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1日,第四届中国团餐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龙城温德姆酒店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饭店协会及各地协会、媒体、高校代表、团餐企业和服务商的500多名代表参加。
供应链是团餐产业链升级的重要环节,在本次大会上,一批专业的第三方供应商亮相团餐供应链论坛,就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消费端的需求升级、西方国家标准化的供应采购体系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并对未来团餐供应链的发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据中国产业信息《2016~2021年中国团餐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团餐市场规模已达万亿,预计未来三年将以11%以上增速持续增长,到2021年总收入将超过1.8万亿。由此可见,团餐行业确实是一个朝阳行业。
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团餐产业链的集中度较低,竞争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餐的标准化程度更高,中餐各业务相对分散,中国团餐产业链在标准化、流程化、集约化等层面上均需要提高,尤其需要重视供应链的优化。
在会上,团餐供应链采购服务平台——禧云千链大宗业务部总经理高戈做了《探索“供应链+金融+科技”新模式,带动团餐效率革命》的主题演讲,阐述了通过“供应链+互联网”推动团餐集约化发展和利用供应链金融盘活团餐产业链上下游资金链的观点。
团餐经营痛点:供应链管理难+融资难
纵观当前的团餐市场,中国团餐发展正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两高一低”,即采购成本高,人力成本高,利润低;其次,标准化程度低,当前的产品、服务和运营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再次,食品安全隐患,团体属于群体性就餐,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系数的要求更高,一个极小的疏忽漏洞都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行业信息化程度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相对独立,业务相对分散。
“几乎我们遇到的每个团餐运营者,都在为成本的控制、品质的保障、安全的保障和服务的升级问题焦虑不已。其中,上游供应端品质难保障,与下游需求端升级服务需求强烈之间的矛盾最为严重。”高戈表示,供应端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运营,改善自身的整体质量,让需求端满意。
然而在这之前,也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备力量,支持前线运营。团餐企业需要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企业的经营,包括装修、菜品、服务、技术、管理等层面的升级,乃至于拓展新的经营场景等;供应商则需要及时结账,才有资金去采购更好的食材,但是“账期长”的问题一直存在。
如何缓和这种矛盾?高戈认为,对供应链进行互联网化和信息化升级,连接产品上游的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匹配,能够提高行业的集约化,而推进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将运营高效化,此外,合理的供应链金融接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征信服务,能够将资金运转高效化,进而服务于团餐行业。
“我们把这套解决方案简单地称之为‘供应链+金融+科技’模式。禧云国际是团餐一站式服务平台,旗下禧云千链和禧云金融能够缓解供应端与需求端的矛盾,助力产业链升级。”高戈说。
“供应链+互联网”推动团餐集约化发展
中间环节多,层层有费用,层层要利润,价格直线走高,质量却越来越难保证,这是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弊端所在。随着原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降本增效”已成为团餐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选择专业的第三方食材供应商,是推动团餐企业营收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禧云千链是中国领先的团餐原材料和用品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优化源头直采模式,对采购、质检、仓储、物流等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为餐饮商家提供一站式、全品类、准时高效的原材料及用品供应服务。
据悉,禧云千链的团队已经拥有近20年的餐饮供应链管理经验,深知团餐经营者的真正需求,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全部流程,更了解采购、物流等环节在运营中最容易出现的漏洞。禧云千链直接通过原产地的采买到达仓库,品类众多,物美价廉,再通过自己的物流体系直接配送到餐饮终端,全过程均有严苛的食品安全管理及监督体系进行层层把关,确保品质,捍卫安全。
“我们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供应商端、采购端和物流端。供应商端有相对高的门槛以及所有资质的管控,采购端是对各种交互环节、采购环节的质量把控,仓库物流负责环境把控,确保全程万无一失。同时,我们有自己的订单系统,能够高效满足大家日常采购的需求,一键下单,直接经过自建的仓库物流配送到客户手中。”高戈介绍称。
禧云千链的主要服务企业类型是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交通系统,他们在全国布局仓储,物流完善。截至目前,禧云千链已经为超过3000家餐饮中心(食堂)累计配送1600余万次,拥有4000多家稳定的合作供应商,均是有品质保证的龙头厂商,能够有效的帮助团餐企业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
推动供应链与金融创新融合,盘活上下游资金链
这两年,在政策鼓励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供应链金融俨然成为新风口。供应链金融重点围绕中小企业融资诉求,通过供应链系统信息、资源等有效传递,缓解资金周转困境,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持续经营。
眼下,团餐供应链各环节的参与者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资金流转需求极强,然而无法获得授信,从银行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供应链金融的出现,能够帮助团餐行业打通产业源头活水,盘活上下游资金链。
