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文娱×新京报动新闻联合出品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本周正式收官,剧中颖儿饰演的全职妈妈林芸芸终于挺起了腰板儿,扎起头发,穿上职业装,开始创业。事业让林芸芸有了面对现实的底气,也让她以自我实现的方式,守护了孩子和家庭。
该剧收官前,颖儿曾在微博发长文谈及产后不想被淘汰所以快速复出的焦虑。她对自我实现的迷茫,正在林芸芸这样的角色中,一点点被拆解、治愈,“林芸芸其实也教会了我,女性可以很多维度地去拥抱生活,如果生活欺骗了你,那么就站起来换个角度去拥抱。”
2021年,正好是电视剧《千山暮雪》播出的第十年,颖儿从一夜爆红,到上升期结婚生女后的短暂沉寂,其被裹挟于舆论的演艺道路,也已走了十余年之久。此前她曾调侃陌生人对她纤瘦身材迟来的称赞,“我已经瘦了十年了!”当外界对她的刻板印象仍停留于“童雪”(《千山暮雪》中其饰演角色),这个曾在童话世界中被鲜花与质疑包裹的女孩,如今早已一股脑扎进生活,成为母亲,成为演员,成为自我实现道路上,一颗更有力的子弹。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林芸芸好了不起,甚至有点儿心疼她
在外界看来,林芸芸似乎是个并不“颖儿”的角色。这是一个被生活与教育搞得一地鸡毛的全职妈妈。看似生活富裕,光鲜亮丽,实际上无法经济独立的她,为了让女儿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于内要面对丈夫“女儿一定要考第一”的严苛要求,以及精准到分钟的全职妈妈时间表;于外要在一众幼升小的家长中为女儿“杀”出一条出路。
这是颖儿第一次正式演母亲角色,对她而言,这是一个适宜时机的适宜选择。2017年,颖儿成为一名母亲,生活阅历拓宽了她对角色的理解广度。“我现在就是一名母亲,何尝不能演(母亲)?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这个角色。我会让观众相信我演的这个人。”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颖儿饰演全职妈妈林芸芸。
实际上,林芸芸与颖儿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差异——林芸芸是全职妈妈,颖儿是职场妈妈。但大部分时间,所有母亲都需周旋于家庭的平衡之中。去年疫情期间,颖儿也曾暂时成为一名“全职妈妈”。为了合理安排生活,她详细制定过一天的时间规划;家务、做饭、照顾女儿,事无巨细到每一分钟的安排。而饰演林芸芸时,颖儿则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合理想象,并赋予角色之上。
例如,她也为林芸芸拉出了一套详细的时间表:早上五点起床,为丈夫和孩子准备早饭、衣物,然后自己梳妆打扮,“因为老公希望她漂漂亮亮的。即便跪在地上擦地,也要穿得很漂亮。”送孩子上学后,林芸芸需要收拾屋子、买菜,同步学习女儿的功课、奔波于各类校内外机构;晚上接孩子回家后继续辅导作业,给丈夫做晚饭。她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五六个小时,偶尔磨个咖啡,是一天中最难得清闲的时刻。
“我真的觉得她好了不起,也很心疼她。”如今30+的颖儿,可以与成熟的女性角色达成绝佳的共情。她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与丈夫顾家伟(李宗翰饰)第一次正面冲突。丈夫一意孤行地把林芸芸好不容易请来的高学历保姆辞退,林芸芸气愤地拿出结婚后的全部账单,把长时间积累的负面情绪倾泻而出,“你什么你!我什么我!老娘还不愿意待了!”拍摄这场戏时,颖儿已然成了林芸芸,她似乎能强烈感知到这个女人压抑许久后的自我觉醒,“就像是她在借着我的身体,呐喊、宣泄。”
大学“跑龙套”,“百分之一”成就幸运
