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图片由绵阳市公安局提供
近年来
在公安机关办理的一些案件中
“乖乖水”“听话水”“诱惑水”等软性毒品
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这些无色无味的液体
一旦服用过量
就会使人昏睡
或导致神志不清、呼吸暂停
甚至窒息死亡
8月5日,记者从绵阳市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获悉,该队于近期破获四川省首例走私贩卖精麻药品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缴获七佛烷209.76克、三唑仑140片、米哒唑仑111毫升。
通过互联网贩卖
麻醉、致幻药物
一个神秘的境外包裹竟牵扯出一个面向全国、通过网络贩卖精麻药品的“地下市场”。
据警方介绍,6月初,绵阳市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在日常工作中获取情报:绵阳城区出现非法使用管制类精麻药品的行为。根据线索,民警迅速展开秘密侦查工作。
6月中旬,一份从境外邮寄给绵阳男子易某某的包裹进入办案民警视线,经联合绵阳市海关缉私分局,从快递信息入手抽丝剥茧,发现这是一个面向全国、通过网络非法贩卖精麻药品的“地下市场”,贩卖对象涉及全国8个省、市,其涉及地域之广极为罕见。
6月23日上午,当易某某一个人前往快递站领取包裹之时,被早已埋伏在附近的缉毒民警一举擒获。证据面前,易某某如实供述了自己伙同全国各地购买使用精麻药品的下线,通过互联网某软件,联系到境外(德国、日本)上线卖家进行交易,并将三唑仑、咪达唑仑等我国管制的精麻类药品走私回国。
通过犯罪嫌疑人易某某的交代,专案组充分运用多种侦查手段,发现对方大量组建QQ、微信群,不断拉人入伙(20岁左右年轻人居多),使用暗语网上贩卖麻醉、致幻药物,这些不法人员将药物称为“听话水”、“失忆水”、“乖乖水”、“诱惑水”,卖家还会在群里向买家传授使用方法,教唆对方实施犯罪,甚至和买家相约实施犯罪。
已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
侦查员发现,一些人购买药品后,一般会选择网友或者相识的年轻女性作为侵害对象。犯罪嫌疑人利用约会网友、与女同事加班独处等伺机在饮料中下药实施犯罪,并拍摄视频照片,甚至上传至不明网站获利,严重冲击社会伦理及道德法律底线。
7月中旬,各抓捕小组在当地警方支持下,相继在该案涉及的四川、北京、宁夏、黑龙江、福建、江西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缴获七佛烷209.76克、三唑仑140片、米哒唑仑111毫升。
目前,该案抓获的9名犯罪嫌疑人均被依法执行逮捕,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惕!该类药品对被害人的
身体和精神有双重危害
绵阳市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民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第3代新型毒品一般是指二代化学合成毒品的变种,这种新型毒品已经成为全球公敌。”民警表示,近年来,为躲避警方查缉,降低目标群体的戒心,新型毒品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变装”,它们披着常见药品食品、安全可食的外衣,悄悄潜伏在日常生活中,极具欺骗性和诱惑性。这些新精神活性物质就属于无孔不入的第3代新型毒品。
以七佛烷、三唑仑、咪达唑仑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人在服用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还会产生记忆缺失,如果喝的量剂过多还会出现呕吐昏迷症状,个别患者还会产生精神错乱和错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购进精麻药物后进行二次加工,重新包装、换个名称就变为所谓的“听话水”、“失忆水”、“乖乖水”,成为一些犯罪的“帮凶”。
