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电商供应链金融致力于帮助电商行业供应链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也尽力分享各个行业一些粗浅的知识,非常希望有向各个行业的供应链大佬请教和学习的机会。
近年来,由于餐饮连锁化率不断提升,叠加“懒宅经济”、疫情等影响,预制菜的热度大幅度上升,且疫情加速了消费市场对于预制菜的认知。数据显示,中国酸菜鱼预制菜市场在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线上线下市场总规模达到67.1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04.7亿元。酸菜鱼供应链为什么可以击穿线下市场?
1.价格与门店对比:预制菜酸菜鱼通过外卖,线上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价格大概在20元左右,线下餐馆消费吃一份酸菜鱼在100元左右。线上平台可以通过批量采购和物流优化等手段降低成本,进而以更低的价格销售酸菜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线下门店有门店成本,厨师成本等,而且每天销售的数量有限。
2.厨师自由:酸菜鱼预制菜是在中央厨房预先制作出来的“半成品”,通过冷链运输进行售卖,消费者通过外卖、网购、到店等方式购买。而线下餐馆酸菜鱼是客户到店点餐菜,需要有厨师随时待命服务。
3.时间快:线上平台提供便捷的订购和配送服务,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线上平台软件下单,不需要亲自去门店排队等候,节约时间成本。
4.网红助推,一火就爆单,平易近人。酸菜鱼预制菜品牌加快布局线上销售渠道,通过达人、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内容营销等方式,打开了消费者对酸菜鱼预制菜品类的认识和品牌认知,推动酸菜鱼预制菜品牌在C端快速发展。
5.日常就爱吃,酸菜鱼作为川菜的经典菜品,具有鲜辣酸甜的口味,早已突破地域限制,拥有广泛的消费客群。而预制菜酸菜鱼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更多的口感层次和调味,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
6.门店已经培养过市场,现在更经济。酸菜鱼从华东市场起步,迅速蔓延到华南市场,紧接着是华北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北到东北,西到新疆,南到海南,都有大大小小的酸菜鱼门店分布。门店餐饮在市场上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对酸菜鱼热爱的食者。
7.人性的懒惰。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缺乏时间和精力去烹饪食物。越来越依赖线上购物,消费来满足日常的衣食住行需求。
< class="pgc-img">>8.让烹饪简单:酸菜鱼预制菜是预烹饪食品。打开加热即可食用,不用烹饪技术就能胜任。
9.冷库云仓配合:全冷链加工配送,无腐损,把新鲜送至餐桌。
10.预制菜中的网红产品:随着“宅经济”兴起,尤其是受疫情防控下堂食不便的影响,加快推动预制菜市场从B端走向C端,酸菜鱼预制菜在电商以及直播平台销量增长快速,成为预制菜爆款品类。
————————
关注嘉沃电商供应链金融,交个朋友一起挣钱。
<>国地大物博,菜系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且在日益丰富。然而,随着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八大菜系已不能满足餐饮竞争的需要。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菜系竞争之下被挖掘的未来“小菜系”。
强竞争之下
“小菜系”或将崛起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餐饮业也早已打破了地域局限,各菜系之间的角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有了大数据的支撑,菜系排名成了衡量菜系受欢迎程度的标准之一。
中国八大菜系热度值比较
▲数据来源:21数据新闻实验室、UC大数据
从大数据来看,川菜依然是最受欢迎品类,粤菜紧随其后,其他菜系之间则不分伯仲。而现在崛起的餐饮品类中,除了八大菜系之外,还有其他地方菜系逐步发展起来,如西北菜、云南菜等。
但是,菜系只是较为笼统的叫法,消费者对菜系的敏感度大不如前,再打着“正宗川菜”、“正宗湘菜”的旗号已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菜系再细分下来到每个省内,不同城市还是有所差别,比如:
