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深氪新消费第957期分享:当前咖啡领域还处于市场造就品牌的阶段,而并非品牌造就市场。
作者|黄晓军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网络
一不注意,挪瓦咖啡居然在100+城市开了1700+门店。
这个数据,在2022年中国咖啡连锁品牌榜单中排第二位,仅次于瑞幸。就算是放眼到全球连锁咖啡圈子,也是个名正言顺的老六。
2019年才开出第一家门店,三年干到中国第二,挪瓦咖啡凭什么?
< class="pgc-img">>01
搞最野的加盟
几千块钱就能开个店
连锁的终局是加盟。
靠加盟,蜜雪冰城、华莱士、正新鸡排都干上了20000+的规模。
而在鸭王争霸赛中,偏重搞直营的周黑鸭,拼死拼活17年也就开出了1000多家,放开加盟1个年头,门店数量直接奔三。另一头,一开始就搞加盟的绝味,手持14000多家店。
这个咋比?要是从规模增长单个指标来看,还是得靠加盟。
而挪瓦咖啡的开店速度,似乎比上述大佬都还要猛几成。究其原因,就是它选择了最快的加盟方式——翻牌。
简单来说,挪瓦咖啡找的是有现成门店的老板。比如西餐厅、简餐厅、烘培店、酒吧等,只要有食品营业执照,可以卖咖啡就行。
到时候,挪瓦咖啡只需要把自己的机器、物料放在店里,设置一个咖啡吧台,然后培训店员上岗就行了。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原有门店的门头翻新一下,更换成挪瓦咖啡的门头。就是因为这一步,翻牌模式就此得名。
这样搞下来,翻个牌需要花多少钱?36氪的报道是数千元。1万不到加盟一个咖啡品牌,再亏也亏不到那里去,哪个加盟商不喜欢?
正是如此,江湖传言挪瓦咖啡是“能让加盟商躺赚的品牌”。
但要注意的是,国内翻牌加盟玩得最666的,应该是酒店行业的OYO。
这个来自印度的经济型连锁酒店,2017年在深圳上线了第一家酒店,然后通过翻牌模式2年开下10000+酒店。
开酒店可不比开奶茶店咖啡馆,资金、物业、供应链管理方面更“重”,所以做到这个地步已然是“王者”级别 。
但到2020年,OYO一夜回到解放前,裁员80%、高管洗牌、酒店解约——据称关店超过了9000家。
这背后是不是有亿点点翻牌模式的副作用?这个问题只能抛出来大家聊聊。
< class="pgc-img">>02
卖最甜的咖啡
单店单月外卖9999+
当然,从今年开始,挪瓦咖啡也在推大家所熟悉的这种加盟模式。
打开朋友圈,你可能就会碰到他们的招商广告,图片配得太有情调,一不小心就会误触进去——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界面报道过挪瓦咖啡的加盟门槛,不考虑门店租金,加盟费用34万-42万。这么大的浮动区间,都花在门店的装修上。
比起经营毛利以阶梯的形式收取服务费的瑞幸咖啡,挪瓦这个也不便宜。可为什么还有挺多人愿意加盟它,而不是瑞幸?问了一圈,得到两个屁一样答案:
第一是钱多人傻,当了韭菜而不自知。
这个可能大家都不爱看,我就不细说了。
第二是人家确实棒棒哒。
你去抖音、大众点评看看,那些城市餐饮热榜,挪瓦咖啡不说每个城市都是No.1,但都还是榜上有名。
另有传闻,人家单店单月外卖单量突破9999+。人家消费者拿着人民币哐哐往里面砸,这一杯,谁不爱?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挪瓦咖啡的产品还是得到了不少的认可。
细数挪瓦的咖啡菜单,生椰拿铁、轻乳拿铁、厚乳黑珍珠、青瓜味果咖,价格也就15块钱。这些产品可能会被喝精品咖啡的人瞧不起,但却迎合了国内大多数年轻人。
其实,真正品咖啡的人以纯咖啡为主。比如我大学开咖啡馆时,学生们最爱的是卡布奇诺、榛果拿铁、焦糖玛奇朵,而那几个外教往往只会点美式、浓缩。
星巴克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玩得转,就是做意式咖啡,将纯咖啡里加入牛奶,推出卡布奇诺、拿铁咖啡。
而星巴克到中国后玩得更不像咖啡,馥芮白、星冰乐都搞出来了。瑞幸在财务造假后东山再起,主要也就是咖啡里搞了生椰、搞了丝绒厚乳。
挪瓦咖啡只是做得更迎合大众,基本把咖啡当成了奶茶来玩。以至于,年轻职场人群,以及学生党对挪瓦咖啡的评价都还不错。
以前说的“和命一样苦的咖啡”,也在中国市场慢慢变甜。
就凭这点小小的品类升级,挪瓦咖啡就能够收获奶茶与咖啡之间的一大批人群。按这个逻辑来看,投个三四十万试一试,似乎也还可以哈?
