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长庆一刘
半个世前的亲身经历
1967年的关中大地,麦浪滚滚,丰收在望,人们准备着龙口夺食这场紧张的麦收工作。
往年还能去泾阳县城、永乐镇买一点煤回来,今年,煤场早早关门歇业,愁得大家没有法子。
这个龙口怎么夺食?这几百亩麦子怎么顺利收割,这个炎热的夏天怎么解决做饭用的煤碳,村民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村头发着牢骚,也都没有啥好办法。
< class="pgc-img">>“到铜川拉煤去?”
“谁说的?说的二毬话么?要人命哩,近200里路,能拉回来吗?”“路上车胎爆了咋办哩嘛?到哪里求人家帮忙呢?”
“唉呀,别的村里人家都拉回来啦,我问啦,去的时候人和架子车买个票,坐到火车的货车车厢里,快的话两三天就回来啦。”
一天早晨,村里象炸了锅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议论着、争着、喊着、吵着,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大家的情绪有些烦躁,有些失控,看着一天天越来越黄的麦子,人心里那个急呀、真叫个急。
女人也开始着急了,有的女人骂男人:“把你个死怂(song)还不赶紧想办法,丢下几天时间了?麦都黄的不等人了,光知道抽烟,抽死你。”
男人也着急:“骂啥呢嘛,这不是想办法呢么,听说去铜川买煤的人都把煤拉回来啦,真历害,不行咱也去铜川拉煤么。”
< class="pgc-img">>女人听男人这么一说:“我的爷,去铜川拉煤,把你挣死了我不是成了寡妇了,人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那你一死我咋活呀么,今天这个男人来骚情一哈,明天歪个男人来骚情一哈,你叫人咋过活呢嘛,铜川,咱不去。”
男人一听,感动,但是感动不能当煤烧,女人这一说,还激起了男人的爱家热情说:“怕啥呢,你男人有的是肉,有的是劲,别人能拉回来我就没问题,你放心,你也当不了寡妇,别的男人没机会到你这里骚情,你也包想外好事。”
女人一听,心里想,还像个男人:“那就准备么,赶紧去,早去早回,再联系哈几个人,路上互相有个照应,把咱外架子车收拾收拾,该搞油的地方把油搞多一点,拉起来轻一些,能省一点劲就省一点劲,人要紧,我给你烙几个好锅盔拿上,把油泼辣子的油给你多泼一些,给你也搞些油,给你多长一些劲,听着了没有?”
“听着了,我耳朵又没聋,话真多。”
女人一听:“你个哈怂,好话瞎话都分不清,来,赶紧端面来,面都给你下好了,一天光叫我伺候你,几时是个头,我多说了几句话都嫌婆烦。”
男人不说话了,心想“啥都没有这燃面香,我婆娘做的面就是美,好吃。”
大家都有这个心思,去铜川买煤,用架子车往回拉,又都害怕路太远,架子车半路上坏了咋弄呢嘛。听说路上还有几个大坡,最长地听说有6里长,还陡得很,说那个坡叫什么“牛死坡”,把牛都挣死了。
大家议论纷纷,尽管怕这个怕那个,但是人家村里人把煤拉回来是事实,人家也是人,没有多长一条腿,没有多长一只手,和咱一样,这样一说,大家也就想通了,坚定了去的决心。
< class="pgc-img">>谁愿意去?田银生、李连信,年青力壮,架子车质量也好。南头五叔人称老胡,五十多岁了,娃小没靠山,“拼老命去么,有啥办法呢!”老胡说。
还有老张,也算一个。东头老陈话少,人身体挺好,干活有劲,弄这事没问题。
我大姐听到这个消息说:“景娃,你也跟着去,也给咱买些煤过夏,架子车我去罗李村亲戚那里借一辆,那架子车是新的 ,质量好着呢,你少拉一些,幸苦一趟,唉,没办法么,能过去谁放心自已家的人去那么远的路拉煤。”
我说:“行么,这么多人,一个村的,他们会帮忙的,再说我也是十七八的小伙子了,五叔都五十多的人了,他都敢去,咱还怕啥呢。”
彭家庄一共六辆架子车,大姐给我也是烙的锅盔,好看好吃,唉,对出门下苦力的自家人都是精心准备,烙锅盔肯定是用心发面,用心把馍烙得香一些,准备停当就开拔,先去永乐店火车站,买票后人和架子车坐上火车直奔铜川。
去拉煤的农民兄弟真多,满满一列火车,你想想该有多少人,货车车厢,没有车厢盖,人,不闷热,凉快,等太阳开始热的时候,就到铜川了,在车厢里大家说着笑着,议论着,买煤顺利吗,不顺利了咋办家?因为,去的人多,还要排队,也挺担心的,但是,想到这么多人,怕啥,别人咋弄咱咋弄,别人能熬过去,那咱也往过熬么,想到这里反到心里轻省了。
连信问我:“景生,你大姐连两个娃都来了,你姐夫咋没来?待到三原县城怪害怕的。”我说;“也就是,子弹没有长眼晴,唉,也挺操心的,也挺不放心的,有啥法呢,姐夫还要看门呢,还要上班挣钱呢,走不开么,一家人不在一块就不由得人操心么。”
南头老胡、外号五娃子,我们叫五叔哩,五十多了,身体倒是没有啥病,就是体力上弱一些,他还说:“怕啥呢,我一个老汉都敢来,你们小伙子有啥怕的。”五叔的话也是鼓励了大家的士气,起码精神负担能轻一些。
一路上,火车停一站,就上来一些农民兄弟,和我们是一样的任务,一样的行程。中午不到,我们就到了铜川,铜川名副其实是产煤的地方,看不见太阳,看不见云彩,一股呛人的味道,直扑鼻子,真难受,我们心里想:“我的爷,这鬼地方,咋这么脏,人咋活呢?”铜川是西安去延安的必经之路,铜川到泾阳按以前的旧路,东拐西弯下来有近200华里,由于车辆长年拉煤,车多量大,路况年久失修,弯多弯急,坡陡坡长是一大特点,每年秋季开始,大量地运煤车、拖拉机蜂拥而至,昼夜排队,辛苦异常,所以我们的心里一直还是很害怕和担心的。
< class="pgc-img">>我们跟着拉煤大队伍,开始寻找哪里有煤矿?这里煤矿很多,国营大煤矿不接待我们这些农民兄弟,因为,他们的煤炭产量由于运动而下滑,供不应求前来拉煤的大户人家。
对于我们这些土里土气,游兵散将式的农村人更不屑一顾,所以,我们只好寻找那些小煤窑,但是小煤窑地处偏僻,路远,路况还不好,安全条件极差,就这样,排队的人还很多,有些能人,有头脑有心思的人,就给煤窑拿事的人塞一点好处费,悄悄插队,我们这些没有出过门的笨人,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老老实实的排队等候。
