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本扶贫笔记,摞起来,1.5米高;称一称,23.5公斤重。我们翻看一遍,花了10天。从1999年到2019年,一直没有离开扶贫岗位的衢州市衢江区扶贫干部余永宜记满它们,用了20年。
这是一摞摞沾满泥土味的扶贫笔记,一笔一画记录着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大道理”的要求和重点,也印刻下基层扶贫干部恪守为民情怀,挥雨露历山川、走村串户济困扶贫的辛勤脚步。在这20年里,衢江摘掉了浙江省欠发达县的“帽子”,201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11667元。
7月上旬,我们跟着余永宜一起来到衢江乌溪江库区,听村干部和农户讲述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也走进余永宜的人生,探寻他不仅把“扶贫”记在纸面上,更把“实干”写在大地上的故事。
出身农家,小时候吃不饱
看到贫困会心痛
“余主任,来了啊。”
我们跟着余永宜来到乌溪江库区湖南镇,每进一村,都有人亲热地和他打招呼。
余主任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出奇一致:长年都在村里,对我们农民很有感情。
单说下乡这件事吧。华家村党支部书记祝建平掰掰手指:余主任2004年到2018年担任衢江区扶贫办主任的14年里,到华家村至少有上百次。
曾与余永宜一个办公室搭档共事8年的吴雨土记得,只要不开会,老余就往村里跑、往库区钻,平均每个星期有一半时间在村里。
这份对农家的亲近,一部分源自余永宜的童年记忆。他说:我出身农家,小时候家里吃不饱,经常看到父亲不得不东家西家去借粮,长大后看到农民贫困就会感觉心痛。
乌溪江库区地处衢江区南部,包括湖南、举村、岭洋、黄坛口4个乡镇,2003年末人口2.9万。这里区位环境比较封闭,当时看天靠地吃饭的库区人年人均收入仅2100元。
2004年春节,余永宜回老家龙游陪父母过年。刚到家,区农办领导电话“追”来了:“下午回单位商量乌溪江库区群众异地脱贫规划。”
余永宜脑子里浮现出库区山路弯弯的场景,又想起岭洋乡一个村民半夜发病,送医途中在小船上不幸离世的事,他一阵心酸。
“阿爸阿娘,对不起啊!”余永宜匆匆扒了几口午饭,掉头往单位赶。
一堆方便面,窝进办公室。这是孝子余永宜第一次没有陪父母过年。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他赶出了乌溪江库区异地脱贫规划。
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的战略决策,拉开了全面推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序幕。在余永宜的扶贫笔记中,和库区搬迁相关的内容超过数百页。到2019年,衢江已累计异地安置1万多名库区农民。
廿里镇和美村是一个库区群众安置小区。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张雨仙。2013年她随全村搬迁下来,离开昏暗的泥房,住进了三层楼的联体排屋,空调、电脑、大冰箱,生活起居越来越讲究。