在挪瓦咖啡加盟商的故事里,有人5月连开三店,毛利比以前加盟的品牌高10%,基本半年能回本;也有人7月份开出首店之后,在三四线城市能够日入1万。
< class="pgc-img">>03
品类红利
咖啡还是挺有前途的
1000多年前,非洲原住民被当成奴隶贩卖到中东国家,也门的摩卡港成为最大的集散地,也是奴隶们传播咖啡豆的第一站。
16世纪初,葡萄牙侵入也门,向欧洲国家带去了咖啡这一新物种。后来,荷兰人悄悄从也门偷了咖啡树种,带回阿姆斯特丹的暖房进行培植。
育种成功后,这些树种又快速复制到了他们的殖民地,包括印尼、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岛等。17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印尼向欧洲输出了6万多公斤的咖啡豆。
此后,咖啡豆就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重要原料,甚至一度接近原油。
但这几百年里,咖啡在中国市场却一直没有啥表现。
1902年,法国传教士从越南将咖啡树种引进云南一个叫朱苦拉的村庄。后来才有了雀巢、星巴克等咖啡饮品企业入华。
2019年,国内人均咖啡消费量为7.2杯。而芬兰平均每人每年是1200余杯,瑞士800杯,美国、加拿大则是300-400杯左右。就算是在亚洲国家,日韩也是人均180杯。
中国人不喝咖啡都干嘛去了?要么喝酒,要么喝茶。要不怎么说“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恰好,当下中国咖啡的主力消费群体,是90后、95后、00后人群。
这群人在中国白酒那里,被称为断代危机中“断了的代”。年轻人就算喝酒,也是喝点威士忌、白兰地,最多来点果酒微醺,但更多的消费量还是偏向了咖啡。
但很多人说,认为年轻人不喝茶,你就输了。其实从整体来看,年轻人真的不咋喝茶,这些年来向CHALI这种品牌,把喝茶搞得很简单了,才慢慢有些年轻人愿意喝点,
比起咖啡和奶茶,真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无论是瑞幸还是挪瓦咖啡,以及排在身后的幸运咖、Manner、M Stand、Seesaw等,他们的增长有自己的实力,也离不开这个要素增长所带来的发展空间。
换句话说,当前咖啡领域还处于市场造就品牌的阶段,而并非品牌造就市场。
011年5月,海峡对岸的宝岛,一片恐慌。
昱伸香料创始人赖俊杰被捕后,在法庭上留下一句玩味十足的话:
好文章,大家一起抄嘛!
昱伸香料作为岛内最大的起云剂企业,却私下在产品中添加DOP(通用塑化剂)长达30年,其副作用是“三聚氰胺”的20倍。
< class="pgc-img">赖俊杰夫妇被捕
>宝岛塑化剂曝光当天,国际巨头沃尔玛下架了所有进口饮料;广东东莞下架了80%食品;中国香港更是抛出一份“200名市民中有99%检测出塑化剂”的报道。
霎时间,“DOP”成为了令全球变色的名词。
然而,在这震撼世人的公共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岛内奶茶全面溃败,行业制高点向大陆转移。
这场行业变迁的序幕中,有文艺青年梦想的破碎、有各方资本贪婪的角逐、有新式茶饮承载的使命,更有奶茶的终极定位:
不管好不好喝,都是一门好生意...
