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一下,你正在一家餐厅享用着美味的午餐,服务员微笑着送来账单,你一看,好家伙,价格比网购的洗发水还便宜!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现实中的一幕。
< class="pgc-img">>最近,从北京的大悦城到全国的小县城,餐饮界仿佛开启了“谁更便宜谁更胜一筹”的模式。但这一切背后,是不是只有价格战那么简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看似亏本的大戏,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首先,让我们关注那些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地方的餐饮业今年可谓是经历了一场轮番上演的“价格大战”。
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这些城市新注册的餐饮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8%,而关闭的店铺数量却上涨了3.7%。看来,生存不易,竞争只增不减。
< class="pgc-img">>在这种大环境下,餐厅老板们似乎打出了一张王牌——大幅度降价吸引消费者。北京的朝阳大悦城就是一个缩影,几乎每一家餐厅都提供了折扣力度惊人的团购套餐。
不仅如此,一些高档餐厅甚至推出了原价上千元的套餐降至198元。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北京,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类似的现象。从3元的自助早餐到9.9元的油泼面,你能想到的,市场上几乎都能找到一个低价版本。
当一线城市的餐饮业者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时,一些眼光独到的企业已经开始转战下沉市场。什么是下沉市场?简单地说,就是那些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和广大的县级市场。这些地方的消费潜力正在被逐渐激发。
< class="pgc-img">>百胜中国、星巴克以及国内的喜茶、海底捞等知名餐饮连锁,在过去一年里纷纷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布局。
百胜中国的新开门店超过一半都选择在低线城市,星巴克也增加了对这些地区的覆盖。这些企业的策略很清楚:在竞争相对较低的地方,建立品牌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下沉市场的连锁化率正在逐年提高,2018年至2023年期间,连锁门店的增长速度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比一线城市要快得多。这意味着,下沉市场不仅是一片蓝海,也是未来增长的新引擎。
< class="pgc-img">>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餐饮企业必须进行自我革新。精细化管理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这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在未来,可能我们会看到更多餐厅通过技术的应用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食材利用率,甚至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消费者的喜好,从而更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
< class="pgc-img">>麦肯锡的一项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意味着下沉市场将成为各大品牌争夺的焦点。
一线城市的餐饮业虽然现在看似风光,实则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而下沉市场则展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市场机会。
< class="pgc-img">>对于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跳舞的餐饮企业来说,未来充满了变数,但也充满了希望。调整战略,精细管理,可能就是打开新局面的钥匙。
<>< class="pgc-img">>这个世界有许多五光十色的泡泡,直到我们被撞的头破血流,才恍然大悟这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
是不是在生活中,经常有人对你说:“去开餐厅吧,那里从不缺现金流!”
是不是常常被这样的心灵鸡汤所灌溉:“只要学会这几步,小白也能开出一家月入60万的餐厅。”
……
可是,亲爱的,为什么了解的越多、学的越多、付出越多,我们的店却依然不赚钱呢?
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这几年,做餐饮比买股票赔本率都高!
如果您的企业是早十年就享受过人口红利、商超红利,有规模效应,那么今天您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如果您是准备携款进入餐饮又无经验的小白,那么我们劝您要慎重,至少在做之前先了解以下真相:
< class="pgc-img">>市场已极度饱和,门店数量3年翻一倍
在一线城市餐饮市场中,无论从琳琅满目的餐饮业态来说,还是整体营收上,广州都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然而前不久,一组数据却让人感到揪心:2015年广州餐饮门店数量为59875家,2018年底门店数量则为121865家,短短3年时间门店数量翻一番。
什么意思呢?
3年时间,我们的门店数量翻了一倍,然而可怕的是我们营收总量并没有因为门店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于是我们的顾客被分流、被争夺,如果说过去是5家门店去抢1个顾客,现在则是10家门店去抢1个顾客,其它城市亦是如此。
< class="pgc-img">>两年前,当我们采访一些创始人的时候有些创始人还会骄傲满满的说:“目前我们发现了新品类,这个品类有品类无品牌”,可是在今天我们已经好久没有再见到这样自信满满的创始人了,这也佐证了目前各品类也已严重饱和。”
在如此竞争加剧情况下,你又怎敢保证不头破血流?
