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推出六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于9月4日开始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20点档《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今晚将播出第二集,敬请关注!
01
1927年3月15日,中国第一所乡村试验学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正式开学。它的创办者陶行知先生告诉世人,这所学校是为了劳苦大众的教育而办,是拂晓的晨光,是中国的希望。
△位于南京郊外燕子矶的晓庄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陶行知的呼吁振聋发聩:这个国家以农立国,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
从封建的旧教育培养“人上人”,到新教育培养“人中人”,陶行知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教育变革。
他为乡村师范生确立了五项培养目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这就是德智体美劳的雏形。
1946年,当陶行知因病辞世的时候,南京城万人空巷,市民纷纷自发前往送别,宋庆龄为他亲笔题词“万世师表”。“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在陶行知的追悼会上说道:“陶先生的教育方式和精神,是值得我们佩服的。陶先生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应该完成。”
02
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兴办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始筹建。1950年2月,72岁的吴玉章接到了校长委任书。
吴玉章孙女吴本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本来可以还在党中央担任行政职务,但是他拒绝了。
吴玉章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所培养的学生,都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成为能掌握最新科学而有成就的专家。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是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确立的办学精神,开创了坚持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实现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新格局,实现了旧中国高等教育向新型人民教育的转型。
03
1953年,年届不惑的蒋南翔怀抱坚定的教育理念回到母校,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方针和育人目标。
在这个办学思想指引下,一个名为“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出现在清华大学校园,成为新中国大学校园里的一次伟大实践。
1960年,针对高校不重视体育锻炼的情况,蒋南翔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深刻影响着全国高校,而他自己也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
蒋南翔以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为清华大学带来了崭新的教学方针,为培养新中国高端人才注入了无限的能量。
04
二十世纪5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斯霞创造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以亲切、灵活、机智的教学方式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李菲:有一次我在教学中,教了一个高低的低字,很多孩子在默写这个字的时候,容易把这个点漏掉。我很苦恼,就赶紧向斯老师请教,她说可以借助高这个字来记忆。高和低都有点,高的这一点在高处,低的这一点在低处,她边说还边用手比画着。然后我欣喜若狂,赶紧下午就把这个方法教给了孩子。结果到第二天听写的时候,果然没有一个孩子错。
斯霞老师在教学中以童心出发,为学生们获取知识搭建五彩桥梁;在生活中以母爱为本,为孩子们安全生活保驾护航。
从教68年间,斯霞把“终身许给少年儿童”。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自己的心声——“我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感到自豪”,激励着无数年轻教师在育人之路上无畏前行。
05
在北京实验二小的校园中,霍懋征的故事总会在老师们的嘴里脱口而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书记黄利华:比如说对于家庭困难的孩子,她就给这个孩子买来球鞋,让孩子穿着球鞋在运动场上飞驰。比如说有的孩子的家长在下乡,不能够陪在孩子身边,霍懋征老先生就毅然决然地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让这个孩子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挂在嘴上,也写进心里的一句话。在北京实验二小从教六十年来,她从没有放弃一个孩子。担任几十年班主任,霍懋征对不同出身的学生绝无偏爱和歧视,而且更关心基础较差的学生和贫困学生。
斯霞和霍懋征,一南一北。“南斯北霍”诠释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那就是以爱育人、笃行不怠。
06
1977年10月,上海的很多男女老幼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了一场由特级教师于漪讲授的公开课《海燕》。
在于漪心中,语文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还要建设他们的心灵家园,塑造孩子们的灵魂。在于漪的这种育人思想的推动下,教学的“人文性”成为全国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多年来,从改变课堂教学到总结教育理论,于漪与新中国教师职业发展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成为许多中国教师的榜样。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什么叫上课,就是用生命歌唱,以自己对党、对人民的一片真诚感染孩子。所以我的一个座右铭是“生命与使命同行”。
2019年,于漪获得国家首次颁授的“人民教育家” 国家荣誉称号。这位用生命歌唱的教师成为点亮他人的那束光!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无数教师秉承着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纽带。
敬请收看今天(9月5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教育家精神》
之
《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
责任编辑:陈婧湜
做梦预测未来被科学证实了?”
