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矿泉水蓝色透明玻璃瓶身上的生产日期难以辨别
这款坚果的生产日期字体颜色与背景色几乎一致
这款蒜味肠金色的文字配上白色底色看不清楚
火腿肠被捆绑在一起销售,很难看到所有产品的生产日期
“劳驾,您帮我看看这牛奶的生产日期在哪儿?是几号生产的?字儿太小我看不清……”你逛超市时是否遇到过老年人这样的求助?是否看到过带着放大镜购物的老年人?作为线下实体百货消费的“主力”,不少老年人购物特别是购买食品类商品时,部分预包装商品上难以辨认的食品标签成了他们选购商品的绊脚石。
针对老年人普遍反映的这些现象,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部分超市,调查了牛奶、酸奶、奶茶、矿泉水、巧克力、黑芝麻糊、儿童小食品等近40件商品的标签,结果显示,确实有部分商品存在标签难以辨认的问题:有的商品生产日期既难找又难认,有的商品配料成分字体袖珍且与包装色靠色,部分捆绑销售促销商品甚至把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都“藏”了起来……
调查一
生产日期难找难认 与外包装“混搭”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消费者选购商品时最关注的信息,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了两大问题。
一是生产日期虽有固定区域但很难辨别,原因是颜色过浅或者因与包装背景图案反差小。在首航超市(西罗园店)的货架前,消费者张女士正为找不到商品的生产日期而着急:“明明写着生产日期见瓶盖,可我怎么就是找不到呢?”张女士正在选购的这款商品是宏润牌红油郫县豆瓣,每瓶净含量500克,乍一看金黄色瓶盖的顶部及周围一圈没有任何字样。
北青报记者将商品拿到灯光明亮处反复调整角度,终于在瓶盖顶部发现了一行激光喷码字,字体颜色与瓶盖颜色毫无二致,只能通过光线照射的阴影依稀辨别出来:“2021/12/23”,且这串数字无法一下子看全,需要不停调整角度才能顺次读出。如果用手触摸,文字略有凸起。“我这老花眼怎么调角度也看不出来呀,这生产日期简直成了‘盲文’了!”张女士抱怨道。
像这样指明生产日期标示区域却难以辨别的商品并不鲜见。在家乐福(凯德mall大峡谷店),北青报记者看到一款“果园老农”牌琥珀核桃仁,其罐身底部中央是一片圆形深蓝色区域,生产日期就“藏”在其中,字体颜色与深蓝色背景几乎一致,如不放在明亮处调整角度仔细寻找很难看清。此外,二商白玉牌鸭血豆腐的生产日期标在包装盒正面,但由于使用了激光喷码的方式,与包装背景图案反差也不明显。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瓶装饮料的包装上。例如,物美大卖场(双创中心店)销售的一款百岁山“本来旺”瓶装苏打汽水,生产日期印在灰色玻璃瓶身上,位于瓶盖下方,但字体颜色也为灰色,即使仔细观察也很难看清上面的文字,隐隐约约可以看到“20201224”字样。百岁山“本来旺”瓶装天然矿泉水,印在蓝色透明玻璃瓶身上的生产日期同样难以辨别。
除了上述因生产日期字体颜色与商品包装底色接近导致难以辨别以外,还有的商品因背景图案“太花”致使生产日期不明显。北青报记者在家乐福(凯德mall大峡谷店)看到,一款川味腊肠煲仔饭自嗨锅标明生产日期位于锅顶喷涂码,但是锅顶上除了商品名称外,还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图案背景,生产日期则是白字黑边且字体非常细,在这样花哨的背景面前毫无存在感。
见包装正面、见包装背面、见包装底部、见瓶身、见打码处……北青报记者走访还发现了第二大问题:有一些商品的生产日期标注位置宽泛,寻找起来也很费工夫,需要翻来覆去仔细寻找。不仅标注位置随意,有些生产日期的字体方向也是歪歪扭扭的,给消费者增加了不少难度。
例如有一款“唐啵虎”牌原味锡兰手冲奶茶,其外包装底色为橘黄色,被一层塑封膜包裹着。杯身的产品信息标明,生产日期标注于收缩膜上,但并没有固定区域。北青报记者对比了三杯同款奶茶,发现生产日期标注位置均不一致:有的印在商品名称上面,有的印在商品名称靠右位置,还有的印在产品信息说明附近。香飘飘牌奶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的生产日期标注在杯底,有的标注在外包装收缩膜的不同位置。
当然,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商品设置了专门的区域喷印生产日期,便于消费者识别。诸如好丽友牌Q蒂、格力高牌百奇饼干、江中猴菇饼干、金锣王中王特级火腿肠等,均在包装盒或包装袋的侧面、底部等位置预留出白色区域,与包装底色形成鲜明反差,并用黑色文字注明生产日期,消费者很容易识别。
调查二
“袖珍小字”考眼力 “字海”茫茫重点难辨
除了生产日期、保质期外,食品配料表中的各种成分也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参考,生牛乳、复原乳、含糖量、食品添加剂……这些信息消费者都需要看清楚,才能按需购买。然而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标签字体十分袖珍,看似内容极为详细“应标尽标”,实际重点信息反而被淹没在茫茫“字海”之中。
