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身救人的英雄栾留伟离世了,但崇尚英雄的故事还在北京继续。
8月10日,河北省固安县高新区永定河边,陪同女儿游玩的栾留伟,突然听到有人呼喊救命。当发现一名男子带着三名儿童不慎落水后,他毫不犹豫冲下河救人。将3名落水儿童推向安全地带后,他再度冲进河中去营救遇险的大人,终因体力不支,不幸溺亡。十几天来,栾留伟的英雄事迹受到广泛关注,有人在网上表达敬意,有人在他遗体火化当天前去送别,还有很多人到他在北京经营的火锅店排队就餐。据报道,火锅店在大众点评上的收藏量已经过万,最近几天,每到饭点这里都座无虚席,甚至有人专程从千里之外赶来。
< class="pgc-img">>四面八方来的人来栾留伟火锅店排队用餐。图据本端
“大家来这,不光为了吃饭,都是被栾留伟的事迹感动了。”把大家从天南海北聚集起来的,就是火锅店里升腾的英雄气。水中救人,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多少人因此而献出生命。所以当店主栾留伟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已经了不起;能救一下一个孩子,已是大英雄。可他在救下三个小孩之后,再一次冲进了水中,他能不知道危险?只因为水中还有一条生命等待救援,体能的透支、危险的增加,都挡不住他一心救人的本能。
北京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城市,火锅店里自发排队的人们,汇聚起对英雄的善意与敬意。为了救别人的孩子,而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北京市民和外地网友想力所能及地为栾留伟的妻子和孩子做点什么。有人称愿意在店里做志愿者,尽一份力;有人因为时间来不及,临走之前特意在店内买了几瓶饮料带走;还有人把钱放下就跑了,以至于店员追出了几条街……买饮料、塞钱,很多人做这些事的想法只是“必须得帮衬人家”。英雄走了,但英雄在北京的店铺不能倒,多么质朴的话语,多么朴实的情感,大家希望为英雄家人做一点事情,想帮为他人抱薪者撑起一把把小伞。“不为吃饭,就为用这种特殊方式向英雄致敬!”话里话外透露出人们对英雄的铭记与敬佩。
崇尚英雄才能诞生英雄,把争做英雄的种子在心中埋下,才能有更多的英雄之花。在广宁街道阜石路桥下的永定河内营救落水儿童牺牲的周宏勃,在2023年7月特大暴雨中安置近千人的门头沟区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全体居民……无论是无情的天灾还是紧急时刻,每当老百姓有需要,北京总能涌现英雄个人和英雄群体。带孩子来的家长说,“一方面要致敬英雄,让孩子学习英雄舍己为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希望让孩子亲临现场感受这种人人敬英雄、爱英雄的氛围,让孩子今后能够将这种正能量传承下去。”在火锅店感受英雄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正能量也在相互感染、持续扩散。
“人心不凉,让英雄的店一直火。”栾留伟救人所在地河北固安县政府发布关于拟确认栾留伟、赵金等6人见义勇为行为的公示;宁阳县委、县政府决定追授栾留伟“新时代宁阳楷模”称号,向栾留伟亲属发放慰问金100万元,并妥善安排好其父母赡养和子女抚养等事宜。北京市民到火锅店吃饭,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慰英雄:用我们的暖心守护,让英雄之光持续闪耀。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悦
流程编辑 马晓双
< class="pgc-img">>庆、上海、深圳三城当地大众点评火锅热门榜的第一名。
重庆8家直营店,单日最高排队8万人,单日最长排队18小时。单店单日最高排队数1507桌。
即便火锅已到红海深水期,厮杀激烈,珮姐老火锅依旧拿出了傲人的成绩。
靠什么品类突围?又靠什么能品类长青?
在第六届中国餐饮创新大会上,珮姐老火锅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冬生带来火锅品类的深度思考,如何守护品质,放弃加盟?又如何寻找品牌价值,打造牢固的产品护城河?