网上有传闻说《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可以通过做梦预知未来。
言
流言分析
这是对研究的错误解读。
这项研究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证明小鼠做梦时大脑会基于现有的知识和经历模拟可能碰到的问题,这和预知未来完全是两码事。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讨论,称“人类通过梦境可以预测未来”。这让很多朋友认为这为梦境的神秘性和所谓的“预言梦”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项研究虽然发现,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在我们做梦时会重现过去的经历,并且还会模拟我们尚未经历但可能会在未来经历的情景。但这项实验只在小鼠身上进行,发现的仅仅是小鼠的大脑会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模拟可能遇到的环境,而非真正的预言。将这种模拟误认为预言是不科学的,也是对研究结果的过度解读。而这项研究的其他结论,也值得经常熬夜的我们深思,下来就详细说说。
睡眠如何模拟未经历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明显感受到睡眠质量对学习和记忆产生的巨大影响。科学家们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发现,睡眠对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关键结构——海马体,尤为重要,因为睡眠会影响海马体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活动水平和连接方式。
海马体是负责记忆和空间导航的关键结构,位于大脑颞叶的深处,因形状像一只海马而得名。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一个海马体。
大脑中的海马体(图片来源:文献[3])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脑在睡眠时如何调节和处理信息,科学家们开展了这项研究。他们首先让小鼠探索迷宫寻找奖励,然后分别记录小鼠在迷宫活动时和休息睡眠时的大脑活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研究团队追踪和分析了小鼠海马体神经元的活动,发现小鼠在睡眠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重现它们在迷宫探索时的活动模式。
这意味着,大脑会在小鼠的梦境中重新“播放”小鼠在迷宫中的经历,来帮助这些短期记忆进一步演化为长期记忆。除此之外,小鼠大脑中的另一部分神经元在睡眠时还会基于这项记忆模拟小鼠未来再次遇到迷宫时的新情景,为未来的探索和活动做好准备。因此,当再次被放回迷宫环境中时,小鼠表现得就像已经在梦中经历过一样。所以与其说做梦是“预测”,不如说是“预演”。
睡眠充足的小鼠(左)与缺乏睡眠的小鼠(右)大脑中的活动(图片来源:文献[4])
相较于睡眠充足的小鼠(左),缺乏睡眠的小鼠(右)大脑中的活动虽然更频繁,但它们的强度却显著降低。
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发现,如果小鼠睡眠不足,重播和预演的记忆过程会大大减弱。在缺乏睡眠时,小鼠大脑中的活动虽然更频繁,但它们的强度却显著降低,导致神经元活动和记忆回放显著减少,小鼠在睡眠期间无法有效地重现迷宫探索时的经历。即使在之后恢复正常睡眠,这些活动也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提醒我们,确保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大脑正常功能、促进记忆巩固至关重要。
睡眠和记忆之间的关联
在小鼠实验中,睡眠不足显著减少了海马体中的记忆重现和神经元再激活。在对人类的研究中,睡眠不足同样导致记忆表现和认知功能的下降。通过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者同样观察到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中记忆相关区域的活动减少,无论是短期记忆还是长期记忆,都受到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常常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从上述研究我们就能够推测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早在 1924 年,詹金斯和达伦巴赫就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睡眠对记忆的有益影响。从那时起,睡眠在记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许多研究中逐渐得到证实。现在科学家们普遍承认,睡眠为大脑提供了一个窗口,使其在没有外界大量信息输入的时候,可以整理和巩固新编码的记忆。
当我们清醒时,伴随着源源不断流入的新的感官经历,记忆在不断形成。在睡眠期间,无数参与记忆处理的神经网络被内发性地激活,大脑会重现神经元在清醒时的活动模式。海马体的神经元也会重新激活,并与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同步,这种再激活有助于将新编码的记忆从海马体传输到新皮层,从而形成长期记忆。
记忆再激活形成了长期记忆(图片来源:文献[2])
一旦睡眠不足,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就难以再激活,导致大脑无法有效重现清醒时的活动模式,这对大脑和记忆的影响是显著且广泛的:减少了神经元再激活和记忆重现的频率,破坏了突触重塑过程,影响了睡眠的质量和深度,导致记忆表现和认知功能的全面下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无法通过短时间的恢复睡眠完全弥补。因此,确保充足的睡眠对于学生和所有需要高效学习和记忆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小结
睡眠在记忆的转变和巩固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过程中的许多方面仍然未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有望揭示这些复杂过程的奥秘,进而提升对大脑功能的理解,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来应对睡眠和记忆相关的疾病。但这次的实验,和所谓的“预测未来”,确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照“谣”镜
很多流言,其来源是对科研论文的过度解读。对此我们如果看看原研究的摘要,就会发现那些煞有介事的流言,往往是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到了人身上,还有将研究中提到的某些特殊的癌症,替换成了泛指的“癌”,还有像本文里讲的这样,把研究结论给弄错了的。
当然我们可能没有时间精力查阅论文原文,对此,只需了解就算是被正确解读的权威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其结论往往还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通常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远,不必为此耗费精力。
参考文献
[1] Maboudi, Kourosh, et al. "Retuning of hippocampal representations during sleep." Nature (2024): 1-9.
[2] Klinzing, Jens G., Niels Niethard, and Jan Born. "Mechanisms of systems memory consolidation during sleep." Nature neuroscience 22.10 (2019): 1598-1610.
[3] Jersakova, Radka, Akira Robert O'Connor, and Chris Moulin. "What’s new in déjà vu?." Culture and Cognition (2015).
[4] Giri, Bapun, et al. "Sleep loss diminishes hippocampal reactivation and replay." Nature (2024): 1-8.
转自:科学辟谣
来源: 蝌蚪五线谱
云南的金沙江畔到珠江口,最快、最忙的“高速”路线是哪一条?
