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叶曼至
冲击港交所的餐饮队伍又添一员,这次的主角是比萨。
日前,达美乐比萨在中国的独家总特许经营商达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达势股份”)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美银担任独家保荐人。
如以品类划分,2020年,比萨连锁品牌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已率先登陆港交所,但单从业务占比角度来看,比萨品类占比较高的达势股份或将成为“比萨第一股”。
近年来,比萨市场持续扩张。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中国比萨市场规模为305亿元,预期在2025年前将增长一倍至62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4%。
增长空间极大的中国比萨市场,势必成为各品牌必争之地。知名度更广的必胜客、尊宝比萨、棒约翰等比萨品牌的实力在线,让达势股份面临左右夹击的局面。
三年累计亏损9亿
达美乐比萨是全球最大的比萨外卖公司,成立于1960年,总部位于美国,在全球90多个市场拥有超过18300家门店,在业内被誉为比萨外送专家,主打“比萨+外卖”模式,号称“30分钟必达”。
1997年,达美乐进入中国市场。成立于2008年的达势股份在2010年底收购Pizzavest China Ltd(为达美乐比萨当时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省及浙江省的总特许经营商),成为达美乐在中国的特许经营商。
但达势股份在接手达美乐初期业务扩张速度缓慢,直到2017年,前麦当劳中国高管王怡出任达美乐中国首席执行官,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及业务方向才迎来新的转机:达势股份重组并与达美乐全球续约,至此,达美乐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迅速增加。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达美乐在中国10个城市拥有468家直营门店,同比(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8.9%。其中约57%的门店位于北京、上海,其他门店则位于一线、新一线以及二线城市,达美乐将其定义为“新成长型市场”。
持续的门店扩张令达美乐在中国营收迅速增长。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达势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37亿元、11.04亿元和16.11亿元。其中,按照市场贡献而言,2019—2021年,达势股份北京及上海市场收入分别为7.02亿元、8.69亿元、11.47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3.9%、78.7%、71.2%。
不过,公司利润并未随营收同步飙升。据招股书,2019—2021年达势股份净亏损分别为1.82亿元、2.74亿元和4.71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9.27亿元。
对此,达势股份解释称,主要由于其将大量初始投资用以推动门店网络的快速增长并提高品牌知名度上。“我们认为此举对于在餐饮行业建立竞争优势及利用中国比萨市场的巨大空白为我们实现盈利必不可少。”达势股份在招股书中提到。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分析师林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达美乐近年投入资金扩张线下门店的动作,体现其在比萨市场有所突破的野心。“但是亏损的幅度和开店的盈利相比,不在一个合理区间内,达美乐需要重视这个问题。这也可能是影响它成功上市的挑战。”林岳说道。
持续开店扩张
尽管如此,达势股份依然选择将开店战略进行到底。
招股书显示,达势股份达增长战略主要包括:快速增加门店数量、推广品牌及提高客户忠诚度、进一步提高技术优势、完善以比萨为主物超所值的菜单等。
从门店分布情况来看,达美乐比萨门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
但近年来,深圳、广州两地的门店扩张速度显著加快。其中,广州由2019年7家门店增长至2021年41家门店;深圳由2019年24家门店增长至2021年64家门店。
未来,达势股份计划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别开设120家和180家门店,主要位于华北、华东及华南的三个现有中央厨房及将开设新中央厨房的城市。
尽管达势股份努力扩张门店,但与中国比萨市场的头部品牌相比,仍有差距。
据百胜中国2021年财报披露,截至2021年底,超过2500家必胜客餐厅遍布中国600多个城市。其中,自营餐厅2452家,仅在2021年就新开了335家门店。
尊宝比萨官网显示,目前其门店数量已超过2000家。
棒约翰2021年财报显示,2022年1月,棒约翰将开始其在中国南方市场的扩张门店计划,预计到2024年,总开门店数将超过1350家门店。