总第 2663 期
餐企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以退为进:
暂停加盟,全面开展自营
加盟和直营,是众多重庆人餐饮人必然要面对的选择。
这个品类之都孕育出了许多爆火的品类。
两方选择,一方是品牌势能的快速变现,看起来轻松些,另一方则是品牌的稳步拓展,需耗费更多精力、财力。
选择没有对错,只是方向不同。
这个选择也在珮姐老火锅创始人颜冬生心中纠结已久,在开出了十多家加盟店,声势正起时,出现了一些“裂痕”。
起初的“裂痕”来自对品牌的认知偏差。
出新菜,换新摆盘时,却迟迟执行不下去,加盟商们不想加成本,觉得没必要折腾,保持现状就挺好的。
做7周年的品牌活动,一半的加盟商选择不参加,因为“费钱”,还看不到好处。
颜冬生感叹,“跟加盟商同不了步,心还是不在一块,路走不到一起”。
“这是你们的火锅吗?”“怎么没有你们重庆的好吃了”
还有诸如此类刺耳的评论,也让他逐渐意识到加盟商粗犷的管理方式正伤害着品牌,当初他设想的饱有温度的品牌正离他远去。
钱与品牌,此时已不再是选择,更像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审视。
他想做品牌,把重庆火锅带向全国。
他想保持这个品牌的温度。
珮姐老火锅中的“珮”,源自他的外婆,火锅的配方也是她传给他的。
“回家再晚,珮姐等你”,这是品牌的slogan。
“哪怕赔点钱,也要把品质保住,也要把品牌保住!”
“没办法,我管不住他们,产品品质达不到,这太要命了!”
以退为进,珮姐的品牌保卫战正式开启。
当初放出的14家加盟店,颜冬生买回了8家,别人都说,放出去的店怎么还能退钱,但他坚持要退,要买回来。
2020年9月,珮姐完全摆脱了疫情的影响,团队建设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无论是管理还是培训,都有了成熟的体系。
“这是最难的一条路,重资产,人力成本大,风险性大,但下定决心,不管有多难,都要做。”
2020年10月,珮姐老火锅7周年品牌发布会上,宣布暂停加盟,全面开展直营,并布局江浙沪、珠三角等地区。
坚持正宗重庆老火锅的味道,
打造产品护城河
放弃了加盟,选了更艰难的直营,珮姐只有一条路——不断增强自身的品牌力。
颜冬生立志把珮姐打造成重庆老火锅的头部品牌,让人体验到正宗的重庆火锅。
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困境就是顾客对重庆火锅的固有思维和错误认知。
早在17、18年,重庆火锅就火遍了全国,不管品牌是否来自重庆,只要带上“重庆”,麻麻辣辣,就能借势大赚一笔。
这也给消费者留下了简单粗暴的印象,重庆火锅口味麻辣,但食材不新鲜,品质不高。
在顾客认知中,先有品类,再有品牌,这是最本真的用户思维。
珮姐的品类认知第一步,重塑重庆火锅品质。
走出重庆,让更多人尝到真正的重庆老火锅,积累更多的品牌势能。
第一站就是上海,高举高打。
首店开在南京西路丰盛里,二店在人民广场,都是兵家必争的险地。
珮姐周边围满了大众熟知的火锅品牌,但珮姐并不怯,坚信产品的价值。
一是口味不变,不为当地消费者做口味的调整。
前期调研中,不少食客都提到了一点,“我们(顾客)想要正宗的重庆火锅,原汁原味的火锅,不要到上海就变了”。
一改重庆火锅麻辣的粗暴印象,珮姐用辣椒、花椒、牛油精心配比,麻、辣、鲜、香、烫、嫩、甘、醇,八字兼具。口味稳定性极强,涮几个小时味道都不会变。
这是珮姐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与其他火锅的差异化来源。
二是品质不变,招牌菜品每日从重庆空运。
要拿下挑剔的市场,就要把品质做好,这背后需要有强大的后台支撑。
特别是进到新城开新店,没有供应链和央厨的支撑其实是很困难的。
为了让顾客在任何一家店吃到的都是同样的味道,珮姐花了大价钱,从重庆空运毛肚、鸭肠等招牌涮品。
当日配送,不设存量,只为保证每天提供的都是新鲜优质的食材。
可口可乐总裁罗伯特·伍德鲁夫曾说过一句话,即使可口可乐的工厂被大火烧掉,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就可以重建完整的可口可乐。
大火烧掉的是可以花钱重建的,烧不掉的是顾客优先选择的“产品价值”。
颜冬生深知珮姐的产品价值是,真正来源于重庆的正宗老火锅。
同不做加盟的决定一样,不改口味,食材空运,都是在维持高品质,坚持重庆老火锅的正宗。
这种坚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上海首店,开业即火。二店开业是在冬天,下着雨的上海异常阴冷,但排队的顾客却异常热情,足足排出了几公里。
以上海为原点,上海第三家、第四家店也正在启动,同时也在向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扩散,最终辐射整个江浙沪地区。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借城市之力深化品牌认知
在长三角积极拓展之时,珮姐又开始了珠三角的尝试。
第一站是年轻的深圳,虽没有上海挑剔,但消费能力更强。
新店开业前,珮姐发布了一则预热视频,山城魔幻场景与足球运动、说唱跑酷不断切换,节奏明快。
重庆老火锅,便是源自这爬坡上坎中孕育出的澎湃生命力。是一种文化溯源,更是一次发声——重庆来了,掷地有声。
“我们想传递的是重庆人的精神,有韧性,不服输。”
这是珮姐的品类认知第二步,以城市之名,深度挖掘重庆精神,增强品牌力!
