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圆子,武汉人各有拥趸,大抵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黄陂人推崇自家圆子,蔡甸、金口人对黄陂圆子并不感冒,江夏花山人对于圆子有着自己的经验。而在更多的汉阳人看来,升官渡的圆子才是第一。
一、汉阳人家的“八大碗”
前些天,我从武昌赶去升官渡(难免想起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在的士上,我跟朋友谈起要去的位置,他家就住在四新南路。我说,“升官渡啊,原来是有河的……”朋友一无所知,的士司机则说,“啊,鬼扯……”我解释道,“那是很多年前啊!”这回听清了,的士师傅接口说,“那就对了!当时都是些沼泽啊,哪怕沌口,都是鸟不拉屎的位置。现在都被房地产商们开发啦!”大家一起感慨城市变化太大了。
上了鹦鹉洲大桥,想到了李白的诗句,千年鹦鹉洲早已在江底,升官渡的变迁也是常事。这时,沉思良久后,司机道,“不知我们的后代,当时还会不会晓得生活地方的前世今生……”我说,“这些啊,估计也就只有看地名能够猜出个一二三来了呢!”
查阅资料可知,“升官渡原名盛观渡。从前,古汉阳地势低洼,湖泊河网交叉众多,往来交通以水路为主,升官渡便是由南进入武汉的咽喉要道。”希望我们的后人,不要忘记升官渡,亦不要遗忘升官渡。
< class="pgc-img">>在我们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家的八大碗。片哥推测,在汉南与蔡甸之间的升官渡,之前的八大碗,一定会有肉圆和酥鱼。
我问了下华珍掌门人袁老师傅的女儿,她不太确定,但数了数,年夜饭桌上一般都有藕汤、炸圆子(团团圆圆)、红烧鱼(年年有鱼)、腊鱼、腊肉、粉蒸肉等,算起来的话,肯定有“八大碗”。
< class="pgc-img">>对于如今的升官渡村落——汉城村,她回忆道,“城乡改造前,我家就住在汉城村,儿时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蜿蜒的小河,我家门前一个个的荷塘连接起来,每个夏天,挨挨挤挤的荷叶,红的,粉的,白的,荷花次第开放,真是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夏夜的蛙声起伏连绵,江南的气息十足。这里的村民们,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礼尚往来的,彼时的传统,如今已成为一个画面珍藏心中。我们家以渔业为生,我爷爷带着年轻的袁师傅打鱼养家糊口,后来我爸爸(袁老师傅)学厨师,他总是不忘将湖泊里的土鱼制作成肉圆和酥鱼,再后来开了华珍酒楼,华珍圆子成了袁老师傅一辈子的传承美食,他一直秉着要将这道记忆中的美味延续下去。”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到村里人家吃酒席,那桌子上的圆子,一大盘子,又大又圆,金灿灿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年三十,家家户户最隆重的就是炸圆子。在她的童年回忆里,感觉整个村子都弥散着圆子浓郁的香味。”
< class="pgc-img">>“儿时,炸圆子,蛮讲究的。我家一般都是腊月三十炸圆子,我奶奶主厨,配料,我爸爸(袁老师傅)负责活圆子料,我们三个小孩就围在旁边候着,刚刚出锅的圆子和酥鱼,成了那天我们独特的佳肴,边吃边等边玩,到了年夜饭时,已大半饱,那种满足欣慰,真是刻骨铭心。”
如今,升官渡一带早已经进行城市改造,只有一年一度的炸圆子和酥鱼仍会定时飘香。
二、街头巷尾的年味儿
牛气冲天过后,就是虎虎生风。
掰指头一算,现在距离过年还有40天,这年的春节来得比往年要早。
炸圆子、腌腊肉早在武汉街头巷尾出现,不少人家腊肉挂满了阳台的栏杆,被网友的手机捕捉成为有趣的城市风景照。
< class="pgc-img">>华珍酒楼的院落里,腊肉、香肠、腊鱼排列成阵,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购买。带一块回家,带一点肥的腊肉煸炒出油,就着洪山菜薹一炒,鲜甜脆嫩,是最佳的时令美味。
炸圆子则是更常见的。以前用的都是土鱼土肉,用刀剁,如今以炸圆子出名的几大家多半是半机械化操作,因为量太大了,人工根本出不来那么多量。但做得好的炸丸子,那种味儿就是华珍袁老师傅所说“小时候趴锅台的味道”。
< class="pgc-img">>片哥说,他小时候很不理解武汉人为何要家家户户起油锅炸大量的肉圆。慢慢长大后他发现,肉圆子是一个社交需求。到同事家去玩,下两个肉圆子,打个荷包蛋,煮一碗面,很方便。在春节之时,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拿出不少美食。到晚上的话,人较多,搞一点肉圆、酥鱼,还有过冬的大白菜,热气腾腾地,很快就煮好了。大家边吃边聊天,像围着吃火锅一般。
三、南北炸圆子大不同
既然说到升官渡,当然离不开这里的圆子,此为汉阳圆子最集中的所在。那就顺势谈一谈我们中国人的圆子。
炸圆子,南北大不同。北方人叫“丸子”,湖北人叫“圆子”,意思是“团团圆圆”。
< class="pgc-img">>在我的老家山东,每次炸圆子多半在春节前夕,馅料是手工剁得细细的肉馅,给一点点馒头碎,挎个鸡蛋进去。妈妈喜欢守着小煤炉子,用小铁锅慢炸,出锅时候,扯一块煎饼打底,丸子堆在其上,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外地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煎饼很神奇,不仅仅用来卷大葱蘸酱吃,还可以吸油)。寒冬之夜,外头雪花飘落,炸丸子之后,还可以丢几颗山楂到炉内未燃尽的煤灰中,不用怎么管,慢慢闷熟,等到室内飘香时,刨开炉灰,烤熟的山楂那叫一个香!