山东菜系下有:济南菜、孔府菜、胶东菜、博山菜、鲁西南;
苏菜内部四大流派包括:金陵菜、淮扬菜、无锡菜、徐海菜;
粤菜下细分为: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
这样细分下来,就不只有八大菜系了。虽统属某一菜系,但依据各地生活习惯的不同,小菜系之间也有略微的差别。
为了餐饮差异化竞争,很多餐饮人已开始打出“小菜系”品类来切入市场,重点强调地方特色来吸引消费者。不但丰富了餐饮竞争品类,还使地方菜系得到了推广。
“小菜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无论哪个新品类在市场上出现,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自己的市场教育期。“小菜系”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小”,越小的品类知道的人越少,那么在推向市场时遇到的阻碍也就越大。
前期的推广成本是必不可少,其次就是你的菜品能否被当地人所接受。不管什么菜系,好吃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你口中的好吃,未必也是消费者口中的好吃。
小菜系中,像淮扬菜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有了自己的名气,再做时就相对容易一些。
但是,这种自发性餐饮在走向市场时,假如没有统一的标准,恐怕也会走沙县小吃的老路,自成一派,虽说能带起地方菜系名气,但这种无标准的行业乱象也会给地方菜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再假如大家看到某一菜系火了起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菜系都插手去做,不正宗不说,还做成了四不像混淆消费者,使得餐饮行业越来越乱。
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编撰了《地方菜品牌评价通则》,为中餐地方菜系提供评定标准,同时有利于地方菜走向标准化、国际化。
前段时间,港式老品牌大家乐撤出华东地区的消息引起业内一片哗然,品牌很大,但是却因长期亏损不得已而撤走。在我们的印象中,港餐像日料一样颇受欢,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首先是品牌老化,大家乐已经走过了48个年头,在广东一带相当有知名度,但是进入华东地区之后,华东地区本身选择性就比较多,老品牌老模式自然难以站稳脚跟;
其次是定位尴尬,既然是快餐,既没有茶餐厅的精致,又没有大众快餐实惠,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好感。定位模糊,就找不到自己的客群,只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
大家乐可以说是港餐的代表性品牌,既有品类优势,又有品牌势能,但是进入华东市场依然步履维艰,更何况其他小菜系呢?
“小菜系”如何切入市场
1、放大单品
要问现在餐饮行业什么最火?一是酸菜鱼,二是卤鹅。
酸菜鱼起源于川菜,川菜本身就是比较受大众欢迎的菜系,酸菜鱼依托其独特的口感,加之正好迎合了健康的消费需求,近两年来大批量爆发,各种酸菜鱼品牌涌现,市场火爆程度与当年的潮汕牛肉火锅相比不相上下。
若说酸菜鱼的火有川菜这样一个强大的后台支撑,但卤鹅就不见得了。无论是卤鹅还是风头已过的潮汕牛肉火锅,都是从潮州菜这一小菜系品类中提炼出来的,并被不断放大。
这些都是选中某一菜系中的一个单品,并且放大来做。这也给广大餐饮人提供了一个借鉴,其他地方小菜系或许也有可挖掘的单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品不仅要有地方特色,还需要迎合大众消费口味,既然健康成为主流消费诉求,那么就要提炼其健康性。
2、占据大菜系中的小菜系
大菜系的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大菜系下的小菜系依然有更多的挖掘空间,谁先占据了小菜系头牌,谁就拥有更多可开拓的市场。
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都不同,口味差异明显,但是小菜系在切入市场时,要依据当地特色有所改良,避免踩入“雷区”,毕竟是小众口味。
淮扬菜属苏菜系,目前的发展来看已经走的比较稳了,北京的淮扬府已经成为公认的淮扬菜头牌。
秉承古扬州自然之道的文化精髓,融合淮扬菜之雅气与官府菜之高贵,以昔日扬州园林山水官邸富宅间的品味,延伸着“淮扬官府菜”的璀璨历史整体设计别具匠心,以江南古韵私宅为主题。