< class="pgc-img">>回本周期长达1.5—2年,失败率却极高
现在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5年,集团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只有7-8年。
做过餐饮的老板都知道,业态不同回本周期不同,现有普遍收回成本能在1.5年—2年之间的都算生意不错的餐企了,有些回本周期甚至达3年以上。
可是这里却有一个十分尴尬的事实,20%的餐饮企业活不过半年,30%—40%的企业活不过一年,就算能活过2—3年,我们的餐厅又要面临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原有的装修老旧要不要重装?原有的桌椅、餐具是否因为破损需要重新购买?顾客的忠诚度是否还在?
< class="pgc-img">>伪需求遍地,一不小心就入坑
好,就算以上的市场情况您不考虑,但选品我们总得考虑吧,毕竟卖什么决定了我们口袋里的银子多少,而这时我们就陷入了另一个麻烦,在伪需求遍地的时候,如何去甄别。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4年,顶着阿里前员工光环的蓝耀栋创立了“呆鹅”,目的是解决办公区、企业园区的早餐问题,在多次报道中蓝耀栋也反复提及中国的早餐市场规模之大,市场空缺度极高,希望能用呆鹅项目招来资本的怜爱,可是仅仅九个月的时间,蓝耀栋就关了呆鹅早餐厨房,宣布倒闭,并为此支付了高昂的76万元学费。
同年死掉的还有美团早餐和仅仅存活两个月的聚美优品外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些项目从出生就看到了结局,早餐外卖本身就是一个“一线城市没时间吃,三四线城市觉得有时间吃但嫌贵,对于餐饮人又并不赚钱的生意。”
同样伪需求的还有火锅外卖,厨师上门,这样的伪需求遍地,你又能分的清楚真真假假呢?
< class="pgc-img">>加盟乱象丛生,打败我们的是速成
选择好了品类,接着就要考虑以什么方式去运作,这时候由于没有餐饮经验,大多数人会选择以加盟形式进行。
而目前中国的特许加盟体系还并不成熟,市场杂乱无序。
在采访费大厨辣椒炒肉创始人费良慧的时候,有一句回答让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你为什么不开放加盟?”
“因为我的产品不能达到100%标准化,至少你得有80%是可控的才可以放加盟“。
肯德基的加盟体系做的好,是因为肯德基需要加盟者和企业共同成长,除了资金上需要有雄厚实力,加盟者还必须在肯德基学习6个月,而反观我们自己的加盟市场,别说6个月了,有些无良加盟品牌为了吸引加盟甚至打出了“3天速成”的概念。
曾经,我们曾亲眼目睹了某茶饮加盟品牌的销售人员,有小店模式不让创业者做,为了多做业绩非要创业者做大店,结果开小店兴许还能保本的项目,开了大店后直接赔光积蓄,哭诉无门。
你又凭什么会觉得,自己就是最幸运的哪一个呢?
< class="pgc-img">>好的商超不让“进”,烂商超不让“走”
品类有了,品牌也有了,接着就要考虑去哪里开的问题了。
如果你想做年轻人的生意,商超一定是首选,可是像太古汇、万象城这种自身聚客能力比较强的商业综合体来说,如果你不是品牌,根本连进的资格都没有。
那好吧,好商超不让进,我退而求其次进入一个相对差点的商超总行了吧,可多数得到的结果就是烂商超不只是没人流想走都太难。
上海的朋友可能会对我这句话感同身受,大概4年前,我们在上海采访了一个叫做70后饭吧的品牌,当时生意火的比肩外婆家,可是前两年就因为陷入和商超的撕逼大战中,导致品牌势能急速下滑,错过了最佳发展机会,让人心痛不已!
< class="pgc-img">>开店成本过高,几套房子被花光
这几年几乎每家餐厅都在做压缩面积,减少员工数量的事情,越来越高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食材成本压的我们餐饮人喘不过气来。
上个月,我们去广州采访了广州地标性餐饮企业陶陶居,其董事长尹江波意味深长的说:“这两年,真心不建议不懂餐饮的人盲目进入,因为成本太高,有这钱还不如投资房产了。
就拿我们只有580平的金牌陶陶居太古汇店来说,一个单店投入了800多万,很多没做过的餐饮人都会觉得:“疯了吧,干嘛要花那么多钱,用金子装修的吗?”