“最感恩的还是解决了孩子读书的难题。”张雨仙说搬迁之前,儿子去学校要走近10里山路,9岁就背着咸菜罐离家上学,“现在孙子可幸福了,学校离家只有500米。”
保护生态,库区人奉献了很多
他们自强,更需要帮扶
“老余,扶贫工作怎么做才能让群众满意?”杭州市结对帮扶衢江的青年驻村干部徐元俊问。
答:“手中有事,眼里有事,脑子里还想着事。”
心在事上磨。相似的问题,在158本扶贫笔记中,余永宜也“磨”过自己很多遍。
衢江区扶贫办主任杨晓平很佩服余永宜,说他思路开阔,点子特别多。但余永宜说,我就是尽最大努力,让困难群众应享尽享党和政府的扶贫惠民政策。
在余永宜的扶贫笔记中,三分之二篇幅记录的是一年年国家、省里各项扶贫政策,工作的要求和重点,以及怎么把事做细做实的思考。从搬迁扶贫到产业扶贫,从教育扶贫到健康扶贫,从特扶项目到“两山”项目,每一项他都反复琢磨。
2019年1月退居二线后,又得一副“新鞍”,余永宜担任了湖南镇破石村驻村生态指导员。破石村口,有一处奇妙的节理石柱地质风貌。每次经过那里,余永宜都会停一停: 5000万根节理石柱紧密规整,朝着共同的方向,才汇聚成矗立亿年的壮观风景——我们做扶贫也是如此啊。
有村干部讲故事:和美村里陆续搬来20多个库区村庄的村民,村支书曾昌土有些发怵。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收入,公共设施、房屋维修寸步难行。余永宜教他试试说服村民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电能自发自用,多余的“上网”。现在,村集体每年光卖电一项就有30万元收入。
库区盛夏,翠竹遍野。岭洋乡赖家村刚刚上了一个笋干加工厂项目。村支书邱小勇说这是余永宜“重度参与”才做成的。乡村做产业往往受限于自然条件。这个村有啥缺啥,都是余永宜进村看、问、想得最多的事。库区老百姓原来土法加工笋干,有三分之一会烂掉,这里有没有潜力可挖?余永宜帮村里协调资金、引进设备,使这个村每天可加工500公斤笋干。
余永宜陪着邱小勇奔前忙后。他说,在库区,生态是关键,畜禽等原有产业都不再适宜了。库区人奉献了很多,他们自强,我们更要帮一把。
余永宜在笔记本里写过一行字:多想多学多干,边学边干。我们与他接触几天,发现他有句口头禅:我反思了一下。
妻子有时看不懂,“老余身子弱,动不动感冒,但工作上有事拔了盐水针就往单位跑”。半夜醒来,想到啥点子,就跑到客厅里摊开笔记本,“先抓住、再消化”。他也全然不像是花甲将至,语速中快,反应敏捷。小个子,蕴藏着火热。看电视里介绍立柱式栽培,菜还能这样种?马上截屏,分享,方式很“燃”。
皮尺一量,当场翻脸
偷工减料一米都不行
走进衢江区农业农村局,叫余永宜“老师”的人很多。一来他政策吃得透,农户情况熟,请他把把脉心里就踏实。二来他脾气好,乐于帮人。
杨晓平说,有次晚上10时多向余永宜求助改材料,他二话没说就打开电脑。这份材料最终修改了十几稿才定稿,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改正。
但在有些人眼里,老余却很不给面子。吃饭不去、递烟不抽,关照关照项目更是别提。
吴雨土记得,验收一条机耕路,两公里长,“老余拿出皮尺一点点量过去,发现少了180米,他当场翻脸,要求施工方马上补。”
中国人寿衢州分公司蓝成才说,初见余永宜,他戴着老花镜看材料,十几分钟不抬头,“特别严肃”。看完材料,“梆梆梆”丢过来3个问题:对困难群众的健康保险,保障力度怎么样?动态调整怎么办?精细宣传怎么做?
