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广州日报
中国美食流派繁多,博大精深。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各自的特色美食,吸引着人们前去大快朵颐。除了众所周知的美食城市外,还有不少暗藏众多美食的小城,真是严重被低估!更何况,小城里的美食吃的不仅是原汁原味,还有一份独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作为美食爱好者的你,这样的美食小城绝不能错过。
峨眉山冷锅串串
红糖冰粉
峨眉山实惠大份的抄手等街边美食
峨眉山:
成都人都来觅食的好地方
成都美食遍地, 不少人都羡慕成都人可以天天品尝各种辣辣的美味。殊不知,成都人已经在家门口吃腻了,一到周末或假期,当地人就会开1.5~2小时的车,或者坐一个半小时的动车,到峨眉山市去觅食。
峨眉山所在的城市是峨眉山市,地属四川省乐山市。不少成都人一到假期就会到乐山觅食,这里本身就是一座美食遍地的城市,性价比还很高,比成都的美食消费便宜至少一半!没想到,峨眉山市是一座美食宝藏城市,大街小巷里都有不少美食小馆子,要将峨眉山美食一网打尽,需要一个强大的胃。
夏日的夜晚,许多当地人都会在酒足饭饱之后来一碗冰粉,其中位于老市区的二毛冰粉是个网红美食店,Q弹的口感,让冰粉颇受大家喜爱,简单地加一勺红糖,就已是人间美味。而三鲜冰粉更是味道特别,冰粉加上酒酿和小汤圆,味道重一点,却能唤起味蕾。
当然,峨眉山的小吃还有那些无辣不欢的品种,比如夜抄手,都是下午4点直接开到第二天凌晨4点,小店都是现包的抄手,一天据说能卖出几百碗!能吃得了辣的,红油抄手不可错过,还能从红油汤底中品出鲜味来,可见汤底的功夫了得,1两10个7元,2两20个9元,价格相当实在。还有那店里一大锅用高汤不断熬煮的鸭头、鸭脖,相当入味,吮吸间唇齿间留香,怎么吃也不过瘾。峨眉山还有很多美食,比如跷脚牛肉、钵钵鸡、炸土豆、烤鱼,一到夜晚,路边的美食店人气最旺了,满城烟火气息。
如今峨眉山的交通越加方便,从高铁站出来,乘车不到10分钟就可以住在进入峨眉山景区的入口处附近,酒店、美食街一应俱全,对于游客来说相当方便。峨眉山酒店的性价比也很高,即便是入住国际品牌酒店,价格也比成都便宜至少三分之一。在高铁站附近有四川省首家艾美酒店—峨眉山恒邦艾美度假酒店,今年新近开业,酒店坐落于峨眉山景区入口处,从酒店的休闲水池平台、房间、大堂等角落,还可以远眺饱览峨眉山层峦叠嶂的自然风光。
沙县鱼丸
南平&三明:
山间美味多 还有沙县小吃加持
福建的旅游招牌美食,除了厦门的各种海鲜和小吃之外,在一些福建以外的游客还不太熟悉的城市,也有不少让人一吃就惊艳的美食品种。比如位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和三明,就是暗藏美食的两座小城。
南平是进入武夷山的门户,所以南平的美食,融合了武夷山的山间美味和原汁原味的特色,笋燕、板鸭、岚谷熏鹅、蛋皮燕丸、豆渣饼、豆浆粉、松溪小角、光饼、包糍、游浆豆腐等,都是南平独特的美味。其中,建瓯光饼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地区的特色小吃,建瓯光饼主要用精面粉、食盐、香葱、小苏打、芝麻、肉等来制作,一些老字号的小店多会用高炉木炭火烤制,烤出的饼色泽金黄,口味独特,一些美食纪录片里也曾经出现过这个小吃。
而三明小吃的代表,就是沙县小吃了。沙县小吃或许大家都吃过,但只有去到沙县,你才会知道这里的小吃可不只是云吞、拌面、炖罐这几样,还有米冻皮、芋饺、金包银等许多款式,甚至还可以做成一桌满汉全席!在沙县随意一家餐厅,都可以品尝到款式多多的小吃,出了沙县,也就品尝不到那么全的小吃了。
对于游客来说,进入南平和三明的交通也是越来越方便,搭乘南龙铁路列车,就可以抵达这些美食遍地的小城,因为连接着南平和龙岩的南龙铁路可以和厦门到龙岩、福州到南平的铁路相连接,所以游客无论从福州还是厦门前往,坐着高铁也都只是2小时左右的事。因此,下一次到福建,不要只知道去厦门啦!
