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九月的港城
迎来了阵阵秋风
天气转凉
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再好不过了
吃惯了料味十足的麻辣火锅
本期探店主播带你一起给火锅做个“简”法
尝尝老烟台的“铜火锅”
嘉旺鲜羊火锅位于芝罘区南沟街,不小不大的店面,正好迎合了小巧清新的简约风格。
走进店里,映入眼帘的原木风小清新色调,穿过鹅卵石铺制而成的小路,再欣赏几幅水墨名画。一股“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清新风气扑面而来,没有印象中浓烈热辣的火锅店“气质”。
锅是老式的铜火锅,锅底是枸杞、葱段精心熬煮的清汤,清水一盏,葱姜二三。不同于牛油火锅,这样“极简、寡淡”的锅底才最考验肉的品质。
每一家店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家店的故事是从一碗调料开始的。开店,是老板在偶然吃到这碗蘸料后做的决定。从来没有做过餐饮行业的他四处奔波,终于拿到了酱料在烟台地区的独家代理权。为了让调料更符合烟台人的口味,在原蘸料的基础再一次进行了改良。最终呈现的麻汁酱料香而不腻,配料也只需要最简单的葱花、香菜,减去了蒜泥、腐乳、香油等香料的辅料,原汁原味的清香酱料与每一种食材碰撞后都会激发不一样的新滋味。
“极简”的锅底和酱料最考验的便是涮品的新鲜程度,嘉旺鲜羊火锅又有哪些好吃又新鲜的涮品呢?
Top1 手切羊肉
手切羊肉是店家小姐姐强力推荐的招牌菜,也是桌桌必点的一等涮品,羊肉全部采购当天现杀的鲜山羊,上桌后一定要先给羊肉来个“180度空翻”,这是对鲜羊肉最大的“赞美”。肉质选用的是质地软嫩的羊脊部分,肉质紧实久涮不老,再加上独家秘制的蘸料,绝妙滋味不言而喻!
Top2 海鲜盛宴
烟台人的火锅当然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海鲜,刺蛤头、小八爪、大虾、长腿蛸统统都是店家小姐姐凌晨三点半起床购买的新鲜海货,所有的食材统统都不隔夜,配上秘制蘸料,吃的就是“舌尖上”的鲜美滋味!
质嫩爽口的涮品、各式各样的美酒,带上你的故事一起来这里体验属于烟台人的“小资”生活吧!
地址:芝罘区南沟街21-1
商家电话:133-0638-9765??
摄制:张丞 刘昭洋 主播:张洁 黄钰峰
制作:烟台日报社视频直播中心(电话:6631759)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肖洋
为弘扬天府美食文化,强调区域特色餐饮地标,引领天府餐饮发展新趋势,让国内外食客品味四川美食之美,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成都范儿重磅策划的“食在天府·味在四川 & 2020天府美食地标评选暨千村千品进万店计划”,即将美味开启。
四川最南端的攀枝花是一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于此,形成各家风味。本地的美食,如火盆烧烤、盐边菜等,也是独具特色。在本地美食中,铜火锅,至今已流传数百年,其烹饪技艺还是非遗项目,值得食客一尝。
不同于传统川渝火锅,铜火锅采用红铜打造的锅具,锅内加高汤,煮上腊排、火腿、土鸡、肉丸、莲藕、山药等食材,用炭火慢煨。锅开后,香气四溢,配上蘸碟,老少皆宜。
铜锅加炭火 慢煨出不一样的美味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正值天气渐寒,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不仅是对口舌的慰籍,更是亲情的表达和对节日的祝愿。
在攀枝花,吃火锅,除了热辣的川渝火锅外,以清汤打底、老少皆宜的铜火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攀枝花的铜火锅,与北方涮羊肉的锅类似,由红铜打造,导热快。其锅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底部是燃料层,用于放置木炭;中间一层是主锅体,用于烹煮食材;顶部,是一个向上凸起的圆形“烟囱”,用于炭火排烟以及控制火力大小。
食用时,锅内依次分三至四层,叠加放入食材。将山药、红薯、莲藕、莴笋、南瓜等蔬菜切成滚刀块,放入锅中打底。然后,放入土鸡、火腿、腊肉、腊排、排骨、蹄花、五花肉等“硬菜”。最上面一层,则均匀铺上一圈新鲜肉丸。
待所有菜品码放好,一切准备妥当后,即可盖上锅盖,在锅底下方放入炭火,端上餐桌开始煨煮。在10多分钟的等待后,揭开锅盖,待热气散去,只见汤汁裹着食材噗噗翻滚,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拿起筷子,大快朵颐。
铜火锅为清汤打底,也就是“白锅”,因此,一碟蘸水是不可缺少的。铜火锅蘸水调料比较简单,用炭火烘烤过的农家辣椒,再加入特制的辣椒酱或豆瓣酱、蒜泥,以及小葱、香菜等,配上清香且不油腻的食材,有滋有味。
传承数百年 如今列为非遗项目
在攀枝花吃铜火锅,以北部米易县的最为正宗。米易县铜火锅烹饪技艺,还被列为了县级非遗项目。
米易铜火锅,是会理铜火锅的地方扩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与米易县接壤的凉山州会理县出产红铜,当地手工打造的铜火锅十分有名。在攀西地区,居民喜欢在冬春时节煮食牛羊肉、烫食火锅,铜火锅的出现,让这一饮食方式更加便利:一口锅、两块炭、几把菜,就成了一餐。因此,铜火锅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逐渐成为了独具一格的烹饪方式。
如今,在攀枝花,铜火锅餐饮店遍布城区,特别是在米易县,还有专门的铜火锅和羊肉汤美食街。
据当地专业厨师介绍,铜火锅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讲究之处。不然,单是清水煮食的味道,岂不寡淡,如何能流传至今数百年?