第二天上午本该轮到我们装煤,但是,拿事的让我们等一等,让别个村的架子车装出来后再让我们进去装,这是个不说理的地方,也没有人评理,你也不知道谁是领导,谁是管事的,只有交钱等待。
我们一看,本该轮我们装煤,我们钱交得早,应该我们先装,大家都很气愤,想闹事抗议,我们村的连信哥脾气不好,一看到这个事情,一肚子的火,大声喊到:“撅的沟子看天哩,有眼无珠”。意思是说:撅着屁股看天哩,用这样的话骂人是飞机上吊水壶呢,高水平。
负责装煤的伙计听见了,发了脾气说:“你骂谁呢,谁有眼无珠,你这煤还装不装,不想装就赶紧滚。”
人家一发火,把我们还吓住了,没有一个再敢犟嘴,因为都知道来的目的是拉煤哩,不是闹仗呢,如果闹僵了再等一天,把人都急死了,唉,在人家地盘上,在人家门口你还想闹啥呀么,连信哥也不敢继续上茬了,大家都沉默了。
< class="pgc-img">>这时候,我们平时都很少说话的老陈师傅说话了:“伙计,对不起啦,活的都不容易,装煤吧”,一句软不软硬不硬的语言,又有道歉之意在先,双方都可以下台阶的话,让那个老兄的气也消了一点。
太阳像个大火球像要把人烤焦一样,远处传来羊群一阵阵无力地叫声,咩、咩咩、咩咩咩……小羊羔在焦急无力的呼喊“我热的难受,我要回家。”
羊妈妈耐心的对它说:“宝贝,再坚持坚持,妈妈和你一样难受,但是,主人没有发话,我们是不敢随便行动的,否则,我们是要挨鞭子的,我们的命运从来由不得自已,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任人宰割的,可怜的宝贝,妈妈无能为力保护你。”
大海一样的天,蓝得让人有些讨厌,没有一朵云彩、也没有一丝丝的风,树叶子让太阳烤得都卷了起来,小草默默的趴在地上,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空旷的村庄不见一个人影,也不知道这些死鬼都死到哪里去了?
我们默默的等待着,等待那几辆架子车装完了,再给我们装,我们没有给人家塞钱,所以不能提早通行,负责装煤的小伙子一直黑着脸,我们看着他一趟又一趟地陪着装煤车出出进进,看着那黑洞洞的煤窑口口,汗水加煤灰把人弄得鬼不鬼、人不人的样子,脸上抹得五马六道,又可笑又可怜又非常危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乱子,真是拿命在换钞票。
< class="pgc-img">>期待装煤的时候到了,我年轻,我的架子车第一个进煤窑装煤,黑着脸的伙计架着车子辕带路,我们左右各一个人跟着,往煤窑里钻,天那,第一次钻这黑洞洞的煤道道,心里一阵一阵发紧,一到里面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咋还听到有水滴答滴答的声音,地上高一脚低一脚,那伙计说:“把头低下,小心把你头碰日塌了,身子贴着架子车,小心旁边的木头把你衣服挂扯了”。走了一会,才勉强看见微弱的灯光,里面稍微宽一点,木头稀稀拉拉的支撑着上面,正走着,突然垮垮两声巨响,有煤块掉下来了,落在了我们后面,把人吓得都哎呀哎呀叫起来了,那伙计又发脾气了“喊啥呢,蹲下”,我们几个人悄悄蹲在地上,连气都不敢大声出,心里咚咚咚咚直跳,来回到处看看,实际也看不见啥,只有滴答滴答的水声让人更加害怕,停了一会儿,没有啥情况发生,伙计又小声说“走,快一些。”
到了装煤的地方,两个浑身黑不溜秋的煤鬼开始装煤,只看见大瓢铁锨一上一下的铲着煤往架子车上装,看不清人的模样是啥样子,我们心里只是想着“快些装,我的爷呀,这是啥地方,活着的鬼么,吓死人了。”
第一车煤我们拉出来了,外面的人松了一口气,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得出他们一直在期待的心情,我们跟着车子装煤的人,更是松了一口大气,心里想,终于活着出来了。
六辆架子车都顺利的装好了煤,每个车子大约有600多斤,大家都用心把车子周围的煤块子整理整理,用带来的尿素袋子和硬纸板把煤块子整理好,用绳子一道一道绑紧,还有,来的时候就带着平时装粮食的袋子,好像准备装金子一样的重视,把周围多余的煤块又费力装进口袋后,放在车子四周,用绳子前后左右来回弄,力求结实耐用,最好在路上不要散掉,尽量少一些麻烦。
< class="pgc-img">>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开始打扫卫生,把手和脸洗了洗,抓紧时间喂饱肚子,准备上路,大家拿出了家里人准备的食品,其实也就是油泼辣子加锅盔,有的人还拿着自己泡的酸黄菜,互相匀一点,好吃。
这几样东西是我们关中人的看门食物,天天吃,顿顿吃都不烦,而且越吃越香,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了这几样东西填肚子,什么山珍海味啦、米粉蒸肉啦、爆炒小肠啦、木须炒肉啦、青椒炒肉丝啦、野葱炒牛肉啦、芹菜木耳炒肉丝啦、洋葱牛肉炒饭啦、糖醋大鱼啦、鱼丸子炒三鲜啦、粉条炒肉片啦,都退居了二线三线,只有这锅盔加油泼辣子,再撒一点点盐,到口的感觉就像皇上的御食,吃一口酸黄菜,猛喝两口凉白开,肚子立马就起来啦,真是活神仙。
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心情高兴得好像已经到家了一样,喂饱了肚子,大家互相鼓励着,脚踏稳、腰挺直,把架子车把扶稳,尽量保持车体平稳,因为太重,要保护车轴车胎,走一走歇一会,车胎不要太热,暴胎了那可是很麻烦的事情,一个架子车距离另一个架子车要拉开距离,防止刹不住车撞到一起,伤了自家人,前后互相照应,不要只顾自已。
唉,出了门都是一家人,在外边看见对方,好象在和村里的感觉不一样,在外面好象人的心近了,情感也近了,这真是怪怪的事情,五叔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景娃,就我一个老汉,你们别跑得太快了,把我撂到后头,多操心操心你五叔,回去给你们泡好茶喝。”
