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提到涨价,餐饮人都很头疼。眼瞅着食材价格往上涨,餐厅却不敢涨价,生怕顾客跑了;但是不涨价,自己又有些扛不住。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声色地涨价呢?
怎样涨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同时还能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保持客户忠实度?这其中,其实是有不少窍门的。
< class="pgc-img">>1.涨价套路一:推出套餐组合
想要不动声色地涨价而不被察觉,可以选择来个菜单组合,将不同产品组合做成套餐。套餐相比单品,有着更高的客单价和利润,可以将要涨价的单品搭配上毛利较高的小吃或饮品。
还有一种巧妙的方法是将商品单价上调,同时第二件半价。“全线饮料产品第二个半价,快来麦当劳避暑吧!”这一定是你再熟悉不过的广告语。
麦当劳亘古不变的第二件半价活动,也是在利用套餐组合提升利润。 一杯饮品从15元涨到18元,第二杯立减3元,原本总计30元,优惠下来两杯成了33元,实际上单倍价格已经涨到16.5元,但消费者反而更容易接受这样的“隐性涨价”。
2.涨价套路二:换菜单
重新设计菜单,在新菜单中,将招牌菜、特色菜放在醒目位置;加价菜的价格放小,色彩减淡。注意,不要用从高到低的价格排列菜品,要将菜单次序打乱。
也可以重新设计菜品名字。比如,“酸菜鱼”48元,改为“老坛酸菜鱼”,价格提升为58元;用29元的奶油坚果酱蛋牛堡替换21元的巨无霸双层牛肉堡,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傻傻分不清楚”了。
涨价的时候,也要不同菜品“区别对待”。 餐厅的招牌菜一般不要轻易涨价,要坚持“贱卖”;其它菜品,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涨价。
所谓招牌菜,就是购买频率、顾客关注度比较高的菜品,菜单上其他的菜,价格几何,客人可能并没怎么在意,但是招牌菜就不同了。
招牌菜在顾客心中有固定的价格区间,一旦涨价很容易引起顾客的注意。所以,这类菜还是尽量不要涨价,保持低价,还能起到引流的作用。
< class="pgc-img">>外婆家十几年来坚持推出3块钱一份的麻婆豆腐,这款餐厅的“爆款王”,帮餐厅吸引来了客流量。必胜客的披萨是其核心产品,经典的几款常年保持低价,然而它的饮料价格到底涨了多少,就没多少人记得清了。
3.涨价套路三: 利用新品涨价
推出新品也是一个间接涨价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强大研发能力的餐厅。
可以定期推出新品,价位直接设定在预期涨价的位置,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新品,逐渐提高客户对涨价的接受度。也可以将新旧产品组合,用套餐的形式出售,间接拉高旧产品价格。
还可以考虑引入利润高的爆款产品替代餐厅的固有产品。比如创新互联网外卖品牌——Kao铺烤肉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品牌成立之初,Kao铺以烤肉煎饺作为爆品,一炮走红之后审时度势,随着风潮的转化又开发了新的爆品——寿司。
据kao铺老板透露,寿司的毛利润率在70%左右,能替换原来毛利润50%的旧品。寿司通过爆品的迭代,还帮助餐厅获得了更多实质用户。
还有一个特别常用的涨价套路就是,推会员卡。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对于“看不见的钱”,消费者花起来总是感觉不那么肉痛。
其实,涨价最简单的方式是分多次、小幅度地上调产品价格,让用户有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每次涨价后的一个周期,要分析涨价对客单量的影响。待客单量逐渐恢复稳定后,再开始新一轮的提价。
4.涨价的前提是品牌价值的提升
想了那么多涨价招数,其实餐饮人更明白,为了涨价而涨价只会是伤了消费者,最终伤害的就是品牌本身。
因此,每一次的涨价背后都应该有其品牌价值的体现,要让消费者觉得餐厅的身价配得上自己所花出去的钱。
同类型、样式的拖鞋,超市9块8,买一赠一,而香奈儿卖到5000元的高价,消费者为何却对香奈儿趋之若鹜?同样是咖啡,星巴克小杯卖到三十多,市面上口味差别不大、卖出十几元的咖啡,为何却依然拼不过星巴克?
