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陈斌
最近寒潮一波猛过一波,加上年关近各种忙,体能消耗大,不少人食欲增大。吃得下不一定都消受得起,一些有慢性胃炎“前科”的老病号,吃时痛快,吃完之后胃又开始隐隐作痛了。实在熬不住去就诊,很多“老胃病”听完医生“适当减压、防寒保暖、饮食规律”的忠告后,还是忍不住会问“哪些东西不能吃”?
胃病发作,饮食不当的确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如果能清楚哪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部、加重肠胃负担,日常尽量少吃,确实有助减少发病。本期,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就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陈斌为慢性胃病患者开列食物“少食清单”,“老胃病”快收好了。
天气冷食欲增 “老胃病”悠着点
眼下,被网友戏称为“冰箱级别”的冷空气终于让岭南人尝到了寒冬的滋味。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要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我们身体消耗的能量自然会多一些,相对也饿得快,食欲和食量见长,多吃点、“贴贴膘”确实有助御寒。
而说到吃,眼下年关将近,亲朋好友聚会增多。大家聊开心了,一起吃饭不知不觉放开胃口,“管不好自己的嘴”也是常有的事。吃多了肠胃负担加重,对于健康人群,也许吃两餐清淡的,调整一下问题不大,但对于“老胃病”来说,很可能得不偿失。不少有慢性胃炎“前科”的老病号深有体会,各种肥甘厚味、酸甜辛辣,一番痛快吃喝,完了之后胃又复发了。到底吃错什么东西了?
“胃病发作,饮食不当的确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陈斌提醒,大冷天,慢性胃病患者不要盲目“贴膘御寒”。日常除了戒烟限酒,规律饮食,多吃蒸、煮、熬、烩的易消化食物外,以下五类食物,视个人情况少吃甚至不吃。
慢性胃病五大类食物不要吃
1酸性食物增多胃酸
陈斌介绍说,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病主要为酸相关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在内)。临床上,这些与酸相关的疾病占慢性胃病的一半以上。由于酸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患者一般服用了抑制胃酸药物后会有明显好转。在日常饮食中,服用酸性食物相当于增加了致病因素,同时减轻了药物治病效果。
所以,他建议,对常见的可引起胃酸增多的食物,如醋、桔子、西红柿、山楂、话梅、碳酸饮料(可乐、雪碧等)等,尽量少吃,胃食管反流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不吃。
2过甜刺激胃酸分泌
糖水、蛋糕、巧克力……不少人下午茶或是饭后喜欢吃甜食。陈斌提醒,很多甜食含糖量过高,吃完后会刺激胃酸分泌,相当于进食了酸性食物。
所以,“老胃病”别将糖水、蛋糕、曲奇饼、奶茶、巧克力等当作下午茶经常吃,其他的还有各种糖果、冰激凌。特别是胃酸过多的人,含糖量太高的甜食还是尽量浅尝辄止,尽量少吃点。
3太黏过硬加重胃负担
通常,我们吃进口里的东西经过消化道进入到胃里,随着胃的蠕动,食物被搅拌、研磨混匀,进行“加工”消化。陈斌提醒说,如果吃进胃里的食物太过黏或是过硬,就会明显加重胃的“加工”负担,造成胃的“工作量”过大。对于“老胃病”来说,这相当于让其胃部“带病干重活”,肯定“吃不消”,因此容易旧病复发、加重病情,不利于胃的康复。常见的太黏、过硬食物有糯米、烧饼、烤饼、煎饼等,如果吃完觉得不适,下次还是少吃为妙!
4发酵“生气”易消化不良
一些产气多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在胃肠道进行“加工”的同时会发酵产生过多的气体,让人产生饭后腹胀、腹痛、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容易受胀气困扰的“老胃病”,除了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少说话,还要少吃产气多的食物,如豆类、番薯、芋头、南瓜等也不宜多吃,以免加重症状。
5辛辣挑战胃部痛觉神经
辣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刺激。陈斌指出,虽然大部分胃病患者知道辛辣食物对胃刺激大,但还是有人“明知故犯”,重口福不顾风险,有时会忍不住挑战自己胃部的痛觉神经。下场当然没有悬念——受辣刺激的胃轻则隐隐作痛,严重时甚至痉挛起来,随时会提醒它的主人:后果很严重!