< class="pgc-img">>“五叔,是这,你走到前头,我走到后头,为你保驾护航,回去可要喝你的好茶哦。”“景娃,你五叔说话,从来都是算数的,你就放心。”
大家心情高兴,身上有劲,一路上顺利到达耀县的“牛死坡”,这个让人望而生畏,经常听说的大坡,终于看到了真面目。坡底下聚集了好几辆拉煤的架子车,等待坡上的牛下来挂车,没法,只有慢慢等待,这个大坡光靠几个人,完成不了煤车上坡的任务,人的力量在这个地方,和牛相比就显得渺小多了,想省几个钱歪是白搭。
终于轮到我们,挂好车,赶牛的伙计鞭子一扬,给牛发出了开始行动的信号。但是,牛看来有点不情愿的样子,牛心里想:“这主人心也太恨了点,这么长的坡都上了两趟了,也不让休息?也不给吃一点料?喝一点水?瞎了眼的没看见老哥浑身的汗珠子?真是爱钱不要脸。”
我们还得上两个人帮忙,跟着架子车,有时候,也在后面帮一把劲,防止牛闪了蹄子,车子往后溜,那可害怕得很。
牛来回几趟了,我们也看到牛的身上有水珠子滚来滚去,唉,都不容易,牛也不容易,可怜的牛,吃人家几口草,还要出这么大的力,受这么大的气,这世道有啥办法呢,都活得累嘛。
六辆架子车让牛拽到坡上,一辆架子车5元钱拖车费,把牛也累坏了,我们也精疲力尽,费了一中午时间,顾不得休息,抓紧时间赶路,快到三原县了,希望就在眼前。
突然,看见公路边站着解放军战士,旁边有一个牌子写着“检查站”三个字,我们正在纳闷:“检查啥呢?”解放军把手一挥:“老乡,停车”。
我们六辆架子车乖乖地停靠在路边,他指着我说:“我看你像是个学生,你给咱背一段毛主席语录。”
我看看大家,一时回不过神来,这时,有人小声递话“抓革命么。”我就赶紧背“抓革命,促生产。”解放军战士说:“也太简单了,背一篇《为人民服务》,看看你这学生水平咋样?”我说:“行么”背完后,不好意思笑了笑。解放军说:“不错,回去以后向乡亲们宣传宣传,不要去铜川拉煤了,路上不安全,出了好几起事故了。”大家回答:“好”于是解放军手一挥说:“路上慢一点,别着急赶路,注意安全。”我说:“谢谢啦”。
< class="pgc-img">>走了一段路程,连信哥说:“外是个啥地方,鬼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法他妈把法死了,没法了,以后就是轿子抬我我都不去,把人能吓死。”
老胡叔说:“今生就这一回,以后吃生面我都不会跑到铜川外鬼地方拉煤,把老汉能挣死。”
其他人默默无言,汗水顺着脸流到脖子上,流到身上,流到腿上,滴答滴答地掉在地上,一路汗,一路水,衣服早都湿biabia地bia在人身上,每个人都拉着600斤的煤,拉着全家人地希望,拉着全家人的喜悦,也拉着自己的骄傲,一步一步在向家里挪着。大家心里想着,到家的时候该多自豪,一个男人能这么远把煤拉回来,这就是本事,这就是能耐,这就是男人,这就是老婆要好好伺候我的本钱,这一车煤拉回去,人说话都神气多了,越想越来劲。
咦,我咋看前面的架子车速度快了许多,我也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也怪,架子车咋也轻了,省劲了,好象有人在后头推呢,一看,没有人么,怪了,神仙助咱一臂之力呢,想着想着,看着看着,刚才思想跑锚了,原来是慢下坡,怪不得这么省劲,自已跟自已开玩笑呢,真是的,心里傻傻地笑着。
三原北原到三原县城到彭家庄,大部分都是慢下坡,有些地方都是小跑赶路,争取在天黑以前能到家最好,天一黑就麻烦大了,弄不好把车子一翻就全完蛋了。
到家门口栽跟头的大有人在,杨梧村一个架子车到家了到家了,坑坑一闪,把架子车的车轴闪断了,车子猛一偏,车把子把人打得住了院啦,把家里一家人没整死,忙了一晚上,又是弄煤呢,又是弄人住院呢,唉,难!都难!想想也是,人困马乏,车胎、车轴、车辕,人的体力,经过这么长的路,也都磨的不行了,人的思想,注意力也不行了,容易出问题,高兴过早也容易出现相反的结果。越想越害怕,汗水流到眼睛里,把人蛰得难受的,把衣服撩起来擦一下,也顾不上讲卫生啦。
忽然,心情有一点发紧,有一点害怕,看着太阳偏西,不由得使人想象着夜幕来临的恐惧。大片大片的红霞挂满了西山的天空,我们留恋夕阳红色的霞光,希望它落得慢一点,同时也加快了我们行进的步阀。
狂晒了一天的太阳公公,这时候己经不见了。地里干活的人都扛着工具往回走,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这不一般的架子车队,鼓鼓囊囊的装满着煤块,他们指手画足的样子,表现出了惊讶和羡慕的神态。
< class="pgc-img">>当然,我们也在看着收工回家的他们,我们这一队人马无言无语的表情,充满着自豪和神气。村子的影子越来越近,盼望了几天的目的地就要到了,老远就看见村口咋那么多的人影子,原来我们的消息提早传了回来,大家互相传递着这盼望的信息,聚集在村口等待我们地到来,看到大姐和两个外甥快步地迎来,我的眼睛忽然有点湿湿的感觉。
车子瞬间轻了起来,飘了起来,车子推着我向家门口靠近,原来外甥在后面奋力地推着,这一刻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亲情,感到了家的温馨,大姐说:“饭早就准备好了,洗一洗,好好吃碗酸汤面,解解渴,真是辛苦弟弟了,不容易,我们在家里都热得不行,你们这几天在路上是咋过的……把人一天担心的……真是的……”
