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餐饮行业规模更是首次跨过4万亿元门槛,增速高达9.5%。
近年来的这场零售大赛,最大的变革发生在数字化支付的普及,扫码支付超越现金支付成为主流,也倒逼了餐企纷纷实现数字信息化。
餐饮SaaS软件,作为这场数字化革命的重要手段,去年在经历了一场行业洗牌后,今年行业的现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 class="pgc-img">>智能化商户超10%,餐饮SaaS软件拐点已至
相关数据表明, 2018 年中国 SaaS 行业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增长率为 45%,未来几年的增长率预计保持在35%以上。
而在餐饮市场,截止2018年底,据不完全统计,餐饮市场商户数量600万+,其中整体可被智能化的目标市场商户数量约250万。
据行业巨头预测,到2019年底,全行业活跃的智能化商户也仅为50万家,只占可被智能化目标商家的20%。
可见,餐饮SaaS软件虽然经历了2018年的行业冷潮,未来依然是一个增量空间巨大的市场。
< class="pgc-img">>SaaS软件行业巨头客如云的CEO彭雷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拐点理论”,他说,餐饮SaaS系统终将会像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取代传统的收银设备,而这个拐点出现在2018年。
“市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往往有一个规律,前3年新技术进入市场后渗透率会在10%以下,之后会平缓增长。当渗透率超过10%后会快速在2-3年时间内超过80%,然后再缓慢由80%增长至100%,而在市场渗透率超过10%时就是拐点到来之时。”
< class="pgc-img">>智能化设备三大模式,“生态圈型”选手成行业熊猫
餐饮界(canyinj.com)了解,目前餐饮智能化设备市场中,就产品而言,可以分为三大模式:
一、传统餐饮管理软件系统
此类软件可满足收银、买单、点餐等基础性功能,但对于扫码点餐、实时进销存数据监测等服务的“打通”功能较弱。
同时它需要餐企一次性购买“系统、终端、服务器”等全套设备,前期运维投入成本高。
二、SaaS服务模式软件系统
SaaS软件是通过云端技术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响应,商家可以实时在线,除点餐、买单、收银外,还能实现扫码点餐、会员营销、进销存实时管理等功能,线上动作完成度高于传统软件。
< class="pgc-img">>SaaS软件相比传统软件的优势是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是国内目前的大部分SaaS软件企业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可持续性较弱。
在随着餐企发展到不同阶段,对设备会出现新的需求,这时大部分SaaS软件企业的可拓展性差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
三、“生态圈型”智能SaaS软件系统
此类软件是SaaS服务软件的高阶版,其不仅提供涵盖SaaS软件的所有功能,还能在“打通”、“连接”、“增值”等三方面为餐企赋能。
既能做到让餐企运营环节全方位实时连接,还能对餐饮行业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并基于大数据能力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搭建完善“生态圈层”。
< class="pgc-img">>“三板斧”打造生态圈,“开店就用客如云”
在当下餐饮智能化设备领域,传统餐企管理软件系统逐渐被淘汰,而SaaS软件成为行业主流,但真正能实现“生态圈型”的SaaS软件系统则是凤毛麟角。
< class="pgc-img">>为了深入了解“生态圈型”SaaS软件,餐饮界(canyinj.com)对行业巨头客如云,这个在8月15日刚刚跨过7周年庆典的餐饮SaaS软件公司,进行了深度调研。
客如云在2018年经历短暂的调整后,今年业绩迎来了180%的大幅增长,服务商户突破25万+,预计未来一年,客如云服务的智能化门店将达到40万家,其中活跃商家20万,占据行业40%的市场份额。
< class="pgc-img">>客如云,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经历过几番行业洗牌,作为少数的几家“生态圈型”SaaS软件企业,客如云向餐饮界透露,“他们并非靠某一种单一优势占领市场,而是依靠全功能”,即企业优势“三板斧”:
< class="pgc-img">>第一板斧:客如云极致的软硬件产品。
目前,客如云拥有400-500人的研发团队,拥有对产品持续的研发创新,针对餐饮商家经营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模块功能。