若说颖儿与林芸芸的另一个不同,童年时期她便深知,自己吃苦打拼得来的,才是真正可支撑生活的根基。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刘颖(颖儿原名)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家庭不算穷苦,但工薪阶层的爸妈对女儿同样要求严格。三岁起,她便奔走于音乐、主持、琵琶、书法等各类兴趣班之间。2003年,全国推新人大赛在北京举办,袁泉、陈红、李宇春、谢娜、苗圃等都曾在该比赛中崭露头角。彼时,15岁的刘颖为了实现梦想,孤身一人,坐了25个小时的火车,辗转了三个地方,来到了北京参加比赛。进赛场之前,她兜里连吃饭的盘缠都没有了。
独自奔波于比赛与艺考,是颖儿学生时代两点一线的固定坐标。文化课成绩还不错的她,高考前一口气报考了中戏、军艺、四川音乐学院等七所艺术类院校,首选是成为一名歌手。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她现在或许已经是一名湖南民歌歌手了。“我来北京考音乐的时候,一位老师说,你其实也可以考考演员,我就去中戏上了进修班,上了以后觉得自己还蛮喜欢的。”没想太多,颖儿便迈入了演员这条道路。
那个年代,专业演员的拍戏机会很少,即便是中戏的学生,毕业后也要经历市场的大浪淘沙。眼见师哥师姐们纷纷有戏可拍,大二时颖儿便忙于制作简历,课余时间坐着公共汽车,辗转于各类剧组“毛遂自荐”,“有什么合适的角色都可以找我。”她每天都会跟不同的副导演说着同一句话。
有时跑几天,颖儿就能得到一个“龙套”,例如服务员或者更小的群众演员。无论什么角色,她接到电话后总是很快应允;幸运时,还有“特别出演”的机会。比如办公室的某场戏,主角在中间,颖儿演旁边的同事A。出镜同时,还能得到一句台词,“哎!你的笔。”
有一次跑完龙套,颖儿和男主角搭同一辆车回去。颖儿盯着他看了很久,“哥哥,我好羡慕你啊。”后来,自己成为主角的颖儿曾和这位男演员合作,提到当年这个片刻,对方惊讶地回忆了很久,“真的吗?”
即便如此,那几年被“龙套”角色拒绝也都是常事,“你没什么经验,人家不用你也很正常。我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不怕失败。一百个机会里面,没准儿就有一个机会。”表演无法一步登天,颖儿笃定这个信念。
电视剧《书剑恩仇录》剧照
两年后,电视剧《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便成为这“百分之一”。那年颖儿22岁。她起初向副导演自荐饰演的是另一个英姿飒爽的女性角色。当时多位导演、制片人已在房间坐罢,她还紧张地在厕所里默词,简短试戏后也只是得到了“回去等通知”的礼貌性回复。但几天之后,剧组却打电话来,让她再去试下“香香公主”。“我当时觉得,真的假的?”
柔弱天真的“香香公主”,奠定了“颖儿”最初的荧屏形象。而此后几年,“百分之一”的幸运也在不断地上演。2010年,颖儿曾为某部作品试戏,剧组对她十分满意,但最后却因种种原因选择了其他演员。不过,她因此结识了该剧的制片人——台湾金牌制作人柴智屏。
时隔不到一年,某天柴智屏突然给颖儿发来消息,“颖儿你在哪儿?我现在有一个角色,你过来见一下。”通常,颖儿见组前总会精心打扮一番,披肩发、高跟鞋,显得身材高挑。但那天她穿了一身不修边幅的便装,随意地戴了个帽子,也没化妆。她本想婉拒,“姐,我没化妆,丑死了。”但当柴智屏告诉她,这个角色只有当天可以试戏时,颖儿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公交车。两年后,颖儿凭借这部《小菊的秋天》中的乡下打工妹梁小菊,获得华鼎奖最佳新锐女演员奖。“百分之一”的信念,仍在一次次的被佐证。
三十岁前第一次停下来,思考未来
颖儿对事业的忧患之心,在结婚生女后,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烈。2018年,正值影视行业新人辈出,市场瞬息万变。颖儿与付辛博生下女儿“小月亮”。这个曾经在偶像剧中被青春、梦幻包裹的女孩,一时间成为了妈妈。
