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式餐厅设计
北京是做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浓厚文化气息。这里聚集了很多知名、实力超强的设计师,他们在为这座城市增添这色彩。这间位于太原著名商业街——柳巷的烤鸭店,伴随着太原市政府对整体“食品老街”的改造,也迎来了一次新生。设计师把整个空间的设计思路,定位于“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上。设计师利用新中式的设计风格,来形成空间的主导,让人们在这里既能找到太原古城的尘封记忆,又能感受到现代化餐饮空间的方便舒适。
烤鸭店的整体外观,也属于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之内:为了与街区的仿古环境一致,设计师仍旧采用了北方古典建筑的飞檐斗拱,做为建筑外观的装饰。
步入烤鸭店的大厅散座区,您会发现中式传统符号与现代装饰材质,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白色的中式窗棂,以及整幅山水画图案的壁纸,把空间装饰得更具层次感。
而二三层包间的装饰手法,除了沿用一层公共空间的一些符号之外,空间的整体感觉更加细腻和舒适,也更能体现太原古城的特色文化。
做为专业的室内设计师,在处理古典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创意和手法。设计师在这间烤鸭店中,没有使用传统的“融合”手法,而是更多的采用了“碰撞”的方式:让古典元素与现代风格,原汁原味的直接呈现在一个空间里。这种手法更加考校设计师的功力与经验,也是很多设计师不敢尝试的手法之一。而设计师在柳巷烤鸭店的设计中,成功的使用了“碰撞”手法,为业主塑造了非常独特的商业环境,并让烤鸭店成为柳巷一景、创造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 田方方
昼夜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白天的感受是粗糙和未经雕琢的粗砺感,随着夜幕降临“云烟”装置被照亮,产生漂浮感,墙面的粗砺感被照明设计精心雕琢,与悬浮于空中的金属珠营造出神秘的空间感。
感谢 WAY Studio 对gooood的分享
餐厅空间坐落于北京一改造商场的首层通道尽端,沿街面与道路之间又隔了茂密的绿化带,整体项目位置处于隐蔽的状态。
为了能够克服展示面不足的因素,我们通过扭转的方式把原本横平竖直的柱网空间平面扭转了45度,让沿街立面有层次的呈锯齿状增大了沿街展示面以便迎接宾客。
室外外摆区域也随之扭转方向,利用城市绿化带的参天大树配合周边植物景观提供了一个大自然环抱的空间,走廊尽端设计了一个梯状观众席,为周末的小型演出或活动提供可能。
旋转错位平面后形成的座椅布局提供了大量灰空间,无需增加屏风或墙壁也能营造出私密的体验感。
在仅剩的原有墙面设置镜面,有效延伸小空间的视觉空间感。特别定制的桌子考虑到了灵活的座位安排需求,也可腾空用于活动或派对。
与传统的鸡尾酒吧不同,半圆形的开放式吧台为自然酒师和用餐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工作人员可以进出吧台并与客人自由交谈。酒吧的石材氛围提供了洞穴般的私密氛围。云烟装置在酒吧区葡萄酒展示架的石材缝隙中渗出,与粗砺的花岗岩背景墙相得益彰。
在原有承重柱的周边嵌入粗砺的绿色石材,形成一个可供两到三人站立用餐的空间,吧台旁的小窗户为室外用餐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为深夜聊天提供便利。
餐厅深处的暗门背后藏着一处隐秘的洞穴,良好的隔音效果非常适合私密聚会。包间内的镜面效果,在视觉上扩大了空间感受,与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凸面镜一起为用餐过程增加乐趣。我们专门设计了半边的桌子来配合这种错觉。
在商场内侧入口的玻璃灯笼酒窖隐约透出精美的酒标作为招牌之用。在用餐选酒时,其内部可容纳两三人讨论选酒。
云烟装置弥散在餐厅中,并延伸至室外天花,即便在很远的街角也能看到,成为餐厅的另一个招牌。
“烟雾”由铜珠帘制成,在室外的部分随风飘逸,动态感代替了金属制品的硬质边界感。
昼夜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白天的感受是粗糙和未经雕琢的粗砺感,随着夜幕降临“云烟”装置被照亮,产生漂浮感,墙面的粗砺感被照明设计精心雕琢,与悬浮于空中的金属珠营造出神秘的空间感。
项目图纸
项目信息:? 未/WAY Studio 2021
功能:餐酒
客户:北京口思味餐饮公司
地址:中国北京市
面积:174 平米(含室外)
设计团队:郑涛,黎紫翎,洪勤哲,王亦鸣,张泽群,李旭东
灯光设计:景照明
摄影:Fernie Lai、田方方 Tian FangFang、高聪GaoCong、大小咖啡团队Big Small Coffee、LU Photography、張輝 WRIGHT
| 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在北京,要是能吃上一顿不排队的胡大,那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这个仅在簋街就开出4家店的小龙虾品牌,被称为“帝都排队神话”!
