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而瑞研究中心 啄树洞的鸟姐
第一次接触DIY店,大约是十年前和男朋友一起缝制泰迪熊的经历。鸟姐还清晰记得这家店开在田子坊,上海弄堂里石库门房子改成手工制作间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DIY概念那时在上海刚刚兴起,这样的店铺屈指可数,虽然制作泰迪熊的费用大约二三百,但依旧门庭若市。
第二次接触DIY店,是五年前陪小侄女一起做提拉米苏、烤饼干。浦东一个住宅沿街商铺,美式乡村厨房布置,让人干劲十足。当时亲子DIY需求火爆,带来烘焙、黏土DIY创业潮,团购消费流行,约百元出头就可以带着小孩玩一下午。
第三次接触DIY店,是在三年前和闺蜜一起学习花艺,课堂开设在永嘉路的老洋房里,还提供下午茶。千把块三、四堂课,从理论到实践较为体系教授花艺制作。DIY开启“授课”模式,为的是增加客户消费次数……
01
上海DIY店规模达千家,大部分品牌“独此一家”
迄今为止,上海DIY店已经超过一千多家。业态已不只是缝个娃娃、烤个蛋糕、扎个花束;更多场景DIY业态已发展了起来,例如画幅油画、做个皮具甚至扎染块布等。其中,烘焙、陶艺与花艺是传统三大类,店铺数量较多。画坊DIY是近两年发展比较迅猛的门类,目前已显现赶超第一名烘焙的势头。
相较本帮菜、火锅、面包甜点,DIY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大部分的DIY店都独此一家,有3家以上分店形成连锁DIY的在上海并不多见。每天光顾的顾客,与鸟姐这几年三次DIY体验一样,大多是情侣、亲子、闺蜜组合,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又或许,下次不会再来,也正因此DIY店回头客占比并不高。
消费场景相对低频成了限制它们扩张的困境所在。这种现象在以烘焙、花艺为主的DIY店尤为突出。例如,随着家庭厨具的完善,越来越多人在自家厨房实践烘焙,而不是街边的DIY店。因为教程可以百度,模具可以淘宝。再如,关注“flowerPlus+”微信公众号不仅能定期获得花艺制作教程,还能通过公众号购买到所需花材、工具、器皿,有专人送货上门、并赠送保鲜剂,随时可以实现制作一盆精美花艺,无需跑到专门DIY的花艺店。
02
“客流”集中的市区是DIY店植根热土,集中度达到六成
鉴于如上DIY客户具有首次消费时间长,后续再次消费比例低的特点。由此,DIY店铺对周边“客流”要求相比其他玩乐项目体现的更为激烈,追求聚集的人流似乎成为DIY店从诞生开始就专注的事情。反映在DIY店的分布上,表现为超过600家店落址于市区,并且基本在客流量较多的市级或区级商圈内。
从区域分布占比统计来看,集中在徐汇(14.9%)、静安(含闸北)(10.3%)、长宁(9.6%)、黄浦(含卢湾)(9.4%)等区,上海传统市中心六区是它们的植根热土。在人均消费上,房价较高区域出现高消费概率大。比如,全市人均消费最高的DIY手工店在静安,达到5523元,相比郊区青浦、奉贤、金山高出了好几个档次。同时,静安作为上海市区寸土寸金之地,一手房均价基本都在10万以上,二手房则在9万出头。
03
郊区新兴宜居板块DIY店也不少,业态发展随板块发展而活跃
尽管DIY店铺在客流活跃的市中心更多,但郊区一些新兴宜居板块也有不少。鸟姐通过CRIC数据库,统计了所有近年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新兴居住板块,关于DIY店的数据大约有200家左右,店铺集中度最高板块是松江新城,DIY店数量相对较多(29家)、客流量(1249)也排在最高。板块内手作物件的品类也颇为丰盛,从皮具、木工、陶艺到花艺、烘焙、画画,乃至女红、饰品等制作。细化到消费水平,一般制作手工皂、软陶等小工艺品收费在60元左右,丙烯画一般130元,烹饪料理则一次要二三百元。
