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省上下铆足干劲,吹响夺取复工复产新胜利的号角之际,贵阳豪丽酒楼为缓解政府企事业单位中午用餐难问题,于2月28号至3月8日期间免费提供2000份套餐给有需要的单位提前預定,每天限量200份。
2月25日,记者在贵阳豪丽酒楼云岩区盐务街店发现,作为贵阳市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在疫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该酒楼积极复工,在防疫、消毒、卫生、管理诸多方面做了更加精心、精细,工作。同时,酒楼针对个人、家庭和单位客户,推出了线上订餐、免费送餐服务。
近20年来、 豪丽酒楼、连锁店一直定位立足中心城区,专注经营、贵州家常菜、为特色的家晏酒楼,常年食客如织,周末节假日更是一座难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支持“防疫”工作,豪丽酒楼第一时间响应歇业号召,积极投入到抗疫战疫中。在全省吹响复工复产号角后,该酒楼又第一时间启动复工工作,并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线上订餐、免费送餐(有区域、路程限制)的外卖服务。酒楼根据日常消费特点,在不同的区域推出特色的单品、套餐、员工餐,既能够满足个人和家庭需求,还可以给企事业单位提供团餐服务;菜品上既有大家喜欢的炒菜、火锅,还可以做炖菜、蒸菜等。
在该酒楼的盐务街店记者看到,店里张贴了醒目的消毒图案,同时有实惠的点餐表、外卖安心卡,清晰的标注着“制着员、打包员、骑手、单位负责人的姓名和每个人的体温情况”。送餐中,每一份餐都会有这样一张卡外卖安心卡。层层把关之下,可让订餐市民放心食用,即使有疑问,顾客也可在第一时间便捷追踪溯源。
豪丽酒楼总监兼复工总指挥盛治钠说,我们就是要确保消费者在家、在单位都可以吃到地道的“豪丽味道”!时下属于特殊复工状态,除了抓好菜品及质量,免费的送餐也是我们有情怀的“豪丽服务”,一旦贵阳的疫情防控取得新的进展或阶段性胜利,将全面启动复工程序。
目前,该酒楼提前谋划制定了周密的复工计划,每个餐厅每日进行两次全面消毒、员工全员必须戴口罩和每日两次体温检测登记、厨房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厨房统一工作服和帽子、点菜人员必须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点菜iPad做到1点1酒精消毒、客人进店时必须走指定的地方统一进行紫外线杀菌消毒、每个菜必须跟公共“黑白”筷……
作为劳动用工较为密集的餐饮企业,节后复工与往年变化较大,但盛治钠信心十足地说,豪丽酒楼利用这段时间,铆足干劲“苦练内功”,菜品质量要在2020年体质升级,相信在多方努力和不断创新之下,一定能够把服务和特色搞上去,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目前的损失补回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朝义
编辑 章虹
校对 罗镇武
编审 罗玮 周密
烧海参、干炸丸子、烩乌鱼蛋、酱汁鳜鱼、糟熘鱼片、酱爆鸡丁……过去“八大楼”之一的萃华楼近日在王府井百货大楼重张,地道的鲁菜风味勾起不少老北京的回忆。经历三次店址变迁后,萃华楼第三代传人贾德秋带领原班大厨回归,多年的老主顾们也找了回来,新店试营业期间就常常座无虚席。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每天到了饭点儿,萃华楼门口都坐满了等待叫号的食客,“中午和晚上基本都得排到二三十号,有人为了来吃饭能等一个多小时。”火爆的场面让萃华楼总经理贾德秋觉得既惊喜又感动。
老味道传承历经波折
除了被精致时尚的装修风格吸引进店拍照“打卡”的年轻人,前来捧场的还有许多过去常来吃饭的老主顾。记者注意到,不少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店铺,席间人们不断谈起当年在萃华楼老店就餐、聚会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品一品老字号的饭菜,正是为了找回当年青春的记忆。
“住在附近的崔大夫过去隔三岔五就要来吃一顿,几乎把我们店当成了自家食堂,重张之后又连续来了好几次;一对李姓夫妻50年前在萃华楼老店办了结婚典礼,今年正月初三那天赶上50周年金婚纪念日,老两口带着儿女孙辈一大家子人又到我们这儿办了场宴席。”贾德秋说。
贾德秋是老字号萃华楼的第三代传承人,从1979年来到位于八面槽58号的萃华楼老店,贾德秋在这家店里一干就是40多年。1984年,贾德秋正式向萃华楼第二代传承人拜师,直到现在,贾德秋还保留着当时签订的拜师合同,对于萃华楼历史上数次迁址的故事也如数家珍。
1940年5月,萃华楼在王府井八面槽的四合院开张;上世纪60年代,萃华楼一度更名为首都饭庄,直到80年代才重新恢复“萃华楼”的老字号,萃华楼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星期天上午10点一开门,外面排队的食客就往里涌,争着抢一个好座位。”贾德秋回忆说。
后来,八面槽的房产被天伦王朝酒店收购,1991年萃华楼在天伦王朝酒店一层重新装修开业。但餐饮业环境的大变革带来激烈竞争,萃华楼的食客遭到分流,一直维持平稳的营业额架不住酒店租金的不断提高。2010年,萃华楼搬到东华门大街19号,直到2015年闭店歇业。
不过,旧时店里的老菜单、过去萃华楼店铺房产的地契,知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字的老匾等,都被贾德秋他们完好地保留下来。
老字号焕发新面貌
历经波折,老萃华楼终于在沉寂6年之后重新回归。重张后,贾德秋带着徒弟总厨王旭和弟子们重归王府井掌勺,把萃华楼经典传统的工艺技术带回食客的餐桌。
“为了迎合如今消费者对养生的要求,我们也对部分传统菜的做法进行了改良,尽量少油少盐,让大家吃得更健康;现在年轻人吃饭喜欢拍照,我们也仔细研究了怎么摆盘,餐品比以前更精美了些。”王旭说。
在许多挑剔的老主顾眼里,新店里做的还是原汁原味的老味道。而店里新研发的创新菜品和雅致的装修风格,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
除了传统经典名菜,菜单上赫然出现了八爪鱼冰草、秋葵螺片、避风塘小排、冰淇淋金砖吐司、天鹅榴莲酥等“网红”餐馆中常见的创意菜品。“这樱桃鹅肝做得不输高档西餐厅”,在附近工作的白领小邵说,自己是第一次吃老字号传统鲁菜,“没想到这么好吃,以后还会常来。”
早在十几年前,萃华楼老店里就有检疫票,当时采买食材要向供货商索取经营许可证、卫生证和营业证“三证”,达到标准要求才能成为萃华楼的供货商。现在的萃华楼同样有固定的原材料供货商,所有物品和人员都按照政府要求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餐厅。此外,萃华楼店里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都已经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经历了数次迁址的萃华楼饭庄重新在金街开门迎客,大家伙儿的干劲儿更足了。“希望能在新时代里传承好老味道,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些。”王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