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马越
编辑 | 昝慧昉
根据“FBIF食品饮料创新”报道,在美国行业媒体Food Engineering近日发布的2021全球食品饮料100强年度榜单中,百事超越雀巢排名第一,成为全球食品饮料公司新的霸主。
雀巢曾经在该排榜单中多年连续排行第一,此次被百事超越,可以说是近年来该榜单最大的变化之一。
排名第三到第十的,分别为美国肉食加工公司JBS、百威英博、泰森食品、玛氏、美国粮油加工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可口可乐、嘉吉以及达能。而今年上榜的中国公司包括万洲国际、伊利、蒙牛、娃哈哈与青岛啤酒,其中万洲国际、伊利和青岛啤酒的排名与2020年相比均有所上升。
在2021年的排行榜中,百事成功超越雀巢,与两家公司2020年不同的业绩表现有关。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雀巢有机增长达到3.6%,是过去五年中的最高水平。其中,实际内部增长(RIG)为3.2%,价格因素贡献了0.4%,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中定价有所提升。增长主要由美洲、普瑞纳宠物护理和雀巢健康科学的强劲势头所驱动。
雀巢表示,由于瑞士法郎兑大多数货币持续升值,外汇因素使销售额减少了7.9%。业务剥离则产生了4.6%的负面影响。因此,报告的总销售额下降8.9%,至843亿瑞士法郎。与之对比的是,2019年报告的总销售额为926亿瑞士法郎。
但由于2020年中国春节新冠疫情封锁期间,家庭外渠道的减少以及有限的消费者囤货,雀巢在中国市场出现了负增长。
对比来看,2020年百事的全年的有机收入增长为4.3%。整体销售额从2019年的约672亿美元增加到约704亿美元。
其中在第四季度,百事在“亚太、澳新和中国地区”的业绩表现亮眼,其有机收入增长为5%,营业利润增长了7%,食品/零食销量增长4%,饮料销量增长5%。这一地区在2020年全年的有机收入增长则为8%,营业利润增长了24%,食品/零食销量增长7%,饮料销量增长1%。
这也意味着,百事是全球疫情考验下仍然能实现增长的食品饮料巨头之一。
“在第四季度,我们的全球饮料业务加速增长,而我们的全球零食和食品业务则保持韧性。”百事公司董事长兼CEO龙嘉德(Ramon Laguarta)在财报中强调,“结果表明,在面对严峻的疫情考验时,我们敬业的员工,多元化的投资组合,灵活的供应链和市场渠道系统还有强大的市场执行力,都充满了力量和韧性。”
疫情之下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百事在渠道方面布局的体现之一,是2020年实现在电商渠道中净收入90%以上的增长。
在过去一年中,百事在业务布局上也是动作频频。
比如在有机收入“高个位数增长”的中国市场,百事加大对本土品牌的投入。2020年2月,百事宣布收购休闲食品公司百草味,并在6月完成交割。交易后的百草味将作为百事公司亚太区的一个独立运营的业务单元,实现品牌独立运营。
2020年3月,百事收购了北美知名能量饮料生产商Rockstar Energy Beverages,交易价格为38.5亿美元。根据它在美国市场提交的最新商标申请显示,百事似乎计划以“Rockstar”品牌销售酒精饮料,而“含酒精苏打水”正是不少啤酒和饮料公司在加速布局的品类。另外在美国市场,百事公司推出一款主打放松和助眠的功能饮料Driftwell。
对于业绩表现不够突出的业务,百事也决定减负。2021年8月,百事宣布以33亿美元的价格与法国私募公司PAI Partners(PAI)达成协议,将Tropicana(纯果乐)、Naked Juice和其他果汁品牌的北美市场业务,以及部分在欧洲市场的果汁业务出售。2020年,百事果汁业务实现净利润30亿美元,但首席财务官Hugh Johnston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称,果汁业务的利润率低于百事的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卖掉它将“逐渐提振利润率”。
日,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师傅”)披露了2023年业绩,实现营收804.18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股东应占溢利31.17亿元,同比增长18.43%;毛利率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至30.42%。
然而,高价袋面和中价袋面表现不佳,拉低了方便面业务营收。分销成本率增长导致饮料业务利润下降,即便拥有“红烧牛肉面”“冰红茶”“百事可乐”等明星产品,康师傅在2023年也并不好过。
同时,“一边吃面一边喝茶”的康师傅也迎来了两个行业的内卷期。
1
在经历2022年的短暂回暖之后,康师傅的方便面业务营收又出现了下滑,同比下跌2.84%至287.93亿元,营业额占比也下滑了1.85个百分点。
康师傅旗下的方便面业务包含容器面、高价袋面、中价袋面和干脆面及其他。
