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立秋,但这两天的温度还是居高不下~
夏天最方便的解暑方式,就是买一瓶饮料喝吧~(不管是奶茶还是一瓶冰水)
那么问题来了!
大家肯定都有过这个情况:当天喝不完,放一放第二天接着喝。
但是,打破了真空环境的饮料真的还能继续喝吗?
< class="pgc-img">>日本综艺节目《月曜夜未央》(月曜から夜ふかし)就围绕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实验......
< class="pgc-img">>图中从左到右的试验饮料分别是:
水、绿茶、麦茶、柳橙汁、咖啡牛奶、可乐。
< class="pgc-img">>节目组找来六种不同的饮料,请staff分别对着嘴喝上一口,
然后再放进28度常温、湿度70%的房间,24小时后采样进行细菌检测。
一开始,采样到细菌数量几乎都在600个左右
然而,经过24小时的放置之后,有些饮料的细菌出现了大爆发的情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绿茶(菌量下降▽▽▽)
经过24小时测试,绿茶的含菌数量由最初的每毫升约600个,24小时后变到了每毫升490个。
< class="pgc-img">>为什么绿茶放置了一天之后,含菌量不升反跌呢?
原来绿茶有一种儿茶酚,具有抗菌作用。
正是有了这种抗菌作用,所以能把细菌杀死,所以搁置了一段时间的绿茶,大家还是可以安心饮用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水(菌量上升一倍△△△)
人类生命之源的水,刚喝完的含菌量是每毫升约600个,放置24小时后达1100个每毫升,增长接近一倍,但仍属安全水平,还不至于过分担心~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大麦茶(细菌滋生地)
大麦茶清香解渴,不管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是大家夏日消暑的必饮饮品之一。
24小时实验中,大麦茶的含菌量由开始的每毫升约600个,增长至每毫升约3700个,增幅达5倍之多!
< class="pgc-img">>原因是:大麦茶内含的糖分与蛋白质,是细菌滋长的必要养分;养分越多,细菌就越容易滋生。所以大麦茶隔日放置的话,还是避免再喝为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接下来是大家的“生命之源第二位”——可乐,俗称肥宅快乐水。
可乐(含菌量超出安全水平)
每1毫升中若有10万个以上的黄色葡萄球菌,就有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本次实验就是以此作为安全标准的。
可乐开始时同样是每毫升约600个黄色葡萄球菌,但在室温摆放24小时后,可乐的含菌量竟大幅超出了这安全水平,接近250万!
< class="pgc-img">>原来是因为每500毫克的可乐就含有15粒方糖,这就是导致细菌疯狂增长的原因。
敲黑板:可乐千万不要隔夜喝!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100%纯橙汁(细菌爆炸式增长)
让人跌破眼镜的是:100%纯橙汁的含菌量,在24小时后,也由本来的约600个暴升至250万3900个!
所以隔夜的橙汁也不要再喝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牛奶咖啡(突破天际的爆发式细菌增长)
牛奶本身含有丰富蛋白质,而制作牛奶咖啡时,往往会加入一定数量的糖。
两者加在一起的话.....就类似于前文中大麦茶和可乐/橙汁的融合。
而且这六种饮料中,牛奶咖啡的细菌增长速度远超其他饮料,超过500万个!
< class="pgc-img">>那要怎么避免过高的细菌滋生呢?
< class="pgc-img">>倒在杯子里再喝:将饮料倒出来,喝多少倒多少,既能做到不浪费,又可以有效避免过多杂菌进入饮料内部。
< class="pgc-img">>将饮料放进冰箱:上述的实验都是在室温正常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只要我们将喝过的饮料放入冰箱低温保存,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增长啦!
< class="pgc-img">>不过保险起见
塑料瓶装的饮料大家都最好尽快喝完~
即使是可以放冰箱里保存的饮料
也不能拖延太久再饮用哦~
>品提醒
经常点奶茶的消费者或许接受过“请于2小时内饮用”“尽快饮用”等提醒。那么现制饮品真的是2小时内饮用最佳吗?如果超过2小时,还能不能喝?
