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拂来,夹杂着栀子花香,一只有盖的青花瓷碗,一把高背红木椅,一排长窗,一个亭子,便是最好的品茶时光。在园林里喝茶,盖碗就是最适合的饮茶之选了。
追根溯源,方知道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蜀人饮茶方式较独特由茶盖、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才碗”。“三才”指天、地、人,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遥想1200多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清 胭脂红釉盖碗 (一对)
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四川这块地方,既有宝鼎,也有幽窗,茶闲的棋罢的更是比比皆是,不稀奇!一杯盖碗茶,喝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清光绪 青花黄彩云龙纹盖碗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
清同治 米黄釉粉彩竹纹盖碗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清光绪 粉彩矾红描金八宝龙凤纹盖碗
盖碗泡茶,好处全在一个盖子上。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白菜青盐视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最负盛名的盖碗茶在北京。在北京人眼里,盖碗是茶具中之珍品,而花茶,尤其是茉莉花茶则是茶叶中的精品,两者结合起来,泡出的是北京人一颗热腾腾的心。
清光绪 黄底粉彩寿字纹盖碗
盖碗茶,在北京人手上显出其出神入化的本质。轻轻掀开碗盖,吹一吹,再用碗盖拂去一些茶叶末子,喝一口,齿颊留香。
清 胭脂地轧道小盖碗
那曹雪芹也是一个盖碗茶迷:“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坐在园林里,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花是红的,桥是九曲的,檐是飞的,地砖是六角的,窗户是镂空的,茶叶是碧螺春,水是井水,唯一相同的就是一个有盖的碗。
清乾隆 各色釉盖碗 (五只)
清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
清 翡翠盖碗
乾隆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
黑地景泰蓝博古盖碗
清 胭脂红菊掰盖碗
清初 碧玉荷花纹盖碗
清代 粉彩莲花盖碗
清道光 粉彩无双谱盖碗 (二件)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盖碗
清道光 金彩兰花纹盖碗
清道光 料釉粉彩群仙祝寿纹盖碗(2件)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皮球花纹盖碗(2件)
清道光 青花花卉纹盖碗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二件)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两件)
清光绪 蓝釉雕寿字盖碗
清光绪 松绿地粉彩花鸟束腰盖碗
清光绪 胭脂红釉盖碗
清嘉庆 粉彩描金八宝纹盖碗
清嘉庆 青花矾红龙凤纹盖碗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
清乾隆 豆青釉茶盖碗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
清乾隆 仿雕漆锦地寿字莲瓣纹盖碗
清乾隆 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百子闹元宵纹盖碗
清乾隆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盖碗
清乾隆 玉雕吉祥如意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绿地粉彩盖碗
清同治 描金绿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青花矾红云龙纹大盖碗
清雍正 斗彩花卉纹盖碗
清雍正 斗彩花鸟纹盖碗
清雍正 斗彩九秋风景盖碗
清中期 白玉透雕四季三多盖碗
十八世纪 乌金釉盖碗 (一对)
元 青白玉盖碗
清中期 黑漆金彩牡丹寿字纹盖碗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
青瓷盖碗,白瓷盖碗,黑瓷盖碗,彩瓷盖碗,更有玲珑瓷盖碗,天上人间的盖碗茶,喝出岁月静好,品出百味人生!
编者】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为“张瑞水下看世界”账号创作团队瓷器专家——墨逸
欢迎考古、历史等相关领域的作者投稿。
2017年10月3日,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总价2.94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落槌。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家曹兴诚收藏的这件北宋汝瓷,一举打破了中国瓷器在全世界的拍卖纪录。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当这首周杰伦的《青花瓷》在你耳畔回荡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那令人如醉如痴的天青色,到底哪里来的魅力,令千百年来的芸芸众生,无不为之痴迷与倾倒吗?
< class="pgc-img">>怎么样,你是否被宋代汝瓷的天价所惊呆了?咱别急,宋代可不只有汝瓷,宋代精美的瓷器品种,可以说,已经是琳琅满目了。
大家好,我是@张瑞水下看世界 创作团队——墨逸,我是考古学专业硕士,从事瓷器研究与鉴定工作多年。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解读《梦华录》电视剧里面所展现出来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美。
最近,电视剧《梦华录》一直在热播,很多人都很喜欢电视剧里宋代精美的茶艺瓷器。剧中如诗如画的建筑与街景,精致唯美的服装与造型,讲究细致的道具与美食,让观众仿佛集体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来了一次沉浸式体验宋代生活。你是否,也被这部剧所呈现出来的大宋朝的美学所折服呢?