外甥把洗脸盆端到院子,大姐也忙前忙后的,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热乎乎的。前两天人还在铜川发愁呢,今天变成了事实,在家里端着大老碗吃酸汤面哩。心里想,到铜川拉煤,人都说如何如何……“牛死坡”如何如何……其实牛也没有死,人也没有垮,煤也拉回到家里啦。唉,经过了,回来了,也就那回事了,再苦再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汗流了,喝些水又有了,劲用了,吃些饭又来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谁说的?好象是古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也好像是毛主席说过的,其实,大家都在说,大家也都在做,只有实践了,亲身体会了,成功了,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长庆一刘,刘景生,陕西泾阳人,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集团公司优秀通讯员,集团公司征文二等
2020年“长庆五十周年 难忘系列”征文一等奖。
著有四卷散文集《平凡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告知,即刻删除。)
<>/文:静看落日
当地民间相传,宋朝杨排风在王家河沟内某处扎寨守关,有一处“排风寨”之说(没找到遗址),某次在隘口的一次战役,伤亡严重,此隘口处被称之为“鬼门关”。
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煤矿1号井及河东公房一带就是当年的老地名“鬼门关”的地方。
王家河煤矿成立于1957年9月,所属1号竖井位于王益区王家河北路,距川口约7公里的老地名“鬼门关”处(5路车站牌名“1号井”);所属斜井位于距川口约3公里,5路车站牌名为“大桥”附近。王家河煤矿1965年与桃园煤矿合并,称之为桃园煤矿王家河井口,文革时期改名为东方红煤矿团结井口,1969年7月与桃园煤矿分离,称之为团结煤矿,1972年恢复王家河煤矿名称。矿井1984年12月报废关闭。1985年1月,在报废的王家河煤矿基础上成立了铜川矿务局第二建筑安装公司,主要承担矿务局的土建及安装任务。同时还成立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综合厂,综合厂以从事多种经营为主,先后办起了食品厂、机砖厂、养鸡场、养兔场、建筑安装队、农场、沙发厂、保温材料厂、铸造厂、水泥厂、机修厂、硅铁厂、汽车运输队、黄陵店头镇补子沟小煤窑等,1991年综合厂并入二建司。1994年二建司在原1号井位置建造年设计能力10万吨水泥的五级旋风预热器干法旋窑生产线,并成立了陕西华峰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生产线1998年底投产。1999年二建司列入桃园煤矿下属公司实施政策性破产,2003年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并完成破产,二建司破产后,公司办公区域大门以内的土地、办公楼、库房等建筑全部移交矿务局华峰建材有限公司。2012年响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陕西华峰建材有限公司拆除了五级旋风预热器生产线。
< class="pgc-img">>川口,顾名思义就是山川之口,铜川市王益区的川口就位于漆水河和王家河交汇地带,从老市区的十里长街走到川口转盘,一个路口连接铜黄高速川口高架转盘通向西安、延安方向,一个路口通向王家河。
< class="pgc-img">>蓝公房下方铁路护坡已部分坍塌,铁轨上横着一根枕木是在警示着行人注意安全。
< class="pgc-img">>距川口约3公里处,5路车站牌名是“大桥”,此处是王家河煤矿斜井位置,河东岸山坡是斜井,河西岸河提边是斜井公房。斜井在1957年10月施工,1959年12月投产,1964年报废,仅生产了4年。
< class="pgc-img">>马路边白色的楼房位置是王家河最早的中学,后来搬到老矿部。
< class="pgc-img">>站在教堂附近看斜井公房。
< class="pgc-img">>住在山坡上私房的老工人,听他们讲王家河煤矿的故事。
< class="pgc-img">>对面斜井的位置是住宅区,已建成多栋楼房,是矿务局荔枝园小区,画面中上部最后一栋楼房的后面就是斜井旧址。
< class="pgc-img">>这个老工人住在荔枝园小区,斜井报废后,当时负责斜井的回收,他向我指点了斜井旧址的具体位置。
< class="pgc-img">>斜井矿井口就在这一带,因为有住户院墙遮挡,没能看到斜井封口的遗迹。
< class="pgc-img">>继续向沟内行驶2公里就到老矿部一带,老矿部附近有2座桥,这是第一座。
< class="pgc-img">>过了桥,右侧一条岔道以前是王家河粮站所在,也是以前王家河煤矿2号井的位置。
< class="pgc-img">>这一带应该就是当年王家河煤矿2号井的位置,听说当年铜黄高速公路在此处高架桥施工时,发现井口不知道怎么样个情况,找了老工人问明情况后才进行处理和施工。
< class="pgc-img">>东面山坡的十八孔窑。
< class="pgc-img">>兄弟情深,携手到十八孔窑。
< class="pgc-img">>请叔伯们吃碗面。大伯90多岁,年轻时力气最大,在私人煤矿挖煤时,别人井下拉煤一趟拉一筐(200斤),大伯一趟拉两筐,最多拉四筐。有一次,井下一个750斤重的“煤精”(和现在挖玉石一样,越大越值钱),几天都没人弄出来,最后是大伯拉出来的。忘说了,大伯饭量也大,一次能吃十个馒头。三叔是王家河煤矿采煤区电工,为煤矿奉献青春。五叔,王家河煤矿井下井口拉罐笼,对矿井门清,煤矿关闭后到了焦坪煤矿。
< class="pgc-img">>四叔,在王家河煤矿是绞车司机,矿井关闭后到综合厂,是食品厂厂长,开办食品厂时原料一无所有,完全是白手起家,当时,职工从家里拿来了9个鸡蛋,在食堂借了3斤面1斤糖,做出第一炉蛋糕就开张了,那时面粉还是按人定量供应,想办法到粮食局找人批面粉,担着筐子跑二三十里地到葫芦村买鸡蛋,后来生意做大,每月用面粉2万斤。