在位于天通苑国泰商城一楼的物美超市里,北青报记者随机选取了几样商品,对其外包装上面的标识文字进行查看,结果发现商品外包装上面的标识文字大小并不统一:有的字体又大又清晰,有的标识文字却堪称袖珍,年轻人需要凑到眼前仔细辨别才能看清楚,老年人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
以日常需求量很大的牛奶为例,面对诸多牛奶品牌,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会着重了解其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在特仑苏纯牛奶外包装箱上,营养成分表标注在纸盒侧面的蓝色区域,白色字体看上去比较清晰,但表格里面的文字只有约两毫米宽,对眼神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想要看清楚还是得费一番力气的。同样,一盒安慕希希腊风味酸奶的外包装上,不同侧面都标注了不同的内容,其中“安慕希”三个字每个宽约7毫米、长约8毫米,但在配料和营养成分表处,虽然白底蓝字的搭配还算醒目,每个字的长度却只有约2毫米,宽度只有1毫米,想要一下子看清楚着实不易。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越是消费者比较在意的信息,在商品包装上找起来往往越费劲。比如南方黑芝麻糊将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印在袋子的夹缝区域,消费者要翻来覆去找半天才能看到这些详细信息。而一款进口的黑巧克力,在正面并未标注代可可脂字样,只在背面说明区标注了“玛鲁伽咸味代可可脂黑巧克力”,且字体极为袖珍,消费者不仔细辨别很难注意到“代可可脂”这几个字。
除了商超售卖的产品,网购产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北青报记者从网上商城购买的徐福记小丸煎饼,硕大的包装袋上面,贴有配料、营养成分等内容的标签大概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积。而在白色标签上面,除了品牌名称几个字看着比较大,煎饼本身的配料、致敏物质提示、营养成分表里面的字等宽度都只有1毫米。
调查三
关键信息被遮挡 捆绑销售有“陷阱”
透明胶布绑着多根火腿肠、礼品袋包装的瓶装酸奶、整包的苏打水……常逛超市的消费者都知道,面包、酸奶、牛奶、豆制品等食品捆绑销售现象在各大超市较为普遍。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为了便于销售,故意采取障眼法,只在包装上标注生产日期,却回避保质期,而顾客在挑选时大都只拿起简单看一眼包装就扔进购物筐,很少有人会仔细查看有没有过期、保质期有多长等。
在一家超市的面包货架上,6根桃李酥皮面包被装进一个“家庭装”塑料袋,货架上贴出醒目的黄色标签上写着:“3月11日至17日,桃李奶油馅酥皮面包10元6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个“家庭装”只能看到2根面包的生产日期,其余面包的生产日期或是被外包装袋上的大幅字体挡住,或者是压在里面根本看不到。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货架前,北青报记者看到,10根散装的双汇鸡肉香肠被透明胶带紧紧缠住,只有个别香肠外皮上可以看到生产日期。
买二赠一、买一赠一……在各大超市的酸奶销售区,买赠现象十分普遍。北青报记者在上述超市看到,其销售的三元品牌旗下两款箱装酸奶被胶带捆绑,并标注“买一赠一”字样,而整箱的酸奶被捆绑在一起后,只能看到表层酸奶的生产日期,下面一层酸奶的生产日期则被遮得严严实实。该超市在售的其他酸奶品牌,像优诺发酵乳、伊利老酸奶、君乐宝简醇酸奶也都有因买赠活动而遮挡部分商品生产日期的问题,无法展示出每样商品的标识信息。
在该超市的冷藏熟食销售区,一款双汇肘花火腿肠捆绑赠送一个瓷碗,胶条将二者牢牢缠住,也根本看不到火腿肠的生产日期。在散装食品区,虽然果冻、饼干、糖等小零食每个都是独立包装,但经过店内工作人员组合的小食品被放入一个塑料袋封起来,消费者就很难看到每一款小食品的生产日期以及配料表。
除了食品,日用百货用品里也出现捆绑销售后难辨保质期的问题,例如威猛先生厨房特惠装、舒肤佳泡沫洗手液特惠装、夏士莲黑亮滋养去屑洗发露……都是厂家原厂出产的买一赠一特惠包装,但都遮挡了商品生产日期。
追访
食品标识将有更明确要求
预包装食品标签到底有没有具体标准?消费者遇到的这些现实问题何时能够解决?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主要有两个依据,即《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安全法》。相较于《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于标签的内容规定更为详细。
