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志国 调料家
收录于话题
#懒熊火锅 #A轮融资 1 #火锅食材超市 1
近日,社区食材连锁品牌“懒熊火锅”宣布获得亿元级A轮融资,由星陀资本领投,老股东虢盛资本和字节跳动跟投,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数字化系统研发和市场扩张。2020年,懒熊火锅曾获得种子轮融资、来自字节跳动的天使轮融资和虢盛资本的pre-A轮融资,截至目前累计融资金额超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7月,懒熊火锅第一家自营门店打样上线。两个月后,第一家加盟店签约。截至目前,懒熊火锅的门店已达1200家,去年GMV高达2亿元。
火锅食材赛道火热
近几年,如“懒熊火锅”这样的火锅食材超市发展势头强劲,且颇受资本青睐,无论是餐饮巨头还是一些综合零售品牌,都在不断加码这个领域。
如锅圈食汇,两年拿下了10亿融资,仅用3年时间就开出了5000家门店,发展速度颇快。
再如火锅企业巨头海底捞,其于2020年在北京开了一家“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门店位于朝阳区的聚福苑小区门口,门店顾客可以选择外送或到店自取,也可直接到门店选购食材;
蜀大侠也推出定位火锅食材的“自然馋”,形式和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业态相似,目前已发展出上百家店面;
在去年,三全食品推出涮烤汇项目,在终端以超市中的场景化集中陈列出现,满足家庭消费者一站式采购火锅和烧烤需求,未来计划在全国打造5000个以上陈列终端;
在近日,蒙牛也启动了首家社区生态店“冷兵器”,除了售卖常规冰淇淋产品,还开始试水火锅食材领域。
由此可见,不管是外卖小店、传统火锅店还是零售企业,各类玩家都在加速入局,火锅食材外送已经成为火锅行业中近期最受关注的细分市场。
为何火锅食材超市能“一夜爆火”?
火锅行业火爆
作为中国餐饮市场占比第一的细分品类,火锅历来就广受消费者喜爱。《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火锅业实现收入8757亿元,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20.5%。再加上火锅自带社交属性,沸腾的锅里翻滚着食客心里道不尽的话,这也让火锅成为了餐饮行业中的一匹黑马,异军突起。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我国共有2013家火锅底料相关企业,2020年相关企业新注册389家,同比下降了8.9%。从城市排名来看,重庆市以121家企业数量高居第一,成都共有66家排名第二,石家庄、长春、深圳分列3-5名。
火锅行业的火爆也带动了火锅相关行业的崛起,如火锅底料、火锅食材超市。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相关火锅底料企业年注册量大体呈上涨趋势,2017年注册量突破300家,同比增长了54.7%。2019年注册量为427家,是过去十年中注册量最多的一年。2020年共注册了389家企业,同比下降了8.9%。
同时,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布局火锅食材的企业大概有1000多家,规模大小不一。有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与火锅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共有13起,其中,火锅食材超市独占7起,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7亿元。
“生鲜+便利店”场景,进一步输出供应链能力
据《阑夕》观点,各路巨头对火锅食材超市的大举入侵,或可以看做是对自己供应链能力的输出。
火锅食材超市里除了部分冷冻产品外,还包括一部分生鲜产品。但在这看似很“轻”的火锅食材背后,都有一整套供应链在发挥作用。
像是海底捞,其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都堪称细分领域的独角兽。比如做火锅底料和调味品的颐海国际,提供食材加工和仓储服务的蜀海集团,羊肉供应商扎鲁特旗海底捞等。
同时,火锅食材超市也同时解决了食材多样性与适量的问题。