1、草莽的狂野时期
国内第一代网红奶茶,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宝岛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坊间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台南的“翰林茶馆”无意间在奶茶里添加了一种白色粉圆,形似被煮过的珍珠,便命名为“珍珠奶茶”。
另一种是,台中“春水堂”一位店员在奶茶里放了粉圆,诗意大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祖师爷”的名号,两家店不惜对薄公堂,打了10年官司。
最终,法院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
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
而在两家店争夺“祖师爷”期间,珍珠奶茶却在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连名字也越来越野。
有奶茶小贩专门把粉圆颗粒做大,从80年代知名演员叶子楣那里汲取灵感,起名“波霸奶茶”。
< class="pgc-img">>更野的商家,则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取名叫“青蛙包二奶”...
休闲小站、快可立、50岚等品牌相继涌现。
其中,快可立更是率先进军大陆,成为了第一家正宗的奶茶店,宝岛一跃成为全球奶茶的头号玩家。
“奶茶+粉圆”的创新,固然将台式奶茶送上了世纪之交的王座,但珍珠奶茶在民间的无序扩张,也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奶茶的“供给侧变革”
2016年时,与建国老师酣战的希拉里为了拉选票跑到一家华人奶茶店,她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并表示:
< class="pgc-img">很喜欢这种牛奶和茶叶结合的产品。
畅饮奶茶的希拉里(右一)
>实际上,早在80年代珍珠奶茶就成了“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的劣质品。
为了抢占市场,商家将珍珠奶茶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一杯奶茶的成分被简化成“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自来水”。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奶精,这种物质有很浓郁的奶香味。
关键的是,与鲜奶相比,奶精硬生生将行业的毛利率提高到了70%,轻松吊打海天、伊利,几乎与五粮液并驾齐驱。
本质上,珍珠奶茶依旧是“奶精+茶”的勾兑物,只要静止一段时间二者就会分离,要想保持混合状态就必须加入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起云剂
>但起云剂却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的缺点。
很快,岛内最大起云剂企业“昱伸香料”惊奇的发现:通用塑化剂(DOP)能代替起云剂,不仅效果奇佳,成本也更低。
直到2011年,隐藏30年的DOP浮出水面,奶茶直接被贴上了“橡胶珍珠”、“添加剂”等标签,昔日风光无限的珍珠奶茶也成了“骗小孩子的东西”。
< class="pgc-img">>更奇葩的是,岛内生育率持续达到全球最低、乳腺癌患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找到了元凶——奶茶。
昱伸香料的一次“长期投资”,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奶茶行业的“供给侧变革”。
3、行业迭代
2011年后,珍珠奶茶被按死在塑化剂风波中,取而代之的是火速出圈的“新式茶饮”。
“新式茶饮”和“珍珠奶茶”有着本质的区别: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新式茶饮将“粉末+水”冲泡的方式,升级成为了4小时一换的现泡茶,店铺里更是出现了人工剥葡萄皮的场景,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突破了20元大关。
< class="pgc-img">喜茶工作人员
>而在早年,曾有媒体暗访珍珠奶茶的制作: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加上水电费、租金,成本也不过1元左右。
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无法阻挡新式茶饮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门店迅速崛起。
喜茶上海门店开业当天,蜂拥而来的顾客被分成6条长队,等待时间长达6小时。
茶颜悦色在武汉的首家门店,更是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史诗级长队,排队8小时才能喝到一杯奶茶。
更奇葩的是,一杯20元的奶茶,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前的人群
>到了2021年,奈雪的茶IPO登陆港股,成为了“奶茶第一股”;紧接着,喜茶的估值也达到了600亿。
伴随新式茶饮崛起的,则是一种无奈:
喝一杯奶茶,比吃一顿饭都管饱。
事实上,这句无奈背后正是新式茶饮快速出圈的财富密码。
4、资本捧杀的乐章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你能看到从草莓到芒果,从椰果到香蕉,从珍珠到面包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大杂烩。
就拿喜茶的6个品类来看: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
< class="pgc-img">>除纯茶外的5个品类,本质上都是“奶茶+”的模式。
奶茶+水果,主打健康的旗帜成了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奶茶+雪糕、面包,直接将冰激凌和蛋糕拍死在沙滩上;
奶茶+米饭,更是号称“能喝的粽子”。
新式茶饮,已经将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奶茶能与万物相融,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2、所有品类的基底都是奶茶,加工流程可以标准化,只需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就能快速扩张。
简言之,一家新式茶饮店同时兼具了奶茶店、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属性。
< class="pgc-img">>一门生意同时抢占5个市场,足以让任何人做梦都笑醒,因而才会成为资本的角逐之地。
但奶茶作为一个配方公开、口味差异小、门槛几乎为0的行业,又注定是个极度内卷的“完全竞争市场”。
自新式茶饮诞生以来,各大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甩开对手。
最终,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抄作业”现象,导致整个行业严重同质化。
不看包装的情况下,没人能分清喜茶和奈雪的同款产品。
在此情况下,行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缺乏资金时,就引入外部投资继续卷...