可沉下心来算下成本就会一目了然,进入商超一般都需要缴纳4个月的租押金,按照20万1个月算,加上物业管理等杂费,100多万就没了。
接下来就是管理成本,一般开一家新店,正常的流程是4个月左右高层进入,3个月左右储备中层干部,2个月储备服务人员,开业前200万的人力成本就这样花了。
除此之外,各种研发成本,试菜成本,这些花费,这些加起来足够能够在一个二线城市买3套房子了。”
< class="pgc-img">>做甩手掌柜,败掉门店生意
“餐饮入行门槛低,老子我刚好有的就是钱”
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抱着投资心态的人进入餐饮行业,他们企图走捷径用钱去砸出好生意,不可否认短期有些人因为自媒体红利得到过短暂的关注,但大多数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就是老板想做甩手掌柜,渴望毫不费心思门店能自动运转。
我们去日本,去欧洲旅游的时候,往往会发现那些生意好的百年老店,都是老板、老板娘亲自在店里忙前忙后,因为服务意识、主观意识不同,结果自然是不同。
所以,你又是否做好了日复一日盯店的准备了呢?
< class="pgc-img">>浮躁风气,丢掉开店初心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创业者:
店还没开,就想着要放加盟;
一家店都没做好,就想着开两家、三家;
本来自己家鱼香肉丝做的很好,看到别人家水煮鱼、酸菜鱼火,马上跟风
……
这不是再说故事,是每天每个车水马龙的城市中都在上演的戏码,创业之前的初心简单,创业过后被浮躁的风气影响。
这几年明星网红开店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是很大的,卖的越来越贵,为了博眼球而博眼球,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卖水饺的会称自己是水饺中的“爱马仕”,一个卖面的小店也不正经一碗面188元一碗……
你的意念又足够坚定吗?
参谋说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身边的人也会和我讲会不会有唱衰行业之嫌,但我还是想坚持,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缺少各种狗血的鸡汤,但缺少清醒的事实,哪怕它会短暂刺痛我们的心灵,也会觉得有书写的必要。
如果您是新进入的创业者,希望您思考再三,也祝您好运!
如果您是餐饮老手,我想对您说,创业是一场马拉松,做一个赚钱的品牌也许容易,做一个让人尊重的品牌却不易,愿您出发多久都请别忘记初心!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本文来源:职业餐饮网,由餐饮界头条号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 class="pgc-img">>争加剧,“内卷”严重,餐饮业的洗牌还在进一步加深。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景雪。
“价格在降,利润在降,旺季不旺、冬季难熬正在成为一个危险的信号,你前半年挣的钱到了冬天可能会亏个精光。千万别以为赚钱的日子在后面,往后可能只会更难……”
近日,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一则短视频中这样说道。
视频中,汪国玉坦言,今年上半年南城香的经营数字很难看。同时,他还强调,如今餐饮业持续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挣钱。“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不要指望过几年就会好。”
汪国玉的这番言论无疑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上半年,每一个餐饮人大概率上都已经切身体会到了“到处都在卷”的艰难境地。
到底还会卷多久?何时才能走出这个漫长的困顿周期?恐怕谁都说不清。但大概率上,已经到来的下半年可能会更难。
< class="pgc-img">>上半年,可能没有赢家
事实上,经营数字难看的,不止南城香。随便举几个例子:
星巴克公布的2024财年二季度财报(1月1日-3月31日)显示,星巴克中国门店数从去年同期的6243家增长至7093家,但收入却从7.63亿美元下降至7.05亿美元,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
瑞幸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总净营收62.8亿元,同比增长41.5%,但净亏损8320万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64亿元。
同样是第一季度,肯德基的经营利润为3.72亿美元,餐厅利润率为19.3%,同比下降1.9%;必胜客经营利润为0.4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0.55亿美元,餐厅利润率12.5%,同比下降1%。
自媒体“海鲜指南”的报道中也提到,在与国内某烤鱼餐饮头部品牌的供应链总监交流时,对方直言营收同比下降20%,而烤鱼餐饮同行们上半年整体营收普遍也都同比下降10-20%。
彻底卷不动了?北京、上海餐饮收入出现“负增长”!