余永宜喜欢在扶贫笔记里画简易地图,还擅长做明白卡、楼书,把扶贫政策的宣传页设计得明快易懂。一图胜万言,是他的实干工作法。他说,对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等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我们扶贫干部反复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思量。
实干,是一种牵引之力,蕴含磁场。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3月,余永宜在全省健康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思路,实现受益低收入农户“一次不用跑”、零成本享受国家扶贫政策。这个衢江创造的扶贫经验,后来在全省推广开来。
余永宜一直收藏着两样纪念物。一个是从2007年使用至今,陪伴他一个又一个冬夜加班的旧取暖器。还有一只“扶贫”包,那是2003年他参加全国扶贫培训时发的,他这十几年来下乡时最喜欢拎着这个黑色的“扶贫”包,上面印着六个字:国务院扶贫办。
攒下这两件纪念物,以及158本扶贫笔记,对于余永宜来说,不仅仅是对物的爱惜,这是时间创造的财富,也是时代给予的馈赠。(记者 檀梅 肖国强 刘伟 于山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衢江站 丰莉莎 余慧仙)
新闻 记者 吉文磊 祝梅 赵璐洁
衢州常山,浙江集英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大门口,正进行着一场“极限”测验——一辆外形似三轮车大小的电控履带搬运机,载着500公斤货物,在6米多高、80多平方米大的模拟山地上行驶。
图源:常山发布
“地形尽可能复杂,载重尽可能大,就看它够不够皮实。”集英公司总工程师卢平波说,这是公司最畅销的一款农机,加大承重、加强续航、拐弯更“丝滑”、适应更复杂的坡度……他们正对它进行又一次迭代升级。
和别的工业企业相比,集英公司有点“怪”:厂区空地被分割成各式新农机的测试场,进到车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大型玩具陈列间,满眼都是没见过的农机——田园运输机“小蛮驴”能运1吨左右的水果,还加上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导航功能;山地蔬菜栽管收机械取名“菜将军”;就连记者唯一认识的拖拉机长得也不大一样,它自带转盘,专为拉毛竹研发。
“传统的农机我们不涉及,主要做一些冷门的东西。”卢平波说。
2018年创立之初,集英公司就选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赛道:研发丘陵山地农机。
生活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台州临海人卢平波对丘陵山地不陌生。集英创立前,他从事节能灯行业、鼓捣自动化设备。有次在山坡上搬运杀虫灯实在费力,让他有了做丘陵山地农机的想法。
这是个需求很大的市场:中国有7亿亩丘陵山区农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生产全国五成以上油菜、六成以上水果、近八成土豆、九成以上茶叶……这些细碎、带坡度的土地,往往“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面临“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窘境。
本以为换个赛道是“降维打击”,可真正踏进农田,才发现这个行业门槛挺高。临海知名的农产品是蜜橘和西蓝花,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集英公司一开始研究的是西蓝花采摘机。一片片翠绿的西蓝花看起来大差不差,可农民各有各的种法,有的行距宽、有的株距短,采收机压根无从下手。
“机械原理和设计都不难,但放到具体的生产场景里,新问题一个接一个。同一条路,下没下过雨,土壤情况都不一样,机械履带的力度也得相应调整。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农作物,更要结合当地的农技、农艺和土壤环境、种植方式做融合。”卢平波说,从临海到常山,同样是丘陵山地,常山土壤的雨水渗透性不高、坡道更缓、果实长势更高,采摘胡柚,要调整机械翻土力度、把履带换成轮胎,再加上升降平台。
图源:常山发布
这家企业不生产标准化产品,也没有爆款,甚至一些款式至今只卖出了个位数。但这些产品解决了五花八门的用户需求、田里冒出的一个个新问题,就像打游戏过关一样,让集英公司一点点堆叠出了更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更新迭代很快。每一款农机都没有“终极形态”,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迭代。企业拳头产品之一的“爬山虎”,初代产品只是“能走”,最新的第七代已经可以适应沙漠、水塘等各种复杂路况,还能遥控。
性价比很高。产品最终要让山区农户买得起、用得上,所以得尽量让每款农机的零件或工艺通用一点。企业的运输机现在都用上了通用式底盘,对不同的农作物、农业需求,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撒肥、投喂、搂草等功能加装。
生产模式很灵活。从农机模具到变速箱、履带,车间里什么加工设备都有,一些主要零配件均实现自研生产。为了一段特制线束,前不久企业新采购了一台3D打印机,还派了一个人去学硅胶注塑……