事实上,随着这几年上海郊区五大新城规划建设的推进,松江新城板块内部商业发展实现突飞猛进,既有松江万达广场、保利西子湾风情街等,还有新开的麦德龙超市也在板块内,板块生活配套的日益完善,吸引了众多购房者的目光,已经逐步成为上海郊区主力宜居板块。板块内新房的价格也跟着一路上涨,房价已经偏高,刚需盘较少。据监测,从年初至今,松江新城的新房均价已超4万元/㎡,成为上海五大新城中房价最高的板块,而嘉定新城、青浦新城均价也基本接近4万元/㎡,相对较低的是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目前尚不足3万元/㎡。
04
各大商业综合体角力体验消费,让DIY品牌连锁发展成为可能
这些年,从传统的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线性空间,到静安大悦城、月星环球港、七宝万科广场这样集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的购物中心,商业主体空间的形式更新了,顾客的消费行为也同步改变。将零售的比例降低,把更多的空间让位给餐饮、娱乐与休闲已是目前商业综合体发展的大趋势,而在这其中,体验业态的品质成为了各大商场间角力的主要筹码。
作为体验业态的主要代表DIY店在这期间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商场化正在成为它们落址的又一选择,而这要归功于大悦城的商业创新尝试。上海静安大悦城以城市18-35岁青年消费者为目标,在商场内打造了一个轻艺术街区摩坊166,将17个DIY店铺引入商场内,专门设立一条“手作人街”,意在有效增加消费者的粘性,同时也为街区引流。
从这一创新尝试的效果来看,似乎DIY店与商场同步受益。鸟姐在调研中发现,即使是在工作日上海静安大悦城DIY的客人也不少,体验式业态迎合年轻人追求独特的玩乐需求,使得客流在商场的消费时间拉长。同时,最新中报也显示,2017年1月至6月,上海静安大悦城的情侣客群占比近40%,带动客单价同比增长13.1%销售额同比增长44.5%。事实上,除了大悦城,上海还有不少商业综合体在积极引进DIY手工坊,在引进种类上也有了明显的细分。一般来说,市级大型购物中心主推高端精品手作,而区级商业体则更关注于日常生活的DIY,例如亲子手工、烘焙、花艺等。
DIY作为生活的非必须消费品,借助大型商场的名声快速打开市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一方面,DIY店聚集在商场,不仅可以共享商场本身的人流,也可以在DIY店之间共享人流;另一方面,商场稳定的客流与消费支撑,有利于DIY店品牌生存与保有。正因如此,DIY中的那一小撮连锁品牌,如全爱工匠、雷诺瓦拼图、ABCcookingstudio等,在布店时几乎全线选择落户商场。
◆ ◆ ◆
总结:不可否认的是,无论选址在商场是临街商铺,“客流”始终是关乎DIY店生存之根本。从烘焙(白)、画坊(橘)、陶艺(绿)DIY店分布点图可以看到,人民广场、五角场、徐家汇、七宝等商圈是各家集结之地,三大类店铺基本都有布店;圆点大小代表客流情况,开在徐家汇、五角场商圈的DIY店铺到店人次更集中一些。
分解到各个门类特征:DIY画坊店铺相对比较集中,地铁常熟路站、静安寺站附近几乎连成片,长乐路、巨鹿路、襄阳路、余庆路是它们落址集中地。画坊相比其他门类即兴客流并不多,大部分顾客都是预约而来,其中甚至不乏长期制的会员,因此,它们更爱扎堆集聚于一处自成一派气候。
烘焙DIY、陶艺DIY店铺相对比较分散,除了上文所述的核心区域,在各条地铁线临近终点几站(如松江新城站、嘉定新城站等),也可以看到它们身影。尽管相比市区店铺路途遥远,却依然有不少大圆点(客流较多)店铺。众多手工爱好者慕名而至,据说是来体验不一样的烟火,寻找繁华都市里的远方一片净土,而这在鸟姐看来,正应景了这句话——房价影响和谐,手作给人宁静!