所以,老胃病在加了辣椒、大蒜、芥末等常见辛辣佐料的美食面前,比如红油火锅,哪怕再喜欢,举起筷子之前还请三思,尽量“忍了吧”。
养胃饮食很简单 吃完舒服就对了
都说慢性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而对“养”的理解,很多人都绕不开“怎么吃”。
“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陈斌建议慢性胃病患者应当进食一些松软易消化,五味偏性不太强的食物。但是,凡事没有绝对,饮食养胃,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凡是吃过之后感觉舒服的食物就是最适合你的,吃过后感觉不好的则要尽量避免。”
另外,结合中医的辨证来考量,每个人也可进一步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陈斌说,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慢性胃病患者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分。比如一个湿热内蕴的胃病患者,“热重于湿”,就不适合吃烧烤、煎炸食物,也不适合吃一些补益类保健品,以免加重湿热,导致喉咙发炎甚至发热等“上火”。如是脾胃虚寒的胃病患者,就不适合吃生冷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
“现代都市人工作、生活节奏快,用脑过度、思虑过度易忧思伤脾,饮食不节制也可伤脾。”陈斌解释说,人思考时,需要更多血流支持大脑,就会导致胃肠道的血流减少,所以饭后半个小时内不要马上投入需要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脑力工作。而长期饮食不节制,等于破坏了胃肠道的“生物钟”,易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
有种说法——10个人9个脾虚。陈斌坦言,这样说可能太过严重,但脾胃虚弱合并寒湿、湿热的人确实不在少数。中医认为“脾胃喜温燥,不喜寒湿”,建议日常可适当选用淮山、薏仁、茯苓、莲子等食材入粥或煲汤,可助健脾化湿。(文/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万没想到
打败奶茶、咖啡的是酸梅汤!
其火爆程度
不亚于这两天“酱香拿铁”的风头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在中医馆购买酸梅汤配方的经历,不仅价格便宜,还能刷医保,并表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1.34元一贴的酸梅汤卖断货
2000万网友围观同一话题
在网上,中药版酸梅汤的视频爆火,“流行花十元去中医配酸梅汤”的话题一度登上短视频平台热搜,近2000万网友围观。
酸梅汤在网上火了,很多视频博主纷纷晒出拿着配方走进药房抓药的经历,仅花费低廉的价格,就能收获一份酸梅汤原材料,网友调侃:“打败奶茶店的竟然是中药房”“一个月后,中药房:您的茉莉奶绿好了”……
浙江省中医院的酸梅汤贴
在杭州,浙江省中医院1.34元一贴的酸梅汤特别火爆,供不应求。刚刚过去的周末,网上订单把医院的服务器都挤爆了,工程师连夜抢修......