然而,在这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中,倒下的不止有同行,更多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
5、大分化:镰刀与突围
2016年,新式茶饮的玩家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还赔两块五。
< class="pgc-img">>实际上,正是完全竞争市场进行到后期的铁律:每家企业的利润都无限趋向于0。
因此,整个行业在白刃战中分化成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猎杀派,一种是突围派。
所谓猎杀,猎物不是同行,而是终端门店。
当卖奶茶赚不到钱时,有一大批品牌方将目光瞄准了“加盟费”。
找明星打广告,依托人气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吸引加盟,反倒成了多数品牌的“主营业务”。
而他们的盈利模式,也从依赖客户消费,变成了从下游吸血——收取巨额加盟费的一锤子买卖。
< class="pgc-img">>更有甚者,通过协议将加盟商的采购约束在内部体系,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兜售原材料,频繁收费培训,就连装修门店的材料也必须从总部采购。
当一个品牌被玩残后,企业主们便换个牌子再来一遍,直到榨干一切油水...
相比于业内的加盟乱象,突围派则跑出了另一条路线。
喜茶和奈雪,采用直营模式将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的区间,整个制作流程全部人工现场进行,用工匠精神主打高端茶饮。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作为中端茶饮的代表,同样采取了直营模式,但区别在于将全部门店集中在长沙。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堵死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客户只能选自己的产品。
如今,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圈甚至出现了一个路口5家门店的奇观。
< class="pgc-img">>而蜜雪冰城则避开了一线白领群体,将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凭借庞大的供应链将客单价控制在8元以下,成为了“奶茶界的拼夕夕”。
与此同时,用“直营+加盟”斩获15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也成了创业文艺青年的“头号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当价格战与加盟乱象的硝烟缓缓散去,新式茶饮的高端价格带已被喜茶、奈雪牢牢占据,中端价格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品牌,低端价格带则由蜜雪冰城独占鳌头。
在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下,所有品牌的终极命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6、中国的星巴克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喝一杯咖啡...