客如云既能为连锁餐企提供报表、供应链、营销等丰富配置,满足其全面需求,同时也针对小店单独开通收银、支付、点单、外卖等基础功能。
第二板斧:面向中国100个以上城市的销售及服务网络能力。
截止今天,客如云在全国102个城市拥有130余家直营分公司,代理商300余家,员工超过4300人,已服务25万余家包含餐饮、零售、美业在内的门店。自今年4月起,客如云大规模的团队扩张也正式启动。
客如云未来将在全国20个新的城市开设直营分公司,销售人员也将得到大规模扩充。无论在全国哪个城市,都可以方便快捷的购买到客如云智能收银产品并享受同步的售后服务。
< class="pgc-img">>一直以来,客如云都保持着硬件一年一次迭代,软件两周一次迭代的更新频率,提供7*12小时客服、1小时响应的星级品质服务。
海底捞、正大集团、万科集团、嘉旺等长期合作客户对客如云的产品售后服务均给出了极高评价。
海底捞信息部负责人表示,“我们更看重售后,这与海底捞自身的理念非常契合。客如云产品售后的配合度很好,反应及时、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第三板斧:SaaS到生态再到增值服务的全方位服务。
客如云的产品金字塔除了基础的软硬件工具层外,还有开放平台层和大数据及金融服务层,帮助商户连接“人财物客”餐饮上下游资源,甚至能帮助商户以低费率获得资金支持,助其不断拓展,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 class="pgc-img">>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完善的“产品服务金字塔”和“产品服务三板斧”,客如云才得以成为行业内屈指可数可以满足商家最完整生态需求的SaaS软件公司。
客如云也因此拥有充足的底气,在今年提出了全新slogan:“开店就用客如云”。
< class="pgc-img">>增量市场打响规模之战,客如云四大福利助力代理商
在一个经历过行业洗牌后重新进入高速增长的市场,客如云正在加快市场扩张的步伐。
目前,客如云在全国拥有300余位代理商。8月初,客如云在杭州召开的300人的年中代理商大会,在行业内可谓反响巨大。
近期,客如云强势开启代理商招募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客如云计划将代理商数量扩展至500位,甚至更多。
< class="pgc-img">>据悉,成为客如云代理商不仅能获得十一项支持并享受四大盈利点,还能够享受大平台带来的产品及政策保证。
客如云的代理商可以与客如云共同分享软硬件毛利、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分润、营销服务在内的四项收益,分润覆盖广泛,后期增值利润点高,确保代理商获得极大的利润。
其中,客如云为代理商提供的四大福利,可谓极富吸引力。
< class="pgc-img">>福利一:量身打造帮扶计划。客如云将为代理商提供量身打造的帮扶计划,为其提供销售、运营、技术等全方位指导。
福利二:共享海量客户资源。客如云是目前餐饮零售SaaS行业内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极高,去年仅餐饮一个细分市场,商户规模就超过20万家,其中不乏多个大型连锁企业,收入超过6亿元。成为客如云的代理商,即可与客如云共享海量客户资源!
福利三:体制完善收益高。客如云的收益来源包含软硬件毛利、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分润、营销服务四大营收模块,收入来源广泛且稳定。成为客如云代理商还将享受完善健全的系统机制,产品技术团队将全程提供在线支持,及时解决难题。
福利四:十一项支持助力成长。客如云将为代理商提供培训、市场、技术、广告、销售、营销、管理等十一项支持,全国3000余名一线销售人员也将亲身传授经验和运营管理诀窍,以丰富的经验助力代理商成长,实现共赢。
>商情报网讯:随着互联网加速发展及支付方式的普及,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现已经基本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单纯局限于配送实力和商家资源的竞争,企业信用也发展成平台竞争重点。
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使用率超四成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比98.3%。8亿多“手机族”的生活基本需求,与日益完备的互联网服务紧密结合。网上外卖已经成为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3.64亿,较2017年底增加2049万人,同比增长5.96%,持续稳定增长。
数据来源:cnni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智能手机的大量推广和普及,手机网民用户规模不断攀升,为手机订外卖市场奠定了用户基础,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增长率为6.6%,使用比例达到43.6%,提升1.2个百分点,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用户规模增速将逐渐放缓。