据警方介绍,该类药品对被害人的身体和精神有双重危害,一方面是过量吸食、饮用可能产生依赖性,或者导致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暂停,甚至窒息死亡;另一方面是被性侵可能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
警方提醒:
不要因为好奇等购买这些非法物品
也不要以为网络购买难以追查而抱有侥幸心理
一旦购买使用
就可能造成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
另外提醒市民
在外出聚会时
要注意保护自己
中国警察网提醒:
1.尽量不去嗨吧这些地方,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场所,发生问题的概率更大。
2.尽量不见陌生网友,特别是他们的聚会,因为你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只小白羊。 3.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娱乐场所,不要喝陌生人递过来的酒水饮料,他们的脸上不会写坏人两个字。同时,也不要让手中的酒水饮料离开自己的视线 ,以免被人趁机下药。同时尽量不要独自一人在这样的场所。 4.朋友聚会也不一定安全,很多性侵事件,多数是发生在熟人之间。 况且,这种聚会里,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一旦在这种聚会上,发现异常行为,例如吸毒,就一定要及时离开并报警。 5.如果发现自己才喝下一点点酒水饮料,就出现不正常的眩晕,不要相信边上人说是酒喝多了,休息一下就好了的鬼话。多数情况下,如果选择相信,你就会中招。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应该及时大声呼救,甚至寻求路人帮助。
6.如果意识到自己被人下药,除了向路人或朋友求救之外,还要积极展开自救,例如采取猛喝水,用催吐的形式缓解昏迷症状,争取时间离开,以及朋友的救援。 7.最重要的一点,如果真的不幸被坏人得逞,一定不要懦弱。在不激怒这些人的前提下,事后保留证据报警。
< class="pgc-img">>银川市鼓楼早市,在蔬果的清新里开启社畜的一天。摄影/孙伟
银川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经历几代移民,银川才有今日的规模。
银川的食物也是如此。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利用当地物产,变着花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和思乡之情,最终产生了属于银川的味道。
▲ 绝对的宁夏特色:九碗十三花。现在一般很少见,重要场合才会露脸。摄影/陈镛安
著名民谣歌手苏阳,7岁半随父母从浙江来到宁夏。在他的认知里,中国最好吃的大米在东北,其次就是宁夏。但他依然会不时到相熟的面馆里,来上一碗面。生在塞北的鱼米之乡,银川很多人都过着中午一碗米、晚上一碗面的生活。这里的人,已超越南北米面之争。
▲ 炒面,拉面,蒿子面,生汆面。小编去了趟宁夏,每天吃的面都不重样。
宁夏人的面,首推羊肉臊子面。成立于银川的布衣乐队曾在歌里唱过:“你回家吧,困难的时候,回家妈妈给你做最喜欢的羊肉面”。羊肉面已无限等同于家的温暖。银川街头有大大小小的面馆,足以抚慰空虚的肚子。初到银川的人,特别是“面痴”们,这一碗面不容错过。
推荐饭店:华彪面馆、丽娜面馆
?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
▲ 丽娜面馆家的特色野生蘑菇臊子面和西辣拌面。这里的老板人太实在,会给你很大很大的“面量”。小编一个肥硕的青年壮汉,愣是只能吃下半碗。老板说:“来到我店的客人,只有要求减面的,没有说再加面的。”当然,你可以一开始就要求少面。。
羊肉可做臊子,也可入馅。银川的老字号饭店仙鹤楼,料理羊肉不在话下,那一盘羊肉水饺更是诱人。热气缭绕地端上来,一口一个,喷香的羊肉馅,软而不失筋道的饺子皮,一盘不过瘾。
▲ 仙鹤楼的羊肉水饺。摄影/陈镛安