图:烘焙、画坊、陶艺DIY店分布情况
数洞系列研究
本文版权归克而瑞研究中心所有 转载请与后台联系多谢配合
克而瑞地产研究|cricyjzx
易居企业集团的专业研究部门
专注地产行业研究和企业探索
连续八年发布房企销售排行榜
<>家这个来自瑞典的家居巨头,日前发布了2016年财报,从数字来看,中国依旧是宜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2016财年,中国内地21家商场总共为宜家带来了超过125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8.9%,商场则迎接了8930多万的访客,比去年增加19%。
而在几年间,很多人已经注意到,宜家已经暗自成长为餐饮业一批黑马,而这匹黑马的步子跑得相当稳健。
去年宜家在中国的销售额为105亿人民币,其中宜家餐厅的收入是10个亿,占到了总销售额的10%,如果这个比例不变,宜家餐厅在中国今年的收入可以超过12亿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2年之前,宜家餐厅全球的营业额就接近了20亿美元。
如果这些数字都过于抽象,那么去看看宜家餐厅工作日的中午和周末全天一座难求的场面就知道了。
在宜家大卖场,通常排队最长的并不是家居厅,而是餐厅和瑞典食品屋。抱着“去宜家吃顿饭顺便逛逛”目的的顾客,甚至已经赶超“去宜家逛逛顺便吃吃饭”的人数。
这匹“黑马”能够跑起来,最初的确得益于家居商场带来的客流,但多年来餐饮业务的异军突起,不能不看到宜家餐厅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宜家餐厅:被忽视的餐饮巨头如何长大
宜家的商业模式要求店铺中有大量的库存,仓储会占用很大面积,只有在郊区才能有地价优势。
所以宜家商场都会选址在距离市中心偏远的地区,消费者的就餐问题就很突出。
宜家创立之初,创始人就有句名言:“饿着肚子促不成好生意”,为此,宜家在出口处设立了小茶座供应饮料和点心。后来小茶座逐渐演变为餐厅,再后来,餐厅被挪进商场内部,不必付款出门就可以用餐。
以餐饮带动家居卖场人气,宜家餐厅在全球都在不断探索,今年9月在伦敦,宜家还在卖场内辟出一个自助式厨房及开放式的快闪餐厅,鼓励食客变身主厨身份,邀请朋友们在此分享美食。
而中国市场给出的回馈更加明显。
2015财年,宜家中国餐厅接待了3100万位顾客,销售了600万份肉丸和1200万支冰淇淋。在全球市场,宜家餐厅的业绩占到商场总销售额的5%,在中国,这个比例翻了一倍。同时,宜家在中国市场的餐厅面积远远大于欧美国家。
种种迹象表明:宜家餐厅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市场空间,也让它产生了许多值得观摩的经营手法。
首先是,吸引并维护粉丝群体
有人会认为,如果不是开在卖场里,宜家也不会如此红火。的确,巨大的人流量是宜家餐厅最初的原动力。宜家中国每家店都拥有巨大的人流量。
以北京为例,早在2007年宜家单店的人流量就达到每天1.5至3万人。
但后来的情况逐渐变为,客人来这里可能就是为了一顿高性价比的餐食。
更进一步,宜家通过现场促销和会员营销系统,竭力推广瑞典饮食文化,加之各种优惠,力求把顾客都转化为宜家餐厅的“粉丝”。
比如在夏季,宜家餐厅就会推送如此信息:
“很多瑞典人在七月采摘接骨木花,把它和糖、柠檬、柠檬酸和水混制成自制饮汁。接骨木花有机饮料深受孩子和成人的喜爱;王妃蛋糕得名于瑞典公主玛格瑞莎、玛莎和阿斯特瑞……皇家甜品搭配酸酸甜甜的接骨木果汁,尽情享受仲夏节的风采吧!”