身份的转变,打乱了颖儿的节奏。生孩子前,颖儿几乎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工作上,一年三四部戏无缝衔接,这是她的安全感来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没有好的作品让大家看到,很容易被淘汰。高产一点,可能大家不会忘记你。”
但更多的焦虑源于2011年的《千山暮雪》。这同样是一次“百分之一”的幸运。最初接到剧本时,颖儿还以为是部古装剧,同时她还在谈另一部戏。“突然就进组了,当时还那么胖。”她从没想到这部剧会让她一度成为被市场追捧的女一号。
颖儿与刘恺威搭档主演电视剧《千山暮雪》。
而后她走在街上,总是会被许多人认出来,“你现在好瘦啊,身材挺好的”。经纪公司也接到纷至沓来的剧本,大多是女一号,搭档是李易峰、余文乐、郑嘉颖、吴镇宇……慕名而来的戏太多,颖儿来不及思考未来目标,抑或是为角色做太多准备,遇到好的剧本便赶紧接下。很多时候上部戏还没杀青,下一部戏的合同就签完了。
“完全没有(未来规划),太顺了。”为了不被市场淘汰,生完孩子后一个月,颖儿便从120斤瘦回了94斤。她希望当角色来的时候,自己已经以最好的状态整装待发。“但找来的戏越来越少了。”十个月,足以让市场换了风景。过去蜂拥而至的偶像题材,如今有了更多年轻女演员的选项;其他题材的作品,彼时颖儿也不具备经验优势。“怎么突然就没工作了呢?”
即将步入三十岁,颖儿第一次停下来思考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她应当拍什么样的戏,怎样去提升自己。“花无百日红,做一个好演员才可以演到老。”那时市面上有很多戏在招募演员,从产后第二个月,颖儿就像回归到十年前那样,拿着自己的简历奔波于各个剧组。彼时电视剧《山河月明》(原名《江山纪》)正在寻找女主角。该剧由高希希执导,冯绍峰、陈宝国主演。女主角徐妙云是明成祖仁孝皇后,不仅母仪天下,且助朱棣开创了一代永乐盛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希望可以接这样比较有厚度的戏。”
电视剧《山河月明》剧照
这是颖儿第一次接触历史巨制,剧组也并未把她当作首选。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颖儿请教了诸多专业的表演老师,探索如何把这位历史人物诠释精准。“我一直跟剧组说,我特别想演,相信我,我一定可以演好。一直在极力争取,直到最后突然接到通知说可以试一下。”
该剧开机时,“小月亮”只有三个月。颖儿带着她在横店一住就是几个月。同样作为演员,付辛博对颖儿复出工作十分支持,照顾孩子这件事上,两人也和谐分工。“小月亮”三岁前,大多都会随爸妈一起进组。颖儿选择了所有职场妈妈的生存方式。“做演员挺被动的,如果遇到好的机会或者好的角色,肯定是想争取。”
如今,颖儿保持一年两三部戏的节奏,戏与戏之间总会空出一段时间上表演进修班,同时固定留出半个月到一个月,为下一部戏做准备。她想演更多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作品,甚至很乐于为角色增肥。她正在一步步趋近于好演员的路径,努力成为能让孩子骄傲的妈妈,成为一颗迸发有力的子弹。
“我特别享受当下的状态。家庭让我非常有安全感,也非常的快乐,工作也让我很有成就感,自己也在一点一点进步,我觉得挺好的。”
【新鲜问答】
生活中不“鸡娃”,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新京报:你是否可以理解全职妈妈这样一个身份?
颖儿:我觉得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都是每个人的选择。(职场妈妈)不是唯一获得价值的标准。照顾家庭,培养孩子,也不是一个获得自我肯定的标准。尊重她们的选择就好。
新京报:不少观众看完《陪你一起长大》之后,都产生了“鸡娃”焦虑,生活中你是一个推崇“鸡娃”的妈妈吗?