不扩张无法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门店扩张让达势股份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达势股份员工薪酬开支分别为3.4亿元、4.7亿元、7.0亿元,分别占其同期总营收的40.1%、42.5%及43.7%,占同期总营收的比例为所有开支中最高项。
林岳表示,门店扩张势必定带来运营成本的攀升,营销、人力等费用的大量投入会让在南方市场知名度较弱的达美乐压力倍增。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林岳提议,在后疫情时代,新生代消费者更接受外送的方式,达美乐需要利用好其主打外送的自身优势,了解客群需求。
“达美乐可以多运用现下年轻消费者喜欢营销方式,比如直播带货、明星网红代言等。总体来说,达美乐的产品还是不错的,创新能力也比较贴近当下的潮流和热点,不过在经营利润和提升复购方面还是需要下点功夫。”林岳说道。
加码中国市场
达势股份此次赴港IPO,体现出达美乐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每百万人仅有9.8家比萨门店,而日本和韩国分别为28.4家和28.9家。
或是看到中国比萨市场的上升空间,达势股份根据中国市场及中国消费的需求进行本土化改良,构建了独特的业务模式。事实上,在达美乐全球18300家门店里,98%的门店都是加盟店,而在中国却是以直营店模式进行扩张。
融资是支撑达势股份扩张门店的最大助力。
据媒体报道,从成立以来,达势股份共累计完成10轮融资,2020年之前,达势股份累计融资已超9000万美元。2020年以来,达美乐母公司也不断追加对中国特许经销商的投资。2020年5月,达美乐比萨投资达势股份4000万美元,并在2021年1月与12月分别追加了4000万美元和910万美元的投资。
情之下,风雨中的轻食赛道消息不断:成立23年250家店的轻食头部品牌易主了!
2022年9月20日,安宏资本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已从领先的生活方式餐饮集团 Wagas(以下简称“Wagas”)创始人手中收购60%的股权。Wagas 创始人将继续管理集团日常工作。不过,该交易的财务条款未披露。
而这并不是轻食赛道的特例。从2002年上海开出第一家新元素餐厅开始计算,轻食品类在中国已经发展20年。
20年时间,轻食赛道沉沉浮浮,涌入了大批创业者和资本,却依然没有诞生出代表性的品牌,处于有品类无大品牌的状态。
曾经的网红轻食品牌如“米有沙拉”、“好色派沙拉”、“甜心摇滚沙拉”几乎没了消息。被称为“轻食网红鼻祖”的新元素也没能挨过2021年寒冬。
如今比较知名的沙野轻食也不过四百家门店,且只能局限在广东等沿海区域。门店数第二的超能鹿战队情况也相似。
为何传统轻食频频出现知名品牌关门或易主的情况?轻食赛道未来在哪里?
01
Wagas正式易主
传统轻食生意不香了?
Wagas成立于1999年,创始人是“沪漂”丹麦人John Christensen,是中国最早一批做轻食简餐连锁餐厅的品牌,也是目前中国轻食赛道的头部品牌之一。
目前,Wagas已经由最初的一家咖啡馆逐渐发展成轻食简餐连锁,所售产品包括沙拉、意大利面、三明治、果汁和咖啡等,旗下拥有多个餐饮子品牌。
比如说上海的网红“安福路”上的FUNK & KALE、BAKER & SPICE及 LOKAL皆属于Wagas旗下。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Wagas旗下已有250家门店,门店分布在北京、深圳、杭州等11座城市的核心商圈。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近几年新扩张的门店。
据悉,在2017年以前长达18年的时间里,Wagas也不过开出56家门店。
2017年后,因为传统轻食赛道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玩家涌入这条赛道,特别是中国轻食玩家沙野轻食、超能鹿战队等品牌的崛起,Wagas才不得不加快品牌扩张步伐,仅2022年开年至今,就开了30家门店。
不过,如此加速扩张似乎也没能拯救Wagas。Wagas的创始合作伙伴Jackie曾表示,“我们不做加盟,也不接受第三方投资。”
如今,Wagas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宣布易主。
而在此之前,Wagas也多次传出被收购的消息。2021年10月,彭博社曾报道过Wagas计划出售的消息,但随后Wagas官方表示该消息不属实。
2021年11月,彭博社报道称,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菲律宾餐饮品牌快乐蜂(Jollibee)和汉堡王母公司餐饮品牌国际(Restaurant Brands,下称“RBI”),正考虑竞购Wagas。此外,Wagas也引起了一些私募股权公司的兴趣。Wagas随后官方表示“目前公司不方便对外透露。”。
2022年2月,彭博社再次报道,私募股权公司安宏资本(Advent International)正在就收购Wagas进行高级谈判。彼时,Wagas正在寻求8-1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预计2021年其销售额将达到近12亿元(1.88亿美元)。很显然,前面的几波易主消息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Wagas与新元素,两个曾经轻食赛道市场的头部品牌,一个破产清算、一个被卖身易主。传统轻食赛道怎么了?为何突然之间不香了?