何为食品标签?即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通则》基本要求的第二条就明确提出,食品标签应清晰、醒目、持久,应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对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文字尺寸上有何具体量化标准?《通则》中提到,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面积大于35平方厘米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配料表、净含量等强制标示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
对于日期的标示,在《通则》中也有所涉及,如: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日期标示采用“见包装物某部位”的形式,应标示所在包装物的具体部位。日期标示不得另外加贴、补印或篡改等。而《食品安全法》第67条也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等9项内容。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食品标签中应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包装物上的具体部位,但没有对此作出更加明晰的规定,那类似“见打码处”这种描述是否可行呢?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标签文字和包装底色相近、无法识别的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袖珍字”确实达到了1.8毫米甚至2毫米,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仍然不容易看清楚。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食品标识标注,早在2020年7月,《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便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目前虽尚未出台,但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对于食品标识大小和清晰度的相对具体的要求。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部分企业生产的商品,其商标、宣传语等总会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放在最突出、最明显的位置,而将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成分等有利于消费者的重要信息进行弱化,这显然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针对这种现状,陈音江表示,一个诚信的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到首位,把消费者关心的重点内容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个小小的食品标签,折射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同时,他也呼吁尽快针对食品标签问题进行标准修订、出台新的规章,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执法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薇 王斌 赵婷婷 李佳
源:北京青年报
生产日期难辨认 配料表字号“袖珍” 捆绑销售挡住“保质期”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 食品标签难辨“真容”
“劳驾,您帮我看看这牛奶的生产日期在哪儿?是几号生产的?字儿太小我看不清……”你逛超市时是否遇到过老年人这样的求助?是否看到过带着放大镜购物的老年人?作为线下实体百货消费的“主力”,不少老年人购物特别是购买食品类商品时,部分预包装商品上难以辨认的食品标签成了他们选购商品的绊脚石。
针对老年人普遍反映的这些现象,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部分超市,调查了牛奶、酸奶、奶茶、矿泉水、巧克力、黑芝麻糊、儿童小食品等近40件商品的标签,结果显示,确实有部分商品存在标签难以辨认的问题:有的商品生产日期既难找又难认,有的商品配料成分字体袖珍且与包装色靠色,部分捆绑销售促销商品甚至把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都“藏”了起来……
调查一
生产日期难找难认 与外包装“混搭”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消费者选购商品时最关注的信息,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了两大问题。
一是生产日期虽有固定区域但很难辨别,原因是颜色过浅或者因与包装背景图案反差小。在首航超市(西罗园店)的货架前,消费者张女士正为找不到商品的生产日期而着急:“明明写着生产日期见瓶盖,可我怎么就是找不到呢?”张女士正在选购的这款商品是宏润牌红油郫县豆瓣,每瓶净含量500克,乍一看金黄色瓶盖的顶部及周围一圈没有任何字样。