颖儿:主要还是鼓励孩子成长吧。我小时候在舞蹈方面特别不行,(后来)我就问我妈,为什么不逼我学一下舞蹈,导致我(肢体上)不太协调。然后我妈就说,那个时候不也是怕你辛苦。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其实你鼓励孩子多学一点东西,技多不压身,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鼓励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尊重她的选择权,看她喜不喜欢。我会问她,你喜欢吗?她说喜欢,那就学;如果特别不喜欢,逼她也是不太好。但如果她真的特别有兴趣,只是可能练到一半就突然不想练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站出来告诉她,做什么东西都要付出辛苦,要坚持。
颖儿与付辛博。
新京报:付辛博之前曾经和我们分享,生活中你偶尔还会跟女儿吃醋。“小月亮”有时候会比较黏爸爸吗?
颖儿:会,女儿很黏爸爸,之前有一些吃醋,但现在不会了。如果女儿要他抱着什么的,我就很开心很幸福。
新京报:30岁之后,你认为自己性格上有怎样的变化?
颖儿:现在会更懂得倾听,更懂得理解,换位思考。比如大家说一些意见,关于演技的,我肯定会很好地倾听。可能以前大家说的时候,也不会听,因为你拍戏机会多。后来,特别是我刚生完孩子那会儿,大家再说的时候,虽然也有点儿不太认同,但还是会去听,听完以后发现,真的说得很对,然后再去审视自己,去做改变,才发现原来换位思考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新京报:30+之后会考虑上《乘风破浪的姐姐》类的综艺吗?
颖儿:我真的舞蹈不太行,所以我觉得去了也就是一轮游。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赫
新京报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来源:新京报
/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师文静
编辑:黄翔
4年前,导演尔冬升执导的电影《我是路人甲》,成为横店群演的高光时刻。电影的大型海报至今仍贴在横店群演集聚地——国防路群演公会服务部的墙上。紧挨海报的文化墙上则写着“横漂风采——梦”。
也正是从这部影片之后,大家心里更加清楚,横店群演中从未也不会走出真正的明星。
“横漂”遍布于灯服道效化各工种中,但最吸睛的永远是群体庞大的群演。因为与光影,与文艺,与追梦,与抱负等词汇紧密相连,他们往往被外界赋予更多浪漫主义的想象。
但置身横漂广场,置身横店群演中,会发现大多数群演是在熬生活,这里有着太多小人物的辛酸苦涩。很多人一开始的好奇心与冲动,成为日复一日的机械式“上懒工”,梦碎了,一脸茫然;有些人混成特约演员,拿着略高的薪酬,等待成名的机会;有人漂上十年,依然无法扎根,口袋空空,为每个月300块房租发愁……
而在“影视寒冬”的当下,这里又增添了太多怪诞不经、骚动不安。
< class="pgc-img">横店清明上河图拍摄基地剧组拍戏
>冲动而来
迷茫着、煎熬着
12月27日中午12点,群演李云所在的剧组准时吃午饭。穿着古装戏服的他领一个盒饭在屋檐下吃完,就顺势坐在古式建筑的台阶上休息了。当天天未亮“群头”就召集群演集合来到拍摄地,在穿上戏服,由化妆师给带上头套后,一天的拍摄很快开始。
李云这次饰演的是古代集市上的卖菜老农,没有台词,也无需任何演技,与被导演安排扛麻袋、拉人力车相比,演菜农着实轻松。小摊商贩和几十位来回走动的市民,一起营造了热闹的集市氛围,用来做主演的背景板。
今年是近50岁的李云来横店的第六个年头,他已记不清进过多少剧组,演过多少角色,最得意的成绩是在《如懿传》中饰演一个喇嘛,一天赚了500元,以及做过一次男明星的替身,一天赚了1000元。
李云是山西的农民,每年卖完家里果园的桃子后,他就到横店做群演。相比于种地,李云觉得拍戏的绝大多数时光是快乐、舒坦的,天未亮就出发对他来说不是事儿。
但李云也有疲累不堪时。如果戏一遍遍地过不了,作为士兵、逃犯或是土匪的他就要听从导演调度,来来回回地奔跑;有的活要连续拍好几个通宵,在横店寒冷的冬季,只能硬熬;如果大冷天拍淋雨戏份,那就更觉残酷。相反,李云不在横店的夏季,更多群员则要在高温天气穿塑料、皮质铠甲甚至棉袄“冲锋陷阵”,直至有人热晕。哪种滋味也不好受。
< class="pgc-img">>李云说他来横店是为了找一份活干,但多年下来也在拍戏中感受到了一点点快乐。“我做群演不带任何‘做梦’的成分。哪有什么梦想成真,不可能!”
