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十三香、饺子皮、葱姜蒜......
相信2020年宅在家里的你
对它们一点都不陌生
据《2020春节宅经济大数据》显示
这个春节
酵母销量增长近40倍
葱姜蒜售出了393万份
酱油醋、十三香等总体销量增长了8倍多
香菜销量接近百万份
......
“宅家躺买”成为疫情期间的新姿势
“宅经济“日渐火热
这些宅出来的
“新经济”,你参与了吗?
吃
宅家买买买的主要“战场”
转移到了各大外卖、生鲜配送平台
为了不出门也能吃好喝好
在家中钻研厨艺成为全民娱乐
从自制凉皮、焦糖奶茶
到研究猫耳朵、酸辣粉
每日微博热搜
也必有宅家美食上榜
继凉皮、焦糖奶茶之后,更多宅家美食登上热搜榜。
数据显示
过去一个月
包括蔬菜、肉食海鲜等在内的
各类食材销量的
平均环比增幅达到200%
宅家就要吃好点。图片来源:美团发布《2020春节宅经济大数据》
为了做点好吃的
宅在家的各位也是拼了
学
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
1月31日以来
“学生平板电脑”、“学生电脑”、“网课”等
关键词搜索次数累计
超过3000万次
学习相关的商品销量均出现
不同比例的增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工
据统计
2月3日开工第一天
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的
2亿上班族
在钉钉数字化平台上复工
为支持此次史无前例的办公需求
钉钉紧急扩容
保障用户体验
由于在线办公需求爆发,企业办公软件在苹果App Store排行榜排名靠前。
玩
由于外出娱乐受限
网络游戏
更是成为年轻人消遣时光的主要选择
根据APP annie数据
春节期间《王者荣耀》
一直稳居畅销排行榜和营收榜冠军
春节期间峰值日活跃用户
在1.2亿—1.5亿间
除此之外
线上运动、线上医疗......
都为健康宅家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线逛馆了解一下。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宅经济”背后,是谁在添力?
过去十余年
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网上支付等
传统“宅经济”的发展
为此次疫情防控打下坚实的基础
疫情之下
虽然大部分人足不出户
但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大量的“宅消费”
让快递员、配送员、外卖小哥
成了普通行业中最忙碌的群体之一
2月6日,合肥市外卖小哥徐发祥,穿行在空旷的街道上,将一份份外卖送达消费者。新华社发 周牧 摄
疫情期间
一些电商平台因订单激增而出现“用工荒”
但不少传统服务型企业则出现
人员待岗现象
“共享员工”模式应“疫”而生
为保障“宅生活”出力
盒马鲜生最早提出“共享员工”概念。图片来源:@盒马
在线经济的火热的背后
考验的是平台力量
最近
微博热搜不断轮番上演“某某崩了”
豆瓣崩了、芒果TV崩了
学习通崩了、小红书也崩了
......