“我们深知在整个团餐产业链当中,大家对于资金乃至信用评估的看重,遂通过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来抓取上下游企业乃至团餐企业过程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达到‘四流合一’。”高戈表示。
据悉,禧云金融是基于大数据风控,为团餐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团餐企业提供一站式产业链金融科技服务的平台。眼下,禧云金融根据团餐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需求,为其量身打造了禧云金条、禧云银条两款金融产品。
禧云金条,是禧云金融针对团餐企业日常与上游供应商的账款结付,打造的专属供应链金融产品。通过行业大数据风控技术及与资金端的深度合作,帮助团餐企业实现最大化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禧云银条,主要为团餐企业出具设备及装修耗材的定向采购,能够减轻食堂一次性付款过多的压力,分期还款,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禧云金融已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开展了深度合作,不仅有支付宝的账户体系,也启用了自身的账户体系,能够直接跟上下游企业放款。此外,国内的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也是禧云金融的合作伙伴,他们均是非常优质的资金端。
产业升级,标准先行
有别于社餐,团餐的产业链长,流程复杂,细分环节较多且相对独立,各环节的市场集中度均比较低,标准化程度低。禧云国际是国内团餐产业标准化服务的先行者,拥有禧云世纪品牌、禧云信息、禧云千链、禧云食安、禧云管理咨询、禧云金融六大矩阵,为广大团餐企业提供品牌整合营销、企业信息化建设、供应链集中采购、食品安全管理、管理培训与咨询、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截至目前,禧云国际已累计服务3600余家餐饮中心、45000余家档口门店,所服务团餐企业客户遍布全国31个省市,涵盖了大学、中学、医院、厂矿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IT科技系统、铁路机场、养老餐等多个市场领域。
供应链是团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建立一个标准、稳定、高质量的供应链体系,才能缓和与团餐需求端的矛盾,帮助其顺利开展日常供餐工作,并提供令消费端满意的菜品和服务,稳定、巩固客群,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说,供应链的质量是决定整个团餐行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戈表示,禧云国际致力于通过搭建稳定、优质的供应链平台,帮助团餐行业提高集约化水平和标准化程度,同时也会引入更多的信息化工具和金融科技工具,为传统团餐供应链的升级与变革赋能。
进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山环水绕绿树掩映间,一栋栋特色民宿映入眼前……今年全国两会之前,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又来到这里,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商议民宿集群的后续打造方案,收集当地群众意见建议。
严琦收集桥头镇当地居民发展建议。受访者供图
桥头镇是重庆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2022年5月,严琦到桥头镇考察,从此后与桥头镇结了缘。
“这里虽然藏在深山,但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干部有开放意识,群众有创业激情。”严琦说,经过深入考察,她打算借助此前在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帮扶的成功经验,在桥头镇打造一块“万企兴万村”的试验田。
从那之后,严琦一直为桥头镇的发展多方奔走,牵线搭桥。借助“万企兴万村”机遇,严琦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在桥头镇建起了集陶艺、餐饮、民宿、电商、文创、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陶然居瓦屋小镇,打造了高山腊肉厂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工农餐旅文宿购”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的桥头模式。陶然居瓦屋小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度假之地。今年春节假期,桥头镇的旅游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00多家餐饮店、40余家民宿,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
如今的桥头镇,不但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和民宿群,村民们也在家门口打工,吃上了“旅游饭”。“以前我们在外地打零工,一年只挣两三万块钱。现在家乡发展好了,老房子的租金、分红,加上在村里务工工资,一家人一年收入有近10万元。”说到家乡的变化,桥头镇村民向建伟一脸开心。
“帮助村民们实实在在增收了,他们就会认可你、支持你。”严琦说,接下来,她将继续通过陶然居品牌带动桥头镇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也计划把石柱的莼菜、辣椒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吃到石柱特产。
桥头镇的发展,是严琦关注乡村振兴并身体力行的一个缩影,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名“践行者”,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严琦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撰写建议。她表示,在今年全国两会,她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和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在关注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议中,她建议强调发挥餐饮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好的特色产品变成好商品,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建议数字科技与农产品深度融合,推广“企业+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定点采购模式,依托餐饮龙头企业打造数字食品工厂,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周末,戏哥去了趟798,发现做艺术生意的都很敏锐啊!
