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清同志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恩施来凤支行原副行长、离休干部,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学习宣传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国建设银行组织开展了“党的好战士——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情景报告会”巡回报告活动。鲜花、掌声和感动的泪水,伴随着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情景报告团一路走来。从雁门关外到英雄故里,从京津大地到邕江两岸,听情景报告、学英雄精神的热潮滚滚涌动。
从7月11日在山西太原举办首场报告会试讲,截至目前,报告团先后赴山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北京、天津、青岛、陕西、海南、江苏等11省(区、市)举行了11场报告会,行程2万余公里,直接受众4000余人次,通过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收听收看约10万人次。报告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行内外干部员工的热烈欢迎,报告会举办得圆满成功,引起强烈反响,收到良好效果。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后,全行备受鼓舞。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党委迅速做出在全行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的决定,并授予老英雄“中国建设银行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建设银行功勋员工”称号。为大力宣传、深入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总行党群工作部组织力量编印了《英雄张富清是咱建行人》宣传读本,然后又集中力量创作排演了“党的好战士——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情景报告会”。6月中旬,一支由总行以及湖北、山西、河北、天津、青岛、吉林等分行精干力量组成的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情景报告团在山西临汾快速集结。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一张白纸到一幅精彩画卷,创作编排一台综合运用朗诵、评论、视频、影视同期声等多种形式的高品质情景式报告会,全方位展现张富清同志对初心的赤诚、对使命的执着,特别是挖掘融入他在建行期间的先进事迹,困难可想而知。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国多场报告会的巡讲,并在青岛连续举办两期专题培训班,培训出37支共计259人的一级分行兼职报告团,开启新一轮向老英雄学习的热潮,让张富清同志精神时代之光燎原四方,辛苦不言而喻。
脚本一次次推倒重来,形式一次次变化更新。为了斟酌一句话,几度开展头脑风暴;想到一个好的点子,深夜爬起来赶紧记下。总分行的同事们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开会过了饭点,记不清多少次排练到黎明。厚厚的一沓脚本修订稿,破了边,打了卷,记录着大家的辛苦付出。夜以继日,精心打磨,只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总行党委的要求,使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走在全国前列,激励更多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别开生面的红色党课感人肺腑
感动,那是因为老英雄的事迹打动人心;流泪,那是因为老英雄的情怀体现了人性中最高尚的品格。
老英雄忠诚担当、矢志奋斗、不计得失、不改本色的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随着总行报告团成员朴实走心的讲述,就像一股股强劲的旋风,给广大干部员工、给所有的听众以巨大的思想震撼。
每一场报告会,全场都凝神静听;每一场报告会,都有人泪流满面。一次次如潮的掌声,表达了大家对老英雄的崇敬之情。
在湖北恩施的一场报告会,老英雄的家人以及来自当地建行、恩施州党政军机关和社会各界共计1000余名听众让大礼堂座无虚席,报告感人之处,听众似乎都屏住了呼吸,全场显得寂静而空旷,很多党员干部听取报告会后,自发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心得体会。
在湖南长沙的一场报告会上,“我有什么资格拿着这些个证书啊奖章啊去炫耀、去显摆啊!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给党找麻烦、提要求呢!”老英雄发自肺腑的真实话语,与总行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交相呼应,感动了参加总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示范培训班的每一位领导。
在总行本部的一场报告会上,建行大楼B2多功能厅连过道都站满了人,主题教育中央第二十七指导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金融工会、中国银行业协会、有关部队等单位的领导以及多家权威媒体出席报告会。报告会反响热烈,总行员工和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总行报告团还先后应武警陕西省总队、海南三亚某部队的要求,受邀作了专场报告。在与当地干部群众、武警官兵、人民子弟兵的交流互动中,把巡回报告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传播满满正能量,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聆听报告会,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升华。掌声和泪水的背后,是大家对老英雄的佩服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掌声颂老英雄,鲜花送报告团。总行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情景报告团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各级领导和干部员工的热烈欢迎,报告团所到之处总是被鲜花包围。