妈妈炸的丸子每次的量都蛮小,够春节之用即可。过年的时候,客人来了,还可以弄一丢丢香菜,给点醋,下一大碗丸子汤,算是一个菜。
梁实秋先生写的北平的炸丸子,跟我们家的类似。他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丸子模样,“肉剁得松松细细的,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炸丸子是讲究技巧的,“先用温油炸到八分熟,捞起丸子,稍稍冷却,在快要食用的时候投入沸油中再炸一遍。这样便可使外面焦而里面不至变老。”北平的炸丸子吃法似乎更多些,炸丸子之外,还可以二次加工做成熘丸子、汆丸子、毛豆丸子等,这大概是一线都市较一般城市的好处。
作为华中名城,外来移民众多的武汉,以融会贯通著称,其炸圆子亦有南北之分,可按照区域分为黄陂圆子、升官渡圆子、花山圆子、金口圆子、沌口圆子等等。山区或者湖区,给的鱼红比例不同。升官渡一带,除了猪肉,鱼红偏多,有着自己的配比和秘方。花山一带,给豆粉、桃酥,甚至给油条。
< class="pgc-img">>在华珍这里,肉圆和酥鱼是走了两个极端。肉圆子追求要泡,肉坨,有弹性。酥鱼呢,追求的是外酥里嫩。
袁老师傅告诉我们,四十年前,升官渡这里不仅仅是沼泽湖区,甚至有一米多深的水。民间故事基本上相似。传说,有个年轻人进京赶考,路过升官渡,又冷又饿,当地有位好心农妇收留了他,并端出来家中的肉圆和酥鱼,做了一碗圆子三鲜面,救了他的急。后来,年轻人进京赶考回来得了功名,想到当时的窘迫与温情,报答农妇,升官渡的圆子遂有声名。
四、华珍圆子
如今,打着升官渡圆子招牌的不在少数,一般人以为此处有“三巨头”,不过最早且名气最大的还是始于1995年的华珍酒楼。早年,华珍主打三大盆,鸡子火锅、财鱼焖藕与三鲜火锅。如今则以“华珍三宝”享誉武汉,即肉圆、酥鱼和卤菜,这在汉阳已经是家喻户晓。
< class="pgc-img">>作为汉阳头牌圆子,老字号华珍圆子去年一度出现排队盛况,不少人甚至从青山、光谷、江夏赶过来,买圆子的长长队伍甚至弯到了马路旁的加油站。彼时临近春节半个月左右,一天的销售记录为七八千斤。
对于自家圆子畅销的现象,老袁师傅认为关键还是品控抓得好,“原材料不好,那就索性不做,宁可材料废掉。”熟悉老袁师傅的人喜欢他这种“暴躁”个性,他的女儿就曾说,“这个老头就是有点倔,10岁左右就当学徒,师傅不教手艺,硬是跟到20多岁才教了点皮毛。后来自己开饭店琢磨研究,比如,圆子是根据季节和食材在变动配方,很难有固定的……”
我们采访袁老师傅的时候,他正在操作间杀鱼。我们惊讶于这位时年70岁的老师傅饱满的精力。袁老师傅说,这么多年了,自己一直坚持手工杀鱼、片鱼、剁肉,抓、搅、挤、炸、抄、起锅……工序繁琐,不敢有半点偷懒,坚持亲力亲为,所以他的这双手,是时间和力道转化为味道的见证,是我们常说的“匠人”。日本人推崇“寿司之神”,我们中国其实也是不乏身怀技艺的老匠人。
< class="pgc-img">>袁老师傅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了操作间,并亲自下场演示了一番炸圆子。活鱼、鲜肉原材料收货区,圆子、酥鱼、卤菜加工区,鱼丸加工区……整个操作间干净,四个大锅可以同时开工,肉圆与酥鱼均可在此加工,那炸圆子的声音和高炉旺火之声交织一起,像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
如今,虽年事已高,袁老师傅还是店里最勤快的人,在“归园田居”侍弄家园菜蔬的同时,他要负责产品的“技术监督”。
经过55年的历练,他的眼光毒得很,市面上的圆子,他能够一眼看出来品质的好坏,“圆子倒到筲箕里,我一喵,就晓得制作人有几成的手艺,把了多少的佐料”。