铜火锅在制作时,首先要将土鸡、腊排、蹄花等肉食切块后下锅焯水,去除血水。然后,再将其下锅爆香,再加入之前熬好的骨头汤烧开,除去浮沫。
在码料时,也要注意上下三至四层的先后顺序。红薯、山药、莲藕、莴笋、南瓜等蔬菜要在放在最底层。中间层,要放入刚才处理好的肉食,倒入熬好的鲜汤。最上面一层,则是放上刚擀好的新鲜肉丸,最后加盖等待炭火将食材焖熟。
此时,亲朋好友围坐一桌,热气升腾,把酒言欢。在吃完锅内的食物后,还可以继续烫食野菜以及各类蔬菜,十分惬意。
天府美食地标评选将开启 快来推荐赢礼品
国庆假期已经到来,大家吃到美食美味,无论是火锅、川菜、小吃还是家乡菜,都可以拍下美食视频、图片投稿,就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投稿方式有三种
方式一:打开封面新闻APP青蕉社区,上传视频至热门话题#食在天府 味在四川#;
方式二:上传视频、图片至新浪微博,带#天府美食地标# 超话,并@封面新闻、@四川美食搜索;
方式三:上传图片至成都范儿微信公众号后台,备注#食在天府 味在四川#+姓名+电话。
(图/视频据米易融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金新
冬天到了,又到了火锅消费的旺季。日前朋友做东去杭州价格最贵的西子火锅宴西湖店品尝了一次。其店毗邻西湖而环境优雅,食材高档如龙虾、鲍鱼、鹅肝之类者应有尽有,锅底有文武之分,文者清水鲜汤,武者红辣高汤。在这里,品味火锅要的就是一个“雅”字:依山傍水,江南丝竹,山珍海味,金樽美酒……虽谈不上“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或“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但对于一个靠教书养活自己的人来讲,已经相当高端而心满意足了。只是,有一种久远的记忆在心灵深处呼唤,仿佛缺失点什么……
想到了记忆中的铜火锅。
第一次看到铜火锅,是18岁那年隆冬在一个小县城的小饭馆里。
记得1969年春节将临之际,我因还未收到风烛残年的父母亲的10元汇款,只身蜗居乡村。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终于拿到了汇款单,兴高采烈地去镇上邮局取了钱,马上就有了想到江对岸的县城大吃一顿的奢望。记得当时我花了4分钱摆渡费,步行几公里,来到一个距离码头最近的好像叫“为民饮食店”的小饭馆,要了一个5分钱的菜肉饼与一碗8分钱的小馄饨,独自坐在角落狼吞虎咽。
下雪天小县城的小饭馆实在太冷清了,好在饭堂正中还有一桌6人,各自敞开衣襟,围着一个冒烟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在喝酒,这就平添了些许生气。那是一个由底盘、火座、锅身、锅盖、火筒、筒盖六个部分组成,其形制如塔而高约尺余,将取火与用锅功能巧妙结合的东西。
记得在炭火的灰烬飘落在我的馄饨汤里一如黑胡椒粉漂浮的同时,一股隐隐约约的热气让冷得浑身发抖的我停止了颤抖,有一种想挣脱棉大衣的束缚而大声呐喊的冲动。
后来知道,它叫铜火锅,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的“铜鼎”就是它的前身;其二,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它。
其实,火锅的历史应该久远得多,它与巧用杠杆原理的筷子珠联璧合。“大禹为中国用‘筷子’的第一人,民间传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无意之间发明了‘筷子’。”
如今火锅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依赖金属刀叉调羹进食的欧美人,一旦吃火锅,也只能学着用毛竹筷子。说点题外话,虽然我们不能因此沾沾自喜于“刀叉无法跟筷子相媲美”,但蔡元培先生当年调侃西方记者的一番话委实不无道理:“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孔子反对在餐桌上用刀,刀使人联想到厨房及屠宰场,有违“君子远庖厨”之训。
看来,火锅所营造的饮食文化韵味在于“土”,换言之,在于“俗”,而不在于“雅”。
前段时间,肉夹馍与胡辣汤商标维权案闹得沸沸扬扬。要是真的被“协会”连锁而像肯德基和麦当劳那样快餐化,肉夹馍同胡辣汤难免“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当代著名学者谢冕有一篇《馅饼记俗》的散文,读来颇合吾意:“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凛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油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遗憾的是眼下的北京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馅饼了!
第二次看到铜火锅,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铜火锅,那是2003年,也是隆冬时节。爱人外出探视读大学的儿子,夜深了,我只身在家,发现电表跳闸烧断了保险丝,去楼下菜场边24小时营业的私人小五金店向老板“求救”。记得推开虚掩的门,堆满五金小部件的柜台与货架之间的狭窄过道里,下岗后开店谋生的残疾人老板为了驱寒,正席地而坐吃火锅,满满的一盆雪里蕻冬笋肉丝,在炭火的驱动下,咕嘟咕嘟地在锅身内翻腾跳跃,一瓶新开的黄酒的香气弥漫在充满炭火烟味的空气中……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记得老板得知我的来意后爽快极了:“小事一桩!来来来,先陪我喝杯酒暖暖身再去……”
面对着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废俗兴雅,已经富起来的人们的餐桌从小巷深处纷纷转移到高楼大厦,原先大俗为美的民间风味逐渐消失在刻意与时尚之中。其实,如何品味美食的真谛,是在世俗与高雅碰撞间寻找逝去的自我抑或灵魂的哲理性问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