< class="pgc-img">>2007年4月将社区老矿部桥南、桥北住户全部搬迁,拆除老旧公房,动工建设王家河小区。2009年底,25栋住宅楼基本建成。这是小区桥南大门。
< class="pgc-img">>小区桥南大门对面曾经是王家河煤矿的一个小学,1998并入桥北小区附近的矿务局第三中学。
< class="pgc-img">>小学位于当地人称之为的娘娘庙内,路边立的文物保护碑是“雷坪寺”。
< class="pgc-img">>王家河小区(桥南),小区内环境很好,老工人及家属在老榆树下的广场聊天。
< class="pgc-img">>王家河小区桥北。
< class="pgc-img">>小河沟西边是王家河小区B区。
< class="pgc-img">>王家河小区桥北大门。
< class="pgc-img">>与小区相邻的是铜川矿务局第三中学。铜川矿务局第三中学的前身是王家河煤矿中学,1984年铜川矿务局收回王家河煤矿中学直管,更名为铜川矿务局第三中学,2007年前后移交给市上,现学校名为王家河中心小学。
< class="pgc-img">>从老矿部左侧川道向王家河村方向进沟,约1公里处就到了铜川矿务局干部学校。干校位于文王山脚下,文王山这个山名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冬季看冰瀑冰挂的地方---葫芦村,就位于文王山上,驱车从这条沟行进上山可以到葫芦村。
< class="pgc-img">>1978年6月,铜川矿务局“五七”干校由广阳镇搬迁至此处后,校名变更为铜川矿务局干部学校。1984年4月在此处成立铜川矿务局职工中专,1992年成立中共铜川矿务局党校,2012年12月,矿务局职工中专于铜川技术学院合并,隶属技术学院管理,此地就空闲了。
校区道路树木旺盛,在这一片林荫下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树木、竹林长势很好,似乎一直有人维护。
< class="pgc-img">>学校的操场,操场东边一排车库,南边三层红楼不知是当年的教学楼还是宿舍楼。
< class="pgc-img">>楼上标志“实验楼”,门前有一堆沙子,似乎在做某种修葺。
< class="pgc-img">>主楼西侧圈起一块场地果然有个施工工地,一座楼房主体基本完工,询问工人,此地建的是一所养老院。
< class="pgc-img">>养老院的活动场已基本建好。
< class="pgc-img">>继续向沟内约500米都到了铜川矿务局精神病院。矿务局精神病院1986年6月建院,1998年3月易名为铜川矿务局精神卫生防治康复中心。
< class="pgc-img">>向沟内瞭望,一座大桥跨越川道,这是铜黄高速公路王家河大桥。
< class="pgc-img">>从老矿部沿右侧公路行驶约1公里,就到达王家河煤矿1号井。1号井1953年钻探施工,设计产量90万吨,同时也开始从宜古村到王家河煤矿铁路专线的施工建设,1956年10月铁路专线建成。但却在建井中发现王家河煤层太薄不可采,设计产量也改为21万吨(图为王家河煤矿当年的办公楼)。
< class="pgc-img">>老工人说,主要采煤工作面煤层厚度0.8米,一些巷道铺设镏子槽后,工人需要爬着才能到工作面,采煤的时候腰都直不起来,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老工人说,厚煤层有1.4米,这部分煤层是从三里洞煤矿煤田划拨过来的,真假未得到考证。
< class="pgc-img">>1号井有一个主井,一个风井。主井就在办公楼后面不远处,出煤也上下工人,风井位于沟里面的四十亩地的地方,风井是斜井,除过正常的送风外,也可以上下工人,全是台阶,五叔说从天轮(井架最高处的那个轮子)到井底的高度308米,若从井下爬台阶上来是很累的(图为1号井旧址,现在看到的建筑物是水泥厂原料库和成品库,右上角是当年倾倒矸石的矸石山)。
< class="pgc-img">>王家河煤矿1957年9月挂牌成立,1号井1958年9月投产,1984年12月矿井报废关闭,正常开采仅26年,本给予厚望的王家河煤矿实际年平均产量不到15万吨。关闭后的王家河煤矿工人,一部分分流道铜川矿务局其他煤矿,一部分安排到了新组建的二建司和综合厂两个单位(照片中的白色建筑是双面楼)。
< class="pgc-img">>老矿工说,腿脚不好住楼房不方便,就住在附近平房,天气好就开上电动车出门晒晒太阳。
< class="pgc-img">>办公楼后面的建筑是以前的矿工更衣室及澡堂。
< class="pgc-img">>办公楼侧的一排石窑。
< class="pgc-img">>石窑二层,常年无人居住,看起来有点破败。
< class="pgc-img">>石窑正面,能看出当年还是比较气派的建筑。
< class="pgc-img">>当年的王家河煤矿矿区,矿井填埋后建造的水泥厂,水泥旋窑炉也已拆除,现在只剩下原料库和成品库(竖立的圆库)。
< class="pgc-img">>水泥窑炉拆除后,厂区基本上就闲置了,厂区大门上锁,前楼有保安看守。
< class="pgc-img">>站在石窑二层看厂区。
< class="pgc-img">>办公大楼门外就是5路公交车终点站---1号井站,老工人告诉我,这个三层楼建筑是当年的招待所。
< class="pgc-img">>招待所后面是职工食堂,食堂前两年拆除了,当年没有瓷砖,基本都是水磨石处理地面,从裸露的水磨石地面看,当年的做的还是很漂亮的。
< class="pgc-img">>食堂侧面这一排平房是当年食堂操作室。
< class="pgc-img">>食堂后面靠近山脚处有两孔较大的窑洞,这两孔窑洞是当年食堂的储藏室。
< class="pgc-img">>这里还住有老工人。
< class="pgc-img">>继续往南就进入生活区,包括公房、自建房和单身宿舍楼等等。
< class="pgc-img">>一院私房门前比较整洁,还住有人。
