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这都是城市里最有老味道的地方,也是老外和外地游人都喜欢去的地方。
2
正因为它们的身上有着太多的这个城市的印迹,有着别的城市无以替代的海派味道,又融进了新时代的时尚潮流,所以在它古老的身躯里爆发了一种难以估量的魅力,成为城市中旧貌换新颜的亮丽标本。
3
最初喜欢上田子坊完全就是从图片上的感官认识。最有老上海特色的窄窄挤挤的弄堂里,石库门、亭子间转身变成了画廊、摄影间、专卖店、工艺品店、咖啡馆、酒吧,成了上海最时尚、最小资的地方,犹如北京的南锣鼓巷。
4
我有点恍惚,这到底是在上海的弄堂里,还是在欧洲的那个镇子呢?
5
好多的面孔都是老外,他们坐在弄堂咖啡馆、酒吧门前的阳光里,吃着、喝着,聊着,就像呆在自己家里一样的舒适,似乎旁若无人,又可以感受到他们极为享受这自己成为一道风景的感觉。
6
人们喜欢这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田子坊既保留了老上海里弄拥挤、喧嚣的生活印迹,又融进了上海骨子里的精致、浪漫和小资,正砌合了人在异国他乡喜欢潜入到这个城市最迫切的愿望,当然了,这也是好多文艺青年喜欢的地方。
7
田子坊还有个特色就是依然有居民住在这里,在老外沉醉在慵懒的咖啡香味的时光里,弄堂口的木板长条椅子就坐着似睡非睡的“老上海”。
8
那个读报栏下的柱着拐棍、梳着整齐白发的老奶奶特别有“范儿”,一看就是个大家闺秀,以上海里弄亭子间为背景的小说、电视和文字作品就好多,张爱玲的许多小说、包括王安忆的《长恨歌》都对石库门里弄、亭子间有特别的描写,其实他们已经将上海里弄这一狭小的空间视为怀旧老上海情感的一个驿站了。
9
想当年,鲁迅、叶圣陶、沈雁冰可都是住在上海里弄的亭子间,他们许多惊世之作就诞生在这狭窄、昏暗的亭子间里。瞧,老外们也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这里的,这老人家可真有派。
10
走进田子坊是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在高楼林立的繁华中转了弯,走进民宅遍布的石库门,不过一线之隔,就宛如穿过了时光隧道。
11
他们就像呆在自己家里一样的舒适,又可以感受到他们极为享受这自己成为一道风景的感觉。
12
里弄里煕煕嚷嚷的人们带着闲适的表情,悠然地逛店,淡然地坐在店边喝着咖啡,聊着天,还有的干脆着闭着眼睛晒太阳。
13
14
也是个摄影爱好者
15
金发女郎坐在金色的阳光里,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啊
16
田子坊有点像迷宫,四面八方似乎都通有巷子,我们就随意地走在里弄里。
17
老相机制造坊,田子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8、
不一样的家庭同样的爱
19
除了中国的标牌外,都是“老外”
20
田子坊里有好多特色店,这个是最“另类”的一个了。看到了吗?便所餐厅!开始我以为我看走眼了,结果仔细一看,餐桌上的菜品,是一盘???哈,这创意,谁能想得到呢
21
便所餐厅里,墙上墙下,都是便所的用具,坐大坐便上就餐的感觉如何呢?