推荐饭店:仙鹤楼
▲ 仙鹤楼(新华东街店)。摄影/陈镛安
不过羊肉还是大块吃才最过瘾。不吃手抓羊肉,等于没有到过宁夏。吃一盘“手抓”是到宁夏的必打卡项目。羊羔的肉质最为细嫩,因此也很得银川人的喜爱。能想到的烹饪方法,都用在了羊羔肉上。手抓自然首当其冲。煮熟的羊肉切好码齐,搭着蒜醋碟一同上桌,能不能无缝接入银川生活,就看能不能接受一盘原汁原味的手抓了。
▲ 小叶手抓家的手抓羊肉。
推荐饭店:手抓滩羊仔、小叶手抓
▲ 手抓滩羊仔家不仅手抓羊肉出名,羊头、黄牛肉、羊杂同样美味。引用同桌张腾岳的话说:“尤其是羊头当中的那根脆骨,一定要抢到自己碗里。” 这里的黄牛肉来自宁夏南部泾源,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是这家店的特色之一,推荐品尝。
烤全羊这种真正的硬菜、大菜,在手抓的名气面前也要屈服。但是,真正的吃货不会在意名气,只在乎味道。宁夏自古是农牧交错区,带着马背民族粗犷性格底色的烤全羊,也是这里最地道的美味。一只十几斤重的小羊,经慢火烘烤数小时,通体显出诱人的焦褐感,手撕着吃是最豪气的原始吃法。外焦里嫩,烤肉的味道总是让人难以拒绝的。
▲ 烤全羊。摄影/陈镛安
推荐饭店:昊御轩
▲ 昊御轩原生态烤全羊(上海路店)位于河边,离下文推荐的百草滩羊只有几百米的路程。
宁夏人对当地羊肉的品质自信到什么程度呢?到了全羊不仅烤而且可以蒸的程度。做得好,羊肉的鲜美得到最佳诠释,做不好,剩下的就全是羊的那股子腥膻味了。本地的好羊肉不腥不膻,宁夏人才有这种自信。不同于手抓的煮,蒸全羊更能锁住羊肉本身的汁水,撕扯着羊肉时,已能感受到肉质的丰盈软嫩。
▲ 长相有点赛博朋克的蒸全羊。摄影/陈镛安
推荐饭店:南华山私房菜
▲ 南华山李氏蒸全羊私房菜。
涮羊肉是很多人最早爱上羊肉的食用方式之一。宁夏滩羊肉的口感、味道都很好,涮着吃再合适不过,甚至无需太多小料调味。洋芋馍馍、凉粉皮皮的口感都很神奇,香滑有嚼劲。还有脆韧的新鲜毛肚,虽然是内脏,却处理得很干净,没有令人厌恶的异味。
▲ 洋芋馍馍,凉粉皮皮,每样都是美味。
推荐饭店:百草滩羊
▲ 立而不坠,百草滩羊的羊肉丝毫尝不出膻味。上图摄影/陈镛安
▲ 百草滩羊泉水涮羊肉(陶然水岸店)很好找,过了小桥就找这样的红色尖顶建筑。
说到内脏,羊杂碎是银川人的早餐最佳选择之一。洗剥干净的羊杂在沸腾的羊肉汤中汆烫熟,盛上冒尖的一大碗,撒上葱花、香菜,再来一勺鲜红的辣椒油。一块发面饼子配着热腾腾的羊汤,赶走清晨未醒的睡意,忙碌的一天才算开始。
推荐店铺:西门桥小宁羊杂
▲ 在西门桥小宁羊杂(黄河东路),来一份口感互补的绝佳搭档。
银川人的夏夜是在撸串中拉开序幕的。烧烤店门口总是挤满大大小小的车辆,以及拿着菜单沉思,时不时抬头张望的等位食客。店里面照例是人声鼎沸,觥筹交错,服务员敏捷地穿梭在桌与桌、大堂与后厨之间。
▲ 夜晚的银川从来都不是安静的,因为你根本按捺不住一颗去夜市的骚动的心。摄影/孙伟
羊肉串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最寻常的肉筋,配上蒜瓣或青椒,味道、口感的层次一下子丰富起来。选上好羊肉来烤,只需加一点点盐调味,有羊肉本身的鲜甜,也有烤肉的焦香四溢。红柳肉串和羊肋排是最过瘾的选择,一口咬下去,让羊肉的油脂热热地扩散在口腔中。再来一口冰镇的西夏x5或大窑橙诺,气泡的嘶嘶声带走暑气,也和烤串一起,装饰着最本色的银川夜生活。
▲ 就这保龄球阵型,俩人吨吨吨一晚上就能干掉。
推荐饭店:红柳枝烤肉专门店
▲ 吃掉这把红柳枝大串,你就是今夜最funk的人。
▲ 入夜时分的红柳枝滩羊烧烤店(文苑西巷)门口,慢慢会被露天用餐的食客桌子所填满。
最接地气的是怀远夜市。这里地处新城区,邻近大学,有最躁动的夜,也有最馋的胃口,往往午夜时分依然是人流如潮,灯火通明。摊贩们用最简洁有力的宣传语招徕顾客,或者一言不发,任凭炉火上冒出的香气勾得行人不自觉地停下脚步。
▲ 留好你的胃,怀远夜市的精彩不容错过。摄影/孙伟
一般排队长的店家,出品味道都不会差。进入怀远夜市,迎面就是宫廷酥牛肉饼店前的长龙。有的人一买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足见其火爆程度。转过头就能看到“人生一串、宝子烧烤”几个字,《人生一串》里“骨头骨头”那一集馋得人抓心挠肝的烤羊蹄和烤肋排就在这里。
▲ 怀远夜市的明星商铺鳞次栉比。
▲ 来都来了,不嘬一蹄子?
