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气象,雀巢冰淇淋推出全新子品牌——粤新意。从渊源广博且与日俱新的粤式美食与文化中汲取灵感,粤新意实现了冰淇淋口味、口感、造型等多重创新,拥有年轻、新潮的形象,将把粤式冰淇淋这一独特品类带至全新境界,并助力其正式走出广东,让全国消费者轻松享受独一无二的粤式美味,体验别具特色的粤式文化和生活方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粤新意品牌的发布是雀巢冰淇淋在当前消费升级趋势下,满足消费者对于更新潮、更美味以及体验更独特、丰富的高品质冰淇淋产品需求的一项重举。” 雀巢(中国)高级副总裁吉安龙先生表示,“基于过去二十多年来对广东市场和粤式冰淇淋品类的深刻洞察、知识与经验,再加上雀巢150多年来对于品质的一贯坚守,我们有信心粤新意能像雀巢的其他品牌一样广受欢迎,也希望消费者在享用这一创新美味的同时,能真切感受粤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精髓。”
雀巢冰淇淋深耕华南市场与粤式冰淇淋品类已逾二十载之久,为其经营的五羊牌雪糕注入源源发展动力,且对质量的追求始终如一,帮助其成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本土雪糕品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享受。在此之上,结合运营该品牌所获之专长与在全球的强大研发能力,雀巢致力于通过粤新意这一新的子品牌持续给经典粤滋味带来新生机,为消费者打造不间断的惊喜。
雀巢通过新子品牌粤新意持续焕新经典粤滋味
以心意勾勒新意,粤新意承载了雀巢对于魅力无限的粤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理解与热爱。首发的两大系列的五款新品,包括升级经典飞鱼脆皮系列,以及三款融入广东祥狮元素的全新文化产品醒狮棒,让消费者在美味中邂逅兼容并包又独树一帜的南粤特色文化,助推新意粤潮风靡全国。
粤新意荔枝米酒桂花味飞鱼脆皮
其中,荔枝米酒桂花味飞鱼脆皮以国潮风的包装设计重新演绎千古浪漫“贵妃醉酒”,口味上打破常规,以微醺米酒味酿造贵妃最爱的清甜荔枝,并点缀幽香桂花曲奇,让雪糕也能甜蜜“醉人”;冻鸳鸯奶茶味飞鱼脆皮融合了香醇港式奶茶和浓郁咖啡,呈现双重滋味和更丰富口感,吃上一口就能点亮明媚心情。
粤新意醒狮棒系列
醒狮棒系列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吸睛”的醒狮造型,一口咬下去便能尝到柔滑香醇的流心炼奶。炼奶流心炭烧酸奶味、太妃味奶酱流心海盐味、炼奶芒果菠萝,结合雀巢旗下知名品牌鹰嘜炼奶打造的三款创新口味,以醇浓奶香、丰富口感碰撞交融,突破美味想象边界。
二十多年来,雀巢成功运营五羊牌雪糕,为该品牌持续焕新,倾力助力“粤”新“粤”潮,与广东消费者共创了难以忘怀的粤式生活回忆。作为一个新粤派冰淇淋品牌,新子品牌粤新意源自风情南粤文化,又饱含时代潮流新意,可谓是雀巢冰淇淋本土化创新实力的一次全方位展示,亦进一步践行了雀巢持续投入广东及全国市场的坚定承诺。(文/金广 图/官方提供)
编辑:思思
京报快讯(记者 张晓荣)继凑凑、小龙坎、巴奴等火锅企业推出茶饮之后,海底捞也坐不住了,上线了多款奶茶、鲜果饮等多款饮品,这也是其在自有饮品领域的第二次尝试,之前还曾推出乳酸菌饮料,并进行升级。
其实,“火锅+茶饮”已不是新鲜事,新茶饮市场的火爆也给了传统火锅餐企掘金茶饮市场、尝试做独立品牌的信心,此次海底捞推茶饮有何考虑?与其他火锅企业的茶饮有何不同?未来又是否会成立独立的茶饮品牌呢?