餐饮O2O深入分析轻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现这个赛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困境:
1、品牌困在“吃草”模式里,产品同质化严重
轻食餐饮品牌依然没有脱离“吃草”模式,任意查看一家轻食品牌菜单,核心产品基本都是沙拉类产品。
沙拉本是欧美流行的餐饮品类,操作简单,用料无非是番茄、紫菜、鸡胸肉、鸡蛋、玉米、胡萝卜、生菜……无论品牌们如何创新,总归逃不过这些常见品类,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
2、高价低价值,口味吸引不足,很难让消费者认同
轻食沙拉餐品价格普遍在25-40左右,本就比普通的快餐贵了不少,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与水果、谷物之类,本身价值感并不强。
哪怕很多轻食品牌为餐品加上了有机、新鲜标签,也很难让消费者买单。
再加上轻食在口味本地化方面的创新乏善可陈,口味上的吸引力太低。与欧美国家将其当成日常食物不同,当下年轻人单纯将其当成减肥性功能性食品,复购率自然就不高。
3、越来越多消费者,已对“吃草=健康”提出质疑
轻食沙拉原料都是蔬菜、水果及一些鱼肉鸡肉谷物类,烹饪又和中国传统方式不同,采用了生食、蒸、焯、烤等方法,避免油煎、油炸和爆炒,因此总给人一种很“健康”的感觉。
但事实上,“轻食更健康”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衡量数据。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轻食健康提出质疑。不少专家更是指出,若长期食用轻食,会造成人体营养素缺乏,摄入不均衡的状况,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轻食讲究食材新鲜,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同时,淡旺季明显,夏天的时候可能每天一两百单,秋冬季节每天可能五十单都很难。
许多轻食餐厅在未形成品牌连锁效应时就倒在了秋冬。
英敏特2019年发布的一份轻食消费报告显示,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轻食的最大顾虑便是“没有饱腹感”和“口味太淡”。
无疑,对众多的“中国胃”而言,一盘再健康的“草”可能都比不上一份好吃的麻辣烫。而一份轻食动辄30元以上的价格,甚至还无法保证一定健康,这也加剧了消费者放弃轻食的念头。
总的来说,传统轻食与中国人日常餐饮消费习惯、需求有所背离。如果赛道不变革,继续打算以“几片菜叶子再加一些鸡肉”这样的传统轻食形式无法支撑整个轻食赛道发展。
02
千亿轻食赛道
谁会是下一个风口?
传统轻食的生意虽然不好做,但轻食赛道这些年却一直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代之后,轻食行业作为当下代表健康的餐饮赛道,整体行业潜力不小。
根据美团外卖《轻食消费大数据报告》估算, 2022年国内轻食市场规模能突破1000亿元,5年内逐步占到餐饮总收入的10%左右。
某报也曾就轻食消费趋势做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有近五成受访者“一周多次”购买轻食。
《2021中国轻食沙拉行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也显示,2020年,全国轻食门店关店3985家,新开门店5792家,轻食是少数几个在疫情期间门店数还能保持增长的餐饮品类之一。
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且潜力非常的餐饮赛道,谁才是下一个风口呢?