但背后却是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5000亿的茶饮市场远超800亿的咖啡市场。
< class="pgc-img">中国茶饮市场规模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茶饮是个“市场大、品牌小”的生意,至今都没有诞生过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而咖啡则是个“市场小、品牌大”的生意,前有在国内深耕的星巴克、雀巢,后有锤爆资本主义的瑞幸。
茶饮之所以很难做大,原因在于生产销售环节。
茶树讲究地形、土壤、温度;采摘和加工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就连喝茶也要让你“细品”,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不好。
这种缺乏标准,与玄学挂钩的特性严重制约了茶饮的发展。而新式茶饮的本质,就是打破局限,实现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新式茶饮用“牛奶+糖”的融合淡化了茶叶的味道、等级、产地,让行业具备了工业化基础。
< class="pgc-img">>其次,新式茶饮“糖分+脂肪+咖啡因”的成瘾性组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最后,新式茶饮抹平了餐饮行业“消费集中于中午和晚上”的痛点,将消费时段延长到了早餐、下午茶、宵夜,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营。
当市场因素具备后,摆在新茶品牌面前的则是:星巴克的优势——高度的流程化与可复制程度。
早年,茶颜悦色排出10000米的史诗级长队,根源在于人工现场制作,生产效率慢,无法流程化。
而在供应商解决了糖和奶盖自动化,人工现场削皮被机器取代,生产环节被上游取代的今天,品牌商需要思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在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 class="pgc-img">>当我们回看奶茶的发展史,能看到草莽时期的狂野、扩张时期的惊险、迭代时期的鏖战,也有资本的角逐、加盟的镰刀、低谷的突围,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行业在国潮复苏背景下的使命——复兴、做大中国茶饮。
而新式茶饮向“中国的星巴克”进军,也有另一个范本。
在星巴克,往往是身着西装革履,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面无表情的喝着美式,一边间不停歇的敲击着键盘。
< class="pgc-img">>咖啡成了工业兴奋剂,整个环境都被焦虑占满。
但在一个经济增速放缓,黑天鹅乱飞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剂,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
我突然想到一句贴合当下出境的话:
生活这么苦,不如来点糖。
温提前,很多茶饮人都在忙着测秋冬新品。梳理今年上新,有多款“燕麦奶”产品格外引人注意:
从初春的“橙漫山茶花”,到前段时间的“竹生空野”,国庆节期间销量超60万杯,单店日销量最高达1165杯;
再到多个品牌都上新的“绿豆燕麦冰”,以及新晋爆款的“真香燕麦花生奶茶”,频频刷屏社交媒体。
用燕麦奶来打造茶饮爆款,在行业里越来越流行。今年秋冬,这个趋势怎么跟?
“燕麦奶茶”连出爆款
已有2万+门店都在用
最近,茶饮圈的研发,很多都在关注燕麦奶的新趋势。
前段时间,有一款产品再次创下新高——来自百分茶“竹生空野”,据了解,竹生系列上市以来,最快13天突破100万杯。国庆7天竹生系列销量60万杯,单店竹生日销量最高达1165杯。
书亦、椿风、百分茶等多个品牌,都推出了绿豆燕麦冰,被网友形容为“清爽界天花板”。
而回顾上半年的爆款,书亦的“橙漫山茶花”一定榜上有名。以山茶花乌龙为茶底,加入OATLY定制燕麦奶。自3月31推出就爆火,上市10天单品销量破100万杯。
多款产品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切中了市场对“植物基”的需求,“茶饮定制燕麦奶”——OATLY茶饮大师燕麦奶也开始在行业内受到关注。
而茶饮进入秋冬场,用燕麦奶做茶饮的品牌也越来越多。9月CoCo都可也联手OATLY,推出了真香燕麦花生奶茶;初秋,眷茶也和OATLY联手推出两款燕麦奶茶新品“桃栀夭夭”和“茉莉晓白”。
此外,益禾堂、ARTEASG、桂源铺等品牌也纷纷上新了燕麦奶系列产品。据了解,OATLY茶饮大师燕麦奶上市5个月,已进入2万多家终端门店。
秋冬季上新
如何打造“不一样的燕麦奶茶”?