< class="pgc-img">>你们能理解作为专门研究瓷器的我,在看到女主赵盼儿在东京开设小茶铺,美美地演绎我大宋朝的点茶、斗茶、制作茶点情节时,不是在看美女演员和剧情,而是两眼放光地忍不住一直在横扫桌面上瓷器时的样子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读着宋代临安城下,那一家不知名的旅店墙壁上,大诗人林升留下的《题临安邸》,你的眼前是否已然呈现出宋代那繁花似锦的市井生活呢?
< class="pgc-img">>根据考古学和历史学对宋代文物和史料的综合研究,在我大宋时代,饮茶最讲究的是茶具。眼下电视剧中出现的各式点茶器具、各种釉色茶具,让观众们看到了大宋朝的人们曾经使用过的茶具,已然不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简直就是惊艳到了我们。
下面,我就抓紧时间与各位朋友们分享宋代瓷器的独特之美。
如果要跟大家讲宋代的瓷器,那首先需要说明的就是烧造瓷器的窑系。窑系一般是以其中一个最著名的瓷窑来命名,这个名窑烧制出来的代表性瓷器产品一定是水平比较高的,而其他周边地区窑口生产同类型瓷器产品的,那就都划归入这个最著名的名窑之下,也就形成了窑系。用当今社会今天的品牌加盟店思路,像什么兰州拉面,蜜雪冰城的,大家就可以更好理解了。
中国的宋元时期有六大窑系,咱来一起数一数:1主要生产白瓷的定窑系;2生产窑变釉瓷器的钧窑系;3生产白地褐彩瓷的磁州窑系;4生产青白瓷的景德镇窑系;5生产青瓷为主的北方耀州窑系和6生产青瓷为主的南方龙泉窑系[1]。
可能有的朋友着急要问了,《梦华录》中出现的瓷器这么多,都属于哪个瓷窑的产品呢?下面我们就按六大窑系产品来详细解读一下电视剧中的宋代六大名窑。
< class="pgc-img">>我们来看这张电视剧截图,剧中出现的茶盏从左到右依次是:1越窑青瓷、2龙泉窑粉青瓷、3梅子青瓷、4钧窑窑变釉瓷、5定窑黑釉瓷、6定窑白釉瓷、7哥窑米黄釉开片瓷、8汝窑天青瓷、9建窑黑釉兔毫盏。
那我们就首先来看第一种,宋代的青瓷
中国瓷器烧成始于东汉时期的浙江德清窑。从这时候开始,浙江地区就一直以生产青瓷为主,这与当地的瓷土含铁量高有很大关系。
至晚唐五代,以浙江越窑烧造的青瓷最为精美。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中,我们知道这种精美青瓷名为“秘色瓷”,应是专供宫廷的佳器。唐代诗人们从不吝赞颂它,有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有徐夤:“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 class="pgc-img">>(唐代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出土)
< class="pgc-img">>宋代,青瓷生产又迎来一个高峰,南方除越窑,还有龙泉窑等。而在北方,有陕西的耀州窑、河南的官窑、汝窑等,各个窑口的造型与釉色各具特色[2]。
说到宋代南方青瓷,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龙泉青瓷。传说,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烧窑,哥哥烧窑叫做“哥窑”,擅长烧制开片瓷器;弟弟的叫做“弟窑”,也就是龙泉窑。
龙泉青瓷釉色区别于越窑,其中以粉青色和梅子青色最为出名。粉青恬静淡雅,梅子青清透秀丽。造型也更别出心裁,有胆瓶、盖瓶,龙瓶、奁式炉、八卦炉、盖盒、盖碗、渣斗等等。
< class="pgc-img">>以烧造天青色青瓷著称的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传说宋徽宗曾下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汝窑的工匠多次试验,在釉料中加入玛瑙,终于烧造出这种独特的色泽。汝窑瓷器有着香灰色的薄胎,圆器采用满釉裹足支烧的方法,器物通体施釉,仅在器物底部有三至五个小小的被称为“芝麻钉”的支钉痕。
< class="pgc-img">>(北宋 汝窑三足尊 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同样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也称旧官。南宋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修内司窑,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设郊坛下官窑,这两窑称为南宋官窑,亦称“新官”。
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中有一种特殊的黑胎青瓷,其胎色之所以为黑紫色,是因为含铁量极高。瓷器口沿部的釉在烧造时垂流变薄,露出紫黑色的胎体,俗称“紫口”,而其底足露胎,故称“铁足”。这种釉面在烧造中开片,片纹中带着金属色泽,故称为“金丝铁线”。
(宋代官窑青釉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说完了青瓷,我们来讲一讲第二种大家常见的:白瓷
目前普遍认为白瓷产生于北朝时期,经过隋唐两代发展,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即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
隋唐时期,以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品质最高,其中更是有一种透影白瓷,能够透过灯光,最薄的地方只有1毫米,令人惊叹其技艺之高超[3]。