用城市的文化、精神来表现品牌精神,让品牌有高度,也有深度,也能借助城市势能,将品牌具体、有效地植入消费者心中。
为此,珮姐和重庆三峡博物馆合作,推出火锅底料礼盒,在博物馆也能看到珮姐火锅底料的身影,作为重庆文化的一部分被展示。
不久前,珮姐又选取了8处能代表重庆的景点,以“重庆新八景”为主题进行二次创作,让顾客把重庆景色和味道一同带回家。
2021年,珮姐还包下轻轨2号线,做了一整个珮姐专列的车身,带着火锅味道,穿梭在立体、魔幻的山城。
春暖花开,山花烂漫时,这一节轻轨带着浓郁的城市风味,借由游客的分享,火遍社交媒体,登上了微博热搜,被外交官华春莹点赞。
这种传播策略的背后,则是源于珮姐对Z世代的观察。
他们是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主用户,也是正在崛起的主消费群体。
谁能交到这群年轻的朋友,谁就能赢得未来。
为了吸引这群年轻人,除了保持原汁原味的重庆味道外,更在装修上融入更多川渝特色,如灰砖土碗、竹椅、古铜质的吊脚楼等巴渝元素。
也在不断用文创、周边与一次次的视频发声,让顾客真正感受、理解“重庆文化”,也让珮姐牢牢打上重庆印记。
小结
选择没有对错,但在一退一进间却能看到一个品牌的勇气与魄力。
在浮躁的餐饮圈,我们见证着太多财富神话,也敬佩着长期主义的餐饮人,他们以品牌力为阵地,不断深研产品,不断完善品质,不断与新世代的消费者互动,以城市之名,不断发声。
当下虽艰,未来可观。
熙路,作为成都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之一,不仅见证了成都商业的发展历程,而且是当今时尚前沿的代名词。鲜为人知的是,春熙路正是在100年前的1924年开街,历经百年变迁,它早已从一条“街”变成一个“圈”——白天,人流如织;夜晚,灯火通明。
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是一座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断探索消费新场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
热闹、年轻人多、可逛可看的地方多、敢消费……这些都成为这座城市的亮点。
成都人的“闲”与“忙”
“成都人都不睡觉的吗?!”这是第一财经记者此次在成都4天调研采访时最大的感受。因为夏令的关系,成都的天比上海要明显黑得晚,晚上8点多钟,依然有晚霞光亮。此时的春熙路,早已人声鼎沸。据当地朋友介绍,仅在春熙路附近就有超过1400家火锅店,“你就算晚上十点钟来,照样有那么多人在排队”。
对于第一财经记者提出的“这些排队等候的食客,是不是省外游客来‘凑热闹’”的疑问,当地朋友笑言:“光凭‘外地人吃不了那么辣的火锅’这一点,就知道这些食客多数是本地人。”
都说成都人很“闲”,喝茶是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能和成都火锅店数量比肩的,那只有成都的茶馆。”一家位于交子大道商圈核心区的茶馆的老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他刚刚开出了第三家分店,目前生意还不错。和传统印象中的茶馆有所不同的是,这位30多岁、在国外读设计专业的年轻老板将茶馆开在了一个私人展馆中,当天正好有一场个人摄影展在举行。“成都现在的文化类展出活动非常多,很多来看展的客人也爱边喝茶边看展边聊天。于是,我们在设计时,也有意模糊掉‘到底是在茶馆里办展,还是在个展上喝茶’的概念,将茶馆和展馆的整体氛围进行了融合,大家反馈都很不错。”
根据四川省茶馆协会的数据,全省共有超过5万家茶馆,其中大约2万家位于成都。在成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在成都,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如书亦烧仙草、茶百道等全国知名的新式茶饮品牌,与“坐着喝”的传统茶相比,“走着喝”的新式茶饮释放了巨大消费潜力、增添了消费场景。
“对于成都人的‘闲’,外地人似乎有所误解,如果平日没去努力工作,哪会有‘闲’的资本呢?”在成都太古里旁边的小马路上,开满了各种品牌的奶茶店、零食店、小文创店等。记者在和经营者们随意攀谈中得知,一个几平方米的小门面,一个月的店租要四五万元,“近年来的房租并没有怎么明显上涨,但来成都的游客增加了,附近又是他们必来的地方,现在是暑假旺季,游客很早就会出门很晚才会离开,我们就把营业时间延长了,生意还行。”
“+消费”新场景新赛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不是简单地扩大城市消费,而是把消费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商务部联合其他13个部门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被列为首批试点城市。此后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都明确了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策略方向。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成都正在把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目的地。官方数据显示,成都在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6.0%。分产业来看,该市的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15.4%和82.9%,第三产业的占比远高于其他相似地区。