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公告称:目前酸梅汤供不应求,为保证药品质量暂缓供应,医院正在协调中,预计备货需要3天。
江苏昆山佳惠堂国医馆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店里的酸梅汤可以根据顾客的体质在原来的方子上加减药材,可以走医保。
北京同仁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里的酸梅汤是总部配料,顾客带回家熬煮,部分药材能走医保。他表示,一般在夏天天热的时候熬得多,能熬到国庆节那段时间,南方天气热,喝到11、12月份都没问题。不过最近店里没货了,因为最近北京天凉了,来货也少了。“多的时候一天卖500包是有的。”北京同仁堂的工作人员表示。
杭州方回春堂有自己的酸梅汤配方,以两种方式对外售卖,“一种是熬好的酸梅汤,5元1杯,一种是配好的药包,可以买回去自己煮”。
据悉,方回春堂在今年8月就推出了“酸梅汤”饮品专属包装,还引发了网友的打卡。最新的短视频又带动了“酸梅汤”的销量。据店员介绍,酸梅汤之前就是常常售罄的状态,最近更是“来不及煮”。
医生:可以常喝酸梅和秋天也很配
酸梅汤也就是乌梅汤,夏天喝酸梅汤,大家都知道,生津解渴消暑,是一种很健康的夏季饮料。
其实,酸梅和秋天也很配。浙江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的魏澹宁博士说,秋天天气干燥了,人往往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人体需要滋阴、补充津液。有时候,有些人单靠喝水还补不进去,酸梅汤这时就很管用。
“酸梅入肺、肝经,酸可以生津,可以润肝、滋养肝血。”魏澹宁说,酸梅汤可以单独煮着喝,根据个人口味,加糖或者不加糖都行,也能常喝。不过如果出现痰多、舌苔厚、排便不畅,那就得悠着点。
酸梅不仅好喝,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可以配伍到很多药方里。比如说肝气虚,药方中就可以加一些酸梅,用来润肝、止咳。酸梅也可以辅助调节脾胃,和健脾的药物一起,滋补脾阳、肾阳。
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饮用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酸梅汤多为成品汤剂,适合大多数人的体质和口味。但酸梅汤毕竟是药,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大家在饮用时需要格外注意是否对症,以及自身身体状况是否适合饮用。
浙江省中医院在酸梅汤的页面就有清晰标注:胃溃疡及慢性胃病患者慎用;糖尿病患者及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严重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儿童、妇女、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总之一句话,任何汤剂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果有时间,记者还是建议大家挂个号,找医师定制药方。这样更安全,功效也更好。
网友评论
综合:杭州日报微信、齐鲁晚报微信
来源: 长春晚报
< class="pgc-img">>奥期间,除了运动健儿,这些品牌也在火热“摘金”!
餐企老板内参 月半 | 文
比冰墩墩还抢手!
这组“联名烘焙”上线即脱销…
下雪的时候,总能想到你;
我,一见你就饿了;
内有冰川,面包“爆”好吃……
如果告诉你,这些创意文案来自于一家老字号烘焙品牌,你的感受如何?
内参君赶到“金凤成祥”北京五棵松店,发现各路网红正在火热“打卡”,俊男靓女、高颜值烘焙、活力满满的奥运氛围,都让这个拥有148家门店的京津冀老字号烘焙品牌眼前一亮。
比如,门店从视觉上重点突出冬奥、健康和春节元素。冰墩墩、雪容融通过立牌、插卡全面装点氛围,可爱十足;海报、围挡则标识着“我耀此刻,伊举夺金”等字样。让人不禁感慨——此金(金凤成祥)与彼金(奥运金牌)皆为当下最热。
据悉,这是伊利专业乳品和金凤成祥携手开展的品牌冬奥营销活动。双方合作研发上新5款产品,在金凤成祥全部直营门店上线。内参君注意到,充满冰雪特色的雪融蛋糕、爆浆冰面包、荣耀时刻蛋糕,呈递浓郁奶香与丝滑口感;Q弹软糯的伯爵红茶麻薯,融合当下流行的奶茶悠香,贴合年轻人的口味。
上线首日,五款联名烘焙累计销量达16000+件,累计销售额超270000万元。其中,“爆浆冰面包”上线首日累计售出7442枚,销量最佳;酷似金牌造型的“岩烧芝士”上线首日累计销售额超50000元。
金凤成祥负责人告诉内参君,五款产品均用到了伊利专业乳品的原料,以“健康”作为营销主牌,系列产品在线上和线下都收获了爆棚的口碑。其中,岩烧芝士蛋糕主要用到了伊利专业乳品的东方灵感岩烧乳酪酱,其余四款产品,则使用了伊利专业乳品东方灵感淡奶油和东方灵感BL-99益生菌固体饮料两款乳制品原料。
1+1为何能大于2
拆解成功联名背后的逻辑
当下,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无论是伊利还是金凤成祥,都十分认可“运动带来健康”的理念,同时,都瞄准了餐饮烘焙行业“健康趋势”的觉醒。也正因如此,两个品牌之间实现联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助力全民健康。
“乳品及面包品类并非助力在‘高光时刻’的赛场 ,而更偏重于健儿日常健康饮食品质。当然,幕后英雄并不好当,美味、健康、专业,这几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伊利负责人坦言。
强强联合,实现1+1>2的联名效应,这背后有怎样的底层逻辑?