至宋代,定窑白瓷迅速发展。定窑白瓷包括日用的碗、盘、碟、壶、盒、熏炉等,其中及精细白瓷质量较高,因为瓷胎和釉面中铁的含量更低,颜色更加洁白细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宋代定窑白釉划花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跟白瓷比较接近的,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种:青白瓷
青白瓷是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瓷器,也称影青瓷、隐青瓷、映青瓷等,釉色白中有青,青中泛白,釉面莹润有光泽。
< class="pgc-img">>宋代青白瓷执壶
< class="pgc-img">>从窑址与纪年墓出土的器物来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日用器皿为主,主要有碗、盘、碟、注子、杯、盏、钵、梅瓶、洗、香薰、灯、枕等,此外还有观音塑像、塔式罐等器物。
< class="pgc-img">>(宋代青白釉贴塑龙柄倒流壶)
这件宋代青白瓷倒流壶,构思精巧,造型优美,贴塑形象生动。倒流壶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内部有一通心管,使用时需要倒置盛入一定量的酒水,再次摆正后酒水不会从底部流出,但可以从流部倒出,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有白就有黑,与白瓷对应的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黑釉瓷
黑釉盏在宋代十分流行,这可能和宋代斗茶盛行有关。斗茶茶汤呈白色,用黑碗盛之,最能展现茶汤的变化。斗茶的核心在于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点茶技艺的高低,基本方法是“斗色斗浮”。斗茶除了要比较茶叶的品种、制造、出处、典故和对茶的见解外,还要比较烹茶的用水和水温,以及汤花等[4]。剧中,胡掌柜前来挑衅,女主赵盼儿和他展开一场斗茶赌局,也使用的是黑釉茶盏。双方首先以水痕判断输赢,在双方平手之后,赵盼儿使出茶百社技艺,才胜过胡掌柜。
< class="pgc-img">>宋代烧制黑釉瓷的窑口很多,定窑、耀州窑等北方窑口都有烧造,其中南方地区的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建窑黑釉茶盏品种多样,有兔毫、燿变、油滴、鹧鸪斑等,底部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是进奉宫廷之物。
< class="pgc-img">>宋代建窑兔毫盏 故宫博物院藏
讲完黑釉瓷之后,我们来说一说:窑变釉瓷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垕镇。窑变釉的形成影响因素复杂,烧造过程中较难控制,因此釉色多变,有茄皮紫,玫瑰红,月白,天青等等。宋代钧瓷釉料中添加氧化铜,利用窑炉还原气氛,烧制出绚丽的窑变釉,其中以陈设用瓷为主,包括花盆、尊、炉等。
< class="pgc-img">>宋代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一种比较特殊非常有个性的瓷器:磁州窑
以白地黑花瓷为代表的磁州窑瓷器,最为展现北方民间瓷器实用、质朴、豪放的特征。这种瓷器一般在瓷胎上施一层化妆土,再在白色的底色上以铁矿石为颜料进行彩绘,画风简约而潇洒,明快又生动,烧制之后呈现出白地黑花、白地褐花的面貌,从宋代一直流行到元明。磁州窑生产的日用器较多,最为特色的产品是瓷枕。
< class="pgc-img">>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其实宋代瓷窑还烧造酱釉、黄釉、绿釉等其他类型产品,烧造瓷器的窑口也几乎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宋代陶瓷贸易十分兴盛,除了与辽金之间的边境贸易之外,很多宋瓷通过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非洲东海岸各国,考古学家也在这些区域挖掘出了瓷片予以证实。
上面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宋瓷有了一定的了解,回过头再刷《梦华录》时,大家也就能看得更加明白,更喜爱我们中国的精美瓷器了吧。不过,我也发现了电视剧中一些小问题,就在下面这张剧照里面,就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不知道聪明的各位能不能发现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大家关注@张瑞水下看世界 也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关于中国古代瓷器,您对哪一类比较感兴趣,可以在评论去留言,我们选取大家关注最多的给大家详细讲解。“张瑞水下看世界”创作团队也会更加努力,为大家讲好文博考古小知识。烦劳大家帮我们转发、评论、点赞。我们下一期再见。
< class="pgc-img">>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01):6-30+53+103-104.DOI:10.16319/j.cnki.0452-7402.1980.01.001.
