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暑期已至,作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奶茶,将迎来销售旺季。
但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今年上半年对1点点、茶百道、7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多个品牌奶茶店突击检查发现,食品标签不明确、冰箱内食物不加盖、操作区卫生不达标、物品与食品混放等现象普遍存在,引发社会关注。
近日,新华社记者通过随机应聘,“卧底”网红奶茶店“奈雪的茶”,发现其多家分店也存在蟑螂乱爬、水果腐烂、抹布不洗、标签不实等问题。
蟑螂“不用管”
处理欠规范
前不久,记者应聘进入“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成为一名实习茶饮师,负责面包区“上包”工作,即把后厨做好的面包从货架摆放到橱窗,并帮助顾客选购面包。
上岗当天,记者看见一只指甲盖大小的蟑螂,从面包展柜底部爬向面包制作间。记者马上报告同组值班店员,但得到“没事,不用管它”的答复。
“水吧和面包房有蟑螂”在许多店员看来十分“正常”。入职第二天,一些店员告诉记者,虽然店里要求很高,但“忙起来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腐烂水果继续用
产品标签随意换
在“奈雪的茶”长安商场店,一些发黑的芒果摆放在后厨的桌子上,员工被提醒要去掉“黑色”部分继续使用,“不要浪费,稍处理一下即可”。
记者看到,一些标签纸等杂物不小心掉进芒果泥里,杂物被挑拣出来后芒果泥继续使用。
一款“软欧包魔法棒”系列产品,按要求应在4小时内售完。但一些员工会将未售完的产品及时更改时间标签再卖。
奈雪饮品“霸气柠檬油柑”保质期只有一天。但在“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生产标签为手工输入。因操作失误,出现过工作人员错将当天该品生产日期打成前一天的情况。直到晚上闭店时,店长才发现。工作人员在群中私下处理了此事,相关情况并未对消费者公示,也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手套不戴
抹布不洗
记者在工作中看到,员工用同一个手套,同时处理不同的食物,且几乎从不更换。遇到客流高峰期,店长等其他工作人员会直接到后厨上手操作,很多时候不戴手套直接处理食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记者在被安排“擦盘子”期间,多次询问店员一块抹布擦几十个盘子是否需清洗抹布,得到“完全不用”的答复。
奶茶店要求擦拭桌面的毛巾4小时必须更换,每次更换后要打上时间标签。但记者在面包展区仅2天,就遇到了2次没有及时更换的情况。
日常卫生很随意
检查一来就重视
暗访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员工直接踩着清洗食材的桌面,从较高橱柜中取食材,且未做任何清洁处理。
但每次上级来检查时,店员们就会临时整理地面卫生,对平日较为繁杂的后厨进行系统清理,紧急清洗各种机器。
“奈雪的茶”并非个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此前在突击检查中发现,部分茶饮店使用过期的、不新鲜或“三无”物料等问题,并责令其整改。
今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喜茶在微生物、糖类方面存在风险。而在2018年、2019年喜茶也均出现喝出“异物”等问题。
为严查严管各种网红奶茶店不合格现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18年6月12日发布《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对网红饮品的具体管理、监督要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奶茶店遍地,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加上原材料涨价,同时外卖形态占比增加,不少消费者并没机会看实体店面,这就造成了店家忙于挣钱,疏于管理,应付监管,卫生成了共性问题。
“如果只顾追求新奇营销和利润获取,而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终将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奶茶经营者除了打造“IP”,应更多把精力和成本花在产品质量把关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才能越走越远。
本期编辑 周玉华
>>多人一天不喝就想念的奶茶,真的干净卫生吗?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近日突击检查了部分奶茶店,涉及 1 点点、茶百道、7 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品牌,结果发现全部存在问题。
在奉贤区宝龙广场,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 5 家品牌奶茶店进行了检查,发现多家门店存在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原材料管理不善等问题。
在 1 点点门店,执法人员发现一名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收纳箱内的茶叶包等原材料上没有任何标识,分装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不明;使用过的抹布与袋包装茶叶原料靠在了一起。
