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食
莆田市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等一县四区,此外还辖有湄洲岛和湄洲湾北岸两个管委会。莆田美食吸收了福州菜和闽南菜优点,以本港小海鲜为主,突出食材本味,调味轻,烹饪上多焖煮,风格自成一派。
莆田菜很受美食爱好者喜欢,招牌卤面已经成为地理性标志美食,开遍各地,大有和沙县小吃抗庭分礼之势,在福州,莆田菜也是热门菜系,我也非常喜欢 ,既可以到丽莺小莆天简单吃个卤面炝肉套餐,也可以到印象木兰溪等会所安排商务宴请或朋友家庭聚餐,尤其现在,米其林莆田餐厅也开到了福州,引来榕城媒体众多瞩目。
很荣幸在2020年6月,我接到莆田市政府邀请,作为评委参加“2020莆田百家餐饮名店”评选活动,做评委很多次,类似由市政府举办第一次,规格之高重视之重前所未见。
这次评选活动由“新加坡莆田餐饮集团”创始人方志忠团队领衔,组织全国美食界专家拟定参评条件和标准,策划并执行了评选活动。榜单评选共历时4个多月,经过初选入围投票阶段、评委匿名试吃阶段、理事复审投票阶段、入榜餐厅统计阶段、拟上榜餐厅背景审核阶段、拟上榜餐厅公示阶段等评选环节,最终确定了莆田“百家餐饮名店”榜单。
我作为评委一员,亲身体验了众多候选餐厅,从环境、服务、菜品、食材等诸多方面进行如实评分,有些上榜了,更多的是落榜,毕竟候选餐厅多达千家,而上榜仅有百家。这百家汇聚了莆田美食精华所在,对消费者是直观的引导,也直接带动了莆田美食经济的发展,意义可谓重大。
城厢区榜单
卤面
卤面是莆田美食第一招牌,随意找一家莆田菜馆,可能你想吃某一道菜肴会没有,但卤面百分百有。卤面哪家强,这个争议是没有办法得出唯一答案的,每位莆田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所属,榜单中有许多的餐厅都有做卤面,但也无法就判断哪家最好。
莆田卤面不同于省内其他地市卤面,以莆田当地小海鲜为主,辅以肉丁香菇等配料,面条也要用本地碱面,三者汇合才会酝酿出莆田卤面特殊美味,让人一吃就忘不了,一尝就放不下。
阿伟海鲜楼是莆田餐饮名店,做莆田菜自然拿手。
这碗卤面是我在评选过程中吃过极具性价比的,不但味美而且价格优惠,很多地方美食面只是作为主食一道扫尾才上,而莆田卤面可以作为压轴大菜精彩亮相。
白灼章鱼令人惊艳,丝毫不逊厦漳等地冻章鱼,脆、甜,仅盐调味参与却独放异彩,让人一尝便知莆田海鲜的鲜美之处。
国珍菜馆是老店,在这里我们吃到了很美味的红菇卤面。
红菇卤面要加莆田当地的芥蓝才为正宗,红菇质量上好,小海鲜的汤头浓郁,再加煎蛋,这要是宵夜的时候来一大碗,简直是无比的幸福。
炝、溜
莆田菜中“炝”或“溜”类似福州菜的“滑”或者客家菜的“兜汤”,食材简单地瓜粉抓一抓滚汤汆熟,尽显食材本味。炝肉和卤面如同拌面和扁肉,是莆田人民日常的美食伴侣。
双茂大酒楼是莆田老字号酒楼,自然有两把刷子。
红菇目鱼溜一流的好吃,新鲜目鱼鲜甜,再加红菇天然之鲜,颇有古风,据说是乡宴常菜,这是一种古老的味道,传统的味道。
卤泗粉像福清的薯粉,滑溜溜,小海鲜加干香菇,还有煸出油的五花肉,和卤面相比少了一点碱面特有香味,却多了一股自然清新之美。
荔枝肉
莆田盛产荔枝,这里的荔枝肉比较纯朴,并没有像福州菜一样追求资造,非要整出荔枝造型不可,更多的是接近闽南酥肉,我在金海湾就吃到了很好吃的荔枝肉。
刚刚炸好的荔枝肉很好吃,外酥里嫩,调味汁浸泡后变软也美味,酸甜可口。
这碗线面是我在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朝思暮想,没想到在金海湾吃到,记忆深刻,下次必去必点。
滴鸭露
莆田菜有个鸭滴露,和福州菜番鸭露是类似的东西,回味鸭汤的鸭滴露有名。
这一小碗鸭滴露要30元,一头上等番鸭只能蒸出六碗这样鸭露,值得。再加一碗花生油拌线面,我爱上莆田线面了,我觉得比我在福州吃的依姆线面还要好吃,最关键有那股线面味,带点咸,小的时候在家里客人来招待的线面就是这个味。
传统小吃
莆田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代表美食,比如大家常说的西天尾扁食,如果你在莆田想找一家集小吃大成,那幸福焖面可以推荐给你。
幸福焖面是招牌,有点类似福州早餐店蒸锅上的那种碱面,但料相对多一些;焖豆腐加了花生碎,嚼起来很香,汤里有浓郁的海鲜滋味;煎粿很像福州的鸡蛋豆芽煎饼;麦煎有点像在长汀吃的煎薯饼;豆软粿就是糍粑,豆粉裹的实,没有想象中甜,店里还有海蛎饼等几十种莆田传统小吃,一站式搞定。