相信经此一“疫”
饱受“磨练”的各大在线平台
也会更加成熟
疫情过后
“宅经济”火热会否持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宅经济”一派火热、发展迅猛,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一方面,“宅经济”为“宅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另一方面,此次全国人民多天的“宅生活”,共同培养了新型“宅经济”的消费习惯,这些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风口”,为培育明日“经济之星”带来新希望。
最近,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席教授彭波在《“新冠肺炎”可能给中国互联网带来的十大变化》一文中提到,“新冠肺炎”可能给中国互联网带来十个明显的变化,比如,远程协同办公软件迎来新机遇、5G商用加速推进、AI等数字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网络视频步入发展黄金时期、电子商务整体升级换代、医疗健康网络应用红火等。
此次全国战“疫”或许也能为助推新型“宅经济”等领域的新企业、新行业破茧化蝶、涅槃重生带来新动力。
疫情仍然严峻
不能盲目乐观
但疫情之下
也涌动着新的经济动能
未来已来
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新华网思客综合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编辑:祁丽君
校对:郭建伟
新华网思客出品
街喝奶茶,宅家喝奶茶,加班喝奶茶……杨艺文常喝奶茶。她没想到,自己喝奶茶可以写成报道。
这个90后小姐姐直言奶茶不健康,但觉得自己可能会一直喝下去。她迷恋奶茶。而这样的迷恋,也存在于她的许多同学、同事等同龄人中。
杨艺文点的奶茶。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
“珍珠奶茶真好喝”
每到月中,杨艺文都会猛灌奶茶。
她是公司的财务,在上海CBD的写字楼里做账、报账、做报表,过着朝九晚六的生活,除了月中报税的日子。
那几天,奶茶订单随着工作压力猛增,她一天最多要喝三大杯。她还记得,一次晚上加班,空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只有她一个人在做报表,电脑屏幕前堆着一叠财务凭证,旁边放着计算器,这个时候能带给她慰藉和精力的,只有手边的奶茶。
“我知道不健康,但是奶茶里的咖啡因能提神醒脑,糖分能让人高兴一点,喝了奶茶效率一下高了很多。”她毫不讳言,如今自己靠奶茶“续命”。但从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喝奶茶是一种小成本的快乐。
杨艺文有关奶茶的记忆,都蒙着一层金色的光辉。她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六岁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情景喜剧《老娘舅》。剧中角色阿庆爷叔开奶茶铺,逢人便喊“珍珠奶茶真好喝”,让他们一家忍俊不禁。这部剧她从小学看到高中,“珍珠奶茶真好喝”直到现在也是她心目中的金句。
虽然一直在电视里看到奶茶,但杨艺文整个小学都没喝过,直到初中。
那是2005年,她已是一个可以自由支配零花钱的初中生。一次放学后,她和同学逛到了老西门的小吃一条街,那里有许许多多小吃摊,可以买到炸鸡、刨冰、炸里脊肉、铁板鱿鱼……当然还有奶茶。她先要了一份炸鸡,接着又掏出三块五毛钱,要了一杯奶茶尝尝鲜。
她看着卖奶茶的阿姨舀上几勺粉,再加珍珠,拿水一冲,放几块冰,塑封,摇匀——这就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杯奶茶。
“味道特别香,甜甜的,吃珍珠的咀嚼感让人满足,喝了还想喝。”她回味着那时的欣喜。
文庙学前街拐角处的奶茶店是当年的网红,一放学就挤满了学生,杨艺文和同学蒋雨薇都是忠粉。在杨艺文的记忆中,这家奶茶店是五彩缤纷的,各种颜色的奶茶粉放在不同的塑料瓶里,蓝紫色的奶茶粉可以冲出她最爱的香芋味奶茶。
蒋雨薇也很怀念那段美好时光:家住文庙附近的她,放学后经常和杨艺文一起去文庙玩,她们必点奶茶,然后边喝边逛,挑喜欢看的书,拍大头贴,买明星海报……她至今还保存着这些充满回忆的儿时珍藏。
喝下第一杯奶茶,杨艺文仿佛着了魔,走到哪都会找奶茶喝,她发现小卖部有盒装奶茶,路边有街客、coco和快乐柠檬等连锁品牌。