年轻人工作节奏快,下厨频率低,且一人食场景颇多。比起去超市采购多余的食材放在冰箱里坏掉,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吃多少、买多少”的消费场景。而火锅食材超市解决了年轻消费者的这一痛点。火锅食材超市里的新鲜食材分量普遍如火锅店里的分量偏小,同时还能提供“拼盘式”服务,这就迎合了当代年轻人想要食材多样化且适量的需求。
另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市场出现高端需求萎缩、大众需求强劲的态势,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人均消费也有所下降。
《2020火锅产业消费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疫情后一定数量的家庭收入减少,餐厅食品是家庭支出减少的主要类别,从统计情况来看,火锅人均消费由99.5元下降到95.2元,特别是主食开销部分缩水最为严重,消费者外出就餐除了菜品口味,愈加看中餐厅性价比。
在此情况下,供应链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产品定价也符合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
疫情之下宅经济盛行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早已出现“宅、急、忙、懒”的整体趋势,对餐饮行业也提出了新的履约要求。许多消费者开始追求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吃火锅的乐趣。
并且,由于防疫新常态下的“隔桌就餐”、“离座佩戴口罩”等要求,以及出于对健康生活饮食的考虑,越来越多消费者形成了在家吃饭的习惯,美团财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与三季度的外卖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13.23%和32.84%。
在消费升级、懒人经济、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火锅的消费场景逐渐从线下门店,扩大至家庭消费,成为更加日常化的用餐形式,在辰智大数据发布《2020火锅产业消费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指出,“宅家吃火锅”的消费模式已经异军突起,成为了火锅行业收入的重要补充。
星陀资本投资人也表示“中国消费者对社区周边业态需求越发强烈,加上餐饮供应链标准化、疫情等因素,让‘宅家吃火锅’成为数千亿级市场,预计未来拓展到R2C预制菜领域后的市场规模将会更为巨大。”
者|方文宇 编辑|韩璐
“这些都放到锅里涮一下就可以吃吗?”一对中年夫妻指着冰柜里的食材问道。他们光顾的是一家名为“懒熊火锅”的火锅中餐连锁生鲜便利店,以售卖火锅便利食材和半成品为主。
2020年底,这家位于北京大郊亭的直营店正式营业,每日流水上万元,客单价在80-100元。
店里,憨态可掬的卡通熊印在净含量100g、尺寸手掌大的丸子包装袋上,萌感十足。火锅为什么起名叫“懒熊”?
创始人高飞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解释道:“懒人经济已成趋势,90后和00后成为方便食品的消费主力军,而‘熊’很形象化,‘懒熊’凸显了我们创建方便火锅品牌的目的。”
他觉得,从2017年品牌诞生时,到全国拥有1200家加盟店,懒熊火锅的创立恰逢了可贵的机遇,“没想到懒熊的零售业务,起步会做得这么好” 。
2021年2月,懒熊火锅宣布完成千万元A轮融资,距离2020年5月获得字节跳动的天使轮,不到一年时间,该零售品牌已累计融资超亿元,估值近7亿元人民币。
从堂食火锅到便利食材
懒熊火锅的起步,是2004年,山西一家只有4张桌子的小火锅店。高飞开火锅店的原因很简单,自己和妻子都喜欢吃火锅,索性就开一家。
10多年间,火锅店越做越大,越开越多,2000平方米的门店在山西省内开了30多家。但当品牌营收规模近3亿元时,高飞觉得“开不动”了,要走出山西,成为一个全国性品牌才行。
2017年,高飞将堂食火锅团队交由妻子打理,自己准备了3000万元资金,创立新团队,打算走向全国。
从外送业务、传统电商的调味品业务、综合商场的鱼头火锅,到懒熊火锅食材零售业务,高飞全都试了一遍,他决定给自己3年时间,“哪个项目能跑出来,我们就做哪个”。
懒熊率先跑出了成绩。2019年12月,懒熊位于太原万达的门店月销售收入近4万元,店铺面积仅50平方米,毛利率高达42.18%。太原万达门店的成功给高飞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定要把它做下去。