报告会一场比一场感人,反响一场比一场热烈。随着行内外媒体的广泛宣传,随着老英雄的事迹的广泛传播,英雄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质日益深入人心、在基层生根开花。
当一种精神应和了时代的呼唤,它必将凝聚起无穷的力量。总行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情景巡回报告活动,将老英雄的精神播撒在了全国各地,将新时代银行人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深深植入了万千建行员工的心中!这是一堂荡涤人心的红色党课,是深入推进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是军民联学履行建设银行国有大行担当使命的新探索。她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着全行广大干部员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推进“三大战略”、劳动者港湾、建行大学和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扎实成效,加强“三个能力”建设,推进建设银行加快开启“第二发展曲线”,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明节在我国传统中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但各地清明祭祖形式有所不同:
山西:晋南晋北风俗迥异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福建:将纸钱三张一沓压在墓石上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福州“匒纸”,先科普一下“匒”这个字读“dá”,“匒纸”一般是将纸钱三张一沓,压在墓石上。旧时福州人上坟时在墓碑上方或者旁边“匒(dá)纸”,而不是一定要烧纸钱,这样就减少了火灾隐患,而且环保 ,应该大力提倡。之后还要“墓前饮”,就是在在坟地附近吃一餐饭。自家酿的青红酒配事先用光饼夹上卤肉片、糟肉片做成的“肉夹饼”,一餐就这么解决了。在福州的贡品中绝对少不了“菠菠稞”,俗称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而厦门人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供品是薄饼。
西宁:清明节比其他地方早俗称“田社”
西宁人清明节要比其他地方早,从春分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这天开始每一天都可以扫墓,一直到清明节。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还要专门提上礼物去邀请,田社上坟可以说是西宁人的一次家庭团圆大聚会。还有一点和福州的“墓前饮”差不多,就是把各家带来的上坟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只是在吃饱喝足准备回家前还有举行一个仪式,由族中长辈挑选几个比较整齐的馒头,从首辈老祖母的坟上往下滚,子孙们围着跪成一圈,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眉开眼笑。据说这个馒头是大家的一个福星,得到馒头的人就有好运到。
山东:要在坟上加新土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海南: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台湾: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河北: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陕西: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四川:头上戴柳叶符、挂青
四川地区的清明包括了清明前后各十天,总共长达二十天。在清明当天或前一天,有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与仪式。如头上戴柳叶符、挂青、请城隍像祭孤、火神门祭火神、清明泡种子(主要流传于重庆地区一带)等。成都一带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重庆:有“上野坟”的习俗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
浙江: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
海宁县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海盐县清明有龙舟之戏。台州府清明簪柳,称为驱香九娘。绍兴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
舟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宁波:时兴“戴柳” 门窗上要挂杨柳
宁波老话说:“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除此之外还时兴“戴柳”,门窗上要挂杨柳,妇女头发上簪柳梢,还要给小孩编个柳圈戴着。清明过后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江苏: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
江苏省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湖南:凌晨汲水用以造酒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江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广西: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广东:头上戴桃叶 墓后“颁胙”
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泉州:插杜鹃花 妇人“哭墓”
泉州插杜鹃花;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惠安县秀涂港在清明节过后的第10天的“小清明”,都是福建独特的清明习俗。
上海:吃桃花粥、紫笋茶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