仙游榜单
大肠炝
仙游去过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万物皆可炝,尤其大肠炝,吃的是腮帮子发酸,极为满足。紫洋大肠炝这家可以算是遗珠,许多外地朋友专程驱车前来品尝。
大肠牛肉炝,加了辣椒,再来点米醋,又酸又辣,值得专门驱车前来一趟。
套肠
仙游的红猪饭店,这个名称实在有趣,印象深刻,这家有莆田最好的套肠,而且不多做,很多福州莆田餐厅老板为了它们家套肠,千里迢迢开车前来,打包回福州餐厅销售,就为了保证自己餐厅套肠质量,也证明了红猪套肠之牛。
红猪的套肠会比其他家好在于套的层数够多,够紧实,不像其他家松松垮垮,吃起来非常满足,卤水老,味道够,用来下饭再好不过,吃完一定要打包,放在冰箱速冻,馋了就解冻加热打牙祭。
涵江榜单
涵江的酒楼我只吃过金龙饭店,年代已经久远,印象不深了,阿妹豆浆炒是我想去吃的,在建瓯吃过豆浆粉,觉得很多地方特色,豆浆炒应该也是特有民间美食。早餐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很多餐饮人会精心打造正餐宵夜,却几乎没有人在乎早餐,所以早餐还能保持着传统风味,较少被商业左右,这也是我们探究城市美食文化的好途径。
我会把荔城区作为下次去莆田的美食之旅重中之重,不论扁食富还是蒲乡汇卤面,都是我向往已久的。
荔城区有许多乡间酒楼,其实就是将自家住房改建,环境简陋,服务将就,这样的小馆顾客往往是本村镇的居民,反而马虎不得,做不好立马没了生意,所以我们经常专门找寻类似小馆,才有民间的烟火气。荔城区我分享一家榜单上没有的,或许不大出名,但真的是吃过很满意一家。
白切羊肉
莆田菜必点,一定要用羊脖子部位才好,冷藏的羊肉切片后蘸蒜头酱,要可以拉丝的老蒜头酱,绝配。
湄洲岛榜单
湄洲岛是旅游热点,我却从来没有在岛内就餐过,非常想找到做黄瓜鱼饭的当地餐厅,这是最吸引我的湄洲岛美食。
秀屿与北岸榜单
秀屿和北岸至今尚未去过,有机会按图索骥。
这次榜单基本涵盖了莆田地区优秀餐饮,按这个榜单去吃,错不了,我在做周末的计划安排,争取一家家吃过去,莆田美食真的是我所爱。
美食季
入马友群请加马语微信号:mayuzhe789,暗号:马友吃货
荔绿榕堪入画
珠蚶花蛤好加餐
和许多靠海吃海的海滨城市一样
莆田的餐桌上,盛产着众多生猛豪华的海鲜
南日岛的鲍鱼、灵川的花蛤、哆头村的哆头蛏、秀屿的红毛菜、湄州岛的甲仔鱼,还有江口的通印子鱼……甚至连有些莆田人也不太知道的红尾巴虾苗,落肚的每一种滋味都离不开一个“鲜”字。
< class="pgc-img">>莆田 南日岛
在这片海域中,能独自撑起一片天的,是“鲍鱼”。莆田第一大岛南日岛又被称作“鲍鱼岛”,南日岛自己培育的皱纹盘鲍品质极佳,是鲍鱼爱好者的圣地。南日鲍常年摄食当季优质的海带、龙须菜、紫菜等海藻饵料,因此体肥壳艳,肉质细腻。用鲍鱼烩、蒸、卤、焖、炖、炸各式烹调,穷尽花样,从年头鲜到年尾。
< class="pgc-img">>鲜活的莆田南日鲍
< class="pgc-img">>正在给南日鲍喂食当地优质海带的渔民
而涵江的哆头村,则盛产蛏子界的小霸王哆头蛏。入夏时节,在滩涂里扎根的哆头蛏肥美至极。蛏子生长期长达半年,通体金黄,饱满硕大,个头可达6厘米,烹饪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盐焗蛏、蛏汤、酒糟蛏,都足以让人大快朵颐。
< class="pgc-img">>涵江哆头村,拥有罕见纯黑泥的滩涂,渔民们以此饲养哆头蛏
(图片来自网络)
< class="pgc-img">>这里出产的肥美的哆头蛏,脆嫩无沙且鲜美
(图片来自网络)
绵长的海岸,让花蛤、海蛎、土笋、青蟹、海鱼变成常见的身影。馋的时候来一碗莆田卤面,靠着海,料更足,浓稠到能挂边的卤汁,面里满满的干贝、虾仁、蛏干、海蛎、鱿鱼、花蛤……主打一个料比面多,是莆田人家里最难忘的味道。
除此之外,既容纳得了山珍,又包含得了海味的“兴化米粉”也是莆田人从古至今一直爱吃的食物。“四角四角方,用草缚腰方”,兴化米粉千百年来都坚持手工打造的细韧。配料丰富,仿佛莆田人可以把半个大海的鲜美都装进碗里。
山海之间,有口福的莆田还拥有不少中低山地和丘陵。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在山林中生长,承载着乡土记忆的食物让这座城市在“吃”这方面,似乎没有短板。
福建菜馆中
当然也少不了这些莆田系菜品
山珍、海味、小吃……
给予味蕾极大的满足
< class="pgc-img">>黑松露汁生煎南日岛鲍鱼