不仅有地方特色,还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小菜系不仅走出来了,还能独霸一方。
3、有品类无品牌的常规产品升级
小菜系在当地是人们从小吃到大的,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在其他地方却未必,反而显得更有地方特色。
但是这样的小菜系在自发的向外发展时,很容易走向“有品类无品牌”的境遇,那么在发展品牌的同时,也要对产品进行升级。
桃园眷村的产品都是什么?豆浆+油条。
再简单不过的食物,却有勇气开到LV旁边,也因此一度成为网红。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它充满诗意的店面风格,更多的是对简单产品价值的深度挖掘与产品品质的升级。
以桃园眷村的豆浆为例,选用国内最好的北大荒非转基因黄豆,通过古法石磨、过滤,杂质非常少,所以更纯正,提升了消费者的产品体验。
有些人可能不吃川菜,但却喜欢吃酸菜鱼,这就是某一品类的特点,可能比大品类的接受度更广,更有发展前景。
面对超3.9万亿的餐饮市场,笼统的菜系区隔已不再占据优势,必须更加细化,挖掘更新鲜的卖点来做自己的优势。
原创声明:本文属餐饮界专栏作者胡茵煐原创,(新闻爆料:17727967805),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14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谁赚到了钱
大多数餐饮上市公司已发布2023年的业绩报告。
在经过三年的压力测试与苦练内功后,增长复苏是主旋律。但增长背后的真相需要仔细解读。
比如2023年餐饮业营收的增加、同店销售的提升,这些数据基于的是2022年的低基数,并不完全代表品牌经营的实质提升。
净利润是一个指标,尤其是2023年年报和半年报相比。
得益于2023年上半年市场复苏的推动,多家餐饮企业净利润扭亏为盈。然而,红利迅速消退,导致一些餐饮企业的净利润不仅回落,甚至出现了重回亏损的情况。
比如呷哺呷哺,2023年上半年扭亏净赚0.02亿,至年底则亏损1.99亿。
奈雪和海伦司,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年度盈利。
新茶饮市场的竞争尤其激烈。2023年,奈雪不仅平均销售金额从34.3下降到29.6,其单店日均订单量也从348.2下滑至344.3单。
奈雪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是降本增效。
奈雪的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从23.5%下降到20.3%,租金比重从15.5%下降到了14.5%,外卖费用的比重从9.4%下降到8.2%——最终门店经营利润率从11.9%提升到17.7%。
值得注意的是,奈雪应占联营公司亏损为3782万。联营公司包括:乐乐茶、AOKKA澳咖、茶乙己、怪兽困了,其中一个或多个品牌是亏损状态。
海伦司则是靠平台化、轻资产的转型,成功扭亏为盈。
达势股份(达美乐中国)虽然也是亏损状态,但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过调整净利润877.8万元。也是首次经调整净利润为正。
借助首店效应,达美乐中国新城新店业绩屡创全球新高。新增长市场的收入也快速从36.7%攀升到49.4%。2023年下半年,济南、武汉、成都、青岛、温州及常州的48家门店,平均投资回报期约为9个月。
开了多少店
太二酸菜鱼、怂火锅、奈雪、达美乐中国在2023年快速开店,成长显著。海底捞放缓了门店拓张,靠着修炼内功。激活了组织活力,提升了利润率,实现了近45亿的利润。
成功,并不一定能够复制,开店,也不一定能带来规模效应。
呷哺呷哺依然在快速汰换门店。2023年新开呷哺131家,关闭99家。
实际上,2021年8月,创始人贺光启做出了关200家店断臂止血的决策后,至今已经关闭409家门店。相当于2020年门店的38.5%。
同时“3年内呷哺新开500家”的目标也遥遥无期。
海伦司就在为之前直营门店的扩张买单。海伦司上市募资的用途,是未来三年的规模扩张。2022年第一季度,门店一度超过800家,但如今直营门店数只剩255家。
门店从764家减少到479家,全年收入也从15.59亿下降到12.09亿元。嗨皮合伙人的开展和新的单店模型,帮助了海伦司扭亏为盈。
不过,其首批特许合作酒馆的门店数却由114家缩减到92家。
同样开启加盟的还有奈雪的茶,至年底已经拥有了81家门店,在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称,未来2-3年要开2000-3000家加盟店。
其2024年新公布的加盟政策,相比此前98万元的入门门槛,单店投资58万起几乎减半。
海底捞也在2024年3月宣布引入加盟模式,对于加盟持有谨慎的态度,加盟对象将限定在机构和有经验的企业中。
九毛九希望通过引入加盟与合作模式,进行区域和合作扩张。释放出的品牌是太二和山外面。
极致性价比时代