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玩家正加入这一赛道。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轻食”,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辣条相关企业超过21766家。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是近三年新成立的。
这些餐饮品牌们正通过自己的方式,意图打破传统轻食的“吃草”模式,打造更适合“中国胃”的轻食。餐饮O2O深入了解当下新轻食赛道品牌们,发现当下的轻食赛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两大趋势:
1、轻食产品“中式化”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曾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中餐中很多烹饪方式其实都非常适合制作轻食,如蒸、煮、炖、焖、拌等,不但有助减少油脂摄入,还能留住更多营养。
沙野轻食创始人许兰月就表示,沙野轻食将融合其他餐饮业态继续推出轻食产品,并做本土化的改良,不限于已经推出的杂粮饭、轻食粥、卷饼等产品。
喜赞春夏轻食、李子白、亲觅轻趣等一众轻食品牌也纷纷推出创意中式轻食,如清炒油麦菜、粗粮虾仁、黑椒牛肉杏鲍菇等热食。
新中式轻食不同于传统沙拉,食材更丰富,制作方式更多样化,可以凉拌、白灼、水煮等形式烹饪,例如凉拌金针菇、蒜泥黄瓜、白灼菜心、爆炒虾仁、蚝油生菜、椰子鸡等,都可算上新中式轻食。
同时,京东旗下的7鲜就推出了不少熟食大拌菜;还有盒马也推出了各种中式沙拉、魔芋、凉皮等中式轻食等,都属于新中式轻食品类。
轻食产品“中式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健康养生的减肥餐,每一道菜都能成为一道下饭菜,普适性非常强,而且大部分的菜在中餐、快餐店也都能经常见到,消费者接受度高。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新中式轻食的竞争壁垒不强,且大部分中式炒菜的餐厅都能做,品牌之间几乎不存在壁垒,同质化现象严重,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也并不容易。
2、中餐餐品“数据化”
如果说,新中式轻食是从菜品及烹饪上去做创新,那么,以维小饭为代表的的中餐餐品“数据化”,则是在健康标准上做了变革。
中餐餐品数据化,即通过数据化技术和手段,用清晰的“卡路里、蛋白质、脂肪、碳水、膳食纤维、含盐量、食物多样性”等营养数据,真正将轻食的“健康”明明白白衡量了出来。
“维小饭”是深圳市维士智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新快餐品牌,成立于2019年6月,产品主打“有数据的快餐”,核心目标是通过提供营养、健康、安全的数据化快餐产品,帮助用户轻松实现对每日餐饮营养成分的量化管理。
维小饭直接打破了轻食必须轻烹饪的固有改变,通过快餐数据化的形式重构轻食概念,让任何食材、任何口味、任何烹饪方法和任何菜品结合,只要精准控卡就能成为一份轻食。
最典型的就是维小饭与周黑鸭合作的“蜜汁鸭腿饭”的快餐产品。
轻食产品“中式化”、中餐餐品的“数据化”,谁才是中国新轻食赛道的下一个风口呢?
从当下品牌趋势来看,大部分新零售以及新轻食餐饮品牌都在往产品“中式化”发展。不过,在餐饮O2O看来,把中餐做成轻食,再结合“数据化”技术,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你们觉得呢?
-END-
| 新餐考,作者 | 明华锋,编辑 | 陈尘
“餐饮创业确实太难了!”
作为伍界烧烤的一位加盟商,在与餐考君的交谈中,武汉的一位店老板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慨叹。
在此前的6月份,其在抖音公开表示今年5月亏了6000元,并且还晒出了经营报表。
8月7日,该店老板发出最后一段视频,门店就此关闭,并告知会员退费路径,同时录下了一段内心独白:
“四年前,我满怀热情开了这家烧烤店,那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四年后,我只剩90万负债,一无所有。”
6月,伍界烧烤旁边的翠小小啫啫煲宣告关门大吉,先后关门的还有一个烤肉店,在此前的两个月,附近也陆续关闭了两家店,一个是胖记烤肉,一家石头老火锅。
不久前,蜜雪冰城闭店登上热搜,据央广网餐饮资讯报道,近90天蜜雪冰城闭店545家。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超100万家餐饮相关企业黯然离场,远超去年同期。
在这些闭店或者注销的餐饮企业,加盟商不在少数。
他们成为所谓“被收割的韭菜”。
近日,曾经的餐饮“顶流”——麻辣诱惑创始人韩东,为经营破产负债3亿余元并欠薪员工道歉,同时表示不想靠加盟的“快钱”去还债。此前,麻辣诱惑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了30多家直营店。
不同于韩东的做法,在整个餐饮行业,兴起一股争抢加盟商的热潮,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加盟门槛,以至于有人说:
加盟商都不够用了!