[2]项坤鹏.“中国古陶瓷学会2013年年会暨南青北白——越窑与邢窑学术研讨会”综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02):152-157.DOI:10.16319/j.cnki.0452-7402.2014.02.012.
[3]任志录.关于隋代精细白瓷的考察[J].文物春秋,2022(02):57-67.DOI:10.13635/j.cnki.wwcq.2022.02.010.
[4]孙晓燕.宋代茶画艺术研究[J].山西档案,2014(02):116-120.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人,上茶!”啊呸,这茶能喝?里面居然有葱姜盐!!淡定淡定,唐朝的茶就是这样的,爱喝不喝。
第1章 茶是凡人的琼浆玉液|茶的保健价值
“以茶代酒”这个说法,不是现在才有的。你在唐朝的酒桌上,也能听见这句话。只不过那时的茶还不叫茶。陆羽的《茶经》里第一次广泛使用“茶”字,同时也记载了五种茶的称呼:“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你得记好了,不然唐朝人可不知道你想喝的茶是个什么玩意。
唐朝前期,茶还是南方人的饮料。到了开元、天宝年间,才开始风靡全国。
你在街上走着,街边的茶馆、茶铺还真不少。伸头进去看看,哟,喝茶的人还真不少。要不你也进去喝一壶?
热情的茶博士给你端来了一壶茶。你一尝才发现茶里加盐。其实这唐朝的茶啊,就是要放盐的,这叫作煎茶。唐朝的茶是要用“葱、姜、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之后才能饮用。
唐朝的茶叶最先是由寺院大规模种植的。禅宗寺庙有很多都建在深山树林里,占据了地利,便于大规模种植茶叶。寺庙冠名出品的茶叶有武夷茶、南海普陀茶、南岳云雾茶、径山禅寺茶等等,都是高端茶的代表。那和尚为什么要喝茶呢?大概是因为茶性情雅致简朴,苦中带甘,清淡洁净,这样淡泊宁静的特性符合了佛教的特征吧。
茶叶大规模在民间种植是在中晚唐时期,此时的茶已经成了全国最流行的饮料了。由此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种植茶叶的茶农和贩卖茶叶的茶商。白居易《琵琶行》里那位身世坎坷的女子说她的丈夫“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她的丈夫就是一位倒卖茶叶的茶商。为了做茶叶生意连妻子都不顾了,可见利润可观!而当时江西浮梁茶叶的年产量有七百万驮。唐朝政府也开始对茶叶收税了。
茶树适宜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山崖下、崇山峻岭里。当时的名茶大都是深山里产的,比如浙西的湖州、剑南的蒙顶石花、东川的神泉、洪州的西山白露、江陵的南木等等,都是当时很受欢迎的茶。
有好事怎么会少得了皇帝呢?送给皇帝喝的茶叫作“贡茶”,这贡茶可是十分讲究,不仅要求品质上乘、制作精美,而且要求茶叶成熟后第一时间采摘下来送到宫里。“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说的就是官帖连催,茶农被催着加工采茶的情景。皇帝一个人是喝不完那么多贡茶的,不仅皇帝喝不完,整个宫廷都喝不完。于是皇帝经常把贡茶赏赐给大臣,而大臣们呢,也将茶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以示格调。
当时的山东、河北、长安等地的市集里开着许多茶铺当街卖茶。你赶路累了,或者逛街渴了,都可以掏出钱买碗茶。
不仅是中原地区的人民群众喜欢喝茶,北方游牧民族也十分喜欢。因为茶有帮助消化解除油腻的作用,对他们常吃肉食的肠胃有好处。他们用茶和马奶混合起来做成了奶茶。
茶的功效到底有多神奇呢?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估计再喝个八碗九碗,就要羽化登仙长生不老了。你确定这写的是茶?分明是那瑶池宴会上的神仙喝的琼浆玉液啊!
