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餐饮市场的持续繁荣,许多投资者希望通过加盟知名餐饮品牌来实现创业梦想。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投资者的这一心理,以“共赢合作”的幌子诱导他们进行餐饮加盟,最终让投资者陷入经济困境。
< class="pgc-img">>律所案例:
刘先生一直对餐饮行业充满热情,希望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某日,他在网络上看到一家名为“XX美味”的餐饮品牌的加盟广告。广告中宣传该品牌拥有独特的口味和成功的经营模式,并声称正在寻找“共赢合作”的伙伴,共同开拓市场。
刘先生被广告中的承诺和前景所吸引,决定深入了解该品牌。在招商人员的热情介绍下,刘先生了解到加盟该品牌将享有全方位的支持,包括选址指导、装修设计、人员培训、运营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招商人员还强调,加盟后将与总部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受到这些承诺的吸引,刘先生决定加盟“XX美味”,并支付了高额的加盟费和首批货款。然而,在店铺开业后,刘先生发现实际情况与招商人员的承诺大相径庭。品牌方并未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导致店铺运营困难。同时,刘先生还发现该品牌在其他地区的加盟店也普遍存在经营问题,甚至有一些已经倒闭。
< class="pgc-img">>律师提醒:
湖北乾一律师事务所在此提醒广大投资者,在选择餐饮加盟品牌时务必保持警惕。首先,要对品牌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包括品牌的实力、口碑、历史经营情况等。其次,在签订加盟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加盟费用、支持政策、违约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加盟广告中的承诺和成功案例,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
近春节,离京返乡过年的人越来越多。在流动人口占比很高的大都市,通常小饭馆春节前后生意都比较清淡,然而,在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街道一老旧小区旁边,几家临街饭店却“逆市”开业。
2月3日,临近午饭,记者走进面积最大的一家新店一探究竟。
这家200平方米大小的川菜馆,门口张贴着承接年夜饭的海报。店内摆了20张小桌,墙上挂着几十张红底黑字的“劝饭”书法,配上屋顶的红灯笼,透着浓浓年味。
40岁的合伙人刘星齐透露,2日开业第一天,接待了40多桌客人,有一万元左右的流水,“这个首战成绩还算不错”。
“我们的定位是社区店,人均四五十元,辐射周围三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刘星齐分析,虽然眼下返乡人多,但北京常住人口毕竟体量也大,即便是春节,下馆子的人还是不少。再加上节前有些饭店陆续歇业,他并不担心到时客流骤减。他对比说,自己另外一家店卖淮南牛肉汤,去年春节期间每天的流水是平常的两倍。
“更重要的是,岁末年初是餐饮业洗牌的时候。”刘星齐解释,“如果一个消费者平常光顾的店恰好歇业,他到我店里来吃,觉得味道不错,大概率以后还会再来。”
从11:00开始,店里陆续来了食客,服务员开始忙碌起来。刘星齐曾经做过调研,这条集聚着十几家餐馆的小街平常有不少客流量。店外不宽敞的马路上,每到饭点经常排满食客的汽车。
此前,他还考察过两个店址。一处客流量不足,另一处房间被隔断,远不如眼前这个店面宽敞、大气。
入行10年的刘星齐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他指着不远处另外一家招租的店面说,“餐饮行业有个说法,台阶高一级,客流少一批,租金至少便宜一万。人们往往不愿意上台阶进店。而那家店的大门比街面高6级台阶。”
这是“老餐饮人”才懂的门道。事实上,一路走来,他也踩过不少坑。
“如今餐饮创业远比我当年要求更高,不仅要懂餐饮,会管理,还得玩得转营销。”刘星齐无奈地说,一些网络平台的评分含水量较高,“高分店”不等于高品质,“低分店”也可能超出预期。“但你不刷评分,就没有竞争力,很吃亏。”
他提醒跃跃欲试的新手,餐饮看似门槛低,入行才发现处处是坑。小白经常在意想不到的细节上栽跟头,导致成本上涨。看似红红火火,实则入不敷出。
刘星齐举例,“不少人入行是做加盟,靠的是预制菜,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而他开店的底气正来自“店里不卖预制菜,所有菜品都是四川厨师现炒的”。
因为装修施工进度,这家川菜馆开业已经比计划晚了20天。刘星齐为此支付的房租和服务员食宿费用多达十几万元。他估计,前期投入的上百万元需要8到12个月才能收回。
有人关门,就会有人开业,这是市场的新陈代谢。刘星齐相信,“新的一年,餐饮业将进一步回暖”。他计划,如果前三个月每月流水都能超过70万元,他将再开两家分店。
12:00左右,店里已经座无虚席,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刘星齐顾不上和记者说话,赶忙招呼进门的食客。(记者张典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26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今夏最火地摊项目
出现了!