》首先,恰当的时机+全民参与的氛围
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迎来空前的黄金机遇。《2021新时代大健康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上升,与此对应的是健康产业整体营收规模持续上升。
同时,正值冬奥期间,“健康”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在这样的氛围烘托下,“打健康牌”让伊利和金凤成祥均获得了顶流曝光。
》其次,品牌强强联合,找到深层契合点
“联名必然离不开的最基本的商业准则,是双赢。”品牌联名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品牌之间从表层内容到深层价值观的契合与否。进行联名的双方如果有着相似的品牌建设诉求,则能创造出1+1>2的效果。
作为专业乳品品牌、京津冀口碑良好的老字号烘焙品牌,二者在品控方面都有严苛的高标准,在C端认知中有良好口碑。从深层契合度来说,是强强联名的一次合作。
》再次,换个思路,红海里也能找到绿洲。
烘焙赛道竞争激烈,“原料升级”是大势所趋。伊利负责人透露,烘焙原料正从“植脂”、“混脂”逐渐转变为“动脂”,市场也需要更优的产品来刺激消费。这个时候,新产品、新创造,能为品牌打造差异化,创造商业价值,在竞争白热化的红海里找到绿洲。
》最后,老字号的客群迭代,比想象中更有生命力。
金凤成祥作为“京津冀老字号烘焙品牌”,消费者大多聚焦在“社区妈妈级别”的人,并且购买需求主要是为了家庭和孩子。普遍特点是重视健康,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买单,同时具备消费升级的潜力。
这样的人群定位,一方面相对聚焦;另一方面,从品牌升级的角度来看,品牌方希望实现年轻化,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产品更迭创造更多客流。事实证明,通过产品+氛围+联名的多维拉动,老字号在客群迭代方面,具备十足的动力。
比趋势更“快”一步
伊利用专业乳品打动B端和C端
在经过多年技术、人力投入,以及专业服务力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建设中,伊利专业乳品早已在建立强大的口碑和品质优势。
伊利专业乳品对烘焙市场的赋能体现在哪里?
洞察市场风向,做全新研发。
一方面,透过爆品趋势和C端消费者需求,为B端客户提供相对应的乳制品原料。比如麻薯很火,伊利本次联合金凤成祥,上新“伯爵红茶麻薯”,时尚感立刻提高;同时,还研发了健康属性十足的“益生菌麻薯”,将流行趋势再做价值升级。
能做到这些,因为伊利有专业的研发、产品和团队,可以及时捕捉市场风向,在研发层面赋能餐饮品牌。
另一方面,伊利着眼全行业发展态势,为品类、品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比如这次和金凤成祥的联名合作,除了传递健康是金的理念,更为老字号烘焙品牌赋能,提高市场认知和商业价值。
“伊利凭借专业服务力,完美赋能核心客户,在挖掘联名合体的契合点之外,有效增强品牌C端认知度,助力B端客户拓展新的生意增长。”负责人说。
小结
这场成功的联名,表层上是在传递“健康是金”的生活理念。而这背后,是两个品牌找准精神内核、共同挖掘商业价值的典型案例。
在这场1+1>2的联名中,伊利专业乳品作为原料品牌,正瞄准原料品质升级与服务质量提升两大板块,不断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研发驱动生产,力求最大化乳品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营养价值;专业营销团队、厨务团队的加入,可为餐饮商户量身定制应用方案,助力商业伙伴提升经营效率,朝健康增长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