卢仝确实是写得比较夸张,但是茶本身的功效也确实不少,比如说解除油腻(北方游牧人民最钟爱这点)、提神醒脑、解疲解渴、去除烦恼等许多功效。这样的好东西风靡全国也是很正常的。要是改善下口味就更好了。到了宋朝呢,还真就改善了口味,虽然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喝,但至少不往茶里放盐了。
第2章 茶之道,非常道|茶道文化
你整天无所事事,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去找了份茶博士的工作。当然,先是做学徒。这茶博士是专门司茶的人,而你的工作呢,就是研究茶道然后付诸实践。
唐朝所说的茶道呢,就是煎茶技巧。率先提出“茶道”一词的是唐朝最著名的茶僧兼诗僧皎然。皎然和尚不仅研究佛经,而且对茶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地率先提出的。诗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中,诗化了茶道。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受,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这是皎然在茶道领域的杰出贡献。
从现在起你要学习煎茶了。来,先来认识一下祖师爷陆羽。这陆羽还有个名字叫“茶神”,当然,这是别人对他的称呼。唐朝人对他的崇拜可谓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举个例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以陶瓷闻名,卖瓷器的商家按照陆羽的样子做了很多瓷偶人,买瓷器买的多即送瓷偶人。他们还给这瓷偶人取了个名字叫“陆鸿渐”。没错,这鸿渐是陆羽的字。要是卖瓷器的商家赚不到钱,他们就把茶浇灌在瓷偶人身上,据说这样就能得到“茶神”的保佑发大财了。
这里八卦一下,其实这陆羽和上文所说的皎然和尚是好朋友。皎然除了茶僧还是诗僧,来看看他写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皎然去寻找陆羽,没找着。想来茶神是进山采茶了吧。陆羽也能写诗,仅存的两首诗也都是茶诗,其中的《六羡歌》是茶诗中的上乘之作:“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有本书叫《茶经》,根据《茶经》所说呢,煎水有三沸:初沸时水面上会出现鱼目状的水泡。这时可以往水里加盐来调味。到了第二沸的时候,边缘会出现连珠状的涌泉。这时候呢,要先盛出一碗放在旁边备用,然后搅动沸水,使得沸水温度均匀。再取出一小勺茶末放进沸水里,搅动搅动,使沸水浮出“汤花”来。然后把之前取出备用的温度已经变低的水倒进沸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水的沸度以及让沸水中浮出更多的“汤花”。到这一步,就需要把釜移出炉。如果此时不移出来,到了第三沸的时候,水就已经老了,味差不可饮用。
茶煎好后,下一步是把茶水分倒进茶盏里。这分茶的关键点在于分汤花。一般情况下,煎一壶茶,茶的总量为一升,那可以分五碗茶。这是刚刚好的量,可以使茶浓淡适宜。如果水多了或者茶多了,味道就没有那么好。
关于这汤花,也有一些相关的诗句。“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滩声起鱼眼,满鼎飘清霞”。一个把汤花比作白云,一个比作清霞,看来这诗人的想象力,还真是异曲同工呢。
唐朝精于煎茶的名家很多,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茶神陆羽,还有一个是常伯熊。这俩是茶道界的大牌。然而牌再大,也有人请得动。据说御史大夫李季卿下江南的时候,途经临淮,听人说常伯熊精于茶道,技艺高超,李季卿便派人将他请来表演茶道。常伯熊穿着黄衫、头戴乌纱帽前来煎茶。完事之后,御史大夫十分满意,连喝了两杯。后来到了江南,李季卿又听说陆羽的大名,又让人请来煎茶。这陆羽穿着山野之人的衣服前来。他煎茶的方法和茶器的摆放和常伯熊差不多。陆羽摆好茶,李季卿还没有饮用,就让仆人拿出三十文钱来打赏,这分明是瞧不上陆羽这样的山野平民啊!然而陆羽作为民间的达人,广交名士,也是有些名望的人。这样一来自然不干了,回去后就写了一篇《毁茶论》来表达不满。
上面所说的是煎茶的那些事儿。到了晚唐,聪明的唐朝人又发明了一种“点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茶叶碾碎成粉末,再调制成膏状,然后注入沸水。注水时需要注意速度和落点。这个点茶法还衍生出了一种叫作“茶百戏”的艺术。“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茶道,它的绝妙之处呢就是仅用茶和水两种原料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听起来十分神奇吧。更神奇的是,同一茶汤可以多次变幻出不同的图案。
光有精巧的茶道,要是没有人欣赏,那也没有动力啊。身为茶博士的你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唐朝的长安城,是文艺青年的世界。文人摇着扇子,摆着袖子,端着架子,走进了茶馆里,喝了茶,咂了嘴,还要作诗留念。有很多著名的诗人都为饮茶这件风雅之事泼过墨。比如皮日休就写过《茶中杂咏》十首诗寄给他的好友陆龟蒙。
不是所有文人都在喝茶上面得到了雅趣。唐朝诗人郎士元就是个例外。