新品牌的创建,总是喜忧参半的。2020年5月,懒熊完成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是字节跳动。高飞表示,“投资人看好的,正是懒人经济的市场潜力”。
拿到融资后的懒熊,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平均一个月新开100多家加盟店,因运营人手供应不足,高飞曾在最忙碌的时候,亲自为500多家加盟商答疑解惑。
2020年,懒熊GMV超2亿元,所有门店单月营收达6000多万元,后台毛利率约15%,门店毛利率平均38%,其中销量最好的品类是火锅底料,毛利率在39%左右。
急速扩张的背后,高飞面临着信息化管理和人才储备滞后的难题,因为零售只是前端模式简单,后台操作实则复杂。
零售后台对系统的依赖性较高,相应的人才储备和资金都要跟得上。没做懒熊之前,高飞觉得两三千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在为了扩张公司、更好地服务加盟商,光投建工厂一个仓库就需要3000万元。
企业从原来的山西省内走向全国,势必还要在组织架构上做大调整。高飞开始加速全国性人才的布局,还跟阿里云合作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外派运营有难度,就实现本土化,每个省设立运营中心,中心下设地域办事处,各个地域办事处再和前置仓建立密集沟通的联络点。
“我们计划再开1000家。”获得新融资,有了底气的高飞表示,运营的短板在今年会逐步补齐,为了保质保量,开店速度会稳中放缓,只是适应了2020年的扩张节奏,再加上专业化人才的配置到位,“想慢也慢不下来”。
自建锅底和小料工厂
懒熊在中原六省的店铺加盟在增加,但2020年的北京加盟进展,一度受阻。
据高飞介绍,自2019年6月1日懒熊品牌成立以来,就采取了加盟模式,至今各地区加盟店的“死亡率”一般均控制在3%以内。
然而加盟店模式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行不通。因租金成本较高,营收压力大,大部分加盟商如果连续两三个月亏损,就会放弃,导致北京地区加盟店的“死亡率”高达15%,至今仅有5家加盟店。
去年7月,高飞转变了策略,北京、上海不再开设加盟店,而是选择商超“店中店”形式的直营店。
高飞测算过,店中店因为房租成本低,回本周期一般为9个月,要比回本周期为一年的街边店还快3个月。由于能和大型商超流量共享,店中店的销量几乎能达到街边店的2倍,月销售额在15万-20万元之间。目前懒熊已和盒马鲜生、物美、家乐福、卜蜂莲花等商超达成合作。
曾有投资人表示,火锅便利食材赛道,全国拥有5000多家加盟店的锅圈食汇恁借规模优势排第一,懒熊第二。高飞觉得懒熊自主生产研发的能力,会成为核心竞争力,他相信:“不掌握产品配方和工厂端,门店再多也没用。”
过去10余年高飞运营堂食火锅店的经验,为创办懒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让懒熊拥有了“独家秘方”——自建的锅底和小料工厂。品牌近400个SKU中,30%以上的产品都是通过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研发,贴牌代工比例控制在70%以内。高飞透露,融资将会全部用于工厂建设、产品深入开发及信息化打造上。
今年,懒熊的重点业务是成立自营产品独立事业部,将自己工厂生产的锅底、小料和自热火锅,全面投入线下商超、批发渠道,同时,积极布局线上,与头部外卖平台合作,开发私域流量池。
未来3-5年内,懒熊的布局将集中在实现线下门店和线上电商的融合上,也会紧贴社区,打造30分钟送达的能力,产品端则专注于开发半成品菜单,供应消费者的“一日三餐”。
受市场推动,食材超市遍地开花是大势所趋,懒熊是顺势而为。对此,星陀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泽辉表示:“相信懒熊会用科技的方式重新组织行业供应链,用更多品质好、口味佳的RTC食材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至于竞争,高飞说:“谁做老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做好当下事,让这个行业越走越好。”
题图来源:懒熊火锅食材便利微博
在过去的一年,餐饮行业市场趋冷,在餐饮门店营收、客流量等逐渐缩减的情况下,门店的生存能力也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餐企纷纷踩雷,或直接倒闭,或陷入闭店危机。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陈兰。
难!2021年的餐饮业依然很难!