北青报记者将商品拿到灯光明亮处反复调整角度,终于在瓶盖顶部发现了一行激光喷码字,字体颜色与瓶盖颜色毫无二致,只能通过光线照射的阴影依稀辨别出来:“2021/12/23”,且这串数字无法一下子看全,需要不停调整角度才能顺次读出。如果用手触摸,文字略有凸起。“我这老花眼怎么调角度也看不出来呀,这生产日期简直成了‘盲文’了!”张女士抱怨道。
像这样指明生产日期标示区域却难以辨别的商品并不鲜见。在家乐福(凯德mall大峡谷店),北青报记者看到一款“果园老农”牌琥珀核桃仁,其罐身底部中央是一片圆形深蓝色区域,生产日期就“藏”在其中,字体颜色与深蓝色背景几乎一致,如不放在明亮处调整角度仔细寻找很难看清。此外,二商白玉牌鸭血豆腐的生产日期标在包装盒正面,但由于使用了激光喷码的方式,与包装背景图案反差也不明显。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瓶装饮料的包装上。例如,物美大卖场(双创中心店)销售的一款百岁山“本来旺”瓶装苏打汽水,生产日期印在灰色玻璃瓶身上,位于瓶盖下方,但字体颜色也为灰色,即使仔细观察也很难看清上面的文字,隐隐约约可以看到“20201224”字样。百岁山“本来旺”瓶装天然矿泉水,印在蓝色透明玻璃瓶身上的生产日期同样难以辨别。
除了上述因生产日期字体颜色与商品包装底色接近导致难以辨别以外,还有的商品因背景图案“太花”致使生产日期不明显。北青报记者在家乐福(凯德mall大峡谷店)看到,一款川味腊肠煲仔饭自嗨锅标明生产日期位于锅顶喷涂码,但是锅顶上除了商品名称外,还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图案背景,生产日期则是白字黑边且字体非常细,在这样花哨的背景面前毫无存在感。
见包装正面、见包装背面、见包装底部、见瓶身、见打码处……北青报记者走访还发现了第二大问题:有一些商品的生产日期标注位置宽泛,寻找起来也很费工夫,需要翻来覆去仔细寻找。不仅标注位置随意,有些生产日期的字体方向也是歪歪扭扭的,给消费者增加了不少难度。
例如有一款“唐啵虎”牌原味锡兰手冲奶茶,其外包装底色为橘黄色,被一层塑封膜包裹着。杯身的产品信息标明,生产日期标注于收缩膜上,但并没有固定区域。北青报记者对比了三杯同款奶茶,发现生产日期标注位置均不一致:有的印在商品名称上面,有的印在商品名称靠右位置,还有的印在产品信息说明附近。香飘飘牌奶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的生产日期标注在杯底,有的标注在外包装收缩膜的不同位置。
当然,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商品设置了专门的区域喷印生产日期,便于消费者识别。诸如好丽友牌Q蒂、格力高牌百奇饼干、江中猴菇饼干、金锣王中王特级火腿肠等,均在包装盒或包装袋的侧面、底部等位置预留出白色区域,与包装底色形成鲜明反差,并用黑色文字注明生产日期,消费者很容易识别。
调查二
“袖珍小字”考眼力 “字海”茫茫重点难辨
除了生产日期、保质期外,食品配料表中的各种成分也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参考,生牛乳、复原乳、含糖量、食品添加剂……这些信息消费者都需要看清楚,才能按需购买。然而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标签字体十分袖珍,看似内容极为详细“应标尽标”,实际重点信息反而被淹没在茫茫“字海”之中。
在位于天通苑国泰商城一楼的物美超市里,北青报记者随机选取了几样商品,对其外包装上面的标识文字进行查看,结果发现商品外包装上面的标识文字大小并不统一:有的字体又大又清晰,有的标识文字却堪称袖珍,年轻人需要凑到眼前仔细辨别才能看清楚,老年人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
以日常需求量很大的牛奶为例,面对诸多牛奶品牌,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会着重了解其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在特仑苏纯牛奶外包装箱上,营养成分表标注在纸盒侧面的蓝色区域,白色字体看上去比较清晰,但表格里面的文字只有约两毫米宽,对眼神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想要看清楚还是得费一番力气的。同样,一盒安慕希希腊风味酸奶的外包装上,不同侧面都标注了不同的内容,其中“安慕希”三个字每个宽约7毫米、长约8毫米,但在配料和营养成分表处,虽然白底蓝字的搭配还算醒目,每个字的长度却只有约2毫米,宽度只有1毫米,想要一下子看清楚着实不易。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越是消费者比较在意的信息,在商品包装上找起来往往越费劲。比如南方黑芝麻糊将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印在袋子的夹缝区域,消费者要翻来覆去找半天才能看到这些详细信息。而一款进口的黑巧克力,在正面并未标注代可可脂字样,只在背面说明区标注了“玛鲁伽咸味代可可脂黑巧克力”,且字体极为袖珍,消费者不仔细辨别很难注意到“代可可脂”这几个字。