但是,在她的妈妈看来,她爱吃的奶茶和炸鸡都是“黑暗料理”,不健康且不干净。当时她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没法给她做晚饭。为了不让奶茶和炸鸡成为她的晚饭,妈妈专门请了钟点工给她做饭。即使她现在长大工作了,妈妈还是会提醒她奶茶不健康。
“后来炸鸡确实吃得少了,但奶茶无论如何戒不掉。”杨艺文坦言,那时不明白为什么奶茶不健康,仍然会偷偷买奶茶喝,“小时候,喝上一杯奶茶是特别幸福的事情。”
对此,她的妈妈心知肚明,嘴上反对归反对,实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会给她买奶茶。
杨艺文上高中住校,不能放学后自己找奶茶喝了。为了满足她的“奶茶瘾”,妈妈常常去超市买回整箱盒装奶茶。杨艺文周末回家,就可以拿上几盒奶茶,和衣服一起打包带回学校。
为什么“纵容”女儿喝奶茶?杨艺文妈妈回答:“外边小摊上买的奶茶看起来不干净,所以我很反对她喝。独立包装的奶茶虽然一样不健康,但起码比较干净。”
上高中时,杨艺文还迷上了一款速溶奶茶,她至今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这款奶茶的广告词,因为广告的男主角是她的偶像周杰伦。
“当时身边很多朋友爱喝奶茶,都是因为周杰伦。”她回忆说,高中住校,她和室友就在寝室里囤了很多速溶奶茶。
杨艺文十多年前在文庙喝的奶茶铺还在,样子没有大变。
“喝不到奶茶的日子很难受”
90后杨艺文渐渐长大,奶茶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各种口味层出不穷,奶茶的“搭档”除了珍珠,还可以是布丁、红豆、蛋糕、冰淇淋、奥利奥饼干……她也越喝越刁,只要呡一口,就知道奶茶里有没有加香精,而奶霜和珍珠,则被她视为奶茶的“灵魂”。
2014年,22岁的杨艺文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唐人街找到了奶茶铺,一大杯4.5英镑。她才意识到,源自台湾的珍珠奶茶闻名海外多年。早在2005年,《牛津英语词典》就以bubble tea的英文名称收录了珍珠奶茶。
“想家的时候,写论文没思路的时候,就会来一杯奶茶,不好的情绪会缓解很多。”杨艺文回忆着奶茶带给自己的安慰。留学期间,她甚至尝试自己做奶茶喝,味道当然不如买来的,但胜在健康。
两年后,杨艺文回国工作,遇到了许多“同好”。
她入职不久,便有同事请大家喝奶茶。慢慢熟悉后,她才知道,办公室里大多是90后,十多个同事里有五个奶茶重度爱好者。她毫不犹豫加入到了这个“奶茶大家庭”,互请喝奶茶。
同事王旭也是90后,很能喝酒,但更爱奶茶。在他看来,酒更像社交工具,味道是苦的,喝多了难受,但奶茶是甜的,喝了让人开心。压力大的时候,来一杯奶茶就能舒缓不少。
他们的老板不爱喝奶茶,但碰到加班、完成大项目时,会给大家点奶茶。“对于我来说,这时候的一杯奶茶是鸡血,会更有工作动力。对于不爱喝奶茶的人,多少也会感受到老板的关心。”杨艺文说。
工作压力让她焦虑失眠,奶茶能带给她安慰,虽然只能持续一杯奶茶的时间。她感觉,这几年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奶茶。她可以几天不吃主食,只吃肉和蔬菜,但不能很久不喝奶茶,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如此。
不过,她觉得这并不健康。
奶茶热量高,喝多了会发胖,奶茶中的糖和咖啡因会让人产生依赖。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51件奶茶样品的比较试验结果。糖分最高的一杯奶茶,相当于14块方糖。咖啡因最高的一杯奶茶,咖啡因含量比8罐红牛还高。就平均值而言,27件正常甜度的奶茶样品,平均每杯含糖34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为了健康和身材,杨艺文曾下决心要戒掉奶茶,甚至卸载了外卖软件,但失败了。她退而求其次,尝试过代餐奶茶,但效果并不好,现在尽量喝水果茶,压力大时才喝高糖奶茶,也尝试用健身来解压。
考虑到奶茶不健康,有时杨艺文会换成水果茶。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她宅在家,也不太敢叫外卖。“喝不到奶茶的日子很难受。”她形容这种感觉类似戒烟,自己需要的不是一杯暖胃的饮料,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杨艺文外卖订单截图
杨艺文外卖订单截图
杨艺文外卖订单截图。
不得已,她照着抖音里的视频教程自制奶茶:糖和茶叶一起炒,炒到焦黄冒泡,倒入开水搅拌,加入牛奶,牛奶煮开捞出茶叶,焦糖奶茶就做好了。为了健康,奶用的是鲜牛奶,糖用蜂蜜替代。她喜欢浓浓的奶香味,自制奶茶会多加奶,不够甜就再加蜂蜜。
杨艺文掐指一算,至今为止的人生,超过一半有奶茶相伴。她觉得自己可能会一直喝奶茶,如果以后有了孩子,不会主动给孩子买奶茶,但也不会强烈反对。
如果孩子爱喝奶茶呢?