来自山东菏泽的王亚龙到横店前一直在济南打工,做群演完全是出于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两年剧组少,很多群演撤离,王亚龙边演戏边做起了“群头”。“领队和做普通群众工资相同。做领队相当于多了一份工作。只做群演可能好几天都接不到戏。”王亚龙说,他现在即使每天都剧组,一个月其实也挣不到多少钱。
在横店已熬了一年的刘学,来自吉林,他一路打工南下,在看完《我是路人甲》后,决定做“横漂”。他说来时的自己带着梦想,但一年过去了,却发现这是没有出路的工作。“激情已耗尽。先看看情况,明年不行,就走了。”
上海人李洋是普通群演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闯荡横店”是他人生规划的一环。他说自己还年轻,在横店磨练5年也才20多岁。做了半年群演,李洋发现自己的“机会”还挺多,说句台词、做个复杂动作,导演都会让他上。这是因为普通群演中没有几个人能把一两句台词说利落。李洋说很少有人去听课学习,但他是抱着锻炼自己的目的而来,会去公会上表演课,也会在剧组毛遂自荐。
李洋发现抱着新鲜感来自横店的人,很容易就会陷入迷茫和煎熬之中,很容易自我否定,因为做群演其实并没有出路。“如果你想明白以后会离开,那么就做现在想做的事。而如果没想明白,在横店很快就成为生活没有色彩的机械人,天天上懒工。”
< class="pgc-img">>有的群演则发现,即便你认真学表演,也不会有机会,还有那么多科班演员没戏拍,而在导演眼中,都是群众、都是人头和背景,你不可能被划到演员那一类。
在横店做群演其实没有门槛,有银行卡、电话卡,拿到横店暂住证,就可以到横店影视城旗下的演员公会注册,公会把群演平均分到各个“报戏”群里,每个群几百人。每天晚上“群头”在发布用工信息,群演报上自己的名字,“群头”点够人数,明天就带着出工。没报上活的,就等下一波。在需求量大时,如果有群演好几天不报戏,就会被群主踢出群。
演员公会将所有群演的收入也标得明明白白,普通群演一天100元,公会抽成10元,拍戏过程中淋雨、抹“血”、躺尸、披麻戴孝、剃鬓角、过夜等额外增加工资,演妓女工资翻倍。
< class="pgc-img">>没可能的进阶
与跟潮流的发财梦
李云、王亚龙、李洋属于横店基数最庞大的普通群演一族,有数万人之多,处在横店群演生态的最底层。
横店的群演分为群众、群特(小特、中特、大特)和特约三种,还有特殊的跟组演员、武行等。群众没有台词,几乎没有动作表演,群特有一定的台词、动作和镜头,有的大特工资能到1000元每天。群众和特约演员找工作的方式不同,前者在微信群里抢活,后者则要到剧组送资料、面试。
群众还是特约,在大家一脚踏入横店那一刻就注定了。学历低、非科班出身的做群众,而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那些年轻靓丽的男孩、女孩来到横店就是特约。群众与特约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其中的门槛包括形象、专业、普通话水平等。除非有过硬的个人才艺,群众到特约的进阶毫无可能。
< class="pgc-img">>“影视寒冬”到来,剧组减半,失去了出工机会的群演,相当一部分开始在横店拍段子、做直播。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横店群演们的段子,点击量高的,都是群演之间狗撕猫咬的事情,有的则标题惊悚,夺人眼球,如“千万富翁投资影视失败,横店住桥洞”“农村大叔撩18岁小妹妹成功牵手”“小伙馒头下酒,想起爸爸嚎啕大哭”等。博眼球的视频可以轻松赚钱,不少群演不再一复一日等戏,而是一天更新几条段子。横漂广场是横店网红们扎堆的地方,他们不再聊剧组、拍戏,而是聊点击量,聊拍谁最能涨粉,聊拍什么能发财。
一位群众演员说,来横店的什么人都有,有的人连房租都交不起,却天天做着各种发财梦;有的人待了十年,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些人当群演有了优越感,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演员,即便饿肚子也不去打工;有的人见人就借钱,花完再借……
“横漂”里曾经出过一位“山寨奥巴马”,号称赚了大钱,成为一些群演的标杆,这里慢慢涌现出一些山寨马云、山寨许文强等,以及各种名号的网红、大神,企图蹭出名气,成名发财。
是什么让他们
脱离群演身份
因为戏少缺活,做群众两年后,周如兰交了300元学费,学会了骑马,现在成了横店马队为数不多的女骑兵,刚在一个剧组完成女星赵丽颖的马戏替身工作,大多数时候她则穿上男装铠甲拍骑马戏。周如兰说,女群演学骑马的本来就不多,即便学会了,也很少有人敢在奔跑中拍打戏,控制不住马的话,很容易出事儿。