除了商超售卖的产品,网购产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北青报记者从网上商城购买的徐福记小丸煎饼,硕大的包装袋上面,贴有配料、营养成分等内容的标签大概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积。而在白色标签上面,除了品牌名称几个字看着比较大,煎饼本身的配料、致敏物质提示、营养成分表里面的字等宽度都只有1毫米。
调查三
关键信息被遮挡 捆绑销售有“陷阱”
透明胶布绑着多根火腿肠、礼品袋包装的瓶装酸奶、整包的苏打水……常逛超市的消费者都知道,面包、酸奶、牛奶、豆制品等食品捆绑销售现象在各大超市较为普遍。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为了便于销售,故意采取障眼法,只在包装上标注生产日期,却回避保质期,而顾客在挑选时大都只拿起简单看一眼包装就扔进购物筐,很少有人会仔细查看有没有过期、保质期有多长等。
在一家超市的面包货架上,6根桃李酥皮面包被装进一个“家庭装”塑料袋,货架上贴出醒目的黄色标签上写着:“3月11日至17日,桃李奶油馅酥皮面包10元6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个“家庭装”只能看到2根面包的生产日期,其余面包的生产日期或是被外包装袋上的大幅字体挡住,或者是压在里面根本看不到。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货架前,北青报记者看到,10根散装的双汇鸡肉香肠被透明胶带紧紧缠住,只有个别香肠外皮上可以看到生产日期。
买二赠一、买一赠一……在各大超市的酸奶销售区,买赠现象十分普遍。北青报记者在上述超市看到,其销售的三元品牌旗下两款箱装酸奶被胶带捆绑,并标注“买一赠一”字样,而整箱的酸奶被捆绑在一起后,只能看到表层酸奶的生产日期,下面一层酸奶的生产日期则被遮得严严实实。该超市在售的其他酸奶品牌,像优诺发酵乳、伊利老酸奶、君乐宝简醇酸奶也都有因买赠活动而遮挡部分商品生产日期的问题,无法展示出每样商品的标识信息。
在该超市的冷藏熟食销售区,一款双汇肘花火腿肠捆绑赠送一个瓷碗,胶条将二者牢牢缠住,也根本看不到火腿肠的生产日期。在散装食品区,虽然果冻、饼干、糖等小零食每个都是独立包装,但经过店内工作人员组合的小食品被放入一个塑料袋封起来,消费者就很难看到每一款小食品的生产日期以及配料表。
除了食品,日用百货用品里也出现捆绑销售后难辨保质期的问题,例如威猛先生厨房特惠装、舒肤佳泡沫洗手液特惠装、夏士莲黑亮滋养去屑洗发露……都是厂家原厂出产的买一赠一特惠包装,但都遮挡了商品生产日期。
追访
食品标识将有更明确要求
预包装食品标签到底有没有具体标准?消费者遇到的这些现实问题何时能够解决?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主要有两个依据,即《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安全法》。相较于《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于标签的内容规定更为详细。
何为食品标签?即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通则》基本要求的第二条就明确提出,食品标签应清晰、醒目、持久,应使消费者购买时易于辨认和识读。对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文字尺寸上有何具体量化标准?《通则》中提到,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面积大于35平方厘米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配料表、净含量等强制标示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
对于日期的标示,在《通则》中也有所涉及,如: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日期标示采用“见包装物某部位”的形式,应标示所在包装物的具体部位。日期标示不得另外加贴、补印或篡改等。而《食品安全法》第67条也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等9项内容。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食品标签中应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包装物上的具体部位,但没有对此作出更加明晰的规定,那类似“见打码处”这种描述是否可行呢?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标签文字和包装底色相近、无法识别的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袖珍字”确实达到了1.8毫米甚至2毫米,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仍然不容易看清楚。