< class="pgc-img">>关于原材料,极为苛刻,“手一捏,就晓得鱼是冰冻的,还是隔夜的”,“配佐料,以往是用药店的小提秤来称,现在是电子秤”,“五十年前,是鲤鱼最好,那时候的鲤鱼肉结实,出水量大,鱼肉是计划的,做出来的圆子可以多一二斤。现在的鲤鱼做出来的泛红,发污,遂全部改为大草鱼,不能低于8斤,多一些到二三十斤,不是越大越好。”
正因为袁老师傅的严格要求,华珍圆子不仅在武汉广受欢迎,还被不少食客作为“武汉手信”,寄送到了其他地区的亲戚朋友。
今年,主理华珍酒楼的小袁师傅特意将场地翻新,一进院落,就是喜庆的中国红,在这样的冬天,暖洋洋的,头顶上湛湛的蓝天,目之所及是升官渡华珍的焕然一新的老院落,挂满了架子的腊肉腊鱼,以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城市的迭代更新,魔幻又现实,居然在这家老字号可以窥见。
< class="pgc-img">>吃一颗刚刚出锅的还滚烫着的圆子,小心掰开,一股白气迅速飘升,入口外焦里嫩,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更多的人是在他家点一份圆子三鲜火锅,里头有大个的华珍圆子、大块的酥鱼、些许黄花菜、吸满香味的大白菜,顿时有种回归上世纪乡村,或者说离开当下的浮躁城市化,回归某种童年记忆,唤醒乡愁的味道。
作者:舒怀
图片:舒怀、钱妈的厨房
更多武汉美食请加入
< class="tt-community-card" data-content='{"community_id":"6705752674794471940","media_id":1566157856114689,"media_name":"大武汉美食榜","title":"武汉吃货研究所","square_cover":"fe4c00006334adade4a1","price":0,"renew_price":0,"share_price":0,"member_count":2016,"period":10,"allow_bind":1}'>< class="community-placeholder">(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客户端查看)>>果有人问你,武汉宵夜哪家强?
你脱口而出,汉阳。
可能,我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你。
但如果,你具体到汉阳玫瑰街。
那么,请允许我称呼你为宵夜之王!
用宵夜开启一场狂欢
当夜幕降临,一切归于平静,进入另一个江湖。
加班晚归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大吃一顿填满空虚的胃,躲在空调房里的人忍不住呼唤三两好友出门撸个串,结束了上一场消遣娱乐的人用宵夜开启下一场狂欢。
总有各种理由,让人们独自或者组织一场宵夜派对。
难道你没有听过一句话么,吃宵夜并不是因为饿,而是一种瘾。
当你电话邀约“吃宵夜啊!”,那头的人听起来支支吾吾很犹豫,但半小时后坐在你面前张牙舞爪撸串的也是他。
武汉老餮都知道,汉阳玫瑰街绝对是宵夜届的扛把子,减肥路上的绊脚石,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王家湾地铁站L出口,一路向北三百来米,明晃晃的玫瑰街三个大字进入视线。
以玫瑰街为中轴线,向四周散开,无论白天黑夜,这里都是吃货的天堂。白天有白天的滋味,夜晚也有夜晚的迷醉,喜爱宵夜的人,在这里找回自己。
在这里,环境并不重要,也许是24小时营业的火锅店,也许是大排档,又或是路边摊。但好像只有嘈杂的人声,划拳碰杯的声音,不那么精致的环境才能配得上宵夜两个字。
如果你没有听过玫瑰街,你也一定知道弯弯火锅城,汉阳有名的老字号火锅店。
特色自然是火锅,猪弯弯就是猪的膝盖骨,这里的骨头筋最多,很有嚼劲。炖的软烂,满满的胶原蛋白,入口有些粘糯感。奶白色的汤味道浓郁,藕也软绵细密,有鲜明的湖北特色。
喧哗热闹的场子里,有喝嗨了开始谈天咵地的,也有吃饱了跟闺蜜讲八卦的,满是油烟的空气中都是哄笑声。