22
这是田子坊一出来遇到的咖啡馆——猫屎咖啡,猫屎咖啡相当的有名,上面写着全球顶级呢
23
24
不经意间,还飘着上海里弄的老风采
25
这样好的午后阳光,不能只是匆匆赶路,一定要闲散地坐在街转角的露天咖啡座上,伴着三月的暖阳,和煦的春风,来杯咖啡,来瓶啤酒,来一份心情,留下一份回味。
26
田子坊,最有上海味道的里弄,上海一道特殊的文化符号。弄堂里的林林种种,弄堂的性感,弄堂的感动,弄堂的风情,已经成为上海这座城市风华雪月的背景。
>前,摩拜联手Wagas打造的以“摩拜单车”为主题的餐厅,相继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陆续开业。犹如摩拜单车的爆发式增长一样,市场消费个性化需求也不断增强,不少餐饮企业在装修风格、菜品打造甚至经营理念上开始创新,电影、星座、卡通等看似与无关的事物也开始在餐厅中出现,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目前很多主题餐厅却都是空架子,大多主题餐厅只是选择了一种外观,没有清晰定位主题,更没有把主题和菜品、环境等贯穿起来。
无论是怀旧风,还是文艺范儿,主题餐厅凭借自身的特色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菜品足够美味,选择哪种主题的餐厅都可以接受。形式与服务正是主题餐厅的优势所在,但在过分追求“独一无二”的过程中,经营者往往忽略了餐厅的本质。餐厅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了满足顾客口味上的需求,而一个好的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在于菜品的质量。
在很多主题餐厅里,摆设、器具、菜单和服务员服装都是按照主题来设计的,内部装修精美异常,花哨很多,却唯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同时,大部分主题餐厅人均消费高于普通餐厅,也恰恰是主题餐厅的一大弱势。没有过硬的菜品,往往会被消费者抛弃。
主题餐厅向顾客提供“新奇”,可“新奇”一旦满足,便不可重复消费,餐厅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菜品和服务。老字号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不仅是因为做得好,更在于持续地做好,餐饮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吸取前车之鉴。
主题餐厅需要创意,但脱离了消费者的创意终究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像前几年国内出现的便所餐厅,除了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之外别无所长,无法成为市场主流。然而先后在上海、北京开设的LINEFRIENDS主题餐厅,却因为布朗熊和可妮兔广受年轻人的欢迎,为餐厅吸粉无数。
一切需求源于消费者。对于餐厅来说,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菜品口味、餐厅环境、服务、文化、定位等多个方面。例如“小茉家亲子餐厅”是南京颇受欢迎的亲子主题餐厅,除了可以提供儿童乐园、儿童套餐、阅览室、亲子互动活动、生日派对等服务之外,餐厅还可外出提供儿童生日派对策划和执行,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时,餐厅与亲子教育机构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为消费者带来增值服务。全面的服务建设,不仅增加了餐厅的客群黏度,也提升了餐厅的工作日客流量,解决了亲子餐厅的工作日客流量低的痛点。范璐星
席评论员 张京徽
一段“保洁员喝厕所水”的视频流传网络。视频中,一位青年女性保洁员手持塑料杯来到便池,从里面舀出一杯水,将水杯朝身旁围观的人稍作展示后,当众一饮而尽,围观人群报以掌声。该保洁员随后说,“也是希望公司的各个岗位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10月14日《潇湘晨报》)
按惯例,为了证明这个新闻事实的热度,后面还得加两句网友的反应,有网友开心有网友觉得闹心才能形成舆论嘛。但很明显这个新闻不用加了,因为不可能有人因此感到开心,大部分人的反应应该都是恶心。
据工作人员介绍,保洁员罗某2014年入职该公司,2015年开始从事卫生间保洁工作。而她开始喝卫生间的水,“是在近一两年之内”。“第一次突破(心理障碍)时,喝了之后可能没有持续。然后经过各方面检测、到了便池水能喝的程度,也就是这两年。”
什么事情都敌不过“习惯”二字。有一个著名的21天定律,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人的行为暗示,经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而这个保洁员喝马桶里的水都已经两年了,视频上介绍:“(她)为了鞭策自己,不断坚持最高标准,小罗每天都会饮几杯便池中的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她形成了习惯,把喝马桶里的水默认为工作的一部分了。所以说,如果要适应喝马桶水的行为,我可能要连续看这个视频至少21天。但问题是我在第一天的头两分钟就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据说有一种餐厅叫便所餐厅,把餐具和食物做成马桶和排泄物的样子,满足某一类人的猎奇心理,但没有哪个餐厅敢把马桶直接搬上桌子的。这样做首先是违反伦理,让人在马桶里喝水,意味着人格上的侮辱,工作并非是可以这样做的借口。即使是员工声称自愿,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不能完全排除其中是否有被迫的因素。
其次是不卫生。冲厕所的水在很多地区属于再生水,按照品质来说是中水,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水的品质没达到可饮用的标准。也许偶尔喝一杯中水身体尚能承受,但罗女士已经喝了两年,不知这样长期饮用会不会重金属中毒,明摆着的是,这样会形成误导,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
更何况马桶本身的卫生不可能完全达标,比如说马桶的下水管是弯的,弯道里面也被完全清洁到了吗?
结合视频内容和公司的表态,其实不难发现,罗女士长期饮用马桶水具有表演性质,类似于带有猎奇性质的作秀,很可能是公司进行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
从视频上看,这位员工和围观群众似乎都很开心,但是其他人的观感想必和我一样。这种恶心人的企业自宣方式,还是少点为好。
来源: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