既不是飞机航道,也不是高铁线路,而是西电东送工程搭建起的“电力高速路”——不到1秒钟,来自云南的清洁电力,就通过特高压电网抵达广东用户的桌上案头。
这个“瞬移魔法”的背后,是特高压输电技术。今年1月,首次“国家工程师奖”表彰结果出炉,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有一个团队的研发内容与特高压输电技术有关,这个团队是南方电网公司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团队。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有何“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特高压:从“跟跑”到“领跑”
先从特高压说起。
我国幅员辽阔,西部的煤炭和清洁能源极为丰富,但用电需求却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
将大规模大容量的西部清洁能源输送至东部的用电负荷中心,直流输电技术是最佳选择。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西电东送拉开序幕起,到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投运时,我国都还未自主掌握这项技术。
南方电网公司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回忆起天广直流工程通电调试时的场景,“外方项目经理跟我说,调试马上要开始了,请你们无关的人员离场。”
无实力就难以言尊严。可以用钱买来所谓的“技术转让”,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凭借着全体成员的努力,研究团队从堆积成山的研究资料、计算草稿和试验记录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化之路,建立了中国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计技术系统,打破国外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建成我国首个±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自主化依托工程。2005年,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开工。
虽然当时±5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已是世界前列,但输送距离2000公里,其损耗可能超过10%。要提高经济性、让西电东送更有可持续性,就需要加大电压。用电阻热功率公式来解释,简单说,就是电力输送功率一定的情况下,电压越大,传输损耗越小。
2005年,我国首次提出发展±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然而,“从±500千伏到±800千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饶宏回忆说:“在决定建设±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时,我们刚刚建成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的±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项目,许多技术都还不成熟。而在国际上,特高压直流相关技术领域也还是一片空白。”
经历层层难关,2010年,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
特高压技术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电力技术在国际上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柔性直流:驯服“电能巨兽”
再来说柔性直流技术。
走进昆柳龙直流工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线路起于昆北换流站,落点在广西柳北换流站和广东龙门换流站,途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
△昆北换流站
昆柳龙直流工程是世界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工程中,我们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技术。”团队成员蔡希鹏感慨。
柔性直流是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研发团队早在2012年开始,就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后承担了我国首个柔性直流863计划项目的研发任务,独立自主构建了我国的柔性直流技术体系,建成了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工程、首个西电东送主网柔性互联工程。
如果说电压升高是“魔法”的开始,那么,如何让奔腾而来的巨大电能平稳着陆,才是“魔法”实现的关键,柔性直流技术就是突破口。
常规直流和柔性直流最大的区别就是换流阀的元器件,常规直流的话,对通过的电压和电流只能进行开通的管控,但柔性直流是开通和关闭都可以进行管控,柔性直流的灵活性会更高。
昆柳龙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加入了新型IGBT组件构成的换流阀,瞬间使凶猛的高压电流变得如水般温柔,就像在水流湍急的交汇处装上一道智能开关,精准控制水流的进出、方向和流量,让凶猛的“电能巨兽”被轻松驯服,稳定安全地送入千家万户。
昆柳龙直流工程实现从一端同时向两端超远距离输电,被誉为电力的“超级高速公路”。这个创下了19项世界第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主要设备自主化率100%的工程,从云南出发,把乌东德电站丰沛的水电分别送往广东和广西的用电负荷中心,100%输送可再生能源,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21年以来,昆柳龙直流工程多次满负荷800万千瓦运行,单日送电量最高达1.92亿千瓦时。如果按照全国居民人均月度用电量65.7度来计算,相当于能满足约300万人一个月的用电需求。
电是现代文明的根基,更大范围的电力互联满足了中国日渐繁荣的都市圈和经济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这就是南方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空中线路守护者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高压电网,数十条电力大通道在空中交织,途经沙漠、戈壁、雪山、河流,将西部电能源源不断送到东部。如此巨大的输电网络一旦出现重大故障,损失将不可估量。
如今,用电需求巨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年平均停电时间进入“1小时时代”,达到世界主要湾区先进水平,而这很大程度得益于18条西电东送大通道的稳定送电。
昆柳龙特高压输电工程在建设时设计了瞬时故障自清除技术,即使遭到外部冲击突然短路,0.5秒内就可以恢复正常运行。
但如此庞大的空中线路,依旧需要细心的日常维护。南方电网研发的智能巡检系统,由无人机通过搭载三维激光雷达设备,设定规划航线自动巡检,建立了隐患数据库,为输电工程的持续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但再高端的设备,总有一些细节维护工作是机器无法完成的。默默守护这些空中线路的,还有南方电网的“高空飞侠们”。
他们穿上近20公斤的高空作业设备,登上百米高空。从云贵高原到岭南腹地,山高谷深,气候多变,高空检修相当于在钢丝上爬山,训练有素的“高空飞侠们”克服冰冻、雨雪、强风、高温,穿梭在雪山峡谷之间,为电网排除隐患。
昆柳龙直流工程、贵广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800千伏糯扎渡水电站送电广东直流工程……一个个重大工程连山接海、跨越东西,源源不断的电能被送往千家万户。这背后,是中国建设者们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和追逐,是时刻涌动着的磅礴力量,见证着我国经济发展持续迸发的活力。
撰稿/战星岑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