它伫立簋街24年,累计排队超2000万人次,光排队消耗的免费瓜子就超100吨,卖出5亿只小龙虾!
从曾经的7张小饭桌,到如今的北京地标性餐饮品牌,胡大火了整整24年!
它是如何穿越周期创新迭代的呢?
在职业餐饮网不久前举办的森林游学008期北京站,胡大总经理郭冬首次公开分享了打造地标性餐饮品牌的方法!
森林游学008期北京站走进胡大
一、基因:
31年前把小龙虾带进北京,
开启“帝都排队神话”!
地标性餐饮品牌是要有基因的,胡大的故事则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1、“南虾北运”第一人,让麻辣味小龙虾在簋街诞生
1987年,胡大创始人孙玉珍身上带着200元钱,从安徽老家来到了北京。
一开始,她凭借老家的资源搞水产,因为质量好,价格又低,她成了簋街小有名气的供应商。
有一次在回安徽老家的火车上,偶然看到用花椒煮的一盆盆的小龙虾。她灵机一动:“我要是把小龙虾带到北京,让簋街的商家又买我的鱼,又炒我的虾,北京岂不是我独一份?!”
于是,1992年,孙玉珍成了第一批把小龙虾带进簋街的人,北京自此开始有了小龙虾。簋街大半的商户都在抢孙玉珍的小龙虾货源,渐渐她成为了最大的小龙虾供应商。
不过,当时簋街的小龙虾只有红烧、清蒸和油焖等做法,还没有麻辣小龙虾。
孙玉珍那时不仅帮簋街龙虾店挖老家的厨子,还带着老板们去合肥看南方如何烹饪麻辣小龙虾。
为此,簋街诞生了北京第一个做麻辣小龙虾的企业,北京小龙虾市场也被慢慢打开了。
2、簋街-夜宵-麻小-胡大,不断强化品牌关键词
1999年9月28号,孙玉珍从供应商转为自己开餐厅,胡大在簋街创立。
虽然只有7张桌子,但却是胡大小龙虾神话级别排队的原型!
当时,厨房地方不够用,她干脆在店门口炒,这一下就把街上路过的客人都吸引住了,优质的龙虾加上独特的汤汁,让小龙虾越卖越多,逐渐成了胡大招牌。
到了2002年左右,花家怡园在簋街主办了第一届小龙虾节,众多餐饮商户都参加了这次盛会。自此,小龙虾就和簋街划上了等号,簋街也成了北京吃夜宵的打卡地。
于是,在北京吃夜宵去簋街,去簋街必吃胡大小龙虾——这成了年轻人们条件反射性的选择。
“而胡大走到今天,主要就是抓住了几个关键词:簋街、夜宵、24小时营业、小龙虾。我们围绕这几个点打透,不断强化品牌标签。”郭冬总结。
迭代:
常存“危机意识”,
创新是保持24年长红的秘籍!