很多过去性冷淡风的画廊、工作室,叠加上水吧后,立刻变得门庭若市,让旁边正经做餐饮的星巴克都黯然失色。
星巴克逼格再高,能高得过画廊吗?在塞尚的画前喝奶茶(当然不是原作,不过对普罗大众来说,是不是原作没那么要紧),这简直本身就是行为艺术了。
调戏电商在“大零售”中提出的“业态融合”,正在渐渐变为现实。尤其是餐饮与零售的融合,发生得越来越频繁。
盒马是超市与餐饮的结合,无印良品是生活店与餐饮的结合,宜家是家居与餐饮的结合,乃至于艺术、服装,都可以用高频的餐饮带动低频的零售。
798某网红店,在艺术雕塑旁吃甜品,这逼装的不得不给满分。
但戏哥最近看到几个实际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认为在引进餐饮业态前,大家需要先想清两个问题:
1、餐饮确实能引流,但吸引的是不是你需要的人?
2、业态融合不是硬拼凑,怎么找到二者的融合点?
沙发和饮料,什么情况下是绝配
大部分零售店引进餐饮的目的,并非是要在餐饮上赚钱,而是想用餐饮吸引顾客,提升零售的转化。
那么,什么样的餐饮,能吸引到你的目标顾客就很重要。
比如,上海有一家叫lucky life的茶饮店,她其实是一个线上懒人沙发品牌luckysac的体验店。所以这家店的画风很不一样,就餐区里摆满了他们的懒人沙发,就像沙发在开会一样。
逛商场走累的时候,看到这么一家堆满懒人沙发的茶饮店,你一定想赶紧陷进去。
看图片你就知道,他们的产品跟无印良品的懒人沙发是同款,但价格只有无印良品的三分之一。目标用户显然是那些,喜欢新鲜事物,独居或二人世界(人更多就需要传统的大沙发了)的年轻人。
这样的年轻人,消费频率最高的餐品是什么?无非是饮料、甜品这样的轻食。
这家店提供的轻食本身,并没什么特别卖点。但因为她的门店开在商场,逛累了需要歇歇脚的年轻人,点一杯饮料,就可以安心地陷进懒人沙发里,然后由衷地感慨一声“真舒服啊”!
广告 去逛逛
这时候,店内只要有适时的提醒,让他们知道原来这么舒服的沙发,不仅可以几百块钱买回家,还提供邮寄到家的服务,不用自己拎,你说他下单的概率高不高?