< class="pgc-img">>房屋主人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儿女都住楼房了,自己不习惯住楼房,一个人住在这儿自在,问用水是否方便,老人说还行。
< class="pgc-img">>继续向南,这儿大概矿部前的家属院或者公房,问了几个住户,似乎都说不出公房的名字,沿山坡建有三排房,自下而上历来称之为一排、二排、三排。三排最早的时候有个小学校。
< class="pgc-img">>一排
< class="pgc-img">>二排
< class="pgc-img">>这里的老住户的一院私房,看建筑及院落,当年一定是非常高档气派。
< class="pgc-img">>再向南是一处不知当年是家属区还是单身宿舍一排建筑。
< class="pgc-img">>进入院落后,蓝砖老房子对面是一排红砖瓦房,估计是后建的。
< class="pgc-img">>还住有一些住户,说社区来人做过登记,这一片将拆除开发,他们也期望早日住进新楼房。
< class="pgc-img">>砂石护坡和蓝砖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格。
< class="pgc-img">>继续向南有一栋三层楼房,看建筑格局像是学校,估计是当年矿部的一所小学,楼前的空地上不知什么建筑已经拆除。
< class="pgc-img">>楼前的空地被当地住户开出一小片一小片菜地。
< class="pgc-img">>一住在附近的80多岁老太太在整理菜地,老太太说,每月几百元抚恤金生活,如果搬迁新楼,虽然是优惠价,也没有能力购买。
< class="pgc-img">>红楼后面的一幢住宅楼,据说不在拆迁范围,这里的住户也很无奈。
< class="pgc-img">>紧挨着的是以前的单身楼。
< class="pgc-img">>没人住的单身楼看起来很老旧。
< class="pgc-img">>站在公路上看单身楼。
< class="pgc-img">>单身楼的马路对面是双面楼,远处建设中的桥墩是合凤高速跨越王家河的大桥桥墩,大致从圪堵村的山头跨越王家河到演池乡的山头,在演池乡与西延高速公路并线。
< class="pgc-img">>双面楼当年应该很有名气,现在的5路公交车有它的站牌。
< class="pgc-img">>粉刷后的双面楼,从外观上看还比较清爽,但进入大门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 class="pgc-img">>双面楼后面,是双面楼住户的一片煤棚。
< class="pgc-img">>紧挨双面楼,与之并排的是王家河社区活动中心。
< class="pgc-img">>双面楼河道对面朝南方向修建了一个公园。
< class="pgc-img">>公园里也能看到煤矿的元素,这些铺道的枕木明显比铁路枕木小一号,是报废的矿车道枕木。
< class="pgc-img">>公园沿河东岸依河而建,一直延伸到柳沟口处。
< class="pgc-img">>合凤高速王家河大桥的一个桥墩就在公园附近,近距离感受一下大桥桥墩。
< class="pgc-img">>公园位于1号井与老矿部之间,附近居民比较多,来此游玩也比较方便。
< class="pgc-img">>公园南出口紧邻的是王家河冷库,据说这里曾经也是一所小学。冷库对面是柳沟。
< class="pgc-img">>柳沟是王家河矿部附近记忆最多的地方,年轻的时候,常骑自行车到这里踏青、游玩,这是三十多年前拍的照片。
< class="pgc-img">>那时山清水秀,小溪中的泥鳅、螃蟹非常多,这是三十多年前柳沟游玩时拍的照片。
< class="pgc-img">>这是二十六年前来柳沟游玩拍的照片,看背景人群,游玩的人还是挺多的。
< class="pgc-img">>比二十六年前稍晚一些,在大致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当年出行交通并不方便,一辆28飞鸽大链盒自行车就是很奢华的交通工具。
< class="pgc-img">>二十二年前在柳沟踏青、游玩拍摄的照片。
< class="pgc-img">>十五年前在柳沟游玩时拍摄的照片,那时的小溪中依然有许多泥鳅和螃蟹,捉些泥鳅,摸些螃蟹,点堆篝火就搞一下野外烧烤。
< class="pgc-img">>去年去了一次柳沟,小溪中已见不到泥鳅,也捉不到螃蟹了,听沟里的村民说,近年来铜川人学会吃螃蟹了,听说螃蟹价高,几乎天天都有进沟摸螃蟹,大概被摸绝种了(照片是十五年前拍摄的)。
后记:对王家河较熟悉的地方大概是柳沟,儿时不识王家河,青年时也只是结伴到柳沟踏青,捉捉泥鳅、摸摸螃蟹,其实并不熟悉王家河煤矿。某日,兄弟勇军说:写写王家河矿呗!为此,也就踏上了探访王家河煤矿之路。今年春节过后,就着手查阅有关王家河煤矿史料,访问王家河煤矿老工人,每逢周末若有空闲就到王家河探访、拍照,想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拍摄有关王家河煤矿的遗迹,虽然很用心了,也只能说是挂一漏万,风雨几十年的王家河煤矿,在每个矿工及矿工子弟心中都有着自己的记忆和故事。
文献:《铜川矿务局志》、《铜川市地名志》、《铜川名典大全》。
声明:本图文除标明出处的文字和照片外,均为作者的原创,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凡未经权利人明确授权,转载文字内容及照片均属侵权行为。转载本图文内容(包含部分文字及照片),请与作者联系。
作者:刘海民,网名:静看落日,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铜川分行,是一个喜欢周末背着相机四处游逛的人。
><>是老矿部附近的第二座桥。
< class="pgc-img">>王家河沟,里面有矿务局干校和精神病院。
< class="pgc-img">>小河沟西边是王家河小区B区。