人回来了,消费力没有回来。在年初的报复性消费后,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和价值导向,对价格敏感度增加,寻求更高的性价比。
翻台率的恢复情况也说明了市场的复杂性。虽然消费者回归了餐饮市场,但翻台率并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这种趋势迫使餐饮业进入一个极致性价比的时代,其中价格竞争成为常态,导致整个行业的客单价普遍下降。
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已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餐饮企业需要通过降本增效来保持利润率,这意味着在原材料采购、人力资源以及流程优化等方面寻求创新和改进。在成本控制和价值创造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外卖双主场
2023年,堂食不再受限,外卖的需求仍然存在,虽然占比有所下滑,但大多数外卖的营收仍然在上升。
海底捞2023年在传统火锅外卖服务的基础上,对到家业务进行用户分析,推出了海底捞外送·欢乐宴和海底捞下饭火锅菜,提供定制化宴会服务和一人食精品快餐。
奈雪的茶虽然外卖仍然占比41.9%,但是自提的比重来到了43.9%。更多数字化订单,其实也有助于减少“第三空间面积”,能够开小店。
30分钟必达的外送策略,是达美乐抢占市场的制胜法宝。2023年,达美乐的外卖占比,用72.2下降到59.2%。
其实在北京及上海两个市场,外卖占比仅从78.8%下降到76.0%,新增长市场的变动较大,从60.8%下降到42.1%。
副牌的探索
海底捞一直酝酿新品牌和新赛道,目前旗下拥有拥有焰请烤肉铺子、十八汆、苗师兄香锅、五谷三餐、囿吉山、嗨捞火锅、汉舍。
不同与之前的批量开快餐品牌,如今的品牌之间风格差异明显。分别对应烤肉、面馆、香锅、中式快餐、云贵bistro、平价火锅和中高端江浙菜。
其中,苗师兄香锅曾经为苗师兄炒鸡,从鲜炒鸡扩展道鱼、虾、蛙等产品。已在郑州、南京、合肥等地开店,客单价在50-60元之间。后续也有小规模扩张计划。
九毛九副牌中,开出一个客单价587元的高端火锅赏鲜悦木,赖美丽烤鱼开始通过翻新餐厅和改良菜单来优化营运。最新的定位是酸汤烤鱼。而在今年,怂火锅也开出了副牌“山外面”酸汤火锅。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奈雪合计运营8家台盖品牌,这些门店将于今年陆续关停。而台盖2023年门店经营利润率为-15.8%,比2022年同期还要差。
奈雪的产品价格带已经下探至台盖覆盖的中低端市场,台盖关掉是最好的选择。
海外业务
海底捞的国际业务,特海国际成功实现扭亏为盈。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为9%,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
和海底捞一样,特海国际的开店也十分谨慎。财报中提到,2023年初,主动评估了已签约的项目的数量和前景,主动停止了不合格的项目。最终只新开了5家,净增了4家。
管理上,在总部-区域经理-店经理的管理架构上,转变为总部-大区经理-国家负责人-店经理的架构。将总部的部分职责下放,日常运营更加高效,也更加本地化。
呷哺呷哺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成立国际事业部,此后出海战略也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截至2023年底,呷哺集团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共经营5间呷哺呷哺餐厅、14 家湊湊餐厅。
太二,也已经在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披、泰国和美国经营。其国际市场的翻台率高达5.5次/天。并计划通过加盟延伸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海岸线。
结语
2023年,在市场复苏和消费行为变迁的双重影响下,餐饮企业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慎重扩张的转变。
一些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和精细化管理扭亏为盈,展现了卓越的经营能力;而另一些则在盈利与亏损之间挣扎,反映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的激烈。
展望未来,在极致性价比时代,企业需要更加紧跟消费者变化,注重持续创新、提升市场敏感度和运营效率,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