这不是个“一招吃遍天”的行业,但企业钻研磨练的每一招都算数。
按照不同产品或关键部件,企业50多名研发人员以小组形式承接研发创新任务,滚动式推动产品研发和升级。新推出的大棚空中轨道,从需求收集到产品落地只用了一个月。开始是为了解决大棚作物搬运难题、研发果蔬搬运机,但既然有了轨道,可遥控的农用喷洒机也能安排上。
成立不到七年,集英公司已研发出丘陵山区复杂路况搬运设备、蔬菜全程智能机械、果园管理装备以及设施农业等四大系列80余款产品。眼下企业正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智能农机的导航系统和“三电系统”。
发展丘陵山地农机,正在迎来更多机遇。去年,浙江协同贵州、云南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集英公司的单轨运输机已经落地云贵高原,让柚子、枇杷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乘车”下山。
上个月底,卢平波第一次带着产品踏出国门,参加印尼雅加达农业展览会,收获了好几个大单,一名苏门答腊岛的老板一次性打包了参展的所有样品,计划近期来企业采购。如今公司产品已销往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去年底,企业落地常山,生产规模扩大,“接单”能力提高了。
“只有进入更多细分行业、填补更多市场空白,企业才能一步步发展壮大。”卢平波说,“做完土豆做红薯”,集英将持续投入科技研发,向丘陵山地农机全程机械化的痛点、难点发起挑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源:杭州网
如果你无法站直
只能一直弯着腰
要拼命抬头向上
才能看得清眼前的事情
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
难以想象……
今年57岁的衢州王姨(化名)
这十多年来
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最近
她终于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站直了身体
说起这些年的经历
她泪如雨下……
生了两个孩子后
被“折叠”了
“终于能站直了,这些年,这些年……”57岁的王姨躺在病床上,回忆起这些年哽咽了,泪水从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流下,可能是因为这些年背负了太多,她看过去要比同龄人更苍老一些。
王姨说自己从小爱跑爱跳,在衢州大山里长大的她,和同村刚哥(化名)顺利结婚,在她30岁左右生下大女儿后,开始出现腰酸背痛的症状,她以为是生孩子后的正常现象,就没有在意。
之后几年,王姨时不时会出现腰酸背痛,有时候疼痛发作起来,她坐立难安,恨不得一头撞晕,同时,她发现自己一点点变得“驼背”了,腰不断弯下来,无法再站直。她38岁时又生下了小女儿,症状越加严重。
“我去当地医院也看了,说我是‘腰椎间盘问题’,也没说怎么治疗,我们也不懂,就知道不致命,也就回去了。”王姨说。她丈夫在外打工挣钱回家,她一个人在家里带两个孩子,背越来越弯,整个人像慢慢被折叠起来,姿势很怪异,小女儿一看到她就哭,不肯让她抱。就这样,王姨咬着牙带大了一双女儿。
由于上半身“折叠”起来,王姨胸部和腹部的皮肤都贴到了一起,一到夏天出汗,又很难清洁,导致她身上会有异味,这更是让一向爱干净的王姨痛苦万分。
“这十多年来,我没站直过,睡觉也没有躺直过,走出去,人家都拿奇怪或同情的眼光看着我,我也不愿意出门了。”王姨整天就坐在屋子里一言不发,情绪也出现了问题。
原来是被这种遗传病缠上
高难度手术让她重新“直了”
转机出现在今年。
王姨的小女儿在杭州工作生活,前阵子因膝盖疼痛来到浙大一院骨科余列道主任医师专家门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她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您家里还有谁也是这个疾病吗?”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遗传性,余列道主任医师在为王姨女儿治疗的同时,也细心地问道。
“我妈妈可能也是的。”王姨女儿立刻给妈妈打了电话,随后把妈妈接到了杭州,一起来到了余列道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果然,王姨也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王姨腰部弯曲度已经超过了100度。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的风湿免疫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会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变。通俗地说,由于王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她整个脊柱所有的关节都已毁损硬化、失去功能,脊柱发生畸形,骨骼融在一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明星周杰伦也患有这种疾病。
要让王姨重新站直,只能先破再立——要敲断她的脊柱,对椎骨进行“改造”,再把脊柱重新接起来,医学上叫截骨矫形手术。光听一下这个手术的方案,我们就捏了一把冷汗,这也是骨科手术中难度最大、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如果不做手术,王阿姨的心肺功能长期受损,她未来会有生命危险,并且长期无法直立抬头,生活质量极低。