价格背后的差异彰显的是品牌价值的差距,你让小众品牌把价格提升到跟星巴克同价试试看,不用半个月就绝对关门大吉。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餐厅只有塑造出品牌优势体现价值,才能吸引更多新顾客、锁定老顾客,涨价也“不再是事儿了”。
当然,餐饮营销中还有很多方法和策略可以尝试的,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营销方案,可以看看公众号导流宝。导流宝提供各种免费的商家活动工具与活动攻略,并且拥有72投广告平台的广告资源,覆盖8亿多用户,分分钟带来1000客流量。
><>< class="pgc-img">>编者按:
事实证明,提价幅度不超过通货膨胀,消费者还是接受的。
< class="pgc-img">>作者|TK
编辑|乔祎
“人生在世谁还没经历过涨价?”
面对如何看待吃饭涨价这个问题,在校大学生的回答充满了顺其自然:“寒暑假过后,学校食堂的每个菜都会相应涨价 0.5~1 块钱,小食堂涨得更多,但是涨完之后也可以接受,毕竟食堂本来就比外面餐厅便宜多了。”
< class="pgc-img">>▲就算高校食堂年年涨价,毕业后还是会感叹,再也吃不到这么便宜的饭了
今年 9 月,第一批 00 后进入高校,正式成为一名“想玩就玩,想谈恋爱就谈恋爱”的、“高考完就自由了”的大学生,生长环境相对从容的他们,更加关注内心体验更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对涨价幅度的包容性也更大。
由于货币发行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涨价成了我们生活中一种非常直观的通货膨胀现象,这十年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 3 倍,经济规模增加了 1.8 倍,百姓总体的收入增加了,不管买东西还是卖东西,价格提升都是自然的选择。
< class="pgc-img">>▲知识大讲堂:什么是通货膨胀
< class="pgc-img">>更好的我值得更好的价格
呷哺呷哺华丽丽地转型了。
从 2017 年开始,呷哺旗下所有新开的门店均采用了 2.0 版本:换下明晃晃的橙色改用大块灰色色调,面积更大了但吧台大规模减少,双人和四人桌比例提高,增设了 20 余种选项的自助小料台,还对饮品进行了大升级,提供台式手摇茶。
< class="pgc-img">>▲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低配版凑凑
凑凑品牌创立于 2016 年,是呷哺呷哺旗下主打“火锅+茶饮”的高端火锅副牌,客单价在 120 元左右。呷哺对凑凑是有信心的,即使模式还未被市场肯定,扩张却斩钉截铁地开始了,凑凑曾一度因为扩张门店,运营成本高昂不下,在财报中一度亏损 2490 万。
得益于凑凑门店的逐渐成熟,盈利能力也随之大增。 截至 2018 年上半年,凑凑门店数量达到 28 家,营业收入达到 1.96 亿人民币,同比增加 497.3%, 营收占比由去年同期的 2% 提升至 2018 年上半年的 9%,经营利润去年同期亏损 1030 万元, 今年上半年则实现 2280 万元盈利。
在呷哺方面看来,涨价是“被迫”的,房租在涨,人工也在涨,如果呷哺继续维持消费者心目中“快餐火锅”的形象,难免赔本赚吆喝,2017 年中,董事长贺光启宣布,呷哺呷哺将从“快餐”转向“轻正餐”,转战“火锅+茶饮”。
< class="pgc-img">>▲升级后呷哺的消费群体与凑凑是有重合部分的
这个低配版的凑凑真的可以吸引到新的客群吗?不好说。但是原来的消费群体却对这个新呷哺充满抱怨:菜品没有太大的改进,服务也没有变得更好,价格反而贵了 50%,“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弃原来的一人锅,如果走多人聚餐路线,那我们为什么不多花点钱去海底捞呢?”