< class="pgc-img">>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餐饮收入26243亿元,增长7.9%;再往前发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餐饮收入21634亿元,同比上升8.4%。
数据看着不赖,但要深究,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中国烹饪协会此前就对1-5月的全国餐饮收入数据分析称:“5月份全国餐饮市场呈现恢复态势,‘五一’假期呈现出了餐饮消费的高峰。但与此同时,餐饮行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营业额起来了,利润不见得起来,这可能才是真实的现状。
而这还不是最残酷的。
7月初,红餐网走访调研发现,今年以来,广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的热门商圈、街区,餐饮店连片倒下,不少商场的餐饮区空置率高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很多新店频繁更迭,生存周期短。不少难以维系的餐饮店甚至挂出转租信息后,经常长达数月,甚至一年多都无人接手。
另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1-6月,超100万家餐饮相关企业黯然离场,远超去年同期。
“1条街10天关了7家餐饮店,今年的餐饮真的太卷太难了!”有资深餐饮人发帖表示,上海浦东新区,有商业街10天陆续倒下了7家餐饮店,并且这些店的开店时间都不长:卖烤串的“喆加友串”去年暑期才开业,现在已经关门了;“粥星港式茶餐厅”去年国庆后开业的,只经营了短短半年……
随便翻一翻各大社交平台,也可以看到,从咖啡店、奶茶店、烧烤店到火锅店,甚至街头摆摊的网红炸鸡、炸串等等,赔的一塌糊涂的案例不少。
几乎所有餐饮人都能明显感觉到,今年赚钱更难了。
为什么?
< class="pgc-img">>价格战冲击之下,
挣钱越来越难了!
很多餐饮人可能会不假思索说:“太卷了,到处都在卷!”
卷这个动词,实际上脱胎于“内卷”。
内卷简单而言,就是指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大家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而餐饮业陷入内卷的原因老生常态,无外乎就是“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叠加所致。
举个例子,假设一条街上,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家品牌面馆、一家奶茶店,凭借临街的地理优势,大家都能拥有不错的客流量,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甚至于新开的一些其它类型的餐饮小店也都能活得不错。
但是,这条街道就只有一公里长,类似的面馆、奶茶店却越开越多,甚至连原来开面馆的也开始卖起了奶茶,那这时候大家就要争夺起有限的客流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市场空间有限,入局者又在不断增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
当行业方兴未艾时,可能到处都是泼天的财富。但到了存量时代,还想要捡到黄金,那就只能从别人那里抢了。
更可怕的是,当整个社会经济开始下行,消费者在花钱方面变得更保守、更理性,某种程度上还会对自己生活的信心开始下降,甚至降低餐饮消费的欲望、追求。这个时候,餐饮企业要面对的可能都谈不上存量市场,而是减量市场的竞争。
进入减量竞争时代,大家能想到的“抢金子”最容易的方法,就是“降价”。
所以,我们看到,进入2024年,餐饮行业的价格战愈打愈烈。
3元早餐、4元奶茶、6.6元咖啡、9.9元的汉堡,还有层出不穷的“穷鬼套餐”……大连锁的花式价格战早已打得让人眼花缭乱。
< class="pgc-img">>更甚者,直接喊出口号“价格回到几年前。”
7月,八合里牛肉火锅,在其官方微信上发布《价格回到10年前!》。调价的产品包括精品嫩肉、招牌肥牛、生牛丸、熟牛肉丸、熟牛筋丸、潮汕墨鱼丸等多款热卖产品;紧随其后,主打牛杂煲、牛腩煲的牛小灶也迅速跟上,同样打出“价格回到10年前”的口号。
6月,乡村基村基发布产品降价通知,宣布门店的4款产品降价,价格回到2008年。
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会引发一场风暴。而拥有几百家、几千家乃至上万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带头“降价”,会让身处其中的人心态和选择都发生变化,引发整个餐饮市场的连锁反应。
呷哺集团创始人贺光启前不久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就曾坦言呷哺不得不降价。“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