做餐饮火一时很简单,但要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红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时代在变、市场在变,对抗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与时俱进。
2007年,孙玉珍的接力棒交到了女婿郭冬的手上,这也加速了胡大在门头、环境、效率、服务上不断迭代升级的步伐。
1、门头:放大京味儿门头,形成打卡效应
作为一个地标性餐饮品牌,就要代表城市文化,门头是最直观的要素。
此前,胡大的门头还是现代化的装修,但跟随着08年奥运会北京做城市门头形象升级,胡大的总店也做成了中式门头。
“换成中式门头后,客流和品牌认知度立马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除此之外,胡大还把24小时营业等营业要素体现在门头上,不断强化品牌关键词,形成打卡效应。
2、产品:好吃不止小龙虾,基于夜宵场景+寻找食材做创新
2013年小龙虾品类遭遇滑铁卢,主打小龙虾的胡大业绩大概也下降了60%。
危机意识促使胡大从“胡大麻小、簋街一绝”到“好吃的不止小龙虾”,走上了产品多元化道路。
除了把老的产品继续传承下来,胡大也开发了一些年轻人爱吃的新东西,如馋嘴牛蛙、麻辣耗儿鱼、麻辣扇贝……等等。
其中,还专门设计了几款女性产品,比如石榴冰粉,每年能卖出近20万份,利润能达到80%,小甜品里暗藏大生意。
“胡大是基于夜宵场景+寻找食材做研发创新。不过,产品创新的红利有时效性,一旦这个东西被完全传播出去了,它就没有红利了,所以要不断坚持创新。”郭冬说。
3、服务:光排队消耗的免费瓜子就超100吨,首推剥虾师
胡大被称为“帝都排队神话”,排队已超2000万人次,为什么顾客都愿意来呢?
a、开坚果店提供现炒瓜子:为了消磨顾客无聊的等位时间,胡大光排队消耗的瓜子就超100吨了。甚至为了让顾客吃到更好吃的瓜子,胡大还开了坚果店,每天现炒瓜子。
b、首创剥虾服务:从2016年开始,胡大推出教客人剥虾服务。“很多客人都是在我们这儿学会剥小龙虾的,那他以后一剥小龙虾就会想到胡大,这也是我们从服务文化中找到的一个点。”郭冬补充。
c、大厅装地暖系统:北方冬天冷,街边店的大厅没法坐人,客人一冷就坐到看不到的地方,那样外面路过的人就以为这家店没生意,久而久之就没人光临了。而胡大则把家装的地暖系统做进了餐厅里,提升顾客和员工的体验,保证冬天也能人气爆棚。
4、效率:后厨微创新,每年可以节省500~1000万的费用
前厅排长队,更考验的是后厨的高效,胡大后厨的效率微创新是很多餐厅“偷师”的焦点。
a、轨道传送带,能省三分一的空间,以及每年节约100多万的人力成本。
胡大在后厨设计了一款传送带,上下是货架,从空间上大概能省1/3的空间;而且缓解了上菜压力,节省人力成本,“光一个传送带一年能省100多万人工”。
b、油污处理系统,垃圾量减半。
胡大主打的是川菜,小龙虾炒制也需要油炸,油污处理就成了头疼的问题。因此,胡大自己的工程团队研发出一款专利的油污处理系统,高效处理油污,每年的垃圾量能减少一半以上!
郭冬在讲解胡大的油污处理系统
除此之外,胡大后厨还有更多的黑科技:如6平米的保鲜库可抵20个冰柜;利用机器定时,一个人控制6个锅还有智能监控……所有改造加在一起,包括人力物力每年可以节省500万~1000万的费用!