▲有时候消费者是无法理性看待沉没成本的
< class="pgc-img">>在涨价的边缘来回试探
麦当劳从来不标榜自己是快餐巨头,定位即限制,麦当劳就是麦当劳。但是麦当劳从没停止尝试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017 年 9 月,麦当劳携手谢霆锋和星级大厨拉蒙 · 弗雷克萨推出了“星厨汉堡”的限时发售。更优质的肉饼和酱料,抬高了这两款汉堡的售价,趁着消费升级的东风,获得了还不错的销售成绩。
< class="pgc-img">>▲选择谢霆锋的主要原因是锋味这个节目的影响力吧
< class="pgc-img">>▲中国消费者好像很少人认识拉蒙
在价格是普通汉堡 2 倍的星厨汉堡的对比下,今年年初,麦当劳的产品全线涨价了,据我们了解,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发觉了麦当劳的消费升级,但是却不反感:“隔壁肯德基也涨价了啊,再说了,我们还是能在麦当劳买到 6 元早餐和工作日特价午餐,涨价好像没有影响。”
饮品方面麦当劳也在升级。由于美国本土市场的咖啡大战,针对星巴克夏日最受欢迎的冷萃和星冰乐,麦当劳今年夏天推出了价格上更有优势的类似产品,并且蔓延到了中国市场,现磨咖啡的到来,同样对麦当劳的客单价是一种提升。
麦当劳对涨价这种市场行为非常谨慎,产品矩阵十分平衡,有星厨就有工作日午餐,有现磨咖啡也有冲泡咖啡,有对比才有伤害,在高端系类产品的衬托下,“低端”产品一两块钱的涨价也就不值得消费者斤斤计较了。
< class="pgc-img">>▲星巴克里依云水的存在价值就是告诉消费者,你看吧一瓶水都要20多一杯咖啡30块不过分吧
< class="pgc-img">>佛系涨价
2018 年 6 月,美国本土市场 60% 的 巴克门店商品全线涨价 10 美分到 20 美分,由于星巴克在美国的定位本就不高,20 美分的涨价意味着消费者买一杯中杯咖啡现在得付出超大杯的代价,换到中国市场,同款饮品的升杯价格是 3 元(中杯升大杯加 3 元,大杯升超大杯加 3 元),也就是说,星巴克在美国的每款产品一口气涨了 6 块钱。
16 年大选之后涨价,17 年夏天部分杯型涨价,三年提价三次,难怪美国的小伙伴要吐槽星巴克了。
< class="pgc-img">>▲事实证明,吐槽起涨价来消费者是不分国籍的
也许是在一开始的高端定位,星巴克在中国的涨价小心翼翼得多了,其员工表示,中国市场的上一次提价在 2016 年,馥芮白、冷萃和手冲,浓缩咖啡、新鲜调制咖啡、星冰乐等在内的部分饮品涨价 1~2 元,与此同时,自带杯的减价规则从 2 元提到 3 元,也就是说,消费者自己带着杯子在星巴克买大杯冷萃的价格是不变的。
彼时距离星巴克上一次涨价,已经过去 4 年了,但这次价格调整还是带来了不小关注度,吐槽归吐槽,不少消费者对此表示理解:“一杯咖啡的成本增加了 却不让人多收钱 这不是耍流氓吗?”
< class="pgc-img">>▲微博和知乎上对于星巴克的涨价评论两极分化
重要的是,此次涨价有益无害,根据当时财报,星巴克公布 2016 财年第四季度的各项数据均好于预期,中国及其所在的亚太地区净销售额同比增加 29%,中国市场的可比门店销售金额同比增长 6%,高于美国 5% 和全球 4% 的增幅。
把握好消费者的可接受度是涨价的关键,当然也要结合品牌自身的定位,今年的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产品的小升级和价格的大涨形成了鲜明对比,库克坚持新iPhone配得上它的高定价,而预售期的销量也证明即使再贵,愿意为价格相当于一台Mac的手机买单的大有人在,就算苹果要走轻奢路线,一万块的手机和二十万的手包,你选什么?
< class="pgc-img">>▲买不起新的iPhoneXS Max,你可能连官方手机壳也买不起了
><>租涨价,原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所有成本都在涨涨涨!