从销售额来看,2023年公司高价袋面和中价袋面表现不佳,拉低了整体销售额。两项业务分别同比下降了6.63%和3.61%,实现118.50亿元和29.84亿元。
容器面业务销售额基本持平,干脆面及其他业务增幅明显,但由于基数较低,仅实现销售额4.52亿元。
国泰君安曾在研报中预测,2024-2025年高价袋面销售增速继续下降。同时,由于国内工业厂区和地盘工人的需求不振,桶面销售亦承压。
不过,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及售价有利,康师傅的方便面品类整体毛利率同比提高3.05个百分点至27.00%。
售价有优势、毛利率涨了,销售额却降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康师傅方便面的销量出现了下滑。
在2023年年报中,康师傅并未披露方便面业务销量的详细情况,仅提到“番茄鸡蛋牛肉面”实现销量较好增长,大份量产品“康师傅一倍半”实现销量增长,“康师傅迷你桶”产品销售大幅提升。
“2023年,居民家庭外消费放开,可选择即食方便食品以及方便面的替代选择越来越多,方便面不再是刚需产品。对于方便面品牌而言,需要做的是加快整个产业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以及水平。”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说。
实际上,康师傅一直在创新,如高价面业务推出了“康师傅好汤面”,上市创新口味“双萝卜牛腩面”,推出新品“冰红茶味的红烧牛肉面”等;高端面/超高端面业务的“汤大师”推出“冬阴功海鲜面”、“香辣臻选牛肉面”等;中价面/干脆面业务的“香爆脆”推出新口味“香烤鱿鱼”,并推出多规格包装。
但外卖带来的冲击还是重创了方便面产品。尼尔森IQ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中国市场方便面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4%,其中线下渠道下滑0.7%,线上渠道下滑17.5%。
对比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下半年方便面市场的下滑情况要更为明显。而这一下滑主要与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外食餐饮的迅速恢复对依赖居家场景的速食行业产生冲击有关。
2 饮料业务净利润下滑
从1992年就开始生产方便面的康师傅,近年来越来越依靠饮料业务支撑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1月,康师傅曾传出涨价的消息,中包装类系列建议零售价不低于3.5元/瓶,1L装系列建议零售价不低于5元/瓶,即分别提价0.5元和1元。
2022年,康师傅的饮料业务销售额占比达到61.4%,到了2023年,饮料业务的占比增至63.34%,达到509.39亿元。可见涨价为公司的饮料收入带来一定帮助。
年报中提到,因原材料价格下降及组合变化,使饮品毛利率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至32.10%,这也使该业务比方便面业务毛利率更高。
但由于分销成本率同比提高,令公司饮品事业2023年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下降8.57%至12.60亿元。
而从康师傅披露的分销网络数据来看,2023年公司的直营零售商却在大幅减少。期间营业所(以据点位于地级市的中级营业单位为统计依据)增加了11家,仓库减少了19个,经销商增加了347家,直营零售商减少了37888家。
实际上,康师傅饮料业务在2023年做了大量的营销,合作对象不仅包括王一博、时代少年团、吴磊等顶流艺人,也包括王者荣耀、敦煌博物馆、小刘鸭等知名IP。
对于分销成本率上升导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下降,朱丹蓬对「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记者分析称,康师傅饮品是比较价廉物美的,但在整个竞争的过程中,促销、运输成本、物流成本、人员成本对公司的利润影响肯定是最大的。
“康师傅现在也在逐步改变低售价导致低毛利的现状,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其饮品的品牌化、规模化、粉丝化越来越好,应该会得到一定的改善。”朱丹蓬补充道。
细分来看,茶饮料一直是康师傅饮料业务的营收支柱,康师傅冰红茶也早已成为“经典”。2023年,康师傅茶饮料销售额达到了200.59亿元,同比增加6.96%。
与同行相比,康师傅茶饮料的销售额暂时领先,但并非高枕无忧。
数据显示,2023年农夫山泉茶饮料收益为126.59亿元,统一的茶饮料收益为75.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农夫山泉茶饮料业务增速迅猛,期内高达83.3%。
此外,碳酸及其他业务是康师傅饮料业务中的另一大收入来源。2023年,该业务收入达到183.55亿元,同比增加2.88%。