为解除消费者疑虑,宁海县市场监管局通过实验,揭开现制饮品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变化。
样品
实验在宁海县食品检测中心展开。工作人员从宁海城区现制饮品店随机购买了经典奶茶、杨枝甘露、时令果茶、咖啡饮品等8种饮品,在4℃下30分钟内送至实验室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检测结果显示,随机购买的样品中均有一定数值菌落检出,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其中一款奶茶和一款咖啡的热饮检出菌落总数最少,仅2位数。
现制饮品归为现制现售的餐饮食品,目前尚未有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为了评估安全性,考虑到现制饮品的产品属性接近饮料,检验人员于是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的卫生指标评估。该国家标准规定饮料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阈值不高于10000CFU/g和100CFU/g,所以以上8份现制饮品的食品安全风险都是较低的。
但如果消费者较长时间才喝上以上现制饮品,这时还安全吗?工作人员接着开展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究温度与时间对现制饮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品
工作人员再次随机购买茉莉奶茶、经典奶茶、蜜桃果茶、拿铁咖啡,于4℃下15分钟内送至实验室。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工作人员从每种饮品中取出多杯样本,经充分混匀后再无菌分装到无菌袋中,置于4℃与25℃恒温箱中,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的菌落总数含量(CFU/g)。
实验结果显示:
在4℃的冷藏环境下,四种现制饮料在5小时内菌落总数增长缓慢,所有样品的菌落数均保持在安全食用的界限内。
而在25℃的室温下,四种饮品在1小时内仍处于安全食用状态,1小时后急速增长,接近2小时,除带冰拿铁咖啡外其余样品的菌落总数迅速超出安全阈值,食用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检验人员指出,以上结果为饮品未被食用的实验结果。现实生活中,情况更为复杂:饮品已开封食用、加工环境不尽如人意、存放温度偏高等,都会显著缩短饮品的保存时间。因此,消费者需要提高判断力,合理掌控饮用时间,确保食用安全。
消费提醒:
1.所购现制饮品如果暂时不喝,应4℃冷藏存放,以保持其安全性和口感;
2.常温饮品最好能在1小时内喝完,带冰饮品可适当延长。
3.选择加工环境好、证件齐全的商店购买,食用过程中如有异味应弃食。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石守江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京报讯 8月2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现制饮料消费提示,帮助消费者科学饮用。
现制饮料通常指通过现榨、现磨、现调等方式,现场制作的茶饮(如珍珠奶茶、果奶等)、果汁、咖啡、植物饮料等。由于现制饮料是在消费者点单(现场或通过外卖平台)后加工制作,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适当调整原料、口味和出品温度(常温、冰或热)等,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醒,现制饮料最好现制现饮,从制作到饮用不超过2小时,建议不要放在冰箱内隔夜饮用。若饮料风味,外观口感等出现异常,应立刻停止饮用。
现制饮料添加珍珠、芋圆等辅料时,要慢饮浅吸,避免吸入气管导致窒息。小朋友要在大人的看护下安全饮用。过敏人群要注意产品是否含有致敏原,可提前向门店询问确认。
消费者饮用冰饮或冷饮时,特别是剧烈运动后或消耗大量体力后,要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饮用热饮时注意温度,避免烫口。血糖高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不要过量饮用现制饮料,更不要以此代替喝水。
选购现制饮料,建议选择证照齐全、环境卫生良好,食材摆放、贮存、操作过程规范的场所。在线点单时选择正规电商平台。
注意查看杯身、杯盖等包装材料的存放区域是否卫生,是否有霉点等异常现象。特别是选购“竹筒奶茶”时,要注意观察竹筒是否直接接触饮料,尽量选择竹筒中套有塑料杯,饮用时不会接触到竹筒的产品。
编辑 张明璇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