从食材原料、制作方法到食物故事、特色节日,每一个点都在和瑞典、北欧元素结合,都在想着以异域风情和家庭温情打动顾客和粉丝。
宜家餐厅菜单里菜品的命名也往往与北欧主题联系在一起,让人联想到森林、鲑鱼、蓝色的圣诞节等。
通过不断地强化印象,对于这些“粉丝”来说,宜家餐厅就是低成本体验一次北欧风格美食的最佳地点。
宜家家居是瑞典文化的最典型输出,瑞典食物则有更加直观的吸引力,针对饮食文化来吸粉,已经不仅仅是经营商场里的大食堂这么简单。宜家餐厅如果单独变成一个项目在其它地方开餐厅,也照样能火。
其次是,绝对价格优势刺激消费
在宜家餐厅,总能看到一些卖相不错、价格也十分亲民的餐品。
1元的甜筒、3元的热狗和烤翅、5元无限续杯的各种饮料、9元的三文鱼卷饼和麋鹿肉千层饼、15元的瑞典式肉圆……网上早已有人分享出“30元吃好”的宜家餐厅用餐攻略。
相对麦当劳、肯德基西餐连锁的产品价格,宜家餐厅的价格已经算便宜,何况还匹配了宜家的场景,食材的选择也有较高标准,咖啡豆按照有机食品标准种植,低糖果酱,口味和价值感远超普通快餐和简餐的标准,综合来看在宜家用餐的性价比相当高。
价格优势一方面来自租金成本较低,也来自尽力节约的运营成本。
宜家餐厅的产品分为5大类:意面和土豆泥等西式主食、中式主食、沙拉、甜点和面包以及各种配菜,均是可以提前制作并随时加热的,而饮料则是自取。
宜家餐厅还设置由顾客自行清理桌面的流程,以有效地控制人员成本。
宜家餐厅在价格上有着明显优势,还源于对于宜家来说,宜家餐厅的利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提供低价美味的食物,不断强化宜家在消费者心中物美价廉的品牌形象。
但近几年,宜家餐厅也通过提供更多选择的餐品来提高客单价,单品价格低分量又足,让客人觉得每一样都很值得买,也就更容易实现薄利多销。
再次是,超级爆品品质多年如一
如今的宜家餐厅菜单比起当初已经相当丰富,而最初的主打单品已经作为爆品,成了宜家商场的标配和独一无二的特色。
在宜家餐厅有“宜家三宝”称号的瑞典肉丸、三文鱼、冰淇淋甜筒,可以说构成了宜家餐厅雄厚的消费者基础。
宜家三宝之瑞典肉丸,是经典的瑞典特色食品,在宜家餐厅自然是主力产品。
为了突出这个特色,宜家研发了蔬菜丸、鸡肉丸等多种口味的瑞典肉丸供消费者选择,分量和味道都令人难忘,是宜家餐厅绝对的招牌产品,许多消费者直接称之为“宜家肉丸”。
宜家三宝之冰淇淋甜筒,在周一到周五仅需1元一个,周末2元一个,估计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冰淇淋甜筒了。鲜奶油制成的冰淇淋却多年不涨价,也成为宜家餐厅的营销利器。
宜家三宝之三文鱼,更是许多食客的心头好,整整三大片的香草烟熏三文鱼19.5元,让很多客人觉得只点一盘都有些亏。这里的三文鱼品质也有保障,宜家从2015年8月起所有的三文鱼都来自挪威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认证的渔场。
自宜家餐厅营业以来,这几款单品的价格基本没有变化,这在物价上涨、餐饮成本高企的大环境下显得很难得,而品质仍然不输过往,就绝对赢得老客人的频频光顾了。
最后是,细致的餐饮服务
宜家家居店内随处可见的服务理念标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与顾客建立沟通的可能。店里有很多设计,都是为了让顾客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接受到细致入微的服务,这个特点在宜家餐厅也能看到。
宜家餐厅在顾客的动线设计上,把餐厅消费也纳入到用户的购物流程内,最终是和购买的家居商品一起结算的。而在餐厅内部,流水线式的自助取餐会尽量让顾客方便,也大大省去了等餐的时间。
而在用餐的细节和安全性上,宜家餐厅也比较用心,比如桌椅把手都是弧线形,当孩子在餐厅区域活动发生撞击时可以减少伤害,同时设有婴儿食品加热台供家长使用。各式各样的就餐桌椅供不同的用餐人群使用,无论是情侣、三口之家还是大家庭、三五好友,都可以找到满意的落座。
结语
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以“北欧生活理念”的体验式服务占据了大量消费者的内心,而宜家餐厅的存在,则让顾客更加直观和多层次地体验这种家一般的感受。
随着这种消费行为成为习惯,在宜家餐厅吃饭,已经像吃麦当劳、喝星巴克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从经营策略上看,宜家餐厅借助宜家庞大人流量保证了就餐人员的数量,宜家则因为宜家餐厅,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顾客在店停留时间,二者优势互补的关系明显。
随着城市郊区不断被开发,很多宜家家居商场已经被新建社区、写字楼包围,家庭用餐和白领用餐需求者,把高性价比的宜家餐厅当做大食堂,也很有可能。宜家跨界经营餐厅本来是一个“成本点”,众多因素已经让餐厅可以成为宜家的“盈利点”。
目前,宜家成功的秘诀是在城郊开设大型零售店。而宜家在公布2016财年年报时,表示它们需要“做点什么”来让宜家更加触手可及,宣布新一年将投资更多城市中心的零售业务,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
目前宜家仅仅在一二线城市郊区开一家商场,一旦多个零售店开到市中心,“麦当劳”们可能又要多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了。
><>来几个问题:
1、为什么人口不到中国1/4的美国会出现千亿级市值的麦当劳、星巴克?