年报显示,碳酸及其他业务包含了碳酸饮料、咖啡、功能饮料、乳酸菌产品。这其中,包括了两个广为人知的品牌——百事和星巴克。
2012年3月,康师傅与百事公司在华完成战略联盟,康师傅负责生产、销售和分销百事的碳酸饮料(包括百事可乐、美年达)、佳得乐、纯果乐和冰纯水等品牌饮料产品。
2015年3月,康师傅又与星巴克签署合作协议,星巴克负责产品研发和创新,以及品牌发展。康师傅则负责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星巴克的即饮饮料产品。
两个全球知名品牌多年来成为康师傅饮料业务抗击同行的“杀手锏”。
但从整体来看,农夫山泉2023年收入已达到426.67亿元,与康师傅饮料业务的509.39亿元距离越来越近。
而农夫山泉的收入增速为28.4%,远高于康师傅饮料业务的5.39%。即便拥有百事可乐和星巴克即饮咖啡,康师傅也已经显现出了危机。
3 方便食品和饮料都在“卷”
事实上,方便面业务营收下滑、饮料业务支撑营收的局面同样出现在统一企业中国的财报中。
2023年,统一方便面业务营收为95.94亿元,同比减少了9.65%。饮料业务收益177.76亿元,占到了公司总收益的62.2%,同比增长8.4%。
横向来看,方便面市场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拥有合味道、出前一丁、U.F.O等多个方便面品牌的日清食品2023年营收38.33亿港元,同比下降了5.77%。
日清食品指出,主要是由于即食面消费意欲减弱,缺乏2022年疫情带动的需求激增,以及港元对人民币外币换算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在中国内地的即食面业务整体轻微回落;而在中国香港,受到人们外出增加影响,即食面表现普通。
除了外卖的影响之外,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国内方便食品呈现出多样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市面上涌现出了武汉热干面、上海葱油拌面、山西刀削面、南昌拌粉、东北麻辣拌、新疆炒米粉、方便火锅等速食产品,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整个行业却在回归理性发展。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在2023年的方便食品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提到,以螺蛳粉、酸辣粉、酸汤面叶为代表的方便食品“新生代”快速入场,并培育了年轻的消费人群,她也同时指出,行业利润率处于低位。
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朝晖也曾表示,当疫情红利消失,消费降级的现象出现,方便速食产业回归到理性的状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而从饮料行业来看,行业的发展更加内卷。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个品牌都在不断推出新品。
这其中,无糖茶的风靡让多数饮料企业扎堆进场。仅在3月初,娃哈哈、三得利、康师傅都推出了无糖茶新品。
实际上,近几年康师傅已经对无糖茶饮做出了布局,先后推出了冷泡绿茶、茉莉花茶、无糖冰红茶、无糖茉莉绿茶等产品。
《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显示,我国无糖茶饮料从2018年到2022年完成了近10倍的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大关,到2027年将达到124亿元。
马上赢线下零售监测网络关于2023年无糖即饮茶TOP100 SKU的数据显示,500ml规格的产品有59个。
统一董事长罗智先曾提到,茶的规模是千亿级起跳,做到百亿元都算是小咖,茶饮简单的不外乎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七样,没有人知道哪一个产品会突然爆红起来。
不过,市面上的无糖茶饮目前已经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王思露提到,随着竞争对手以及包装饮料制造商不断创新,简单推出低糖、无糖饮品或进行减糖提示、宣传,对于茶饮企业夺取市场效应逐渐变小。
总体来看,方便食品和饮料行业都在内卷,康师傅或许应该思考如何打造新的增长点了。
本文源自创业最前线
日一则由百事中国发布的调价函显示,百事食品将从5月起上调膨化类产品价格,而该公司旗下的膨化食品品牌包括乐事、奇多和多力多滋等。分析称原料价格、运输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持续增长或是企业调价的主要原因。
说到零食,松脆可口、咸甜交织的膨化食品(比如薯片),无疑是很多人的心头好。那如果它们变贵一点,你是照吃不误,还是会借机“被迫”转向健康饮食?