此前,海底捞宣布陆续关闭全国300家分店,茶颜悦色不定时关闭70家门店;更早之前,呷哺呷哺、乐乐茶等知名餐饮品牌也公开宣布关停部分门店。
12月,即将迎来“20岁生日”的轻食连锁品牌新元素按下了“暂停键”,宣布进入破产清算流程;上海两家标志性餐厅米氏西餐厅和魅蓝餐厅宣布2022年2月15日起歇业……而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大批新品牌甚至是经营多年的老品牌,更是难以熬过今年的冬天。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餐饮行业吊销或注销了80.9万家门店。为什么2021年会有那么多餐厅倒下?它们倒下的原因有哪些?
对此,红餐网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思考的方向。
< class="pgc-img">>持续的疫情,让餐厅难逃困境
2021年,反复无常的疫情让餐饮人的日子越来越难熬,而这也是导致很多餐厅倒下的最大“元凶”。
从年初到年底,广州、成都、哈尔滨、长沙、西安、武汉、南京……各地陆续传来病例,而随着这些地方疫情复燃而来的,是越来越严的疫情防控:限制堂食或是暂停堂食;封锁某一区域,大家都窝在家里不出门。而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餐厅的客流归零,营业额大幅下降甚至腰折。
2021年6月,广州疫情反扑,8个区宣布限制堂食,广州餐饮业集体进入“至暗时刻”。广州的东山口、体育西、北京路这些连工作日都人满为患的商圈、街区,一下子变得空无一人。一些餐饮老字号宣布永久闭店,一些知名粤菜品牌也以租期已到为由关停部分门店。
< class="pgc-img">>△疫情期间,广州荔湾区街道几乎没人,红餐网摄
2021年11月,成都因为有确诊病例,全城通宵核酸。而做完核酸的第二天刚好是周末,原本热闹的街道和常常堵车的路段,空无一人。
对此,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在《成都餐饮,立冬!》一文中写到,疫情下成都的餐饮“温度”,每天都在骤降!第一天公布确诊病例时,很多餐厅生意只是下降40%左右,第二天下降60%左右。
在这之后,疫情阴影持续笼罩,一段时间下来,成都大多数餐厅的生意下滑了80%-90%以上,一些餐厅的业绩甚至直接挂零。
2021年12月,哈尔滨、杭州、东莞、西安等城市出现本地病例,全民核酸、交通管制、学校停课、限制堂食人群、限制聚餐人数、部分地区暂停堂食的场景再一次上演。一些餐厅老板面对空荡荡的餐厅,抱头痛哭。也许,等到解封,街上又将有不少餐厅门口贴上停业转让的告示。
“时代的灰,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面对疫情这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餐饮人,除了坚持和自救,其实是束手无策的。唯有希望寒冬早点过去,餐饮业早日迎来温暖的春天。
< class="pgc-img">>盲目扩店,如今吃下“苦果”
去年,因疫情突击,不少餐厅出现资金链断裂倒闭,街上出现了大量商铺空置,以往一铺难求的热门商圈和位置纷纷贴出转让公告。彼时,一些餐饮企业高喊着“抄底餐饮的机会来了”,趁机抢商铺密集开店,开启狂奔模式。
但在蒙眼狂奔之下,不少餐企为了开店而开店,根本无暇顾及餐厅的运营,产品、服务、人员都没有跟上,根基不稳的结果就是许多品牌现在要逐一品尝门店“大跃进”的苦果。
呷哺呷哺宣布关停200家门店,海底捞在今年年底宣布陆续关店300家效益不佳的门店,茶颜悦色宣布不定时闭店……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在高速扩张之下,企业想要在越来越饱和的市场下维持每家店盈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随着门店数增加,商圈的客流量必定会被分流,门店与门店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从而出现某些集中区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门店更难盈利,最后只能闭店。
在大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餐饮人还是要有冷静、清醒的头脑,谨慎拓店,切勿急功近利,否则终酿苦果。
< class="pgc-img">>资金链断裂,回天乏术
所谓“现金流治百病,营业额解千愁”,如果一家餐厅现金流出现了问题,那绝对是大问题。
去年,因为疫情禁止堂食,不少餐饮品牌都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不过,在疫情之前,大多数人过得都算比较滋润,加上一些房东发出了减租免租的政策,因此,2020年一些餐饮人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这些熬过来了的餐饮人,原本以为今年能翻盘,结果没想到今年还要熬,资金链彻底撑不住了。
疫情一来,餐厅就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营业额,现金流也就断了,但是人工、房租还需要支付。不少餐企无法顶住现金流的巨大压力,最后只有“一死了之”。
