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2023#
角兽岛率先建成的启动区。肖遥 马骥 摄
独角兽企业,是指估值超10亿美元且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的创业公司
2018年7月,全球首个“独角兽岛”在天府新区拉开建设序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10月28日,四川天府新区独角兽岛正式“开岛”,现场签约10家新经济行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和投资机构,并启动独角兽岛生态联盟建设,为全周期培育“独角兽”奠定了基础。
独角兽岛位于兴隆湖东侧,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区域。
2018年7月,全球首个独角兽岛在四川天府新区启动建设,以构建独角兽企业生态圈,打造具有标识度的新经济成长高地为目标。
此次独角兽岛启动招商工作,全面布局新经济产业,旨在打造国内首个独角兽企业聚集平台,也意味着独角兽岛正式开启对目标企业的孵化和培育。
10家企业签约独角兽岛开启孵化服务
活动上,共有阿里拍卖、百度智慧、中电文思海辉、地上铁租车、蜜蜂科技、成都睿畜等10家企业签约入驻独角兽岛。
记者注意到,这10家企业中有9家为新经济企业,1家为投资机构。
从签约企业可发现,独角兽岛既招引外地企业,也在培育、孵化成都本土独角兽公司。
独角兽岛规划用地面积约1006亩,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项目自2017年决策启动,今年初启动区率先建成,独角兽岛“雏形初现”。
“此次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凝聚天府新区发展新经济,培育独角兽的强大合力,构建完善独角兽孵化培育的生态系统,打造‘独角兽’成长筑梦的黄金赛道。”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独角兽岛一定会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未来之岛、梦想之岛。”
为打造更适合“独角兽”生长的生态环境,2019年四川天府新区出台《关于支持新经济企业入驻独角兽岛的若干政策》,俗称“岛十条”,从企业聚集、科技研发、市场开拓、金融联动、人才招引等各方面为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的支持。
根据规划,独角兽岛将打造从初创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超级独角兽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经济企业办公场所,同时还将同步引进企业所需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为新经济企业的生长打造一个完整闭环。
创新生态系统打造“独角兽”成长的“热带雨林”
“站在一家美国独角兽企业的角度来看,天府新区独角兽岛这样的整体规划、生态和配置,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能只有像苹果这样的顶级企业才能拥有。期待独角兽岛上诞生出更多优秀的跨境电商和相关产业生态。”出席活动的Thrasio中国区并购负责人张仕豪感叹。
Thrasio在去年完成C轮融资后,刷新了美国独角兽记录,成为最快晋升独角兽的营利性初创公司。
张仕豪的感叹,源于独角兽岛背后的整体产业生态。
独角兽岛所在的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式在此揭牌。在近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对于“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赋予四川天府新区明确定位。
这些重大布局和重大决策部署,助推四川天府新区持续打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孵化场、应用场,并在成都科学城区域构建起具有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
目前,四川天府新区以“数字经济特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西部数字经济新极核。
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府新区大力开展新经济企业培育工作,入选成都市梯度培育企业累计超100家,成都市百家重点新经济企业达9家,准独角兽企业累计8家,新经济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32%,累计注册数超1.5万家,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已现雏形。
“作为一名成都人,此前就一直在关注天府新区的科技创新,这次来到这里,我感受到了独角兽岛、成都科学城的吸引力。独角兽岛作为凝聚独角兽企业的地方,充满了希望和机遇,未来或将企业总部迁移到独角兽岛,共享天府新区发展的红利。”深圳市蜜蜂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旭说。
活动上,独角兽岛生态联盟宣布正式成立,联盟将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合作共赢”为理念,凝聚和培育更多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技术带动力的独角兽企业,打造“独角兽”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
延伸
新建筑赋能新场景
独角兽岛造型新颖,10月25日兴隆湖开湖后,这里已成为不少网友打卡的网红点。
独角兽岛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活动当天,该所合伙人大桥谕就独角兽岛的场景创新展开论述。
大桥谕介绍,独角兽岛针对从初创到成熟阶段的不同类型企业,量身打造了不同的办公场景,创造出让人们自发沟通、享受自然的环境,使得随处都能成为创意迸发的空间;独角兽岛还创建了一个在步行距离内即可完成工作、生活、娱乐需求的未来城市范本,也造就了一个环境友好、高效节能的城市空间,最大限度促成各行各业间的合作与链接,在全新的环境中创造、创新。
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中,独角兽岛被比喻为一个荷塘中的莲花,岛上的建筑则设计为一系列交互式的“花瓣”,整体呈现聚集之意,贴合独角兽岛聚合人才企业的初衷。
来源: 四川日报
华社成都8月1日电 题:四川: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治蜀兴川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任硌、杨三军、胡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四川考察调研,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要求“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干部群众锐意创新、埋头苦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巴山蜀水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夯实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走进川渝高竹新区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12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下半年的订单都排满了!”公司生产部负责人王海成介绍,公司正在扩建二期项目。
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川渝高竹新区一家企业展厅内拍摄的展车(2021年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高竹新区是川渝两地在毗邻区共同设立的首个跨省省级新区。这里的企业,享受两地优惠政策就高不就低,付出的要素等成本就低不就高。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四川坚持以区域布局统筹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捞取已经腌制好的泡菜(2022年6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辐射作用日益彰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片区竞相发展。