数据来源:cnni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格局形成,一季度美团市场占比近六成
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据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中国外卖行业越来越集中于寡头之间的竞争,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外卖行业的95%的市场份额被美团和饿了么占据,其中美团的市场份额远超饿了么。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逐渐成熟,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目前,国内在线外卖市场日益扩大,庞大的消费需求对于商家来说,菜肴包不失为一个省时、省力的选择。近年来,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但是随着外卖市场的逐渐普及,增速有所放缓,预计未来两年增速仍然能保持在20%左右。2017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2070.6亿元,增长率为25%。随着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的逐渐成熟,预计2018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25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别再聊排队了,咱们可以聊聊别的。”
见到钛媒体记者时,谢新法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到。在外界的印象中,融资 5 轮、估值 30 亿元的“美味不用等”(以下简称“美味”)大多仍停留在“排队神器”,这甚至让谢新法和它的团队对此有些苦恼。
从 2014 年开始,一款名为“美味不用等”的应用逐渐出现在商场的餐厅门口,只要扫一扫餐厅提供的二维码,关注“美味不用等”的微信公众账号或者下载 APP,即可进行线上排队取号,如果你想利用等位的时间再去商场四处转转,美味也提供了实时通报叫号进展的功能。
通过“美味不用等”的 APP 与微信公众账号,食客可以进行线上排队,并能够实时查询叫号进度。
这样的服务很快得到了B 端和 C 端市场的双重认可,对于食客来说,线上排队、实时叫号的服务提升了他们的用餐体验,而对于商户来说,相比原先的拿号、记录、喊号等人工排序方式,机器排队比传统的服务员排号效率会更高。
据美味统计,平均每个食客利用电子排队都能节省 30 分钟的等待时间,当食客在餐厅的流转更加紧凑,自然就能提升翻台率,从而增加餐厅的营收。以合作餐厅“望湘园”为例,在使用美味的“排队、在线点菜”等产品后,一个月到店就餐率提升了20%,空台率降低了30%,门店周末/节假日营收提升5%。
复制“排队”优势
蒋宇捷是信天创投的合伙人,他在 2014 年主导了信天创投对美味的 A 轮融资,回忆起当时为何在整个餐饮行业中选择了美味,蒋宇捷对钛媒体记者说:“相比餐饮行业中点菜、支付等环节,’排队’的切入点在头部餐厅中更为刚需,是 must have,而点菜和支付更倾向于 nice to have。”
“切入点”让美味在与同业的竞争中获取了先发优势,也让它成为 SaaS 行业少有的,能通过 C 端市场的口碑与流量倒逼 B 端客户增长的产品。但如果依照正常的企业发展标准来看,光靠“排队”,美味无法实现它们给自己确立的“互联网餐厅 SaaS 服务及运营平台”的定位,这就需要美味利用已有的产品能力和市场份额,将通过“排队”取得的优势复制到餐饮业其他环节。
首先是继续保持产品的“稳定性”。
和大众消费市场不同,作为服务企业客户的 SaaS 产品,“稳定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美味在初期投放“排队”产品时,曾将微信公众平台的排队功能更迭过上百个版本,公司 CMO 陆瑞豪甚至带领工程师守在合作餐厅门口维护设备,而在全国 200 多个城市里,美味也分别安排了销售与技术人员,跟进当地餐厅的软件使用情况。
“美味不用等”创始团队成员,左起为:CMO 陆瑞豪、CEO 谢新法、高级销售 VP 杨佳佳、CTO 郑国春
另外,美味在业务拓展的速度上也高于市场同期产品,这里除了市场销售团队的业务能力以外,“技术改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传统的餐饮软件商用于预订、点菜、结账的一体机大约有一人高,搬运与运输很不方便,美味用作排队的平板电脑与结账时的智能 POS 机都只有巴掌大小,更利于推广人员去餐厅进行演示操作。“别的软件厂商要一天要 2-3 个人谈妥一家店,我们一个人一天可以搞定 3-5 家门店。”谢新法表示。
传统软件商提供给餐厅的点菜、支付一体机体积较重,搬运很不方便,这就给轻量化的“美味不用等”创造了机会。