“可能更会注重健康,比如我自己动手做奶茶给孩子喝。”杨艺文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杨艺文、蒋雨薇、王旭皆为化名)
知道这些日子“宅”在家里的你现在怎么样了。听不少朋友谈起,有人“本想扛起生活重担,没想到自己先重了”,有人“终于过上梦想的生活,却为了生计被迫成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宅家躺买”,是很多人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姿势”。不管什么时候,美食总是一种慰藉。不能亲身光临,那就亲自动手;不能出门觅食,那就闭门修炼。自制凉皮、自制蛋糕、自制奶茶……一张长长的菜谱,就是一本满足胃口的秘籍。就拿食材采买来说,曾经在商场集市有多流连忘返,现在在电商外卖就有多“爱不释手”。据《2020春节宅经济大数据》显示,这个春节酵母销量增长近40倍,葱姜蒜售出了393万份,酱油醋、十三香等总体销量增长了8倍多,香菜销量接近百万份。不信看看你的朋友圈,“美食诱惑”和“美食车祸”必占其一。
不光要做“厨神”,还要涉猎更多意想不到的领域。来自山东的一位老师首次“触网”,就因误开美颜“唇若施脂,面若桃花”成了网红;以前总要为发型的细节跟街角的Tony老师说个半天,现在突然发现“原来头上再多的烦恼,一推子下去就能解决”;从“偷偷摸摸打游戏”到“光明正大上网课”,孩子们适应得比想象中快得多。谁说“宅”就一定会“发霉长毛”?事实证明,尽管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非常之策、无奈之举,虽然还有很多需求无法实现、很难替代,很多人还是在家坚持充电、努力生活,“宅”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近些天花样百出的“宅生活”,植根于近些年欣欣向荣的“宅经济”。试想一下,倘若没有触手可及的电商外卖,心心念念的美食只能望洋兴叹;如果没有四通八达的网络设施,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根本无从谈起。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网上支付……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这些早已“日用不觉”的生活方式,成了“宅男宅女”居家必备的解决方案。从学习到办公,从医疗到教育,从娱乐到消费,每个人都能在这段特殊时期享受到网络创新的便利、技术变革的红利。
反过来看,疫情下的“宅生活”,是对人们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一次尝试,也是对“宅经济”如何变得更加成熟的一次考验。就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在线平台因为用户过载导致崩溃。有数字化平台在开工第一天紧急扩容,满足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的2亿上班族的需求;有电商平台和传统服务型企业互伸援手,“共享员工”的模式应“疫”而生。有学者在讨论新冠肺炎疫情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变化时提出,一些新企业会浴火重生,一些新行业会破茧化蝶。比如,远程协同办公软件迎来新机遇、5G商用加速推进、AI等数字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网络视频步入发展黄金时期、电子商务整体升级换代、医疗健康网络应用蓬勃发展,等等。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幸福的基础。虽然足不出户,但生活依旧、需求如常。“宅生活”的背后,同样离不开一群人默默无闻甚至冒着风险的付出。动动手指可以送菜上门,但“无接触配送”的前提是配送员、外卖员的奔波;抢到了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远方的那个快递小哥还要风雨无阻,承载着无数收件人的盼望。不妨在电话沟通时报以善意,在远程交流上少些苛责。因为,我们都是“宅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都是“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疫情防控还在进行,生活也还要继续。在被称为“生命之舟”的武汉方舱医院里,有人静静读书,有人轻轻舞动。一静一闹,都是顽强的生机;一举一动,都是不屈的人们。感谢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更致敬每一个为生活不辞辛苦的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