在茶百道门店,乳制品等半成品露天放置,没有盖子遮挡;植脂末等部分食品原料使用后未封口;员工个人已开封的薯片等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工作人员健康证不齐全,口罩佩戴得不规范,配制饮料的过程中,佩戴者均露出了鼻子。
在 7 分甜门店,同样存在员工私人食品与店内原料混放、仓库内装原材料的袋子未封口等问题,该店报废的芒果等水果还被发现随意丢弃,未按规定存放和处置。
都可门店冰柜内的原材料均敞口放置、未密封,部分原料也随意放置在桌面上、未加盖,与电饭煲、电水壶等杂物做了"邻居"。
熊姬门店的管理相对疏漏更多,该店待加工的橙子等水果与百洁布堆放在一起;垃圾溢出,工作人员未及时清理垃圾桶;厨房地面潮湿脏乱、煮完的茶叶不及时清理,随意放在地上;部分原料不封口、不加盖,直接放入脏乱差的柜子、制作台。
市场监管部门表示,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规范问题,已提出整改意见,责令相关经营者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不到位者将依法严肃查处。
业内人士指出,门店员工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在快速扩张的餐饮连锁企业尤为普遍。这些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一旦疏忽,人员就会疏于培训、管理,没有牢固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2020 年 2 月,普陀区中山北路的"巴黎贝甜"面包店就曾因面包师不规范操作(未按要求佩戴口罩、没戴手套直接用手接触食品),存在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隐患,被网友曝光。
2020 年 7 月,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江西省南昌市汉堡王红谷滩天虹店、铜锣湾店、王府井购物中心店员工篡改过期面包、鸡腿标签,在制作汉堡的过程中"偷工减料",对门店内提示食品原料"已经过期"的红灯视而不见等问题。
2020 年 8 月,85 度 C、桂源铺、满记甜品等品牌饮品门店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的罚单相继曝光。
津味(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老沪闵路分公司(85 度 C 上海凌云店)擅自将 3 个彩虹酸奶蛋糕的制作日期"延后"了两天。
桂缘(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归昌路分公司(桂源铺上海融创精彩天地店)用过期淡奶油制作"招牌特调奶茶"。
满记甜品真如星光耀广场店(该店已于 2020 年 5 月 6 日注销)经营的芒果冰(现制饮料)菌落总数超标。
餐饮单位员工不规范操作的风险可能比不少人想象的要严重。
2015 年,盛极一时的"郑文琪龙虾盖浇饭"正是倒在这一问题上。由于"郑文琪龙虾盖浇饭"五角场店超负荷加工、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食品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发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2017 年,同样风光无限的"一笼小确幸"也倒下了。其中央厨房在未取得即食食品加工资质的情况下,超过许可核准范围加工即食食品。上述食品在中央厨房的加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配送至"一笼小确幸"餐厅门店后供消费者食用,引起了食物中毒。
栏目主编:张奕 本文作者:陈玺撼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中图片来源:奉贤区市场监管局
来源: 上观新闻
海一家CoCo奶茶店被指侵犯商标权,最终被判赔5万元。说到这事儿,你可能得感叹一下,商场上的风云变幻,连喝杯奶茶都能引起大动静。CoCo奶茶,那可是奶茶界的巨头啊,别看它外表清新脱俗,实则商标权受到的保护可不轻松。
哎,这商标权,得好好谈谈。商标,简单点说就是品牌的标识,是企业的“门面”。保护商标权,就是要让这个“门面”不被随便模仿或者盗用。CoCo奶茶,它的商标一经注册,就是有了专属“身份证”,其他奶茶店要用,可得“请示”一下。
< class="pgc-img">>上海那家“山寨”CoCo奶茶店,也真是敢动这块硬骨头。用了人家的商标,不掂量掂量后果,结果上了法庭。咋看这5万元的赔偿,有些像是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让它知道“山寨”也是有代价的。
这事儿也提醒我们,商场如战场,商标权就像是一面坚固的城墙。任何企图越过城墙的行为,都有可能遭遇法律的重击。所以呢,做生意,最好老老实实,别想着钻什么空子,否则后果可就不好说了。
话说回来,CoCo奶茶的风头可真不是盖的。就一个奶茶品牌,就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波,也难怪它的粉丝们如此铁杆。在这个奶茶横行的年代,有了它,仿佛就有了一份“招牌”,走到哪都能喝到“家”的味道。
最后,这场官司的结局也算是一个警示吧。商标权不是儿戏,侵犯了别人的权益,最后吃亏的可是自己。所以,做生意要讲规矩,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就像CoCo奶茶一样,一路走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根据网络上进行改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