话说这郎士元口无遮拦,说节度使马燧不善饮茶。马燧听了很生气,派人去叫郎士元过来喝茶。这马燧也不厚道,喝茶前吃了好多“古楼子”。这古楼子就是那种夹着羊肉的大饼。马燧塞了很多古楼子在肚子里,自然十分口渴。郎士元空腹前来,自然喝不过马燧。两个人的喝茶比赛一共喝掉了二十几杯茶,也是蛮拼的。郎士元连连摆手说不喝了,马燧便对他说,你不是说我不能喝茶吗?我都喝了这么多,你怎么反倒推辞不喝了?郎士元无话可说,又硬往肚子里灌了七杯。最后实在撑不住,甘拜下风,才得以脱身。上马的时候“气液俱下”,也真是狼狈得够呛。
第3章 好马配好鞍,好茶也得配好瓷|茶与瓷器
话说你在唐朝人模人样地做起了茶博士,生计是解决了,但还是贫穷。这可怎么办呢?不能拉低了唐朝的人均GDP,还是倒腾点副业吧。
既然要做买卖,那要买什么?卖什么?你既然是个茶博士,除了卖茶,还可以卖茶杯、茶碗,这在今天叫作捆绑营销。有了这一千多年后的先进理念支持,你很快就要升职加薪了。
皮日休有一首名叫《茶瓯》的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上艹下频)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这首诗第一句就告诉我们,唐朝时期邢地和越地盛产瓷器,这就是“南青北白”的格局了。
邢窑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而越窑的青瓷明澈如冰,莹润如玉。二者都是瓷器中的上品,用来泡茶,倍儿有面子。
宫廷里的瓷器,自然是跟民间的不同。皇帝御用的瓷器叫作“秘色瓷”。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写的就是瓷器中的天皇老子——秘色瓷。这秘色瓷呢,其实也是越窑产的。所以陆羽说:“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
不怎么苗条的唐朝人呢,在喝茶这件事上,显出了十二分的讲究。
他们对茶的讲究不仅仅体现在茶叶、茶艺、茶杯上,还体现在水上。诗人许浑在《题韦长史山居》里这样写道:“溪浮箬叶添醅绿,泉绕松根助茗香。明曰鳜鱼何处钓,门前春水似沧浪。”这是何等的闲适清幽,喝个茶也能美成这样。
皮日休有诗云:“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这里的丞相说的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李德裕,李丞相为了用惠山泉水煮茶,命令地方官员派人快马加鞭从三千里路外的江苏无锡惠山把泉水送到京城来,颇有些贵妃娘娘的风范啊。后来有个和尚看不过去了,对李德裕说,京城昊天观有一汪泉水,水质极佳,与惠山之水相差无几。李德裕亲自考察之后,觉得的确不错。自此不再通过驿站千里运水。
关于这水呢,陆羽还给排了个名次,排序是:第一,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二,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三,蕲州兰溪石下水;第四,峡州扇子山下水;第五,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六,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七,扬子江南零水;第八,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九,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十,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一,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市)观音寺水;第十二,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三,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四,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五,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六,吴淞江水;第十七,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八,郴州圆泉水;第十九,桐庐严陵滩水;第二十,雪水。
给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排行,陆羽估计也是研究了好久。还有一个人也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遍游四海去喝水,这人名叫张又新。这张又新尝遍了这二十种水之后,对陆羽的排行榜有自己的看法:“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这段话主要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在茶叶的原产地烹茶,因为产茶之地的茶和水二者相宜,所以用那里的水煮那里的茶,煮出来都是上品。第二,今人并不比古人差,我们要继往开来,不能思齐而止,要不断有新的发现。
这张又新算是茶水研究中的继往开来者了,同样的在唐朝之后各朝代研究茶水的还有很多人和作品,比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还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汤蠹仙的《泉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