推荐饭店:宫廷酥牛肉饼、李子新鲜羊肉串、宝子烧烤火锅粉、刘三火爆鱿鱼、丁铁民烤蛋、放哈甜胚子奶茶、粉丝情缘烧烤辣爆
▲ 右下角这家丁铁民烤蛋位于怀远夜市深处,不太好找,但却是唯一正宗的丁铁民烤蛋。千万不要被夜市门口的几家冒牌货迷惑了。
银川作为宁夏的首府,优势就在于集合了整个自治区的美食,各地的美味在这里都可以吃到,为行程匆忙的人省去了奔波之苦。宁夏南部与甘肃、陕西在方言、习俗、口味上都有相近之处。暖锅是当地一道最淳朴、最丰富的美食。略显粗糙的土砂锅(后改为铜锅)里面装着五花肉、排骨、丸子、酥肉等等荤菜,还以黄花菜、木耳、粉条、豆腐、蘑菇、白菜等等素菜打底,有种“丰年留客足鸡豚”厚道与热情。各种配菜的香味在热力的作用下融会贯通,一吃就停不下来。
▲ 六盘源家,令人欲罢不能的暖锅。摄影/陈镛安
推荐饭店:六盘源
▲ 六盘源暖锅城(蓝山名邸店)。从左图的大楼梯上去往里走,就能看见位置隐蔽的店家了。
银川因为地处西北,纬度高,人们的饮食偏向肉和主食,青菜反倒不常见。本地人吃饭多喜欢配上八宝茶,酸甜适口,既解油腻,又能保证维生素的摄入。
▲ 加入黄冰糖的八宝茶更甜,更爽口。夏天用个大点的锅把八宝茶一次泡好,过滤掉茶叶,把红枣葡萄干果干什么的留下,用瓶子分装好放冰箱冷藏,是消暑佳品~
夏天是银川的旅游旺季。大西北的夏天,要比其他地区清凉不少。然而,谁能在夏天拒绝冷饮呢?银川的老牌国营饭店迎宾楼,涮羊肉实惠,冷饮更是一绝。单设冷饮部的饭店也是不多见。不管是奶味十足的雪糕,酸甜清凉的酸梅汤,还是网红的五仁冰砖雪糕,都足以助人抵挡盛夏的高温。
< class="pgc-img">>推荐饭店:迎宾楼
▲ 迎宾楼的特色冷饮合影,是很多银川人从小吃到大的的经典口味。迎宾楼餐饮(解放西街店)。
来源:地道风物
图:这是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包兰铁路(2013年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上部圆图:宁夏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2016年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中部圆图:宁夏白芨滩防沙林场职工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扎草方格(2013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右下圆图: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通过治沙已将沙丘固定(2015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沙漠,一个神秘、特别的存在。千百年来,与人类反复上演着一幕幕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的斗争,演绎着进退之间的爱恨情仇。长期以来,人类与沙漠一直处在对抗之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新的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沙漠自白
【人类终于意识到,“我”是地球生态圈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我是沙漠,在我的领地,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几乎没有植物生长,也不适合动物活动,是一个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虽然我由十分微小的沙粒组成,但是我的身躯非常庞大,现在的面积已经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地球陆地表面的四分之一,而且还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进行着扩张。
和森林、大海、草原一样,我也是地球生态大家庭里的成员之一,但我很特殊,很少有生物能在我身上生存,人类对我的看法和对其他的几位完全不同,我是不受欢迎的一个。在中国,我主要分布在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地区,所以这里的人对我印象深刻。
一直以来,人类认为我是有害的,说我是“可怕的噩梦”。的确,有时候我并不温柔,狂风袭来,我的细胞被裹挟而起,在空中游荡,不知不觉就飘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人们看到的是一幅黄沙漫天、天昏地暗的景象,有的村庄还会被我们埋在身下,生灵也不复存在,人类建设的家园瞬间变成我们恶作剧的游乐场。
其实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我也没有办法。本来我和森林、草原和睦相处,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家里,但是人类的乱砍滥伐、超载放牧破坏了森林和草原,我渐渐移动到它们的地盘了。没有了阻挡物,风还将我吹到了人类的家里。
或许我真的伤害了人类,而人类又何尝不是一次一次地伤害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伤害越来越深。一些企业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到我身上,弄脏了我的肌肤,可能永远也擦洗不掉。我病了,我哭了。
好在,随着危害日益严重,人类开始逐渐警醒。
为了治理我、阻挡我,人类想方设法在我身上植树种草,在有些地方,我的面积在一点点缩小,这样下去,终有一天我会从这个世界消失。但没想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理性的人类终于意识到我是地球生态圈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人类虽然在治理,但是并没有打算将我们赶尽杀绝。
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对我们的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我们的性情,他们在我们身上种植的一些植物,也使我们有了绿色、生命和灵气。
治沙奇迹
【将废弃的麦秆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丘上,在每个草方格里栽上耐旱的沙生植物——中国独创的草方格治沙被誉为“世界奇迹”】
这是一条连接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铁路干线,却因沙漠而得名,为世人所知,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
包兰铁路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起于包头止于兰州,全长990公里,其中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当时,这条铁路到底能够运行多久,没有人能够预测,因为风沙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将铁路轨道掩埋。