不是西餐吃不起,而是地摊牛排更有性价比。
这个夏天,夜市摆摊最红火的项目已经出现,它就是“地摊牛排”,一种兼顾了高级餐厅的精致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的餐饮创业,又称“行走的西餐厅”。
小小的餐车或摊位上,一块块诱人的牛排整齐码着。铁板上的牛排在火焰中滋滋作响,焦香四溢,偶尔还有窜起的火焰,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驻足。
牛排色泽绛红油润,香味与铁板的热度完美结合,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牛排,还搭配意面和西兰花、煎蛋,蔬菜沙拉也另有提供,哪怕在街头巷尾,也要仪式感满满。
这样的地摊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商家都选择了在招牌上大写“地摊牛排”,相当显眼。
价格平易近人,最低19.9元一份,五分钟出餐,一次出餐好几份。义乌、南宁、长沙、苏州、北京等地的美食街、大学城……但凡人流火热的地方,这样的摊位几乎全国各地都能偶遇。
小红书上,#地摊牛排# 话题浏览量已经达到340万+。各社交平台上不乏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一个小时去吃的盛况。
既然有人入局,也有人看准热度开始“教别人赚钱”。
“周六生意爆表、四小时200多份”“大学生创业,三小时收入2500+元”……这些标题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仿佛“靠摆地摊买下一栋楼”并不梦,正引得众多网友蠢蠢欲动。
“科技与狠活”的隐患
实际上,地摊牛排并不是一个新的餐饮创业项目,早在2022年就已经出现了。
但今年声量又大了起来,不可否认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1.符合越来越多精致美食走向街头的趋势。曾经多出现在餐厅的精致美食,如今在夜市、美食街里随处可见。除了地摊牛排,还有gelato车、法式甜点摊、汉堡车等。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精致昂贵的餐馆望而却步,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便捷餐饮选项。
2.视觉效果好,符合社交网络传播。会发现,当下走红过的餐饮,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地摊牛排在摆盘和视觉效果上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大量喜欢分享美食的社交媒体用户。
3.有锅气的表演,情绪价值拉满。地摊牛排展现了整个制作流程,可以被看作是对新鲜、现场制作和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回应。以现做现卖为主要特点,强调手工制作和新鲜食材,与当下的“反预制菜”的消费潮流高度契合。
然而,尽管地摊牛排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众多消费者,并得到部分人的理解,如“19.9元要啥自行车”,但也引发了对食物品质的质疑。
牛排本身是一种相对昂贵的食材,19.9元的价格买到原切牛排,你信吗?
目前,牛排市场上最主流的两大类是“原切”和“整切”,前者就是最原始的牛肉,后者则是加入水、调味料、保水嫩化物料等进行腌制而成。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1.6斤的加工肉品。
此外,还有一种类别叫做“合成牛排”,也被叫做拼接牛排。
是将牛不同部位的散碎牛肉粘连重组。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 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2斤的加工肉品。因为碎肉的成本低,拼合中还会加入不少水分,所以这种产品的成本会大幅降低。
这种牛排能吃吗?可以,但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使用。
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对应的国家标准,许多商家可以“单靠一张嘴”,在宣传上的操作空间非常大。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地摊牛排面临“科技与狠活”的信任和口碑挑战,在品质和安全性上的问题仍需解决。
不然,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淀粉肠。
今年某媒体发布的报道《火爆大街小巷的淀粉肠到底是什么做的?》后,曾经受热捧的淀粉肠,因为“骨泥”的讨论,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淀粉肠行业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夕阳行业。
没有人教你开店赚钱
只有人想赚你的钱
近年来,网红地摊餐饮“开得快倒得快”,越来越频繁被验证。
从手打柠檬茶,曾经年轻人摆摊儿当之无愧的“c位”,到冒烤鸭,去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今年批量倒闭,到地摊火锅、地摊烧鸟、地摊拌粉等等,地摊牛排会不会成为其中一个,不好说。
在每一个地摊网红有了走红的苗头之后,社交平台上都会迅速涌出一批“创业指导”。
这些创业指导总是藏在各种刺激标题背后,“摆摊一天挣2000”“一天能坐100桌”“五小时200份”等刺激标题里。只有不起眼的tag标签如“加盟”“小本创业”,才透露出真实的动机。
或者直接开课卖小吃配方,或者是教想开餐饮的店主们如何选址、筛选品牌。
实际上,今年的天水麻辣烫和冒烤鸭的倒闭潮里,就有不少餐饮老板在社交媒体上控诉,他们在创业初期被各种宣传和广告所吸引,参加了不少“培训班”,交了不少“学习费”。
还有许多网红小吃品牌在走红之后,会迅速推出加盟计划,吸引有意创业的人加盟,很多餐饮老板在加盟之后,才发现品牌方提供的支持和承诺远不如预期。
“用小投资引流,然后保本经营,营销做到爆火,然后吸引小白入局,最后抽身而走。”一位网友这样犀利地总结。
对于这些“创业指导”来说,做成怎样,或者做不做得起,都没关系,重新起号就能蹭上下一个美食流量。然而对于想创业的餐饮人来说,要避免被一时的热度和宣传所迷惑。
今年夏天地摊遇“冷”
去年开始,全国各地出台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有序开放地摊夜市经营,夜经济的烟火气回来过一阵子,可是今年夏天情况相比去年,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地摊刺客”越来越赶客。
“以前总觉得饭店吃不起就去地摊,现在是地摊吃不起只能去饭店”,近期不少网友反应,夜市里的小摊,吃一顿下来比去店里还贵。手打柠檬茶18或15元,一盒鸡爪3、40块钱一盒,还有炸串,一串素菜2.5元。
“地摊刺客”的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也导致了夜市的人气和口碑大幅下降。
夜市、美食街越来越短命。
如今,无论是连锁快餐,还是外卖平台,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消费时间。夜市和美食街作为一种传统的餐饮形式,需要面对大量的竞争,难以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近日,广西玉林某美食街被爆自今年3月份开张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因人流量少而歇业。开业的时候,也是有过大量报道的,当时也吸引了很多玉林市民前去打卡,一时盛况空前,没想到这么快就凉凉了。
高温难顶。
夏天高温天气导致夜市的人流量大幅减少,许多摊位因此生意冷清。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人们外出的意愿,还降低食欲。某夜市的摊主表示,今年夏天的平均顾客流量比去年减少了30%以上。
此外,食材的保存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摊主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确保食品的新鲜和安全,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