九寨沟美景
九寨沟美食
九寨沟:
期待美景回归 重温特色美味
大家都知道九寨沟的美景让人难忘,事实上九寨沟的美食也同样会让人一试难忘。即便是因为前年的地震,九寨沟景区目前仍处在关闭中,仍没有阻挡吃货们去品尝九寨沟美食的热情。很多吃货们就等着九寨沟景区再度开放,再以重游九寨沟的名义,去品尝当地的美食。
九寨沟的美食有很多明星菜式,比如健康的素烧如意菜,如意菜就是蕨菜,是健康食品,当地人做素烧如意也很简单,将蕨菜切成小段,用菜籽油热炒,然后加入盐即可,吃的就是蕨菜的鲜味。
洋芋糍巴是九寨沟最有特色的美食之一,洋芋就是当地产的土豆,把洋芋蒸熟以后放在木桶里用力捣,然后再打成糍巴放在锅里煮,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拌着酸菜、辣椒来吃即可。此外,九寨沟还盛产牦牛肉,除了吃各种风干牦牛肉外,奶渣包子也是当地特色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今年内有望再度重游九寨沟。近日,九黄机场正式恢复航班运行,恢复运行的首条航线为成都-九寨沟黄龙往返航线。今年内,九黄机场还将陆续恢复重庆、西安、北京、上海、杭州的航线,届时大家游玩九寨沟之余,也可以再去好好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了。(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薇薇)
时针拨回4年前,日喀则市萨嘎县,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是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缓慢发展的产业经济,脱贫攻坚工作一开始便面临着“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坚中之坚和“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难中之难。
次巴,曾经是萨嘎县昌果乡亚卡亚村贫困户。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在2017年却退出了贫困户行列。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次巴的脱贫致富是怎么实现的?
脱贫 一组数据的变化
2017年之前,次巴一家除了政府政策性补助,没有任何的收入……
2016年收入0元,2017年收入13810元,2018年收入35000元,2019年收入89000元,一年更比一年高,这一切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细看每一个醒目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次巴是积极向上,是充满希望的。这些数字记录着次巴从一贫如洗到根除等、靠、要思想逐步奔向富裕的历程;这些数字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的故事。
“2017年开始,乡里组织务工,我便参与到了乡完小的建设项目中。我在工地主要做打砖的工作,一天有150元的收入。后来我就开始自己找活儿做,主要还是在工地上打工。”
起初,次巴家比较贫困,他对生活也没有目标,一直依赖党和国家的政策来维持生计。从他被识别为贫困户开始,乡干部、帮扶对象多次上门一对一进行思想教育,以思想教育为主、结对慰问为辅,从摒弃懒惰思想和宗教迷信思想等进行多次教育。
昌果乡党委副书记索朗旺堆说:“自从次巴被纳入贫困户后,结对帮扶对象,县、乡干部轮流到他家做工作,给次巴宣讲脱贫政策,帮助他摈弃落后的思想,改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到外出务工、脱贫致富上。”
经过扶智与扶志教育,次巴摒弃了过去的陋习,转变了等、靠、要思想,外出务工,实现了从2016年的0收入到2019年8万余元收入的巨大转变。
脱贫 就业机会多
有了生活目标,次巴整个人也有了精气神,靠着勤恳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不仅得到了施工地负责人的信任,也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支持。2018年,乡政府将清理垃圾的工作交给了次巴,每运输一次垃圾可以拿到7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能有近6000余元的收入。
“平时不管在工地上多忙多累,次巴都会按时将乡政府和边境派出所的垃圾清运干净,从未找理由推脱和耽误过。”索朗旺堆说到。
2019年,昌果乡边境派出所把每月的单位生活垃圾运输清理工作全部交给了次巴。就垃圾运输一项,次巴每年就有15000余元的收入。
“考虑到次巴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他又是我们联防队的一员,就把这份工作交给了他”昌果边境派出所的民警罗布顿珠说“次巴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我们派出所民警的一致好评。”
走进昌果乡边境小康村建设施工现场,远远看见次巴忙碌的身影。次巴说:“每年的冬季外出务工都比较困难,趁着这个空窗期做清理垃圾的工作,既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还可以陪伴家人。非常感谢乡党委和派出所将这份工作交给我。”
如今 劳动致富的新牧民