安徽:清明淘新泉酿酒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清明祭祖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朴素的祖先崇拜意识的遗存,它是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现实需要,也是确认宗族延续的心理依托。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种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还祭祀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借以表达对华夏祖先、对先贤圣人的思念与敬仰之意。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利用清明回国参加各种祭祀也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印尼华人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华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去外地扫墓的人早早就预订了机票和船票。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新加坡华人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区坟场、骨灰瓮安置所和庙宇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连绵不断的“车龙”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华夏子孙一样,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陈新星)
新华网综合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经济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三秦都市报】
一年风起,一念冬至;冬至是新年的序曲,饺子是幸福的记忆。无论身在哪儿,都得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是这个寒冷的冬季,最重要时令节日的仪式感。
饿了么数据显示,冬至当天截至13:00,已有73244份饺子外卖送到酒店大堂,15831份饺子送往滑雪场,11194份饺子送往各类饭店。西安各品类的饺子订单量大幅上涨,其中,中华老字号品牌德发长、白云章活动当天线上销售上涨均超过200%。而最受老陕欢迎的水饺为酸汤饺子,个性如西安人,最爱的饺子蘸料还得是油泼辣子。
此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饿了么打造了“冬至大如年,乡思在舌尖”特别企划。将传统时令文化与传统时令美食结合,持续和优质商家一起更好地服务用户节日需求。
西安人最爱的饺子蘸料是油泼辣子
“年底了加班多,怕你忙忘了今天是冬至,给你点了一盒饺子当过节了,天冷注意保暖。”尽管冬至无法像过年一样真正放假团聚,但这一天人们也会格外惦记家人和朋友。据饿了么数据显示,冬至当天上午,给外地亲友下单饺子的订单量环比增长120%。
冬至吃饺子,吃的也是一口家乡味道。比如哈尔滨最热销的酸菜肉水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苏州的西葫芦木耳三鲜……饺子伴侣究竟是醋还是酱油?也是网友热门讨论话题。饿了么数据显示,蘸醋派中,最爱吃醋的还属苏州人,其次是上海人。苏州饺子外卖单子中,加购醋的数量比酱油多26倍。而少数的酱油党则是哈尔滨人,酱油订单是醋的两倍。个性如西安人,最爱的饺子蘸料还得是油泼辣子。
对不少北方人来说,吃饺子少不了大蒜。饿了么数据显示,饺子订单中加购大蒜比例最高的前三城市分别是北京、哈尔滨和青岛。北京人最爱搭配腊八蒜,哈尔滨和青岛则最爱蒜泥。冬至这天,不少地方还有吃羊肉的习俗。饿了么数据显示,在西安、苏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和饺子一起下单的热门商品中都包含有羊肉,比如羊肉汤、羊骨汤等。除此之外,西安人吃饺子配凉菜、上海人精选午餐肉、深圳爱云吞、厦门食扁食、青岛加馒头肉包、哈尔滨吃拉皮、北京依旧爱拌菜。
同饺子一起下单的热门搭配还有汤圆。在南方不少城市,冬至还是偏爱吃汤圆。饿了么数据显示,苏州、深圳、上海、厦门、广州的饺子订单中不少都同时购买了汤圆。尤其在广州、深圳和厦门,冬至前夕,汤圆外卖量环比增长均超过50%。
西安冬至饺子节 主题促消费活动起航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由西安市商务局主办、饿了么协办的2023西安冬至饺子节活动于12月22日在西安市未央区盛大开幕。
此次活动以“冬至常乐·饺暖长安”为主题,线上线下多渠道联动,促进消费。饿了么、朋友圈消费券促销,线下设置饺子文化美食展览展示促销现场,特色饺子制作工艺体验、饺子文化互动等,线上通过餐饮外卖平台联合加大促销力度,打造饺子节专场活动,实现全城联动、全民参与。让全城市民充分体验冬至节日氛围,领略传统文化及饺子美食的独特魅力!
活动期间,特定制“饿了么”时令节IP。通过传承时令节传统饮食文化,带动中式美食文化复兴的同时,推进用户消费和商家交易增长,推进整体社会消费升级。同时,饿了么发布西安饺子品牌放心点榜,并为代表商家进行授牌。
饿了么与优质商家持续服务用户节日需求
据悉,为了将传统时令文化与传统时令美食结合,持续和优质商家一起更好地服务用户节日需求。饿了么时令官邀请了知名作家许知远联合打造“冬至大如年,乡思在舌尖”特别企划,并上线了“大牌饺子5折起”的活动。
节气中的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从来不在冷冰冰的日历上,而是在我们的一日三餐里。这也是饿了么时令官一直以来传递的观点,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年轻传承,重新建立起传统饮食文化与当下年轻人生活的关联。让年轻人每个时令,都能在饿了么放心点到正当季的美味,也能从食物中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冬至前夕,饿了么“放心点?榜”品牌“手耕”推出的酸汤水饺外卖量环比增长50%。上榜品牌“赵奶奶·水饺锅贴小酒馆”则为了保障水饺送到家后的品质和温度,专门定制了包装盒,做到每一只水饺都独立包装,避免配送中饺子粘连、颠簸后产生破损。饺子外卖品牌“颂饭”选用可降解、可微波的食品级材料餐盒,提供含有水饺伴侣、牙线、湿巾、清口糖等在内的贴心餐具包以及食安封签,用贴心服务保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并在冬至这个重要节点为品牌带来新增长。
张永宁
本文来自【三秦都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