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食品标识标注,早在2020年7月,《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便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目前虽尚未出台,但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对于食品标识大小和清晰度的相对具体的要求。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部分企业生产的商品,其商标、宣传语等总会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放在最突出、最明显的位置,而将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成分等有利于消费者的重要信息进行弱化,这显然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针对这种现状,陈音江表示,一个诚信的企业应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到首位,把消费者关心的重点内容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个小小的食品标签,折射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同时,他也呼吁尽快针对食品标签问题进行标准修订、出台新的规章,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执法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薇 王斌 赵婷婷 李佳
常羡慕,日本便利店的冷藏饮料柜怎么能这么丰富—
在日本,冷藏饮料和瓶装饮料已经划清了界限,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强大“势力”,让人眼花缭乱,简直是每种都想买!难怪日本的街头茶饮没有那么发达了,因为光是便利店就有太多选择了,而且口味比茶饮店一点也不输哎。
好在,最近我开心地发现,国内便利店的冷藏茶饮也开始丰富了起来。比如在先前我局的便利店新品测评中,探员们就Pick了这一款——
茶味在线,青桔的风味也很明快,整体味道干净清爽,快赶上街边茶饮店现做的水准了。
当时只是惊鸿一瞥,并没有研究它风味优秀的根源,喝多了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茶瞬鲜跟我艳羡的日本便利店里的诸多冷藏饮料一样,是冷藏茶呀。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冷藏”这件事,因为它代表着茶饮料一次技术革新。
常温茶,也就是市面上常见的瓶装茶饮料。那些没有放在冷柜里,保质期大约在 12 个月的,都是常温茶。
按我的理解,常温茶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需要拧瓶盖,让人有机会问出“我男朋友帮别的女孩子拧瓶盖,要分手吗?”这种问题……
常温茶为了实现茶饮比较长的保质期,工艺上大多采用高温杀菌来灭活微生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茶饮中的许多风味物质流失,口味不佳。
冷藏茶采用低温杀菌,保留更多茶饮中的风味物质和营养,口感更佳。为了保证出厂时的风味不被破坏,冷藏茶采用了成本更高的全程冷链运输,并且到店后也必须冷藏保存——整个过程温度一般在0-7℃。当然,把冷藏茶买回家后,也要记得及时放进冰箱冷藏存放哦。
为了更直观一点,常温茶饮与冷藏茶饮的区别看了这张表格,就更清楚啦。
即便是在冷藏茶中,茶瞬鲜的保质期也是相对较短的,别的品牌有30天、28天的,茶瞬鲜只有21天。由于采用低温杀菌工艺等原因,水果和茶的天然香气会随着时间自然退化,因此茶瞬鲜特别锁定了 21 天的保质期,让我们能喝到它最新鲜的口感。部分品牌的冷藏酸奶,还有味全每日C之类的果汁,也都是21天的保质期。
这里要告诉你一个我摔过的“坑”。我原先天真地认为,便利店冷藏柜饮料那一趴里卖的么,肯定就是冷藏茶嘛,没想到还真不是。兴冲冲以为自己买的是“冷藏茶”,结果只是买到了“冷的茶”。如果你发现一种茶饮既出现在冷藏柜,也出现在常温货架,那它大概率不是冷藏茶;如果一种茶饮的保质期很长(一年半载什么的),那它也不可能是冷藏茶。
除此之外,茶瞬鲜还有一招杀手锏——冰析茶叶现萃。
一般的茶饮料 ,多用茶粉冲调或者茶叶浓缩液,你在它们的配料表中可以明晃晃地看到这两者。冰析茶叶则是制茶技术的一次革新,也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之一。新鲜的茶叶从采摘到完成,在短短24小时内完成,在茶叶达到最佳状态时,在-18℃的环境中储存,保留了茶叶每一个细胞的香气。
就拿乌龙茶叶来说,原本它必定会有一个高温焙火的过程,但采用冰析萃茶的方式,茶叶不需要经过高温的“严刑拷打”,茶香被最大程度地保留,涩味也大大减弱。在后期萃茶时,由于冷冻破坏了茶叶的细胞壁,又使得茶香和内容物能够更容易地被快速释放,萃取的茶汤清澈透亮,口感甘醇不苦涩。
茶汤既然已经是顶配了,那么茶瞬鲜“原料 CP”中的重要的另一半——果汁,又怎么会掉链子呢?