“过去,家里住的土胚房采光不好,遇到暴雨天气还有坍塌的风险,易地搬迁后住的新房子干净又明亮;以前家里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现在有了收入,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因为过去没有收入,我欠了几千块的外债,现在不仅外债还清了,我还有了七万多元的收入。”谈及生活的变化,次巴一脸幸福地说着。
如今次巴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地搬迁的小楼房、藏式家具、各种家电,摆放的整洁有序,走进次巴家,就给人温馨舒服的感觉。
说到现在的新生活,次巴的妻子旺姆开心地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不愁吃穿。我现在也在工地打工,一天能有190元的收入,两个女儿也在乡完小上学。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充分映照了次巴已完全摆脱了贫困,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这是扶智和扶志的根本体现,更是转变陋习、摒弃恶习,实现新风尚的具体写照。
不满足现状的次巴还说:“我妻子有厨师资格证,我现在要多攒些钱,将来跟妻子开个小餐馆。我们家的小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根秋曲珍 王思晴)
华社武汉7月17日电 题:湖北恩施:高山小镇吃上“绿色饭”
新华社记者谭元斌、徐鹏航
“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前来避暑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发展民宿的信心越来越足。”7月17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绿葱坡镇居民李军正抓紧时间打扫卫生,为自家民宿近期开业做最后的准备。
随着避暑高峰期将至,地处长江以南、有着“鄂西屋脊”之称的绿葱坡镇,陆续迎来各地前来纳凉的游客,目前人数已达3000余人。这个以“绿葱坡”为名的小镇,吃上了“绿色饭”。
夏日的绿葱坡镇充满“凉意”。(焦国斌 摄)
41岁的李军见证了当地从“煤炭经济”到“过路经济”再到“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煤炭经济”成为绿葱坡镇的主导产业。高峰时,全镇有40多家煤窑开采生产,污水四溢。“当时,很多村民都在煤矿打工,靠挖煤为生。”李军回忆。
“煤矿开采为绿葱坡镇带来了经济收入,但同时也破坏了环境,加剧了地质灾害风险。”绿葱坡镇退休干部谭志军介绍,绿葱坡镇属于高瓦斯矿区,深度煤炭开采安全风险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煤矿改革,一些煤矿被关停。2017年起,经过集中整治,绿葱坡镇逐步关停全镇所有煤矿。
进入21世纪,穿镇而过的209国道引来大量过路车辆,“过路经济”逐渐在绿葱坡镇兴起,给这个高山小镇带来新的繁华。路边小摊遍地开花,据统计,全镇范围内,209国道沿线从事餐饮、住宿的个体户达到40余家。
然而,2017年巴野公路开通后,经由209国道过路的车辆减少,“火热”的绿葱坡镇冷清了起来。
如何让绿葱坡镇从“过路地”变成游客的“目的地”?高山的“凉资源”“绿资源”成为新的突破口。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夏季平均气温22摄氏度——绿葱坡镇的高山气候,是发展避暑经济的宝贵资源。
通过净化水质、保护植被、全面复绿、生态开发,巴东县委、县政府全面整治煤矿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2018年5月,绿葱坡滑雪场项目正式落地,实现当年开工、当年试滑的目标,让一度沉寂的绿葱坡镇重回公众视野。
雪季,绿葱坡滑雪场游人如织。(焦国斌 摄)
之前开出租车为生的当地居民汪彩琼如今开起了滑雪服租赁店,仅一个雪季就收入7万多元。
“一季带动三季。”特有的立体气候,让绿葱坡镇成为春可闻山花飘香、夏可沐凉风送爽、秋可赏五色山林、冬可望松柏傲雪的“四季旅游”好去处。
冬季的滑雪场,在夏季化身滑草场,吸引游客感受飞速而下的刺激。不远处的山林间,生态景观餐厅、帐篷民宿等掩映其中。
“老板服务态度好,饭菜可口,更主要是这里空气好,夏天很凉快,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来自荆州的游客周园友对绿葱坡镇康养避暑资源赞不绝口,他已经连续4年在绿葱坡镇避暑。
建设卡丁车、高山滑草、游步道、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项目设施;引进超市、餐饮、娱乐、生活等经营主体,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随着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完善,绿葱坡镇的游玩项目变得多姿多彩,“可玩性”越来越高。
旅游产业的发展,让老百姓吃上“绿色饭”。绿葱坡镇党委书记彭峰介绍,4年多时间,绿葱坡镇的民宿床位已经由400多张增长到2500余张,其建设运营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
“去年暑期,镇上的民宿都要提前一周才能订到。”种了20多年高山蔬菜的李军,看准商机,于去年8月开始筹建民宿。再过几日,他的民宿将开门迎宾,“相信随着绿葱坡镇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