< class="pgc-img">>小河沟边是王家河小区桥北。
< class="pgc-img">>王家河小区桥北大门。
< class="pgc-img">>与小区相邻的是铜川矿务局第三中学。
< class="pgc-img">>铜川矿务局第三中学的前身是王家河煤矿中学,1984年铜川矿务局收回王家河煤矿中学直管,更名为铜川矿务局第三中学,2007年前后移交给市上,现学校名为王家河中心小学。
< class="pgc-img">>这张照片是在2019年清明节在王家河煤矿老矿部附近拍摄的,久旱无雨,天干物燥,估计上山烧纸的人不小心引发了山火。
< class="pgc-img">>从老矿部左侧川道向王家河村方向进沟,约1公里处就到了铜川矿务局干部学校。干校位于文王山脚下,文王山这个山名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冬季看冰瀑冰挂的地方---葫芦村,就位于文王山上,驱车从这条沟行进上山可以到葫芦村。
< class="pgc-img">>1978年6月,铜川矿务局“五七”干校由广阳镇搬迁至此处后,校名变更为铜川矿务局干部学校。1984年4月在此处成立铜川矿务局职工中专,1992年成立中共铜川矿务局党校,2012年12月,矿务局职工中专于铜川技术学院合并,隶属技术学院管理,此地就空闲了。
< class="pgc-img">>从楼顶的标志看,当年修建铜黄高速公路时,某标段的项目部租赁此地,在此办过公。
< class="pgc-img">>大门门房无人看守,院内正对大门的主楼不知当年是办公楼还是教学楼,楼前时有车辆进出,似乎里面还有着什么。
< class="pgc-img">>校区道路树木旺盛,在这一片林荫下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树木、竹林长势很好,似乎一直有人维护。
< class="pgc-img">>学校的操场,操场东边一排车库,南边三层红楼不知是当年的教学楼还是宿舍楼。
< class="pgc-img">>主楼后面的空地稍显荒芜,靠近山脚还有一栋三层红楼。
< class="pgc-img">>楼上标志“实验楼”,门前有一堆沙子,似乎在做某种修葺。
< class="pgc-img">>主楼西侧圈起一块场地果然有个施工工地,一座楼房主体基本完工,询问工人,此地建的是一所养老院。
< class="pgc-img">>养老院的活动场已基本建好。
< class="pgc-img">>继续向沟内约500米都到了铜川矿务局精神病院。
< class="pgc-img">>矿务局精神病院1986年6月建院,1998年3月易名为铜川矿务局精神卫生防治康复中心。
< class="pgc-img">>靠近河道的是新院区,这是新院区大门。大门紧闭,平添许多神秘。
< class="pgc-img">>沿着门口的道路上坡,半坡上是老院区。
< class="pgc-img">>这是半坡上的老院区大门,这大概是老市区唯一的精神病院吧。
< class="pgc-img">>向沟内瞭望,一座大桥跨越川道,这是铜黄高速公路王家河大桥。
< class="pgc-img">>从老矿部沿右侧公路行驶约1公里,就到达王家河煤矿1号井。1号井1953年钻探施工,设计产量90万吨,同时也开始从宜古村到王家河煤矿铁路专线的施工建设,1956年10月铁路专线建成。但却在建井中发现王家河煤层太薄不可采,设计产量也改为21万吨(图为王家河煤矿当年的办公楼)。
< class="pgc-img">>老工人说,主要采煤工作面煤层厚度0.8米,一些巷道铺设镏子槽后,工人需要爬着才能到工作面,采煤的时候腰都直不起来,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老工人说,厚煤层有1.4米,这部分煤层是从三里洞煤矿煤田划拨过来的,真假未得到考证。
< class="pgc-img">>1号井有一个主井,一个风井。主井就在办公楼后面不远处,出煤也上下工人,风井位于沟里面的四十亩地的地方,风井是斜井,除过正常的送风外,也可以上下工人,全是台阶,五叔说从天轮(井架最高处的那个轮子)到井底的高度308米,若从井下爬台阶上来是很累的(图为1号井旧址,现在看到的建筑物是水泥厂原料库和成品库,右上角是当年倾倒矸石的矸石山)。
< class="pgc-img">>王家河煤矿1957年9月挂牌成立,1号井1958年9月投产,1984年12月矿井报废关闭,正常开采仅26年,本给予厚望的王家河煤矿实际年平均产量不到15万吨。关闭后的王家河煤矿工人,一部分分流道铜川矿务局其他煤矿,一部分安排到了新组建的二建司和综合厂两个单位(照片中的白色建筑是双面楼)。
< class="pgc-img">>老矿工说,腿脚不好住楼房不方便,就住在附近平房,天气好就开上电动车出门晒晒太阳。
< class="pgc-img">>办公楼后面的建筑是以前的矿工更衣室及澡堂。
< class="pgc-img">>办公楼侧的一排石窑。
< class="pgc-img">>石窑二层,常年无人居住,看起来有点破败。
< class="pgc-img">>石窑正面,能看出当年还是比较气派的建筑。
< class="pgc-img">>当年的王家河煤矿矿区,矿井填埋后建造的水泥厂,水泥旋窑炉也已拆除,现在只剩下原料库和成品库(竖立的圆库)。
< class="pgc-img">>水泥窑炉拆除后,厂区基本上就闲置了,厂区大门上锁,前楼有保安看守。
< class="pgc-img">>站在石窑二层看厂区。
< class="pgc-img">>办公大楼门外就是5路公交车终点站---1号井站,老工人告诉我,这个三层楼建筑是当年的招待所。
< class="pgc-img">>招待所后面是职工食堂,食堂前两年拆除了,当年没有瓷砖,基本都是水磨石处理地面,从裸露的水磨石地面看,当年的做的还是很漂亮的。
< class="pgc-img">>食堂侧面这一排平房是当年食堂操作室。