脊柱是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脊柱内的脊髓神经控制着人体的感知和运动功能,要把脊柱敲断,对脊柱上的部分脊椎骨进行“改造”,然后再把脊柱接回去,一旦造成脊柱错位,损伤到脊髓神经,很容易发生瘫痪,甚至生命危险,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发生车祸,一旦脊柱骨折,大概率就会瘫痪。
但是王姨痛苦的表情、对正常生活的渴望,让专家团队决定拼一把。在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和王跃主任医师指导下,余列道主任医师团队对王姨的手术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决定了截取椎骨的角度、形状、大小等。
余列道主任医师说,王阿姨的脊柱畸形完全融合成一根骨头,想让脊柱变直,需要做高幅度的截骨矫形手术,截骨过程中除了出血多、手术时间长等问题,对神经脊髓的刺激也是很大,同时此次手术另一个难点就是王阿姨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躺在床上,体位无法摆放,手术风险更大。
7月26日,由余列道主任医师主刀、胡小坚医师担任助手,为王姨进行了这场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对王阿姨腰1和腰3椎体做了三级截骨矫形手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神经肌电监护团队在手术过程中全程监控王姨的脊髓神经状况。
6个多小时的漫长手术里,每一步都惊险万分,截断脊柱、截骨、重新矫正复原,每个人都捏了一把汗,手术专家一步也不敢放松,每一次下手都是慎之又慎。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这种病开始可能就是腰酸背痛
有这些症状要注意
手术后当晚,王姨十多年来第一次可以躺平了睡觉,她激动地哭了一个小时,泪水把枕头都浸湿了。
随后,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照顾下、在康复科专家团队的术后康复锻炼下,王姨一周后就可以顺利下地行走,终于挺直了腰杆,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也愿意跟我们打开话匣子,说说这些年的故事。
接下去,王姨还将进行康复锻炼,并定期复查,同时,她还需要继续接受强直性脊柱炎的系统治疗,如果病情控制较好,“生命之柱”一般不会再出现如此严重的破坏缺损。可预见的未来,王阿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自如抬头,自如行走。
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大概在0.25%~0.5%。通俗地说,你可以理解成是脊柱发炎了,这种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最后会造成脊柱骨性强直和畸形。之所以称为“强直”,是因为该疾病进展到晚期会使关节融合在一起,失去活动性,脊柱就像“一根骨头”一样,无法弯曲、无法自由地活动。
浙大一院专家表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有关。虽然这种疾病无法被治愈,但目前有不少有效的控制病情的方法,关键就是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如果在发病之初就得到系统科学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发展。如果等到脊柱已经发生侧弯、破坏,就只能进行截骨矫形手术了,往往到了后期病人的生活质量极差,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特别是这种病很可能一开始就是以腰酸背痛的形式出现,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并长期不能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早筛查、及早干预。
专家提醒,出现以下情况,要警惕是否可能患上强直性脊柱炎:
1
腰痛。年轻人十几岁,二十岁,突然出现了屁股痛、腰痛,且多半发生在晚上,越睡越痛,活动以后就不痛了,早上醒来僵硬起不来床,活动后缓解。一般的腰痛是越累越痛,这个病是越休息越痛,越静止越痛,活动后和正常人一样,这是最大的特点。
2
肌腱末端炎。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会出现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肌腱和骨头的连接处发生炎症的疼痛,比如脚后跟痛。
3
遗传。如果爸爸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儿子一旦出现腰痛,不管是不是这个病,一定赶快就诊。
另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常常会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出现腰背部的僵硬感这种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