近日,一则由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事食品)发布的价格调整通知函在网络流传,按照上面的说法,百事食品将从5月起上调膨化类产品价格。该公司旗下的膨化食品品牌,包括乐事(Lay"s)、奇多(Cheetos)和多力多滋(Doritos)等。
针对调价消息,百事食品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按百事公司的规定,有关百事公司的价格问询不予置评,百事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我们引以为傲的产品。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是,受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已有不少食品饮料厂商涨价。有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棕榈油、包装纸、白砂糖等原料涨幅都超过30%。
此外,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觉醒,消费者是否愿意继续为膨化食品买单,仍有待观察。
图片来源:摄图网
百事成本承压,乐事薯片提价
在上述通知函中,百事食品称:由于近年来包装材料及人工成本不同程度的上涨,产品全线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尽管经多方努力来克服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但仍然无法避免以价格上调来维持过去的品牌和市场服务。
“经慎重考虑,我司决定从2019年5月1日起,上调公司膨化类产品的价格。”
官网信息显示,百事公司在中国经营的主要品牌包括:百事可乐、美年达、七喜、佳得乐、果缤纷(纯果乐)果汁、草本乐、乐事薯片、都乐果汁、立体脆、奇多、冰纯水、桂格麦片等等。
图片来源:截自百事食品(Pepsico)美国官网
其中,乐事和奇多的产品多为膨化食品。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曾于2007年首度入华、2010年黯然退出的多力多滋(墨西哥玉米片),也于2017年重新回归。
按照调价通知函的说法,5月起,上述膨化食品品牌都面临涨价的可能。北京商报则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涨价对于终端销售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势必会影响产品销量。
小编注意到,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乐事了。今年1月,国内品牌评级机构Chnbrand发布的2019年中国顾客推荐度指数品牌排名显示,乐事位居“膨化食品推荐度排行榜”第一。
据了解,目前,乐事品牌包装包括袋装薯片、罐装薯片、乐事小饼干、乐事大波浪、薯条和心形薯格等产品。
此前多家食品饮料厂商宣布调价
实际上,涉及食品行业的这一波涨价始于2018年初,随着糖等原料价格的上涨,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娃哈哈、达利食品等饮料企业都对旗下的产品进行了提价。
图片来源:截自每日经济新闻过往报道
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棕榈油、包装纸、白砂糖等原料涨幅都超过30%。
以糖这一项为例,近期国内糖市的现货价格普遍走高。3月份食糖销售达489万吨,较去年同期(393.8万吨)大增24.17%。
4月10日起,白糖期货开启“上涨模式”,连续4个交易日创出新高。截至4月15日收盘,白糖期货主力合约1909增仓放量,最高一度升至5439元/吨,站上逾十个月以来最高水平。截至4月17日收盘,报5364元/吨,交易量达131万手。
有观点称,和大多数大宗商品一样,白糖也具有周期轮回,糖价变动周期通常为5-6年,呈现“涨两年,跌三年”格局。市场上,相当多的机构情绪乐观,普遍认为目前属于三年熊市末期,后市有望进入牛市周期。
除了原料价格,运输成本及人工成本持续增长,也是食品企业调价的主要原因。
零食涨价也不仅发生在中国。据媒体报道,去年10月,旗下拥有奥利奥、趣多多饼干、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等品牌的亿滋国际(Mondelez International)就已对旗下产品提价,并且计划在2019年对北美市场的部分饼干、糖果产品实施涨价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带来的公司整体成本增加。
据CNBC报道,今年1月底,亿滋国际CEO再次表示打算对产品提价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去年我国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总体运行呈现出生产平稳增长,行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的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的数据及行业测算数据显示,
2018年,国内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产品(含糕点/面包、饼干、糖果巧克力、冷冻饮品、方便面和蜜饯)产量合计约为2646.36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为5634.05亿元,同比增长6.12%;利润总额为513.21亿元,同比增长12.75%;出口交货值179.66亿元,同比增长9.27%。
具体到膨化食品上,还有一个潜在的挑战——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觉醒,人们更愿意在那些被认为更健康的品类中选购零食。而据中国食品报此前报道,今年1月,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在行业年会上表示,如何保证消费者能吃得更加营养健康,这对膨化食品生产企业而言,是一份责任也是任务。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