,周边人群根本消费不起
渝舍精品的客单高达150元,但选址在北京海淀的双安,周围多是中低工薪阶层,消费能力不够,和品牌定位根本不相符。
4
没有成熟管理体系
对高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装修和产品,却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管理体系。
唐烨坦言,在做渝舍精品的那段时间,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天一亮就想:又亏了多少。但好在巴乡渔村的经营状况还不错,陆陆续续也开出了几家分店。
然而,到了去年10月份,不安分的唐烨又开始“折腾”,将现有正在盈利的巴乡渔村几家门店全部关闭,一夜之间将原有品牌改头换面,重新面世时,已然变成了“我还年轻——毛肚火锅”。
关闭十年老品牌,改头换面后业绩提升20%
按理说,巴乡渔村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也积累了一批固定老客户,那么,唐烨放弃巴乡渔村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我已经看不到巴乡渔村的未来,即使现状是赚钱的。”唐烨又强调,“不怕顾客不知道,就怕顾客知道的是错的。”
于是,想明白之后的唐烨,几乎没有犹豫就将巴乡渔村关闭了,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唐烨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有了前面两次的经验,这一次的唐烨思路更加清晰。
1
学巴奴,聚焦毛肚火锅,增加记忆点
“以前,顾客来巴乡渔村只知道是吃火锅,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记忆点了。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巴奴,既然巴奴能够在河南将毛肚火锅做好,而且,现在北京市场,毛肚火锅还是一个市场空白,那么,我想学巴奴,提炼出毛肚火锅,也一定能成功。”
2
取个贴近年轻人的名字
“以前的巴乡渔村,老顾客知道我们是做火锅的,但是,其他不知道的顾客一听名字,还以为是做烤鱼的,这也是我决定要改头换面的原因。”
在重新取名的时候,唐烨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了“我还年轻”这个品牌名。
“我还年轻这个名字,很有记忆点,因为不管哪个年龄层的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年轻,同时,火锅是年轻人吃的,名字很贴切,另外,也包含了我自己的一点情怀,虽然创业十几年,但依然要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年轻心态。”
3
砍产品,从120道删减到90道
“以前做巴乡渔村的时候,产品线比较混乱,比如,光主食炒饭就有五款,饮品更是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后来为了解决火锅淡季,甚至增加了完全不搭的烤鱼等。”
混乱的菜单,造成的影响就是门店效率低下,于是,在重新设计菜单的时候,唐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原有120款产品删减到90道。
4
增加30%成本,就为提高客户体验
1
针对北京市场,研发无渣锅底
唐烨在北京开了十几年的火锅店,他发现北京和重庆有一个差异:重庆人吃火锅,喜欢汤底越浓越好,而北京的顾客则喜欢干干净净的锅底,不喜欢在吃火锅时吃到一口花椒。
于是,为了提高顾客吃火锅的体验,唐烨带领团队从工艺上做出了创新,研发无渣火锅。
“既要做到无渣,又不能太影响口味,只能在工艺上通过反复炒制,在成本上至少要高出30%,所以我们的锅底都是亏本的。”
2
锅边的小设计,解决衣服上的火锅味
在吃火锅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不好的体验,那就是火锅店里浓浓的味道,总会留在衣服、头发上,所以,有很多顾客在选择吃火锅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顾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烨对门店使用的锅进行了改良,在锅边专门设计了一套排气系统,能够在烟气刚产生的时候就会被吸走,这样能够极大的缓解这个小尴尬,提高了顾客体验。
无论是在无渣锅底的研发,还是锅边排气系统的小设计,在成本上都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在火锅毛利普遍能做到70%左右的情况下,我还年轻的毛利只能做到50%多。
正是因为不惜高成本,也要做好顾客体验,所以我还年轻作为一个新品牌,还是很快占领了年轻人的心智。
在改头换面之后,目前我还年轻的总体业绩对比以前有了明显上升,至少增加了20%。尤其在去年10月份,第一家店开业25天,就创造出161万的业绩。
职业餐饮网小结:
从2005年开始,唐烨就一头扎进了重庆火锅这个领域,12年间连续3次创业都和火锅有关。经历了第一次创业误打误撞的成功,第二次盲目创业的失败之后,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唐烨,依然没有停下步伐。
在采访的最后,唐烨说:“这几年做餐饮、创业实在太苦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我的家人朋友都劝我不要再折腾了,开个小店能够维持生存就可以了,但我想,做餐饮不进则退,我入行24年了,开火锅店的梦想一直都没变过,既然如此,那就拼一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