广州东海堂、上海烘焙品牌宜芝多、上海西餐品牌新元素餐厅等就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下的餐企。
< class="pgc-img">>△东海堂门店,图片来源:东海堂微信小程序
现金流对餐厅非常重要,因为门店的食材、物料采购,租金、人工,都需要现金流的支撑,而一旦现金流断裂,整个门店都将停摆。维持良好的现金流,拥有健康的资金链,也是餐企应对危机的最佳方案。
欠薪、停业、破产……没有良好的现金流和资金链,即便是二十几年的老品牌也无法支撑,更何况是普通的餐饮门店。
< class="pgc-img">>触碰食品安全“高压线”,非死即伤
2021年,食品安全这根“高压线”的电压更高了,“踩线”的餐企非死即伤。
5月中旬,郑州市各层级监管所对全市区域内的蜜雪冰城旗下门店进行“地毯式”监督检查,发现多家门店均存在台账记录不完善、使用过期食材、仓库管理混乱等问题,责令35家门店限期整改,3家门店立即停业整改,当场对9家涉事门店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6月中旬,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泰式茶饮”等15家网红饮品进行专项抽检,发现20批次样品中有15批次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日落黄。最终,15家茶饮单位被进行立案调查。
7月7日,明星杜海涛与吴昕联手打造的火锅品牌“辣斗辣”,也因食品卫生问题被相关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整改,这一热点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冲上社交媒体热搜。
7月17日,微博视频号“内幕纠察局”发布了“两家外卖平台销量第一的炸鸡店,华莱士、韩式炸鸡有多脏”的视频,顿时这两个品牌被“架上了火堆”。特别是名气最大门店最多的华莱士,瞬间就引来了网友的疯狂吐槽,而华莱士各地的门店也遭突击检查,总部负责人也被约谈。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8月,北京胖哥俩肉蟹煲部分门店被曝出后厨存在食品安全问题,11月17日,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经营公司北京宏聚餐饮有限公司进行警告、罚款50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6974元等处罚。
9月,号称“上海第一网红日料火锅自助餐”的一绪寿喜烧被曝食材以次充好、过期,后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门店停业整顿,最终被罚50万元。
近期,星巴克在无锡的两家门店也被曝出存在“篡改食材保质期”等问题,声誉顿时下降。明星郑恺曾参与的火锅品牌火凤祥,也被发现使用的鹅肠中残留排泄物、黄喉变质、剩菜回收再用等问题。
食安问题就是餐饮企业的底线,连基本的安全卫生问题都无法保证,必定会遭到消费者的淘汰。
< class="pgc-img">>盲目跟风,大多没好结局
在餐饮行业,跟风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说99%的餐厅,都是在学习和模仿别人,甚至有人说餐饮,本身就是一个靠“跟风”来获得进步的行业。然而一味模仿,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创新学习能力,最后一定会成为炮灰。
以一度大热的火锅食材超市为例,2020年,火锅食材超市这一品类,凭借“方便、快捷、性价比高”风靡全国,成为炙手可热的火锅新物种,孕育了锅圈食汇、懒熊火锅等行业头部品牌,同时还吸引了海底捞、盒马、三全、安井等巨头争相布局。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然而,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年时间,曾经是当红炸子鸡的火锅食材超市就迎来了无人光顾的局面。2021年,大批火锅食材超市关门,落得一地鸡毛。
还有当下大火的茶饮、咖啡和火锅品类,只要一款产品爆红,立马就会有无数品牌跟上,结果就是将原料的价格炒高,大家都没落得多少好处。
万物过犹不及,“适合”与“理性”这两个词,才是最重要的准绳。餐饮老板在选择餐饮品类之前,一定要综合考量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并不是所有风口都能追的。
< class="pgc-img">>网红店退潮,高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近年,网红餐饮扎堆出现,在餐饮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但2021年,一度混得风生水起的网红餐饮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曾经,网红是一个褒义词,意味着高曝光率高话题性,但是如今网红已经成为了“短命”的代言词。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红餐饮的红利期开始缩短,加之产品单一,过度营销,缺乏根基,同质化严重等,网红餐饮的弊端开始不断显现。