根据美味官方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味已覆盖 200 多个城市的 6 万多家热门餐厅,其中开通预订合作的餐厅超过 2 万家,占据全国排队市场90%以上的份额。
“3 万亿的市场”与“1%的占有率”
表面来看,美味在利用“排队”功能占据绝对比例的市场份额后,之后的点菜、支付、评价等功能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连通,接下来再对接到餐厅的后端,逐个击破会员运营(CRM 大数据)、食材采购(供应链 B2B)、财务授信、还贷(金融)等细分环节,似乎也并不困难。
美味内部也以使用对象为标准构建了一套产品矩阵,有针对餐厅(B 端)推出的“美位”(排队预订)、“美小二”(点菜)、“美 POS”(支付)、“美会员”(CRM);也有针对食客(C 端)推出的“秒订、秒排、秒点、秒付、秒赏”。
但棘手的问题在于,由于餐饮业本身的业务碎片化,这个价值三万亿的市场,一直在互联网化的进程上停留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 1000 家以上的餐饮软件商,而每一家的份额都不到1%。
这与市场的教育程度有关,由于餐厅服务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餐厅老板碍于培训成本,对 SaaS 的应用往往持观望态度,这就导致 B 端在移动端的尝试仅限于“排队、订座、支付”等解决互联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层应用,而一旦涉及到餐厅账目流水、会员数据等敏感信息,餐厅的管理人员就会显得小心翼翼,不愿意将数据分享给第三方。
另一方面,对于新入场的 SaaS 产品,还要面临传统软件厂商天财商龙、石川、辰森、思讯的严防死守,以及像海底捞、西贝这样的餐饮头部品牌自行研发的 IT 系统,这些都让餐饮 SaaS 行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也引发了行业的关键矛盾:行业标准化问题。
“通讯行业有3G、4G 这样的标准,手机厂商就可以围绕这个标准来生产产品,但餐饮行业就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各个软件的系统与数据都是封闭的。”谢新法对钛媒体记者说到。
举例来说,一家餐厅如果前期将微信支付对接到天财商龙的全套系统,接下来他打算接入石川,两者在系统层面就不能无缝衔接;再比如,某家餐厅在财务端使用了石川、订座端使用了大众点评,这两套系统也无法实现数据的连通。
对此,谢新法希望能用“平台”的办法改善这个问题,这也被他称为美味的“路由器战略”,即一方通过资本加入连接 BAT 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一方通过技术手段打破对传统软件进行升级,帮助其接入餐厅自身的局域网,让餐厅不论使用何种软件,都能够实现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
这也成为美味接下来将继续深化的方向。2017 年开年,美味正式公布了 C+ 轮融资,投资方为支付宝口碑以及央视旗下的中视资本,而美味上一轮融资领投方为大众点评(后与美团合并为新美大)和百度。如此来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美味完成了 C 轮的融资组合,资方背景涵盖了百度、新美大(腾讯系)、口碑(阿里系)。
随着 BAT 陆续成为美味的股东,谢新法当初的“路由器”战略也日趋完整,在接下来的规划中,他希望将这个平台开源出去,让中小商户,与不具备技术改造能力的传统软件商实现互联网化,从而实现整个餐饮行业内商家、传统软件、互联网 SaaS 数据与 IT 系统的连通。
这里还藏着美味的另一个野心,当餐饮行业产业链的各个角色都相互打通之后,其中产生的数据即可沉淀在美味的平台上,而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运营,美味可以为商户提供商业决策上的支持,比如餐厅进驻商场的区域位置选择,适合的菜系、顾客画像等,这部分业务将成为美味在“路由器”战略后的另一个发展重心。
美味的 CPO(首席产品官)卓凡给钛媒体记者举过一个案例:港式茶餐厅品牌“山丘”想在宝山万达开店,但对于该区域的受众接受程度有所顾虑,美味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宝山万达里某同类品牌茶餐厅在高峰时段有排队现象,而在美味的后台显示,“山丘”的单店客流要高出该同类品牌 20%,通过这样的数据支持,美味能够为类似“山丘”这样的餐饮品牌提供咨询。
相较于行业内其他玩家急于朝供应链金融转型的现象,谢新法表示,美味并不想借着 SaaS 的壳做金融生意,目前美味主要的营收方式包括基本的软件使用费、将 C 端应用导流给 BAT 获取流量分拥、以及为餐厅提供 CRM、营销等数据运营服务费。美味也将盈亏平衡的期限定在了今年 6 月,并表示今年年底,美味的利润将超过 500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