海底捞推4款饮品
近日,有消费者称,海底捞也推出了茶饮,在多家门店都可以买到。6月10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海底捞中骏世界城店,该门店共有3款现制饮品,分别为凤梨百香果茶、鲜奶茶、茉莉奶绿,其中奶茶为纸杯装,鲜果茶为塑料杯装,即使不进去吃火锅,也可以点一杯奶茶带走。
摄影/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不过,当天该门店并不能购买鲜奶茶,服务员称“这款现在还没上。”根据服务员的说法,茶饮产品上线不久,还处于试点阶段,并非所有门店都有,之后可能会推出一些新品。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海底捞现制饮品的价格均为12元/杯,价格与凑凑的手摇茶、巴奴火锅的鲜榨果汁相比便宜不少,但产品种类有限、包装也相对粗糙。此外,与海底捞中骏世界城(智慧门店)内火锅口味可自选辣度和盐味等不同,茶饮产品不能自选甜度和温度等,无法进行个性化选择。
那么,海底捞目前一共有多少种自制饮品?之后是否会增加新的品类?未来又有什么发展规划呢?对此,海底捞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4月推出茶饮,一共有茉莉奶绿、锡兰奶茶、凤梨百香果茶、金桔茉莉茶四款,目前在48个城市部分门店销售,其中北京地区有26家店在售。对于未来的新产品和体验感,海底捞方面称,会继续在奶茶、水果茶两个品类上拓展新品,并结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做改进和完善。但茶饮的定位和未来是否会推出独立的茶饮品牌,海底捞方面则表示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并未给出明确回应。
摄影/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其实,这并非海底捞第一次试水自有饮品,2017年海底捞推出了自有品牌啤酒,2018年则推出乳酸菌饮品“火锅伴饮”,此后,海底捞对上述乳酸菌产品进行了外包装上的升级,更方便消费者携带。
拓新品类谋利润增长点
2018年全年,海底捞实现收入169.69亿元,利润为16.49亿元,其中,餐厅经营收入为海底捞的重要收入来源,贡献收入比例为97.2%。对于海底捞而言,目前茶饮仍在进一步探索阶段。但可以明确的是,靠餐厅营收撑起业绩的海底捞,目前正在探索多元化发展方向。
今年3月底,海底捞以2.04亿元购买了其关联公司北京优鼎优的全部股权,根据海底捞发布的公告,目标集团(优鼎优)的业务能够为集团业务提供协同效应,并符合集团的战略方向及发展计划。海底捞方面称,作为集团整体增长策略的一部分,集团计划在横向领域收购优质资源,增强其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一直想要切入外卖市场。2010年,海底捞“Hi捞送”推出火锅外卖业务,该项业务营收由2017年2.19亿元升至2018年3.24亿元,但受制于消费场景、消费习惯等因素,海底捞外卖业务所占比重仍然很低。而相对于火锅,冒菜是适合外卖的品类,北京优鼎优成立于2012年7月30日,主营业务是“U鼎”品牌的连锁冒菜餐厅,截至2018年底有餐厅45家,同时该公司还投资了海盗虾饭等快餐品牌,此次海底捞回收U鼎冒菜也被认为是其多元化发展的进一步尝试。
此外,去年6月,海底捞在北京试水烧烤外卖业务,海底捞提供电烤炉,不会产生油烟,消费者可自行烧烤,外卖小哥还可以手把手教烧烤绝技,仅上线10天便暂停。当时,就暂停原因,海底捞Hi捞送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解释为“内部业务调整”。而此次的茶饮探索,也是在扩充品类、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方面做的新尝试。
餐饮企业掘金茶饮市场
嫁接茶饮几乎已成为火锅企业的共识,呷哺呷哺、小龙坎、巴奴火锅等均推出了自有饮品,其中呷哺呷哺和小龙坎还推出了茶饮品牌,设独立门店与茶饮企业“正面刚”。
最受关注的就是呷哺呷哺的手摇茶,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副品牌凑凑,引入台式手摇茶,以“茶饮+火锅”的模式入局中高端火锅市场,与呷哺呷哺本身快餐式小火锅差异化定位。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湊湊的门店中,茶饮的销售平均占比为18%,在夏秋季则会提升至22%,不少门店还专门做了茶饮吧台,供消费者外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凑凑的茶饮已全面复制到呷哺呷哺门店,约25元/杯的茶饮能有效帮助客单低消费的呷哺呷哺提升客单价。此外,呷哺呷哺还推出了新品牌茶米茶,专门销售茶饮和台湾小吃。
去年,小龙坎的母公司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自己的茶饮品牌“龙小茶”,是一家独立于小龙坎的单独门店,首店开在成都春熙路商圈,包含奶茶、乳酸菌、鲜果茶等多个品类。当时,龙小茶项目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其特色是“中茶西做”,即用西式的方式做中式茶饮,产品定价为13元左右的中低价位。
此外,火锅之外的其他中餐企业也对茶饮市场表现出了很大兴趣。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旺顺阁代理了名为嚮茶的台湾珍珠奶茶品牌,在旺顺阁门店试水,等到模式成熟后将会单独开设门店;而新辣道旗下也有自身的港式奶茶品牌米芝莲;2016年,黄记煌也已经完成对香港老牌甜品连锁品牌许留山的全资收购......