< class="pgc-img">>食堂后面靠近山脚处有两孔较大的窑洞,这两孔窑洞是当年食堂的储藏室。
< class="pgc-img">>这里还住有老工人。
< class="pgc-img">>继续往南就进入生活区,包括公房、自建房和单身宿舍楼等等。
< class="pgc-img">>一院私房门前比较整洁,还住有人。
< class="pgc-img">>房屋主人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儿女都住楼房了,自己不习惯住楼房,一个人住在这儿自在,问用水是否方便,老人说还行。
< class="pgc-img">>继续向南,这儿大概矿部前的家属院或者公房,问了几个住户,似乎都说不出公房的名字,沿山坡建有三排房,自下而上历来称之为一排、二排、三排。三排最早的时候有个小学校。
< class="pgc-img">>一排
< class="pgc-img">>二排
< class="pgc-img">>这里的老住户的一院私房,看建筑及院落,当年一定是非常高档气派。
< class="pgc-img">>再向南是一处不知当年是家属区还是单身宿舍一排建筑。
< class="pgc-img">>进入院落后,蓝砖老房子对面是一排红砖瓦房,估计是后建的。
< class="pgc-img">>还住有一些住户,说社区来人做过登记,这一片将拆除开发,他们也期望早日住进新楼房。
< class="pgc-img">>砂石护坡和蓝砖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格。
< class="pgc-img">>继续向南有一栋三层楼房,看建筑格局像是学校,估计是当年矿部的一所小学,楼前的空地上不知什么建筑已经拆除。
< class="pgc-img">>楼前的空地被当地住户开出一小片一小片菜地。
< class="pgc-img">>一住在附近的80多岁老太太在整理菜地,老太太说,每月几百元抚恤金生活,如果搬迁新楼,虽然是优惠价,也没有能力购买。
< class="pgc-img">>红楼后面的一幢住宅楼,据说不在拆迁范围,这里的住户也很无奈。
< class="pgc-img">>紧挨着的是以前的单身楼。
< class="pgc-img">>没人住的单身楼看起来很老旧。
< class="pgc-img">>站在公路上看单身楼。
< class="pgc-img">>单身楼的马路对面是双面楼,远处建设中的桥墩是合凤高速跨越王家河的大桥桥墩,大致从圪堵村的山头跨越王家河到演池乡的山头,在演池乡与西延高速公路并线。
< class="pgc-img">>双面楼当年应该很有名气,现在的5路公交车有它的站牌。
< class="pgc-img">>粉刷后的双面楼,从外观上看还比较清爽,但进入大门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 class="pgc-img">>双面楼后面,是双面楼住户的一片煤棚。
< class="pgc-img">>紧挨双面楼,与之并排的是王家河社区活动中心。
< class="pgc-img">>双面楼河道对面朝南方向修建了一个公园。
< class="pgc-img">>公园里也能看到煤矿的元素,这些铺道的枕木明显比铁路枕木小一号,是报废的矿车道枕木。
< class="pgc-img">>公园沿河东岸依河而建,一直延伸到柳沟口处。
< class="pgc-img">>合凤高速王家河大桥的一个桥墩就在公园附近,近距离感受一下大桥桥墩。
< class="pgc-img">>公园位于1号井与老矿部之间,附近居民比较多,来此游玩也比较方便。
公园南出口紧邻的是王家河冷库,据说这里曾经也是一所小学。冷库对面是柳沟。
< class="pgc-img">>柳沟是王家河矿部附近记忆最多的地方,年轻的时候,常骑自行车到这里踏青、游玩,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柳沟游玩时拍的照片。
< class="pgc-img">>那时山清水秀,小溪中的泥鳅、螃蟹非常多,这是三十多年前柳沟游玩时拍的照片。
< class="pgc-img">>这是二十六年前来柳沟游玩拍的照片,看背景人群,游玩的人还是挺多的。
< class="pgc-img">>比二十六年前稍晚一些,在大致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当年出行交通并不方便,一辆28飞鸽大链盒自行车就是很奢华的交通工具。
< class="pgc-img">>二十二年前在柳沟踏青、游玩拍摄的照片。
< class="pgc-img">>十五年前在柳沟游玩时拍摄的照片,那时的小溪中依然有许多泥鳅和螃蟹,捉些泥鳅,摸些螃蟹,点堆篝火就搞一下野外烧烤。
< class="pgc-img">>去年去了一次柳沟,小溪中已见不到泥鳅,也捉不到螃蟹了,听沟里的村民说,近年来铜川人学会吃螃蟹了,听说螃蟹价高,几乎天天都有进沟摸螃蟹,大概被摸绝种了(照片是十五年前拍摄的)。
文献:《铜川矿务局志》、《铜川市地名志》、《铜川名典大全》。
声明:本图文除标明出处的文字和照片外,均为作者的原创,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凡未经权利人明确授权,转载文字内容及照片均属侵权行为。转载本图文内容(包含部分文字及照片),请与本公众号或作者联系。
作者:刘海民,网名:静看落日,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铜川分行,是一个喜欢周末背着相机四处游逛的人。
< class="pgc-img">>王家河1号井及老矿部区域卫星地图。
王家河煤矿1号井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