近年来,聚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以创新活力与开放动力走向国际消费前沿。成都SKP项目位于交子大道商圈核心区,地铁18号线锦城广场东出站即达,占地面积190亩,总建筑面积34.4万平方米,在成都之南打造了一座建筑规模达到26万平方米的地标性景观公园与高端零售商业的融合体,地面为公园景观层,下沉建筑部分共五层,是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吸引了大量国际大牌和新锐品牌进驻。
这些无不彰显了史称“扬一益二”的成都,作为国内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的底气——2023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繁花锦城、千年商都的消费共鸣下,旧的需求在分化,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年轻人成为了消费的主角。大量新生的“网红打卡点+消费”业态,以自己的经营成效表明,它们正在摆脱“截流客群”的传统路径依赖,塑造出了新的消费场景,另辟蹊径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消费新赛道。
首店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重视,首店引入数量的多寡也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消费活跃度的核心指标。“这几年在成都的几个年轻人喜爱去的地方,新出现了大量的潮店潮牌,一些文创类工作室也扎堆出现。”一家潮牌的经营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为给予人们不同于过去的消费体验,很多新品牌的创业者都会在店面、产品的设计中加入打卡、分享、时尚等元素,“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概念体验店、高端定制店,以及首店首发”。
“万亿”的背后和之后
消费是一个城市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窗口。成都的红火背后,是源源不断的消费人群。根据官方数据,去年成都全市接待游客约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00亿元,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成都的常住人口在去年增加了13.5万人,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增量排名第一,这使得成都有望成为新的“人口第三城”。
城市更新成为推动成都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对那些不再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区域进行改造,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活力。面对国内20余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成都正在加快步伐,以应对资源要素分配的压力。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打造“新十二月市”,展示成都作为时尚产业高地的潜力。此外,成都采取了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如举办高水平的进口商品展销活动,直接进口消费品规模增长了39.8%。
不过毋庸讳言的是,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刚突破“万亿”大关,但成都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消费繁荣度和美誉度仍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成都市政府明确表示将继续提升“三城三都”品牌形象,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并构建“一圈一区一带”的消费空间布局。成都还将致力于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强化线上购物和供应链协同等新型消费平台。一些具体数字目标也被提了出来,包括:新增100家以上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餐饮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3900亿元以上等。届时,成都的商业IP底色将更亮、成色更足。
《道德经》中写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这正是春熙路名字的由来。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繁荣昌盛、和谐美好的图景,成都如今正以创新活力和开放动力走向国际消费前沿,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消费目的地。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