2、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市场,肯德基超越麦当劳?
3、为什么中国目前只有海底捞达到百亿级市值?
4、从各方面预判,海底捞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那么海底捞还做对了哪些关键的事情?
双三角模型
双三角模型,指的是餐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和内部,两个三角形。
< class="pgc-img">餐饮创业:双三角模型
>外三角:环境与基因
< class="pgc-img">餐饮创业:双三角模型
>1、供需关系
经济学最底层的逻辑,就是供需关系。
市场是由需求、而不是由供应决定的。
需求的多,供应的少,价格就会往上;
需求的少,供应的多,价格就会往下。
供需关系有两层含义:
1)地区餐饮门店数量对应消费者的需求;
2)地区同品类门店数量对应消费者的需求。
第一层指的是,在消费者还没想好吃啥,那所有品类都是竞争关系;
第二层指的是,消费者想好了吃啥、没想好具体吃哪家,那同品类的都是竞争关系。
海底捞1994年在四川简阳成立,1999年到西安,2002年到郑州,2004年到北京,2006年到上海。
海底捞早期最重要的决定(没有之一),是避开了川味火锅存量竞争的四川,跳出红海、在一个个增量市场里得以海阔鱼跃。
外三角的第一个关键点:供需关系。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
1990年,麦当劳进入中国;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
都在第一时间抢占了市场增量与品类增量的双重时机。
小管哥哥一直说:
“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那些:需求远大于供应的增量市场,通常效果会超过在供应远大于需求的存量市场的努力。
供需关系,就好比是“势”。
是选择逆水行舟?还是顺水推舟?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thumb_url":"http://p1.toutiaoimg.com/large/b7280002e9a976bf3d92","title":"跟着好公司学管理创业","author_description":"富日记-每天一篇原创文章,生活感悟和商机探讨","price":199,"share_price":99,"sold":0,"column_id":"1612936909427725","distribution_user_id":1582326820861966}'>>2、品类属性
海底捞做的是火锅,火锅有两大重要的属性:
1)广谱性强,无论是地域、性别、年龄等各方面,自然转化率都是第一,这代表更低的营销获客成本;
2)模式简单,火锅本质上是可以DIY的一道菜,与其他品类相比,这代表更低的培训成本、管理成本。
外三角的第二个关键点:品类属性。
麦当劳肯德基做的是汉堡炸鸡。
美国的汉堡炸鸡,就像中国的一碗牛肉面、一份盖浇饭,属于国民美食,自然同样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
选品类,还包含选择适合创始人的品类。
3、外部协作
餐饮业之所以被称为“百业之王”,是涵盖了生产(制造业)、销售(零售业)、服务(服务业),需要连接外部众多的服务商。
盘点一下餐饮老板或者餐饮企业的精力分配,除了与天斗、与地斗,还得与一大帮的服务商斗智斗勇。
一个不小心,就被挖个坑,花了钱事小,企业跌一跤,又伤筋动骨,还容易白白错失市场机会。
我们再看看美国:
除了千亿级的麦当劳、星巴克,还有很多神一样存在的B2B服务商。
Orcle(企业级软件),市值1800亿;
Salesforce(企业云服务),市值1000亿;
Workday(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市值270亿...