茶瞬鲜的三款茶饮,采用了NFC果汁,没有添加香精和防腐剂,完全体现了水果的真实味道——后面的口味测评里,探员们的评价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好了,查过了N多资料,摔过了若干个坑之后,我在“冷藏茶”方面的知识,应该可以说是“学霸”级别的了。现在,本学霸要开喝了——
统一茶瞬鲜青桔乌龙茶主要原料:冰析茶叶+ 海南NFC小金桔汁
青桔乌龙茶香馥郁,嘬一口在嘴里,乌龙茶甘醇的口感在舌尖蔓延,茶香中带着非常清亮的青桔酸甜滋味,让人感到惊喜,忍不住继续嗦起来。口感上青桔的清爽和茶香结合得巧妙,回味中似乎还带着一丝清凉感,倍感舒畅。极佳的口味体验得益于茶瞬鲜独创的冰析现萃技术,-18℃瞬间锁住新鲜乌龙茶的本味,让它在这杯冷藏果茶中大放异彩。
海南NFC小金桔汁的加入,让这杯茶瞬间social化,成为这届年轻人人手一杯的潮牌。喝第一口之前,我以为乌龙茶加小金桔汁会有酸涩的口感,没想到入口后竟是超级nice的酸酸甜甜的味道,我超爱的。加了小金桔汁的乌龙茶清新加倍,茶香融合水果的芬芳清爽到上头。满头大汗时喝一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全身毛孔都在打开散热,不要太爽~
统一茶瞬鲜红柚绿茶主要原料:冰析茶叶 + 台湾NFC红葡萄柚汁
红柚是我近期最最最爱的水果,每天不吃个半个就浑身不自在。当我发现茶瞬鲜出了红柚绿茶,真是给本“红柚女孩”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工作累了、写稿没灵感了,赶紧吸一口茶瞬鲜红柚绿茶,我又“活”回来了。
茶瞬鲜的红柚绿茶选用的是台湾NFC红葡萄柚汁。台湾红葡萄柚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妥妥的柚中贵族,接受了充足的阳光SPA,用它来做茶饮深得我心。红柚特有的淡淡的、令人着迷的微微涩苦感,这杯茶都完美地保留了。再配上-18℃冰析现萃工艺瞬间锁住的茶叶,新鲜清香,一口酸甜的茶香,瞬间扫去秋老虎令人烦闷的燥热感,清凉舒爽。
统一茶瞬鲜柠檬绿茶主要原料:冰析茶叶 + 台湾NFC柠檬汁
柠檬绿茶口味是我的老朋友了,每次在朋友家聚会、吃火锅,这款柠檬绿茶雷打不动地成为游戏桌、餐桌上的饮品主咖。喝它,只有0次和无数次,但凡喝过一次就会被它的口味迷住。带有强烈香气和酸度的台湾NFC柠檬汁自然清新、酸爽生津,搭配轻快逸然的冰析茶叶,氤氲的茶香中飘然而出的柠檬清香,让这杯绿茶的风味尤为活泼。茶味和果味 毫不含蓄地在口腔开Party,新鲜好喝怎能让人不爱。
组长说他都会一排一排地囤在冰箱,打完球咕噜咕噜来一瓶,满身的燥热感、油腻感瞬间消失。
因为发现了茶瞬鲜这个宝藏茶饮,我都快告别外卖茶饮了……在冰箱囤几瓶,想喝就喝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自从get了茶瞬鲜,点奶茶的冲动好像都被抚平了。9块9的价格,很适合下午溜到便利店,买点填肚子的小点心,再加一杯茶瞬鲜犒劳自己。喝着喝着,我的钱包好像都没那么扁了……我单方面宣布,茶瞬鲜已经成为我在便利店必buy的新墙头,冷藏茶中的C位之选了。
至于哪里能 get 茶瞬鲜嘛,全家、罗森、711、喜士多这魔都便利店的“四大金刚”,你都能在冷藏柜里找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