煎饺是宵夜场上必不可少的主食,路过了弯弯火锅城,如果还看到有长队,那一定是七七饺子,难以想象这家店仅仅开了两年半。看这络绎不绝的排队阵仗,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存在一样。
你一定想不到,七七饺子的名字只是因为武汉话“吃”的谐音,可就是这样一家只在下午4点半到晚上十二点半营业的饺子店,煎饺师傅手中的活几乎从未停下过。
将油倒入煎锅中,下饺子,加水,行云流水的动作一气呵成。
除了周黑鸭,你的生命中还有没有别的鸭脖?我推荐一个,七七饺子对面的黄毛鸭脖,在特产鸭脖的武汉,这个四川口味的鸭脖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老板人如店名,让不少食客戏称“染黄头发的不一定是理发师,还有可能是卤菜店老板。”
尽管此刻的武汉热的让人汗直淅,黄毛鸭脖门前的客人也没有间断过,一走近,浓烈的辣味直冲鼻腔。
关于人气高,还有个小故事:一日快打烊了,几位东北来旅游的客人买了几百块的卤味打包,问起缘由,他们说黄毛鸭脖家的味道贼符合沈阳人口味。可排在他们身后的本地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喜爱的卤味被买走……
并没有要辣汁的我们,还是小瞧了黄毛鸭脖的威力,它的辣仿佛是渗透入肉里的,后劲儿特别大,炎热的夏夜,辣到原地跺脚。
在这里犯选择困难症
选择困难症不能在玫瑰街选烧烤店,这里两步一家烧烤店,俨然是一座烧烤城,你必须每家都尝遍,才知道哪家是你的心头宝。
温州烧烤说:论烧烤,还是温州的最地道。确实,吃过的人都忘不了烤鱼的味道;
七七饺子旁的新疆烧烤也是一绝,羊肉味十里飘香,烤肉的小哥哥也颇为可爱;
要说性价比最高,只服巷子深处的胖子烧烤;
想吃炒菜可以去黄陂烧烤,烤串啤酒加几样素菜,天气冷了,还有藕汤暖胃;
化骨绵爪已经开了三家分店,但论味道,还是玫瑰街右拐的这家最扎实,人气旺到五点开门,下午三点就有人来排队……
九鼎烤全鱼在这一片颇有名气,活鱼现称现杀,鱼肉非常鲜嫩,外焦里嫩。除了撸串,烤鱼也是约上三五好友宵夜的不二之选。
赵记牛杂是这条街上特别的存在,刚搬到玫瑰街八个月就已经有了不少回头客,可见赵师傅的厨艺。
“赵姐姐屋里东西最好吃!”正在朋友聚会的刘先生如是说。
赵师傅夫妻俩原本在硚口开店,由于拆迁搬店,无意中经过这里租下了门面,赵师傅总说自己跟玫瑰街有不解之缘。
也许烧烤和炒菜更适合一群人,但总有形单影只的人需要用一餐宵夜来慰藉的“空虚灵魂”。
这个夏夜,喝一碗皮蛋瘦肉粥赶走身体的油腻,还能与小店老板聊上两句家常。
再不然,冰镇的绿豆沙也可以带来舒爽。路口的周氏绿豆沙在玫瑰街待了七八年,因为是流动的摊铺,只能在天色稍暗时出摊,但好在,宵夜时段,总是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汤包这种过早才会吃的食物,在玫瑰街也有营业到深夜的。
小王汤包就是其中一家,与其他汤包店不同,他家专门做宵夜生意。十七年来,王师傅见证了无数个在深夜寻找美食的灵魂。
和好面团,加入肉馅儿,随手一捏就是一个小汤包,再入锅蒸,王师傅熟练的动作让人看得晃了神。
五光十色的烧烤店招牌下,香味和人声是最真实的汉阳夜生活。
以上只是玫瑰街宵夜的一部分,汉阳是个神奇的地方,夜幕深处,藏着许多你不知道的美食秘密,正在等待沉迷宵夜不能自拔的武汉人。
你来过玫瑰街吗?
你吃过最好吃的宵夜是哪一家?
<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 id="js_content">温!降温!降温!
武汉即将彻底进入冰棍模式
Are You Ready?
这种情况下
食欲也跟着渐凉的天气变得越来越好
也是贴秋膘的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