茶饮不断进化,以过往的奶茶思路去做“燕麦奶茶”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和多位茶饮研发聊天,我发现打造一杯“不一样”的燕麦奶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搭配高香型茶底、水果,更能突出香气辨识度
高香型茶底,已经成为茶饮界的“真香定律”,今年令人惊艳的产品创意,都离不开一个香气明确、有记忆点的茶底。
书亦的橙漫山茶花,明显呈现“前、中、后调的香气”;百分茶的竹生空野、竹生龙眼与竹香乌龙结合,真实还原“竹香”。
这就需要所搭配的乳基底,香气和茶底更融合,不掩盖茶香,能表达出茶香的“微变化”。
“OATLY茶饮大师的优点在茶的适配性方面,它适合高香型的茶,比如高扬的茉莉花茶、绿茶、乌龙,以及栀子花、桂花、白桃乌龙搭配都比较和谐,既不会抢掉茶本身的香气,又能够带来奶和茶之间浓度的平衡,喝起来不会有水感。”百分茶研发总监杨世忠说。
此外,高扬香型的水果,也适合搭燕麦奶。百分茶的竹生空野和书亦的橙漫山茶花,就都选择了本身香气高扬的香橙。“未来我们也会开发燕麦奶和其他水果的组合。”杨世忠说。
2、口感干净、清爽,切中健康升级诉求
新茶饮经历了“多料时代”的口感轰炸,近一两年消费者愈发偏向于清爽型的口感,也看重健康,控糖减脂成为点单的一大需求。
书亦的橙漫山茶花和百分茶的“竹子系列”,入口的共同特点是口感足够清爽,一杯喝完无压力。
而在茶饮研发人员看来,OATLY茶饮大师燕麦奶的风味特点是“干净”。“OATLY茶饮大师搭配茶让我脑中有三个字——很干净,不会卡喉,这是我对它的评价。”百分茶研发总监杨世忠说。
秋冬奶茶产品是主流,打造一杯清爽不腻的奶茶,燕麦奶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而在杨世忠看来,“OATLY茶饮大师无论是膳食纤维、存活度、原产地,已经比其他的燕麦奶和植物基有优势了。”
3、与坚果、谷物类秋冬元素,天然具有适配度
谷物元素,是秋冬茶饮的经典元素,能提供饱腹感,带来温暖。
燕麦奶本身就源于谷物,它和茶饮里的谷物元素天生具有适配度,双重谷物也传达出更健康的理念。
注春推出的“麦麦奶茶”,采用有机荞麦粒萃取出来的黄金麦汁,再和OATLY茶饮大师搭配,入口有很浓郁的燕麦香气。
还有CoCo都可的花生奶茶,浓郁的花生酱和花生碎,融入到燕麦基底的奶茶里,口感丰盈又顺滑。
“茶饮大师燕麦奶很适合和豆类、坚果类搭配,例如开心果、板栗、红豆、绿豆、坚果、花生、芝麻等。”杨世忠说。
4、做热饮,60℃~70℃也不会“失真变淡”
秋冬做热饮,原料的稳定度非常关键。
经过测试,在60°C~70°C左右的高温下,OATLY茶饮大师燕麦奶也不会失真变淡,热饮反而进一步激发了燕麦的植物香气,和冷饮的口感香气相比会更加蓬勃。
百分茶在中秋节上线的龙眼白月光燕麦奶茶,就有冰沙款和热饮款,热饮款中把燕麦奶的本质充分发挥了出来。
此外,椿风的菊知秋燕麦奶茶、月染桂燕麦奶茶都可以做成冷饮款和热饮款;CoCo的真香燕麦花生奶茶也可以做成热饮。
燕麦奶的创新
是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趋势
8月底,OATLY举办了一场“无限制创意饮品赛”(传送门:冠军揭晓!燕麦茶饮创意赛落幕,哪些作品打动了评委?),多款燕麦奶创意产品的表现可圈可点。
以冠军选手作品“调香师”为例,以OATLY茶饮大师燕麦奶作为基底,融入奇兰乌龙、橙花水增添茶香、柑橘香,再搭配橡木糖浆与木姜子油,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有一款“金秋南瓜燕麦奶”,鲜南瓜米麻薯做小料,搭配OATLY 茶饮大师燕麦奶、鸭屎香茶底;还有一款“秋梨龙井”,是冰糖雪梨和OATLY 茶饮大师燕麦奶的融合。
通过创意大赛,综合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爆款思路,很多茶饮同行都发现,燕麦奶做出来的饮品,不仅贴合当下健康养生的趋势,还“意外好喝”。
杨世忠在分享中将一款好的产品比作“一部好电影”:要想呈现一部好的电影,任何角色都缺一不可,而一杯好产品的诞生,也应该是各种物料的相互融合演绎。
通过把燕麦奶和大家认识度很高的产品做结合,百分茶用“老料新作”的研发思路,打造出绿豆燕麦冰、冰薄荷燕麦拿铁以及竹生空野燕麦奶茶等爆款,为茶饮注入新的生命力。
今年秋冬,燕麦奶还能带来哪些惊艳产品?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