以区域协同为依托,进一步挖掘释放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四川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紧固件是制造业基础零部件,看似简单,却对材料和工艺有很高要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眉山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涛说,“我们之所以能把一颗铆钉做到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靠的就是技术攻关。”
四川省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户在进行芹菜苗移栽(2022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2020年,四川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5.3亿元,而2012年为350.9亿元。
老国企长虹集团,紧贴用户、紧跟市场、紧抓创新,蜕变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国潮“新势力”。深耕农牧行业的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跻身“世界500强”。创业不到10年的极米科技,快速成长为智能投影行业龙头企业,顺利登陆科创板……
10年间,四川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2021年,四川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达到53850.8亿元,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
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拍摄的油菜花田(2020年2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绿色转型。
从四川省内江市城区穿城而过的沱江(2020年5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斌 摄)
长江重要支流沱江流经地,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也一度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四川近年来坚持“零容忍”,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设立五级河长1万余名,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变水污染防治“分散治理”为“协同治理”……沱江再现水清岸绿。
夏日傍晚,站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三江口眺望,江水滔滔、远山滴翠,蜿蜒的亲水步道上,游人如织。
曾几何时,“化工围江、污染绕城”困扰宜宾。近年来,当地铁腕治污、强力减排,引进智能终端和动力电池产业,经济支柱产业由“黑”转“绿”,母亲河重焕生机。
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坡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6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为保护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四川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政策,长江流域10257艘渔船、16480名渔民全部实现退捕上岸。1986年开始就在长江和赤水河捕鱼的李庆余,2019年退捕上岸,如今成为赤水河流域调查员,协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进行鱼类采样监测,他说:“水里不捕,鱼儿又多了起来。”
推进减排、抑尘等“五大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0.8%;开展绿化全川和长江廊道造林行动,2021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升至40.2%;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长江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如今的巴蜀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强调,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
红色琉璃瓦、棕色漆木墙,修旧如旧、一步一景……芦山县龙门镇是“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如今变身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群众住进好房子、腰包里面有票子。
历经多次强烈地震冲击的四川,自强不息、坚韧奋进。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生机勃发;恢复重建的九寨沟,美丽依旧……
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以及湖畔的西部(成都)科学城(2021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发(四川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脱贫攻坚,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尽锐出战,从大小凉山彝区到高原涉藏地区,从秦巴山区到乌蒙山腹地,干群并肩下足“绣花”功夫苦干实干,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0多亩油橄榄树郁郁葱葱,高高的枝头挂满了果实……在曾令人揪心的“悬崖村”——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2020年贫困村民搬下悬崖、入住县城边的现代社区。如今,山上的老村子搞起了旅游、发展起经济作物。
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出台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评细则,开展农村撂荒地专项整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实施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
人们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欣赏荷塘美景,荷塘旁边就是村里处理生活污水所用的埋于地下的污水收集池、沉渣池、四级厌氧池等(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截至2021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粮食主产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四川粮食产量达到716亿斤,比2012年增加53亿斤。
近年来,川猪、川粮油、川菜、川茶等综合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元。“好味稻”“天府菜油”“东坡泡菜”……越来越多的“川字号”名优农产品远销川外,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四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拼”的精神,拿出“闯”的劲头,发扬“干”的作风,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治蜀兴川新篇章。
视频记者:季晓庄、杨华、刘海、杨进
海报设计: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