餐厅老板怎么办?菜品涨价?
可是顾客又不乐意了:你涨价了,我走人还不成?
老板:
既然涨价不可避免,同时餐厅又不想流失太多顾客,要想鱼和熊掌兼得,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铛铛~当然不是啦!幸福君这就为您支上几招,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让涨价“润物细无声”~
1招牌菜不涨价
涨价也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不能轻易动的就是招牌菜。所谓招牌菜就是购买频率、顾客的关注度比较高的菜品。菜单上其他的菜,价格如何,客人可能并不怎么在意,但是招牌菜这样的产品就不同了。这类商品会在客户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价格区间,商品价格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客户的注意。
因此招牌菜还是尽量不要涨价,继续保持低价,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然后在其他单品上涨价,那么客人的敏感度会小一些。
PI值涨价策略
海底捞今年进行了部分产品的调价,有的涨了几块,有的涨了十几块。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在用餐过后却没有感觉到太明显的涨价,这是为什么?
因为海底捞根据PI值和价格弹性系数这两个因素进行了价格调整。
PI值,也叫千人购买率,也可以称为商品的购买指数、商品的人气度或是商品的聚客指数。PI值高,说明该商品被客户的关注度高,购买频率也高。产品PI值往往与商品的定价、毛利率呈现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同类商品中,PI值越高,定价越低,产品的毛利率也越低;反之,PI值越低,定价高,毛利也高。
涨价之前,海底捞的客单价基本上在70~90元。涨价之后,基本上还是这样一个区间。这样操作,可以减少顾客的心理落差。
2一边涨价一边打折
对于不得不涨的菜品,餐厅可以先把产品价格往上涨,同时加大优惠力度,淡化涨价对顾客消费的影响。然后慢慢地降低优惠力度,或者缩小优惠活动的幅度,改为特价单品或代金券。从整体看,店铺活动力度依然很大,但是店铺单品价格已不知不觉地上涨了。
此外,涨价最好是分多次、小幅度地上调产品价格,让用户有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每次涨价后的一个周期,要分析涨价对客单量的影响。待客单量逐渐恢复稳定后,再开始新一轮的提价。
3推套餐组合
推套餐可不只是增加销量的方法,涨价也能用的到。
“咖啡+甜品优惠价格52元,同系列饮品第二杯立减3元。”
一杯饮品从15元涨到18元,第二杯立减3元,原本总计30元,优惠下来两杯成了33元,实际上单倍价格已经涨到16.5元,但消费者反而更容易接受这样的“隐性涨价”。
在快餐厅的套餐组合下,很多消费者甚至可能完全不会关注单品本来的价格。而在很多中餐馆,老板应该明白,餐厅中所有菜品呈现出一个网状结构,任何两个菜品之间都有可能建立连接:顾客点餐是某几种菜品的排列组合,这好似在网状结构上画出了一条条线,这一条条线正是餐厅需要为顾客备餐的产品线。
4重新设计不一样的菜单
菜品要涨价,如果为了图省事而在原有菜单上贴价格贴纸,既不美观,也会让顾客一眼就看出,反而影响声誉。因此餐厅最好规划好多款要涨价的产品,统一更新一次菜单设计,并在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
招牌菜大篇幅设计,突出特色菜。
菜单名字颜色加深,价格放小并且颜色减淡,最好不要在菜单上使用“¥”符号。
不要用从高到低或者从低到高的价格来排列菜品,必须把菜单顺序打乱。
升级产品名:比如原本菜单上“酸菜鱼”卖48元,重新设计菜名为“老坛酸菜鱼”价格就可以提升为58元。
5新品迭代
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产品买单,是提升餐厅利润率的核心问题。对于有研发能力的餐饮店,推新品是个不错的“间接涨价法”。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不同品类的产品对应不同的消费能力。这一观念,限制了很多餐厅提价和议价空间,使得餐厅的盈利能力被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为了改善这一现状,Kao铺将引入利润高的爆品产品替代餐厅固有产品,比如寿司。在kao铺创始人吕强看来,爆品迭代的运作方式,比起简单粗暴的涨价要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