为什么餐饮企业这么钟爱茶饮,纷纷向茶饮行业发力呢?茶饮市场低门槛、高毛利,是很多人眼里的好生意,再加上近两年资本的助推,茶饮市场火热。
美团点评2018年年底发布的《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市场全面爆发,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新增长主要来自消费者对常规饮料的替代和消费群体对“健康茶饮”的需求。随着消费升级、市场下沉,现制饮品业未来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而在资本市场上,自2016年下半年起,新式茶饮踏入融资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茶饮品牌融资已有数十起,总额超过13亿元。
此外,准入门槛低、毛利率较高也是餐饮企业布局这一市场的重要原因。之前,新京报记者曾以加盟商身份询问多个茶饮品牌,以“清沫茶颜”为例,加盟费最低为7万元,总投资14万元-15万元即可开店,毛利率高达80%,3-6个月就可基本回本。不过,由于准入门槛低、标准待规范等因素,现制奶茶行业淘汰率也较高。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2015年下半年起饮品店关店数量逐渐增加;2017年饮品店新开店与关店数量持平,均为18万家,海底捞的茶饮产品能否做出差异化,在茶饮市场中分一杯羹还需市场检验。
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校对 陆爱英
<>为轻餐饮行业的代表,奶茶业的轻和快是它的主要特性之一,也是这种特性,决定了奶茶品牌的快速迭代,从最早期的快可立、快三秒的一杯难求,十几块一杯远超当时消费水平,到价格战后至5角、1元一杯,总体市场体量不断在放大,从2007后奶茶业又借助台湾现摇、手工制作等概念重焕生机,至此近10年诞生不少”比较靠谱长续经营”(本观点小编不负法律责任)的一些品牌,今天来说说这个。
97年在台湾成立的一个品牌,其实在台湾还不能算是比较一线的品牌,07年进入大陆市场,通过特殊的加盟玩法竟然快速崛起(加盟费200万,还要成立公司,派驻台籍管理人员,每个城市只能有一个加盟商,要求至少开10家店,这些条件基本是都是区域内有政治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人才具备,所以开店速度和选址有了绝对保障),也成就了Coco国内奶茶第一个上市公司(台湾股市)的王者身份。目前依然是华东、云南等市场的老大位置,不过华南市场就做得一般,几次来冲击都未能达成。
算是国内现摇奶茶最早启动的一波品牌,柠檬的卡通形象也助品牌快速的深入人心,品牌创始人和仙踪林算有密切渊源,早期在华东和华南市场都有较高认可度,可惜在发展中期的黄金时间有点迷失,专注和高度有点不够,也算是老品牌里比较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大概还有500~600家左右门店。
国内最早将外带奶茶做成内座模式,将一杯珍珠奶茶卖到30元以上PK咖啡,产品创新能力也较强,据说03年就开始推奶盖,可惜时间太早,变成先烈了,在09、10年左右公司战略出现迷失,又想重点发展香港、又想上市,然并卵。
一部电影的制作班底称为“卡司”,快可立那一波的骨灰级品牌,在价格战那一波中差点出局,曾经只剩下一家直营店,老板较强的逆商,从谷底重新爬起,抓住了06年起的现摇奶茶机会,一举成为了华南的奶茶王,前二年开始逐步走出华南走向全国,在湖北、山东、重庆等地逐步拓开市场,算是比较专注稳建的品牌,老板喜欢用美女员工多些。
中国中低端奶茶业的奇迹,在中国中低端奶茶业,广西贵港的老乡帮有深厚一笔,他们攻城掠地、走南闯北,在所有人在一线城市撕杀之时,虽劈开了三四级及农村城市市场,通地老乡、亲戚帮带等方式,不用加盟费,只要5000元一个招牌就可以用了,可以说真正的中国奶茶的农村市场教育是他们做到的。
大口九是贵港帮中的标志性品牌,早在2012年左右全国就有近4000家店(可能更多),光华南区域就有1200多家店,近年也在不断升级,不过因为市场和消费者又发现较大变化,升级有点不算太成功。
在台语里取“干杯”的谐音,在台湾也算有知名度的品牌,2006年这波中进入大陆市场,也算是早期淘金者,在澳门和临近的珠海市场有主场优势,也曾有段时间较高速发展,可惜后来职业经理人不断更换,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去年换了个美女CEO,注重团队建设和品牌发展,士气明显改善,业绩了不断上升。
较晚在国内成立的一个品牌,由一批台湾创二代创立的,据说和珍珠奶茶的创始品牌春水堂有些渊源,虽然在全国还不是拓展很多,但算是国内较早开创内座式禅风风格的品牌,加盟成功率算是比较靠谱之一,所以拿出来说说,在深圳的关外起家,基本租的是比较差的地段,但有较强的引流能力。
商标注册的经典案例,可参考小编另一篇文章《这些年、贡茶、皇茶加盟的那些套路 --- 贡茶篇》,一开始就打造奶盖高端饮品的B格定位,700cc、高透注塑杯都算是这个品牌的首创,对行业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整体拉高了奶茶行业的产品价格,把当初8、9元一杯的奶茶一下拉到13元以上,甚至到现在华南普遍一般奶盖在15元以上都算是贡茶系的行业贡献。
和台湾的“舞茶道”没啥关系,在广东东莞起家,几个电子厂的台湾老板转型做的,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团队的撕B、创始人出走,但留守的团队还是把握了比较好的机遇快速发展,听说内部分享机制也不错,所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稳定,在全国也有500~600家店。
杭州奇异鸟旗下品牌,行业内的布局高手(手段上有挺多争议,不过成王败寇,Soso…),从品牌、经销到工厂的整个产业链打通,应该算是整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旗下还有多个品牌并不断推出新品牌,仅密果品牌就曾开出3000店。
还有很多品牌的精彩故事值得说说,也有许多品牌错过了时机慢慢消失在奶茶历史的辉煌榜上,比如广州07年最火的“58度C“、珠海“茶专”等,同时还有许多比较强势的区域品牌也值得下次写写,下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