这些服务商非但不会给企业挖坑,还是给企业赋能的合伙人。
外三角的第三个关键点:外部协作。
那么海底捞是怎么做的呢?
海底捞在早期也遇到被挖坑,找不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服务商怎么办呢?
没有枪、没有跑,只有自个儿造。
只能通过内部培养,才慢慢地孵化出今天的颐海(底料)、蜀海(供应链)、海海(IT)、微海(咨询)...等一大串服务商。
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够专注于不断做好内三角了。
内三角:目标与方法
< class="pgc-img">餐饮创业:双三角模型
>三句话:
1、持续创造顾客价值;
2、持续激活人和组织;
3、持续提升综合效率。
第1句,是目标方向;
第2句,是动态机制;
第3句,是评估体系。
1、持续创造顾客价值
“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利润来自于外部(也就是顾客)。”—— 德鲁克
企业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就是跟顾客价值无关的多余动作越来越少,少年自嗨症在成年后自动痊愈,每个动作都以顾客价值为导向。
可是怎么做呢?
2、持续激活人和组织
海底捞在45家店左右的时候,请了IBM做咨询,旨在解决如何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不犯大公司病的组织变革。
这场重要的变革,整整用了5年。
请注意:
那5年,是放弃了能够快速跑马圈地开出450家店的机会,才能够在今天有机会持续健康开出4500家店的机会。
换而言之,如果当年没有选择组织变革,而是去开出了450家店,那今天基本也不过是一家平庸的、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开出450家最后剩下多少家就不得而知的企业。
那5年的组织变革,彻底把自上而下、中心化的组织形式,脱胎换骨成自下而上、去中心、扁平化的自运营组织。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以科学的动态机制,激活了组织里的每一个人。
像不像华为的那句: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海底捞员工围裙上的抽象的手的线条,代表每位员工的“双手改变命运”。
从用人之力,到用人之智,到用人之潜力。
3、持续提升综合效率
研发做的好不好?
营销怎么才算好?
后勤所有部门到底应该如何评估?
在外面上了那么多课,效果到底怎么样?
...
这些问题,也是众多餐饮经营者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你家里的阿姨打扫得非常辛苦。
你是为辛苦付费?还是为清洁的结果付费?
小孩在学校学习非常辛苦。
那你是认可他的辛苦?还是认可他的结果?
体育比赛的运动员非常辛苦。
那金牌是奖励给最辛苦的人?还是奖励给跑得最快、跳得最高的比赛结果?
价值,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价值的过程非价值,价值的结果才是价值。
不可评估的价值,非价值。
不能评估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如果每个人都无法为结果负责,那企业怎么可能不挂掉?
只有建立了科学客观可量化的评估体系,企业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模型、不断提升、系统进化、滴水穿石。
如果不能评估结果,只能原地打转,十年还在走老路。
仔细复盘下从创业开始至今的日子,有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白白花在了没有效果的地方。
有了评估体系,多余动作越来越少。
没有了多余动作,企业经营效率自然就高了。
企业的所有动作,都可以用内三角来自检:
凡是和内三角没有关系的,都是多余动作。
小结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创业,那么需要从外到内建立双三角模型。
如何选择增量品类?
如何选择顺势而为?
如何找到靠谱服务商?
如何持续创造顾客价值?
如何持续激活人和组织?
如何持续提升综合效率?
如果你已经开始创业,则需要从内而外建立双三角模型。
如何持续创造顾客价值?
如何持续激活人和组织?
如何持续提升综合效率?
如何对接靠谱服务商?
如何优化品类方向?
如何选择顺势而为?
——— 分割线 ———
我一直试图用一套简洁模型,来解释餐饮创业的基本逻辑。
这套模型最早是麦肯系统,第二版是产品为原点的AB面,双三角模型是第三版。
如果没有意外,市场变化还会加速,我会保持探索,不断自我复盘。
一切没有终点。
这篇献给那些能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创业者,能坚守初心并在市场中逆风飞扬的创业者,能让我愿意陪你10年、20年的创业者。
“对于人生来说,过程就是最好的奖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