张克智,陕西西安人,时任兰州铁路局中卫固沙林场场长。这个林场专门负责包兰铁路中卫段两侧沙漠的治理,保证铁路的顺利运行。上世纪70年代,张克智响应组织安排来到中卫,在沙漠边上治沙开荒,保卫铁路。
“因为沙漠前移,侵占了良田,掩埋了村庄,对铁路的影响更不用说。修通之后,沙子经常上道,三天两头上道,沙子一上道,铁路就得中断行车。”张克智回忆。
如何有效阻止铁路两旁的沙漠流动,不让沙子将铁道掩埋,这是张克智他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治沙首先要把沙丘固定住,但这并不容易。
“开始我们用立体防护栏来挡沙子,结果是越挡越多,越挡越多,把沙子积累到铁道边上了,就把沙漠远处的沙子都积累到这了,对铁路造成更大威胁。”张克智说。
无数次地尝试,无休止地努力,终于,一种就地取材,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草方格沙障——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式,利用废弃的麦秆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丘上,留麦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秆根部,使麦秆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
“这样不管风从哪个方向来,草方格都能够起一个阻沙的作用,上面阻沙,下面固沙,把沙子基本上固定了。”张克智说。
有了草方格沙障,沙子不再流动,人们便在每个草方格里栽一棵耐旱的沙生植物,渐渐地,草木成林,沙漠绿了,对铁路的威胁也解除了。
经过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的艰苦努力,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构成了“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在铁路沿线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这一治沙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伟大创举。
绿进沙退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昔日一望无际的荒漠已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锁住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绿色长城】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80年代,盐池县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2.3%,全县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包围其中的农民无法耕作、生存。由于以前沙漠化程度较高,这里的不少地名都带有“沙”字,比如高沙窝镇、黄沙窝村、沙边子村。
在流行以沙为名的盐池,却有一个叫哈巴湖的地方——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位老人漫步于绿意盎然之中。他们退休前所在的盐池机械化林场是保护区的前身。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林业总局批准在全国建立六个大型机械化林场,盐池机械化林场就是其中之一。
季川,时任林场经营科科长,1982年来到林场,“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基本上没有树,全是鸣沙,长一部分草,很少很少。”
为了阻止日益严重的荒漠化,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开始了一段艰苦的治沙历程。“当时这里治沙难度相当大,有时候白天把苗子栽进去了,晚上一场大风,第二天这些苗子全都被吹出来了。”林场副场长牛惠民回忆。
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打消人们治沙的念头,反而激发起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昔日一望无际的沙漠被一望无垠的草木覆盖,风沙小了,环境好了,牛惠民和季川,还有无数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用他们的青春换来了眼前的这一切。
如今,荒漠已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像横亘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绿色长城,遏制了沙漠南侵。哈巴湖,这一宁夏中部旱塬沙海上的绿洲,构筑起西部生态屏障里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防沙治沙始终伴随着宁夏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扎根沙漠、治理沙漠、开发沙漠、建设沙漠。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宁夏沙化土地面积由2475万亩减少到1686万亩。自1994年至今,宁夏连续20年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沙漠化逆转。
“宁夏的荒漠化面积每年以2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减,沙化土地面积每年以将近1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减。可以说,宁夏的沙漠是整体遏制、持续好转、面积缩减的一个过程。”宁夏林业厅厅长马金元说。
铁路沿线、长城内外,草木成林,郁郁葱葱,铁路畅通了,长城保住了……人类和沙漠又恢复了平静,在各自的领地,用各自的方式生活着。
变废为宝
【光伏面板下如今长满草木的土地,原来其实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荒芜是沙漠的特质,这里很少有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也没有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如此广袤的沙漠,如果不能开发利用,带给人类的只能是灰暗的记忆。幸运的是,随着人类对沙漠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接触,人们慢慢发现,如果加以改造,看似荒凉的沙漠也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出财富。