确实,降价能帮助品牌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以低价换销量。但这也意味着利润的变少,更甚者可能是赔本赚吆喝。
更严重的是,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价格而展开竞争的价格战策略,并非长久之计,今天你比别人价格低,明天还会有人打出比你更低的价格。价格低导致利润低,利润低导致企业很难在创新上加大投入,产品竞争力低下,最后不得不向原料、人力等成本压缩,进而形成一个怪圈,甚至彻底摧毁自身。
所以,中国烹饪协会也才会发出呼吁:停止价格战,转向良性竞争。
不得不说,这轮残酷的价格战,正全面冲击着餐饮业。从餐饮品牌到上游供应链,价格下跌,整条产业链的人可能现在都不赚钱、甚至亏本。如果价格持续长期下探,那可能就会“要命”。卷死了同行,最后又卷死了自己。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当然,让餐饮人心惊肉跳的还不止“价格战”,永远居高不下的房租、高昂的人工……餐饮业头顶的几座成本大山也一直都在。
败给了残酷的竞争,败给了越打越烈的价格战,败给了高昂的成本……这些都是餐饮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本倒闭的主要因素。
< class="pgc-img">>别以为赚钱的日子在后面,
往后只会更难
利润、收入减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那么,这样的困境还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轮价格下行周期?
目前,恐怕很难有人说得清。
单从价格战的影响来看,这波冲击可能还没到最高点。
当消费者逐渐习惯于3元的早餐,9.9元的咖啡,20元以下的快餐……那么,企业只要涨价一块,都有可能刺痛消费者的敏感神经,甚至遭来骂声一片。
这样的前车之鉴不是没有,麦当劳的“1+1随心配”套餐曾因涨价2元而被“骂”上热搜,瑞幸9.9元一杯活动缩水也曾引来不少网友的口诛笔伐。
长期低价,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价格锚点,日后想要再涨价,可能就会面临被“抛弃”的风险。
放眼整个消费领域,如今各行各业都已变得异常“卷”,几乎都出现了价格战,消费者低价消费习惯开始加速养成,未来势必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汪国玉才会说,千万别以为赚钱的日子在后面,认为过几年就会好。往后可能只会更难!
远的不说,就拿下半年来看,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在疯狂内卷之下,因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而熬不下去。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毕竟,客流量下滑、收入付不起房租、同行大打价格战……种种现象都暗藏“杀机”,随时都可能变成压垮一家餐饮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那些上半年挣到微薄利润的,到了下半年也可能会亏个精光。毕竟上半年还有那么多节假日的消费高峰拉动。
多年前,阿里曾喊出一句话叫:“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然而今天,我们会发现,天下似乎没有好做的生意了,包括餐饮。
寒冬难熬,最终能活下来的可能只有那些方方面面都很强的企业。
资源会越来越多向头部靠拢,流向资源更集中的地方!行业的洗牌就会进一步加深。
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挤出”效应明显。这可能是接下来餐饮业发展的必然!
< class="pgc-img">>耕好一亩三分田,
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餐饮人正在经历磨难,但也别完全灰心。
某餐饮品牌创始人最近在跟红餐网交流时,就提到眼下也不是完全没有生机。“这个阶段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现在出局了,未来可能就再也上不去餐饮的牌桌了。”
本质上,无论有没有价格战,有没有残酷竞争,餐饮都会是一场持久战。提升产品的价值;优化原料采购、储存等环节,减少损耗;提供更具情绪价值的服务;打造差异化的体验空间……在价格战之外,餐饮人还有很多值得发力的空间。
做餐饮还是要秉持专业、务实、长期的精神,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好,把经营管理做好,不管什么时候这都是永恒的主题,非常重要。
好产品、好企业,终归还是有机会的。毕竟,汪国玉也说了:“市场还在,老百姓还是会该吃吃、该喝喝、该花花。”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