做了特技演员,周如兰就可以与剧组副导演谈片酬,比单纯做群众拓宽了戏路。
周如兰现在一边做骑手一边拍短视频,在各大平台发布,内容多与群演相关,比如揭秘如何做替身、寻找影视剧拍摄场景、如何在横店做群演等,尽量不拍离奇、污浊的内容。“这是被生活所逼,拍戏吃不上饭,只能另寻办法。硬着头皮学会了视频剪辑。”在去年横店剧组最少的时候,周如兰一连二十多天没戏拍,就去宾馆打扫房间,一间房8块,每天挣几十块钱,维持生活。“那种感觉太难受了。而开始拍短片后,视频收入已慢慢涨到了一个月3000元。”
< class="pgc-img">>在横店,非科班出身,想混成一个特约演员,得需要十八般武艺齐全。王亚彬就是这种人,他会演奏二胡、唢呐、笙、古琴等乐器,会喷火、吞剑、火流星等杂技,还会骑马、武术、戏曲、说书……有了这些绝活就能在剧中谋得一个小角色,比如在《女医明妃传》中他饰演的就是戏子王二;在《鹤唳华亭》中是乐队指导;在《大明风华》中则是喷火人。演出机会都是他在各个剧组递资料争取来的。
在十多年前决定待在横店做演员时,王亚彬就开始积累这些看家本领。简历上的特长技能越来越多,角色也逐增。“在影视圈小范围里混个脸熟,也能慢慢得到一些数字电影、网大的角色。”
原本做夜场歌手的魏劲松来横店三年,因为“嗓子亮、皮肤白、演技好”成了有名的角色演员,人称“横店第一公公”。他承包了在横店拍摄的古装大剧的太监角色,演过《独孤皇后》的安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李内官、《延禧攻略》中的刘和以及《凤弈》《鹤唳华亭》《皓镧传》等大剧公公。多年唱歌练就的台词、表演功力,让魏劲松面对长达一两分钟的古文圣旨从不惧怕,现场收音,绝不拖戏,备受导演的认可。小有名气后,魏劲松不只演太监,还演各种题材的戏,他说有人称他“老戏骨”,这得益于他多年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
< class="pgc-img">魏劲松被称“横店第一公公”
>魏劲松现在常驻横店当表演老师,不做网红,不炒作自己,专教群演演戏,跟他学习的年轻人有的去了电视剧《在远方》,有的去了《大明风华》等剧,有的做了制片、导演。魏劲松说,有追求的群演并不多,很多人来到横店其实也没什么目标,穿上剧组给的衣服就完了,没有思考,没有觉悟,一天天上工、下工,有空就进网吧,当着玩物丧志的“横漂”,他最欣赏的是想演戏的人。
周如兰不愿意与那些好吃懒做的群演结交,鼓励她继续走下去的是群演中真正转型成功、学到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经过在片场的摸爬滚打后,转型跟组人员,成为选角导演、制片人、道具师、化妆师、灯光师、场务等,真正脱离了群演身份,在影视行业扎根。“这么多励志的故事,横店网红们都不拍,他们拍了太多博眼球的段子,让横店群演形象受损。”周如兰对此有些耿耿于怀。
魏劲松曾给横店群演写过一首励志歌曲《影视梦之歌》,有一句歌词是“我们横漂人,手拉手心连心,多出精品闪耀银屏……”他希望来横店的群演能踏实演戏,有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三观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海岱新闻】创作,在和齐鲁晚报网、齐鲁壹点客户端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发展的过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实际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在社会整体上也导致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各行各业职业化的提升,可以说现如今的社会之中,几乎任何行业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同时还在不断产生新职业。
在这许多职业当中,演员这个行当可以说是许多人的梦想了。尤其是随着现如今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随着这一职业而来的知名度与流量是许多人所渴望的。
< class="pgc-img">>尽管自媒体的出现让很多并没有专业基础的人,也能够凭借自己的作品体验一把“演员”的感觉,但是对于那些早就怀揣演员梦想的人而言,这种方式终究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在这种动力的趋势之下,还是有无数年轻人略带懵懂又充满期待的走进了横店,成为了一名“群演”。