再讲个反例。
同样是在上海,戏哥看到某知名品牌的按摩椅店,也是加了个水吧,提供果汁、奶茶、咖啡这样的饮料。
但是店里其实是划分成两个区域:一个还是像原来的门店那样,陈列着各个型号的按摩椅;另一个是水吧消费区,摆了几套普通的桌椅。
买饮料的人,都是年轻人,而且都坐在水吧区聊天,没人进去看看那些按摩椅。导购都尴尬无聊地站在空荡荡的按摩椅陈列区。
动辄上万的按摩椅,和果汁奶茶店,完全是两个客群。不是说买得起按摩椅的人就不需要喝饮料,他们可能也常去星巴克,但他们去星巴克的目的,绝对不是去享受一杯咖啡,而是与人有约。
而你很难想象,与一个商务伙伴,约在按摩椅体验店,双双躺倒在按摩椅中,啜着饮料聊生意。
即使这家店不图餐饮带来的销售转化,纯粹是想提高店面利用率,分担一下房租,人群的不匹配也会让她的餐饮和零售,变成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她打出买饮料免费按摩的卖点,对餐饮销售肯定有帮助,但真正的按摩椅买主上门,会发现满屋的按摩椅都被买饮料的人霸占了,而且这些人还是他有点嫌弃的“穷人”。这样的体验,别说下单了,这个品牌可能从此都会被他拉黑。
跨品类的融合
可见,即使不图销售转化,餐饮给门店带来的人气,也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而是要让二者发生某种融合。
要让餐饮和各种门类的零售融合在一起,常常需要借助文化。跨品类的文化融合,798就有很多高手,比如一家叫“上坐”的家居设计平台。
他们在798有个三层楼的体验馆,一层完全像个甜品店,二层是家居和餐饮的融合业态,三层是纯粹的设计展厅,通过高频低门槛的餐饮,他们把自己的品牌影响,拓展了一大圈。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这个“上坐”的核心业务,是风格家居平台,在艺术圈颇有名气,客户包括李玉刚这样的文化圈名人,提供从设计,装修到家居零售整套的解决方案。
他们比较有特色的产品,是纯进口日式家居,包括日本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宗理的作品(一把木椅2W块的水准)。纯正的日式风格,这是他们想通过体验馆传达给受众的。
所以他们选择的餐饮,就是日本著名的文化符号——宇治抹茶,产品包括抹茶冰淇淋,抹茶拿铁,抹茶啤酒,抹茶蛋挞等。而且他们很擅长包装网红,限量版的金箔抹茶冰淇淋,赚足眼球。
手拿网红冰淇淋拍照的游客,基本都留在一层,对“上坐”的印象就是日式风格(原本这些人是不可能会对一把椅子卖两万块的家居品牌产生兴趣和印象的)。对日式家居感兴趣的人,会继续上到二层,与朋友围坐在日式餐桌旁细细品味抹茶点心。真正是上坐潜在客户的人,会继续走上三层,那里有设计师为他们详细介绍装修方案和费用。
用户与品牌的浅接触,中接触,深接触,各有设计,而且非常融洽,互不干扰。
网红金箔抹茶甜筒,吸引很多年轻人到这家艺术家居馆打卡。
把餐饮打造成文化符号,让它代为传播品牌理念,这事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颇有门槛,即使是知名品牌,也未必能保证让用户买单。
同样讲个反例。
某知名少女系韩国服装品牌,最新店型就是给专卖店配同主题的咖啡馆。咖啡在韩国普及度很高,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强势品牌的同主题咖啡馆,很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
这就像当年人人都需要充电宝的时候,作为强势品牌的小米推出了充电宝,小米的粉丝就会很买单一样。
咖啡在韩国是很好的品牌文化媒介,到中国就未必了。中国人消费咖啡的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该品牌瞄准的青少年群体),而且也不能跟韩国时尚产生联想。所以即使是到店购买的粉丝,也很少消费他们的咖啡,原本该是高频消费的咖啡区,反而比服装销售区的人更少。
在日本人心中,相比抹茶,其实和果子更能代表日本文化。如果前面的上坐,卖的不是中国人心目中“日本文化的代表”——抹茶,而是大部分人不熟悉的和果子,效果也会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