5、品牌:借力网红经济,推小龙虾花束、月饼保持年轻化
能不能跟上时代,能不能捕获年轻人?这是对一个老品牌巨大挑战。
24岁的胡大在联名和网红经济上也玩得挺溜。
2020年,胡大联名船歌鱼水饺,推出了小龙虾水饺;去年小龙虾市场特别卷,胡大就搞了一个小龙虾反卷,推出了小龙虾520花束、鲜肉月饼等。
今年一开年,胡大又结合传统文化、社交文化,在立春推出了小龙虾春卷,在元宵节推出小龙虾闹元宵,在情人节推出心动双拼小龙虾结合“我在胡大很想你”的打卡牌;在二月二龙抬头的小龙虾龙须面,并配上写着吉祥话的红色腰封……
“我们是一个24年的品牌,但夜宵是我们的主场景、年轻人是我们的核心客群,所以怎么由内而外让品牌保持年轻活力,是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引导团队结合胡大的特色、结合传统文化,去创新一些有氛围感、有颜值的新品,在节日为顾客增加仪式感、在物料设计上传递情绪价值,促进年轻人自发的打卡传播。
有时我们也会找一些大V来体验和传播,传播所带来的一个热度就相当于熵增定律,只有不断创新赋熵,才能保持品牌热度。”郭冬说。
通过创意产品做话题性营销,提升了品牌在点评等平台的分享热度,也引来了媒体的争相报道。据了解,围绕胡大小龙虾、夜经济、排队、烟火气等报道已经超过400次,其中不乏央视、新华社等全国性权威媒体。
坚守:
“三‘不’原则,地标性品牌恪守长期主义!”
“变”只是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些坚守不变的才是企业长存的关键要素。
而胡大在“变"的背后,恪守的是“长期主义”的原则,这让其在沉浮幻变的商海中24年不跑偏。
胡大总经理郭冬首次公开分享
1、不盲目跟风
“要打造一个地标性餐饮品牌,那一切都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装修设计一定得为未来打算,不能盲目跟风。
曾经有段时间非常流行乡村风,我们也想跟风,但是设计师建议,乡村风现在很火,但是未来几年不一定会火,因为大城市年轻人还是要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
四五十岁的人会回忆这个乡村风,但二十年后的年轻人就觉得是破烂,这个东西有可能对地标性餐饮品牌往后的发展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要有一个很稳定的店铺,我们开新店的时候,就会想这个房东能不能一直跟着我们走下去,30年、50年。
因为假如店铺只签三年,那装修会按照三年的回本标准去设计,那质感可想而知,但我们却是为未来十年去做投资计划,要求十年二十年都不过时。
稳定,是地标性餐饮品牌的特质。”
2、不追逐短利
“每个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很多的诱惑,资本的诱惑、市场的诱惑。
但胡大一直不走出北京,不开出簋街,拒绝诱惑,不基于短期的经济利益开展合作,坚持自己的节奏。
因为‘簋街和胡大’已经变成了大家潜意识里紧密关联的东西,我们就希望做地标性餐饮文化品牌,开在一起也能形成聚焦效应。
而且簋街孕育了很多餐饮品牌,也成就了胡大,我们也希望能坚守在这里,回报这种孕育之情。
另外,如果一味追求利润的话,很多东西是会变形的。
比如,很多餐企在采购上,都去压价,但我们是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价格放在第二位。
甚至我们还逢年过节给供应商送礼,提前给供应商打款。
因为只有稳定合作,供应商才会给我们最好的食材,才能形成正向循环。”
3、不局限自身
“地标性餐饮品牌是地方名片,是一个地标、一种烟火气的象征,也就肩负着传递地方文化的责任。
那么品牌发展就不能局限于自身,顾客来胡大吃饭,不是来吃个饭就走,而是要把文化和故事传递给消费者。
为此,胡大的打包袋、纸杯、文创冰淇淋等,用的北京、簋街的字样,而不是胡大,因为胡大就是要打造北京地标餐饮文化,更要感恩簋街对品牌成长的孕育。
这种文化输出,我们更希望我们是一个内敛的、真诚的、用心的传播。”
职业餐饮网小结:
地标性餐饮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深耕簋街24年,这里承载着胡大两辈人的汗水与努力、光荣与梦想。
簋街是胡大的基因,创新是它的保鲜术,高效是它的必杀技,长期主义是它的核心心法。
在变与不变的坚守中,在危与机的风雨中,胡大完成了从七张小桌子到“帝都排队神话”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