对于有的加盟商来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对于有的加盟商来说,怀着美好的梦想,却发现了现实的残酷——开店之后,有的惨淡经营,有的血本无归,甚至有的官司缠身。
在一些加盟商的悲剧中,个别品牌或者快招公司充当了“罪魁祸首”。
在餐饮行业,作为加盟商来说,想要挣钱,即使是再好的品牌也难以让你躺赚,还要努力并善于经营,同时要选择好时机。
品牌争抢加盟商
近几年,一些曾经宣告只做直营的餐饮品牌纷纷宣告开放加盟。
今年3月,坚持直营近30年,并且曾经公开表示不加盟的海底捞也正式宣告开放加盟,引发餐饮业加盟模式也引发探讨。
喜茶在坚持直营10年后,自2022年11月开放加盟。今年,喜茶为了争夺加盟商,更是宣布第一季度新签约伙伴合作费全免。
随着餐饮赛道竞争白热化,“抢加盟商”开店早已成为行业的关键词,甚至加盟被看作是“割韭菜”
餐饮行业的品牌加盟,少则一二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甚至是一生的积蓄。为了争抢加盟商,此前早已开放加盟的品牌商们,纷纷降低加盟门槛。
7月份,海伦司宣布推出新的商业模型“社区空间”,新店型的加盟门槛在40万元起步,面积大幅缩小——40到80平米就能开店,相应需要匹配的员工数也减少到2到3人。除了经营酒馆,还可以卖咖啡,汉堡、薯条、意面、甜点、冰淇淋等。海伦司还宣称“免收合作服务费”。
根据测算,按照一年计算,海伦司加盟费降低了一半。
今年早期古茗推出首年“0加盟费”的新规,从第二年才开始收加盟费。
而且总计9.88万元的加盟费,可以在三年合同期内分期付款,签约后第13个月收取2.5万,第19个月再收取4.88万;第25个月收取剩余的2.5万元。
古茗还承诺,期间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无法继续开店,剩余加盟费也无需缴纳。
此外,书亦烧仙草城市店的加盟总预算从19万元降至13.7万元;奈雪的茶宣布将开店门槛从98万降到58万元起。
作为新茶饮的第二股,茶百道更是宣布实施签约减免、点位减免、物料返点等招商加盟优惠措施,在短短四个月时间,新增门店达500家。
对于品牌来说,加盟是快速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打造品牌影响力的利器,更是上市的规模化要求,以至于有的餐饮品牌铆足劲,纷纷向万店冲击。
加盟商的愤怒
在这场争夺加盟商的战争中,有的加盟商成了“炮灰”,也就是所谓的“韭菜”。
根据封面新闻报道,今年,一位天津女士加盟奶茶店半年亏60多万,怒而起诉对方虚假宣传,引发媒体关注。
原来他加盟了一个叫“花座”的奶茶品牌,该品牌宣称是“蜜雪冰城”的二级品牌,还得到当地政府扶持,会给每个门店补贴3万元的加盟费。
去年8月,一家名为成都味极天骄的食品有限公司,邀请了有意向的客户到成都总部考察。天津女士看到现场打造了一间奶茶样板间,品尝了所有味道的产品,感觉挺不错。
招商负责人介绍,开业后将提供达人探店、直播等推广扶持,还会举办百城百店开业,还会请到网红明星站台。
女士一激动签下了两个地区的加盟协议,分别是南京玄武区和天津河西区,两个地区的加盟费总计252000元。此外,南京门店租金140000元,装修45000元……半年内投入高达60万元。
从去年9月开始,南京玄武区开店后的门店生意惨淡,每个月都是亏损。不但公司承诺的扶持、广告、运营等都没有兑现,而且还发现公司配送的物料要高于市场价好几倍。
此后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将该女士拉黑,于是她起诉了公司。
与天津女士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几十位加盟商,建了一个花座奶茶维权群,里面有全国各地60多位加盟商,因为公司承诺的扶持、运营等都未兑现,这些人均想申请退款,却遭到拒绝。
在餐饮行业,还有对加盟商更高级的韭菜收割方式。
此前每日人物报道,毕业于上海交大的一位女孩,在网上搜到了一个叫“hey juice茶桔便”的奶茶品牌,在邀请之下,前往杭州总部,发现有6栋超豪华大楼。
而且据介绍,总部不止这一个品牌,还有另外七八个奶茶品牌和十几个餐饮小吃品牌。而且根据招商人员介绍,6栋楼里的两栋都是总部加工原材料的工厂。
楼下有一间hey juice茶桔便的模拟样板间,销售人员邀请她坐进去体验装修细节和茶饮的口感。
而且她还现场看到,楼上的财务室完全开放,玻璃全透明,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十几个人在排队签约交钱。
看到这样的场景,该女士就交了4.8万元加盟费、1万元保证金和6000元管理费。但是加盟没开到半年就草草关闭,亏损了将近20万元。