在疫情前,大家可能还愿意花钱去打卡试错,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大大改变,大家都开始捂紧腰包追求高性价比,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网红餐厅仍然遵循“华而不实”的那一套,有价无质,退潮也是意料之中。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今年,被誉为蛋糕届“爱马仕”的网红蛋糕品牌LADY M,就连续关停多家门店。这个起源于美国纽约,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美十佳蛋糕品牌”的烘焙品牌,2017年在上海开出内地首店,当时因为排队的人太多,首店开门不到72小时就被强制关门了。2018年8月,LADY M入驻北京朝阳大悦城,同样引发了排队打卡风潮。
然而进军国内市场才4年,LADY M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就已经严重下滑。今年,Lady M接连关闭了在北京的三家门店,之后香港机场店也被爆关门,在深圳湾的旗舰店也变成了一家小柜台店。
业绩不佳是其关店的原因。据了解,LADY M的一块蛋糕的基本价是68元、75元不等,价格昂贵高,味道却很一般,大量网友的反馈都是价高质低,而LADY M自成立以来,一直主打“千层蛋糕”,并没有什么新品,顶多每季更换一些新的口味,所以产品单一也是导致它被消费者无情抛弃的重要原因,
网红餐饮退潮并不止LADY M这一个孤例。武汉知名网红餐饮品牌“靓靓蒸虾”,今年上半年在宁波开出分店,花了数百万元装修,结果还没撑过半年,就草草收场。消费者的反馈是,“价格贵,东西也少,如果没有促销活动,性价比就更差了,装修环境也不大舒服”。
通过这些网红餐厅,我们不难看出,过度营销、产品单一、有价无质、缺乏根基、管理混乱……是它们的通病。依靠网红经济,餐厅或许能赚取一时红利,但若门店的竞争力只是靠营销靠噱头来营造的话,大部分难逃一死。
< class="pgc-img">>品牌老化,倚老卖老被时代淘汰
说起老字号,以前大家会觉得历史悠久,值得推荐。如今,提起老字号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很久没去了”“这是老人家才去的”。为什么具有悠久历史和群众基础的餐饮老字号会沦落至此呢?
缺乏创新和创意,产品品质下降,服务体验差,还“倚老卖老”,把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当成“免死金牌”,是导致这些老字号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2021年,又有一批老字号遭遇生存危机。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比如,曾经的包子界领军品牌“狗不理”在经历了去年(2020年)王府井店的“难吃又贵”差评风波后,线下门店就开始收缩。今年3月29日,有媒体报道“狗不理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停业”,狗不理全面退出北京市场。
一个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不仅没能顺利全国化,反而退缩天津一隅,确实令人惋惜,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狗不理本是普通百姓起家,因物美价廉而著称,但如今狗不理产品的价格几乎是同行的7倍,不仅口感没有随价格的升级而升级,味道却越来越差,自然会被消费者淘汰。
世界上没有长青的品牌,更没有屹立不倒的巨头,仅依仗老字号这个招牌,在时代发展的大流中固步自封,如何能基业长青?大象转身艰难,并不意味着无法转身,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企业和品牌亦是如此,千万不要让品牌老化,变成致命危机。
小结
开店容易守店难。2021年倒下或闭店的餐企,背后牵涉的原因众多,谨以此文供各位餐饮人借鉴。
餐饮本身就是一个高淘汰率的行业,餐企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面临满盘皆输的局面,因此,餐饮人必须守住底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机应变。
洗牌的局面往往令人唏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优胜劣汰其实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相信熬过大洗牌的玩家们,必将推动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