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放眼望去,一块块光伏面板将大地装扮成蓝色,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即将建成。光伏面板下如今长满草木的土地,原来其实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一般荒漠化的地方土地资源是比较多的,如果我们把它利用好,不仅能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又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民光扶宁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保林如是说。
沙漠中雨水稀少、光照强烈、蒸发量大,这对涵养水分、植物生长十分不利,但这恰恰是光伏发电的黄金条件,而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面板正好可以遮挡阳光对沙漠的直射。
宁夏盐池、中卫等荒漠化土地较多的地区,已经成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聚集区。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成为帮助老百姓实现精准脱贫的产业。
柠条,一种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成活率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多年以来,柠条是中国北方荒漠化地区固沙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被广泛种植。
如今,柠条的另一种特性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柠条枝叶的营养价值丰富,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含量很高,特别适合加工成饲料,喂养牛羊等牲畜。在宁夏畜牧业大县盐池,一种将柠条平茬利用的模式迅速推广开来。
平茬,就是将成长期5年以上的柠条从根部剪去上面的枝条。这些枝条可以加工成饲料,平茬后的柠条会重新发芽生长。
“平茬以后第一能带来收入,第二有利于它的更新复壮,这样也解决了怎么从沙漠中收回一定资金的问题,然后用这些资金再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去更好地保护生态,这是一个循环利用的过程。”盐池县林业局副局长王增吉介绍。
沙海淘金
【利用但不破坏,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衡的艺术】
记者盛夏时节采访时,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散发出一股股淡淡的清香,这是成熟的味道。杨丽霞和她的姐妹们正在园子里采摘葡萄。
葡萄园所处的这个地方在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土地沙化,一些人甚至背井离乡。
后来,像杨丽霞这样的一批批白芨滩人开始了对沙漠的治理,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年被严重沙化的地方,如今已经绿意葱葱,硕果累累,成了林场职工的“聚宝盆”。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介绍,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职工靠我们的‘五位一体’沙产业模式,这几年连续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收速度,去年人均职工收入达到了5.5万元。”
沙漠绿了,百姓富了,这是人类与沙漠相处当中,一个双赢的结果。利用但不破坏,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衡的艺术。
张萍,土生土长的中卫姑娘,现在在沙坡头景区当导游。“我们这边以前只有一两百工作人员,现在增加到八百多人了。旅游项目非常多,视野看上去非常开阔,我们这边是一个具有灵性的地方,是一个风水宝地。”说起沙坡头,张萍一脸自豪。
当前,宁夏正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而宁夏很多的旅游资源和景点分布在沙漠之中,沙漠已经成为宁夏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阵地和亮丽名片。
中国经验
【如今,每年都会有数十位阿拉伯国家学员来到宁夏,学习中国人“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防治土地荒漠化是世界性难题,土地荒漠化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27%,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受影响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带动普通农民参与治沙,逐步改善生态,消除贫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更加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每年拿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防治土地荒漠化,使得上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的局面得以逆转,如今每年减少1400多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就了这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不仅初步遏制住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持续多年的“双减少”,还培育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防沙治沙的新产业,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马金元介绍,在防沙治沙方面,宁夏一开始就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让防沙治沙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沙区大力发展沙产业。目前我们宁夏沙区沙产业的面积已经超过200多万亩,产值超过了35亿元。”马金元说。
中国在致力于自身荒漠化防治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探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管理。2006年起,中国商务部委托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展针对阿拉伯国家的防沙治沙培训课程,至今共有220多名阿拉伯国家技术人才参加培训。