成为群演的动机
横店镇,为东阳市辖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中南部,坐落于此的横店影视城拥有百余座甲级(电影级)、乙级(电视级)摄影棚,能够承担古装、年代、现当代影视拍摄场景数量超2000个,可谓是当今国内最大的影视基地。
< class="pgc-img">>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当中,横店就作为一种符号意义上的存在,将普通人与演员身份联系了起来。
据统计,如今在横店影视基地当群众演员的人,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其实业内人士透露,这一人数已经趋于饱和,因为相关需求并没有如此之大,可能群众演员很久也接不到拍戏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趋之若鹜呢?
有的人为了经济收入,有的人为了那一点点梦想,还有的人则是因为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 class="pgc-img">>因为“成为明星”实在是太诱人了。根据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对于社会地位的研究,他认为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因素大致包括经济收入、声望以及权力三个方面。
在许多人的心目当中,成为演员就意味着有了充分的经济收入,更有着万众瞩目的声望。
比如2022年十一月底被宣布判决结果的某男性艺人,除了违法犯罪之外,法院表示其还有偷税漏税高达6亿多人民币的罪行。
至此之前,也有某女演员偷税漏税多达8亿、另一女演员日薪高达208万人民币的爆料。
< class="pgc-img">>所有的这些案例都表明:演员在许多人心中被神话了,当然这一群体当今的待遇确实有些太优厚了。
对于很多社会阅历不足、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年轻人而言,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和相关报道自然会遮蔽他们的双眼。
加上成为一名群众演员并没有太高的门槛,甚至连“成年”这条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凭借自己的努力,干着日结工资的群演工作,也许突然就会有一天“一夜成名”,之后拥有自己憧憬已久的生活......自然会吸引许多
群演现状:如同幻象破灭
那么真正的群演生活是怎样的呢?
< class="pgc-img">>首先,一旦有了相关通告任务,那么一整天的拍摄是少不了的,一般剧组会要求群演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对于女性群演而言,为了博得一个镜头就被记住的机会,她们往往不得不早早就起来化妆,相对而言会更加辛苦。
在拍摄的过程当中,群众演员不比剧组当中的其他演员,有比较好的条件。无论刮风下雨、狂风烈日,都只能按照剧组的要求去工作,冬天穿单衣、夏天穿棉袄都是常有的事情。
有时辛苦一天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一个一秒钟的镜头当中展现自己,甚至是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遍遍陪“小鲜肉”们提升演技。
如此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收入是什么呢?
< class="pgc-img">>根据相关了解,横店的群演工资一般是日结,每天收入在一百元左右,一个月即便是都拍满,再算上偶尔的额外补贴,也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尽管横店当地消费水平不算高,剧组一般也包吃,但这样的收入水平也常常难以维持一个正常年轻人的生活。
有人曾经戏称“中国90%的片酬,都给了0.5%的人。剩下的10%,被99.5%的人小心翼翼地分配。”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属实的,从横店群演的现状就能够窥见一二。
所以对于那些有着演员和“一夜成名”梦想的年轻人而言,还是要认清现实。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