南日岛的鲍鱼与松露汲取自然精华而成长,无疑是餐桌上的绝佳拍档。黑松露汁生煎南日岛鲍鱼,以酱汁浇淋,无法被定义的松露香气沁入鲍鱼的肉质,一口鲜韧,着实喜人。
< class="pgc-img">>哆头蛏煲武平富硒丝瓜
作为滩涂小海鲜之首,哆头蛏亦称蛏子界的小霸王,鲜美肥厚。哆头蛏煲武平富硒白丝瓜以高汤爆炒,极具烟火气的烹调方式,完美凸显了蛏子的鲜度以及福建特产富硒丝瓜的清香。
< class="pgc-img">>莆鲜焖豆腐
莆鲜焖豆腐,则是莆田民间宴席的头菜,这道菜最能体现厨师手艺。焖豆腐烹法在于“焖”,焖非用文火不可。焖豆腐透着海鲜的清甜、肉味的香气,鲜美松软。
< class="pgc-img">>武夷山红菇炒兴化米粉
兴化米粉,是莆田的特色小吃之一,色泽鲜艳的武夷山红菇炒兴化米粉 ,二者结合,更为特别且诱人。武夷山红菇是这道菜的灵魂,再加入槐猪五花肉、胡萝卜、青椒、尖椒、白菜叶等配料一同爆炒。兴化粉质地松散柔韧,炒着吃味道甘香可口,远方来客品尝过这道兴化米粉后,总是赞不绝口。
山海自由,美味自由
不如这一次
一起来发现莆田“好吃”的一面
华社福州5月6日电 题:莆田枇杷:从“卖一季”到“卖四季”的富民故事
新华社记者陈弘毅
“今年雨水比较多,为了保证枇杷果实的品质和甜度,我们在两场雨的间隙抢收鲜果。”日前,记者来到云雾缭绕的福建莆田仙游县书峰乡,在一处枇杷果园中,看到果农林良清正在忙碌。一粒粒黄澄澄的枇杷被他小心采下,码放在筐中。
61岁的林良清种了30余年的枇杷,目前他有7亩果园,300余棵枇杷果树。他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年书峰枇杷的市场价格一直不错,今年我种植的‘早钟6号’品种收购价每斤12元,还没采摘完成就已被全部预订了。”
一名果农在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松峰村采摘枇杷。(陈颖 摄)
书峰乡乡长李双忠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枇杷种植逐渐发展为书峰乡最重要的产业。经过近年来组建合作社、引入白肉枇杷等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等,果农们实现了在果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逐年增产增收。
莆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莆田枇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3年全市枇杷种植面积12.19万亩,年产量7.19万吨,产值8.28亿元。但是,由于枇杷鲜果不耐保存,往年在3月中旬到5月初的鲜果集中采摘期过后,莆田枇杷就进入了长达大半年的“空档期”。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却发现“无果可尝”。
为了留住这一抹“春天的清甜”,近年来,莆田不断拉长枇杷加工产业链,除了枇杷鲜果外,还推出枇杷罐头、枇杷花茶、枇杷果脯等产品,把“一颗枇杷”的产业链越做越长,带动更多果农增收致富。
在莆田市城厢区恒星食品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将鲜枇杷洗净后烫水,然后剥皮去核,黄澄澄的枇杷果肉甚是诱人,加入白糖蒸煮灌装后,便成了枇杷罐头。
莆田当地食品企业生产的枇杷罐头样品。(张力 摄)
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返乡创业青年卓少华说,枇杷采摘季,也是他最忙的时候。他正忙着收购鲜果,并送往当地的几家加工企业制作成枇杷罐头。
“加工后的枇杷罐头很好地保存了枇杷的独特风味,让消费者可以不分季节品尝到新鲜枇杷的口感,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的转变。”卓少华说。
随着更多枇杷延伸产品的研发,“变废为宝”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以往果农定期修剪的枇杷叶、枇杷花都直接用来堆肥。如今引进精深加工企业,专门收购新鲜枇杷花和枇杷叶,用于生产枇杷叶茶、枇杷膏等。”书峰乡书峰村干部林建耀说,一斤新鲜枇杷叶平均收购价在2元左右,仅这一项,就为村里的果农年平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