“当时我们的初衷就是把中国一些好的治沙技术能够传播、输送到国外,支援阿拉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在传输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展对接交流,把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也吸纳进来,有助于我们在相关的治沙建设、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中借鉴。”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说。
47岁的马尔拉夫是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省水利研究所所长。去年7月,他第一次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参加正在这里举办的阿拉伯国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技术管理研修班,系统学习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腾格里沙漠边缘,改良过的沙地里,西红柿、秋葵、葡萄等蔬果长势喜人。马尔拉夫不时向当地技术人员咨询,还频频拿出手机拍照。
为期20天的中国“求学之旅”,让马尔拉夫深深感受到中国政府在防沙治沙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信心和作为。他说,回国后他会及时传达学到的防沙治沙技术和有益经验,让更多人了解荒漠化防治中的“中国力量”。
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阿拉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取经,传递友谊,架起了中阿友好往来的桥梁。如今,中阿双方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又找到了共鸣。
约旦学员叶哈雅·阿卜杜·噶迪勒告诉记者,2014年他的三位同事来到宁夏,接受了荒漠化治理的培训,他们已经很好地把学到的有利经验和技术传播到约旦。
“我们创造了经验,就要毫不吝啬地把我们的技术输出去,贡献给世界各地,大家共享。科学治沙,互相学习,我想未来的世界一定很美好。”马金元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每年都会有数十位阿拉伯国家学员来到宁夏,探寻在这片遥远的沙漠中发生的故事,见证“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他们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学习荒漠化治理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经验,回国后运用到自己国家的治理工作当中,为本国的荒漠化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后继有人
【在宁夏,还有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王岩”,将沙漠变绿】
2016年盛夏八月的一天,几近正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23岁的王岩正在认真查看滴灌设备和树木灌水情况。大沙梁的刺槐出现旱情,侧柏的滴管不在位,他都逐一做好记录。
2011年,王岩考入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防沙治沙工程系的一名新生。这所前身为宁夏林业学校的学院有着30年的办学历史,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培养防沙治沙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学院。
王岩至今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来到白芨滩实训时的情景,那时候,他还没有想到自己此后会成为其中一员,但彼时的震撼在他的脑海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把沙漠植绿了我觉得挺伟大的。”王岩坦言。
第一次来到白芨滩,带给王岩的不仅有震撼,还有遗憾。因为人生中第一次“追星”却并没有成功。
“当时是王有德局长,全国劳动模范,我们班同学刚来的时候都特别想见他,因为他工作繁忙,结果也没有见上。”王岩遗憾地说。
全国劳模王有德曾被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在白芨滩,他曾经带领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4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王有德是王岩心中的“偶像”,也是他在治沙路上前行的精神动力。
2014年,王岩圆满完成学业,如愿加盟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一名光荣的治沙人。更令他高兴的是,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而且有机会一起工作。
劳模精神的感召,加上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让王岩像一只铆足了劲儿的陀螺,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在白芨滩,像王岩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追随父辈甚至祖辈脚步走上治沙路的“白芨滩二代、三代”,在日复一日的努力工作中,成就着心中的理想。
在管理局局长王兴东看来,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也是“继承了白芨滩精神的一代”。“与老职工相比,他们富有活力、有知识也有学历,他们在推动治沙技术的提升、速度的提升、治沙成效的取得方面,发挥了年轻一代的作用,也为我们这几年治沙工作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王兴东说。
工作3年,王岩最深的体会就是,林业工作者不仅要能吃苦,更要多一份责任感,沙窝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是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其实,在宁夏,还有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王岩”,他们,用责任与付出托起沙漠中的希望。(记者刘海、卢鹰、唐亚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