关于加盟商血本无归的事件常常见诸新闻,比如江西南昌90后女孩开奶茶店,3个月赔光10年积蓄50万。福建福州90后女孩裸职开奶茶店,3个月赔光20万。85后加盟隽茶亏本22万。
加盟成了一些加盟商挥之不去的痛,集聚着无穷无尽的愤怒与忧伤。
提防“快招公司”
在这些加盟商的吐露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快招公司”,根据餐考君的了解。目前的快招公司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餐饮品牌,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爆品”品牌,甚至打造成“网红”品牌,营造出很高的热度,然后进行大规模快速招商,获取加盟费、装修费、设备费和材料费,但后期并不提供承诺过的服务,任由加盟商自生自灭。
这些快招公司有着一些既定的套路,其中最典型的是搜索平台营销,当搜到1点点、CoCo都可等知名品牌时,可能并不是真的1点点和CoCo都可,而是快招公司,对方会开出远低于真实的大品牌的加盟费,吸引客户去“考察”,然后告诉客户——这是1点点旗下的新品牌或者子品牌。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知名品牌明明表示没有加盟,但是在网上一搜,仍然会有很多的加盟信息。
第二类快招公司就是快速招商公司,他们介于品牌商与加盟商之间,品牌将招商任务外包给快招公司,招商公司通过招商的人头来拿业绩提成,所以快招公司会同时给很多品牌做招商。
开店就火商学院创始人魏华表示,一些品牌的招商总监,为了完成招商任务,很喜欢找快招公司,但是往往招一个死一个。
“为什么不要去轻易地找外包的快招公司,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为你一家企业服务的,他们的逻辑是卖完第一个客户再去卖第二个客户,他们只管签单拿提成,其他什么都不管,最后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你。”
很多加盟商在各种利益诱惑之下,通过快招公司加盟品牌,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不但赔钱,而且还会面临各种复杂的官司。
如果前期签约合同没有仔细核对,还可能面临悲剧——不但追不回赔偿,还打不赢官司。
加盟商是韭菜吗?
在网上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餐饮行业只有两种人赚钱,一种是做加盟的,另一种是加盟后自己又开放加盟的。
在餐饮投资人王涛看来,对于加盟到底是不是割韭菜这个问题,应当理性看待。首先在行业里面,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老鼠屎”,给行业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有一些不正规的“快招”公司的存在,让加盟商赔得倾家荡产。
“这也是我们这个账号(王涛餐饮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去看任何一个品牌,会相对客观中立,而且我们也要考察它的各种资质。”
不过另一方面,王涛也表示,得承认一个现实,不是所有的加盟都能100%挣钱,因为最后更多的还是要靠老板自己经营。
“有些老板花了30万开个店,自己天天都不去。即使品牌很好,但是老板不用心做,我认为也很难挣到钱。”王涛说道。
加盟品牌能不能赚钱,容不容易赚钱,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加盟的品类与时间。
作为一名加盟商,李女士从20多岁就开始加盟餐饮,干了十多年餐饮,目前经营着好几个品牌,包括拌饭、火锅、与奶茶,目前也是朴状元拌饭的一个省区的总代理,她表示餐饮有风口,赶上风口的时候就好做,否则就很难做。
“比如现在你让我去做火锅,免费送我一个店我都不干。我那个火锅店之所以现在还能维持,是因为做了十多年,有一批固定的老客户。”
河南本土茶饮品牌慢茶的招商部门人员表示,能不能赚钱跟门店的选址关系很大:“在以前,加盟我们这个品牌,如果你能进入高校,基本上就可以稳赚不赔,但是如果选择其他的地方,那就是或赚或赔都有可能。”
有的人离开,有的人进来,还有的人在坚持,关于餐饮加盟商,还有更多的故事正在上演。
如果你是加盟商,如果你愿意分享,请联系餐考君,我们想记录下你的故事,记录下餐饮人的悲喜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